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明确写作手法,揭示象征意义【考情梳理】考查频率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考点、重难点。常见题型多以简答题形式呈现。考查方式①判断写作手法,分析阐述其作用;②揭示事物的象征意义。【考点精讲】一、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整篇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局部段落:对比,衬托,设置悬念,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伏笔和铺垫,多角度多感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二、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典例】茅盾《白杨礼赞》中用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颁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作用】①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答题格式】用……象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类比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典例】刘禹锡《陋室铭》中将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答题格式】由……想象……写出人物或事物……,并抒发了……感情。抑扬欲扬先抑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在这里抑是手段,扬是目的,抑与扬形成对比。【典例】茅盾《白杨礼赞》中作者将白杨树与其他树相比没有婆娑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虬枝,单这点来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作者首先否定了白杨树的美,这就是先“抑”,接着用“但是”转折,“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扬”。一“抑”一“扬”,突出了白杨树与其他树的不同,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欲抑先扬指作者想贬抑某个人或事物,却不从贬抑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褒扬处落笔。在这里扬是手段,抑是目的,抑与扬形成对比。【典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梦境中征战沙场的军旅生活是“扬”,现实中报国无门是“抑”,从理想到现实,从希望到失望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作用】使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答题格式】……(内容)是抑或扬,……(内容)是扬或抑,抑与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悬念为了引起读者兴趣,作者常常在作品的开端提出尖锐的矛盾或设置疑团,又不立即予以解答,而是由开端所提供的线索任情节自然发展下去,到一定阶段或结束才解开矛盾或揭示谜底。【典例】彭荆风《驿路梨花》贯穿全文的悬念是“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文中第一次悬念:第8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次悬念:第17段“主人家是谁?”“我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三次悬念:第32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屋呢?【作用】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情节波澜起伏。【答题格式】设置什么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伏笔是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典例】都德《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作者还顺便列举几例,如征发啊,打仗啊等。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小弗郎士没有去看,不知道。待到上课时,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阿尔萨斯和洛林已被普鲁士士兵侵占,韩麦尔、小弗郎士们就要沦为亡国奴时,小弗郎士恍然大悟,为什么布告牌前会有那么多人,今天布告牌上什么消息就不言而喻了,文章设置伏笔,使情节波澜起伏。【作用】①使……情节合情合理;②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答题格式】用……情节为……情节埋下伏笔。照应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答题格式】照应标题;照应上文;首尾呼应。借景(物)抒情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典例】朱自清《春》通过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答题格式】通过对……景象(或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方法。这种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属于侧面描写。【典例】周敦颐《爱莲说》中先后三次用菊、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村,以菊花陪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答题格式】用……衬托(或反衬)……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烘托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烘托属于侧面描写。【典例】郦道元《三峡》第二段写“王命急宣”“暮到江陵”用船行速度之快侧面烘托三峡夏水湍急的特点。【答题格式】用……侧面烘托……,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典例】茅盾的《白杨礼赞》最后一段,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长白杨树”进行对比,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答题格式】用……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典笔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笔法,叫曲笔。从形式上来看,落笔对方、移情别恋、琵琶反弹是三种主要的类型。【答题格式】曲笔,通过写……(内容),含蓄地写出了……心理、心情。铺垫也称铺叙沉淀,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答题格式】用……(内容)为下文……情节或刻画人物形象做铺垫。【典例1】(2023·湖南湘潭·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北极熊如盛开的白莲花毕淑敏①原以为到了北极,以北极冠名的北极熊应该不少,虽不能像早年间的荒山野兔遍地跑来跑去,但每天见上几头应该不成问题。真到了北极圈内,我才发现那里生存环境的恶劣,真不是我等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能轻易想象的。除了北极圈附近的岛屿上有些许苔藓类植物苦苦挣扎,其余皆无边冰海。②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城。说它们常驻,是指一年到头,无论极昼还是极夜,无论觅食还是繁衍,都不离这苦寒之地。不像一些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拣着北极仅有的好时光在这里休想与繁殖,一旦天气转劣,立刻起飞,成群结队向南逃逸,寻找更舒服的地方。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活法,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让人更生喟叹。③这是我第一次亲见北极熊。④它并不算很大,身体灵活,毛色雪白,估计肚子里的油水有限,不曾被环斑海豹的脂肪染黄。它在冰面上迅疾奔跑,如同银箔打造而成的精灵,四只大掌犹如白色蒲扇在冰雪中有序地扑打,姿态优雅。⑤虽说它的听觉并不发达,但游客们吸取教训,完全噤声,加之破冰船不散发任何味道,它不曾受到惊吓,仍保持着怡然自得的心境。奔跑中遇到海冰错落处,面对海水的阻隔,它想也不想,并不放慢脚步,也没有丝毫踌躇。它凭借跑动惯性纵身一跃,在空中划出一道白光,稳稳降至另一块浮冰上。⑥在它的前方,冰上多裂缝,它便一个箭步接一个箭步地飞腾而起,好像跨越无形的栏杆,步幅可达5米。多数时刻,它判断准确,安然着陆,紧接着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跑。⑦有时运气不佳,不知是判断有误还是体力不支,它未能抵达另一个冰面,而是坠落冰隙,被蔚蓝色的海水淹没。北极熊镇定自若,并不觉得有何不妥,马上昂起头,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在划水……北冰洋的水多刺骨啊!坠落的那一刻,北极熊瞬间被冰水浸透,会不会冷得打一个寒战?⑧刹那,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叹息北极熊生存之艰难,更感动于它舒展的泳姿。⑨清澈的海洋如蓝色水晶,北极熊浮动时,优雅如盛开的白莲花。我知道如此形容一只重达几百千克的凶猛动物有些不妥,但当目睹这雪白的动物在幽蓝的海水中轻盈地舞动四肢,如特大水母般随波荡漾之时,你只能发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喟叹。(节选自《破冰北极点》有删改)【链接材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节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文章的写作对象是北极熊,第②段为什么还要写候鸟?【答案】示例: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与候鸟遇到天气转劣立刻向南逃逸进行对比,突出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表达作者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比的手法及作用。根据第②段“北极熊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城。说它们常驻,是指一年到头,无论极昼还是极夜,无论觅食还是繁衍,都不离这苦寒之地”、“不像一些候鸟,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拣着北极仅有的好时光在这里休想与繁殖,一旦天气转劣,立刻起飞,成群结队向南逃逸,寻找更舒服的地方”可知,运用对比手法,常年驻守北纬80度到85度之间的广阔冰域的北极熊与遇到天气转劣立刻向南逃逸的候鸟,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根据第②段“这固然不失为一种活法,但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让人更生喟叹”可知,突出“北极熊的孤独与矢志不渝”,表达作者对北极熊的赞美之情。【典例2】(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甜意充盈的夜晚周华诚①诗人悄无声息地走路,悄无声息地进屋。掩上门,还得闩上。说话也低声静气,仿佛生怕惊动了什么。②写作前,我特意打问母亲,做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那么神秘?③母亲说,没有啊。那么晚,你们都睡了。④我们确实都睡了,挨不住。灶膛里大块柴熊熊燃烧,人暖得睁不开眼。一只猫,蜷在灶后猫耳洞里,舒适地打着鼾。⑤次日清晨我们醒来,一列一列米爆糖,早就整齐地躺在案板上,散发着好看的光泽。⑥有米爆糖的冬天,令人感到心满意足。⑦可我仍不罢休。我问母亲,制米爆糖的夜晚,是不是有什么繁忌?⑧母亲说,没有什么禁忌啊。⑨制米爆糖的夜,空气是甜滋溢的。父亲早早买了白糖,以及麦芽汁——我们叫糖娘。母亲早早炒好了米花。晒干的大米,在铁锅里与细沙同炒,米粒爆开,如怒放的花,一朵一朵,纷纷扬扬,在黑色的背景里,那么好看。⑩现在,要用糖,那甜黏之物,把一切散落的、纷扬的、一个一个汉字一般的米花,凝结成句子、诗篇、文章;凝结出秩序、队伍、大地。⑪真的,糖,就是灵感。⑫糖娘就是灵感之娘。⑬这样一想,我就知道了制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静悄悄的。灵感是一种敏感的东西,稍稍的慌张,一点点牵强,十秒钟游离,都可以轻易地将它赶跑。⑭所以,制米爆糖的师傅,是十二月行走在村庄的诗人,身上童着甜味的诗人。⑮米爆糖师傅在村庄里为数不多,他们掌握的秘密是一般人无法知晓的。他们入夜行走,披星戴月(有时披雪戴花),穿越黝黑的田野、冗长的木桥,穿越零星的狗吠、高远的鸦声,走三四里路,去某一户人家。⑯人在灶前坐下,熊熊灶火用温暖裹挟了他。他捏一支烟,随手从灶膛抽出一块柴火,点燃。⑰好了,一个被甜意充盈的夜晚就此开始。糖在锅里,糖娘在锅里,这些东西被搅动起来,夜也就被搅动起来。当米花与糖搅到一定程度(具体到什么程度,由掌勺的诗人决定),就被迅速取出,热气腾腾地,倒进术案上那个“口”字形术架子间。穿上新鞋的人,站上案板去踩。踩那些米爆糖,直到它非常坚实(一篇好的文章,文字与文字之间也是具有这样稳定的结构:一字不易,密不可分)。然后动刀,先切成条,再切成片。嚓嚓嚓嚓,嚓嚓嚓嚓。⑱门是关紧的,风都吹不进。这让诗人感到踏实。有一次,在搅动一锅甜意的时候,门突然打开,一阵冷风吹进来,诗人心中一紧,手里一沉,锅里嘟嘟嘟噜冒泡的糖液立时收了下去,熄了,干了。⑲他说,有什么东西来过。⑳有了“东西”来过,那一锅米爆糖再也无法凝结。松松散散,像一堆突然从树上掉落的叶子,像一篇被写坏了的文章(一个不喜欢的人的就轻易地打扰了写作进程),令人灰心。㉑明白了,这就是制米爆糖的“禁忌”:忌外人串门,忌随便开门,忌高声谈笑。㉒我离开村庄很多年,这样制来爆糖的夜晚也久违了。听母亲说,村庄里大家都不做米爆糖了。原因能想到——现在大家不缺吃的了,想吃什么,随时可以进城买到。㉓母亲说,现在城里就有当街做米爆糖的,就在街边,大白天的,一锅一锅做,不也做得好好的吗?哪有什么禁忌。㉔我却觉得,生活其实需要一点儿仪式感。㉕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变得缺少趣味?㉖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些门关得紧紧的、悄无声息的、甜意充盈的夜晚。(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陪花再坐一会儿》,有删改)第㉓段描写的现在制作米爆糖的场景,与过去的制作场景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这种写作手法。【答案】采用了对比手法。将过去制米爆糖的慎重与现在制米爆糖的随意进行对比,突出了过去制米爆糖的慎重态度。【解析】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从文章第㉓段“现在城里就有当街做米爆糖的,就在街边,大白天的,一锅一锅做”可以看出,现在制作米爆糖是随意的,这与第㉑“明白了,这就是制米爆糖的‘禁忌’:忌外人串门,忌随便开门,忌高声谈笑”所写过去制米爆糖的“禁忌”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地表现了过去人们制米爆糖的慎重小心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在生活的富足和过去物质生活的相对匮乏。【典例3】(2023·浙江嘉兴·统考中考真题)文学社开展散文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怀念蛙鼓①乡下的四五月间,一切都像从油塘子里提出来一样,光亮亮的,鲜艳艳的。村东头的禾苗已长得碧油油的了,黄瓜蔓、南瓜蔓拼命往上窜;芥莱、兰草,田字草也赶趟儿似的,聚满了田野;青蛙这时的嗓门也像上了油的齿轮,声音又脆又亮。一到夜里,音乐会更隆重了。先是一只青蛙领唱,“呱——呱——呱”,清脆有力。然后是大合唱,“呱呱呱,呱呱呱……”霎时,万流齐发,如万马奔腾,如浪涛汹涌,气象恢弘。这场大合唱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接下来又是二重唱,童声独唱……②它们各自把最美的音色献给你,一声比一声响亮,一声比一声抒情。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有长短不同的曲调,有弦音,有乐音,有强音,有弱音,时而齐唱时而合唱,不需要指挥更无需歌谱。它们分明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流水,在这长夜里,让你忘记了忧虑,在这美妙的天籁之声里徜徉……它们仿佛是在歌颂这美好的家园,在庆祝即将来临的生命盛季。③村头的晒谷坪里,乡亲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着家常。听到这热闹非凡的蛙鼓,大家心底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个好年成仿佛就在眼前了。④我们小孩子就从人群中溜出来,有的一手提一个瓶子,一手拿一把扇子,跑到田边去捉萤火虫;有的提一根钓竿在田边钓青蛙。父母说不要往深草里走,小心蛇。因此,大家都不敢走远,只在近地方耐心地呼唤:“呱——呱——呱。”就是钓不到,大家也毫不在意,毕竟“醉翁之意不在蛙”。夜深了,大合唱也渐渐地低下来,换成了很抒情的女生清唱,“呱——呱——呱”,像催眠曲一样在空旷的田野飘荡,越发衬出夜的宁静。孩子们也倦了,躺在晒谷坪的草席上,伴着蛙声入眠。⑤这是我童年里最温馨的记忆。蛙声聒噪使我感到生命的奔腾和美好。试想:月白风清的晚上,万籁寂静是不是有一点单调和阴森?只有蛙声的合鸣才是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⑥如今,随着父母工作的变迁,我从乡村走到城镇。在都市里生活久了,“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便只是一个遥远的意象了,儿时那种恬静的田园生活,我已不敢奢望能亲临。“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这些美好的精致在社会发展的车轮中已经被碾得粉碎,“蛙声一片”的美好童年也只能期待着在梦中出现了。⑦今年的清明节,当我再一次回到家乡,再一次静立田头,等候蛙声的洗涤时,我失望了:苍白的月光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没有虫鸣,也没有了蛙鼓。只有偶尔几声低低的叹息:“呱——呱——呱。”不远处又来了一群扫荡者。那些穿梭不息捕蛙的灯火像残忍的鬼子的探照灯。萤火虫销声匿迹,只有死亡的火光威胁着一切,吞噬着一切。我不由颤栗起来……⑧辛弃疾曾乐观地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蛙声疏落时,稻花不香、丰年不再的噩运离我们还会远吗?⑨今夜,我又听到了蛙鸣,如此的亲切,如此的温馨,它如初夏夜里拂动着的暖风,沿着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情绪中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忧虑。但愿人们在聆听美妙的蛙鸣时能有爱护之心。用心去感受,用耳去聆听,不要用手去欣赏,不要用嘴去品尝。让我们的城市也保有一丝自然的地方,为了那些虫、鸟、蛙,也为了我们自己。⑩突然想起了齐白石的一幅国画,题曰《十里蛙声出山泉》。画里除一条溪水中的十几只蝌蚪外,并不见一蛙。而你仿佛看到了在不远处,蛙们的悠闲与自在,仿佛能听到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鼓,嘹亮而宏阔……⑪怀念蛙鼓。(选自散文集《活在尘世中》有删改
作者简默)“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选择下面一篇散文与《怀念蛙鼓》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散文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有何不同。A《老山界》
B《白杨礼赞》
C《五猖会》【答案】我选择A。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作者借景抒情,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希冀。《老山界》是典型的叙事性散文,按照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叙述,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赞颂了红军战士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我选择B。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了,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往事和对蛙鼓的描写来表达情思。《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类散文,先抑后扬,用白杨树来象征广大的北方人民,象征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我选择C。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蛙鼓”被情感化、意象化,通过这一物象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思。《五猖会》是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我”看五猖会前后心境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揭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解析】考查比较阅读。开放类试题,选择自己熟悉的课文与文本进行比较即可。如:联系文本内容可知,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题目“怀念蛙鼓”点明主旨,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行文中,作者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往事,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听到了蛙鸣之声以及蛙鼓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在本文中,“蛙鼓”不仅是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物,作者借描写蛙鼓,表现了对童年时期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怀念之情,以及希望人们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之意。《老山界》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按时间和空间顺序记叙了红军长征时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其中的细节描写,比如对睡不着时听到的若有若无的声音,还有环境描写,如描写山路的陡峭难行,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战士们革命乐观义认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的赞美之情。【典例4】(2023·四川广元·统考中考真题)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向南①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②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③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④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了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⑤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⑥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⑦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⑧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⑨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⑩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⑪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⑫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⑬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⑭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如果你把此文推荐给其他人,请结合文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角度阐述理由。【答案】示例:这篇散文记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倾心教育事业,终于使海南打破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的故事,赞美了苏轼不以自己境遇为念、心系苍生、发展教育的伟大品质。【解析】本题考查拓展运用。可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法特色进行分析,再阐述理由进行推荐。思想内容分析:结合第④段“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第⑤段“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第⑧段“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第⑨段“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第⑫段“公元1100年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可知,文章记叙了苏轼被贬到海南投入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传播文化,终于使海南打破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从无进士的空白的故事,赞美了苏轼不以自己境遇为念,乐观旷达,心系苍生,发展教育的伟大品质;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与赞美之情;写法特色分析:结合第②段“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第③段“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可知,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苏轼还未登岛的想象之景与心情与初见海岛的景象与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①至⑬段,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回忆了苏轼贬官海南岛教书育人的故事;第⑭段则是回到现在,作者见到海南岛的感想;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崇敬与赞美之情。(2023·湖北襄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葵花地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裹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两者在写作手法上和情感上的异同。链接材料: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宗璞《好一朵木槿花》【答案】材料和本文都运用了借物抒情(或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材料借描绘一株在艰难环境中倔强挺立生长的木槿花,赞美了不屈不挠、勇敢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精神态度。选文叙述了祖母侍弄追随着太阳的激情、奔放、热烈、积极向上的葵花,赞美了祖母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不会迷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好一朵木槿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材料中“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展现了木槿花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倔强挺立生长,借木槿花旺盛的生命力赞美了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精神态度,木槿花顽强不息的生命力给予了作者“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材料通过对木槿花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慨叹,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写法;选文以时间顺序回忆了祖母侍弄葵花的故事。选文“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借葵花一直寻觅太阳的方向,来写人“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赞美了祖母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不会迷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二者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2023·云南昭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我是娘手中的风筝①我知道,我是娘手中放出的一只风筝,无论飞到哪儿,线总是拴在娘的手里。娘的手一动,我的心就好疼,好疼。②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③那时的我初学写作,有一篇小说在东北的一家刊物上获了个不大不小的奖。编辑部里的老师来信邀请我去参加笔会。当我告诉娘,我要去东北那个很远的地方,娘第一次没有阻拦我。④娘开始给我准备盘缠。那夜,娘的灯没有熄。⑤第二天天没亮,我拿着娘给我东拼西凑的盘缠钱,背负着娘沉甸甸的嘱托,心儿呀就像一只出笼的鸟儿,飞向了遥远的他乡。⑥来到长途汽车站,天已经放亮了。车来了,我找好了座位,坐下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娘啊,儿今天要离你远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在心里念着,眼睛却透过车窗,深情地看着这块充满灵性的土地,心里顿时生出一丝淡淡的忧伤。猛然,我看到了娘亲。真的,是我的娘亲。她手里拿着一个花包袱,正拼命地往汽车站奔来。朝阳的光芒均匀地洒在娘的身上,仿佛在娘的身上镀了一层金,就像一尊佛那样金光闪闪。娘很急,在拼命地赶,“扑通”,娘突然跌倒在柏油路上,包袱甩出好远。娘艰难地爬起,顾不得拍打身上的土尘,便拾起包袱,一拐一拐地向汽车奔来。从娘奔跑的姿势上,我知道,娘一定跌得好重,摔得好疼。我忙叫住正要发动车的司机,下车奔向了娘。⑦娘握住了我的手,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我问娘跌得疼不?娘说不疼。真的不疼。娘说:“你走之后,我总觉的你忘了带什么。一看你真忘了。这不,我赶着给你送来了。”我问是什么。娘说:“人家都说,东北那旮旯子天气冷,这是我昨夜赶做出来的棉袄,带着,冷了好穿。”我告诉娘,我只出去十来天,再说了开会住宾馆或招待所,冻不着的。娘不信,眼里流出一种光,那光很浓很稠很温暖,水样的淹没了我,使我的心阵阵的不安。我明白,我的一生将为这种光活着,无论我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异国他乡,这种光将是我的牵挂我的归宿。我只好默默地接过包袱,背在了我那单薄的肩头。⑧汽车启程了。娘离我越来越远。我拼命的给娘挥手。我相信,娘一定会看到的。会的!⑨我就想娘一个人回家的情景:空旷的天底下,娘默默独行于无垠的旷野,有风在吹打着娘两鬓的霜发。娘是那样的弱小,那样的无助,那样的孤独。⑩在炎炎的六月,我背着娘为我缝制的棉衣。我知道,不管到哪儿,我都不会冷。⑪在东北,很多人问我肩上背的是什么。我说是棉袄。他们都很惊讶。在获奖作者即席演讲的时候,我把棉袄的故事讲给了大家。大家都感动了。有几位女孩的眼里竟流出了泪。泪珠很大很圆很晶莹。⑫临走的时候,我曾告诉娘,十天内我一定回来。后来,由于被几位文友拉去玩了几天,结果回来已是二十天后的一个黄昏。⑬那天,我老远就发现有个人站在村西高高的土台上。那是我的娘亲,手搭眼前,正远眺我的归来。晚风吹拂着娘早衰的华发,从此,夕阳里娘的身影,永远成了我心头上的一座雕像。⑭才离去几天,我发现娘憔悴了很多。我把获奖证书双手捧给了娘。娘没有接,她只是用手捧起我的脸,看了又看,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⑮从那之后,每当我出远门,我总是把归期说的好长,免得娘的牵挂揪我的心。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任选一处,试分析其作用。【答案】“那夜,娘的灯没有熄”是为“这是我昨夜赶做出来的棉袄”埋下伏笔,交待娘能把棉袄赶做出来的原因,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体现了娘对“我”疼爱之深。【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第④段中的“那夜,娘的灯没有熄”为第⑦段中的“人家都说,东北那旮旯子天气冷,这是我昨夜赶做出来的棉袄”埋下了伏笔。原来那夜母亲的灯没有熄,是为了给我做棉袄。伏笔的运用,使故事情节符合情理。联系人物心理可知,母亲连夜做棉袄,是怕我去东北冷,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之深。(2023·江西九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思考的窑洞梁衡①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②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初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以至于三年来如魔在身,萦绕不绝。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③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了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④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在中国,有两种窑洞,一种是给人住的,一种是给神住的。你看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石窟存了多少佛祖,北岳恒山上的石洞里甚至还并供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这实际上是老百姓在假托一个神贮存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信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需要偶像,眼前这土窑洞里甚至连一张毛泽东的画像也没有,但是五十年了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因为这窑洞里的每一粒空气分子中都充满着思想。我仿佛看见每个窑门上都刻着“实事求是”,耳边总是响着毛泽东同志那句话:“‘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⑤自党中央从一九三八年一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缝隙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在这里他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像达摩面壁一样,这些窑洞确实是毛泽东和他战友修炼真功的地方,是蒋介石把他们从秀丽的南方逼到这些土窑洞里。四壁黄土,一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共产党员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韧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⑥我在窑洞里徘徊,看着这些绵软的黄土,感受着这暖融融、湿润润的空气,不觉勾起一种遥远的回忆。我想起小时躺在家乡的窑洞里,身下是暖呼呼的土炕,仰脸是厚墩墩的穹顶,炕边坐着做针线的母亲,一种说不出的安全和温馨。窑洞在给神住以前,首先是给人住的,它体现着人与大地的联系。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安泰只要脚不离地就力大无穷,任何敌人休想战胜他,而在一次搏斗中他的敌人就先设法使他脱离地面,然后击败他。斯大林曾用这故事来比喻党与人民的关系。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毛泽东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力量。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⑦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展示才华思考写作的辉煌时期。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有删改)结合上下文,从写作手法上谈谈你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理解。【答案】此句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英雄形象——既能及时化解眼前的危机,还能预先思考下一步的行动;表达了对毛泽东卓越能力和智慧的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剖感情。可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拟人、涨、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来解析;也可从句式的角度,如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还可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运用了类比手法,把毛主席比作“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英雄形象;“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意思是能及时化解眼前的危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意思是还能预先思考下一步的行动;再联系后文“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可知,表达了对毛泽东卓越的能力与智慧的赞美之情。(2023·安徽合肥·合肥38中校考模拟预测)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皖东的树许辉①粗粗一看,皖东的树和中国大地上的树没有太大的差异,例如中国大地上当下占绝对优势的树种杨树,在皖东大地也随处可见,杨树这里一行,那里一丛,这里一棵,那里一片,直拔高挺,自有它的特色。②这是粗粗一看的印象。待到细细一瞅,便看出各处树种的不同来,例如滁州琅琊山上的琅琊榆。琅琊山我去过许多次,每次去,接近山门时,脑海里总会不自禁地浮出欧阳修“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句子,望之蔚然而深秀,欧阳修说的是琅琊山,我倒每次都感觉他说的是琅琊山无所不在的琅琊榆。琅琊山上的琅琊榆,这里一棵,那里一片,这里一行,那里一丛,各呈姿态:单棵的琅琊榆,有的斜在陡崖边,有的歪在怪石旁,由于地物所限,因而都长得粗结虬然、艺态高超,叫人忍不住就要多看几眼,多想几分;成行的琅琊榆,多长在道旁路边,那里空间宽敞,气韵流通,因而都长得挺拔秀美、姿态昂扬;成丛的琅琊榆,多长在寺旁屋后,或三两成丛,或三五结伴,它们既是山间建筑的沧桑背景,也是石墙瓦脊间的主打风光,它们是琅琊山庙宇屋舍的最优伴侣;成片的琅琊榆则长在半山漫坡上,由于无所拘限,因而山坡上的琅琊榆都相攀互生,长相优雅。在琅琊山上,琅琊榆不计风寒,不计山瘠,无论环境的宽松或生境的窘仄,琅琊榆都无处不在,它们坚韧、耐活且长寿,是琅琊山的一种象征和符号。③明光市八岭湖的百道河下游河道边有一种树,叫枫杨,也是叫我震惊的一种树。那天到八岭湖时,已经是小傍晚了,一天的旅途劳顿,看什么景致,都有所失色,对后面的观览,并不抱太大的期望。主人安排大家乘观光车沿河而上,逐渐进入山的深处,晚凉慢慢地洇了上来,人的疲困也渐渐消退了些。山路右手是蜿蜒曲折、流水潺潺的百道河,河边是或宽或窄的砂石河滩;左手山冲间时有时无的小块平原,偶尔见得着衣着朴素的山民、山妇,沉静地在山间平地上做事,拔草或斫柴,但听不见半星人声,只感觉到山间愈来愈浓的深幽。几辆车上的人都默着,凉意还在愈益浓厚地洇上来,车上人的眼光却慢慢都转移到右手百道河时宽时窄的砂石河滩上了,只见河滩上一种叫枫杨的树越来越多,越来越抢眼;它们大的或有一两搂粗,小的也有盆口粗细,它们粗壮弯曲的根由于汛期洪水的冲刷,都暴露在砂石河滩上,看上去虬结扭动、悲壮苍凉。众人大惊,忙停了车下来细看。原来沿百道河这无数棵巨大的枫杨树在这百道河边扎根,已经不是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了,它们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土著,它们的根虽然由于洪水的冲刷部分暴露在外,但它们仍能扎根地泉、竞望蓝天、枝繁叶茂!它们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呀。④凤阳县小岗村村外屋后还长着一些大柳树。由于树形歪斜、喜好生虫、材质松软,柳树在显眼的公共绿化带已经不太容易见到了,在人工景点也十分稀少,它们也不是行道树的优先树种,但在凤阳县,在凤阳县的小岗村,你在一些不起眼的村前屋后,在野河的岸边,都还能见到一些经年的大柳树。柳树是包括小岗村在内的淮河流域传统的优势树种,在淮河流域,不管是平原,还是微丘,或是低山,以往到处都有柳树的树影。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一个人穿一条牛仔裤、背一个黄书包、蹬一双黄球鞋,到凤阳枣巷、黄湾、临淮、小溪河、大溪河等地采风,走过小岗村时,村里村外见到的,多是大柳树。柳树虽然树形倔犟,歪扭不材,但春天我们最早见到的鹅黄色的萌芽,那是属于柳树的,暮晚我们听到一树的百鸟齐鸣,那是属于柳树的,我们童年吹响的柳笛,那也是属于柳树的。柳树可以生长在干旱的地方,干一些,旱一些,对柳树的影响并不大;柳树也能生长在池塘或河流边,柳树一半的根浸泡在水里,另一半根深扎在泥土里,春天它却萌芽得更早;柳树甚至能生活在浅水里,汛期涨水的时候,它整棵树的下部都浸泡在水里,并且一直浸泡到第二年的初春,但是没有关系,它还是在生长,还会在早春率先绽放出鹅黄色的春讯来。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或许都有着那么一种柳树的潜质。(选自“凤凰网安徽”,有改动)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据此说说对画线句子“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或许都有着那么一种柳树的潜质”含义的理解。【答案】(1)文章借赞美小岗村的大柳树来赞美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2)借柳树能适应干旱和水中的不同环境,来赞美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顽强的生命力。(3)借柳树的在早春率先绽放出鹅黄色的春讯,来赞美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能够最先报出社会变化的春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和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结合④段的“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或许都有着那么一种柳树的潜质”可以看出,作者借赞美小岗村的大柳树来赞美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结合“柳树可以生长在干旱的地方……柳树也能生长在池塘或河流边……柳树甚至能生活在浅水里……”可以看出,柳树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实际上赞美的是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还会在早春率先绽放出鹅黄色的春讯来”可以看出,作者借柳树的在早春率先绽放出鹅黄色的春讯,来赞美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的人们能够最先报出社会变化的春讯。(2023·贵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爆花梁刚①儿子成了众人眼中的学渣,这是王莉没料到的。都说儿子遗传妈,但王莉是个学霸,985大学的硕士生。即便基因遗传不那么精准,也不该走得太远。②但儿子偏偏就偷工减料了,就少了好学、勤奋的染色体。从小学到中学,儿子一直与王莉对峙,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全班“第一”,只是王莉在这头,儿子在另一头。这种极端,仿佛太极的阴阳,让王莉喟然长叹。③王莉常对同事说:说他笨吧,他三岁就能背几十首唐诗,学前就识五百来个汉字。但读书后,他突然就“一泻千里”,啥都不会了。小时候沉迷在自己设想的“恐龙战队”里,大了就偷偷玩“死亡游戏”。④眼看就要中考了,王莉非常认真地对儿子说:你读书不是为了我,是为你自己,读书好了,你的人生就能多一次选择,这是给自己机会。⑤儿子抬头看一眼王莉,说:看你认真的份上,我也认真地对你说,我不需要这种选择。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⑥王莉顿时紧张起来,问:你想怎么选?儿子从妈手里拿过,非常熟练地在屏幕上划拉了几下,选出一段视频,说:看看这段。⑦王莉接过来看了一下。该视频录制了一名地铁流浪汉,自称也是一名大学生,上过班,但他厌倦了职场,便选择四处流浪。按他的话,只要不偷不抢,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虚度”,恰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⑧王莉看了尚在发呆,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不用担心我,我也可以像他一样,做个自由的乞丐,浪漫而刺激。⑨王莉顿时警觉起来,说:这完全是哗众取宠的操作。对,“虚度”也许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每个人都在“虚度”中生活,那这个民族离灭种就不远了。儿子扭过头,鼻子哼了一声说,我是个小人物,我只为自己活着。⑩那一次谈话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⑪之后的一天,王莉买来四盆三角梅。儿子见了就说,我来帮你搬。⑫好,王莉应道。她抬眼看看儿子蹿高的背影,想松口气,儿子干活很勤快,以后做点体力活也能养活自己。但她还是希望儿子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啊。⑬王莉问:养花喜欢吗,儿子?儿子放下花盆说:喜欢。⑭王莉说:那这四盆花,我们各养两盆。明年春季,看谁的花开得好。好,儿子爽快答应了。他喜欢做除了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⑮然后,他们就各自打理自己的花了。⑯儿子查了电脑,知道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不耐寒,其他并没什么特别。但第二年春季,王莉打理的两盆三角梅,爆花了。而儿子养的三角梅,却郁郁葱葱,长满了叶子,花却少得可怜。⑰儿子奇怪了,就问,同在一个院里养花,为什么我长叶子,你爆花?王莉笑说:为什么?想知道答案吗?⑱当然想,儿子说:肥料我没少加,光照也充足,又没干到它。但它就是懒花。⑲王莉说: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但水分充足了,它就会“懒”在成长期,形成懒花,在这个舒适区里,它拼命长叶子,把自己茂盛得一塌糊涂。逍遥够了,才稀稀拉拉开几朵花。在舒适区虚度时光,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三角梅的。但我给它控水,让它干到叶子凋零,生存面临危机,它便迅速进入生殖期,以大量开花的方式来谋求再生。这时如果施肥得当,加水适中,再加上阳光充足,便会爆花。另外,还要给它修枝,除了木本部分,其他统统剪掉。⑳儿子听得很仔细,问得也仔细:什么是木本部分?就是主秆部分,已经老了的那部分,就像你学习的主课,其他的电脑游戏什么的统统要修剪掉·㉑妈,儿子打断道:讲养花就围绕主题,别旁敲侧击行吗?㉒王莉说:这两者的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爆花,美丽的是自己。儿子,给自己一次美丽的机会吧,人这一辈子不长,美丽更不多。㉓好吧,我想想。儿子道。㉔那一年的夏季,儿子特意用一条短信告诉王莉:妈,我爆花了,我没想到自己也能考上重点高中。王莉看了后嗓子突然一堵,眼泪顿时“爆”了。(选自《羊城晚报》2022年01月19日,有删改)阅读全文后,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阐述作者所表达的写作主题。【答案】从全文来看,作者运用了对比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写作主题;作者在故事中架构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呈现出了具有对比性的两种结果,表现出教育孩子要有适当的方法;同时,通过对三角梅培养方法的描写,启示青少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时剪除“枝叶”,跨出舒适区,砥砺成长。【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写作手法。一是对比,二是借物喻人。对比:文中王莉教育儿子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与儿子交谈,想让儿子意识到自己价值观的错误,结果谈话不欢而散,没有结果。第二种是与儿子两人各自养一盆花,结果自己的花“爆”了,儿子的花“长满了叶子,花却少得可怜”。通过两种花的不同表现,让儿子意识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出舒适区。这种教育方法得到了成功,儿子考上了重点高中。第一种方法失败,第二种方法成功,具有对比性的两种结果,表现出教育孩子要有适当的方法。借物喻人:联系第㉒段中的“这两者的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爆花,美丽的是自己。儿子,给自己一次美丽的机会吧,人这一辈子不长,美丽更不多”可知,作者借物喻人,以养花喻成人。花需要剪除枝叶部分,控水使其进入生殖期,适当施肥,加水适中,再晒足阳光促其“爆花”。人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出舒适区,这样才能获得成长。(2023·广东佛山·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暖雪胡炎①小酒馆里清冷寥落。我们面对面坐着,面前是两样简单的菜肴,一瓶酒,两只酒杯。窗外,今冬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②“雪天小酌,正好暖暖身子,干!”我向他举起杯。③他笑笑,和我碰杯,轻轻抿了一口。④我知道他刚刚经历了一场遗产风波,心情应该不好,所以特意约了他晚上一起吃饭。打小,我们便是一块光屁股长大的。⑤他的眼圈红了,泪花打湿了眼睫。我说:“有话就说出来,别闷着。”他竟然哭出了声。这么一个高大魁梧的汉子,哭起来多少有些滑稽。我看到他的腮帮有些痉挛,对于我这个写小说的人来说,他的痛楚我能够体会。⑥“大伯去世了,他那两个不孝儿子倒来争遗产,可恶!”我替他愤愤不平。⑦“爸……”他埋下头,肝肠寸断。⑧他不是老韩头的亲生子。他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当年他被遗弃街头的时候,老韩头的老伴儿已经过世。在街坊们议论纷纷的时候,老韩头拨开众人,把他抱回了家。⑨“万一是个病孩子,那可是个讨债鬼呢。”有人不无担心地劝他。⑩老韩头只说:“一条命,一条小命啊!”⑪老韩头的两个儿子不喜欢他,几次都要把他扔掉。只有小女儿翠翠把他当成个宝,护着他,疼着他。就这样,他在老韩头和翠翠的呵护下长大,他把老韩头和翠翠当成了最亲的人。⑫“别和那两个畜生置气,不值。”我说。⑬他拭了把泪,摇摇头说:“我没和他们置气。”⑭“我知道你伤心,”我拍拍他的手背,“这么多年,你寸步不离地照料大伯,那两个白眼狼一年也回来不了一两次,翠翠嫁人后忙着生意,也没时间孝敬老人。要不是你,大伯该多孤单。”⑮他长长地吁了口气,低声说:“应该的。”⑯老韩头晚年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靠他。他原在一家工厂打工,老韩头无法自理后,他就辞了工,专心在家护理。我常见到阳光晴好的日子,他把老韩头背出来晒太阳,为他按摩、擦洗。老韩头流着口涎,看着他笑,老人的心里一定满是欣慰和幸福。⑰“瞧瞧,比亲生儿子还孝顺呢。”街坊邻居说。他只是微笑不语。⑱谁也没想到,老韩头撒手人寰时,那两个几乎把老人遗忘的儿子,第一时间就赶来了,哭得震天动地,眼里却看不到泪水。⑲“你不该让着他们。”我咬了咬牙。⑳他喝了一杯酒,满满一杯。“爸不在了,财产要不要又有什么意义?”悲意又从心头升起,他耸动着肩头,近乎哀号,“我再也没有爸了,再也没有了……”㉑我把他的手攥在我手里,他的手冰凉而颤抖。等他稍稍平静一些,我说:“别难过,大伯要是看你这么伤心,九泉之下也会不安的。”㉒其实,老韩头若在天有灵,此刻恐怕会气炸了肺。他的两个儿子干号之后,便同时向他发难:“你没权利继承我爸的遗产。”他们显然有备而来,“按照《遗产继承法》,还有《民法典》,你和我爸没有任何关系!”㉓他无力辩驳。的确,他和老韩头没有血缘关系。老韩头也没有合法收养资格。他的户口还是老韩头求着一个远房表弟,上在他的户头上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都没有觊觎遗产的资格。㉔“我从没想过和你们分遗产。”他说。㉕“算你识相!”㉖然而他拿出了老韩头的遗嘱,以及老人瘫痪之前私下去公证处做的公证。老人心中有杆秤,把全部遗产留给了他。㉗猝不及防,他的脸上挨了一记重拳,眼冒金星,差点儿跌倒在地。“你竟敢骗我爸的财产,做梦!”㉘他终于站稳了,没有还手。“我生命里最重要的只有父亲,”他平静地说,“放心,财产我一分不要,你们尽管拿去。”㉙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老韩头火化之后,他就搬出了家,那里再也不是他的家了。他临时租了一间民房,聊以栖身。搬家那天,是我帮他搬的行李。㉚“你就是太善良了。”我叹了一声。㉛他看着窗外的飞雪,良久说:“善良,这就是我爸留给我的遗产。”㉜离开小酒馆的时候,他的响了,是翠翠打来的:“弟弟,姐公司需要一个保卫科长,你是最合适的人选。还有,宿舍已经给你安排好了。今年春节,就在姐家过年,咱们永远是一家人。”㉝他的泪水潸然而下。走上街头,他伸手接住雪花。雪花在他温暖的掌心融化,变成浅浅的水痕。㉞“今年的冬天一点儿不冷,”他说,“你瞧,这雪是热的。”(选自《啄木鸟》2022年第8期)小敏同学就选文的写作手法整理了如下表格,请帮她补充完整。写作手法典型例证表达效果伏笔(1)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情节自然而流畅。对比老韩头的两个儿子在老韩头去世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2)【答案】示例:前文写翠翠把他当成个宝,护着他,疼着他,与后文写翠翠打让他担任保卫科长并当他是一家人呼应。揭露了他们唯利是图、无情自私的丑恶嘴脸,反衬出并非亲生儿子的“他”善良朴实、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美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伏笔”与照应成对出现,必须文字精炼而内涵丰富,且位置多在选文中部以前。如第⑪段“只有小女儿翠翠把他当成个宝,护着他,疼着他”写养父老韩头的小女儿对他很好,护着他,疼着他,将他视为一家人;这与后文第㉜段“离开小酒馆的时候,他的响了,是翠翠打来的:‘弟弟,姐公司需要一个保卫科长,你是最合适的人选。还有,宿舍已经给你安排好了。今年春节,就在姐家过年,咱们永远是一家人。’”在自己无家可归之际翠翠打来让他当保卫科科长并仍然视自己为一家人相呼应。“对比”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老韩头的两个儿子在老韩头去世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属于纵向比较,直接表现老韩头的两个儿子丑恶的本性,侧面烘托了“他”虽然不是亲生,却胜过亲生的孝心和知恩图报的美德。(2023·福建福州·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学校考三模)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人与猫①去临清的头天傍晚,豆包不见了。②豆包是一只布偶猫,它喜欢黏人,黏如盘中豆包。我第一次与它照面,便被它黏上了,我脱口叫它豆包,从此,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在我家热闹地响成一片。③吃饭前,我拎了一袋垃圾开门放在门口,豆包像一道白色闪电,在门合上的一刹那,嗖地窜了出去。可笑的是,我竟然毫无察觉。妻子开门进来,豆包平常总是一个箭步冲到门口,迎接主人,而此时却不见它的踪影。我遍寻它爱待的角落无着,妻子不相信地又到处找了一遍,仍然没找到。我在家中坐立不宁,反复在它平时爱鼾睡的几处“卧榻”寻找,又掀开床罩,趴在地板上,查看床下,均一无所获。我绝望地拧开门,冲着楼梯,豆包豆包地唤了几声,它仿佛从天而降,自楼上一溜烟地冲入屋内。豆包豆包的呼唤声夹杂着惊喜,重新在我家响起。④豆包的失而复回,让我第二天心无牵挂地来到临清。第一次知道临清,是因为狮猫,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世上有猫姓狮。那时候,我在黔南山区沙包堡镇上,喜欢满地捡烟标,一张张地展平后,折叠成窄窄的长条形,与小伙伴们在水泥地上打着玩。其中有一种狮猫烟标,印着“国营临清卷烟厂出品”,于是我便记下了临清。在我的童年,总有一些记忆像种子撒在处女地上,一张大人巴掌大小的狮猫烟标让我与临清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⑤同行的作家张炜老师是狂热的吸猫人,他精心养了一只名唤融融的布偶猫,并以自己与融融相处相知的经历创作了小说《爱的川流不息》,打动了无数读者。后来,他通过微信发给我几张融融的照片,融融的憨态和萌样惹我怜爱,我也发他几张豆包的照片,他回复可爱。两只猫携着川流不息的爱,一下子拉近了两颗爱猫的心灵。⑥我想起多年前去探望冰心先生,先生临窗端坐,在读《庄子》。那只唤作阿咪的大白猫温顺地偎依在先生身旁,一动不动地盯着她,仿佛是她忠贞不渝的恋人,这便是文人与猫和谐共处的生动情景。在临清季羡林先生的纪念馆中,我的眼前浮现了这样生动鲜活却不失恬静的场景:先生端坐书案前,一只大白猫努力探直身子,眼睛炯炯有神地正视前方,头朝书案,一条想压着稿纸,尾巴搭在先生头上,先生就蜷起右胳膊支撑着白猫的身体。即使是先生仰靠在藤椅上睡着了,也少不了猫的身影,依然是这只大白猫,还有一只狸猫,它们一呼一应,白猫趴向先生胳膊,狸猫卧在先生腿上,各朝各的方向与先生同睡,而先生双手轻放在藤椅的扶手间,向内圈成摇篮,将它俩揽入怀中。好一幅《三睡图》!这俩猫大概就是先生笔下的咪咪和虎子,此刻,它俩亲昵地陪伴着先生。我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咪咪最后的归宿,但冰心先生的阿咪相伴先生走到人生尽头,也追随先生的背影走了,继续与先生在另一个世界长相守。⑦在临清,我听朋友讲着有关狮猫的趣闻轶事,却没看过一只活蹦乱跳的狮猫。我想,不是它离我太远,我感觉它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左邻右舍的家中,隔着门窗和围墙,我能够听见它发出的呼噜呼噜的声音,也能够捕捉到它隐稳约约的气息。⑧写到这,豆包调皮地跃上了我的书桌,端在电脑键盘上,不肯起身了。它以这种撒娇的方式责怪我光顾得沉没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冷淡和忽略了它。每一只猫都是一个世界,它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洋溢着可爱。直至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不知不觉地,它们已经成了我的亲人,或者说是我家的一分子。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各有各的活法,独立保持着彼此的喜怒哀乐,自由自在地活着。它们教会了我许多,渐渐地,我被岁月磨砺得坚硬和世故的心,重新像坚冰被春风吹化了,我的记忆也变得温柔起来。(摘编自《光明日报》,有改动)阿哲和同学小叶正在探讨这篇散文,请你完成下面对话。小叶:这篇散文涉及了好几位人物,好几只猫,我们得梳理一下。阿哲:我们可以按照猫的出场顺序来梳理:文中“我”的猫是豆包,它粘人又调皮;作家张炜的猫叫做融融,它看起来;冰心先生的猫叫做阿咪,它;最后出场的季羡林先生的两只猫叫做,它们与先生十分亲昵。小叶:这种人与猫相处的温馨感觉应该得益于细致的场景刻画吧?很想借鉴一下。阿哲:那我们借助第⑥段划线句来探讨一下吧。你看,作者是不是善用动作描写?比如“探”“搭”“趴”“卧”这几个动词就简洁传神地写出了猫的温顺可爱。小叶:的确如此,我发现刻画季羡林先生的动词也非常精妙,比如。阿哲:发现了吗?这段文字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小叶:对对对。划线句给我们描绘了两幅图景。是动景,是静景,一动一静相互呼应,真是妙趣横生。阿哲:你分析得很到位!在写作中适当运用这些手法,一定会让自己的文字鲜活起来。【答案】憨态可掬(呆萌可爱)温顺忠贞咪咪和虎子“蜷”“揽”写出了先生对猫的体贴与呵护,写出了先生与猫相亲相依的温馨情景。白猫于书案陪伴先生两只猫与先生在藤椅安睡【解析】本题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语句。(1)根据第⑤段“他通过微信发给我几张融融的照片,融融的憨态和萌样惹我怜爱”可知作家张炜的猫叫做融融,它看起:憨态可掬(呆萌可爱);(2)根据第⑥段“那只唤作阿咪的大白猫温顺地偎依在先生身旁,一动不动地盯着她,仿佛是她忠贞不渝的恋人”可知冰心先生的猫叫做阿咪,它:温顺忠贞;(3)根据第⑥段“这俩猫大概就是先生笔下的咪咪和虎子”可知季羡林先生的两只猫叫做:咪咪和虎子;(4)根据第⑥段“先生就蜷起右胳膊支撑着白猫的身体”“先生双手轻放在藤椅的扶手间,向内圈成摇篮,将它俩揽入怀中”可知,“蜷”“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季羡林与猫之间互动的和谐场景,写出了先生与猫相亲相依的温馨画面。突出了先生对猫的体贴与呵护。(5)(6)根据“即使是先生仰靠在藤椅上睡着了,也少不了猫的身影,依然是这只大白猫,还有一只狸猫,它们一呼一应,白猫趴向先生胳膊,狸猫卧在先生腿上,各朝各的方向与先生同睡”可知划线句给我们描绘了两幅图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由“先生端坐书案前,一只大白猫努力探直身子,眼睛炯炯有神地正视前方,头朝书案,一条想压着稿纸,尾巴搭在先生头上”可知是动景:白猫于书案陪伴先生;由“白猫趴向先生胳膊,狸猫卧在先生腿上,各朝各的方向与先生同睡”可知是是静景:两只猫与先生在藤椅安睡。(2023·安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幽幽豆花香曹淑玲①门前小街上,多了一家豆腐摊儿。一辆电动三轮车。装得满满当当,豆腐,豆浆,豆片,豆皮,好像豆子开会,热热闹闹。小街一景似的,每到日落,很多人特意陆续来等。②卖豆腐的是个女人。五十刚出头的样子,外地口音。衣着朴素干净,手脚很麻利。人们因急着回家,或怕买不到,都有点迫不及待,纷纷先付了账。倒是女人始终微笑着,轻声应着:“好,好……”并不抬头看,只淡定娴熟地切,称,拿,递、豆花香曲幽地飘出来,深深浅浅,萦绕不绝。③“呀!”好久没有闻到如此地道清醇的丘花香了,儿时的故事好像倏忽间被唤醒了,似一粒胖豆子,正从记忆的土壤里拱出来。④秋日的田埂上,祖母总会带我去收豆子。看着被阳光喂得饱饱的豆荚,稍不留意,就要“噼邮啪啪”爆开来,祖母会笑得合不拢嘴,一面念叨着“好哦,好哦”,一面轻手轻脚地收割,仿佛那是她养育的孩子,生怕碰伤抑或遗落一粒。⑤祖父过世早,祖母一人拉扯三个孩子长大,敢持生计的唯一出路是做豆腐。看祖母做豆腐,仿佛看一场大戏,夜的帷幔刚一拉开,祖母就要企台了。经过一天的浸泡,豆子像沐浴过的美人,体态丰腴峦润。此时,祖母却并不急着做,而是有仪式感地虔诚静默地凝视着。她喃喃自语:“你们啊,得熬过了多少晴天和雨天,不易,到了家了,我会好好伺候你们的。”⑥磨豆子最累,祖母却从不交于别人。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推着磨盘,就像她竭尽全力推动着生活压给她的那些苦难、不急不恼、不怨不艾。一圈又一圈,白色的琼浆汩汩淌下来,那是豆子平凡生命的奉献。压轴大戏是祖母用卤水“点花”,那是做豆腐的秘诀。每每此时,祖母表情显得很凝重,既从容淡定,又严谨认真。多一点,豆腐就老了,又黄又涩。少一点,豆腐又嫩了,易碎,失了弹性。⑦祖母做的豆腐细腻醇香、十里八村都等着买。我问过祖母“点花”秘诀,什么样的比例,才能把豆腐点得恰到好处。慈爱的祖母爽朗地笑起来:“傻孩子,那儿有啥秘诀啊,奶奶不认字儿,可奶奶懂一个理儿,‘点花’就是把握好分寸。就像咱做人,遇到事,莫慌神儿,拿得起,稳得住,像这豆腐,清清白白。”⑧后来,读《苏东坡传》。当读到因官职被贬,薪俸不高,每次待客,便亲自下厨,在豆腐上大做文章。他写“箸上凝脂滑,盘中软玉香”。我掩书而笑,豆腐的身影不仅在民间,也在隽永的诗意里。⑨祖母走后,我就很少买豆腐了,用石膏点就的豆腐像一个丢了生命的壳子,空有一副。皮食,早已无味。⑩一阵晚风掠过,浓郁密匝的豆花香飘散出来,弥漫了我的味蕾。我喜欢上女人的豆腐。⑪有几次买豆腐,总见一男人坐在马扎上,虚胖,苍老,稍显病态,牙齿尽已脱落,只偶尔帮女人收个零钱。听人说,那是他男人,是做豆腐好手,一场大病如大厦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劳动合同(互联网企业)3篇
- 全新无中介2024年度房产买卖合同范本解释3篇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许可合同:文学作品授权使用与分成协议3篇
- 2024版房产买卖合同解除条件2篇
- 弱电工程2024年度项目融资咨询服务合同2篇
- 食堂面食配送合同
- 2024年度商砼供应商评级与管理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食堂场地租赁全新合同样本2篇
- 混凝土护坡施工合同
- 2024年度日化品研发合作与专利许可合同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6课《人大代表为人民》精美课件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3年12月英语四级真题及答案-第1套
- 药事管理学实践报告总结
- 物理化学实验B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北京科技大学
- GB/T 5005-2010钻井液材料规范
- 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题(附答案)
- 2021年秋新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劳动合同签订、续签流程
- 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治疗指南(完整版)
- 审批权限表 Approval Matri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