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育英中学、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浙江省育英中学、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浙江省育英中学、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浙江省育英中学、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浙江省育英中学、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育英中学、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他35年如一日行走太行,用科技力量打开百姓脱贫致富之门;他埋头耕耘、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我见不得老百姓穷”1958年,李保国出生于河北武邑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另外两名教授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李保国常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很穷,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学的农林专业,该用学到的知识为农民做点儿什么。”当时的太行山,水灾旱灾频发,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年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李保国和课题组同事选择将极度贫困的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用愚公移山精神,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前南峪村的荒山秃岭,经李保国和同事们十几年的开发治理,秃岭变身“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景象,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为引领太行山百姓脱贫致富,李保国又全身心投入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他在太行山区推广林业技术36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甩掉了“穷帽子”。“不为名来、不为利去”李保国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坚持有求必应,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讲课费,从未拿过企业任何股份。李保国说:“只有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个心眼儿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30多年与农民朝夕相处,李保国与农民结下了深厚感情,学会了用农民的语言和他们交谈,传播新技术。朴实的农民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感动李保国。每逢正月到村里,农民都争相邀请李保国做客、吃饭。一次遭遇交通阻塞,李保国急着赶回去上课,村民甚至拆掉了自家院墙,为他“开路”。无论何时何地,他对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对待慕名咨询的农民,他从来不慢待。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农民咨询,他从不敷衍,真心实意地帮着解答、帮着管理。“看到乡亲们渴求技术知识的那种眼神,我真舍不得离开。”李保国永远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服务好是他的最大职责。“把最新的知识交给学生”“是共产党员,我就要为党负责;是教师,我就要为学生负责。”这是李保国的口头禅,也是他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李保国竭尽心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他注重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与探索,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取以专业课带动素质教育、启发式加压推进专业课教育的举措,取得很好效果。他还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及时更新在教材和授课中。“我要把最新的知识交给学生,使他们站在学科的前沿。”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李保国都与学生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上山下园、一同住通铺,师生手把手、肩并肩的教学、生活场景感人至深,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李保国火一样的热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子。(摘编自王昆《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记“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材料二:晚上8时15分,你们才开始吃晚饭。郭老师告诉我们,“因为工作太忙,已经很久没有晚上8点以前吃过晚饭了”。晚饭是杂豆粥、咸菜疙瘩,还摊了几张鸡蛋饼。可您吃不下,郭老师好说歹说,您才勉强吃了一张。…今年春节过后,您的饭量突然变小了。出差在外,午饭您也经常只吃半两米饭、几口咸菜。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您的病有多严重。因为常年高强度工作,1998年您患上了重度糖尿病。2007年,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又缠上了您,经北京多家权威医院诊断为血管弥漫性堵塞,已无法进行常规支架或搭桥手术,只能多休息、保守治疗。因为食欲减弱,春节后短短两个月时间,您的体重下降了十多斤。大家都劝您去医院看看,您却总推托说“没时间”,还戏称饭量减小是“低能耗高效率”。可您的学生施丽丽清楚记得,以往,虽然疾病缠身,可只要一下村,您精神显得比谁都好,走得比谁都快,但3月9日跟您到滦平示范区实地勘测那次,因为山路通不了汽车,大家只好徒步爬坡时,您曾在路边轻声叹息:“你们先走,我慢一点——爬不动了。”那时,您是不是已经感到了难以抑制的疲累?您是不是发出了无奈的叹息?吃完晚饭,工作电话又从您的手机上一个个拨出接入。已经是晚上9时了,您还在电话里跟南和县“中国树莓谷”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沟通建设树莓采摘园的事宜——这是最近两年您投入精力最多的项目之一。4月10日凌晨2时,妻子被您不顺畅的呼吸声吵醒——您已经双眼紧闭、呼吸困难,说不出话来。呼啸而来的急救车把您送到了最近的解放军二五二医院。人工心肺复苏、电击……8分钟、半小时、一个小时……这一次,您再也没能缓过来,没能睁眼看看心爱的小孙子,没能给家人留下一句话。您已无法听到,多少闻知噩耗的痛哭:太行山的百姓,舍不得您!您已无法知晓,多少情真意切的呼唤:7300多万燕赵儿女,舍不得您!(摘编自王思达、周聪聪、朱艳冰《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类荣誉和称号的取得,与李保国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精神有关。B.农民请李保国做客、吃饭,甚至为他拆墙开路,验证了“一个心眼儿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的话语。C.李保国的工作极其繁忙,生活上省吃俭用,这可以从他每天很晚才开始吃晚饭以及简单的饭食品类看出。D.文章通过学生施丽丽的回忆,突出李保国工作时总是热情满怀、不辞疲累,此时因病情严重而显得力不从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保国出身于贫苦的农村,得到党和国家的培养,于是选择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山区搞开发研究。B.李保国食欲减弱,体重迅速下降,但仍然秉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他戏称饭量减小是“低能耗高效率”。C.李保国竭尽心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把自己获得的各种经验和信息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学有所成。D.在生命的最后几小时,李保国依然在操心着自己的事业,这种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贯穿他的一生。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用来表达对李保国崇敬之意的一项是(

)A.一手绝活称九景,全心服务誉神州。B.尘世但平吃饱事,天堂愿得许闲身。C.师也范也,桂以芬芳梅以骨;校斯典焉,苗成梁栋蜡成灰。D.卅载劬劳,写传奇于太行山;一心奉献,尽忠诚于中国梦。4.作为人物通讯,材料二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学校倡议“弘扬楷模精神,凝聚榜样力量”,你从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您好,老师!红柯通往草原的路是漫长的,大地太辽阔了,大地在汽车轮子底下越伸越远,后来换成马车,大地就更遥远了。老师一辈子都没走过这么远的路,马车跟一枚小石子一样在大地上滚动,就像往坡底下滚,一直把老师滚到灰蓝色草原的大房子里。老师美美地睡了一觉,好像睡了一千年一万年,然后在一个寂静的早晨种子发芽一样慢慢地苏醒了。①孩子们一个一个从地平线上冒出来,很快就挤满了教室。草原的孩子好奇心太强了,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孩子们都要惊讶好半天。老师不知不觉中就偏离了教学大纲,偏离了课本;老师给孩子们讲火车,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火车的样子,孩子们不但写了字写了拼音,还要火车站起来。孩子们没法不嚷嚷呀,火车长那么多腿,爬着跑都这么厉害,它要是站起来怎么得了?孩子们的想象到了极限,眼睛里火花四射,老师把这个重大的问题放在明天。老师熬到半夜,老师带来了好多书,这些书解决不了孩子们的问题。远方有狼嗥有马吃夜草的刷刷声,那首草原古歌就是这时候传过来的。这是一首哈萨克民歌,伴着冬不拉的曲子,断断续续,磕磕绊绊,在空旷的草原上走啊走啊,唱啊唱啊。草原上的人们把黑夜叫做天地的缝隙。老师太累了,老师就想躺在天地的缝隙里睡一觉,老师吹那燃烧的羊蜡,羊蜡有胳膊那么粗,简直就是一个火把,越吹越狂,把铁桶扣在上边,火灭了,大团大团的羊油烟味儿升腾而起。校工是个哈萨克老妈妈,住在隔壁。老师在睡梦里反复提醒自己,明天一定要问明白那首古歌唱的是什么内容?等到天亮,古歌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孩子们三三两两出现在学校里。老师哪有心思吃饭,老妈妈问她:“煮的奶茶不好?烤的馕不香?你的身体不舒服?不舒服嘛就睡觉去,巴郎子嘛回家去。”“老妈妈你见过火车吗?”“火车是什么东西?”“比马跑得快。”“噢哟,大地上出现了比马快的东西,你要用马换火车吗?”“我想让火车站起来。”“你头疼的是这个呀,那太容易啦,马是我们哈萨克的翅膀,你给火车按上翅膀呀。”老师的眼睛闪出许多星星,老师都跳起来了,跟一匹儿马一样,在老人跟前撒欢,撒够了,去见孩子们,到教室里已经是一个满脸严肃的老师了。孩子们起立喊老师好,老师望着孩子们望了很久,才还礼让孩子们坐下。老师手捏一根彩色粉笔,刷刷刷几下就让火车站起来了,老师给长了翅膀的火车另起一个名字:飞机。②老师在黑板上写飞机两个字的时候就不那么自信了,手微微发抖。孩子们的反应太重要了。好多年后老师想起这一天都感到害怕,这是她教学生涯中最惊险的一幕。她笑眯眯地问孩子们,“火车为什么要变成飞机?”教室里静了那么片刻,再静一会儿老师就受不了啦。先是一个大个男孩子喊起来,“我的青聪马秋天会变成大灰马。”有马的孩子全都站起来,一个比一个嗓门大。“我的枣红马会变成栗色马。”“我的大白马会变成雪青马。”老师松了一口气,让大家一个一个来,不要着急。孩子们越讲越详细,马出生在什么地方,马喜欢吃什么草,马喜欢哪一条河里的水,连马打滚撒欢的地方孩子们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些孩子甚至把马跑过的路都说出来了。老师觉得有点太离谱了。老师的怀疑引起孩子们强烈的不满。马在高草、浅草、沙地、石滩上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最绝妙的是马上坡下坡和穿越平地的声音,遇到鲜花盛开的地方马就会腾空而起一跃而过。“马有翅膀,马会飞起来。”孩子们有过这种奇妙的经历。火车站起来能飞,马肯定能飞,这是孩子们亲身经历的,草原上最好的马不叫快马叫飞马,黑乎乎的火车要飞起来就会变成银灰色的飞机,孩子们期待着老师,孩子们一定要老师说出飞机在天上走过的路。③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老师讲天上的星星,讲太阳系,那是航天飞机的路线,老师赶快往地球上靠,这下子又回到了语文课。老师讲到了天上的云,老师实际上是在背诵一篇描写云的散文,在那篇散文里,云变成了火,变成狮子、骏马、骆驼和群山。在天上奔驰的钢铁骏马应该有这么一番经历。这完全符合孩子们的想象。等孩子们离开学校时,老师差不多也成了一个大孩子。④老师跑到哈萨克老妈妈眼前,连蹦带跳跟一头鹿一样。“老妈妈,火车飞起来了。”“那是你给火车安上了翅膀。”“我今天太高兴了。”“孩子们比你高兴,他们会把草原闹翻天。”老妈妈知道今天会有高兴的事情,特意做了手抓羊肉。老妈妈不停地劝老师多吃点,老师跟前的羊骨头堆了一大堆,老妈妈还往她手里塞肉骨头。老师从来没有这么放肆地啃过骨头,腮帮子上都粘满了油和肉沫子,咯吱咯吱地嚼着,呜儿呜儿地咽着,就像一头豹子。老妈妈畅快地笑着,用羊骨头敲着桌子唱出一曲《黄膘马》:黄膘马扬起四蹄哟快快跑吧赶马人赛马的盛会你快快去参加前边的怎会是杂色马不是纯色马黄膘马若没跌倒波力巴哟波力巴哟波力巴哟你可在哪啊?你总是在赛马时哟旗开得胜部落人常常因为你喜气盈盈你常为阿吾勒争得光荣长腿细脖的黄膘马波力巴哟波力巴哟波力巴哟四蹄快如风(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师像种子发芽一样苏醒,既写出老师休息之后恢复了体力,也暗示老师即将开启一段新的人生。B.老师熬夜查阅书籍,却无法解决孩子们奇思妙想的问题,这表明其掌握的知识脱离实际难有效用。C.老妈妈告诉老师,马是哈萨克民族的翅膀,孩子们在课堂上谈马时的种种表现也正验证了她的话。D.小说以老妈妈唱的一曲《黄膘马》收尾,展示出独特的西部风情,彰显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和记忆。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冒”表现草原的空旷,“挤”突出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也充满了好奇心。B.句子②中的细节描写,表明老师担忧自己接下来的表达难以解决孩子们提出的问题。C.句子③中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各种地理知识,这是为了给接下来的语文课内容做铺垫。D.句子④中用比喻手法写老师课后的喜悦,体现了作为成人的老师受到孩子们的感染。8.本文与《哦,香雪》中都出现了“火车”意象,请分析其异同。9.红柯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儿童形象,请根据本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二、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荀子·劝学》)(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学记》)(三)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父兄A不可常依B乡国C不可常保D一旦E流离无人庇荫F当自求G诸身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意义相同。B.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C.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的“金”也指金属。D.而,在句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义不同。12.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荀子》现存32篇,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B.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他倡导的是性恶论。C.《学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礼记》中的重要一篇。D.《大学》《中庸》是六经中的两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14.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B.《芣苢》一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的过程,富于诗情画意。C.《无衣》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通过问句显出不可遏止的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去作战的痛苦心情。D.《芣苢》是周代的民间俚曲,《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两首诗歌句式整齐,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诗歌感情得到尽情抒发。16.两首诗歌都采用哪种结构形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有相似之处。(2)《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的句子是“

”。(3)《劝学》强调“思”不如“学”的句子是“

”。(4)在《劝学》中,荀子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

”的论断。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过去的一年里,你一定没少遇到过一个词:多巴胺。比如多巴胺穿搭、多巴胺舞蹈等等。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由脑内分泌,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科学家们喜欢用多巴胺来解释爱情。当两个个体彼此产生爱慕之情的时候,

①,人们因此感觉到了“爱情”和“激情”。除了爱情能够带未多巴胺的分泌,当我们经历新鲜、刺激或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大脑中也会分泌多巴胺。刷短视频停不下来,喜欢吃甜食,剁手买买买……其实都是刺激我们分泌多巴胺的行为。还有一项人类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所居住社区之外的其他地区购物时会更加挥霍无度。这说明啥?同样是买买买,换个新鲜的地方买,人就能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从而带来更多的快感。可能有人就问了,那要想快乐只能靠刺激多巴胺来获得吗?当然不是。当你经过了数月的复习终于成功上岸,当你经过刻苦的训练学会一门技能,当你的自律换来了健康的身体……你会不会感觉到快乐?一定会,这种快乐跟多巴胺带来的快乐不一样。

②,但是等到收获的时候,你获得的将是满满的成就和幸福感,这种更难能可贵的快乐源泉就是内啡肽。跟多巴胺一样同样是大脑分泌的神经物质,内啡肽是一种机体自己产生的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它具有类似于吗啡的作用效果,与内啡肽的受体结合,可达到缓解疼痛、减轻压力的作用。与多巴胺“即时奖励”的机制不同,内啡肽更像是一种“先苦后甜”的补偿机制。有人说多巴胺的快乐是廉价的快乐,

③。未必如此,本质上说,无论多巴胺还是内啡肽,只是快乐的机制不同,核心还是人。想要即时享乐是人类的本能,既然我们的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何不偶尔给自己制造一些多巴胺快乐呢,但要适度。内啡肽也是这样,要量力而行。说到底,自律的人才会是最终的赢家。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请根据材料内容,用“既是……又是……”的句式,概括“内啡肽”的特质,不超过50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计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的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大部分诗歌的《诗经》,集中反映了周王朝500年间由盛转衰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梁启超说,《诗经》是我国最古而最优美之文学作品。《诗经》之美,不仅在词,亦在情。不仅抑扬顿挫,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富有美感,还有真挚、纯粹而热烈的情感。所谓经典,大抵都是能让人情到深处,

①……《诗经》是古代学子们的必读书目,被孔子奉为经典。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儒家尊崇礼教,孔子将学《诗经》和学礼

②,可见他将《诗经》放在了何等重要的位置。孔子曾以一句话概括了《诗经》的宗旨,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所表达的思想纯正无邪,所以就以《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来教育弟子。比如,《蓼莪》讲述报效祖国与为父母尽孝难以双全,当祖国需要时,仍会

③地选择为国尽忠,体现了家国情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诗经》收录了诸多情感真挚的诗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王朝对礼的重视,以及华夏民族的人伦美德。《诗经》中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对父母的孝心,对朋友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贞,对自由的追求……经过千年流转,依然能对今天的我们起到思想教化的作用。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是1917年周()东渡求学时的立志豪言。“面壁”需内敛、沉潜,“破壁”要敢于突破创新。作为青少年的你,对“面壁”“破壁”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C2.D3.D4.①第三人称的运用不仅让叙述显得更具亲切感,同时拉近了李保国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融入叙述中,共同感受这份失去的悲痛。②文中描写了李保国晚饭食不下咽、突发病情等细节,用真实的场景营造出感人的氛围,突出他的艰辛和无私。“妻子被您不顺畅的呼吸声吵醒”“您再也没能缓过来,没能睁眼看看心爱的小孙子”等细节描写,直击人心,表现出作者对李保国深深的敬意与哀思。③语言充满感情,如“多少闻知噩耗的痛哭”“舍不得您”等词句,直接表达了对李保国逝世的哀痛和对其精神的敬仰。5.①李保国的一生都在为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无私奉献,他的精神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李保国的事迹告诉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敢于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③即使面对严重的疾病,李保国仍然坚持工作,不辞辛劳,这种坚韧的毅力值得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习。④李保国不仅自己实践农业科技,还努力将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之才,这体现了他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高尚情操。【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生动的事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李保国教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材料一侧重于李保国在太行山地区的科研和扶贫工作,突出其为农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实际成效;材料二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李保国在病痛缠身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的感人事迹。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全面刻画了李保国作为“人民楷模”的崇高形象,激励读者学习和传承他的精神。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生活上省吃俭用,这可以从他每天很晚才开始吃晚饭以及简单的饭食品类看出”错误,结合原文“晚饭是杂豆粥、咸菜疙瘩,还摊了几张鸡蛋饼。可您吃不下,郭老师好说歹说,您才勉强吃了一张”“今年春节过后,您的饭量突然变小了。出差在外,午饭您也经常只吃半两米饭、几口咸菜”可知,李保国吃简单的饭食是因为他病情严重了,并不能说明他生活上省吃俭用。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D.“在生命的最后几小时,李保国依然在操心着自己的事业”错误,结合原文“4月10日凌晨2时,妻子被您不顺畅的呼吸声吵醒——您已经双眼紧闭、呼吸困难,说不出话来”“人工心肺复苏、电击……8分钟、半小时、一个小时……”可知,李保国逝世前的几个小时在抢救,没有办法操心自己的事业。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A.此联强调个人技艺和服务社会,未完全贴合李保国的实际事迹,不够全面。B.此联意在祝愿逝者安息,但并未突显李保国的奉献精神,不够恰当。C.此联重在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而李保国的贡献更多体现在科技扶贫,无法全面展现他的事迹。D.此联总结了李保国35年如一日的努力与贡献。他在太行山脚下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并投入科研与教学,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6.B7.C8.相同点:两篇文章中“火车”意象都象征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不同点:在《哦,香雪》中,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和外界的诱惑,香雪通过火车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激发了她对新生活的向往,侧重现实;而在本文中,火车则是老师与孩子们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火车的想象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老师引导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侧重想象。9.①展现了草原孩子们天真烂漫、富有创造力的特点,反映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探索精神。②孩子们的形象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突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③这些儿童形象也衬托出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成长,表现了教育的互动性和启发性。④这些儿童形象也突显了草原生活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背景,增强了小说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这表明其掌握的知识脱离实际难有效用”错,老师熬夜查阅书籍,无法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其掌握的知识脱离实际,而是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力超出了常规知识的范畴。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表现手法的能力。C.“这是为了给接下来的语文课内容做铺垫”错,句子③中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各种地理知识,是因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问题涉及到了地理知识,为了回应孩子们对火车变成飞机的想象,老师顺势讲解相关内容是顺应孩子们的思维方式。10.BDF11.B12.D13.(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2)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14.①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②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③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导语】这三则材料都围绕“学习”展开论述,但各有侧重。第一则材料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指出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第二则材料探讨了学习中的“问”与“答”,强调善于提问和回答的重要性。第三则材料则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强调读书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和技能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三则材料共同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和方法,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形成了对学习的全面论述。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父兄不可常依”和“乡国不可常保”句式结构相同,要分别成句,B、D两处要断开;“一旦流离无人庇荫”与“当自求诸身耳”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二者之间F处要断。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二者都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句意:君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B.错误。“绳之以法”的“绳”是动词,约束,制裁。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法律约束。C.正确。二者都指金属。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D.正确。表转折,却/表修饰。句意: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我曾经整日地思索。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大学》《中庸》是四书中的,不是六经中的两经。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参省”,检查反省;“知明”,见识明达。(2)“纵”,即使;“敦厉”,敦促勉励:“自资”,养活自己。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说“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要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②材料二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问者如攻坚木……不善问者反此”,从正反两面分析论证,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③材料三“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认为,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促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参考译文:(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节选自《荀子•劝学》)(二)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于是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节选自《学记》)(三)搞清《六经》的要旨,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促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俗谚说:“积累千万财产,不如自己有一项小技艺。”技艺之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没有比得上读书了。世上的人不论是愚笨是聪明,都要求人认识得多,事情经历得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要求穿暖和而懒于裁剪衣服。(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15.C16.①都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②《芣苢》描绘欢乐愉悦的采摘景象,表达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者的赞美。③《无衣》表现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去作战的痛苦心情”错,运用反问句,强化了语气,表达了战友间的生死于共的兄弟般的情谊。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和结构技巧的能力。《芣苢》共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均为四言句式。它的最大特色是章句重叠、回环往复。整首诗仅仅通过六个动词变换,即:“采”“有”“掇”“捋”“袺”“襭”,便串联起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传达出劳动所带来的欢快情绪,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诗歌每章相对的句子,只有个别词语因换文换韵或加重语势而有所不同,其表达意义都基本相同或十分接近。诗歌由第一章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赴战场,步步加深语意,加强语势,从而产生了感情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羞、谀、须臾、知。18.①就会分泌多巴胺②它的开始可能是痛苦的③只有内啡肽的快乐才是高级(昂贵)的快乐19.内啡肽既是大脑分泌的可缓解疼痛减轻压力的神经物质,又是可以带来补偿的快乐的多肽物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科学家们喜欢用多巴胺来解释爱情”以及后文“人们因此感觉到了‘爱情’和‘激情’”,可以推断出这里要填写的是爱情引起多巴胺分泌的结果,因此可填入“就会分泌多巴胺”。第二空,根据后文“但是等到收获的时候,你获得的将是满满的成就和幸福感”,这里形成了一个转折关系,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