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古诗文知识点梳理(学案)古文复习资料(八上)
10三峡
一、分层精讲
第一部分(第1段):总体描绘三峡的形势,是概貌性描写。
首句写三峡的广度,次句写其高度。从两个角度写出三峡峡长山高的雄奇景象。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描绘,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出三峡夏天、春冬之时、秋天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第2段:夏水——雄伟峻急。
①“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体现出水势极大。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衬托出江流之急。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将水上航行与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较,更体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第3段:春冬之景——潭深水碧,沉静,优美雅致。(春冬之景相似,故合写)
①以“素湍”“回清"写动态,以“绿潭”“倒影"写静态,以“素”饰“湍”,以“绿”饰“潭”,动静结合,色彩各异,相映成趣。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是作者对春冬景象的综合描述和赞美之语。
第4段:秋季之景——肃杀凄凉。
结尾引用渔人歌谣,运用侧面描写,既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又间接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
二、思维导图
三、文章主旨
本文先写三峡概貌,再具体描绘,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出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之间的自然景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写作特色
①句式骈散结合。多用那个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韵律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②谋篇布局严整紧凑,文脉贯通。③语言简洁凝练,形象性强,片言只语,蕴味无穷。
五、考点梳理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含☆为课后习题字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2)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
(3)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4)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5)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
(6)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7)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8)不以疾也(快)
(9)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10)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
(11)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12)飞漱其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13)清荣峻茂(茂盛)
(14)良多趣味(甚,很)
(15)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16)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17)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
(18)空谷传响(回声)
(19)哀转久绝(声音悲凉婉转)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含☆为课后习题字词)
(1)或王命急宣(有时)
(2)有时朝发白帝(朝:早晨发:出发)
(3)虽乘奔御风(即使)
(4)每至晴初霜旦(到)
(5)沿溯阻绝(☆隔断)哀转久绝(停止)
3.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课下注释)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6)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从侧面表现了三峡水势浩大、水流迅猛的特点,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解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解析】写山,以静为主。)
(4)第三段用“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点,用“绿”形容潭水,既写出潭水之深,也写出潭水之静。(√)
(5)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解析】三峡的秋天充满了凄婉美。)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教材“思考探究”)
示例: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3.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材“思考探究")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从另一方面看,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后两段重点写水,并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4.侧面描写是本文的写作手法之一。请从文中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写作技巧)
示例一:“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山的高峻、连绵的特点。示例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夏水湍急的特点。示例三:“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突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
5.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三峡》第4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③,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释】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幞(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链接材料表现瞿塘峡的凶险;《三峡》第4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
11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一、分层精讲
①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②第二层: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从仰视、俯视两种视角,描绘高山、白云、流水三重风物,呈现山之高,水之净。
B.“两岸……俱备”,改用平视远眺,青翠的林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富有生命力的气象。
C.“晓雾……竞跃”,转为动景,描绘朝、夕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③第三层: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最后一句,既是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二、思维导图
三、文章主旨
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四、考点梳理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五色交辉(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6)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含☆为课后习题字词)
(1)答谢中书书(书信)
(2)四时俱备(☆俱:皆,都备:完备,齐备)
(3)晓雾将歇(天明,天刚亮)
(4)夕日欲颓(将要,快要)
(5)沉鳞竞跃(争着,争相)
(6)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丽的景色)
3.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2)“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解析】“乱"是形容鸟声的此起彼伏。)
(3)本文写景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了山川的生机勃勃。(√)
2.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内容理解)
示例: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清流");②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交辉”“青林翠竹");③晨昏变幻之美(如“晓雾”与“夕日");④动静相衬之美(如“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为静,“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
3.《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教材“思考探究")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情感)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一、分层精讲
①第一层:叙事,交代时间地点和夜游起因。
A.“欣然”写作者兴奋喜悦之情,又似心有无奈:既然无法入睡,不如去欣赏这美妙的月色吧!
B.“念无与为乐者"中,一个“念”字,隐含知音难得的感慨,也写出作者的心理活动:由欢欣转入思考,感情因之显得跌宕起伏。
②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色,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③第三层:议论抒怀,表达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二、思维导图
三、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承天寺庭院中澄澈透明的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虽遭贬谪,感慨深微,却又随缘自适。
四、现实意义
要用豁达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失必有得,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牵绊,学会感悟自然,淡然处世。
五、考点梳理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3)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解衣欲睡(将要,快要)
(2)月色入户(门)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4)水中藻、荇交横(纵横交错)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清闲的人)
3.重点句子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判断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在见到月光后睡意全无,披衣而起,欣赏月景的喜悦闲适之情。(√)
(2)“念无与为乐者"隐隐含有知音稀少的孤独之感,为下文寻找好友张怀民一起赏月做铺垫。(√)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寂寞,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解析】应为“赏月的欣喜"。)
(4)本文描绘庭院中的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解析】文中没有写水。)
(5)本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后以议论点题。(√)
(6)作者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内容理解)
①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美好月色,欣然起行,乐从心生(景色之乐);②友人相伴,步于中庭,使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友情之乐);③自称“闲人”,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情趣高雅(情趣之乐)。
3.本文作者描写月色的澄澈用了哪些方法?(写作技巧)
①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澄澈;②侧面烘托: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来侧面表现月光之澄澈。
4.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教材“思考探究")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12与朱元思书
一、分层精讲
第l段:总说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写“异水”,即富春江水之美。
①从俯视写出江水的清澈。
②从平视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
第3段:写“奇山”,包括富春江两岸的高山、泉水、草木、鸟兽,以及人的感受。
“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由景而生慨叹,反衬出景色宜人,表现出作者想要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二、思维导图
三、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富有诗意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山水图,表现出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特色
①使用白描手法,把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巧妙结合,使笔下景物极富特色。②骈散结合。大量使用对偶句,语句富有韵律,句式铿锵,工整清丽。
五、考点梳理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含☆为课后习题字词)
(1)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跟、随)
(3)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
(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5)负势竞上(负:凭借☆上:向上)
(6)互相轩邈(轩:高。作动词用,往高处伸展邈:远。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
(7)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8)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9)蝉则千转不穷(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10)鸢飞戾天者(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
(11)望峰息心(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息:平息)
(12)经纶世务者(筹划、治理)
(13)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14)横柯上蔽(横柯: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
(15)疏条交映(互相掩映)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含☆为课后习题字词)
(1)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2)猿则百叫无绝(停止,消失)
(3)横柯上蔽(☆上:在上蔽:遮盖,遮蔽)
13唐诗五首
野望
一、鉴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炼字:①“东皋"点明地点;②“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③“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画面: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画面:一望无际的森林中,每一棵树木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飞群山都披覆着落日的余晖。诗人勾勒出一幅秋野晚景图,看似安静、开阔、美丽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寞之感。
表现手法:烘托。以眼前所见的山林秋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诗人的孤寂苦闷心绪。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画面: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地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
表现手法:反衬。写傍晚时分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场景,从反面衬托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修辞:用典。运用伯夷、叔齐在商灭亡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隐士的孤独心境。
二、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一、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字: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表明仙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矗立在此地,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是“空荡荡”之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重在抒情。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情感:“千载”表现了时间的无穷,“空悠悠"表现了空间的广袤,增强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这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惆怅之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画面:在和煦的阳光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的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句式、炼宇:对仗工整,运用叠字,“历历”“萋萋"写出草木清晰可见、繁多茂盛的样子,同时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与朦胧凄迷的“烟波江上”之景相交融。
修辞:设问。在自问自答中以“愁"收篇,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主旨
本诗描写了诗人在黄鹤楼上远眺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使至塞上
一、鉴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内容:点题,交代地点和缘由。“单车”说明诗人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内容:这两句诗既实写塞上秋景,又暗喻自身处境: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地飞入胡人居住的地区。游子身世浮沉之感和思乡之愁自然涌上心头。虽是写景之句,但诗人却将因受排挤而产生的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展现了出来。
修辞:对偶、比喻。以“征蓬"和“归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炼字:“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状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狼烟直上云霄的气势;“圆”表现出落日之低之大,独挂在蜿蜒的黄河之上,凸显出大漠给人既苍茫孤寂又亲切温暖的感受。
画面: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轻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适用语境: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修辞:用典。“燕然"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与首联呼应。
情感:流露出诗人对都护和戍边将士的赞扬,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二、主旨
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产生抑郁孤寂之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色时的慷慨悲壮之情和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
一、鉴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内容:既点明诗题中的“渡荆门”,也交代了诗人远游的目的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炼字:“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描绘出了大江冲击荒原的力量,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激昂奋进。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更展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朝气蓬勃的形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画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表现手法:反衬。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修辞:拟人。将江水人格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二、主旨
本诗通过写诗人远游沿途的所见景色,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由衷的赞美之情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
一、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作用:点题,交代游踪。交代了诗人观景的处所和时令,勾勒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从大处落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字:“争"啄”两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早莺争飞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几处"谁家”表明此时早莺、新燕数量还不多,符合季节特点。“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喜悦的情态。
情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炼字:“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早春的生机盎然;“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达方式:直抒胸臆。“最爱”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证明“白沙堤”有别样情趣,使人流连忘返。
二、主旨
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分层精讲
①第一层:开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
②第二层:对“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做具体阐述,总结得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③第三层:引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并进而对比“寡助之至"与“多助之至”的结果。
二、思维导图
三、文章主旨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即借讨论战争来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由此引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四、考点梳理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2)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3)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
(4)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5)寡助之至(极点)
(6)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夫环而攻之(句首发语词,不译)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指示代词,这)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国防以:凭借)
(4)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3.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判断句)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课下注释)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课后习题)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课下注释)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文章开篇用两个“不如”进行比较,说明“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
(2)守方有优越的地理条件,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解析】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4)本文以议论为主,逐层推进,一气贯通,气势充沛,体现孟子“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
2.文中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是什么?(内容理解)
君主要“得道”,也就是“施仁政”。因为“施仁政”,才能实现“人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因此,施仁政的君主,能以“多助"战“寡助”,战必胜。
3.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运用这种写法有何用意?(写作技巧)
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用意:文中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将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对比,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即主张君主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天下顺之”,论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教材“思考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富贵不能淫
一、分层精讲
第1段:景春提出观点——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景春使用反问句式提出观点,从权势、地位的角度诠释“大丈夫”,表现出他对公孙衍、张仪的敬慕和崇拜之情。
第2段: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并阐述何为真正的“大丈夫”。
①用反问句表明态度:“焉得"既是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是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②“破”(直接反驳):以“妾妇之道"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
③“立”(正面立论):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
二、思维导图
三、文章主旨
本文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孟子提出了自己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惑、动摇、屈服。
四、写作特色
①善于用类比说理。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其顺从君王意志,迎合君王喜好的本质。②善用排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句式,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五、考点梳理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4)丈夫之冠也(行冠礼)
(5)父命之(教导、训诲)
(6)戒之曰(告诫)
(7)往之女家(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8)必敬必戒(谨慎)
(9)无违夫子(这里指丈夫)
(10)居天下之广居(最宽广的住宅,喻指“仁”)
(11)立天下之正位(最正确的位置,喻指“礼")
(13)行天下之大道(最正确的道路,喻指“义”)
(14)与民由之(遵从)
(15)独行其道(独自)
(16)富贵不能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7)贫贱不能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18)威武不能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指示代词,这)
(2)必敬必戒(恭敬)
(3)无违夫子(违背,违反)
(4)此之谓大丈夫(叫作,称作)
3.重点句子翻译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课后习题)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课下注释)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课后习题)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孟子善用类比说理,本文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通俗易懂。(√)
(2)开篇景春使用反问句提出观点,一个“诚”字加重肯定语气,可观景春对张仪、公孙衍的歆羡和崇拜。(√)
(3)“焉得"一词表现了孟子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4)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有破有立,从侧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三个方面的标准。(×)(【解析】应是“从正面提出”。)
(5)第2段中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义、礼。(×)(【解析】分别喻指仁、礼、义。)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教材“思考探究”)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3.《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试从文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教材“思考探究")
示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了大丈夫面对三种境遇时的表现,三个“不能"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形成一股刚毅之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分层精讲
第1段:连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第2段:先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从个人说到国家,论述国家没有忧患意识易遭灭亡的观点,由此导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二、思维导图
三、论证思路
文章开头连用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四、写作特色
①善用排比。文章开头连用排比,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②正反对比。分别从国家、个人两个角度作对比,得出论点。
五、考点梳理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4)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5)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6)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扰:乱乱)
(7)所以动心忍性(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
(8)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9)人恒过(常常犯错误)
(10)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11)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2)征于色(征验、表现)
(13)发于声(显露、流露)
(14)而后喻(了解、明白)
(15)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
(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敌:匹敌、相当)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2)劳其筋骨(使……劳累)
(3)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
(4)曾益其所不能((具备的)才能)
(5)困于心(困惑)
3.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2)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下注释)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够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课后习题)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课下注释)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1.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孟子认为人才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也离不开人的主观因素,提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观点。(×)(【解析】提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2)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解析】没有使用比喻论证,有道理论证。)
(3)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本文先谈人,主要体现“生于忧患";后论国,主要体现“死于安乐”。(√)
(5)本文首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6)第2段由个人说到国家,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论述,进一步论证了经受磨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析】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理解)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3.孟子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的?(写作技巧)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先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再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4.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拓展探究)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4愚公移山
一、思维导图
二、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三、写作特色
①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a.愚公和智叟的强烈对比。愚公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则看不到人的伟大。同时命名上大智大勇的愚公命名为“愚”,鼠目寸光的智叟命名为“智”,加重了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b.文章多处运用衬托。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达,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的艰巨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②人物对话,生动传神。故事中人物的对话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四、人物形象
愚公:①抱负远大。②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有着正确的认识。③持之以恒,不畏艰难。智叟:目光短浅、自作聪明、好为人师、自以为是。
五、知识积累
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2)年且九十(☆将近)
(3)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
(4)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5)聚室而谋曰(聚:集合室:家人谋:商量)
(6)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尽、全险:险峻的大山)
(7)指通豫南(直)
(8)达于汉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9)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10)其妻献疑曰(献:提出疑:疑问)
(1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
(12)且焉置土石(☆且:况且焉:往哪里、在哪里置:放置、安放)
(13)投诸渤海之尾(相当于“之于")
(1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15)叩石垦壤(叩:敲、打垦:挖)
(1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17)始龀,跳往助之(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18)寒暑易节(易:更替节:季节)
(19)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2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老年男子)
(21)甚矣,汝之不惠(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2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草木)
(23)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4)北山愚公长息曰(长叹)
(2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26)曾不若孀妻弱子(不若:不如,比不上弱子:幼儿,小孩)
(27)虽我之死(即使)
(2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9)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30)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
(31)操蛇之神闻之(持、拿)
(32)惧其不已也(停止)
(33)帝感其诚(感:被……所感动☆诚:诚心)
(34)一厝朔东(放置、安放)
(35)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25周亚夫军细柳
一、分层精讲
第1段:交代汉文帝劳军的背景。匈奴大规模侵入边境,汉王朝驻扎军队,此时的边境地区正处于战备状态。
第2段:写皇帝劳军的情况。
①霸上、棘门军的戒备松弛,与细柳军形成鲜明对比。
②虽未从正面落笔,单从下属的表现来看,周亚夫治军严明、令出如山的将军形象已经呼之欲出。
③只一个动作、一句话,就刻画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形象,同时也表现出细柳军的不可侵犯。
第3段:写劳军结束后皇帝和群臣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
二、思维导图
三、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记叙了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通过对其他军队和周亚夫军队的对比,表现出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忠于职守、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形象。
四、人物形象
周亚夫:治军从严。在汉文帝慰问细柳军时,细柳军营任何人都不曾给汉文帝“至尊”待遇,汉文帝必须完全按照军营的规矩行事,从侧面体现了周亚夫作为将军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形象。
汉文帝:识人善用。文中汉文帝在劳军结束后,对周亚夫不给自己任何优待的行为赞赏有加,说明了汉文帝能放下身份,识人善用。
五、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周亚夫军细柳(驻军、驻扎)
(2)匈奴大入边(侵入边境)
(3)上自劳军(☆劳:慰劳军:军队)
(4)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
(5)已而之细柳军(已而:不久☆之:到,往)
(6)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7)天子先驱至(先行引导的人员)
(8)天子且至(将要)
(9)不闻天子之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10)居无何,上至(☆居:经过无何:不久)
(1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手持符节)
(12)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营垒)
(13)将军亚夫持兵揖曰(持:执揖:拱手行礼)
(14)介胄之士不拜(介胄: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将领)
(15)天子为动(为:被动:感动)
(16)改容式车(容:表情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17)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18)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19)其将固可袭而掳也(必,一定)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标☆为课后习题字词)
(1)将以下骑送迎(带兵的人,将领)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
(3)不闻天子之诏(☆相当于“的”)
26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一、鉴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作用: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身处喧闹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喧嚣的思考。
情感: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闲适愉悦的心情。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修辞:设问。揭示出能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源于心志淡远。既强调了个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又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表现手法:衬托。以客观的景物“菊”“南山"衬托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飞鸟相伴飞还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归返自然、与山林为伍的意趣。
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南山的暮景进行勾勒,引出下文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含义:“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二、主旨
本诗写了诗人在农村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春望
一、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炼字:“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悲凉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表现手法:对比。“国破"和“城春”两个意象同时存在,形成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作方案推介》课件
- 口腔科正畸护理
- 2024年山东省第三届中小学生海洋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初中组第201-300题)
- 安全小活动总结报告
- 大学生IT专业职业规划
-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
- 苏教版语文六下教学课件教学
- 《公司创业》课件
- 第三单元双基能力提升训练-六年级下册语文练测乐园(含答案)
- 《江东区国家税务局》课件
- 公共行政学网上学习行为300字
- 第四代篦冷机液压系统的故障与维护获奖科研报告
- 二次函数线段的最值课件
- 呼吸消化科科室现状调研总结与三年发展规划汇报
- 与复旦大学合作协议书
- 第五单元(知识清单)【 新教材精讲精研精思 】 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 缓冲托辊说明书
- 煤矿机电运输安全培训课件
- 2023年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案
- 安抚(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泌尿外科术后疼痛管理的基础药物
- 学前教育职业规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