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方体》_第1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方体》_第2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方体》_第3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方体》_第4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方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洁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比较深化地研究立体图形,是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一次重要转化,系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学问,是学生进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可使学生对四周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把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教科书格外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概念理解,注重用所学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分三小节编排: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教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及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名数的换算,并探究了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机敏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直观地认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立体图形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觉一些基本特征。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学问。其中,表面积是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拓展,体积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且学生对“物体占有肯定的空间”这句话的理解有肯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故事、试验、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切实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作铺垫。1.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利用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通过指、摸、比、剪、倒、估等操作试验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培育、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表面积、体积的概念是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应着眼于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同样,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应着眼于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求这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教学时,要注重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长方体▷教学内容教科书P18~19的内容,完成教科书P21“练习五”中第1~3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长方风光、棱、顶点的特征,培育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3.通过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忱。▷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教学难点长方风光、棱、顶点的特征。▷教学预备课件,长方体学具,长方体框架,搭长方体的材料(可以学生自己预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回顾学过的图形。师: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几何图形?【学情预设】学生说认识的图形。师:认识这些图形吗?课件先呈现平面图形,再呈现立体图形,学生边说,老师边课件呈现图形名称。2.揭示课题。老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P18情境图。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这些物体吗?它们的样子是什么图形?【学情预设】房子、冰箱、厨柜的样子都是长方体。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样子是长方体?【学情预设】学生说出冰柜、抽纸盒、书柜等。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设计意图】再现学生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唤起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通过观察生活中熟悉场景的主题图,在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体会立体图形的特征,给◎教学笔记◎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学生已学习过平面图形,此处老师可直接介绍“面”。予学生清楚的概念界定——长方体是立体图形。二、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直观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预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觉。【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消灭不规范的表述,老师可以直接更正,告诉正确的名称。对于“面”,学生比较简洁认识,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直接板书“面”。师:请同学们再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师揭示: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板书:棱)师:同学们再摸一摸棱和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师揭示: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师说,学生摸,共同在长方体学具上指出面、棱、顶点。【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并不空白,但不会用专业的术语来表述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借用学具让学生直观感知,获得关于面、棱、顶点的正确表象。2.结合图形抽象出面、棱、顶点。课件呈现长方体,学生依次说出名称,课件依次呈现面、棱、顶点。三、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教科书P18例11.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拿出你们的学具长方体,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觉。(1)认识面。师:我们首先来认识面。四人小组研究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学情预设】预设1:长方体都有6个面。老师引导学生数一数,看长方体有几个面。预设2: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这是一种错误认识,老师要让学生辨析,看是不是全部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并用具体的长方体实物印证: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老师追问: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最多只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预设3:长方体中有的面是完全相同的。老师用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发觉。学生汇报交流,老师板书,课件呈现正确解答。板书: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     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2)认识棱和顶点。课件连续出示问题。◎教学笔记◎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感知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师:拿出长方体,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量一量。【学情预设】预设1:长方体有12条棱。老师拿出长方体框架,示范引导学生按挨次数一数。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之间互相数一数。预设2:同一方向的棱长度相等。老师规范学生的表述,介绍“相对的棱”,并用课件演示,比一比,认识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学生汇报后,老师板书,课件呈现正确解答。板书: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师:棱和棱的交点是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学生汇报交流,老师板书:8个2.整体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师:我们分别从面、棱和顶点认识了长方体,大家闭着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怎样的?师:谁能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师小结: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     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设计意图】面、棱、顶点是构成长方体的基本条件,借助学具和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认识长方体,在观察、操作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帮忙学生建立面、棱、顶点三者之间的联系。四、制作长方体框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教科书P19例21.从“棱”切入,精选材料,引发猜想。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假如要用木条搭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木条?(12个)为什么是12根?给你12根木条你肯定能搭成吗?课件出示方案。师:认真观察,上面的三种方案,哪些肯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肯定不能,为什么?先认真想一想。师: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课件出示任务要求。◎教学笔记◎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棱”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要引导学生依据“上下”“左右”“前后”的挨次数棱的数量,既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又初步感知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一概念。2.小组合作操作,积累操作和推理阅历,验证猜想。学生自主操作,尝试搭长方体。【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经历一个猜想、抽象的过程,再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3.有序反馈交流,促进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1)反馈“方案2”:初步感知基本特征。师:哪个组选择了方案2?搭成了吗?师:为什么方案2搭不成长方体?【学情预设】预设1:全班没有同学选择方案2,此时老师要追问:为什么不选择方案2?通过学生“12cm的木条多了1根,6cm的木条少了一根”等具体的表述,抽象出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预设2:学生选择方案2,但是怎么也搭不成长方体。让学生反馈在搭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师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条,这4条长度相等。(2)反馈“方案1”:巩固及丰富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师:哪个组选择了“方案1”?搭成了长方体吗?在搭的过程中,有哪些发觉?【学情预设】预设1:每种长度的木条都有4根。老师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预设2:长度相等的4根木条,放在相对的位置。预设3:每组长度相等的木条是互相平行的。老师利用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4根木条互相平行。预设4:每个顶点上的3根木条长度不相等。老师用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顶点上的3根木条长度不相等,而且摆放的方向不相同。预设5:有的同学可能发觉每个顶点上的3根木条互相垂直。①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师揭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展示)师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是相对的,一般把前后横着的棱称为长,左右竖着的棱称为高,左右横着的棱称为宽。老师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②抽象图中的长方体,得出“面”的特征。师:假如我们将这个长方体画在书上(课件出示教科书P19右下图),在这个长方体中找到了3条长、3条宽、3条高,还有1条长、1条宽、1条高藏在哪儿呢?学生通过想象,指出被遮挡的长、宽、高,课件帮助用虚线显示。再次标出长、宽、高。◎教学笔记◎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反馈交流过程中,不能只执行教案,而要依据课堂生成的资源机敏处理。【【教学提示】此环节课堂生成资源很丰富,老师依据学生的发言,有效引导,领悟长方体棱的特征的同时,建立长、宽、高的概念。◎教学笔记◎教学笔记师:进一步思考,假如把其中1条棱隐藏,你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吗?再隐藏一条呢?请同学们思考:只要留下几条棱就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3条,老师追问:怎样的3条?课件上依次隐去1条棱、2条棱、3条棱……师:假如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12cm、10cm、6cm,你能想象出这6个面的大小吗?依据学生的交流,课件依次呈现。师:你们能想象出哪两个面是相邻的吗?【学情预设】答案不唯一,每个面相邻的面有4个,只要学生能说出相邻的理由(任何一个面的长和宽与相邻的面的一条边相等)就行。(3)反馈“方案3”:拓展长方体的类型,沟通特殊     与一般之间的关系。师:哪个组选择了方案3?搭成了吗?师:这个长方体与方案1搭成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不同?【学情预设】方案1搭成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这里搭成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让学生拿着自己搭成的长方体介绍哪两个面是正方形,课件演示搭成的长方体。师:这样的长方体具有长方体的特征吗?【学情预设】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学具操作,首先把握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特点,再用规范的语言给出长、宽、高的定义,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楚的概念,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五、巩固应用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形如长方体的物体,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1.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1题。学生认真观察后再互相交流。老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订正。2.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2题。(1)学生独立解答。【学情预设】预设1:12条棱依次相加。◎教学笔记预设2:(40+30+20)×4。◎教学笔记预设3:其他解答。(2)全班反馈评价。①展示正确答案但不肯定是最优的方法,师生一起分析。②展示最优的正确答案,理解这样算的依据。【教学提示【教学提示】学生能说出“看得见的面”中几条棱的位置关系即可,不要作过高的要求。适当点拨一下,假如有少数学生能发觉面的关系,应给予鼓舞。3.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3题。(1)学生独立解答。(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3)全班交流,课件同步演示。师:你们发觉了什么?【学情预设】学生会发觉:1.相对的棱不仅长度相等,而且互相平行;2.相邻的棱互相垂直;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两两互相垂直。假如有的学生说不清楚,老师进行引导。六、课堂小结师: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认识了长方体,谁能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学情预设】每位学生不肯定能完整说出全部的特征,老师要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板书设计长方体面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     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顶点8个▷教学反思培育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加以强化,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活动。教学中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一系列活动,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互动。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长方体表象,把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