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诗经·周南》《插秧歌》杨万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劳动之美,异曲同工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反复朗诵全诗,理解浅白清新的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鉴赏“重章叠句”与“诚斋体”的艺术特色与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趣味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诗经》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在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赋:直接铺陈叙述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硕鼠硕鼠,无食我谷。”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壹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音韵美任务一:朗读诗歌,用“/”划分诗歌节奏。

芣fú苢yǐ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

照管鹅儿与雏鸭。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二二节拍,短促有力,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朗上口任务一:感受音韵美贰品味动词,还原劳动的场面美芣苢

芣苢:植物名称,即车前草,也称当道、牛舌草、车轮菜、蛤蟆衣。全草和种子皆可入药。三国时期陆玑说“其叶可鬻(yù)作茹”。《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字甲骨文/小篆含义劳动场景

这六个字有哪些细微区别变化?展现了古人一种什么样的劳动场景?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劳动过程)采摘取得获得拾取摘取从茎上成把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劳动欢乐)任务二:品味动词,还原场面美

《芣苢》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一边唱着歌谣,一边采摘车前草的情景。芣

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对比阅读:“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弹歌》)

四句,八个字,描绘了我国远古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全诗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这样写有何效果?任务二:品味动词,还原场面美

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动词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到后来的一片片掐取,一把把地捋采,最后手提衣襟兜装,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作者通过对劳动者弯腰摘取、成把捋采和提起衣襟兜东西的动作的真切描写,凸显了劳动者心灵手巧、操作娴熟的特点。所以顺序不能更换。耕田放水插秧收割2、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插秧歌》《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的精神。《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繁忙、有序任务二:品味动词,还原场面美

《插秧歌》描绘的是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场景,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①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②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叁鉴赏技巧,感受艺术美①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②在内容和主题上: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渲染气氛(放松悠闲),有利于抒情,突出主题,体现了古代人民劳动和收获的快乐。全诗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这样写有何效果?重章叠句之美《芣

苢》《芣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收获的欢乐

任务三:鉴赏技巧,感受艺术美直白的动作描写比喻,形象生动模拟问答,叙事口语化,亲切自然《插秧歌》:艺术手法:再读《插秧歌》,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本诗歌的语言风格浅近明白、清新自然。①善用口语,词语浅白通俗。诗的首联以极其直白通俗的四个动词“抛、接、拔、插”描画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②比喻别出心裁: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清新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战斗。③构思新颖精巧:模拟问答,诗人选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吃苦耐劳的农人形象,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虽紧张辛苦却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小结:赏析语言风格的解题步骤。(《金版教程》84页)1.明风格。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2.做例证。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语言特色是如何体现的,可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3.析效果。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劳动之美,异曲同工小结:《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既写出了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也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富有生活气息。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换,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习近平: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任务四:拓展延伸,传承劳动美劳动就在你一次次认真的朗诵中,劳动就在你一次次耐心的讲解中,劳动就在你一次次精彩的宣传中。······

1、热爱劳动、辛勤劳动2、“躺平”3、“伪劳动”、“伪奋斗”

身边现象:学了这两首诗歌,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劳动本身滋味——

劳动,辛苦繁忙

劳动者却甘之乐之

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任务四:拓展延伸,传承劳动美感悟劳动价值: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

让我们行动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劳动书写人生风采,用劳动汇聚磅礴伟力,助力青春向前,中国向前,世界向前!1、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奉为“五经”之一。B.《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C.“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用了起兴的手法。D.“风”,包括十五国风,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雅”分大雅、小雅,是民间歌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答案:D《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包括十五国风;《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宫廷乐歌),又分《小雅》和《大雅》。

2.下列对《芣苢》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掇”“捋”“袺”“襭”描述了妇女采集的过程。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剥削。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B解析:“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剥削”于文无据,主观猜测。

2019年高考全国3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chéng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zhù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yǐng中歌,嘤咛如《竹枝》。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冈上头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啊又飞西。远望田塍像条线呵,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译文(读懂大意):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B选项“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说法错误。“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田塍笔直像条线,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朋友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