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灾害防治工作方案_第1页
农业灾害防治工作方案_第2页
农业灾害防治工作方案_第3页
农业灾害防治工作方案_第4页
农业灾害防治工作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灾害防治工作方案TOC\o"1-2"\h\u2804第一章农业灾害概述 4143111.1农业灾害种类及影响 4278951.1.1气象灾害 4175361.1.2生物灾害 467621.1.3土壤灾害 52641.1.4水资源灾害 5231151.1.5农业机械灾害 552771.1.6农业市场风险 528231.2农业灾害发生规律及趋势 542451.2.1发生规律 5314161.2.2趋势 527736第二章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建设 6261282.1防灾减灾组织架构 6125582.1.1成立农业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6316942.1.2设立农业灾害防治办公室 6235042.1.3建立基层防灾减灾组织 6288532.2防灾减灾政策法规 6292372.2.1制定农业灾害防治政策 6205702.2.2完善农业灾害防治法规 6257142.2.3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和培训 6228522.3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7290392.3.1灾害预警与监测 7264232.3.2灾害应急处置 793352.3.3灾后恢复与重建 7175652.3.4应急预案演练与评估 7364第三章农业气象灾害防治 7175113.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7234693.1.1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监测网络 7204543.1.2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7299623.1.3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机制 7123863.2气象灾害应对措施 8116433.2.1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8231683.2.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844713.2.3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8291023.2.4建立健全应急预案 8174393.3农业保险与金融支持 8113213.3.1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和推广 8275423.3.2提高农业保险赔付效率 8175843.3.3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农业防灾减灾 8146513.3.4建立多元化农业灾害风险分担机制 819395第四章水旱灾害防治 8134774.1水旱灾害风险评估 814744.1.1灾害风险识别 9265124.1.2风险评估方法 965014.1.3风险区划 9148764.2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9167744.2.1水利工程建设 925694.2.2水利设施维护 94964.2.3水资源合理调配 973844.3抗旱防汛措施 980574.3.1抗旱措施 9194514.3.2防汛措施 9240534.3.3植被恢复与保护 98884.3.4科技支撑 1023243第五章农业生物灾害防治 10119475.1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 10207895.1.1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灾害监测网络,加强监测站点建设,提高监测设备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0194645.1.2强化农业生物灾害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结合气候、土壤、作物等多种因素,提高预测准确性。 10157265.1.3完善农业生物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级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及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10266415.1.4定期开展农业生物灾害风险排查,对高风险区域和关键时期进行重点监测和预警。 10159615.2生物灾害防控技术 102215.2.1病虫害防治:推广应用绿色、环保、高效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合理调整用药结构,减少农药使用量。 10208455.2.2草害防治:采用机械、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理草害,合理轮作、间作,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 1078995.2.3鼠害防治:加强鼠害监测,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进行综合防治,降低鼠害发生程度。 1089315.2.4抗灾品种选育:加大抗灾品种选育力度,提高农作物抗逆性,降低生物灾害风险。 1053115.3农业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0154875.3.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 11101655.3.2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加强对农田生物栖息地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11285175.3.3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108305.3.4推广农业生态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物灾害风险。 11311965.3.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110184第六章农业土壤灾害防治 11122726.1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防治 11272946.1.1防治策略 11261916.1.2防治措施 11165126.2盐碱化与土壤退化治理 1163526.2.1防治策略 11120696.2.2防治措施 12211326.3土壤污染与修复 12103876.3.1防治策略 12193186.3.2防治措施 12727第七章农业病虫害防治 1240377.1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12220797.1.1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网络 12265507.1.2开展病虫害调查与监测 12160157.1.3创新监测技术与方法 12108727.2病虫害综合治理 1378917.2.1生物防治 13156677.2.2物理防治 13175857.2.3化学防治 13183157.2.4农业防治 13285287.3农药安全使用与残留控制 13125677.3.1加强农药管理 1382057.3.2规范农药使用 13224267.3.3农药残留监测 137857.3.4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1311271第八章农业火灾防治 1325678.1农业火灾风险分析与评估 1352648.1.1风险因素识别 13147938.1.2风险评估方法 1493028.1.3风险等级划分 1471578.2农业火灾预防措施 14321168.2.1加强宣传教育 14300288.2.2完善消防设施 1462648.2.3优化作物布局 14122338.2.4改进储存设施 14175428.2.5加强农业机械管理 1478578.3农业火灾扑救与应急处置 1435148.3.1制定应急预案 14132968.3.2组织扑救队伍 14254838.3.3建立联动机制 14147108.3.4完善火灾监测预警系统 15264178.3.5加强火灾现场处置 1530330第九章农业灾害应急救援 15190459.1应急救援队伍与装备 15101819.1.1建立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 15104809.1.2救援队伍培训与演练 15111309.1.3救援装备配置与维护 15235269.2灾害救援预案与实施 1510139.2.1制定灾害救援预案 15316149.2.2救援预案的培训和宣传 15129769.2.3救援预案的实施 15114949.3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15131409.3.1灾后救助 159049.3.2恢复重建 16246779.3.3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1614739第十章农业灾害防治宣传教育与培训 16566810.1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162504210.1.1组织编制农业灾害防治知识手册,涵盖各类农业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等内容。 161986310.1.2通过多种渠道,如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普及农业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16128910.1.3定期举办农业灾害防治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农民授课,解答农民在防灾减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63094710.2防灾减灾技术培训 162853110.2.1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灾害,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灾害应对等。 162952610.2.2采取现场教学、实操演练等形式,使农民掌握实用的防灾减灾技术。 162230710.2.3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161096010.3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与宣传推广 16262610.3.1开展农业灾害防治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全社会对农业灾害防治的关注度。 16548610.3.2深入挖掘和宣传防灾减灾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6321610.3.3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将防灾减灾理念融入农民生产生活,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172397810.3.4加强与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合作,广泛宣传农业灾害防治政策和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7第一章农业灾害概述1.1农业灾害种类及影响农业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害的一系列事件。我国农业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1.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类型,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霜冻等。这类灾害具有突发性、剧烈性和广泛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1.1.2生物灾害生物灾害主要包括病虫害、草害等,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生物灾害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1.1.3土壤灾害土壤灾害主要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土壤污染等,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1.1.4水资源灾害水资源灾害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导致灌溉用水不足,影响农业生产。1.1.5农业机械灾害农业机械灾害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机械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农业生产。1.1.6农业市场风险农业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价格波动可能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1.2农业灾害发生规律及趋势1.2.1发生规律农业灾害发生具有以下规律:(1)季节性:不同类型的农业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如干旱多发生在春夏季,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2)区域性:农业灾害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3)周期性:部分农业灾害具有周期性发生的特征,如病虫害、干旱等。(4)链式反应:农业灾害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和转化,如干旱可能导致病虫害的发生。1.2.2趋势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农业灾害发生呈现出以下趋势:(1)灾害频率和强度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农业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逐渐上升。(2)灾害类型多样化:农业灾害类型不断增多,危害程度加剧。(3)灾害风险分布不均:农业灾害风险在地域上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的灾害风险程度较高。(4)灾害应对能力提升:科技发展和政策支持,我国农业灾害应对能力逐步提升,减轻灾害损失的效果日益显著。第二章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建设2.1防灾减灾组织架构为保证农业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组织架构。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防灾减灾组织架构:2.1.1成立农业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设立农业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农业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部门、农业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相关单位组成,保证各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形成合力。2.1.2设立农业灾害防治办公室在领导小组下设农业灾害防治办公室,具体负责农业灾害防治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防治方案、组织培训、监督实施、信息报送等工作。2.1.3建立基层防灾减灾组织在乡镇、村两级设立防灾减灾组织,负责本地区的农业灾害防治工作。基层防灾减灾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加强灾害预警、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等工作。2.2防灾减灾政策法规为提高农业灾害防治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政策法规是关键。以下是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主要内容:2.2.1制定农业灾害防治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业灾害防治政策,明确防治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保证政策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2.2完善农业灾害防治法规加强农业灾害防治法规建设,完善农业灾害应急预案、防治技术规范、灾害评估等方面的法规,保证农业灾害防治工作有法可依。2.2.3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和培训加大对农业灾害防治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各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政策法规意识,保证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2.3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提高农业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制定科学、实用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以下是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2.3.1灾害预警与监测建立完善的农业灾害预警体系,加强灾害监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2.3.2灾害应急处置明确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包括人员疏散、物资调配、抢险救援等,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3.3灾后恢复与重建制定灾后恢复与重建计划,明确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时间表,保证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2.3.4应急预案演练与评估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的实际效果,查找不足,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对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第三章农业气象灾害防治3.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3.1.1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加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建设,提高观测频次和精度,保证农业气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构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3.1.2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合历史气象资料、农业产量数据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制定相应的灾害风险等级标准,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1.3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机制建立快速、高效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机制,保证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多种渠道,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面。3.2气象灾害应对措施3.2.1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优先发展抗灾能力强的作物和品种,降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3.2.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抗灾设施的建设水平,增强农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3.2.3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普及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提高农民应对气象灾害的意识和技能。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广抗灾、避灾、减灾等技术措施,降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3.2.4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制定农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责任分工和救援措施。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农业气象灾害应急能力。3.3农业保险与金融支持3.3.1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和推广加大农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和参与度。优化农业保险产品设计,扩大保险覆盖范围,降低投保门槛。3.3.2提高农业保险赔付效率完善农业保险赔付机制,简化理赔程序,提高赔付效率。保证受灾农民能够及时获得保险赔偿,减轻灾害损失。3.3.3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农业防灾减灾鼓励金融机构为农业防灾减灾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和融资支持。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扩大农业防灾减灾领域的投资,促进农业气象灾害防治工作持续开展。3.3.4建立多元化农业灾害风险分担机制摸索建立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灾害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治能力。第四章水旱灾害防治4.1水旱灾害风险评估4.1.1灾害风险识别针对我国农业水旱灾害特点,全面开展灾害风险识别工作。重点分析各地区历年水旱灾害发生规律、成灾原因、影响范围及损失程度,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4.1.2风险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等因素,对水旱灾害发生概率、影响程度和损失进行评估。4.1.3风险区划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全国划分为高、中、低风险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4.2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4.2.1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覆盖率。重点实施水源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堤防工程等,提高农业抗旱涝能力。4.2.2水利设施维护建立健全水利设施维护制度,定期检查、维修和养护水利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进行整改,提高水利设施的安全功能。4.2.3水资源合理调配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跨流域调水、水库调度等措施,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4.3抗旱防汛措施4.3.1抗旱措施加强干旱监测预警,及时发布干旱信息。根据干旱程度,采取灌溉、节水、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减轻干旱对农业的影响。4.3.2防汛措施加强防洪设施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制定完善防洪预案,明确责任分工,保证在汛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强汛期值班值守,做好防洪物资储备和调度,提高应急响应能力。4.3.3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恢复和改善植被条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降低水旱灾害风险。4.3.4科技支撑加强农业气象、水文等领域科研工作,提高水旱灾害防治技术水平。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水旱灾害防治整体水平。第五章农业生物灾害防治5.1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农业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是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为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应采取以下措施:5.1.1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灾害监测网络,加强监测站点建设,提高监测设备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5.1.2强化农业生物灾害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结合气候、土壤、作物等多种因素,提高预测准确性。5.1.3完善农业生物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级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及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5.1.4定期开展农业生物灾害风险排查,对高风险区域和关键时期进行重点监测和预警。5.2生物灾害防控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物灾害,采取有效的防控技术,降低灾害损失:5.2.1病虫害防治:推广应用绿色、环保、高效的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合理调整用药结构,减少农药使用量。5.2.2草害防治:采用机械、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理草害,合理轮作、间作,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5.2.3鼠害防治:加强鼠害监测,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进行综合防治,降低鼠害发生程度。5.2.4抗灾品种选育:加大抗灾品种选育力度,提高农作物抗逆性,降低生物灾害风险。5.3农业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防治农业生物灾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5.3.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5.3.2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加强对农田生物栖息地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5.3.3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3.4推广农业生态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物灾害风险。5.3.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第六章农业土壤灾害防治6.1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防治6.1.1防治策略针对我国农业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问题,应采取以下防治策略:(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防止过度耕作和放牧;(2)推广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3)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6.1.2防治措施(1)修建梯田、梯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减缓坡度;(2)采用等高耕作、深松耕作等耕作技术,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3)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恢复植被;(4)加强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梯级拦沙坝、排灌渠道等。6.2盐碱化与土壤退化治理6.2.1防治策略针对盐碱化与土壤退化问题,应采取以下防治策略:(1)加强土壤改良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土壤肥力;(2)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地下水位,减少盐分上移;(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轻土地压力。6.2.2防治措施(1)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如施用有机肥、石灰、石膏等,调节土壤酸碱度;(2)实施灌溉排水工程,改善土壤水分条件,降低盐分含量;(3)选用耐盐碱作物品种,合理轮作,提高作物抗盐碱能力;(4)加强盐碱地植被建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6.3土壤污染与修复6.3.1防治策略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应采取以下防治策略:(1)加强污染源监管,控制农药、化肥等污染物排放;(2)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监测,评估土壤污染状况;(3)研发土壤修复技术,实施土壤污染治理工程。6.3.2防治措施(1)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2)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减少土壤污染;(3)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如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4)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强化监管与执法。第七章农业病虫害防治7.1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是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有效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应采取以下措施:7.1.1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网络加强基层病虫害监测站点建设,提高监测能力,保证病虫害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7.1.2开展病虫害调查与监测定期开展病虫害调查,掌握病虫害种类、分布、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7.1.3创新监测技术与方法运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病虫害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7.2病虫害综合治理病虫害综合治理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采取以下措施:7.2.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7.2.2物理防治运用诱虫灯、色板、防虫网等物理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7.2.3化学防治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规范,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7.2.4农业防治优化作物布局,推广抗病虫害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7.3农药安全使用与残留控制农药安全使用与残留控制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应采取以下措施:7.3.1加强农药管理严格执行农药登记、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法律法规,保证农药质量。7.3.2规范农药使用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药使用技术,保证农药安全使用。7.3.3农药残留监测建立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7.3.4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生物、物理、化学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农药残留。第八章农业火灾防治8.1农业火灾风险分析与评估8.1.1风险因素识别分析农业火灾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因素: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储存设施、农业机械、人为因素等。8.1.2风险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农业火灾风险评估。通过收集历史火灾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各风险因素对火灾发生的影响程度,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8.1.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农业火灾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以指导火灾防治工作。8.2农业火灾预防措施8.2.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火灾防范意识,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火灾预防知识。8.2.2完善消防设施加强农业区域的消防设施建设,保证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提高初期火灾扑救能力。8.2.3优化作物布局根据气候条件和作物火灾风险,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降低火灾风险。8.2.4改进储存设施改善农作物储存条件,采用防火功能较好的材料,降低储存环节的火灾风险。8.2.5加强农业机械管理严格农业机械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维修,防止机械故障引发火灾。8.3农业火灾扑救与应急处置8.3.1制定应急预案根据农业火灾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扑救流程、责任人和应急措施。8.3.2组织扑救队伍建立专业的农业火灾扑救队伍,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扑救能力。8.3.3建立联动机制与当地消防部门、气象部门等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应急响应能力。8.3.4完善火灾监测预警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火灾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觉火情,提高火灾扑救成功率。8.3.5加强火灾现场处置火灾发生时,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置,保证人员安全,减少火灾损失。同时加强对火灾原因的调查分析,为预防类似火灾提供参考。第九章农业灾害应急救援9.1应急救援队伍与装备9.1.1建立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成立由农业、气象、水利、土地等部门组成的农业灾害应急救援队伍,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