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识图与构造 课件 6-1 识读基础详图_第1页
建筑识图与构造 课件 6-1 识读基础详图_第2页
建筑识图与构造 课件 6-1 识读基础详图_第3页
建筑识图与构造 课件 6-1 识读基础详图_第4页
建筑识图与构造 课件 6-1 识读基础详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八识读建筑详图Readingtheelevation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懂得建筑各构件的作用特点;2.理解建筑各构件详图的图示表达。【教学难点】1.能够准解读建筑详图的图示内容;2.能够按照规范准确绘制建筑详图。任务1识读基础详图识读基础详图前要了解地基和基础的基本概念,熟悉地基的类型和作用以及基础与地基的关系,能够根据基础的受力性能,使用材料,构造形式区分各种类型的基础,熟悉基础埋深概念及影响埋深的因素,通过对基础详图的绘制掌握基础的基本构造。任务陈述任务1识读建筑总平面图8.1.1地基的基本概念8.1.2基础的定义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8.1.4基础的分类8.1.5识读基础详图8.1.1地基的基本概念地基是基础下面承受其传来全部荷载的土层。地基承受建筑物荷载而产生的应力和应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达到一定深度后就可以忽略不计。地基是承受建筑全部荷载的土层,地基的土层分为持力层和下卧层,地基中直接承受荷载的土层称为持力层,持力层以下的土层称为下卧层。地基虽然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基与基础设计中应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满足稳定性和均匀沉降以及经济合理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天然地基是指具有足够承载能力的天然土层(或岩层),可直接在天然土层上建造建筑物的基础。如天然岩石、碎石、砂石、粘性土等,一般均可作为天然地基。当天然土层的承载力较差或土层不能满足荷载的要求,为使地基具有足够承载能力,应对土层层进行加固处理。这种经过人工加固的地基叫人工地基。人工地基的加固方法有压实法、换土法、桩基等多种方法。8.1.1地基的基本概念基础按埋置深度分类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思考:这些建筑的基础埋入地下的深度是否相同呢,埋入地下的深度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8.1.1地基的基本概念基础的位置8.1.1地基的基本概念认识基础8.1.1地基的基本概念基础的表达形式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建筑基础有两种图纸信息进行表示,基础平面图、基础构造详图。

基础平面图基础平面图:我们能看到基础的平面形式

基础详图基础详图:主要表达基础形状尺寸,构造材料等详细信息。8.1.1地基的基本概念基础的埋置深度室外地坪分为自然地坪和设计地坪。自然地坪指施工地段的现有地坪室外设计地坪是指按设计要求工程竣工后室外场地经垫起或下挖后的地坪。基础的埋置深度是指从室外设计地坪到基础底面的距离。8.1.1地基的基本概念地基的分类持力层:直接承受荷载的土层称为持力层下卧层:持力层以下的土层称为下卧层

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两类。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工加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需要人工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土再夯实等,人工加固地基通常采用压实法、换土法、打桩法、强夯置换法、深层挤密法、化学加固法等(1)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优先考虑天然地基;(2)承载力力求均匀,有均匀的压缩量;(3)足够的稳定性,防止产生滑坡、倾斜等设计要求:8.1.1地基的基本概念基础的概念基础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的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直接与土层接触,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荷载,并把它们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地基。基础设计要求:(1)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2)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与上部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年限相适应。(3)造价经济合理,应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降低造价。8.1.2基础的定义基础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的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直接与土层接触,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荷载,并把它们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地基。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基础的埋置深度是指从室外设计地坪到基础底面的距离。室外地坪分为自然地坪和设计地坪。自然地坪指施工地段的现有地坪。室外设计地坪是指按设计要求工程竣工后室外场地经垫起或下挖后的地坪。根据基础埋置深度的不同,基础可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一般基础埋置深度≤5m时为浅基础,基础埋置深度>5m时为深基础。浅基础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且不需要特殊施工设备。当表层土质极弱、总荷载较大或其他特殊情况下,才选用深基础。基础埋置深度也不能过小,因为地基受到建筑荷载作用后可能将四周土挤走,使基础失稳,或地面受到雨水的冲刷、机械破坏而导致基础暴露,影响建筑的安全。基础的最小埋置深度不应小于500mm。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一)建筑物有关条件的影响。建筑物的用途如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及基础的形式和构造等对基础的埋深都会有影响。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的大小和性质,荷载有恒荷载和活荷载之分,其中恒荷载引起的沉降量最大,而活荷载引起的沉降量相对较小,因此,当恒荷载较大时,基础埋置深度应大一些。(二)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基础应设置在坚实的土层上,而不要设置在耕植土、淤泥等转软弱土层上。当表面软弱土层很厚,加深基础不经济时,可采用人工地基或采取其他结构措施。在地基受力范围内,自上而下都是良好土层。这时基础埋深由其他条件或最小埋深确定;在地基受力范围内,自上而下都是软土层,对于轻型建筑,仍可考虑按最小埋深处理。当上部为软弱土层而下部为良好土层。持力层的选择取决于上部软弱土层的厚度。若小于2m,应选取下部良好土层作为持力层;若大于2m则可考虑连续基础、人工地基或者桩基础等方案;上部为良好土层而下部为软弱土层,对于一般中小型建筑物或6层以下的住宅,宜选择上部良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基础尽量浅埋,采用“宽基浅埋”方案或换土方案。(三)水文条件的影响。基础宜设在地下水位以上,有利于施工。基础底面应高于地下最高水位200mm,如必须设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使基础底面低于最低地下最低水位200mm及其以下。(四)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基础底面以下的土层如果冻胀,会使基础隆起;如果融陷,会使基础下沉。因此基础埋深最好设在当地冰冻线以下200mm,以防止土壤冻胀导致基础的破坏。但岩石及砂砾、粗砂、中砂类的土质对冰冻的影响不大。(五)相邻建筑物基础的影响。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深于相邻原有建筑物的基础。当新建基础深于原有建筑物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一般取相邻两基础底面高差的1-2倍。如上述要求不能能满足时,应采取临时加固支撑、打板桩或加固原有建筑物地基等措施。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影响基础埋深的主要因素确定基础埋深时,首先要考虑建筑物在使用功能和用途方面的要求,例如,必须设置地下室,带有地下设施的属于半埋式结构物,基础的形式和构造等,如对于软质土质地基结构的建筑,为了满足稳定性的要求,其基础埋深应随建筑物的高度适当增加,在抗震设防区筏形和箱型基础的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十五分之一,桩筏或桩箱基础的埋深,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十八分之一。对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埋深应满足抗滑要求。设有上拔力的基础如输电塔基础也要求有较大的埋深,以满足康拔要求,烟囱、水塔等高耸结构,均应满足抗倾覆、稳定性的要求。1、建筑物有关条件的影响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影响基础埋深的主要因素在选择持力层和基础埋深时,应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了解拟建场地的地层分布,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基承载能力的相关资料,针对工程中常遇到的4种土层分布情况说明基础埋深的确定原则。基础埋深的确定原则(1)在地基受力范围内,自上而下都是良好土层。这时基础埋深由其他条件或最小埋深确定。(2)在地基受力范围内,自上而下都是软弱土层。对于轻型建筑,仍可考虑按最小埋深处理。如果地基承载力或者地基变形不能满足要求,则应考虑采用连续基础,人工地基或深基础方案。选择哪种方案需要从安全可靠,施工难易,造价高低等方面综合考虑。(3)当上部为软弱土层而下部为良好土层。持力层的选择取决于上部软弱土层的厚度。若小于2m,应选取下部良好土层作为持力层;若大于2m则可考虑连续基础、人工地基或者桩基础等方案。(4)上部为良好土层而下部为软弱土层。对于一般中小型建筑物或6层以下的住宅,宜选择上部良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基础尽量浅埋,采用“宽基浅埋”方案或换土方案。2、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影响基础埋深的主要因素有地下水时,基础应该埋至地下最高水位线以上200mm。对底面低于地下水位的基础,应该考虑由地下水的浮托力而引起的基础底板内的变化及地下室的防渗问题,尽量做好防水,基础埋在地下最低水位以下200mm。

3、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影响基础埋深的主要因素对于冻胀、强冻胀、特强冻胀,地基上的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防冻害措施,基础埋至在冰冻线以下200mm。4、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影响基础埋深的主要因素基础埋深最好小于原有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当基础埋深深于原有建筑物的基础埋深时,新旧基础的距离一般为相邻基础底面高差的1-2倍。5、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基础按受力性能分类-按受力性能基础可分为两类: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刚性基础指用砖、石、灰土、混凝土等抗压强度大而抗弯抗剪强度小的材料做基础(受刚性角的限制)。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好、压缩性较小的中小形民用建筑,一般用于六层和六层以上的民用建筑。注意,三合土基础不宜超过4层的建筑。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基础按受力性能分类-刚性基础刚性角指基础放宽的引线与墙体垂直线之间的夹角。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基础按受力性能分类-柔性基础柔性基础是指不受刚性角的限制,用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均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做的基础。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差、上部荷载较大,设有地下室且基础埋深较大的建筑。当刚性基础的尺寸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基础的埋深要求时,则需要用柔性基础即钢筋混凝土基础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基础按使用材料分类其中,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无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称之为无筋扩展基础,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基础,称为扩展基础。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灰土基础灰土基础:

是由石灰、土和水按比例配合,经分层夯实而成的基础。灰土基础适合于5层和5层以下、下水位较低的砌体结构房屋。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毛石基础毛石基础: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U20的毛石,不低于M5的砂浆砌筑而形成。毛石基础的抗冻性较好,在寒冷潮湿地区,可用于6层以下建筑物基础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砖基础砖基础:以砖为砌筑材料,形成的建筑物基础。现代常与混凝土结构配合修建住宅、校舍、办公等低层建筑。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基础:是以混凝土为主要承载体的基础形式,分无筋的混凝土基础和有筋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两种。8.1.3基础的埋深及影响因素图8-1-5基础埋深图8-1-6基础埋深8.1.4基础的分类(一)基础的类型较多,按受力性能基础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刚性基础指用砖、石、灰土、混凝土等抗压强度大而抗弯抗剪强度小的材料做基础(受刚性角的限制)。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好、压缩性较小的中小形民用建筑,一般用于六层和六层以上的民用建筑。柔性基础是指不受刚性角的限制,用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均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做的基础。(二)按基础材料分为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和钢筋混凝土基础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U20的毛石,不低于M5的砂浆砌筑而形成毛石基础的抗冻性较好在寒冷潮湿地区可用于6层以下建筑物基础。以砖为砌筑材料,形成的建筑物基础。现代常与混凝土结构配合修建住宅、校舍、办公等低层建筑。以混凝土为主要承载体的基础形式,分无筋的混凝土基础和有筋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两种。(三)按构造形式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独立基础: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结构承重时,基础常采用圆柱形和多边形等形式的独立式基础,这类基础称为独立式基础。条形基础:指基础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0倍基础的宽度的基础。按上部结构分为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是指将墙或柱下基础连成一片,使整个建筑物的荷载承受在一块整板上,这种板式基础称筏形基础。筏形基础有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前者板的厚度大,构造简单,后者板的厚度较小,但增加了双向梁,构造较复杂,筏形基础的选型应根据工作程地质,上部结构体系、柱距、荷载大小,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不埋板式基础是筏形基础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天然地表面上,用压路机将地表土壤压密实,在较好的持力层上浇注钢筋混凝土基础,在构造上使基础如同一只盘子反扣在地面上,以此来承受上部荷载。这种基础大大减少了土方工程量,且适宜于软弱地基,特别适宜于5-6层整体刚度较好的居住建筑,但在冻土深度较大地区不宜采用。8.1.4基础的分类箱型基础:是由钢筋混凝土的底板、顶板和若干纵横墙组成的,形成中空箱体的整体结构,共同来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的基础。桩基础:是通过延伸到地层深处的基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组成共同承受动静荷载的一种深基础。当建筑物荷载较大,地基软弱土层的厚度在5m以上,基础软弱土层进行人工处理较困难或不经济时,常采用桩基础。桩基础类型很多,按照桩身的受力特点,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上部荷载如果主要依靠桩身与周围土层的摩擦阻力来承受,这种桩基础称为摩擦桩;上部荷载如果主要依靠下面坚硬土层对桩端的支承来承受,这种桩基础称为端承桩。桩基础按材料不同,有木桩、钢筋混凝土桩和钢桩等;按断面形式不同。有圆形桩、方形桩、环形桩、六角形桩和工字形桩等;按桩入土方法的不同,有打入桩、振人桩、压入桩和灌注桩等。8.1.4基础的分类图8-1-8柔性基础图8-1-7刚性基础8.1.4基础的分类图8-1-9独立基础8.1.4基础的分类图8-1-11筏形基础图8-1-10条形基础图8-1-12箱型基础8.1.4基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