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灌溉工程方案_第1页
三农田灌溉工程方案_第2页
三农田灌溉工程方案_第3页
三农田灌溉工程方案_第4页
三农田灌溉工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灌溉工程方案TOC\o"1-2"\h\u30146第1章项目概述 4317661.1项目背景 4173131.2研究目的与意义 4173711.3研究范围与内容 519276第2章灌溉水源分析与规划 5139682.1水源现状分析 5251362.1.1地表水 51242.1.2地下水 5178552.1.3降水 5190542.1.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246232.2水源规划 640862.2.1地表水规划 6225742.2.2地下水规划 6145372.2.3降水利用规划 6274912.2.4水源调配 655782.3水源保障措施 6209022.3.1工程措施 6101872.3.2非工程措施 659812.3.3应急保障措施 61299第3章灌溉制度设计 739373.1灌溉制度概述 771893.2灌溉制度设计原则 7167193.2.1适应性原则 7176783.2.2水资源合理利用原则 779963.2.3经济性原则 7249273.2.4可持续性原则 7261433.3灌溉制度设计方案 7324733.3.1灌溉水源及水源调配 7262193.3.2灌溉方式及灌水技术 7262063.3.3灌溉制度参数设计 778663.3.4灌溉制度管理 8308433.3.5灌溉设施建设及维护 883003.3.6灌溉制度培训与推广 84075第4章灌溉渠系规划与设计 8139954.1渠系规划 884854.1.1渠系布局 8190014.1.2渠系级别划分 8182734.1.3渠道选线 943324.2渠道设计 9129844.2.1渠道设计流量 9199064.2.2渠道横断面设计 9185034.2.3渠道纵断面设计 9202194.3渠道防渗措施 932064.3.1渠道防渗材料选择 94104.3.2渠道防渗结构设计 10289754.3.3渠道防渗施工技术 1028209第5章灌溉设施与设备选型 10111015.1灌溉设施概述 10207215.2设备选型原则 1071335.3主要灌溉设备选型 11203045.3.1输水设备 11252825.3.2配水设备 1181305.3.3灌溉设备 11165565.3.4自动化控制系统 1123643第6章水泵站设计与选型 11152266.1水泵站设计原则 11162056.1.1本着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原则进行水泵站设计,保证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 11269266.1.2结合农田灌溉工程特点,充分考虑水源、地形、地质等因素,合理选择水泵站位置。 11165546.1.3水泵站设计应满足灌溉系统所需的水量、水压和水质要求,同时兼顾后期运行管理的便捷性。 1169916.1.4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水泵设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117366.1.5水泵站设计应考虑灌溉季节和气候变化,保证灌溉水源的稳定供应。 11138436.2水泵站规模确定 12264296.2.1根据农田灌溉面积、作物类型、灌溉制度等,计算灌溉系统所需的总水量。 1266726.2.2结合水源条件、地形高差、管道损失等因素,确定水泵站的设计扬程。 12256826.2.3按照灌溉系统设计流量和扬程,参考水泵功能参数,初步确定水泵站规模。 12318206.2.4考虑到水泵站运行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适当预留一定规模的富余能力。 12131376.3水泵选型与配置 12102026.3.1根据水泵站设计流量和扬程,选择高效、节能、环保的水泵类型。 12312726.3.2结合水泵功能曲线和灌溉系统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水泵的工作点和数量。 12157286.3.3水泵选型应考虑设备安装、运行维护和故障排除的便利性。 12100336.3.4根据灌溉水源的水质条件,选择适应性强、耐腐蚀、耐磨的水泵材料。 12267746.3.5选用具有良好售后服务和信誉保证的水泵厂家,保证水泵质量和运行稳定。 1271956.3.6考虑到水泵站运行中的互备性和灵活性,合理配置主泵和备用泵,保证灌溉系统稳定运行。 1232606第7章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12279837.1系统概述 12268197.2系统设计原则 12167067.2.1实用性原则 12182127.2.2可靠性原则 13306117.2.3经济性原则 1339587.2.4可扩展性原则 13158527.3系统组成与功能 13151357.3.1系统组成 13104837.3.2系统功能 1329086第8章工程施工与管理 14230008.1施工组织设计 14123888.1.1施工组织结构 14156848.1.2人员配置 14272778.1.3施工机械设备 1458018.1.4施工材料管理 14100798.2施工进度安排 14254238.2.1施工阶段划分 1476048.2.2施工进度计划 14149968.2.3施工进度监控 14316748.3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14156568.3.1工程质量管理 15178388.3.2安全管理 15295328.3.3环境保护 1519328第9章灌溉工程运行维护 15150359.1运行维护制度 15298259.1.1制定灌溉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明确运行维护的责任主体、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和监管机制。 1596009.1.2建立健全灌溉工程运行维护档案管理制度,对工程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记录、汇总和分析,为工程运行维护提供依据。 15229159.1.3制定灌溉工程运行维护应急预案,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损失。 156809.1.4强化灌溉工程运行维护人员培训,提高运行维护水平,保证工程安全、高效运行。 15105289.2运行维护内容 15152839.2.1水源管理:保证水源稳定、清洁,对水源进行定期检测,防止水源污染。 15284119.2.2灌溉设施维护:定期检查、维修灌溉设施,保证设施完好,提高灌溉效率。 15238899.2.3田间工程维护:对田间渠道、排水沟、泵站等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清淤、加固,保证工程正常运行。 16241169.2.4设备管理:对灌溉设备进行定期保养、维修,保证设备功能稳定,降低故障率。 1627009.2.5水质监测:加强对灌溉水质的监测,保证灌溉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161119.3运行维护保障措施 16220649.3.1人员保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灌溉工程的运行维护工作。 16302359.3.2经费保障:合理预算灌溉工程运行维护经费,保证工程运行维护所需资金充足。 1672959.3.3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工程运行维护水平。 1666179.3.4监管保障:加强对灌溉工程运行维护的监管,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质量。 1619039.3.5社会参与:鼓励农民参与灌溉工程的运行维护,提高工程的使用效益和农民的满意度。 1610289第10章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评价 163124410.1经济效益分析 162202110.1.1投资估算 161733010.1.2成本效益分析 162132710.1.3投资回收期分析 161695010.2环境影响评价 172591410.2.1水资源影响评价 17466410.2.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72293010.2.3水质影响评价 171003910.3评价结论与建议 172639610.3.1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171257810.3.2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72697410.3.3建议 17第1章项目概述1.1项目背景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农田灌溉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农田灌溉方式存在水利用率低、能耗高、灌溉不均匀等问题,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并实施高效、节能、环保的农田灌溉工程,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项目旨在针对现有农田灌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灌溉方案。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分析我国农田灌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改进灌溉技术提供依据。(2)研究农田灌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能耗。(3)优化灌溉系统设计,实现灌溉均匀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4)探讨农田灌溉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局面。(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3)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4)为我国农田灌溉工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1.3研究范围与内容本项目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田灌溉现状调查与分析。(2)农田灌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研究。(3)灌溉系统设计优化。(4)农田灌溉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收集和分析国内外农田灌溉工程相关资料,为项目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调查我国农田灌溉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3)研究农田灌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效果,筛选适合我国国情的灌溉技术方案。(4)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优化灌溉系统设计,提高灌溉均匀性和水利用效率。(5)探讨农田灌溉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绿色灌溉方案。(6)编制农田灌溉工程实施方案,为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持。第2章灌溉水源分析与规划2.1水源现状分析2.1.1地表水分析区域内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资源现状,包括水源分布、水量、水质、利用状况等。重点考察地表水源的可利用性、稳定性及季节性变化。2.1.2地下水调查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水位、水质、开采状况等,分析地下水资源的可开采量、补给能力及可持续利用性。2.1.3降水收集和分析区域内的降水资料,包括降水量、降水分布、降水季节性变化等,评估降水对灌溉水源的补给作用。2.1.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综合分析区域内的水资源供需状况,评估现状水资源是否能满足灌溉需求,确定灌溉水源的缺口。2.2水源规划2.2.1地表水规划根据地表水资源现状,规划合理开发地表水,包括新建、改建水源工程,提高地表水利用率。2.2.2地下水规划结合地下水资源的调查结果,合理规划地下水开发,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2.3降水利用规划充分利用降水资源,规划雨水收集、蓄存及利用设施,提高灌溉水源的利用率。2.2.4水源调配合理规划水源调配方案,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和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灌溉需求。2.3水源保障措施2.3.1工程措施(1)新建、改建水源工程,提高水源地供水能力;(2)建设水源调配工程,实现多水源联合调度;(3)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水源安全。2.3.2非工程措施(1)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2)优化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强化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4)建立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掌握水资源状况。2.3.3应急保障措施(1)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性水源短缺;(2)建立应急水源地,保证灌溉需求;(3)加强抗旱能力建设,提高抗旱减灾能力。第3章灌溉制度设计3.1灌溉制度概述灌溉制度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作物生长、水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生产效益。本章主要从灌溉制度概述、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三农田灌溉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3.2灌溉制度设计原则3.2.1适应性原则灌溉制度应充分考虑三农田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及生育期需求,保证灌溉制度与当地农业生产相适应。3.2.2水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合理规划灌溉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保证农田灌溉需求与水资源供应的平衡。3.2.3经济性原则在保证灌溉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灌溉工程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2.4可持续性原则灌溉制度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3.3灌溉制度设计方案3.3.1灌溉水源及水源调配根据三农田所在地的水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源,并进行水源调配,保证灌溉需求。水源可采用地表水、地下水或二者结合的方式。3.3.2灌溉方式及灌水技术根据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如地面灌溉、喷灌、微灌等。同时采用先进的灌水技术,提高灌水均匀度和水资源利用效率。3.3.3灌溉制度参数设计(1)灌溉定额:根据作物生育期需水量、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合理确定灌溉定额。(2)灌溉周期: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湿度,合理安排灌溉周期,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3)灌水时间:避开高温、大风等恶劣天气,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灌水,降低水分蒸发损失。3.3.4灌溉制度管理建立健全灌溉制度管理体系,包括灌溉制度的制定、实施、监测和调整。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灌溉制度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灌溉效果。3.3.5灌溉设施建设及维护根据灌溉制度设计方案,合理配置灌溉设施,如水源工程、输配水管道、灌水设备等。同时加强灌溉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保证灌溉系统正常运行。3.3.6灌溉制度培训与推广加强对农民的灌溉制度培训,提高农民对灌溉制度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促进灌溉制度的推广和实施。同时积极开展灌溉制度试点示范,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经验和借鉴。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为三农田灌溉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4章灌溉渠系规划与设计4.1渠系规划4.1.1渠系布局根据农田灌溉需求及地形地貌特点,综合考虑水源分布、灌区面积、土地利用等因素,规划合理的渠系布局。渠系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灌溉面积最大化,保证农田得到充分灌溉;(2)减少渠道总长度,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3)渠道走向顺应地形地貌,降低施工难度;(4)充分利用现有水源,避免水资源浪费。4.1.2渠系级别划分根据灌区规模和渠道输水能力,将渠系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四个级别。各级渠道应满足以下要求:(1)干渠:承担主要输水任务,渠道设计流量大,控制灌溉面积广;(2)支渠:将干渠输来的水分流至斗渠,渠道设计流量适中;(3)斗渠:将支渠输来的水分流至农渠,渠道设计流量较小;(4)农渠:直接为农田灌溉供水,渠道设计流量最小。4.1.3渠道选线渠道选线应遵循以下原则:(1)尽量沿地形地貌的自然坡度布置,降低渠道挖填方工程量;(2)避免穿越不良地质地段,保证渠道稳定;(3)减少对农田的占用,降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考虑与现有水利设施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4.2渠道设计4.2.1渠道设计流量根据农田灌溉需水量、灌水周期、灌水定额等因素,计算各级渠道的设计流量。同时考虑渠道输水损失、蒸发损失等因素,合理确定渠道设计流量。4.2.2渠道横断面设计渠道横断面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根据设计流量、渠道纵坡和糙率等因素,计算渠道横断面的尺寸;(2)保证渠道输水能力,同时考虑渠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3)渠道横断面采用梯形、矩形或U形等型式,根据地形地貌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型式。4.2.3渠道纵断面设计渠道纵断面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顺应地形地貌,降低挖填方工程量;(2)保证渠道输水稳定,避免出现急流、缓流等现象;(3)合理设置节制闸、跌水等建筑物,调控渠道水位和流量。4.3渠道防渗措施4.3.1渠道防渗材料选择根据渠道沿线地质条件、施工技术和经济合理性,选择合适的防渗材料。常用防渗材料有: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聚乙烯土工膜等。4.3.2渠道防渗结构设计根据防渗材料的特点和渠道运行条件,设计合理的渠道防渗结构。防渗结构应满足以下要求:(1)保证防渗效果,降低渠道输水损失;(2)结构简单,便于施工和维护;(3)耐久性强,适应渠道运行环境变化。4.3.3渠道防渗施工技术根据防渗结构设计,采用相应的施工技术进行渠道防渗施工。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以下环节:(1)基础处理,保证防渗材料与基础牢固粘结;(2)防渗材料铺设,保证材料完整性和连续性;(3)防渗结构层施工,保证层间结合牢固;(4)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第5章灌溉设施与设备选型5.1灌溉设施概述农田灌溉设施是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本章主要对三农田灌溉工程中所涉及的灌溉设施进行概述。主要包括输水系统、配水系统、灌溉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部分。这些设施的设计与选型应充分考虑地形、土壤、气候和作物需水等因素,以保证灌溉效果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5.2设备选型原则在进行灌溉设备选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用性原则: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土壤、作物和气候条件的灌溉设备。(2)可靠性原则:选用功能稳定、故障率低、寿命长的设备,保证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3)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灌溉需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4)先进性原则: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5)安全性原则:保证设备运行安全,防止发生安全,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5.3主要灌溉设备选型5.3.1输水设备(1)管道:选用抗老化、耐腐蚀、强度高的聚乙烯(PE)管道。(2)泵站:根据灌溉需求,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离心泵或潜水泵。5.3.2配水设备(1)闸阀:选用耐磨、耐腐蚀的铸铁或不锈钢材质的闸阀。(2)流量计:选用精度高、稳定性好的电磁流量计或超声波流量计。5.3.3灌溉设备(1)喷灌设备:选用射程适中、喷洒均匀的喷灌设备。(2)滴灌设备:选用过滤功能好、抗堵塞功能强的滴灌带或滴灌管。5.3.4自动化控制系统(1)传感器:选用精度高、响应快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气象传感器。(2)控制器:选用功能稳定、操作简便的自动化控制器,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控制。(3)执行器:选用响应迅速、可靠性高的电磁阀或电动阀。通过以上设备选型,可保证三农田灌溉工程的高效、稳定运行,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第6章水泵站设计与选型6.1水泵站设计原则6.1.1本着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的原则进行水泵站设计,保证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6.1.2结合农田灌溉工程特点,充分考虑水源、地形、地质等因素,合理选择水泵站位置。6.1.3水泵站设计应满足灌溉系统所需的水量、水压和水质要求,同时兼顾后期运行管理的便捷性。6.1.4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水泵设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6.1.5水泵站设计应考虑灌溉季节和气候变化,保证灌溉水源的稳定供应。6.2水泵站规模确定6.2.1根据农田灌溉面积、作物类型、灌溉制度等,计算灌溉系统所需的总水量。6.2.2结合水源条件、地形高差、管道损失等因素,确定水泵站的设计扬程。6.2.3按照灌溉系统设计流量和扬程,参考水泵功能参数,初步确定水泵站规模。6.2.4考虑到水泵站运行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适当预留一定规模的富余能力。6.3水泵选型与配置6.3.1根据水泵站设计流量和扬程,选择高效、节能、环保的水泵类型。6.3.2结合水泵功能曲线和灌溉系统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水泵的工作点和数量。6.3.3水泵选型应考虑设备安装、运行维护和故障排除的便利性。6.3.4根据灌溉水源的水质条件,选择适应性强、耐腐蚀、耐磨的水泵材料。6.3.5选用具有良好售后服务和信誉保证的水泵厂家,保证水泵质量和运行稳定。6.3.6考虑到水泵站运行中的互备性和灵活性,合理配置主泵和备用泵,保证灌溉系统稳定运行。第7章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7.1系统概述本章主要针对三农田灌溉工程项目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农田灌溉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灌溉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7.2系统设计原则7.2.1实用性原则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农田的实际情况,保证系统操作简便、易于维护,满足农田灌溉需求。7.2.2可靠性原则系统设计应采用成熟、稳定的技术和设备,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降低故障率。7.2.3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系统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系统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7.2.4可扩展性原则系统设计应考虑未来技术的发展和农田规模的扩大,便于系统升级和扩展。7.3系统组成与功能7.3.1系统组成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水源监测与控制系统:包括水源泵站、水位监测、水质监测等,负责为农田提供稳定的水源。(2)灌溉设备控制系统:包括灌溉泵站、阀门、喷灌设备等,实现对灌溉设备的自动控制。(3)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包括土壤湿度、气象数据、作物生长状态等参数的采集和传输。(4)控制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制定灌溉策略,并向灌溉设备发送控制指令。7.3.2系统功能(1)自动监测: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水源状况等,为灌溉决策提供数据支持。(2)智能决策:根据监测数据,自动制定灌溉策略,实现按需灌溉。(3)远程控制:通过控制系统,实现对灌溉设备的远程启停、调节灌溉强度等功能。(4)故障诊断与报警:对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况进行实时诊断,并及时报警,保证系统安全运行。(5)数据管理与分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为农田灌溉提供科学依据。(6)人机交互:通过用户界面,实现灌溉系统的实时监控、参数设置和操作记录等功能。第8章工程施工与管理8.1施工组织设计8.1.1施工组织结构根据三农田灌溉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要求,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领导,包括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材料员等在内的施工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协调与配合。8.1.2人员配置合理配置施工人员,保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充足,并根据工程进度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8.1.3施工机械设备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施工机械设备,保证设备功能良好、数量充足。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8.1.4施工材料管理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建立材料验收、保管、发放制度,保证材料合格、供应及时。8.2施工进度安排8.2.1施工阶段划分将整个工程划分为准备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8.2.2施工进度计划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施工环节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及相互关系,保证工程按计划推进。8.2.3施工进度监控建立施工进度监控机制,定期对施工进度进行检查、分析,发觉问题及时调整,保证工程进度不受影响。8.3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8.3.1工程质量管理(1)制定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和程序;(2)加强施工现场质量检查,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3)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4)定期组织质量培训,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8.3.2安全管理(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应急预案;(2)加强施工现场安全巡查,及时发觉并消除安全隐患;(3)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4)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保证工程安全。8.3.3环境保护(1)制定环境保护措施,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2)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3)加强施工现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整洁;(4)加强对噪声、粉尘等污染物的监测,保证满足国家环保标准。第9章灌溉工程运行维护9.1运行维护制度9.1.1制定灌溉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明确运行维护的责任主体、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和监管机制。9.1.2建立健全灌溉工程运行维护档案管理制度,对工程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记录、汇总和分析,为工程运行维护提供依据。9.1.3制定灌溉工程运行维护应急预案,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损失。9.1.4强化灌溉工程运行维护人员培训,提高运行维护水平,保证工程安全、高效运行。9.2运行维护内容9.2.1水源管理:保证水源稳定、清洁,对水源进行定期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