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系统安全防范与维护指南_第1页
IT系统安全防范与维护指南_第2页
IT系统安全防范与维护指南_第3页
IT系统安全防范与维护指南_第4页
IT系统安全防范与维护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T系统安全防范与维护指南TOC\o"1-2"\h\u30742第1章IT系统安全概述 4259891.1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440361.2常见的安全威胁与攻击手段 4309941.3安全防范的基本原则 41526第2章网络安全防范 5169132.1网络架构安全 5281212.1.1安全区域划分 5289012.1.2网络设备安全 583302.1.3网络冗余与备份 5172632.2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5288502.2.1防火墙配置与管理 5257912.2.2入侵检测系统部署 571772.2.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 6263772.3虚拟专用网络(VPN) 6291532.3.1VPN技术选型 647332.3.2VPN安全策略 679832.3.3VPN设备维护与管理 622457第3章系统安全防护 6214153.1操作系统安全 6273713.1.1系统权限管理 6207073.1.2安全配置 6299183.1.3安全加固 7152873.1.4日志审计 7290553.2病毒与恶意软件防范 723283.2.1防病毒软件部署 7203983.2.2网络防护 7274533.2.3安全意识培训 7174803.2.4安全更新 722893.3系统补丁管理 748143.3.1补丁更新策略 7225593.3.2补丁测试 7246093.3.3补丁部署 8322963.3.4补丁审计 82080第4章数据安全与加密 8275234.1数据加密技术 8299944.1.1对称加密 8219364.1.2非对称加密 8125084.1.3混合加密 824494.2数字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PKI) 8244414.2.1数字证书 886014.2.2公钥基础设施(PKI) 991864.3数据备份与恢复 9180424.3.1数据备份 961564.3.2数据恢复 956854.3.3备份介质 99806第5章应用程序安全 9278335.1应用程序漏洞分析 9128025.1.1漏洞类型 9252095.1.2漏洞产生原因 9128775.1.3漏洞挖掘与修复 9144895.2安全编程实践 10143475.2.1编程规范 10265335.2.2安全框架与库 10246245.2.3安全配置 10278955.3应用程序安全测试 10322865.3.1静态应用程序安全测试(SAST) 1051605.3.2动态应用程序安全测试(DAST) 10260475.3.3安全渗透测试 1095455.3.4安全评估与合规性检查 1115210第6章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11260456.1身份认证技术 1181446.1.1密码认证 1122716.1.2二维码认证 111426.1.3生物识别认证 11222356.2访问控制策略 12230646.2.1最小权限原则 12172576.2.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12240766.2.3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 12151806.3权限管理 1218752第7章安全运维管理 12262987.1安全运维体系构建 12202197.1.1运维管理体系概述 12205077.1.2组织架构 12274517.1.3人员配备 1366037.1.4流程制定 13153577.1.5技术支持 136927.2安全事件监控与应急响应 13168567.2.1安全事件监控 13145957.2.2应急响应流程 13108657.2.3威胁情报应用 13131277.2.4定期演练 1370597.3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 13193817.3.1安全审计 13276267.3.2合规性检查 13303177.3.3审计与检查结果整改 14242417.3.4持续改进 1429419第8章物理安全防范 14250558.1数据中心安全 1466708.1.1数据中心布局设计 1427008.1.2环境安全 14136668.1.3视频监控系统 14106608.1.4门禁系统 14290588.2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安全 14253878.2.1设备选型与部署 14196698.2.2设备维护与保养 14175608.2.3数据备份与恢复 15115108.3网络设备安全 15315098.3.1设备选型与部署 15226548.3.2设备维护与管理 1542578.3.3网络隔离与访问控制 15164028.3.4安全审计 153943第9章移动与云计算安全 1563639.1移动设备管理(MDM) 1594299.1.1MDM系统概述 1571299.1.2MDM关键技术 15271739.2移动应用安全 1663189.2.1移动应用安全风险 16262349.2.2移动应用安全防范措施 16163369.3云计算安全挑战与防范 16160789.3.1云计算安全挑战 16264399.3.2云计算安全防范措施 1627185第10章安全意识培训与文化建设 172621010.1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171361910.1.1安全意识与安全的关系 171843710.1.2员工在IT系统安全中的作用 173006210.1.3提高安全意识的意义及价值 172061110.2安全培训策略与实施 17576810.2.1安全培训的目标与原则 173151510.2.2安全培训内容的规划 171335510.2.3安全培训的方法与途径 172984410.2.4安全培训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172066810.3安全文化建设与实践 1791210.3.1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173043010.3.2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17525410.3.3安全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171741410.3.4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案例 17第1章IT系统安全概述1.1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IT系统已成为企业、及个人日常运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日益严峻的网络环境使得IT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风险。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信息资产安全:防止企业或个人重要信息泄露、篡改或丢失,保证信息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性。(2)维护业务稳定运行:避免因安全事件导致业务中断,保证企业或个人业务的持续稳定运行。(3)保护用户隐私:防止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维护用户隐私权益。(4)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国家及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降低法律风险。1.2常见的安全威胁与攻击手段IT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与攻击手段多种多样,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类型:(1)恶意软件:包括病毒、木马、勒索软件等,通过感染、传播、破坏等手段对系统造成危害。(2)网络攻击:如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网络钓鱼、端口扫描等,旨在破坏系统正常运行。(3)数据泄露:通过社交工程、漏洞利用等手段窃取敏感数据。(4)身份认证攻击:如暴力破解、密码嗅探等,试图获取系统合法用户的身份信息。(5)系统漏洞利用:攻击者利用系统或软件的漏洞,实现非法访问、控制或破坏。1.3安全防范的基本原则为了保证IT系统的安全,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最小权限原则:为用户和程序分配最小必需的权限,降低潜在风险。(2)分层防御原则:构建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提高系统的整体安全性。(3)安全更新与补丁管理:定期更新系统、软件,及时修复已知漏洞。(4)安全配置:对系统、网络设备、应用软件等进行安全配置,消除潜在风险。(5)安全监控与审计: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发觉并处理安全事件。(6)员工安全意识培训: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7)备份与恢复: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恢复。第2章网络安全防范2.1网络架构安全网络安全架构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本章首先从网络架构安全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防范网络攻击,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2.1.1安全区域划分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实现访问控制、数据隔离和流量监控。安全区域包括核心区、汇聚区和接入区,各区域之间采取安全策略,保证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2.1.2网络设备安全网络设备是构建网络的基础,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安全。应选用安全性高、功能稳定的网络设备,并对其进行安全配置,包括关闭不必要的服务、修改默认密码等。2.1.3网络冗余与备份为提高网络系统的可用性,应采用网络冗余技术,保证关键设备、链路和数据的冗余。同时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以应对突发情况。2.2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是网络安全防范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阻断恶意攻击,保护内部网络的安全。2.2.1防火墙配置与管理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应合理配置安全策略,包括允许或禁止特定IP地址、端口和服务。同时加强对防火墙的管理,定期检查和更新安全策略,保证其有效性。2.2.2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可以实时监控网络流量,识别并报警潜在的网络攻击。部署入侵检测系统时,应选择合适的检测引擎和签名库,合理配置检测规则,以提高检测效果。2.2.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将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进行联动,实现实时阻断恶意流量,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当入侵检测系统检测到攻击行为时,立即通知防火墙采取措施,阻断攻击源。2.3虚拟专用网络(VPN)虚拟专用网络(VPN)为远程访问和跨地域互联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通道。本章介绍如何利用VPN技术,加强网络安全防范。2.3.1VPN技术选型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VPN技术,如IPSecVPN、SSLVPN等。同时关注VPN设备的功能、安全性和兼容性,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2.3.2VPN安全策略制定严格的VPN安全策略,包括用户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保证远程访问和数据传输的安全,防止内部信息泄露。2.3.3VPN设备维护与管理加强对VPN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定期检查设备状态、更新安全证书和密码,保证VPN通道的安全可靠。同时对VPN用户进行权限控制,避免越权访问。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防范各类网络攻击,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第3章系统安全防护3.1操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保障操作系统安全对于整个IT系统安全。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操作系统安全防护措施:3.1.1系统权限管理合理设置系统用户权限,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保证用户仅具备完成其工作所需的权限。定期审计系统权限,防止权限滥用。3.1.2安全配置根据系统安全需求,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包括关闭不必要的服务、端口,修改默认账户密码,加强密码策略等。3.1.3安全加固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加固,包括安装安全补丁、更新系统软件、使用安全增强工具等,以提高系统安全性。3.1.4日志审计开启操作系统日志功能,记录系统操作行为,定期审计日志,发觉并分析安全事件。3.2病毒与恶意软件防范病毒与恶意软件是IT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病毒与恶意软件的防范措施:3.2.1防病毒软件部署在系统中部署具有实时防护功能的防病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保证能够及时识别并清除病毒与恶意软件。3.2.2网络防护利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防护设备,监控并阻止病毒与恶意软件的传播。3.2.3安全意识培训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病毒与恶意软件的认识,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系统感染病毒。3.2.4安全更新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软件,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降低病毒与恶意软件攻击风险。3.3系统补丁管理系统补丁是修复软件漏洞、提高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系统补丁管理策略:3.3.1补丁更新策略制定合理的补丁更新策略,保证系统及时安装最新的安全补丁。3.3.2补丁测试在正式部署补丁前,进行补丁兼容性测试,避免因补丁导致系统不稳定或其他问题。3.3.3补丁部署采用自动化工具或手动方式,将补丁部署到各个系统,保证所有系统都得到及时更新。3.3.4补丁审计定期审计系统补丁安装情况,保证补丁策略得到有效执行,及时发觉并解决补丁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4章数据安全与加密4.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保障IT系统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非法访问、篡改和泄露。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4.1.1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技术使用同一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加密过程简单、速度快,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加密处理。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AES等。但由于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密钥,密钥的分发和管理成为关键问题。4.1.2非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一对密钥(公钥和私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解决了对称加密中密钥分发和管理的问题。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ECC等。4.1.3混合加密混合加密技术结合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优点,既保证了加密速度,又提高了安全性。通常,混合加密会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来加密对称加密的密钥,然后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4.2数字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PKI)为了保证公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需要引入数字证书和公钥基础设施(PKI)。4.2.1数字证书数字证书是一种用于证明公钥合法性和真实性的电子文档,由权威的证书颁发机构(CA)签发。数字证书包含证书拥有者的公钥、证书序列号、有效期、CA签名等信息。4.2.2公钥基础设施(PKI)公钥基础设施是一套用于实现数字证书、管理、存储、分发和撤销等功能的体系结构。PKI主要包括证书颁发机构(CA)、注册机构(RA)、密钥管理系统(KMS)等组成部分。4.3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备份与恢复是保证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数据丢失、损坏和被篡改。4.3.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数据从原始位置复制到其他位置,以便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进行恢复。备份策略通常包括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等。4.3.2数据恢复数据恢复是在数据丢失、损坏或被篡改后,通过备份文件或其他手段将数据恢复到正常状态。数据恢复的关键在于保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4.3.3备份介质备份介质是存储备份数据的载体,包括硬盘、磁带、光盘、云存储等。选择合适的备份介质要根据数据量、备份频率和恢复速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同时备份介质应妥善保管,以防数据泄露或损坏。第5章应用程序安全5.1应用程序漏洞分析5.1.1漏洞类型应用程序漏洞主要包括输入验证错误、跨站脚本(XSS)、SQL注入、跨站请求伪造(CSRF)等。了解这些漏洞类型有助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范潜在风险。5.1.2漏洞产生原因应用程序漏洞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编程错误、配置不当、系统设计缺陷等。为避免漏洞产生,应从源头上加强安全意识,提高编程和配置水平。5.1.3漏洞挖掘与修复(1)定期进行代码审查,发觉潜在漏洞。(2)使用自动化工具进行漏洞扫描。(3)及时修复已知漏洞,关注安全补丁更新。(4)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开发人员安全意识。5.2安全编程实践5.2.1编程规范(1)遵循编程最佳实践,如使用强类型、避免使用危险函数等。(2)编写简洁、清晰的代码,便于审查和维护。(3)严格执行输入验证、输出编码等安全措施。5.2.2安全框架与库(1)使用成熟的安全框架,如SpringSecurity、ApacheShiro等。(2)选用经过严格审查的安全库,避免使用存在已知漏洞的库。(3)定期更新安全框架和库,以获取最新安全特性。5.2.3安全配置(1)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和功能,降低攻击面。(2)设置合理的权限和访问控制,防止未授权访问。(3)配置安全的加密算法和协议。5.3应用程序安全测试5.3.1静态应用程序安全测试(SAST)(1)代码审查:对进行人工审查,发觉潜在安全漏洞。(2)自动化工具:使用SAST工具,如Checkmarx、Fortify等,进行漏洞扫描。5.3.2动态应用程序安全测试(DAST)(1)使用DAST工具,如OWASPZAP、AppScan等,对运行中的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测试。(2)模拟攻击者行为,发觉潜在漏洞。5.3.3安全渗透测试(1)组织专业的安全团队进行渗透测试。(2)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应对实际攻击的能力。(3)针对测试发觉的问题,及时修复漏洞,加强安全防护。5.3.4安全评估与合规性检查(1)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评估,保证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2)关注国内外安全标准和法规更新,及时调整安全策略。(3)定期进行合规性检查,保证应用程序安全可控。第6章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6.1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是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主要目的是确认用户身份的合法性。本章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6.1.1密码认证密码认证是最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用户需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获得系统访问权限。为保证密码安全,应采取以下措施:(1)密码复杂度要求:要求用户设置长度不少于8位,包含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密码。(2)密码定期更换:定期要求用户更改密码,以降低密码泄露的风险。(3)防止密码猜测:对连续多次输入错误密码的用户进行锁定或限制登录次数。6.1.2二维码认证二维码认证是一种便捷的身份认证方式。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实现身份认证。为保证安全性,可采取以下措施:(1)动态二维码:每次认证时新的二维码,有效防止重复使用。(2)二维码有效期限制:设置二维码的有效时间,如5分钟内有效,过期需重新。6.1.3生物识别认证生物识别认证是指利用用户的生物特征(如指纹、人脸、声纹等)进行身份认证。这种认证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以下是一些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1)指纹识别:广泛应用于门禁、手机开启等场景。(2)人脸识别:应用于安全防范、智能办公等领域。(3)声纹识别:用于电话银行、智能客服等场景。6.2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是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6.2.1最小权限原则最小权限原则要求用户仅拥有完成其工作所需的最小权限。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系统被恶意操作的风险。6.2.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是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通过为用户分配角色,实现权限的灵活管理。6.2.3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是通过用户的属性(如部门、职位等)来控制访问权限。这种策略可实现更细粒度的权限管理。6.3权限管理权限管理是对用户、角色和资源的权限进行有效管理,保证系统资源安全。以下是一些权限管理的措施:(1)权限审计:定期对系统权限进行审计,保证权限分配合理。(2)权限回收:对离职或调岗员工的权限进行及时回收,防止权限滥用。(3)权限审批:对重要权限的申请进行审批,保证权限合理分配。(4)权限隔离:对敏感资源实施权限隔离,如数据库、系统配置文件等,仅允许特定角色访问。通过本章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了解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第7章安全运维管理7.1安全运维体系构建7.1.1运维管理体系概述安全运维管理体系是保证IT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组织架构、人员配备、流程制定、技术支持等方面。构建安全运维体系旨在规范运维行为,降低安全风险,提高IT系统运行稳定性。7.1.2组织架构建立专门的安全运维组织,明确各级运维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运维团队。7.1.3人员配备选拔具备专业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运维人员,加强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保证运维团队具备应对各种安全风险的能力。7.1.4流程制定制定完善的运维流程,包括但不限于: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漏洞管理、备份恢复等,保证运维活动有序进行。7.1.5技术支持采用成熟的技术手段,如自动化运维工具、监控系统等,提高运维效率,降低人为操作风险。7.2安全事件监控与应急响应7.2.1安全事件监控建立全面的安全事件监控体系,包括入侵检测、日志审计、流量分析等,实时掌握系统安全状况。7.2.2应急响应流程制定应急响应流程,明确应急响应的组织架构、人员职责、响应流程和措施,保证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7.2.3威胁情报应用收集、分析威胁情报,提前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为安全事件监控和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7.2.4定期演练定期开展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检验应急响应流程的有效性,提高运维团队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7.3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7.3.1安全审计开展定期的安全审计,对系统、网络、应用等各个层面进行风险评估,发觉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7.3.2合规性检查依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对IT系统的安全运维工作进行合规性检查,保证运维活动合法合规。7.3.3审计与检查结果整改针对审计和合规性检查发觉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间,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7.3.4持续改进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根据审计、合规性检查的结果,优化运维管理体系,提高系统安全功能。第8章物理安全防范8.1数据中心安全8.1.1数据中心布局设计数据中心作为IT系统的心脏,其安全性。在布局设计上,应遵循分区管理原则,将不同安全级别的设备、系统进行物理隔离。同时合理规划人员、设备进出口,保证安全便捷。8.1.2环境安全保证数据中心的环境安全,包括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因素。配置专业空调、新风系统、消防系统等,以满足数据中心运行需求。8.1.3视频监控系统在数据中心部署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关键区域、设备、人员的实时监控,保证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8.1.4门禁系统建立严格的门禁管理制度,采用生物识别、IC卡等技术,对出入数据中心的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和权限控制。8.2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安全8.2.1设备选型与部署选用高品质、高可靠性的服务器与存储设备,保证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合理规划设备布局,避免单点故障。8.2.2设备维护与保养定期对服务器与存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包括硬件检查、灰尘清理、软件升级等,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8.2.3数据备份与恢复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定期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以应对意外情况导致的数据丢失。8.3网络设备安全8.3.1设备选型与部署选用安全可靠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保证网络设备的稳定运行。同时合理规划网络结构,降低安全风险。8.3.2设备维护与管理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维护与管理,包括设备配置、固件升级、安全策略调整等,以防止网络设备被恶意攻击。8.3.3网络隔离与访问控制采用物理隔离、虚拟隔离等技术,对网络进行分区管理,实现不同安全级别的网络设备、系统之间的隔离。同时加强对网络访问的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8.3.4安全审计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审计,记录关键操作、安全事件等信息,以便于追踪和分析安全事件,提高网络设备的安全性。第9章移动与云计算安全9.1移动设备管理(MDM)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企业在享受其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移动设备管理(MDM)作为保障移动设备安全的关键技术,应得到充分重视。9.1.1MDM系统概述MDM系统主要负责对移动设备进行远程管理,包括设备注册、设备监控、数据安全、应用管理等功能。通过MDM系统,企业可以实现对移动设备的统一管理,降低安全风险。9.1.2MDM关键技术(1)设备注册与认证:保证设备在加入企业网络前进行合法注册,并进行身份认证。(2)数据加密与隔离: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同时采用沙箱技术实现数据隔离。(3)应用管理:对移动设备中的应用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应用的安装、更新、卸载等。(4)设备监控与远程控制: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可进行远程锁定、擦除等操作。9.2移动应用安全移动应用安全是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的另一重要环节。针对移动应用的安全风险,企业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9.2.1移动应用安全风险(1)应用漏洞:开发者未能及时发觉并修复的安全漏洞。(2)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