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客观方面之裁判思路综述2300字】_第1页
【P2P网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客观方面之裁判思路综述2300字】_第2页
【P2P网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客观方面之裁判思路综述2300字】_第3页
【P2P网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客观方面之裁判思路综述2300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2P网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客观方面之裁判思路综述1.1.1客观方面裁判思路梳理通过分析样本案例可知,法院认定P2P网络借贷案件涉案平台或者相关人员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下称“《刑法》”)第176条《刑法》第176条第1款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集资案件解释》”)第一条的规定。《集资案件解释》第一条从“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刑法》第176条第1款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集资案件解释》第1条的规定,“非法性”是指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公开性”是指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利诱性”是指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社会性”是指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在样本案例所示裁判文书“本院认为”部分,法院在认定某涉案平台或者相关人员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时,多数情况下只是笼统地说明被告符合《刑法》及相应司法解释的规定,并未将涉案被告的行为根据相关的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的该罪客观方面要件进行逐一详细分析论证。有的法院只是表明涉案被告的行为符合《刑法》第176条的规定,如“被告何某同他人实施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且吸收存款的数额巨大,其行为扰乱了金融管理秩序故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2020刑5号何娟非吸案判决书,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2020)浙0108刑初5号刑事判决书。还有的法院仅说明被告的行为符合《集资案件解释》第一条规定的四个特征,如“被告人陈某1违法国家金融管理法规,没有经过有关部门依法的批准,通过网络宣传途径进行公开宣传并且面向社会公众承诺将在一定期限内支付高额利息和归还本金,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且吸收资金数额巨大,该种行为扰乱了金融管理秩序,已触犯刑律,故被告陈某1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陈某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审刑事判决书,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法院(2020)甘0702刑初55号刑事判决书。即使有极个别法院逐一地分析了涉案被告是如何具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方面特征的,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进行实质地论证。例如在案号为(2018)粤0304刑初982号的判决书中,法院认为被告人在未取得有关部门依法批准的情况下变相吸收资金即具有违法性,此外法院认为涉案平台经营模式的网络性、开放性就决定了在运营过程中必然存在向社会公开宣传以及必定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由此满足公开性以及社会性的特征,2020刑5号何娟非吸案判决书,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2020)浙0108刑初5号刑事判决书。陈某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审刑事判决书,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法院(2020)甘0702刑初55号刑事判决书。孙地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审刑事判决书,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2018)粤0304刑初982号刑事判决书。1.1.2客观方面裁判思路存在的问题虽然司法解释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客观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细化,但在理论及司法实务中,该罪在认定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争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何为“非法”仍有待明确,“非法”仅包括“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非法”是指违反法律及行政法规的规定,还是也包括违反规章的规定?其次,“存款”的定义也容易引发歧义,如《集资案件解释》第一条里规定的“资金”是否与《刑法》第176条规定的“存款”具有相同的含义?“存款”仅指活期存款,还是亦包括定期存款或者定活两便存款?然后,“公开性”是指仅限于出资人知悉,还是说也需要出资人之外的其他不特定公众知悉?由此可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过程本就充满诸多争议,加之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新兴性以及特殊性,司法实践应本着谨慎细致的原则对相关案件进行认定。然而通过分析样本案例可知,法院对于平台以及相关人员是否构成该罪的认定与论证往往采取法律“套语”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如本文第二章之“1.1.1客观方面裁判思路梳理”所述,法院在判决书的事实认定部分仅对与平台有关的事实情况简要陈述,在论理部分并未将涉案行为比对相关法律以及司法解释规定的该罪的客观方面要件进行逐一比对分析,而是仅采取概括式的法律“套语”对行为要件进行描述,即得出涉案被告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参见马党库:《P2P网贷涉罪案件判罚的异化与归正—基于117份判决样本的分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参见马党库:《P2P网贷涉罪案件判罚的异化与归正—基于117份判决样本的分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第129-130页。此外,和以往采取普通吸收存款手段构成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不同,P2P网络借贷案件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如果说平台只是纯信息中介平台,一般不会构成该罪,正是由于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异化,才会涉嫌构成该罪。因此,笔者认为,平台异化的类型是影响定罪的重要因素,法院未对平台异化的类型进行具体分析直接导致了其在认定该罪客观方面时的形式化。实践中,平台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异化模式。像“虚构债权标的模式”以及“庞氏骗局模式”这两种异化模式由于会形成资金池,在实践中基本会被法院认定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而对于“债权转让模式”能否被认定为犯罪以及被认定为什么犯罪,在理论和司法实务中仍存有一定的争议。在司法实务中,有法院将“债权转让模式”认定为无罪,因为该种模式的实质是平台在发行债券,但是此类债券不在我国证券法的规制适用范围之内,在该种情况下法院很难认定“债权转让模式”具有违法性。因此若采用严格的形式解释方式,该种行为模式既不符合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也无法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按照罪刑法定的原则,法院只能认定“债权转让模式”无罪。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平台异化类型都会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的可能仅因为违法性较轻而不被认为是犯罪。因此,准确界定平台的性质并分析平台异化后的违法性程度是认定涉案平台及相关行为人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前提。参见杜辉:《平台异化还是因债致罪?—P2P网贷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裁判文本实证研究》,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第44页。而从样本案例所示裁判文书可以看出,法院不会对平台的异化模式以及异化程度进行详细分析,法院的裁判逻辑就是只要平台发生异化并进行异化经营就具有“非法性”,加之P2P网络借贷本身的特性,本身极易符合“公开性”、“利诱性”参见杜辉:《平台异化还是因债致罪?—P2P网贷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裁判文本实证研究》,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第44页。综上,笔者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