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省滨湖寿春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安徽省滨湖寿春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安徽省滨湖寿春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安徽省滨湖寿春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安徽省滨湖寿春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安徽省滨湖寿春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或腺体细胞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与其它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D.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2.下图表示某人体内一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B.a细胞是通过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a细胞和吞噬细胞的DNA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不同的D.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导致患者体内红细胞数目减少3.人体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也会增加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各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组织液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B.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常使用抽样检测法,计数时需使用显微镜C.在标志重捕过程中,若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则实际的种群数量应比统计的结果偏大D.在标志重捕过程中,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合均匀即进行重捕,则最终统计结果偏大或偏小5.夏季大棚种植,人们经常在傍晚这样做:①延长2小时人工照光,②熄灯后要打开门和所有通风口半小时以上,③关上门和通风口。对于上述做法的生物学原理的分析错误的是()A.①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可以提高有机物的制造量B.②起到降氧、降温、降湿度的作用,从而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C.与①时的状态相比,②③时叶肉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有所增强D.③可积累棚内CO2浓度来抑制细胞呼吸,并对下一天的光合作用有利6.生物圈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糖类 B.碳酸盐 C.蛋白质 D.二氧化碳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成人能够“憋尿”说明脊髓的相应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B.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大脑皮层的V区受损的患者看不见文字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8.(10分)基因型为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9.(10分)如图表示某个人体中的部分免疫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有关的问题:(1)不同的B细胞,如图中的Ⅰ、Ⅱ、Ⅲ、Ⅳ中,细胞表面的受体_____(填“相同”或“不同”)。(2)a、b、c、d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__。(3)淋巴细胞依靠其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抗原,每个淋巴细胞只带有一种特异性抗原受体。那么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先天存在的,还是由抗原的“教导”产生的呢?请用下面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材料:小白鼠,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未标记的抗原X,抗原Y等。(注:高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杀死全部带有互补受体的淋巴细胞)实验步骤:①给小白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白鼠对此种抗原不发生免疫反应。②一段时间后,给小白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小白鼠是否对此种抗原发生免疫反应。③再过一段时间,给小白鼠注射抗原Y,观察小白鼠是否对此种抗原发生免疫反应。预期结果与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先天存在的。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由抗原的“教导”产生的。10.(14分)痒觉是一种区别于痛觉、触觉、温觉等的感觉。当机体大量出汗招来蚊子叮咬后,机体有关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被叮咬部位的反应,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同时痒觉信号通过一系列中间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痒觉,并产生抓挠行为。“抓挠止痒”的神经机制(部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蚊子叮咬引起局部皮肤红肿,其原因是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______,血浆蛋白等渗出,导致组织液渗透压______,水分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2)皮肤痒觉感受器中神经元的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______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就会引起皮肤痒觉感受器中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______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此过程中a、b、c,3个细胞中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的有______。(3)疼痛可以抑制痒觉。据图分析,痛觉感受器中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Glu)是一种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是_________。11.(14分)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微甘菊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入侵物种,它们的入侵一方面导致红树植物枯菱,减少了植被生物量:另一方面还会影响人工恢复红树林的季节动态,降低红树植物的成活率,妨害红树林生态恢复。(1)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_________价值。微甘菊入侵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优势种发生变化,该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_演替。(2)可采用_________方法对微甘菊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估算时通常计数多次取其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_。(3)微甘菊入侵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原因是_________。(4)上图是该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图示外还有_________。该食物网中海鸟与弹涂鱼的关系有_________。②碳元素在该食物网中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③若含有DDT的污水排放入该生态系统,则DDT含量最高的生物为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④已知该食物网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海鸟的食物有1/3来自弹涂鱼、2/3来自鼓虾,若海鸟增重3kg,则需要红树植物提供有机物_________kg。12.α-萘乙酸(NAA)是生长素类似物,某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甲图所示。(1)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目的是______。(2)根据甲图所示的结果,a、b、c三种浓度中,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3)在a浓度的NAA溶液作用下,葡萄茎段侧芽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生长;甲图所示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NAA作用的两重性。(4)进一步探究NAA促进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X时,可将甲图实验称为这个探究实验的___________。据图乙分析,b、c浓度在X浓度两侧有______种分布可能性。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详解】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错误;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B正确;C、神经元轴突可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C正确;D、条件发射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D正确。故选A。2、D【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a细胞能产生抗体,应为浆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处理掉。【详解】A、该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B、a细胞为浆细胞,是通过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B错误;C、a细胞和吞噬细胞均来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故其DNA携带的遗传信息是相同的,C错误;D、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导致患者体内红细胞数目减少,D正确。故选D。3、A【解析】1、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生理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2、内环境中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无机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详解】A、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人体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所以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胰岛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所以血糖的含量会减少,B错误;C、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组织液(内环境的一部分)中,抗体和抗原在内环境中特异性结合,但部分激素(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所以激素与受体的结合不一定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或者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D错误。故选A。4、C【解析】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3、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4、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详解】A、调查分布范围小、数量较少,个体较大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结果较准确,A正确;B、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抽样检测法,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需使用显微镜,B正确;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会导致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会导致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即实际的种群数量应比统计的结果更小,C错误;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合均匀即进行重捕,会导致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或增大,则最终统计结果偏大或偏小,D正确。故选C。5、C【解析】白天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加有机物的积累,夜间通过降低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可以有效地使农作物增产。【详解】A、延长2小时人工照光即延长了光合作用时间,可以提高有机物的积累量,A正确;B、熄灯后打开门和所有通风口可以降氧、降温、降湿度的作用,可以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B正确;C、②③的目的是抑制有氧呼吸,故与①时的状态相比叶肉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有所减弱,C错误;D、③起到积累棚内CO2浓度,一方面可抑制夜间细胞呼吸,二方面有利用下一天的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C。6、D【解析】碳循环的特点: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在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碳主要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物质循环作为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解】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经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或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返回无机环境。因此,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D正确。故选D。7、C【解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排尿过程受脊髓中低级中枢控制,但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控制,A正确;B、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B正确;C、大脑皮层的V区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C错误;D、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C。8、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详解】如果性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未分离,会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和一个含有两个性染色体的次级性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就会产生两个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和两个有两条性染色体的配子;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单体没分开,也可以产生没有性染色体的配子,故③正确④错误;2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正常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单体没分开,产生AA型配子。故①正确②错误;答案选A。二、非选择题9、(1)不同(2)a、c(3)①.高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②.未标记的抗原X③.小白鼠对抗原X不发生免疫反应,对抗原Y仍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④.小白鼠对抗原X、Y均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解析】体液免疫过程为:①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②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③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题图分析:图示表示某个人体中的部分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其中Ⅰ、Ⅱ、Ⅲ、Ⅳ是4个不同的B淋巴细胞,细胞表面的受体不同;a为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b为浆细胞,c为记忆细胞,d是抗体。【小问1详解】图中的Ⅰ、Ⅱ、Ⅲ、Ⅳ为4个不同的B淋巴细胞,细胞表面的受体不同,只识别特定的抗原,图中能识别相应抗原的是细胞Ⅱ。【小问2详解】a、b、c、d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B细胞)、c(记忆B细胞),而浆细胞b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小问3详解】对于淋巴细胞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具有不同类型特异性受体的淋巴细胞就已经存在;二是在抗原进入机体后,由抗原的“教导”产生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两种说法哪个正确。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同时结合实验所给材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如下:①高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杀死全部带有互补受体的淋巴细胞,据此,给小白鼠注射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小白鼠对此种抗原不发生免疫反应。②一段时间后,此时小白鼠的细胞中已经不存在识别抗原X的受体,给小白鼠注射未标记的抗原X,然后观察小白鼠是否对此种抗原发生免疫反应。③再过一段时间,给小白鼠注射抗原Y,观察小白鼠是否对此种抗原发生免疫反应。预期结果与结论:若小白鼠对抗原X不发生免疫反应(此时能够识别抗原X的淋巴细胞已经被消灭),对抗原Y仍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细胞中先天存在能识别抗原Y的淋巴细胞),则说明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先天存在的。若小白鼠对抗原X、Y均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则说明即便在识别抗原X的淋巴细胞都被消灭的情况下,机体依然能对抗原X起作用,则说明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由抗原的“教导”产生的。【点睛】熟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实验目的并结合相关材料设计实验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掌握体液免疫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0、(1).增强(2).升高(3).K+外流(4).神经递质(5).a、b(6).兴奋(7).当抓挠皮肤时,痛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时,会抑制痒觉中间神经元b兴奋,导致大脑不能产生痒觉【解析】1、静息电位形成原因: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最终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最终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详解】(1)蚊子叮咬后,有关细胞释放的组织胺作用于毛细血管,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局部组织间隙液体增多,从而出现局部红肿现象。(2)神经元轴突处于静息状态时,主要靠K+外流维持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给予皮肤痒觉感受器适宜有效的刺激,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然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传递信号。由于在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故此过程中,a、b细胞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3)据图分析可知,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能使中间神经元c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故Glu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抓挠止痒”的原理是抓挠之后,痛觉感受器接受痛觉信号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之后会抑制痒觉相关的中间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导致大脑不能产生痒觉。【点睛】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11、(1)①直接②.次生(2)①.样方法②.减小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或避免实验的偶然性(3)①.降低②.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减少或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简单(4)①.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②.捕食和竞争##竞争和捕食③.含碳有机物④.海鸟⑤.有害物质DDT随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故在最高营养级海鸟中积累最多⑥.600【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3)某些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小问1详解】观赏性体现的是群落的直接价值。微甘菊入侵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优势种发生变化,这过程保留了土壤的基本条件,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小问2详解】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估算时通常计数多次取其平均值,目的是减小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或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小问3详解】微甘菊入侵使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减少或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也降低。【小问4详解】①食物链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海鸟与弹涂鱼都捕食鼓虾,同时海鸟还捕食弹涂鱼,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和捕食。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③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体内有害物质含量越少。海鸟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体内DDT含量最高。④海鸟增重3kg,则1kg来自弹涂鱼,2kg来自鼓虾,1kg来自弹涂鱼需要消耗红树植物的有机物为1÷10%÷10%÷20%=500kg,2kg来自鼓虾需要消耗红树植物的有机物为2÷10%÷20%=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