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TOC\o"1-2"\h\z\u第一章总论 51.1项目概述 51.2可研编制的依据和研究的范围 81.3项目概况 91.3.4项目总投资 9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0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112.1社会经济概况及发展战略 11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3第三章市场分析预测 173.1市场现状分析 173.2市场前景分析 203.3本项目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213.4市场风险分析 223.5市场战略构想 223.6市场营销策略 23第四章项目建设地点及建设规模 254.1项目开发原则 254.2建设地点 254.3项目建设条件 264.4拟建规模 294.5产品方案 30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 315.1总体规划 315.2总图布置 325.3繁育及育肥基地工艺技术方案 325.4经营方案 425.5土建工程 435.6公用工程方案 465.7物料来源及供应方案 47第六章环境影响分析 516.1设计依据 516.2项目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 516.3环境现状 516.4污染源、污染物分析及治理措施 526.5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54第七章消防及安全 557.1消防 557.2安全卫生与防疫 56第八章节能 588.1概述 588.2综合能耗计算 588.3节能措施 58第九章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609.1企业组织机构 609.2人力资源配置 609.3人员培训 61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6210.1实施原则 6210.2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62第十一章工程招标 6511.1招标依据 6511.2招标内容 65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及融资方案 6712.1投资估算 6712.2融资方案 69第十三章财务评价 7013.1基础数据 7013.2收入的测算 7013.3成本的测算 7013.4税金及附加 7213.5利润分析 7313.6现金流量分析 7313.7清偿能力分析 7313.8经济分析结论 73第十四章社会影响分析 7414.1社会影响分析 7414.2互适性分析 74第十五章风险分析 7615.1风险因素识别 7615.2风险分析 76第十六章可行性研究结论 79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1.1.2建设性质新建1.1.3建设地点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家岭和京山县。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园区”)范围以屈家岭遗址为中心,总面积168公顷(含水域面积21.15公顷)。建设范围北至栗树湾岗地北侧凹谷;南至S107国道以北500米;西至青山坡路;东至钟家岭遗址和冢子坝遗址东边缘连线。1.1.4项目建设单位荆门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法人代表:汤学峰;项目联系人:刘生龙联系方式135979786881.1.5建设工期本项目依据文物工作方针、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长期科技战略发展规划、《京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屈家岭管理区易家岭城镇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和《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制定分期建设规划,总建设年限5年。近期:2013~2014年;中远期:2015~2017年。1.1.6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依据园区总体规划设计,园区的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遗址保护项目(1)近期工程:新建保护标志与保护界标,新建科学保护及监测设施。(2)中远期工程:科学保护及监测设施及能力建设。2、环境整治项目(1)近期工程:园区地貌改造修复土石方工程,搬迁民宅补偿80户,农民土地征用0.6平方公里,构筑物清障2项,民居改造、整饰15000㎡;现代坟迁移77座,河道疏通治理工程,河岸护坡建设工,生活用电迁埋改造8km,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2)中远期工程:土地征用0.4平方公里,民居改造、整饰改造7000㎡,继续推进河道整治及河岸护坡建设。3、展示利用项目(1)近期工程:新建屈家岭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入口大门及广场建设,原址展示区1000㎡,模拟展示区600㎡,标识展示区600㎡,复原展示区600㎡,陈列展示区500㎡,体验展示区600㎡,新建展示照明设施、展示围栏设施、标识标志、信息系统工程、宣传出版物等。(2)中远期工程:完善屈家岭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模拟展示区400㎡,标识展示区400㎡,复原展示区400㎡,体验展示区400㎡,新建展示照明设施、展示围栏设施、标识标志、信息系统工程等。4、考古研究项目(1)近期工程:开展抢救性发掘,考古调查20平方公里,考古发掘1500㎡,考古普通勘探1平方公里,考古重点勘探0.0平方公里,考古现场保护构筑/棚1000㎡,开展考古研究,新建农业考古研究中心建设,开展考古研究人员业务培训。(2)中远期工程:考古发掘1500㎡,考古重点勘探0.02平方公里,考古现场保护构筑/棚1000m²,考古研究,扩建农业考古研究中心。5、道路系统工程(1)近期工程:改造园区道路工程8万㎡,新建园区环道1.5万m²,新建园区步道1.5万㎡,新建广场及休闲空地3万㎡。(2)中远期工程:新建园区环道1.5万m²,新建园区步道1.5万m²,广场及休闲空地2万㎡。6、绿植景观工程(1)近期工程:绿化整治种植工程2.5万㎡,新建景观小品等2500㎡。(2)中远期工程:绿化整治种植工程2.5万㎡,新建景观小品等2500㎡。7、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近期工程:新建办公管理用房300㎡,服务设施建设,停车场建设2000㎡,保护区围墙建设,市政管线及站房设施建设,水利工程改造等。(2)中远期工程:扩建办公管理用房建设200m²。服务设施建设,停车场建设1000m²,完善市政管线及站房设施建设,水利工程改造等。8、其他项目(1)近期工程: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安防设施建设,消防设施建设及其他不可预见项目(2)中远期工程: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消防设施建设等。1.1.7项目建设投资及资金来源经估算,项目计划总投资24485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2150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923万元,基本预备费1121万元,涨价预备金936万元。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4485万元,其中资金的60%来源于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剩余40%地方财政配套。1.1.8报告编制单位: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2编制依据及原则1.2.1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屈家岭文化遗址保护规划》;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国家相关标准;项目相关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资料。1.2.2编制原则1、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法令,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及行业和地区的规划。2、采用的工艺技术要先进适用、操作运行稳定可靠、能耗低、三废排放少、产品质量好、安全卫生。3、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出发点,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上,还是在价格上均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以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客观的反映本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工程投资坚持“求是、客观”的原则。5、通过对市场的分析研究以及对项目规划的研究,推荐项目的建设规模、方案,论证项目建设的合理性。1.2.3研究范围依据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等文件规定的可行性研究深度及要求,通过对屈家岭遗址项目现状情况的调查,确定项目建设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计划、配套设施及初步建设方案、项目建设条件、环保与节能、消防安全、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管理机构等的分析论证,对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为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及资金筹措提供科学依据。1.3项目单位概况荆门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于1998年根据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立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的批复》(荆机编[1997]29号)文件精神正式挂牌成立,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内设机构有综合科、文物和博物馆科。单位定编人数8人,实有人员10人。单位主要工作职责是: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中央、省关于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全市范围内的各项文物工作依法实施管理、监督;指导全市文物管理、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宣传等工作;审批或申报全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保护、维修等项目,制定工程实施规范,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全市文物行政执法、文物勘探、发掘领队资格审查和申报工作;指导、协调全市博物馆、文管所、纪念馆的建设和各博物馆之间的协作、交流工作;负责馆际文物交流、文物拍卖、三级以上文物复制的审查和申报,审批并监制文物仿制品生产;审批本市范围内文物收藏单位三级以下(不含三级)的文物调拨;审查或批准文物拍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依法进行文物市场的管理;负责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负责组织检查各级文物、博物单位的安全保护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处理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协同处理盗窃、盗掘、破坏、走私文物等大案要案;负责监管国家、省、市下拨的各项文物专项经费的使用;指导全市文物、博物馆外事工作,扩大对外文物交流;指导文物、博物系统科学研究工作。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88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钟祥明显陵、文笔峰塔、元佑宫、沙洋县纪山楚墓群、马家院遗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其中明显陵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纪山楚墓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8处(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13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石刻及其他35处,古遗址87处,古墓葬1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6处。国有博物馆3座(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京山县博物馆),馆藏文物7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2件(套),二级藏品120件(套)、三级藏品1700余件(套)、总陈列面积2500㎡。1.4研究结论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使对屈家岭遗址及文物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弘扬和解读屈家岭文化,推动区域旅游业上规模、上档次,走向一条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健康发展道路。经过对本项目的建设条件、建设方案、投资估算和实施计划等的研究,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精神和湖北省荆门市总体发展的要求,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及总体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综合评价,本项目现时建设条件成熟,设计规模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同时也符合区域实际情况并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由此可见,本项目的建设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评价,还是从生态效益评价及经济效益评价来看,都是切实可行的。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项目背景2.1.1屈家岭遗址

图2-1屈家岭文化遗址区位图图2-2屈家岭遗址现状图1、遗址名称屈家岭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类型为古遗址,公布批号为3-0194-1-014。2、遗址位置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家岭村及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大洪山南麓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青木垱河、青木河由北向南从遗址中部穿过。遗址南约500米为汉宜公路、西约3公里为屈家岭管理区办事处。GPS中心点为东经112°54′57.6″、北纬30°50′45.9″。西界东经112°54′7.5″,东界东经112°55′22.5″,南界北纬30°51′0.0″,北界北纬30°50′1.0″。3、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5300-4500年。4、遗址性质屈家岭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该遗址1954年发现,1956年第二次发掘后成为“屈家岭文化”命名地遗址。该遗址是研究屈家岭文化形成、发展的代表遗址,同时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大遗址。5、遗址范围屈家岭遗址以屈家岭遗址点为中心,包括分布于青木垱河两岸的12片遗址点。九亩堰、大禾场、小毛岭石器点和毛岭石器点位于青山坡路西侧;屈家岭、土地山遗址位于青山坡路东侧、青木垱河西岸;殷家岭、钟家岭、冢子坝、杨湾遗址和东湾石器点位于青木垱河东岸;潭湾遗址距离其他遗址较远,位于青木垱河西岸,东南距屈家岭遗址点约1200米。遗址区面积111.16公顷。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范围包括屈家岭、钟家岭、冢子坝、土地山和东湾石器点五个遗址片区,遗址区面积89.96公顷,为遗址区面积的81%。6、遗址构成屈家岭遗址的构成主要包括已知的12处遗址点以及各类地面及地下遗存、可移动文物,及其所在的环境。表2-1屈家岭遗址构成一览表序号名称管辖面积(ha)文化属性位置分类1屈家岭遗址点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43.2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东部为由北向南流向的青木垱河,其中一段河流呈峡谷形态,现因筑坝,水位较高。西部隔30-60m距离为已废弃的青木河故道,其南部水域较宽,现为鱼池。遗址北部为河流冲积畈,青木河故道在遗址南部与青木垱河相连主体遗址2殷家岭遗址京山县雁门口镇刘集村3.96屈家岭文化位于屈家岭遗址点东北面、钟家岭遗址的北面。北面的刘家河在遗址西北汇入青木垱河,西面为青木垱河,南面也有一条小河沟汇入青木垱河,东面100m为熊家岭遗址3钟家岭遗址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22.48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钟家岭遗址西隔青木垱河与屈家岭遗址点相邻,南部隔青木垱河河汊与冢子坝遗址相邻,北面为大片低洼地,隔低洼地200m左右为殷家岭遗址,东面为南北走向的洼地,其东面为东湾石器采集点4冢子坝遗址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22.16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西面和北面隔青木垱河与屈家岭遗址点相邻,东北与钟家岭遗址由一条青木垱河的汊道相隔,西南与杨湾遗址之间由低洼地隔开,东面为东湾岗地,南部为丘陵岗地5九亩堰遗址屈家岭管理区青山坡村2.72油子岭文化位于屈家岭遗址点西250m,与屈家岭遗址点之间是一片低洼的河畈地相关遗址6大禾场遗址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3.12屈家岭文化位于屈家岭遗址点西面150m,青山坡路以西100m7土地山遗址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2.12屈家岭文化位于屈家岭遗址点西南约200m8杨湾遗址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11.4屈家岭文化位于屈家岭管理区杨湾村南50m,西北距屈家岭遗址点约300m,与屈家岭遗址点隔青木垱河相望9小毛岭石器采集点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位于大禾场遗址台地西南,与大禾场遗址中间为50m的洼地相隔10毛岭石器采集点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位于青山坡路以西100m,大禾场以南300m,东北距屈家岭遗址点约380m11东湾石器采集点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位于冢子坝遗址东面约100m,两者之间地面无明显界线12潭湾遗址屈家岭管理区青山坡村——位于屈家岭管理区青山坡村庙湾东约150m,东南距屈家岭遗址点约1200m,东面紧邻青木垱河,西面50m为青山坡路说明:灰色区域为遗址公园范围涉及到的遗址点。7、历史背景根据屈家岭遗址三次发掘的考古资料的研究表明,屈家岭遗址文化内涵至少包括三大发展阶段,即前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从三次考古发掘的地层堆积并结合出土遗物研究,屈家岭考古发掘遗存主要分为早期和晚期,其中早期和晚期中又分别可以分为一、二两期。早期:生产工具中石器以磨制比较粗糙的大型柱状石斧、石锛和大型的黑、灰陶纺轮为代表。生活用具中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这一期的彩陶片多为厚胎,装饰品中以陶环为代表。早一期:以第二次发掘的二十四座旱期灰坑、一座早期墓葬和第三次发掘的十三座土坑墓等为代表,其陶器特征是:陶系以黑陶为主并超过半数灰陶次之,红陶和其它陶极少。最突出的是已出现曲腹杯而未见三足碟、朱绘黑陶和厚胎彩陶等器物。早二期:以第二次发掘的早期地层为代表,其特征为:陶系虽也以黑陶为主,但比例低于早一期并似未超过半数,灰陶次之,但有较大比例的增加,红陶和其它陶仍很少,最主要的是新出现了朱绘黑陶等器物。晚期:晚期文化遗存比早期有所发展。生产工具以石器中的中小型斧为代表,并出现了较多的小型工艺品和石镞。出土较多的彩陶纺轮,是早期不见的。生活用具中的陶器,种类和数量均比早期有所增加,更出现了很多新器形,如大型陶锅和缸等。2.1.2考古发掘评价1、考古发掘过程屈家岭遗址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地处大洪山南麓与江汉平源的交接地带。屈家岭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4700—5100年。它系统、全面地反映出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文化面貌。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屈家岭遗址在1954年被发现后,共经过三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是在1955年2月,由湖北省石龙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负责,进行小规模的试掘。1956年4月至1957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云鹏先生主持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大,共开探方197个,发掘面积为858㎡。第二次发掘材料经整理研究,编成《京山屈家岭》一书,并正式将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命名为“屈家岭文化”。1989年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博物馆联合,在该遗址的北部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87.5㎡。这次发掘新发现了比屈家岭文化时代更早并与屈家岭文化的屈家岭类型有着渊源关系的“史前屈家岭文化”,使得屈家岭类型谱系更加明朗。1998年5月,由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京山县博物馆及五三农场文化部门联合对屈家岭遗址及周围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探,并绘制出屈家岭遗址平面图。虽然这三次考古发掘的总面积不到目前遗址保存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每次发掘都有更重要的收获,在考古界有着日益重要的深刻影响。遗址文化堆积厚约3米以上。文化遗存可分为早晚两期。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晚期年代为公元前2695年左右。屈家岭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树立了标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2-3屈家岭遗址发掘现场图2、文化代表特征屈家岭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代表特征:一是打磨精致的石器文化。屈家岭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用于农业生产的主要有斧、锛、铲、锄、镰、刀等;用于渔猎有网坠、镞、盘状器、球等;用于制作生产工具的有凿、钻、掘等;用于加工谷物的有杵等。这说明长江流域早在公元前5000年,人们就已熟练掌握并普遍应用这些生产工具了。二是初步发达的农耕文化。稻作农业是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主要成分,而屈家岭文化的稻作遗存也是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这也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的稻作遗存。1956年第一次发掘,发现了体积约200立方米的烧土遗迹。这些烧土是由泥土、稻壳和稻茎叶做成的,上下密结成层,经武汉大学生物系化验测定看,这些谷粒属于粳稻,与今天栽培的粳型品种相近。出土的大量小陶杯,其数量比例远远超过任何一种陶器,许多学者都认为这种小陶杯是一种酒器。如果没有多余的粮食,普遍酿酒是不可能的。又如在屈家岭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家猪的牙齿,这也说明当时饲养业的发达,粮食已有了剩余。三是生机勃发的渔猎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渔猎工具,主要有镞、石球、盘状器、鱼叉、鱼钩、网坠等。屈家岭遗址北面3公里之外就是山丘,东南两侧是大片的水田湖区,而遗址本身又在两条水量丰富的小河之间。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宜农业生产,同时又方便上山狩猎和下河捕捞。家庭饲养的畜禽品种主要有狗、猪、羊、鸡等。屈家岭遗址上发现的大量农业及渔猎工具,充分说明了史前先民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作为聚落地址,是由其生存条件和经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并不是随意的选择。四是古朴秀美的陶器文化。屈家岭文化制陶工艺的最大成就就是快轮普遍使用,如屈家岭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共发现蛋壳彩陶近九千件。如果不对土料进行细致的淘洗和使用快轮的方法,要大量制作这样薄的陶器是很困难的。五是丰富多彩的纺织文化。从屈家岭文化纺轮出土的数量和形式花纹的丰富多彩可以得知,当时纺织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家庭手工业。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纺轮是一种极易发现的遗物,说明纺织已不只是少数妇女的事情。彩陶纺轮的出现和流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纺织工业的重视。六是初具城落的建筑文化。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间住房,一般东西宽5.6米,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一座双间式大房子,以粘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如发现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七是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在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筒管形陶器,无论是从形态特征上分析,还是从连接配套的方法上考察,可以判断是屈家岭文化原始宗教活动遗物。另外,墓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少数屈肢葬,儿童多用翁棺葬。这一时期出现了城壕聚落,社会分化、宗教活动等现象逐渐加剧。屈家岭文化遗存中发现的装饰品有玉、石器和骨、牙器。其装饰品主要有璜、环、镯、坠、珠等,形式简单,数量不多。由此可见屈家岭文化的人们,也是喜爱装饰的。在彩绘方面,最普遍的用红褐、黑、灰和橙黄等色,作为彩绘花纹的色调。在纹饰结构方面,如彩陶纺轮已采用了四分的对称式和三分的平分式,并应用同心圆、辐射线等,作为图案的结构形式。蛋壳陶杯的彩纹都绘于器内,多黑色,少数橙黄色,为弦纹下加弧面或树叶形彩面。由此可见屈家岭文化的彩绘已按不同器物加以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文物工作者担负着推动我国由文物大国向文物保护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的重任,面临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宝藏和保护理念的更新,我们既有大可作为的良机,又受到无法回避的巨大挑战,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文物保护的科学发展观,重视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努力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使文物古迹得以真实、完整、长久地保存。2.2随着项目的建设,屈家岭管理区将成为一个以文物旅游为主的旅游园区,园区内的文物资源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多为国家珍宝,弥足珍惜,在开展文物旅游的同时,需要对文物及其赋存的环境进行严格的保护。同时,由于遗址面积较大,文物分布分散,园区内及周围村庄、农田密布,人为活动比较频繁,文物保护难度比较大,每年在文物保护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本项目的建设,在促进遗址旅游发展的同时,将会为园区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遗址走向一条“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良性循环道路,使文物保护与文物旅游相互促进,两翼齐飞,使荆门的旅游产业和文物保护事业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2.2考古发掘表明,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重要遗址,是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古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史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遗址文化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保存基本完好,是我们研究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史前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的不可多得的重要遗址。项目建成后将使这一文化瑰宝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扬。2.2目前国家对文化历史研究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事业也应更加注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屈家岭遗址作为高雅的文化殿堂,是广大群众的终身教育学校,是健康文化、教育、休闲的重要场所,是向广大群众提供各种文化信息的载体。随着其内涵不断地扩大,其外延不断地延伸,其管理将更加成熟,其经营理念将更具独特,其生机和活力将不断地增强,各种国际文化交流频繁,商务往来增加,旅游人员增多,必然为遗址增加客源,观众将会成倍地增加,扩展市场的经营空间。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3.1区域经济社会条件屈家岭遗址所在的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其前身是湖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国营农场——五三农场。屈家岭管理区位于荆门市的东南部,东邻京山县雁门口镇,西接京山县永隆镇和钟祥市旧口镇,南抵天门市渔薪镇,北界钟祥市长滩镇和京山县石龙镇。管理区自东南向西北,呈一斜长地带,南北斜长55公里,东西横宽10公里左右。屈家岭管理区原名为五三农场。据《读史方舆纪要》考证,管理区所在地区古属荆州(古九州之一)领域。春秋战国时属楚郧子国。《左传》记载“吴败楚师子于雍滏”,即管理区中部地区的司马河。西汉末年绿林起义,东汉光武帝刘秀联合绿林军,曾在这一带与王莽作战。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雁门口,蜀将关羽曾征战于此。唐朝尉迟敬德元帅在管理区所在地区西端寨木山上亲自监造罗汉禅寺,为唐代全国有名的大寺。南宋末年,京西马步军副总管马荣,曾与元兵战于雁门口大脊山。太平天国时期,一支太平军曾驻扎在汉宜公路南侧的何家山仙人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国时期,这一带是贺龙将军领导的湘鄂西苏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将军领导的豫鄂边区人民,在这一带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1935年7月8日,钟祥罗汉寺南面水口潭处汉江遥堤溃口成灾,这里一个个村庄被冲为废墟,形成大型沙岭、洪沟和湖沼泽地。1952年10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这片百里荒原上开办国营农场。1952年11月7日筹备建场时的原名是“国营沙洋机械农场”。1953年2月20日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举行农场奠基礼。1953年10月22日以当年建场年号正式命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1956年定名为“国营五三农场”,其后,一直为省属大型国有农场。2001年10月,根据鄂发[2001]22号文,五三农场交由荆门市管辖,设立屈家岭管理区,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原五三农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事务。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现辖罗汉寺、长滩、何集、屈家岭、易家岭5个办事处,中心镇区在易家岭镇城区,集镇5个,中心村9个,基层村21个,居委会4个。总人口7.2万人。近年来,屈家岭管理区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6月,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家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屈家岭主要围绕100平方公里的特色农产品集中生产区、20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园区、50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和10平方公里的农业综合服务区“四大功能区”开展建设。2011年以来,屈家岭管理区着眼于发挥农耕文化厚重、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量大质优的独特优势,着眼于探索“三化”同步推进、传统农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建设“中国农谷”的构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初,省委、省政府从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全省发展格局的高度出发,将“中国农谷”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并专门出台文件,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力争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中国农谷的总体思路是,以“湖北样板、中国高度、三农特区、世界知名”为目标,以泛农发展为方向,以生态文明为总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四谷”同步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业生态旅游区和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四区”同步实施,努力打造产业发达、科技领先、文化繁荣、品牌响亮、体制灵活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随着“中国农谷”的品牌效应和政策效应日益彰显、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批国内外有实力的客商纷至沓来,一批农业科技方面的领军人才先后牵手屈家岭。投资142亿元的汇源生态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湖北财富农业科技园以及隆平高科现代种业基地、水稻博物馆、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等11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已启动实施。傅廷栋、张启发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也将启动建设。“中国农谷”正逐渐成为高端产业、知名企业和优质要素的聚集地。“中国农谷”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必将掀起区域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大潮,同时,也将屈家岭遗址的开发利用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3.2文物资源条件3.1、历史价值。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是“屈家岭文化”的命名遗址,是研究屈家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大遗址,为建立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结构提供了关键支撑;屈家岭文化阶段正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该遗址的发掘研究对中华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2、科学价值。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红烧土内所含的稻谷壳,是研究中国稻作农业发展的重要科学资料。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大量制作规范精致的陶器,显示了快轮制陶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屈家岭遗址发现的大规模红烧土地面建筑,具有良好的防潮功能,是人们生活适应环境的典型范例。3、艺术价值。屈家岭遗址出土大量造型规范的陶器及彩陶,装饰风格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思想。4、社会价值。屈家岭遗址属于长江流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标志性地区之一,它所拥有的文物价值具有突出的教育意义,足以充分发挥文物见证历史、弘扬传统的独特功能,是我国社会发展领域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屈家岭遗址可以对地方的生态保护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遗产地居民非常重视屈家岭遗址并为拥有该遗址而感到自豪,遗产地的地位、影响和发展已成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主题之一。3.2.2价值载体条件1、遗址保存现状——屈家岭遗址点、钟家岭遗址、冢子坝遗址、东湾石器采集点保存状况一般,遗址区内基本为农田,但经常可见因耕种被扰动翻出的红烧土块,反复耕种对遗址破坏较严重。有少量房屋建筑、水渠穿越遗址,有新建现代坟墓现象。——土地山遗址保存状况较差,遗址分布区大片区域被民居及临时建筑叠压。——聚落环壕遗址经勘探基本确定其分布范围,但具体分布情况及保存状态不清楚。2、环境现状——园区内主要水系青木垱河、青木河、刘家河等基本保持原有格局。但是受现代水利设施建设影响,青木垱河上设有水闸3处;青木河断流;河道边周围有多处人工围堰。——原生植物数量与品种受到大面积人工种植干预,天然植物被人工种植取代。——遗址分布区的耕种活动,特别是机械耕种和深根植物对文化层扰动影响较大,经常可在田间见到被翻动的红烧土块。——遗址周围建筑的材质和色彩杂乱,体量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石龙主灌渠穿越遗址区,对地貌环境有所改变。但因为该灌渠建设年代已近60年,一方面其还在使用当中,另一方面已成为稻田景观的组成部分。3、保护管理及措施现状——屈家岭遗址目前没有安防设备,考古发掘现场已经回填。——采取了一些临时性保护措施。管理部门系统收集了考古研究相关资料,并进行了宣传工作;对部分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展示;保护加固措施和对耕种活动的管理尚不到位。——《湖北省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审批,为遗址保护确定了总体目标,规划的各项措施尚需逐步落实。4、展示资源现状——屈家岭遗址尚未开放。可移动文物目前也没有展示条件。可移动文物分散在京山县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以及国家博物馆。——遗址发掘后均已回填。地面可见遗迹现象包括:土壤中少量红烧土遗存;散落的陶片;河坎局部文化层断面;首次考古发掘点。另保留有当年考古队居住的土坯房。5、遗址可观赏性——屈家岭遗址文化内涵重要,但地面可见遗迹遗存较少;——屈家岭遗址所处区域为农田,农业景观丰富。3.3区位条件3.3.1交通系统1、区位条件“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东通孝感下汉泸,与安陆、应城接壤,距武汉市217公里;南连荆州通湘粤,与江陵、潜江、天门毗邻,距荆州市80公里;西扼宜昌接渝蜀,与南漳、远安、当阳交界,距宜昌市120公里;北望襄阳达中原,与宜城、随州相连,距襄阳市111公里,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2、对外交通——航空系统:园区距离西部荆门漳河机场约100公里;距离南部荆州沙市机场约160公里;距离东部武汉天河机场约180公里;距离北部襄樊机场约250公里。——铁路系统:距离北部京山火车站约50公里;距离西部荆门火车站约100公里;距离东部孝感火车站约150公里;距离南部荆州火车站约160公里。——公路系统:屈家岭区域境内“武汉——荆门——宜昌”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且在太子山和屈家岭设置了出入口,“随岳”、“襄荆”高速公路贯通,屈家岭区域的对外交通非常便利。3、周边交通南边界距连通武汉和宜昌的S107国道不足1000米,接青山坡路进入园区;西边界接五三中路,连通屈家岭管理区的易家岭城镇区;遗址西侧紧邻青山坡路,连通青山坡水库及农谷示范区;连接屈家岭区域其他旅游园区,现仍未建成,且无专用游览车辆停靠场地。4、园区内交通系统:现状多为村庄道路和田埂土路,各遗址区道路的可达性不强。3.3.2周边设施1、电力设施:屈家岭管理区距离项目区较近,且园区西青山坡路有市政电力管线通过,能满足遗址公园内电力需求。2、电信设施:园区内无电信设施。用地西青山坡路设有市政电信电讯管线,可以接入用地内,以保证园区内通信要求。3、给水设施:园区内无给水管网,生活用水均来自于地下水。可利用园区西青山坡路设给水管线,接入用地内。4、排水设施:园区内无市政排水管网,均为居民自由排放。规划拟采用雨污分流方式,对服务区和遗址区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3.3.3自然及人文资源荆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汉江、长湖、漳河三大水系就有人类集居生息。其设治历史始于殷商后期,西周分属权国、冉国,春秋战国归属楚,汉置当阳县,唐立荆门县,宋建荆门军,明复荆门县,清为荆门直隶州,民国降州为县,新中国成立后续为荆门县。荆门现在也是鄂西生态文化圈的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年全市有各类旅游景点200余处,其中国家级资源点11个,有3个4A级园区,2个3A级园区。园区周边自然及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且主要集中于北部,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未来将纳入中国农谷核心区的整体格局之中。最终将形成以屈家岭镇区为旅游接待中心,由南向北以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为起点,至万亩果园、白鹿春风园区、石龙水库、王蟒洞风园区,沿太子山系的旅游景观轴线,通过新建旅游规划路和青山坡路贯通将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纳入到中国农谷核心区及市、县旅游发展格局中。3.4社会条件3.4.1相关政策与资金支持国家支持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条要求,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屈家岭遗址管理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部门应不断加大对屈家岭遗址保护管理经费的投入,并采取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屈家岭遗址保护的捐赠。3.4.2利益相关者态度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得到了荆门市文物局、屈家岭管理区管委会、京山县政府及民众的多方支持。3.4.3土地与管理权属园区范围内土地与管理权属由两部分组成。青木河以西由屈家岭管理区屈家岭村管辖;以东由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管辖。表3-1规划区用地功能现状一览表序号名称面积(公顷)1稻田40.82旱地18.43果林0.74深耕区(玉米、棉花等)9.55其他农作物58.46建设用地6.37道路0.58河流16.69鱼塘16.8合计168表3-2遗址分布区土地权属一览表序号遗址名称土地权属1屈家岭遗址点屈家岭管理区屈家岭村2钟家岭遗址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3冢子坝遗址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4土地山遗址屈家岭管理区屈家岭村5东湾石器采集点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3.5环境条件3.5.1自然条件荆门地处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西北和中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200~500米;东部和南部为平原湖区,地面高程多在30~50米。地域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呈向南敞开形,形成低山坳谷、丘岗冲沟和平原湖区兼具地势。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堤垸纵横。荆门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型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能满足优质稻生长所需的温光条件。屈家岭区域内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地下水和地表水十分丰富,属于平原向湖泊、河川的过渡区,呈现出丘陵、沟壑、平原、湖泊相间的地形地貌。3.5.2生态资源荆门境内森林茂密、树种繁多。主要经济林树种有油桐、乌桕、桑、核桃、板栗、银杏等。荆门市地处湖北中部和“两圈一带”结合部,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湖北农业生产的典型代表区,农业生态环境优越、综合优势突出。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水稻、棉花、油料、水果、生猪和水产品产量均居湖北省前列。荆门的人文、农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境内“屈家岭文化遗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屈家岭发现了中国早期人工稻、彩陶纺轮、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是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荆门正在实施的“中国农谷”战略提出了“农”为魂、以“农”为形、以“农”为神的策略,紧紧围绕建设“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地、农业产业化的展示地、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地、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引领地”的目标任务,着力打造集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农谷”独特品牌。3.5.3景观风貌屈家岭管理区围绕中国农谷核心区的发展目标,结合一镇四业,即农耕风情小镇、农业科技产业、农耕文化产业、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工程,全面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山水园林”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园林”内涵不断丰富,“亲民园林”纵深推进,“生态园林”格局初步形成。3.6考古和研究条件3.6.1考古工作现状屈家岭遗址已经开展了考古发掘3次、考古勘探3次、考古调查9次,总面积达到20多万㎡。1、1955年2月在屈家岭村西部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试掘。发掘面积80㎡。2、1956年6月至1957年2月第二次发掘,共开探方197个,发掘面积为858㎡。目的是为了探索遗址的文化特征。3、1989年7月至8月,在屈家岭村北部约700米处的山岗东北坡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87.5㎡。4、1998年5月对屈家岭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勘探,对整个遗址保护情况、占地面积、保护范围作了一次全面的了解,对重点地区进行了钻探,并重新绘制了屈家岭遗址平面图。5、2001年8月对屈家岭遗址青木河以西,即屈家岭遗址西北角近七万㎡的农田进行了实地勘探调查,在屈家岭遗址西北即青木河沿岸发现一千多㎡的文化层,文化层深1.5,厚1.0米。3.6.2研究工作深度1、屈家岭遗址点一直是保护与考古的核心,地方文物及考古部门为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对整个遗址群的整体认识不足,历年对屈家岭遗址的考古与保护都仅限于屈家岭遗址点。2、90年代中期,发现冢子坝、殷家岭和钟家岭三个遗址后才将这三个遗址纳入保护范围之内。周边其它遗址是在2001年的勘探调查中发现的,并没有做考古发掘工作。3.6.3考古工作SWOT分析1、S-优势屈家岭文化命名遗址,遗址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屈家岭遗址内涵丰富,遗存类型多样,文化谱系完整,是研究屈家岭文化的类型划分、年代和文化分期、文化渊源和发展去向、族属与其他类型文化关系等最有价值的遗址之一。遗址保存良好,考古工作井然有序,历史上的三次考古工作探明了遗址分布范围,已发掘遗址回填后保存的也较为完善,为展示、教育、科研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W-劣势考古工作进程间隔时间较长,诸多问题尚需考古工作证实:距离上一次的考古勘探调查已间隔5年,距离上一次的考古发掘已间隔23年。环壕、建筑等的位置、形式、规模等尚不确实,展示与建设工作都受到制约,仍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证实及指导展示工作。考古工作不可逆,已结束的考古发掘展示性弱;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发掘结束回填后,我们再也无法看到。所以在考古发掘时要更全面地收集资料,为后期展示积累素材。3、O-机遇考古工作、科学研究、开放展示将互为依托,共同推进: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为考古鉴定和研究提供了依据和佐证。开放展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将反哺考古与科学研究工作;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也将不断为遗址的展示注入新鲜血液;考古工作、科学研究、开放展示三者应形成良性的循环和互动;我国近十年的大遗址保护和考古工作的发展既取得了成果也积累了经验,这些成果和经验都可以运用到屈家岭遗址之中。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屈家岭遗址的新一轮考古工作必将有新发现和新成果。4、T-挑战屈家岭文化类型因其以黑陶系为主,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周边其他文化类型差别较大,故将其单独命名。但其具体文化内涵和特征仍不够鲜明,代表性实物依据尚不充实,亟需考古工作中进一步挖掘。面对保护、考古、展示、科研、教育等多重工作和矛盾,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需要协调各种关系。3.6.41、屈家岭遗址的前三次发掘,在十分有限的面积内揭露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了全面深入了解整个遗址各类遗存的分布,以及深化保护规划和展示规划提供依据,应继续开展有目的的、适当的后续发掘工作。2、距离上一次的考古勘探调查及发掘的时间较长。遗址的很多方面都尚不确实,保护、展示、研究等工作都受到制约,考古工作需进一步加强。3、在勘探、调查、发掘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基础考古调查资料,对地下遗存的留存状况(包括遗存内涵、分布边界、损毁程度)做出明确评估,提供评估报告和完整的测绘图纸,提出重要文物埋藏区及文物分布密集地带。3.7展示利用的机遇与挑战分析3.7.1S-优势——遗址内涵深厚,特色鲜明——史前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因1955年发现于湖北荆门屈家岭而得名。屈家岭文化遗存以黑陶为主,文化面貌与其他新石器文化差别很大,故将其单独命名。——遗址保存良好,文物资源丰富:园内遗址保存良好,各类型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都较好。出土文物的类型、色彩丰富,数量可观,为展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遗址地景观及生态环境良好,可观赏性强——生态农业景观:园内生态环境保持良好,青木河和青木垱河环绕遗址两侧,农作物、林木、植被和动物等生物景观形成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区域背景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浓厚:从长江流域古人类文化遗址展示格局来看,将形成“北有仰韶、中有屈家岭、南有良渚”的格局,仰韶、良渚两处文化遗址均已得到了较好的展示,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将以“中国农谷”为依托,以”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地”为目标,农业历史和农业景观的展示和利用都为屈家岭遗址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撑。2、W-劣势——规划区域内的耕种活动对遗址有伤害:遗址区部分田地种植了玉米、棉花等根系较深的作物,对地下埋深较浅的文化层有较深影响。青木河也被拦截作为鱼塘使用,亟需清理。——园区内的交通和用地功能缺乏有效组织:用地内现状道路多为田间泥土道路,车行及人行都较困难,河流两岸也缺乏有效联系,遗址等地的可达性都较差。——遗址多埋于地下,可观赏性不高。3、O-机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刚起步,前景十分广阔。2010年10月,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公布。2011年6月11日,中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成立。应积极借助遗址公园繁荣发展的大好机遇。——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原生态农业观光将成为旅游业新宠:观光农业是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旅游项目,各地政府积极支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纷纷开办了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形势。4、T-挑战——史前文化遗址观赏性差,保护和展示面临巨大挑战:史前文化遗址本身以及出土文物往往质地普通、完整性差,大众不易识别和理解,需要在展示过程中运用新材料、新手段来弥补缺陷。——作为远郊地带公园,如何能吸引公众并惠及公众: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远离城市,交通代价较高,周边大区域的旅游区正在建设之中,为开展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而园区如何能吸引公众成为了规划和建设的关键点。3.8管理条件3.8.1保护规划实施《湖北省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规划》获得批准不足一年,规划中制定的保护区划范围、本体保护措施、考古研究工作和环境整治措施等都在逐步落实中,荆门文物局及屈家岭管理区和京山县各级部门正在大力推进屈家岭遗址保护工作。树立保护标志碑、限耕、整治河道及村庄环境、拆除违规建筑等工作都在有序进行中。3.8.2管理机制1、屈家岭遗址隶属京山县和屈家岭管理区两个行政管辖区,原由京山县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及其下属京山县博物馆和屈家岭管理区社会发展局联合管理。目前,荆门市编委批复成立了屈家岭遗址管理处,为荆门市文物局下辖的财政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其具体职能一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负责屈家岭遗址区域文物保护管理、抢救发掘、研究利用以及查处违法案件等业务工作。2、屈家岭管理区建国以来一直为五三国营农场,2001年五三农场交由荆门市管辖,设立屈家岭管理区。现园区范围内农耕生产活动及生产人员仍由屈家岭管理区统一管理,这将为屈家岭遗址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维护提供保证。3、屈家岭遗址的保护队伍尚在进一步建设完善中,目前着手建立一支独立的,包括遗址保护、展示、管理和研究的人才队伍。3.8.3管理设施评估管理设备和办公设备比较简单,尚需完善。3.9项目建设与相关规划的衔接3.9.1与《湖北省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的衔接1、文物保护规划确定的保护区划范围(1)保护范围。屈家岭遗址保护范围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南区保护范围和北区保护范围。由于潭湾距离主体遗址较远,单独划定北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总规划面积约284.27公顷,其中,南区保护范围约283.48公顷,北区保护范围约0.79公顷。(2)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921.65公顷。四至:东至去往刘集的公路;南至汉宜公路;西至农大路-青山坡路北段;北至青山坡水库南侧一线。2、考古遗址公园与保护区划的关系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范围168公顷中,149.6公顷位于保护范围内,占规划范围的89%;18.4公顷位于建设控制地带内,占规划范围的11%。3、文物保护规划确定的展示利用范围及项目内容文物保护规划中将展示功能分为3个区:遗址展示、游客服务区、综合管理区。(1)遗址展示区:主要是屈家岭遗址点、钟家岭遗址、冢子坝遗址的历史环境展示。(2)游客服务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区域、游客服务中心区域,该区以游客交通组织集散、电子信息传播交流、优质服务等功能为主,允许进行一定规模的游客综合服务设施建设。(3)综合管理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管理区域,该区使用功能限定为管理、安防、研究、职工生活服务与综合基础设施五种。其中:建设规模应按照生态环境容量严格控制,安防区要求满足防范活动的便捷有效,研究设施应集中布局。4、考古遗址公园与保护规划中展示利用规划的衔接(1)本次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展示范围除包括文物保护规划中规定开放展示的屈家岭遗址、钟家岭遗址和冢子坝遗址三个片区外,还增加了土地山遗址和东湾石器采集点的展示内容。(2)本次项目建设中的游客服务区(包括博物馆区域和游客服务中心区域)和综合管理区的用地面积、建设规模以及建筑高度等,都遵循了文物保护规划的要求。(3)本次规划中的展示路线、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等都在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设计。展示手段和展示设施等也更为多样化。3.9.2与旅游规划的衔接1、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已纳入中国农谷核心区的整体规划中。最终将形成以屈家岭管理区为中心,由南向北以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为起点,至万亩果园、白鹿春风园区、石龙水库、王蟒洞风园区,沿太子山系的旅游景观轴线。通过新建旅游规划路和青山坡路贯通将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纳入到中国农谷核心区及市、县旅游发展格局。2、在区域总体规划及旅游规划中,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处于屈家岭地区的入口位置,南侧为进入屈家岭地区的旅游风景道,西侧有与农谷示范区相衔接的外环线和与城镇相连的城市道路,西北为沿公园外侧的青山坡路。周边交通较为便利。3、易家岭城镇,北为中国农谷旅游示范区。公园周边的景观资源丰富。4、地方已编制了《荆门市屈家岭区域旅游规划图》、《屈家岭-太子山区域旅游规划图》、《荆门市屈家岭旅游区总体规划图》、《屈家岭区域旅游规划》。各旅游规划中无确定考古遗址公园的范围。第四章项目总体规划与建设计划4.1考古遗址公园总体布局4.1.11、发展定位——规划定位:展现屈家岭地区“远古农耕,昔日农垦,今日农谷”的发展历程。以“中国农谷”为依托,以考古科研为支撑,以“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为纽带,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逐步形成集遗址保护、考古科研、旅游、休闲、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屈家岭新区。——形象定位:“展现史前文明,体验农耕生活”。屈家岭遗址作为新石器屈家岭文化的命名地,是一处古人类的聚落遗址。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以展示屈家岭生产生活等史前文明为核心,将古代农耕、建筑、磨石、制陶、渔猎、轮制等技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同时增加公众的体验参与互动,充分感受稻作文明与农耕文化。——功能定位: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是展示新石器时期稻作文明聚落遗址的区域,为郊野型新型公园,具有保护、考古、展示、教育与研究功能,有促进公众对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所有形式和多样性的理解作用。2、建设构思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构思是建立在对遗址历史的充分挖掘并尊重基础上,同时考虑场地现有地域背景和特质及其周边环境的时代、规模、类型等特点,以考古及科研工作为支撑,将遗址与场地的关系演绎作为烘托和承载公园特点的关键。屈家岭遗址文化内涵的最主要核心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历史,特别是长江流域稻作文明起源阶段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稻作农业的杰出代表。纵观稻作发展的历史和稻作现今的世界发展,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稻作农业发展的起源地和最优势的发展区域,而荆门一直以来则是中国粳稻发展的优势板块。屈家岭区域稻作的发展一直没有间断过。现今荆门将打造中国农谷农业示范区,屈家岭遗址作为其中的“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地”,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对荆门及屈家岭区域古今农业历史及发展的深入研究中,提出“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将作为“中国古代稻作农业”和“中国现代农谷建设”的“链接纽带”,她将链接历史的农业与未来的农谷,将屈家岭地区乃至荆门地区的农业历史和发展全面、深入的展现给世人。建设概念核心:在对区域历史与环境进行研究基础上,规划始终围绕“农”这一主题,通过对遗址、地貌、水系、稻田、路径元素的梳理和设计,将考古点、遗址出露点、自然景观点、服务点的等相互叠加,展示农耕场所空间特点,通过遗址、考古、展示三大途径将“农的古代起源”、“农的历史演进”、“农的古今对比”三大主题逐层烘托展示。3、总体结构总体建设结构为:一环两带三区四心——一环:贯通四大遗址片区的环形路;——两带:青木河和青木垱河两条水系景观带;——三区:考古科研区、农耕体验区、游客服务区三个活动区域。——四心:屈家岭遗址展示核心、钟家岭遗址展示核心、冢子坝遗址展示核心、土地山遗址展示核心四个展示核心区。4、项目设施分布针对不同的人员对象,项目设施的设置和分布考虑了工作人员和外来游客的不同需求和分流。——考古与科研系统:考古工作站、考古活动区域以及考古研究中心——展示与服务系统:水路和陆路两个体系。水路系统包括:乘船码头、观景驳岸、渔猎展示及体验区。陆路系统包括:停车场、服务中心、换乘点、休息点、展示点。4.1.2整个园区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七个功能区。1、遗址展示区:屈家岭、钟家岭、冢子坝、土地山四个遗址展示片区。2、相关资源区:水系和稻作两个自然资源展示片区。3、管理服务区:包括遗址博物馆及游客服务中心、考古及科研中心、预留用地三部分。表4-1项目功能分区一览表序号功能分区面积(公顷)1服务展示区16.62稻作体验区20.83水系景观展示区18.74土地山遗址展示区9.85屈家岭遗址展示区55.46钟家岭遗址展示区24.87冢子坝遗址展示区21.9合计1684.1.31、出入口——主要出入口:位于园区西侧南部,连通青山坡路和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及游客服务中心区,是游客及科研及工作人员的主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位于园区西侧北部,连通青山坡路和服务点,是贵宾及工作人员出入口。——预留出入口:位于园区西侧主、次出入口之间预留了一个疏散出入口。2、停车场共设停车场三处,一处位于园区西侧南部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内,可停放大型旅游巴士30辆,小型车100辆;一处位于园区西侧北部入口内,可停放大型旅游巴士6辆,小型车20辆。一处位于考古科学研究中心(远期),可停放大型旅游巴士4辆,小型车20辆。3、道路分级外部交通主要依靠园区西侧青山坡路,总长度2.1公里;内部交通共分三级,总长度12.6公里。——一级道路:供观光电瓶车双行、自行车及人行道路,宽度4.5-5米,总长度3.9公里。——二级道路:供观光电瓶车单行、自行车及人行道路,宽度3-4.5米,总长度5.8公里。——三级道路:供自行车及人行道路,宽度1.5-3米,总长度2.9公里。4.1.41、给水系统——对穿越遗址分布范围的水渠进行改线,园区内灌溉用水利用现有灌溉水渠。——饮用水由青山坡路接入市政给水管道,纳入城市水务体系进行改造,园区饮用水应达到或超过国家自来水水质标准。2、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排水方式。——雨水以自然排放为主,采用自然力及渗透排水形式,局部设排水明沟或暗沟。——在遗址分布区适当组织场地排水,减少降水对地下文物渗透侵害。——沿人行道路内侧边缘设置排水明沟。——人工排水系统的设置必须以对文物遗迹的最小干预为原则,其形式与风格既要与总体环境相协调。——服务区设污水管线,排入屈家岭管理区管网系统。——园区建筑很少,各卫生间设小型地埋污水生物处理设备。3、电力系统——迁移遗址分布范围内架空线路,使其绕开遗址区。——充分利用现有电网,在服务区增设变电站,满足园区需要。4、电讯系统——迁移雁门口镇高墩村内的信号塔,避免景观干扰。迁出穿越遗址区的电信线杆。——由青山坡路接入市政通讯线路,保证园区通讯需求。4.2遗址保护措施1、主体保护——保护标志:在园区内屈家岭、钟家岭、冢子坝、土地山四处遗址区更新及设立保护标志碑;——保护围栏:遗址文化层埋深厚区及分布密集区域设立保护围栏,要求围栏必须简洁、通透、基础对文化层没有伤害。——覆罩保护:针对原貌展示的文化层采取覆罩保护,覆罩要求基础对文化层没有伤害,设立覆罩后须对市内温湿度等进行24小时监控,避免对遗址的不利影响;——科学回填:针对耕作造成的文化层及遗址裸露区域,采取回填方式保护。2、场地保护——场地现状保护:对地表无严重威胁因素的区域,清除对遗存遗产造成破坏和威胁的植物,地貌等原状保护;——停耕限耕保护:园区范围内禁止机耕。遗址分布区划定为强化限耕保护区,只得种植根系深度不超过30cm的植物;其他区域划定为弱化限耕保护区,要求耕作不改变地形地貌,农作物根系不超过50厘米;——取消水渠:取消将穿越屈家岭遗址和冢子坝遗址的两条水渠支线末端。保留石龙干渠。——河道整治:清理人工池塘,治理青木垱河河道环境,回填屈家岭、钟家岭、冢子坝遗址区内的人工池塘。在考古调查及勘探的基础上,恢复青木垱河古河道,恢复两河交汇的历史格局。——搬迁、整饰建筑:清理搬迁遗址分布范围内的民房建筑和现代构筑物;园区内考古工作队曾经用房及两处民居院整饰维修后作为服务建筑使用。搬迁建筑面积8312㎡(主要集中区是土地山遗址上叠压的建筑);改造、整饰建筑面积3747㎡。——搬迁现代坟:迁移屈家岭遗址点岗地上的8座现代坟,以及规划范围内的其他69座现代坟。3、防治项目——防洪、排水处理:遗址分布区周边设置有组织排水,阻止地表径流或降雨的随意冲刷;——安全防范系统:实施有效的防火、防雷、防盗等保护措施;在管理区设置监控室。——监测项目:在遗址分布核心区及展示区安装监控设备、并配置专人守护等。4.3展示利用详细措施4.3.1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屈家岭“稻之源”为主题的独特品牌。4.3.2外来游客和本地游客,外来游客以游览、参观、学习、研究为主要目的,本地游客以游览、休憩、研究为主要目的。4.3.31、遗址文化:主要展示屈家岭古人类的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场景、技术、工具等遗迹遗存。如稻作起源文化,原始农耕技术,城壕聚落防御体系,红烧土建筑技术,黑陶、泥质灰陶、蛋壳彩陶等烧陶技术,磨制石器,石质礼器等石器打磨技术,精美纺轮、轮制技术等纺织技术等。——衣:在新石器时代,用兽皮缝制衣服渐被丝、麻织物取代,纺轮由早期的粗大变为轻薄,显示了织物由粗纤维向丝织品的发展。纺细纱的纺轮体现了高质量的生活,纺轮也因此成为地位的象征,并出现了艺术性的装饰。——食:(1)手工:人类抟土作器,烧陶施彩,是采用熟食生活的结果,也由此开启了技术和艺术结合之门。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两个系统。(2)农耕: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为辅。可能是因为水稻的收获方法与中原地区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采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许多遗址的房屋红烧土中都发现了稻壳的印痕。(3)渔猎;渔猎既是对以农业为主经济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人们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获取动物性食品的重要途径。而江汉地区由于有更为广泛的植被和水域,采集和渔猎经济比黄河流域更为普遍与持久。(4)养殖:家畜饲养业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也有相应的发展。不少遗址发现了猪、狗等家畜的骨骸。另外,还出土了一些形似鸡、羊之类的陶塑制品。——住(1)聚落:屈家岭文化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大型城壕聚落,社会分化、宗教活动等现象渐趋加剧。城址大多有夯土墙和护城河。(2)建筑:长江流域较为潮湿,以红烧土地面建筑为主,也有干栏式和土墙架以梁柱的建筑。房屋一般为长方形,室中央有灶和保存火种的陶罐。具体建筑方法是在地面基槽内树立木桩,填土筑墙。填土内羼杂稻谷壳、秆,烧结后成为坚硬防潮的红烧土。红烧土也可用以铺地,有的上面还铺一层白灰面。(3)墓葬:葬式以成年死者实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屈肢葬(屈家岭遗址仅发现一例),无葬具。大部分墓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儿童多用瓮棺葬,无随葬品。——工具(1)陶器:人类产生以后,制造工具的技术就成为判别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定居生活需要大量使用陶器。屈家岭文化出现轮制技术,能制作蛋壳陶器。烧制技术也逐渐采用还原烧制方法,有坑烧、熏烧、窑烧等,器物呈褐、黑、灰色,质地也较为坚硬。石器屈家岭文化为新石器中期文化,生产工具中已很难见到打制石器,磨制的石器越来越精致,种类也不断丰富。工具性的石器也向仪式性的礼器变化。(2)骨、角、蚌器:石器多见于山区和丘陵;骨、角、蚌器多见于平原。一是由于石料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二是由于种植方式不同。山区丘陵地带以旱作为主,对石器需求量大,而平原地带以稻作为主,用木器或骨、角、蚌器翻土整田埂为轻便。2、考古文化:着重展现考古历史、考古过程及考古内涵三方面。3、地域文化:区域自然景观,如农业景观、生态景观和地貌景观;区域人文景观,如地域民俗文化及屈家岭农谷示范区农业文明等。表4-2展示内容一览表序号展示主题展示内容主要依据出处面积(公顷)1稻作起源土地山遗址展示区1)野生稻的发现及驯化起源中国古代农业、水稻起源等研究成果0.12)水稻种植技术起源2食-农耕生活屈家岭文化断层展示带1)遗址不同时期地层堆积断面遗址本体详细勘察、考古断层记录等0.13屈家岭展示区1-古河道1)古河道复原展示《京山屈家岭》、《屈家岭遗址第三次发掘》、《屈家岭文化》等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考古发掘报告等0.24屈家岭展示区2-洼地2)古代农耕技术、工具、场景等0.25住-建筑技术屈家岭展示区3-岗地3)房屋建造技术及基址0.26衣-手工业文明钟家岭展示区1)纺轮、石器等工具制作技术及成果出土器物、工具等研究成果0.137食-养殖业文明冢子坝展示区-河岸边1)陶器等器物制作技术及成果《京山屈家岭》、《屈家岭遗址第三次发掘》、《屈家岭文化》等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考古发掘报告等0.858葬-祭葬文明冢子坝展示-道路边1)礼器、葬具等器物制作技术及成果

2)葬坑、葬棺等0.469冢子坝展示-保护碑0.1510考古揭秘首次发掘点展示区1)首次发现及考古工作历史

2)考古工作过程展示及互动体验

3)考古发掘成果考古发掘过程记录及档案、考古成果、考古工具等0.511历史建筑-考古队居住民房0.2812东湾石器点展示区0.0813博物馆文化展示服务区1)屈家岭文化内涵综述屈家岭文化内涵及意义研究成果2.114次服务区2)博物馆、研究中心等展示0.515食-渔猎码头11)古代渔猎生活工具及场景

2)垂钓及渔猎互动体验

3)水上游览观光《京山屈家岭》、《屈家岭遗址第三次发掘》、《屈家岭文化》等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考古发掘报告等0.2616码头20.0917码头30.26A滨河景观展示区1)地方特色水生植物地方农业种植资料C古今农耕时空廊带特色农业展示区1)地方特色经济作物、观赏植物B稻作农业展示区1)野生水稻复原种植我国水稻发展历史、杂交水稻等种植技术研究成果2)人工水稻种植3)杂交水稻种植合计6.464.3.4陈列展示:通过博物馆或室外场地集中展示可移动文物。原址展示:使人们能看到遗址的原貌,是大遗址展示中最真实、直观的方式。模拟展示:主要是为了保护遗址,同时遗址保护性回填后,却又不影响遗址面貌的展示。复原展示:有确切历史资料或考古资料的前提下,复原展示才可进行,是较直观的方式。考古展示:模拟展示主要是为了保护遗址,但同时又能使人们可以看到遗址的面貌。实景还原展示:通过图画、雕塑、模型等按比例还原遗址实物及场景。现场表演展示:通过真人的现场模拟表演及演示,还原历史场景和活动。数字展示:通过3D场景漫游观测,达到和实景观察相同的效果,也用于虚拟导游展示。体验参与展示:通过创设特定虚拟场景,使游人参与其中,充分调动积极性,达到参与互动。场景展示:通过当地居民的真实的、原状的生产、生活的活动展示地域人文风景。体验展示:通过游人参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活动,达到二者互动。产品展示:通过可带走的产品,将地域文化向外传播,如纪念品、特产、食品等。4.3.51、遗址文化展示区:屈家岭、钟家岭、冢子坝、土地山四个遗址展示片区。2、自然资源展示区:生态水系和稻作农业两个自然资源展示片区。4.3.6以遗址公园环路为主要展示环线,环线上共设六处电瓶车换乘点和自行车租赁点;以三条滨河展示复线为辅,连接多条遗址展示支线。主环线交通方式以电瓶车和自行车为主,复线和支线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4.4考古与科学研究措施4.4.11、考古计划制定——由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制定多学科合作的分年度考古研究计划。——考古研究计划应明确近中远期考古研究工作的目标,技术路线及重点工作内容、范围。2、遗址本体考古工作——利用传统考古调查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按照区域进一步探清屈家岭遗址的空间结构,对更大范围的相关遗存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对遗址整体格局、聚落单元、环壕分布、河道走向等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调查及勘探,探明其格局及分布。——对部分建筑基址、环壕、河道等重要遗迹进行小规模重点揭露。——对需要进行展示的重要遗址区域,通过考古发掘进行揭露,并在发掘前制定周密的现场保护方案和预防性保护措施。——按照考古工作方案,分区逐年循序推进,继续考古勘探。在普查性勘探基本查清遗存空间结构后,对重要遗存进行测量性勘探。查明重要遗存的准确的位置、形态、埋深等信息。——在勘探、调查、发掘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基础考古调查资料,对地下遗存的留存状况(包括遗存内涵、分布边界、损毁程度)做出明确评估,提供评估报告和完整的测绘图纸,包括《遗址的分布图》、《遗址勘探图》等。提出重要文物埋藏区及文物分布密集地带,并依此选定以后考古发掘的具体地点。——园区内所有部位或地段的勘探调查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