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3荒漠化-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1页
考点43荒漠化-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2页
考点43荒漠化-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3页
考点43荒漠化-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4页
考点43荒漠化-备战2022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43荒漠化考点热度★★★★☆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特别提示】荒漠和荒漠化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还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mm以下←200mm以下←400mm以下土地生产能力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图文拓展〗1.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后,地下水易沿土壤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2.石质荒漠化的形成在降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地表遭受破坏,表层土壤被流水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3.过度放牧引起荒漠化过度放牧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绝大部分牧区都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草原下往往就是贫瘠的土地,一旦放牧量超过草场的承载量,使草场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便造成了荒漠化。4.破坏森林引起荒漠化乱砍滥伐森林,开垦新的耕地,也是破坏生态平衡、造成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植被是保持土壤水分、防止风蚀作用最有效的保护层。考向一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一、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eq\x(\a\al(气候,干旱))→eq\x(\a\al(植被,稀少))→eq\x(\a\al(土壤发,育较差))→eq\x(\a\al(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次生盐渍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针对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应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措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地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问题的分布区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丙地区—土地荒漠化 B.乙地区—水土流失C.丁地区—土壤盐碱化 D.甲地区—土地石漠化2.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这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性 D.差异性3.目前治理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A.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B.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C.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D.跨流域调水,扩大棉花种植面积【答案】1.C2.D3.D【分析】本题主要考生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以判断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布和防治措施。1.丙地区为我国新疆,主要是干旱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A正确;乙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B正确;丁地区是长江沿岸,降水多,属于湿润地区,一般不会出现土壤盐碱化,C不正确;甲地区为广西省,植被破坏会产生土地石漠化,D正确,选择C。2.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说明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选择D。3.目前丙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可以恢复植被,降低风速,可以防治土地荒漠化,A对;调整农、林、牧用地比重可以减少水的消耗,节约用水,可以防治土地荒漠化,B对;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可以很好地防治土地荒漠化,C对;跨流域调水很难实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破坏自然植被,加大土地荒漠化,D错,选择D。考向二土地利用结构图的判读1.土地利用类型图判读的方法技巧 判读步骤:第一步、抓住关键,找到依据。通过读图名、坐标、图例,了解图中反映的主要信息。图1反映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加、负值表示减少图2反映的是上海市某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纵坐标表示增加的面积第二步:比较信息,找出规律通过比较,找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分布、面积大小、比重变化及变化规律图1中耕地、沙地比重增加,草地、建设用地、盐碱地、沼泽地比重减少图2中旱地面积增加最多,其次是建筑用地、水浇地图3中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第三步:推断问题、分析原因根据图中各种土地结构的比重、变化情况,推断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由图1中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大量草地开垦为耕地,沙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由图2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量可知,农业、工业、城市化较快。由图3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可知,退耕还林、还草致使耕地比重降低,城市化、工业化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2.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耕地:面积的增加可能来自陡坡开垦、毁林开垦、草地开垦和围湖(湿)造田等;陡坡开垦和毁林开垦会造成水土流失,草地开垦会造成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围湖(湿)造田会造成湿地萎缩。耕地的减少可能为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湿),也可能转化为建设用地。(2)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可能来自退耕和生态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面积的减少可能被转化为耕地或建设用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3)水体:面积的减少可能为围湖(湿)造田、过度引水或建设用地占用等,会造成生态恶化、水旱灾害的增加;面积的增加可能为退耕还湖(湿)、湿地建设等,会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旱涝灾害。下面两图分别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1)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原因。(2)分析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图中大河下游地区自然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答案】(1)变化:草原面积和森林面积的缩小;出现了沙漠(出现荒漠化现象)。原因:由于明清时期人口剧增,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人们采用过度开垦的方式,从而导致草地减少。(2)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通航能力下降【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1)读图,根据图例,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森林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农业用地大量增加。从明清时期到现在,草地恢复成效显著,农业用地有所减少。而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明清时期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太平盛世,人口大量增加,粮食需求量大,只有过度开垦增加耕地,黄土高原及内蒙古高原上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2)从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理环境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地面变得千沟万壑,降水量减少,气温变化增大。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导致黄河中下游河流含沙量增大,流经黄河下游平原,地势变得平坦,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河床抬升,泥沙淤积河道,形成地上河,河流通航能力下降。孔雀河是罕见的无支流水系,其唯一源头来自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近年来,由于博斯腾湖水位下降,来水量减少,孔雀河中下游处于断流状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2019年博斯騰湖向孔雀河中下游生态输水正式启动,春季计划输水1.5亿立方米。下图示意孔省河水系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孔雀河形成无支流水系的原因是()A.地形平坦,沙漠广布 B.湖盆储水量少,补给不足 C.降水量少,燕发旺盛 D.经济发达,工农业需水多2.2019年博斯腾湖向孔雀河中下游生态输水正式启动,其作用是()A.改善河流下游航运条件 B.减少水土流失 C.减少浮尘和沙尘暴天气 D.“解渴”中下游荒漠河岸林。二、单选题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土地监测数据表明:1980年~200年该区荒漠化面积持续增加,2000年-2015年该区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内蒙古自治区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驱动()A.东部>中部>西部 B.中部>东部>西部C.中部>西部>东部 D.西部>中部>东部4.2000年以后,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而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化 B.封山育林C.技术创新 D.人口迁移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①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②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③灌溉措施不当,加上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6.C地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A.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B.人类不合理灌溉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松嫩平原有我国典型内陆湿地生态系统,20世纪70年代,大量水库和河流堤的修建,使得湿地荒漠化现象严重。2013年以来,吉林打造河湖连通工程,湿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经建,下图为松嫩平原湿地类型及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示区域能维持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低洼 B.土壤疏松C.降水量少 D.蒸发量大8.图示区域湿地荒漠化最严重时,沼泽湿地可能演变成A.盐碱地 B.时令河C.黑土地 D.滩涂地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1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破坏植被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11.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一一敦煌莫高窟(40°N,94.6°E)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地处高大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大河谷。其所在的崖壁岩石由卵石和沙土胶结而成。下图是北京时间2018年7月26日7时30分拍摄的莫高窟照片。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2.根据图示柱子和柱影的相对位置,可判断莫高窟的窟口()A.朝东 B.朝西C.朝南 D.朝北13.为了保护莫高窟,在其周边地区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①设置沙障②薄膜盖沙③植物固沙④水泥封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在沙特阿拉伯北部地区存在大量圆形农田,每个圆形农田,直径约1km,农田都采用了以水源为中心的全自动喷灌系统。读“圆形农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4.该地区发展全自动喷灌系统有利的区位条件是()A.劳动力丰富 B.水资源丰富 C.资金雄厚 D.交通便利15.此农业生产模式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包括()A.土地荒漠化加剧 B.地下水位下降C.土壤盐渍化加重 D.土壤污染加重“蚂蚁森林”继捐步种树(通过低碳行为在手机里养成一棵虚拟树后,蚂蚁金服会在选定区域种植一棵真树)后又推出了行走路线功能(用户实际行走步数模拟在虚拟线路上完成行走获得金币,帮助山区孩子修建球场)。下图为某同学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蚂蚁森林一号线”线路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蚂蚁森林”行走路线功能中完成虚拟线路模拟任务,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IS B.RS C.GNSS D.VR17.与种植柠条、梭梭等灌木相比,“蚂蚁森林”种植胡杨、樟子松等乔木所需能量更多,原因是A.装点风景更美 B.生态价值更高C.经济价值更大 D.所需水量更大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相似,出现了大片土地裸露的“红色荒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红色荒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流水搬运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19.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的措施,最合理的是()A.开荒种田,提高植被覆盖率 B.全部退耕还林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加强农业生产的综合开发20.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与种植农作物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松嫩平原—小麦、大豆、甜菜 B.山东半岛—水稻、花生、橡胶C.洞庭湖平原—大豆、油菜、水稻 D.四川盆地—甘蔗、水稻、甜菜三、综合题21.长江经济带历经多年的开发建设,实现了从“区域经济”到“流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长江作为“黄金水道”成为了资金、人口、资源等多要素流动的大动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成渝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简述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近十年间,仅上海就有179个项目、投资1360亿元的产业向武汉、重庆等城市转移。转移产业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纺织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主。(2)说出上海产业转移对武汉、重庆等城市带来的有利影响。云贵的喀斯特地区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年来出现了严重的“石漠化现象”(下图),石漠化是指在石灰岩地区,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暴雨冲刷加强,导致地表土壤缺失,基岩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现象。(3)说明云贵地区“石漠化”对长江流域的不利影响。(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2题。1.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2.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2015年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2014年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城镇用水 B.开发水能资源 C.蓄水灌溉农田 D.发展水产养殖6.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2013年海南卷)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7—9题。7.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 B.乙 C.丙 D.丁8.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温度9.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10.(2016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材料三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______,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1.(2016年上海卷•节选)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1)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2)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3)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12.(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13.(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荒漠化的危害与处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8所示。图9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图8图9(1)分别简述图8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考点冲关1.AC2.CD【分析】1.从图中看出孔雀河流域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加之流域内沙漠广布,地表径流少,加之地形平坦,河流欠发育,无支流汇入孔雀河,A、C正确。从材料中得知孔雀河发源于博斯腾湖,该湖为中国内陆最大淡水湖,储水量大;该地区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工农业需水量不大,B、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C。2.根据题干信息,输水的目的主要为“生态输水”,对于航运条件改善不大,A错误;本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内部地形平坦,水土流失发生几率小,B错误;生态输水可以增加孔雀河水量,改善局部气候,有利于植被恢复,减少浮尘和沙尘暴天气。C、D正确。故选C、D。【点睛】本题以西北内陆为地理背景,考查流域综合开发,掌握流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解题的关键。3.D4.D【分析】3.内蒙古在我国的内陆,降水因为距海远近,从东向中、西部地区逐渐减少,所以对荒漠化的驱动是从东向西逐渐增加,D正确。故选D。4.近几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农业活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及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D正确;内蒙古地区以草地为主,B错。气候变化及技术创新对荒漠化面积影响不大,AC错。故选D。【点睛】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5.B6.C【分析】5.图中A为南疆地区,B为宁夏平原及河套平原,两地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②正确。两地为灌溉农业,大水漫灌等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③正确。土壤贫瘠、使用化肥与盐碱地比重大关系不大,①错误。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盐碱化无关,④错误。B正确。故选B。6.C地临近东部沿海,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主要原因是地势低平,距海近,沿海地区海水浸渍,地下水盐度较高,C正确。降水集中,降水多,盐分随季节变化大,A错误。人类不合理灌溉是人为原因,B错误。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淋盐作用强,不是导致盐碱化的原因,D错误。故选C。【点睛】我国不同区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不同,一般存在地下水盐分高,蒸发旺盛的特点。7.A8.A【分析】7.据图可知,河流向此地汇集,说明地势低,排水不畅,易形成湿地,故A正确,土壤疏松,有利于下渗,不易形成湿地,故B错,降水量少和蒸发量大都不是湿地形成的原因,故CD错。8.由于湿地土层常年侵泡在水中,使深层土壤中的盐分溶解于水,湿地荒漠化最严重时,该地区气候干旱,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故A正确,自然排除BCD。9.C10.A11.B【分析】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西省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红色荒漠”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结果。其自然原因从外力作用看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红色荒漠”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土地区。该区域人口密度较大,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土层变薄,土壤极易被侵蚀,形成“红色荒漠”,A正确。“红色荒漠”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土地区,该地区植被以林地为主。过度放牧主要发生于我国牧区,B错误。“红色荒漠”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土地区,泥质山地为主,开山取石并不是造成“红色荒漠”的主要原因,C错误。“红色荒漠”的形成与环境污染无关,D错误。故选A。1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江西丘陵自然条件特点有,丘陵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强降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据此分析:大力开荒种田会破坏植被,种田植物的涵养水源作用较差,会加剧“红色荒漠”,A错误。低山丘陵地区既要保持水土又要发展经济,需要结合当地多山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相结合,加强综合开发,B正确。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会破坏植被,从而使红漠化加剧,C错误。彻底退耕还林不符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D错误。故选B。【点睛】分析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可以结合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然后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法律法规措施、监督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宣传教育措施等。12.A13.B【分析】试题考查地方时计算、太阳视运动、荒漠化防治措施12.由材料可知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7月7时30分,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莫高窟所在地是94°E,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所求地与已知地经度差,可算出莫高窟地方时为5时46分。该日为7月26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6点前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此时太阳应位于东北至东方位之间,此时物影应朝向西南至西方位之间,根据柱子与影的关系,可知柱子应位于东北至偏东方位,窟口与柱子的外侧朝向(建筑物前)一致,所以莫高窟的窟口也应位于东北至偏东方位,根据选项可知应该是朝向东最合适,A正确。13.根据材料可知,莫高窟附近为荒漠地带,设置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截留水分,都可有效的减少沙丘的向沙障以外地区的移动,①符合;因当地为河谷,所以可以通过植树种草进行固沙来减少沙漠扩张的影响,③符合;而因为周边的沙漠范围较大,薄膜盖沙、水泥封沙,材料用量过大,还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合理,②④错,选B。【点睛】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所求地与已知地经度差。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加法,西侧用减法。所求地与已知地同为东(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用减法;如果一个东经度一个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用加法。14.C15.A【分析】14.全自动喷灌系统技术先进,设备投资大,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丰富,资金雄厚,为该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保障,C正确;沙特阿拉伯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短缺,劳动力不足,A、B错误;交通条件对于该系统的建设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D错误。故选C。15.该农业生产模式以水源为中心,依靠抽取地下水发展农业生产,过度抽取地下水有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农田灌溉有可能加重土壤盐碱化;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能导致土壤污染加重;B、C、D都是该农业生产模式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该模式提高了沙漠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有利于减轻土地荒漠化,A符合题意。故选A。16.A17.D【分析】16.虚拟现实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方向,许多机构致力于用数字地形海拔数据、航空或卫星照片数据构造各种虚拟GIS系统,因此能够完成虚拟线路模拟任务的地理信息技术只能是以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选项A符合题意。遥感技术(RS)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不具有完成虚拟线路模拟任务的功能,排除B、C。VR不是地理信息技术,排除D。故选A。17.与柠条、梭梭等灌木相比,胡杨、樟子松等乔木生长更加旺盛,叶片更茂盛,蒸腾作用更强,所需要消耗的水量更大,因此在“蚂蚁森林”种植胡杨、樟子松等乔木所需能量是柠条、梭梭等灌木的十多倍,需要“蚂蚁森林”参与者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让这些乔木生长,选项D符合题意。在装点风景、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上,胡杨、樟子松等乔木与柠条、梭梭等灌木相差不大,排除A、B、C。故选D。【点睛】蚂蚁森林推出一年后,用户超过2.3亿,也就是说世界上有3%的人口,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践行绿色生活,获取自身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即时反馈,共累计减排122万吨、种植真树1025万棵、种植总面积超过16万亩。18.B19.D20.A【分析】1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红色荒漠”都是地表径流侵蚀的结果,因此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红色荒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B符合题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江西南部山区的“红色荒漠”,都是在流水侵蚀作用后,流水把泥沙搬运至低处的结果,但流水搬运作用不是主要的自然原因,排除A。黄土高原与江西南部山区分别属于半湿润、湿润地区,地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风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弱,且风力侵蚀作用与水土流失无关,排除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红色荒漠”,与风力沉积作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故选B。19.开荒种田,必然破坏当地森林植被,从而降低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加剧,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排除A。江西南部山区的“红色荒漠”是人们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破坏植被,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形成。全部退耕还林,有利于当地生态恢复,但不利于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这是不太合理的治理措施,排除B。江西南部山区以森林植被为主,不适合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排除C。为了当地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生态环境,又要考虑经济发展,加强农业生产的综合开发,如发展立体农业,既保护了植被,又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D符合题意。故选D。20.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地区,热量条件较差,适合种植生长周期较短的春小麦、大豆,适合种植喜温凉的甜菜,A正确。山东半岛位于北方地区,水资源紧张,适合花生种植,但不适合水稻种植,山东半岛为温带气候,不适合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B错误。洞庭湖平原位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适合油菜、水稻种植,但不太适合大豆等旱地作物种植,C错误。四川盆地位于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长,适合喜高温多雨的甘蔗、水稻种植,但不适合喜温凉的甜菜种植,D错误。故选A。【点睛】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土地区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红色成土母质和红色基岩,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也被称为“红漠化”。“红色荒漠”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结果,其自然原因从外力作用看应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所致。21.(1)煤、铁、天然气、水力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且丰富;土地广阔,地价低廉:环境容量大;国内市场广阔;(2)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科技水平;加快当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3)当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加大;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业减产;植被破坏导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水早灾害。中下游:泥沙淤塞河道,影响航运;水库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的威胁,影响水利水电设施的安全运行。【分析】本题以长江经济带等地为背景资料,考点涉及较多,综合性较强,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解答。(1)本题考查影响城市群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选择其一,并从经济、劳动力、科技、交通、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产业专移的影响。首先明确是对转入区的影响,要从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就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注意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危害。首先明确分析对象是“长江流域”,然后具体根据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分析。【详解】(1)根据题目,选择其一进行回答即可。要结合所选地区的特征,对经济基础、劳动力、科技、交通、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成渝城市群:该区域煤、铁、天然气、水力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且丰富;土地广阔,地价低廉;环境容量大;国内市场广阔。如果选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资金雄厚,人才众多,科技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临近国际市场等。(2)武汉、重庆作为上海产业转移的接收地,由有利的发您和不利的方面。有利的主要是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就业等,不利的主要是生态环境方面。有利影响: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可以增加武汉、重庆等城市的就业机会,提高科技水平,加快当地的产业升级;同时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造成当地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质量可能下降。(3)云贵地区“石漠化”主要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而水土流失的危害要以水沙为主线,分析其所在区域的存在方式及产生影响。如在当地主要是由于侵蚀作用而流失,中下游河段主要是流速较慢而淤积。所以云贵地区“石漠化”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可以从对当地及中下游两方面分析,对当地影响为: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加大;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业减产;植被破坏导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水旱灾害。对中下游影响为:泥沙淤塞河道,影响航运;水库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的威胁,影响水利水电设施的安全运行。【点睛】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危害: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直通高考【答案】1.C2.C【解析】1.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错。故选C。2.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对;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错。故选C。【点睛】土壤盐碱化又称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土壤含盐量太高,从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盐碱化形成的条件主要由: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水分易蒸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使地下水水位较高,地下水中盐分容易在地表累积;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会抬高地下水水位;沿海区采水导致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盐度增大,蒸发后更多盐分上升到土壤表面。【答案】3.C4.D【解析】3.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可知,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故选C。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故选D。【答案】5.AC6.CD【解析】5.绿洲在沙漠戈壁中,河流水量小,故在此处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一定不是开发水能资源和进行水产养殖,而是保障城镇用水与农田灌溉。故选AC。6.该地为沙漠中的绿洲,气候干旱,且山区地形崎岖,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进而影响环境。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营造防护林网等措施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故选CD。【答案】7.D8.B9.C【解析】7.图中显示该地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多为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较高,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根据图中等高线判断,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土壤盐渍化最为严重。故选D。8.根据图示,丙地区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地形较为平坦;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光照强烈。所以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故选B。9.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为从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会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最终将导致下游丙、丁地区出现荒漠化。故选C。10.【答案】(1)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2)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3)甘草种植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风能太阳能【解析】(1)从材料二可以得出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这样看来破坏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如果是靠近河流就易产生水土流失。(2)从材料一可知库布齐沙漠靠东,我国降水从东向西减少,所以库布齐沙漠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图中显示库布齐沙漠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3)从材料三中可知,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甘草种植可以保护土壤;土壤又可以生长牧草,牧草多了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甘草种植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联系当地自然条件分析,这个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强,适合发展太阳能;这个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适合开发利用风能。11.【答案】(1)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2)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3)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解析】(1)“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2)该地区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既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又要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3)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12.【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