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汇编3篇_第1页
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汇编3篇_第2页
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汇编3篇_第3页
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汇编3篇_第4页
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汇编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汇编3篇

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1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有关语言文字学的专著训诂书黄侃认为:一切文词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25种书可以囊括一切,是治各门学问的根柢,这25种书为:经学十五书(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面讲的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它们解释字义的大原则虽然一致,方法却不尽相同。训诂专书是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做总括性的训解,因此它的训释趋于一般,不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一句子、篇章乃至整部书里的有个性的用法;而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所以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文章解释得比较深入细致。一、训诂学专书训诂专书指的是纂集训诂资料而形成的训诂著作,具有工具书性质(1)字书字书是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典。字书的主要内容是释义,所以也属于训诂著作。著名的字书主要有《说文解字》、《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此书共十四篇,加序共十五篇,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提出了“六书说”。《说文解字》的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都是统一的。如:“束,缚也。从口木。”前句是解释字义,后者是解释字形。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名四大家和五部书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2)韵书与类书1.韵书的主要内容也是解释字义,只不过是按字音编排的,实际上是同音字典,古代重要的韵书有《切韵》、《广韵》、《集韵》等1、《集韵》2.类书:类书就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3)一般辞书:1、《经籍纂诂》(清)阮元主编内容所收资料为唐以前的古籍,是纯客观的训诂资料汇集,没有编者的自己的解释。训释材料的收录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唐以前经史子集注疏中的训诂资料第二、古籍正文中的训诂资料第三、训诂专书的训诂资料2、《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这是一部对虚词进行精深研究的专著。专为补充或纠正前人对西汉以前典籍中虚词注释的不足或错误而作。共收西汉以前典籍中难释的虚词160个,以中古三十六字母顺序排列,分成十卷。该书的释词方法有举同文以互证、举两文以比例、因互文而知其同训、即别本以见例、因古注以互推、采后人所引以相证等六种。二、注释书(一)五经正义:“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被儒家奉为经典。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命孔颖达对前代繁杂的经说进行统一整理,融合各派经学的见解,编出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的意思)关于“传、注、笺、疏”的解释:传:是传述之意,用以解经。注:本义是灌注。在解释字义的同时,又传述经意的内容。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古代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心得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后来成为注解的一种。疏:又叫“义疏”,是疏通义理的意思。它既解释经意、疏通经意,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称为注疏。(二)孟子章句、楚辞章句章句:古人解经,往往在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节句读,对文意进行串讲,甚或指出中心思想,这叫章句。如: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三)前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yè)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对《史记》的注释历来被人们所重视,著名的《史记》三家注是人们公认的《史记》旧注的代表作,它们是:刘宋裴的《史记集解》(是最早的《史记》旧注)、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最早给《三国志》作注的是南朝宋的裴松之。(四)文选注:文选是梁·召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表汉赋和六朝的诗、骈文的总集。唐代的李善写成现在流传的《文选注》。(五)清人的新注、新解: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等。三、笔记、札记(略)影响中国的一百本书:第九十五《尔雅》第九十六《广雅》第九十七《说文解字》第九十八《广韵》第九十九《方言》第一百《释名》一、《尔雅》(一)总说:《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引申为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即“雅言”。“尔雅”就是“近正”,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1]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汉书·艺文志》将《尔雅》列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唐朝时,是学馆生徒必读书之一。(二)成书《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狻麑(suānní,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三)体例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从内容的类别来看,可以分为六类:一专门解释字义词义的,有《释诂》、《释言》、《释训》;二有关人事和生活用器名称,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a)》;三有关天文的,《释天》;四有关地理的,《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五有关动物的《释鸟》、《释兽》、《释畜》、《释虫》、《释鱼》;六有关植物的《释草》、《释木》。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尽管作为语文词典来说,它的注释过于笼统,许多条目仅仅是同义词表,但是远在公元前2世纪就能产生出这样的著作,就是在世界词书编纂历史上也堪称第一了。《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在汉代,儿童在完成识字阶段的教育后,要读《论语》、《孝经》和《尔雅》这3部书。尽管用如今的标准来看,《尔雅》的知识容量相当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经非常可观了。所以有人说,《尔雅》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五)注本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原来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郭璞花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4]《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璞的《尔雅注》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人研究《尔雅》的著作不下2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最利于翻检、学习。二、《方言》总说:悬诸日月而不刊”语出汉代扬雄《答刘歆书》。扬雄在这封信里,引用张伯松赞美他的《方言》稿本的话:“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刊,这里是掉下的意思。所谓“輶轩”就是古代使臣所乘坐的轻便的车子,在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这即是说:周秦时代,每年八月在五谷入仓之时,就由最高统治者派遣一些使者坐乘轻便的车子,到各地采集诗歌、童谣和异语方言等,并以这些材料考查风俗民情,供执政者作参考。到了西汉的扬雄,就把这些采集来的材料加以分类编纂,成为一集,这就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后因这个书名太繁,所以人们都简称之为《方言》。《方言》不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是一部开辟语言研究的新领域,独创个人实际调查的语言研究的新方法的经典性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构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辞书系统。(一)作者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字子云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三)体例何九盈先生怀疑最后2卷可能原来是分作4卷的(扬雄自己说全书是15卷),且扬雄生前并没有把《方言》写完,现在的后2卷原本只是写作提纲。后扬雄因病去世,没有来得及把这2卷中有关方言的对比写进各条之下,以致成了未最后完成的书稿。13卷的《方言》所收的词条计有675条(据周祖谟《方言校笺》统计),每一条下,作者往往先提出一个或几个同义词作为条目,然后或用一个词来解释它们,或分别说明各个词的使用地域,所以实际词目远远超过了条数。例如:①跌:蹷[jué]也。(卷13)同“蹶”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②焬、烈:暴也。(同上)焬yì古同“焲”,火光。焬xī干貌。③怃、怜、牟:爱也。韩郑曰怃;晋卫曰;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或曰怜。怜,通语也。(卷一)④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卷1)例①、②这种释词方式见于卷12、13,缺少了方言词的比较和通行区域的说明。例③、④大体是全书的通例。所谓“通语”、“凡语”,指的是当时没有区域限制的通行语;某地语或某某之间语指某地区或某两地区方言而言,最后两种情况也有通行区域广狭之分。在记录方言词汇时,扬雄已敏税地觉察到,某些方言同的区别,是方音不同造成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转语”或“语之转”。例如:⑤庸谓之倯,转语也。(卷3)[sōng]释义:1.懒。2.愚蠢。⑥鼅鼄:或谓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卷11)鼅鼄zhīzhū1.蜘蛛。蠾蝓zhúyú[释义]蜘蛛的别名。篇二:1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整理1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语言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学科的历史,人们语言研究的历史,也就是过去人们是如何研究语言的,把语言学这门学问一直追溯到它的开端,回到先民开始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兴趣的时候,观察各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思考语言问题,怎样研究各种语言,这样的考察就是“语言学史”了。在古人眼里语言是极神圣的东西,以为它一定是天赐的。比如像《圣经·创世纪》里说的那样,上帝不但造世界、造人,还帮助人造了语言。因为,假如不把语言给予人,他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这是西方的神话。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说到语言是怎么来的。我们汉民族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神话呢?似乎没有。大家想必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劭《风俗通义》)可是造出了人,故事便完了,不提语言的由来。2语文学从古代就开始的语言研究,目前能见之于史册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主要是印度、中国、阿拉伯、古希腊罗马。它们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四大发源地。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是以研究语言为直接目的的,而大多数是局限于本族语言的范围,重在对前人的典籍文献作注、考证、诠释,旨在让人读懂。虽然当时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失之零散、静止、片面,但它们却为以后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语文学”阶段或语言学的“前科学期”2)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从1786年英国爵士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标志着语言学诞生,语言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大奠基人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运用进化论研究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施莱赫尔。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3)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伦敦学派和莫斯科学派。它们分别从功能、音位、语符等不同的角度发展了结构语言学。尤其是美国学派,其代表人物L·布龙菲尔德等人,为后代的语言研究建立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方法论。4)20世纪中叶到近期的转换生成语言学1957年,年仅29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师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结构》一书。这本仅120页的小册子,使语言学发生了新的转变。描写具体话语的语法是描写语法,运用一系列规则来生成合格的话语和辨认不合格话语的语法是生成语法。乔姆斯基开创了生成语言学时代。乔姆斯基认为,布龙菲尔德学派的研究范围太窄,胃口又太大。想从一堆语言材料里发现一套适用于任何语言的分析和描写方法,是不现实的。语言学家关心的不该是一堆语言材料,即语言行为,而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脑中先天具有的一种能够认知和生成无限多合格话语,同时又能辨认错误句子的能力。语言学家应当对语言的这个内在系统先有一个推测和假设。3学习语言学史的意义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一门成熟的科学都有明确的历史意识,并有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学科史。例如,数学有数学史,哲学有哲学史。语言学也不例外。它不但有自己的历史,而且对其历史的考察已形成一种专门的研究。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当前的形势,以利未来宏图的规划。倚靠历史的背景,运用发展的眼光,我们对事件和思潮、学派和人物、成就和不足才有可能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历史告诉我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从来就很少,而无谓的重复劳动却很多。3、当代西方的语言学史研究20世纪初,Thomsen(1902)撰成第一部西方语言学通史。继之,pedersen著有《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1931)。至1960年代,已有多部语言学通史,并出现了一批专门治史的学者。那时语言学史已是“一个教学和研究的领域,在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学里已被列为一门课程”。sebeok也谈到,当时语言学史已成为美国各大学语言学系的常设课程。1964、1968年举行了两次语言学史专题研讨会。但语言学史真正从普通语言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在1970年代。学术建制上的一系列举措巩固了语言学史的分支地位。1973年,第一本专业杂志《语言科学史》创刊,由Koerner主编。继之有法国的《历史—认识—语言》(1979—),德国的《语言学史论集》(1991—)。1978年,法国人最先建立起语言学史研究者的学术团体“语言科学认识论和历史学会”。继之有英国的“亨利·斯威特语言思想史学会”(1984—);北美的“语言科学史协会”(1987—);德国的“语言学史研究会”(1990—)。第一届国际语言科学史大会1978年在渥太华召开,以后每三年一届,迄今已召开八届。第一本西方语言学史书目问世于1978年。当代西方的语言学史研究,已从自发、单一的编年史上升至有意识、多层面的史学探索。西方学者治史,讲究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讨论得很多的问题是:自然科学史提出的“范式”概念是否适用于语言学史?语言学史上的“革命”与自然科学史上的革命是否可比?能否建立某种普遍的模式,对语言学史作更适当的描写?广义而言,语言学史是科学史、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如何等值得探讨。西方学者对自身的传统,即根源于希腊罗马语法传统的西方语言学史研究得最多,同时兼及印度语言学史。另有少数人专门研究阿拉伯语言学史。阿拉伯语言学传统其实也是基于屈折语言的语法分析,又因为地缘关系,与印欧语言学传统较为接近。至于远在东亚的中国语言学传统,由于并非起步于语法分析,而是以“字”为中心构筑起语言研究体系,便让西方人感到陌生。虽然也曾有一些汉学家如高本汉探讨过中国语言学史,真正深入的研究并不多见。近年来西方学界认识到,不把中国传统包括进来,就谈不上世界范围的语言学史考察,因此在撰写通史时都为中国语言学史留出一定篇幅。4、当代中国的语言学史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三个分支——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在1930年代已有本领域的专史。现代写法的学科通史则以王力1981年的《中国语言学史》最早。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1958)中外兼顾,是中国人写的第一本世界语言学史。50年代中,我国一些大学仿照苏联高校做法,开始设置语言学史课程。当时的中国语言学界与国外同步,颇有一种探索本学科历史的兴趣。可惜这一兴趣为***中断,史的探索直到80年代初才得以恢复。在编撰中国语言学史的过程中,讨论较多的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是属于“语言学”还是“语文学”,二是对中国语言学史如何分期。王力从现代角度回观历史,认为中国古代有语文学而无语言学,他的立场遭到多数史家批评。但王力的处理也并非毫无根据。“语言学”这一学科概念可大可小,若是指研究语言的学问,古代自然已经有了;而如果限于指现代意义的语言学,特别是以普通(理论)语言学为基础、以人类所有语言为对象的语言科学,古代自然不会有。在考察语言学史时,对“语言学”以取其广义为妥。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分期:先秦(?——前3世纪)两汉(前2世纪——3世纪初)魏晋南北朝(3世纪——6世纪)隋唐宋(6世纪末——13世纪)元明(13世纪中叶——17世纪初)清(17世纪中叶——19世纪)“外国语言学史”至少可分出:印度传统,阿拉伯传统,源自希腊罗马的西方传统。对印度语言学史和阿拉伯语言学史,国内研究得很少,有待熟通其语言的学者深入探发。与中国语言学通史一样,西方语言学通史的撰著要想进一层次,也须致力于个案考察和史料发掘,运用新视点、新方法重探历史。1)对重要人物单独立项研究;2)对每一流派、学说作专题的研究;3)对西方语言学史作国别的研究。英、美、法、德、俄等国,一般统称“西方”,实则各有各的民族语言研究传统,须以国别语言学史分出头绪。苏联语言学已成过去,对中国现代语言学发展有过很大影响,尤其需要单独处理。4)西方语言学要著的翻译和解读。这是西方语言学史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过去已有相当的积累,如商务版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80)、布龙菲尔德《语言论》(1980)、萨丕尔《语言论》(198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1997)、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1998)等书,都是公认的经典作品。第一章语文学第二章一、古希腊哲学家、语文学家对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1、概说2、古希腊语言研究的开端公元前2024至前1000年间(约前14世纪)迈锡尼人的音节文字─→公元前1000年到9世纪的字母文字公元前5、6世纪的古典时期,希腊开始有语言科学的记载。3、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研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曾对语言问题作过论述,但本人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语言的论著,只是在色诺芬的一些著作和更为著名的他的学生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提到他的一些论据和观点。柏拉图(前427-前348)在其对话录《克拉底洛篇》中曾专门讨论语言问题,另外在他的其他几篇对话录中,也提及了语言和语言分析问题。尽管柏拉图自己没有把自己分散的言论汇集在一起,但后来的著作家狄奥泽尼·拉厄梯斯说,柏拉图“最先探讨了语法研究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柏拉图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的思想。他有关语言的学说,也要从散见于他的一些修辞学和逻辑学的著作中去搜寻,在这些论述中,语言问题也只是附带提及,或夹杂在其他问题的讨论中,所以是不系统的或模糊的且存在争议,但还是可以看出,他的学说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取得的研究成果。亚里士多德除了接受柏拉图对句子的语法区分以外,又增加了第三类句法成分(syndesmoi),这类成分包括后来划分出来的连词、冠词和代词。另外,亚里士多德还给词下了正式的定义:词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本身具有意义,但不能进一步分为有意义的单位。亚里士多德之后在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的是由芝诺(Zeno,公元前315年)创立的哲学学派——斯多嘎学派。斯多嘎学派创立于希腊化时期,分别探讨了语音学、语法学和词源学,提出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二分法,在语言中区分“能指”和所指,其对语言地位的认识与今天语言学的某些观点非常相似。语言学特别是语法学,是在斯多嘎学派时期才首次在哲学中获得独立地位的,斯多嘎学派最重要的贡献也是在语法学方面,他们从理论的角度,确定了语法范畴,提出了“格”的名称。关于“词”与“物”关系的争论(1)按性质和按规定争论焦点:词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无必然联系。按性质:有必然联系。这一派又称为“自然派”。物的名称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语言受自然支配,是自然产物,它来自外部原则,人类对语言无能为力。斯多葛派持这一观点。按规定:没有必然联系。这一派又称为“惯例派”。名称能指称是由于惯例的原因。语言是约定俗成的,随人类习惯发展起来的,人类可以改变语言。亚里士多德持这一观点。争论意义:使语言研究和哲学研究联系起来,有利于语法学的发展,促进词源(2)规则论和不规则论争论中心:在语言中,规则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不规则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语言的特性。规则论:继承惯例派观点,认为语言既然是人为的,就一定有其中的规律。努力研究其中的规律,把词汇分门别类,编成词形变化表,作为共同遵守的规则,逐渐纠正例外现象。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规定语法范畴。规定哪些词是正确的用法,哪些不是。不规则论:继承自然派观点,认为天然形成的东西没有规律可言。侧重研究不规则词汇。语言不能完全按照规则来描写,而应该特别重视用法。语言如何使用就应该如何描写。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不规则的,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成就和局限:他们对于语言,对于语言现象的许多看法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他们所造出的许多术语直到现在还为一般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所采用。希腊古代哲学家对于语言的许多悬想都是先验的和抽象的,并没有事实上的根据,所以他们所作出的结论也多是错误的。例如他们有些主张语言是出于天然的,语言是有规则的,因此相信任何的词我们都可以就它们的形式求出它的来源和真正的意义。他们对于这些现象都只是从思想方面去认识的,并没有注意到与它们相适应的语言的形式,甚至没有想到要把它们列成任何有实用意义的规则。他们在那个时候虽然已经分出了一些词类和范畴,但都只是从思想方面去分的,而不是从语言的表现方面去分的。把这些名词从思想的领域转移到语言的领域,从逻辑的范畴转移到语法的范畴,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4、古希腊语文学家的语言研究自公元前三世纪起,许多希腊古代的典籍就已经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了。那时在希腊京城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和贝尔加木斯(pergamus)这两个地方分别聚集了一批学者专门从事校订和出版的工作,尤其是关于古荷马史诗的校订和出版的工作。他们从各地收集来的稿本是不相同的,有些甚至差别很大。其中哪些形式是荷马史诗中所能容许的,哪些不是,他们都要经过一番仔细的考究才能确定,并且他们所要出的不是一种普通的版本,而是带有评注的版本。从事这种工作的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分别由亚里士塔尔库斯(Aristarchus)和盛诺多图斯(Zenodotus)领导。他们时常互相批评和指责,这更促使他们不能不对古代希腊语的语法结构作出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希腊古代语文学家既然要把语言的研究从思想的领域转移到语言的领域,于是对于以前一般哲学家所拟出的术语不能不重新加以估计。比方我们在上面说过,“冠词”这个名词是由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拟出的,在古代希腊语叫做arthron,原是“关节”或“枢纽”的意思。在他看来,凡一个句子的不同成分依靠它来转动的都叫做“冠词”。他们认为在一个句子中,指示代名词是第一个枢纽,关系代名词是第二个枢纽,因为句子中的一切成分都要依靠它们来转动,他们甚至把一切代名词都叫做“冠词”。其后盛诺多图斯第一个从里面分出了一个人称代名词叫做antonymiai,把“冠词”只限于指名词前的成分,而arthron的意义就起了变化。篇三:二十四诗品的读书报告《二十四诗品》读书笔记《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上继《文心雕龙》下启《人间词话》的一部文学理论经典。它用四言韵诗的形式来论24种风格的审美特色,以不落言筌的韵律宣告了中国意境学的真正奠基。《二十四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美学史和哲学史的儒释道合流的趋势。一、《二十四诗品》真伪之我见然而,近几年来《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却成为疑问,其理由是目前为止尚未找到晚唐至元代期间确切署名作者和书名的《二十四诗品》,其间只有宋代苏轼曾引用司空图“二十四韵”,但这不足以证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就是司空图,近年来学术界对司空图《诗品》的真伪问题,也产生了许多争论。《二十四诗品》的真伪及作者问题到现在仿佛也尚未定论,但是从目前有关研究发展的情况看,尚无确切证据证实它不是司空图所作,然而从司空图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其生平思想和诗论著作的深入分析来看,反倒可见《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可能性很大。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虞乡县)人,生于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卒于公元908年(梁太祖开平二年)。在司空图二十二岁前,即唐会昌、大中年间,政局还算是稳定的,少年、青年时期的司空图,日子过得很安稳。可是,此后的人生中,因宦官专权、朝臣倾轧、军阀争夺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再加上灾荒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唐王朝一天天走向灭亡。当时的知识分子大都丢掉了盛唐时期的雄浑豪迈,也放下了中唐时期的沉郁忧国,转于心灵内部营造着自己的清空疏远的静寂的个人空间。身为官僚地主的司空图,日子也越来越难过。少有俊才,其“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欲揣机穷变,角功利于古豪”,意欲济世安民,为李唐王朝尽犬马之劳。生平两度经历战乱,看到“朝廷微弱,纪纲大坏”,李唐王朝颓势已成,不可挽回,于是只好隐居避祸,以诗酒自娱。司空图虽长期隐居,但是,他不能忘情于李唐王朝,隐居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情是凄苦的,只好到佛老思想中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开篇,然而“冲淡”之韵居多。这正是作者既期望于社稷复兴,又伤于历史的冷漠的心态在作品中的折射。另一方面,从纵向而言,与《诗品》相贯通的思想精神也体现在司空图的其他作品中:“名应不朽轻仙骨,理到忘机近佛心。”(《山中》)“从此当歌唯痛饮,不须经世为闲人。”(《有感》)他是由感伤、悲观、绝望而转向任其自然、置身物外、冲淡恬静的道家精神的,又幻想着从佛教的空寂中寻求人生的解脱。尤其到了晚年,日与名僧高士咏游,于“泉石林亭”中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并且他“预为寿藏终制,故人来者,引之圹中,赋诗对酌。人或有难色,图规之曰,达人大观,幽显一致,非止暂游此中,公何不广哉”!佛道思想也从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活动中表现出来。这足可见《二十四诗品》为司空图所作的可能是很大的。最近钟情于茶道,了解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忽然觉得茶也是可以作为《二十四诗品》确生于晚唐的一个证据之一。茶文化产生之初在魏晋之时,其时天下大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终日高谈阔论,作为饮宴之物的酒使得大多文人都成为酒徒。而茶则可以常饮而保持清醒,于是清谈之士渐渐转向好茶。到了佛教昌盛的唐朝,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形成。虽然陆羽《茶经》成在唐代初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形成饮茶风尚的是在宋朝,此时茶成为士大夫的普遍饮品。人们对于品茗的追求已由过去单纯的解暑止渴上升为陶冶情性的饮艺活动,宋代朝廷也特别崇尚品饮,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形成了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特殊方式,“斗茶”之风由此产生。因为茶性淡而味深,体现了道家观念和自得的中国传统人文美学修养需求,其浮散之态可喻世事之情,所以中国知识分子文人认识茶,品味茶,以生命融于茶开始于儒释道合流而更追求人格完善的北宋。晚唐和北宋在人文多有近似,所以《二十四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但是恰恰是这种茶的滋味,在作品中却始终没有出现茶的字眼。文中有酒,鹤,菊,琴,竹,樵等意象,惟独无茶。《二十四诗品》广引庄子意象,追慕陶渊明的风神,一切以道家为宗旨,如果历史时间允许,是不可能没有茶的出现的。这足可为证。二、《二十四诗品》的文学旨趣《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文学批评的著作,同时也是批评的文学作品——一组美丽的写景四言诗,用种种形象来比拟、烘托不同的诗格风格,并能得其神貌,并在诗歌批评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裁。如果说庄周是一位诗的哲人,那么司空图就是一位思的诗人。在《二十四诗品》中,他借助于道家的理论范畴把自己的审美体验贯通起来。一是道。司空图崇尚老庄,而老庄哲学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所以,司空图认为诗歌的意境必须体现这个道。他在《二十四诗品》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如“真体内充”、“返虚入浑”(《雄浑》),“乘月返真”(《洗炼》),“饮真茹强”(《劲健》),“俱道适往”(《绮丽》),“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含蓄》),“由道返气”(《豪放》),“道不自器,与之方圆”(《委曲》),“俱似大道,妙契同生”(《形容》)。这里的道、真、真宰等都是指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没有对它的把握,一切无从谈起。二是静。老庄哲学认为要体会道,必须“心斋独忘”、“涤除玄览”,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诗品》中“素处以默,妙契机微”(《冲淡》),“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高古》),“体素储洁,乘月返真”(《洗炼》),都是强调诗人必须超越世俗的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使心灵处于虚静的状态,进而提升精神境界。“《诗品》以《雄浑》居首,以《流动》终篇,其有窥于尺地之道也。”清人孙联奎在《诗品臆说》的判断,把握住了《诗品》旨意的关键。三、《二十四诗品》的审美特点和影响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主要强调“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二十四诗品》的每一首都精美深邃,富于形象性、思辩性和哲理性。它蕴含着有无相生,虚实相形,主客相通,诗思谐和的审美意蕴。它所蕴含的可能性,具有极为丰富的“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二十四诗品》以精美的简约的文字,构筑了恢宏的诗歌宇宙,展示了广褒的艺术时空。它是关于诗歌的理论,更是诗,是一部体大虑周的艺术哲学著作。《二十四诗品》产生以后,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文学史上,标榜“神韵”、“性灵”等的重要流派,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理论依据。篇二:20XX读书小结及部分评论20XX年读书小结(癸巳年春节前为止)趁着群里有活动,稍微回忆了一下20XX年的读书记录,以前都没有做过这件事情,最多整理一下笔记;不过开列书单还是对于未来的读书计划有所帮助的,同时也给群里的朋友提供一些书目;书单中有些是以前看过的,今年重新看一遍,有些是新买的,也有电子书和图书馆淘出来的;了解、浏览、通读、细读、精读各有不同,我坚信没有严谨细节支持的思想是空想,甚至比没有思想危害更大,所以对于某些(通读以下)书籍我不轻易发表意见。书单肯定有所遗漏,毕竟很多笔记放在家里,一时回忆不起来。详细情况(包括上述信息和简略读书笔记等等)本来想要在寒假期间整理出来,后来发现每天花1个半小时,如此30天,还是远远不够果然书籍整理是一件繁杂浩瀚的事情,正好手边有一本《古诗文要籍叙录》,再翻开看看,不由得让我对目录学的前辈又多一分敬佩。所以这里先简单给出部分书籍的评论和推荐度吧。如果有朋友对于某本书籍的情况有兴趣,可以联系我具体了解。【哲学】林中路海德格尔/孙周兴译路标海德格尔/孙周兴译面向思的事情海德格尔/陈小文译通向语言的途中海德格尔/孙周兴译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弗雷格/王路译算术基础弗雷格/王路译谈谈方法笛卡尔/王太庆译数理哲学导论罗素/晏成书译语法哲学奥托·叶斯柏森/何勇译第一哲学胡塞尔/倪梁康译知识考古学福柯/谢强、马月译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依据)康德/李秋零译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康德/李秋零译哲学研究乔治·摩尔/杨选译***的本质费尔巴哈/荣震华译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施蒂纳/金海民译dieheiligefamilieoderkritikderkritischenkritikmarx,engelsdiedeutscheideologiemarx,engels现代西方哲学夏基松道德运气伯纳德·威廉斯/徐向东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论自由约翰·密尔/许宝骙知识社会学问题舍勒/艾彦【文学】穿行书林断简葛兆光非此即彼克尔凯郭尔文心雕龙刘勰诗品钟嵘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岑参集校注岑参/杜确注,陈铁民,侯忠义参校杜詩詳注杜甫/(清)仇兆鳌注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迦陵著作集)叶嘉莹迦陵杂文集(迦陵著作集)叶嘉莹中国辞赋研究龚克昌周邦彦清真集笺周邦彦/罗忼烈注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江月译宋詩選注钱锺书蒙田随笔集蒙田/马振骋译悉达多黑塞/杨玉功译诗人玉屑魏庆之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修辞论美学王一川湖上閑思錄錢穆审美教育书简席勒/张玉能译selectedpoemsofwilliamshakespearewilliamshakespeare【历史学与历史】秦漢史錢穆中國史綱張蔭麟现代西方史学张广智,张广勇中国史学史论集白寿彝南史李延壽等唐書劉昫等中国历史地图集世界历史地图集【政治学】参与和民主理论佩特曼/陈尧译政治科学研究方法菲利普斯·夏夫利/郭继光译政治学的邀请萨瓦尔特/魏然译现代政治分析罗伯特·a·达尔/王沪宁译社会主义思想史g·d·h·科尔/何瑞丰、俞大畏【法学】法理学初阶付子堂法律基础教程肖毅敏,安毓秀中国法学史何勤华国际法邵津【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第五版)曼昆经济学(第十九版)萨缪尔森政治经济学理论斯坦利·杰文斯/郭大力译论货币和贸易约翰·罗/朱泱译利息理论刘占国经济分析史熊彼特/朱泱译【国学及语言】中国语言学史王力漢語音韻學董同蘇訓詁學郭在貽洛陽伽藍記杨衒之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外台秘要王焘太平圣惠方官修经学抉原蒙文通文字学概要裘锡圭汉藏语论集黄树光【科普】超越时空加来道雄/刘玉玺、曹志良译上帝粒子莱德曼/米绪军译地质旅行夏树芳何为科学真理罗杰·g.牛顿/武际可译无之书约翰·d·巴罗/何妙福,傅承启译深奥的简洁约翰·葛瑞本/张宪润译【其它】中国国家地理20XX年各期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永宁摩梭施传刚/刘永青译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古塔,弗格森/骆建建译中国地质学史二种叶良辅,章鸿钊怪诞心理学1、2理查德·怀斯曼/路本福译当代符号学译丛——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达内西/孟登迎,王行坤译中国民族的形成李济中国文化的开始李济素描的诀窍伯特·多德森/蔡强译形式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中国方志学通论傅振伦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雕塑史梁思成篇三:国学经读书笔记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一重庆工商大学的熊笃学教授为我们开设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讲座,并且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及原则与要求。关于教育的作用,先贤们认为其作用比刑法更有效,更重要。先秦儒家因此主张德治为主,法治为辅,而法学中的依法治国,由于国学教育针对的是青少年学生,应该做到在德治礼教范围,可谓施教是治国首务,育才是长远方针。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秉性相近,这是中国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即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本次的学习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实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围绕教学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针及教育评价开展工作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二本讲主要讲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的关系。一、国学与经典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中国话称为国话,喝茶称为国饮,技艺文化包括琴棋书画,民俗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等人文文化: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教师要学习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内容,如在论语、春秋、先秦诸子、庄子、墨子等著作中找到规范教师的内容。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的本质是树人和育才,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有才能的人。教人的目的是教化,学习的目的是要为己用。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养自己的浩然之气。(21分钟)

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2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

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

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

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

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

两代认知科学比较

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句法由语义决定。语言非先天。象似性。

6.

Themeaningofawordisanaccumulationofformerapplicationsofawordtorefertospecificthings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ofmeaning。只能通过情景理解。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

一.范畴与范畴化

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范畴化: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

二.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1.经典theclassicaltheoryofcategories/logicalviewofcategorization

范畴用特征束(thecluster/checklistoffeatures)或者一组充要条件(asetofnecessaryandsufficientconditions)来定义。范畴边界是明确的,没有模糊性,两分法(all-or-nothingmembership);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先验的猜想(apriorispeculation)。

2.原型theprototypetheory

人类不能完全客观地认识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充要条件不能很好说明,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s),地位不平等,范畴边界模糊。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AB,BC,CD,DE…;game),Berlin&Kay(颜色词),Labov(vase,mug,bowl,cup),Rosch(prototype,成员隶属度级别,非对称性Asymmetries),Lakeoff(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ICM理想化认知模型),Taylor(和lakeoff认为语言也有原型效应,可进行范畴化)

三.“何谓原型prototype”的两种观点:

1具体的典型代表

Prototypicalexemplar/focalexemplar/typicalmember,基本层次范畴的代表,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当人们掌握原型后,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中,从而了解到范畴的全部所指。因此范畴是围绕原型这个参照点建立起来的。

2.抽象图示表征schematicrepresentation/属性集合

原型是范畴的平均属性和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抽象的图示表征。

如此,人们就可能有两种基本的范畴化方法:依据原型代表进行范畴化,依据图像表征进行范畴化。

Langacker:儿童先通过原型识别范畴术语,找出共性建立低层次图示表征,当遇到新的属性,就再建立更高层次的图示(图示也起到了原型的效果)。两种方法都有可能,以前者为基础。

四.经典范畴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区别

五.范畴化的基本层次

基本层次结构可用格式塔感知、心智意象、动觉运动来描写。(gestaltperception,mentalimagery,motormovements)

在基本层次上,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分类分得最为精确,这一层次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享属性最少,也最接近客观自然的分类。

特点: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里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的优先性,行为反应的一致性(功能),语言交际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六.范畴化的上义层和下义层

七.范畴层次与词语表达

对不同范畴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识差异导致——

汉语:更注重意念范畴,定中构词法(偏正),用基本层次词作义类标记,缺乏词性后缀。

英语:更注重词性语法范畴,广泛使用后缀。

我认为,汉语的偏旁部首既是基本范畴,以象形性更加直观地代表。Eg,松柏杨柳

第五章意象图示

一.意象图示的形成及特征

1.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示—范畴—概念—意义—语言

2.几个基本定义:

递进关系: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示

感觉: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Eg.黄、甜、梨形

知觉:……………各种属性……总体反映。Eg.黄+甜+梨形+..=对“梨子”的感觉总和印象。

表象(mentalimage心智图像/心象):感觉与心智的心智表征。在无具体事物存在与现场的情况下,仍能通过想象唤起该事物的意象。

图示:常规性认知结构。

意象图示:比心象更抽象。人类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J&L认为,意象图示是一种神经结构,位于感知动觉系统中。

3.基本的意象图示包括:容器、路径、连接、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央边缘。

基本的意象图示—认知模型CM—多个CM构成理想认知模型ICM—范畴化—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二.动觉意象图示与形式空间假设

1.意象图示具有动觉特征和基本逻辑。动觉意象图示是一种主要的意象图示,与空间概念相连。

主要有六类:容器图示containerschema,部分-整体图示part-whole,连接图示link,中心-边缘图示center-periphery,始源-路径-目的地图示source-path-destination,其他图示other。

2.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offormhypothesisSFH

内容:概念结构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结果。意象图示主要以空间关系为基础,再通过隐喻等方式扩展到其他认知域。

三.意象图示与句法构造

Lakoff:人类在对空间各种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图示化的空间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法。

Langacker:现实体验形成概念化了的典型事件模型,然后形成句法。

Turner:句法来自故事结构(storystructure)。

第六章认知模型理论

一.基本概念CM&ICM

1.

CM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是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概念间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2.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cognitivemodel)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由许多CM集合而成,具有完型整体性。

3.

CM可分为:基本CM(时间,空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情感…)和复杂CM(结构性结合,完型性结合)。

4.

ICM=CM1+CM2+…CMn

5.

ICM分为四大类:命题模型,意象图示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是ICM的扩展机制。

区分原型prototype与常规stereotype:前者是指实际的人或物,后者是一种抽象说明,是典型的属性表;前者指某一范围内特定的某人或某物,后者表明某一可能的范围。

ICM≈抽象域

CM≈认知域domain≈辖域≈框架frame≈图示schema≈常规关系steretype

框架是与以特定意义相关的知识网络,常指客观性的命题意义,但忽略了人的主观因素,只是ICM的一种。框架包括静态性和动态性事件,后者主要由脚本来描写。

脚本script,是框架的一种,包括:情景脚本,角色脚本,工具脚本。

二.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心智空间mentalspace是人们谈话或听话时建立的临时域。是人们为达到当下理解和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主要在短期记忆中工作,形成确定的心智空间后就被储存于长期记忆中,需要时可提取到短期记忆中进行概念整合。

概念融合/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涉及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space,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space。解释了产生的新生意义,可解释隐喻。

三.ICM和语义理解

ICM与真实客观世界是有差异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于此。ICM是由许多CM组成的原型,而删除修改或突显某一个或一些模型,就会得到这个范畴的非原型。

某一表达涉及的CM越多,就越靠近原型概念范畴,处理越容易。

四.ICM与转喻

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个ICM或ECM中,可用其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

社会常规概念socialstereotype是有意识的,有文化期望值的;典型成员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两种理解范畴的模型:原型模型,常规模型。两者结合可产生复合原型结构astructurewithacompositeprototype。

第七章事件域认知模型

1.背景:Langacker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Talmy力量动态模型,Lakoff将动态意象图示分为六种,并建立SFH(spatializationofformhypothesis),Schank&Abelson脚本理论。

2..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ECM(event-domaincognitivemodel)

Event事件域

Action行为

Being事体

A1,A2,…….An子行为/子动作

B1,B2,………Bn子实体/子概念

D1…Dn

C1…Cn

注:C,D是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C可以是动作的结果,修饰名词事体的成分,句法上一般作定语。D反应动作的方式、状态和类型,语法上表现为动词的曲折变化,或修饰谓语的副词成分做状语。

3.理据:儿童习得母语的规律。

4.优点:兼顾线性层级性分析,同时适用于动静场景,可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成因,具有认知上统一的解释性。

5.强调转喻metonymy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转喻:词语和实际事物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而且语句表达与实际场景之间也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转喻基于对各种事件域的体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第八章认知语义学

一、语义研究简史

1.指称论:直接将语义与所指对象联系。

2.观念论:Frege现代语义理论开创者。语言符号—sense观念—客观外界,强调观念是中介;但认为指称关系是客观独立于心智的,忽略了主观因素,属客观主义。语义三角理论。区分了系统意义sense和外指意义reference(Sense和语境无关,仅涉及语言成分内部关系意义,是意义的中心;Reference表明词语与语言外部的关系。)

3.实证论,真值论(命题的真值)

4.行为论(心理学革命):Bloomfield意义是刺激-反应过程。Austin,Searle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话语意义等同于言语行为的意义。

5.认知论:意义与概念相通,意义对应于范畴,范畴始源于对现实的体验。也就是说意义来源于人类对现实的感知与认识,来源于实践。

二、客观主义语义观与非客观主义语义观

1.客观主义与形式主义

客观主义:镜像反映,符号运算,客观模型。形式符号—集论模型—真实世界。

形式主义:一脉相承,逻辑实证。乔试图揭示自然语言句法结构的数学特征,让形式主义语言学进入新阶段。

认知主义批判:认知具有主观能动性,模糊性(认知遵循经济原则,导致范畴、意义模糊)。

2.客观主义语义学

认知客观语义学:

真值对应论(thecorrespondencetheoryoftruth)

客观语义学

真值条件论(thetheoryoftruthconditions形式语义学)

非认知客观语义学:所指论Plato,Aristotle,维氏前期

认知客观语义学(cognitiveobjectivistsemantics):通过sense认知能镜像地反映客观。

非认知客观语义学(non~):语言无需借助sense可直接对应外界,如所指论。

3.非客观主义语义学:认知语义学

Langacker:一个观察者经验的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生物特征和进化史的约束,是种系学phylogenetic和个体发生学ontogenetic的结果。

现实-认知-语言:“现实-认知”强调意义来自对客观外界的体验实践,是物质活动的内化。“认知-语言”意义借助语言符号外化为感性存在物,实现交际。

三、语义外在论与语义内在论

1.语义外在论

指称论,观念论,真值论,内涵论

2.语义内在论

结构内在论:索绪尔,语义由横组合纵聚合关系中的值共同确定,语义空间是封闭的,与外界无关。

心智内在论:乔氏,意义存在于心智。

体验内在论:认知,意义基于体验,并假设在记忆中存储感知的方法与词语的意义是同形的。Meaningsareontheembodiedbasis...Thewaywestoreperceptionsinourmemorieshasthesameformasthemeaningsofwords.

四、认知语义学

1.体验观theembodiedviewofmeaning/theviewofbody-basedmeaning

用身体(包括各种感官),通过互动方式,去体验空间(地点、方向、运动等)。

另:时间的表达是空间的延伸,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2.概念化theconceptualizationview

语言萌芽于理性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

3.互动观theinteractionismview

4.百科观theencyclopaediaview

5.原型观theprototypeview

6.意象图示观theimageschemaview

7.隐喻观themetaphorview

一词多义的基础是ICM,主要以意象图示为出发点,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映射而形成。

8.寓比观theparableview和概念融合观theconceptualblendingview

9.象似观theiconicityview

10.认知模型观thecognitivemodelview

11.联想观,激活观theassociationview,theactivationview

句法构造是扩散式激活的对象,激活的分布可由意象图示结构预测出来。

Economy经济(Fauconnier):语境中的任何语言形式具有激活大量认知构造的潜力。当我们尝试详细阐明后台认知时,极度简洁的语言形式与非常丰富的对应意义构造之间的鲜明悬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2.整合观theintegrationview

第九章认知语法与构造语法

一、背景

CG是在对TG的批判上形成的:

1.理论上:词汇语法是连续体,不可被切分成独立的模块;语言不是自治的,句法语义不可分离;语法语义构造因语言而异。

2.实践上:TG模块论对idiom无法解释,而构造语法始于对idiom的分析。

CG根据三要素对idiom做出分类:词语选用,句法排列,语义解释。提出语义解释是否正常是区分习语非习语的关键要素。

二、主要概念

认知语法的主要任务——分析语言如何通过象征单位建构起来的。

1.象征单位:CG的基础

认知语法的三个单位包括音位单位phonologicalunit,语义单位semanticunit,象征单位symbolicunit。象征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即语言就是象征单位的集合体。词素、词、短语、句子、语篇都是象征单位。

语言具有象征性,语言是对概念化的符号化。

2.构造:CG的核心

构造Construction是形义的配对体form-meaningcorrespondence,指有两个或以上的象征单位形成的构造。最小的构造就是有两个词素或两个象征单位构成的词。构造也是象征单位,是在语音串和语义串这两个层面上同时进行的整合运作。

没有必要对词法与句法作出区分,因为词法与句法(大于词的结构)是连续体,构造相同。区别仅在于词法主要是由粘着词素构成的,而句法更自由。

Langacker用象征单位和构造这两个概念统一解释语法。

分析语言的最小需要就是语音、语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

构造的解释力:将语音语义直接相连,把词法句法都作为象征单位统一处理。Taylor象征单位理论是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

3.两种自治观

TG强势自治观Strongautonomy:语法单独构成表征的一个层面,需用一套专门的最简语法元素irreduciblegrammaticalprimitives来描写。

认知和功能语言学接受弱势自治观Weakautonomy:语法不能根据意义和其他独立因素作出完全的预测。是连续体不能切分。

三、Langacker构造语法理论LCG

1.是构造不是规则。

2.词汇句法连续体。词汇范畴不是事先被确定的,而应参照其出现的构造来描写。

3.规则性类型是构造的一个特例。

4.对“形”的理解:主要是音位结构,还包括其他符号化媒介如书写、姿势等,不包括语法形式。语法或语法形式本身并没有对语义结构进行符号化,而只是包括了语义。

第十、十一章认知与语篇(王寅)

一、术语

语篇的连贯性:具有概念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

衔接与连贯(cohesion&coherence):缺少衔接手段或充满衔接手段,语篇不一定不连贯。语义内容才是决定连贯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衔接手段。语篇的连贯是靠心智上的连贯性取得的。

认知世界:人们在体验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储存于心智中,既是人们共享的知识,也可是在当下语言交际中建立起来的知识。

认知世界=ICM(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背景知识(具体细则性知识)

ICM与背景知识两者有互动性,界限模糊。

二、动态分析

CDS(currentdiscoursespace)当前语篇空间Langacker:一个分句对应于一个心智中的视窗,每个心智视窗代表着被观察到的场景和听说双方在特定时刻的行为场景。

三个视窗(语篇框架):负框(对应于输入的CDS),焦点框(正在加工),正框(被加工的焦点信息成为已知信息)

三、话题与连贯

参照点原则thereferencepointprinciple:要在拥有无数概念的认知世界中确定一个概念,首先要划出一个大致范围,建立一个心智接触,找到一个认知参照点,然后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确定一个概念。语篇中,起语Initial作为认知参照点。

英语属于主语突显型语言,汉语属于话题thesis突显型语言。话题-述题Thesis-Express,即是IS和VO。ISVO(起主谓宾)是核心句型。

第十二、十三章隐喻认知理论

一、隐喻分类

亚里士多德: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彼此类推。

Black:消亡extinct隐喻,潜伏dormant隐喻,活跃active隐喻。

L&J: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metaphor(系统性)

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空间概念)

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具体化)——实体物质隐喻,容器隐喻,拟人隐喻

从表现形式分类:显性隐喻(明喻),隐性隐喻(暗喻)。

从派生性角度分类:根隐喻rootmetaphor,派生隐喻derivativemetaphor。前者指概念性隐喻,位于一个概念结构的中心,本体喻体常被视为同一物体,在此基础上派生其他隐喻。根隐喻常已成为一种基本信念,为人所意识不到。

以相似性在认知中的作用分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从词类角度分类: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

从语言层面分类:语音,词句,超句,语法隐喻(语法模仿的是自然,其起源部分归于自然)。Halliday区分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其中,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ideational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概念功能通过及物系统表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概念隐喻通过结构与现实的差距,用物质过程喻说心理过程,即用一个过程隐喻另一个过程。而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的,人际隐喻是用一种语气表达另一种语气的交际功能,或者用不含情态成分的表达情态意义。

从新奇性角度分类:死隐喻deadmetaphor,新奇隐喻novelmetaphor。语言经历了“直陈-隐喻-非隐喻化”的发展过程。

从要素共现角度分类:本体、喻体和喻底(解释说明相似性)的排列组合。

二、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1.基本隐喻综合理论(L&J)theintegratedtheoryofprimarymetaphor:

隐喻起源:二者不区分,并存,跨域联接。

生理基础:并存,即是共同激活两个概念域,激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永久性横跨神经网络的神经联接。

基本隐喻(原子隐喻):二者区分,

复杂隐喻(分子隐喻):BT概念融合理论(blendingtheory)的四个空间,主要解释新奇隐喻。

2.关于形象思维

左脑语言脑,右脑创新形象思维。西方拼音文字的民族抛弃了许多形象信息,走向了表音文字方向,在形音义三信息中侧重音义的结合,他们的大脑左右分工明确;而中国象形表意文字的民族,信息储存于“形义—形音”程序中,大脑两叶均衡。

第十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