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义03-2怎样做“教育调查研究”_第1页
石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义03-2怎样做“教育调查研究”_第2页
石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义03-2怎样做“教育调查研究”_第3页
石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义03-2怎样做“教育调查研究”_第4页
石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义03-2怎样做“教育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做“教育调查研究”第一节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现在的”或“发生不久的”事物(观念、现象或人物),但又不完全局限于“正在发生”或“发生不久”的事物 (观念、现象或人物)。一、西方学者所做的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三个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法]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国的民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相关著名个案:[美]怀特著,黄育馥译:《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英]达尔文著,周建人等译:《物种起源》,商务印 第一是"定义",即给所要研究的现象下一个界限清晰":如果某一现象发生变化时,另一种现象之所以如此.一部分是因为他不愿意因试图参考访问过美国的学位。1927年开始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研究的部落中的这些日常琐事,与他本国相应的事物相比截然不第二是日本人重"精神"轻"物质':就是在日本打胜仗的时候,日Tocqueville)于1830年代初期访问美国后所写的有关平等问题的著二、中国学者所做的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后建议书名改为PeasantLifein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于1939年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费孝通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书个办法是对的',‘哪个政见是不错的'。这样做去,你会在无意之中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合著)、《中国单位现象研究》、《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七间》等。其中,《黄河边的中国》引起热烈反响,成为观察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非常翔实该研究从"初入中原"(1996年5月12日-6月26日)开始,到"再入中原"(1996年9月6日一11月21日)结束,对"中原"的观察与访谈的时间共本书结构比较特别,完全采用"人类学日志"或"备忘录"的方式提恰如摄制若干照片"。该书的标题保留了"人类学日志"的格上编"初入中原"(1996年5月12日-6月26日)5月12日用何种方式进入调查现场5月16日信步铁塔公园5月17日包公祠断想5月18日在开封大学讲演--从包公现象谈传统与现代化5月20日在河南大学讲演--再谈传统与现代化5月22日刘家年收支明细账5月24日"护身符"与"明白人"5月26日谁在发家致富竞比中占据优先地位?5月27日农民与乡村民主问题?5月28日如何理解"三农"与地方政权之关系?5月29日杨教授的"黄河课"5月30日来到×乡--一个李永成所熟悉的人情网络5月31日乡政府的困境6月2日一位普通农户的收支情况6月3日难以统计的"黑孩子"6月4日"能人"与"村霸"6月5日访农民企业家蔡化幸6月6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参观焦裕禄陵园6月8日只能参观不能"入场"的南街村6月9日南街村的"能人现象"6月10日八里桥话关帝--谈以恩报观念为中心的结合精神6月11日竹林村的带头人--一赵铭恩6月12日谁来支付高昂的水利投资?6月14日内地的跑官、买官的现象6月15日"8·16"事件6月16日"4·28"事件6月18日"祀人"之忧6月19日村民对来访者的防范之心6月20日"有白馍吃,我们都心满意足了"6月23日四年换了四任县委书记6月24日念夭地之悠悠下编再入中原(1996年9月6日一—11月21日)本书特别提出"观察"的两个不同的"视点"(或说"立场"),每一个"视点"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视角"。第一个"视点"的两个"视角"是:"从外向内看"与"从上往下看";第二个"视点"的两个"视角"是"从内向外所谓"由外向内看",就是通过"译语"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所谓"内",即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尤其指依然活跃在人们头脑中的习惯观念与行为方式中的强大传统。"从上往下看",就是通过"官语"来考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所谓"上",是指中央和传递、贯彻中央各项现代化政策的整个行政系统;所谓"下",意指与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社会领域,尤其是指广大的农民、农业与农村社会。所以,"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往上看",就是站在社会生活本身看在"官语"与"译语"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曹锦1988年前,我一头钻入"译语"。在"译语"中,不仅有着令人兴奋光停留在"应该如何的多嘴多舌之中"(黑格尔语),不如去设的理论框架"悬置"起来。所谓"悬置",既非"抛弃",又非用以套裁实",由"问题"走向"主义"的道路。秦晖最第二节教育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一、西方学者所做的教育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尔科特(Wolcott,H.)著的《校长办公室里的那个人》。沃尔科特(H.Wolcott),美国奥瑞岗大学(UniversityofOregon)8.维持系统:校长的社会化(8.1成为一个校长;8.2继续当个校对校长的印象);何在校长职务中生存);沃尔科特在"前言"中说"本书提供的是一种人种志,用以探讨小学校长职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一种文化的角度,描述并分析小学校长职务。它不仅关注某一特定人群——小学校长们,它也关心一位特不久前,我对一种教育研究趋势感到讶异,这股趋势采取的方式就是,越来越多的研究以大量、昂贵的方式进行,而往往产生的结果"有时"会在课堂上讨论政治;或者,"相对于35%的小镇老师,有44%的象却被埋在底下。那些研究,对于如此多的研究问题只解答了一小部分,但是它们解释研究对象如何填答问卷时,倒是比研究对象如何过"真实"生活,花上更多的篇幅。因此,本研究也来自一种个种过度依赖资料的研究方式的不满与不耐,毕竟它可以很快地轻松取得;而不管研究者如何增加受试人数或问卷长度,单单这样的一个研究是不可能让我们对背景下完整的真实行为二、中国学者所做的教育调查研究的著名个案如果在中国学者所做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推荐三个比较著名的个叙事探究》(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版),凌志军著的《成长》(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吴晓蓉著的《教量》(载《读者1993年第11期)、黄全愈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凯梅著的《在《美国是怎样培养精英的》(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精英的阶梯》(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这些研究与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一样,都不算是严肃的学术研究报告,但从书中所关注的主题和收集资料的方式来看,这些著作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199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年前后,陈向明先生开始倡导并发表有关"质的研究"的系列作品。其中部分作品的内容着眼于方法论的探索,部分作品是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1期);《定性研究评介》(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6期);《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定性研究中的效度问题》(载《教育研究》1996年第7期);《研究者个人身份在质的研究中的运用》(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第2期);《教育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载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1997年第2期);访谈中的提问技(艺)术(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第4期)刊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载《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质的研究中的个人倾向问题》(载《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教居者与"外国人"——中国留美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由博士论文修改而成,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质的教育研究中研究问题的界定》(载《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什么是行动研究》(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2期);《质的研究中的资料分析(载《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扎根理论的思路与方法》(载《教育研究年第2期);《从一个到全体——质的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2期);《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其中,《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与《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这两本书成为中国教育界从事质的教育研究的核心参考文献。前者对"质的研究"做了整体的理论解释,后者提供了"质的研究"的具体操作案例。经由陈向明先生和其他研究者的倡导和实践,"质的教近年来,质的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研究情境的参与,直面实事,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在阅读有关"质的研究"的方法论文章或专著时,读者常有的疑问其代表作是《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相关的作品包括:《教科书中的童话世界——一个社会学视角的解读》(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5期);《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研究与评论》第3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真的声音是如何消失的》(载《教育参考》2002年第5期);《一个人的战争》(载《中国教师2004年第1期);《小学教师窦桂梅》(载《教育参考2006年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制度所搭设的日常生活";"民间知识中的日常生活";"制度规范中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具形化前台";"日常生活中的无形化前台";"日常情境中的课堂教学";"学校日常生活中的例外";法",并辅之以"问卷调查:1998年5月初至11月底我扎根在模范中学。……根据我的要求,教顾泠沅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对这种方法的评价是"访谈采取逐步第三节教育调查研究的操作策略编码",并从编码中确认"关键词";三是形成"扎根理论":将"关键词"就访谈而言,无论"访问"还是"访谈",它们实质上是某种"对话"的"明察",也可以是隐蔽身份的"暗访",但一"观察笔记"可视为"录像",用钢笔记录的称之为"用钢笔录像上能够为观察研究提供的工具是照相机(分机械照相机和数码照相志。这种"教师日志"可以转化为"档案",包括教师状态。档案也可以视为"文献",但档案一般指比较隐秘的、流通范围有限的文献。学校的档案一般保存在学校的从档案所记录的对象来看,学校的档案可以分为学生档案、教师档案和管理者档案。宽泛意义上的学生档案包括学生成绩册、学生试卷、学生作业、学生刊物、学生周记、学生照片,等等。广义的教师教师照片,等等。学校管理者档案包括校长报告、会议记录、学校规教师查阅学校档案时,比较直接的动机可能是希望了解某个学生的过去。这种查阅显然是有价值的,但除此之外,学校档案尚有更多学校档案是-所学校的历史老人,是这个学校的人。对于教师来说,倾听学校档案的声音,可以获得大量的、有价值既可以借此收集资料来传播学校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又可以通过了解学校的传统而形成学校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使学校保持传统的教在档案研究中,学校档案有些是可以公开的,有些是不可以公开的。研究者在查阅学校档案或查阅之后发表相关的研究报告时,应征"实物观察法"是指对"物质痕迹"的考察与追究。从档案所呈现的文化形态来看,学校档案可以分为实物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实物文如果说访谈法、观察法主要用于"质的研究",那么,"问卷法"则愿意吗?""你会干…吗?"而是问"你是否愿意……","你会不会干……"。欢怎样的进修方式?A.函授B.脱产C.半年D.一年E二、分析资料:"编码"并确认"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到的资料呈现为"一团乱麻",那么,等到分析资料时,研究者将很难念";三是"输入学理",将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具体教育案例与相关的"坚持做"研究日志"。研究者可以随意地记录访谈中听到的或观察中看这事太愚蠢了你记得你是怎么想的我说了些愚蠢的关于女人的事情其中一次会议参加者包括来自大学居住区的家长现了某个值得关注的"关键事件",那么,研究者就可能因此而进人正的说法,"物质痕迹"是在没有被研究者的情况下被收集的交通途径;外语标志,显示了与邻邦的关系;书的新旧条件,显示烟灰缸中的雪茄烟头,显示了主人的紧张程度;堆砌在垃圾桶里的文件数量,显示了工作量;个人藏书的数量,显示了文化涵养;教室黑对"物质痕迹"的关注,其实是一种对研究情境中的"蛛丝马迹"的"一般而言,找到某个"关键事件",就会找到相应的"关键词"或"本土概念"。反过来说,一旦找到了某个或某些"本土概念",也就发现了不过,"本土概念"除了与"关键事件"牵连之外,它本身还有"语言2.倾听"本土概念"所谓"本土概念",主要是指本地人(或称之为当地人)所使用的某某个或某些"本土概念"既可能很强烈、很扎眼、很刺耳地呈现出来,也可能隐藏在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的内部。无论直接呈现还是安静地隐匿在本地人的生活中,"本土概念"就在那里,它需要研究者去倾某个词语是否够格成为"本土概念",可以考察这个词语是否频繁本土概念实际上收藏了当地人的生活"结构"以及当地人的"制度校生活里的人的诉说中领悟具有关键词功能的"概念"及其"结构"。扎根理论的做法实际上也是整个"质的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质的研究或扎根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获得令人信服的成果,取决于它们在"阅从文献材料中寻找"结构"固然不易,从学校教育生活中寻找结构更成难题。进入中小学做"实地研究"并非轻松的事业,研究者不得不倾听学校生活的声音,从中听出学校生活的关键词及其相应的概念、如此理解"扎根理论"时,每一个"扎根理论的研究者"都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倾听者,它经由亲自聆听学校生活而领悟其中的"结构"。出色的叙事研究者总能在倾听学校生活之后用自己喜欢的几个关键"概凡有意义的"质的教育研究报告"都可以视为研究者聆听了真实的日常学校生活,并从中听出某种"结构"。当倾听源自"学生档案"和"教师日志"中飘散出来的嗡嗡响声时,出色的倾听者总是经择某些关键性"概念",然后用这些概念构建自己的教育故事。凡有"历史意识"(或实践意识)的教育研究者也有意无意地选择了"质的教育研究"的道路,因为他们总是睿智地从"教育历史档案"中对某些"本土话语"、"本土概念"特别敏感,以至于经常为自己"听"出某个可以用来"诉说"某些教育现实生活问题的"本土话课程与教学生活时,课堂知识教学如何显得"目中无人"便已然清晰可辨,这种目中无人的知识教学须做如何的改写与调整,亦获得一个明这说明,整个历史教学,甚至整个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上都在沿用了一种以知识记忆为目的的"填空模式"。"填空"或"填空模式"作为这里的"本土概念",它可能暗示了整个教育的传统或传统的教育。念"。我们虽然没有对教师明示"填空模式"是一个"本土概念",教师也似乎不关心这个概念的本土意义,但我们将"填空模式"提出来让教师讨论之后教师也开始意识到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经过讨论,我们与教师一起将研究的主题确定为"C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填空模式"。"C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填空模式"作为一项"叙事研究",它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历史教学的故事,这个故事透露了历史教学中的某种"秘密",由此追寻变革传统历史教学甚至整个学校教育的出路。这种出路后来被理解为使传统教育的"填空模式"转换为真正意义上的"论述题模式"。真正意义上的"论述题模式"将使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换,将为学生的主如此,整个研究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