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出版统编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优秀教案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优秀教案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优秀教案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中的第1课,本册教材的第8课。“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本单元三节课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阐述了中国古代、近代西方和当代中国法律与教化的大致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建设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刻的历史感。《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一时间为顺序,以法治和礼教两种社会治理手段的选择为线索,阐述了从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发展历程,课程内容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密切关联,选用了图片、文字等原始史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法治和礼治发展过程、主要特点的认识。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的反战概况;2.利用史料,创设情境,问题引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3.分析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的作用,提高对社会治理手段的解释水平,培养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法律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先秦时期我国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认识宋元民情法律与教化的变化。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学习宋元至明清法律与教化的变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增强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学重点秦汉至明清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的观念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历程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PPT播放孔子和韩非子画像。上图分别是孔子和韩非子的图像,他们分别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治国思想对历代王朝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但法家思想更适合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虽然,德治和法治看似水火不容,背道而驰,但是德治和法治结合在一起才更利于国家的巩固,历代许多统治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由此也出现了法律和儒学紧密结合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古代的法治和教化。二、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教师:同学们之前都做了预习,接下来我们展示同学们的预习成果。展示优秀学生的时空坐标图,时空定位是解决历史问题的第一出发点,大家在头脑中要形成清晰的印象。教师过渡:法律与教化历来都是国家治理的手段。先秦时期关于二者哪一个在国家治理上更为有效,引发了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思想渊源。德治法治哲学基础“仁”为基础源自道家的“道”观念,人遵道行事,主张“法”政治思想“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工具“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人性论性本善性本恶统治方法重视人的教化和道德人为君主应当实现王权的专制,提倡重法、重术、重势历史观思想保守倒退,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耕战思想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主张抑工压商,使人民从事农耕一途战争观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尚贤思想主张尚贤,实现贤人政治,主张教民,选贤任能,实现为政以德不尚贤,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使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回答表格内容。教师:夏商周时代已经有刑法,但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郑国子产的铸刑书,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其代表人物、代表主张、境遇,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学生回答表格内容。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实行德治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实行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鼓励农民通过军工上升为中小地主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师:儒家和法家在人性的认识上有根本差别,因此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为什么同一时代的孟子和商鞅会有截然不同的境遇呢?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孟子和商鞅境遇不同的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人阶层崛起,各国纷纷寻找富国强兵的途径。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有发展生产保护私有财产的需求。因此,孟子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商鞅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教师总结: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要求是结束分裂,走向统一。而法家思想最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利益,也最能体现时代的要求。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教师过渡:秦汉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发展概况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填表格内容。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回答表格内容。设计意图:首先,高二学生经过历史必修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课第一部分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梳理发展概况。其次,本课时间跨度大,所以利用表格,让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更直观地抓住本课的主要史实。1.秦汉时期(1)秦朝开创: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商鞅在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伺候,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2)汉承秦制:汉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汉朝律令后来变得繁乱庞杂,条目字数都很多。(3)律令并行: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推动因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称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法律解释,以经注律,并逐渐主导了律令修撰。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2)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3)实施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的法律与教化(1)唐朝的法发展: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唐高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以便于官吏使用,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继承了汉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影响: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对邻近的日本也有重大影响(2)唐朝的教化提倡礼治。开元二十年(732年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注重基层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侧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时期的法律(1)主要法典与法律形式《宋刑统》:中国法制第一步刊版印行的法典。宋代在太祖之后编敕成为最主要、最经常的立法活动元典章(《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的简称)(2)民事法律1、契约2、禁婚规定年龄的规定,即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近亲属之间禁止结婚,法律禁止五服以内的亲属结熖,但对姑舅姨表兄弟姐妺结婚不在此限禁止州县官在其任期内与部下、百姓通婚,违者必须离职3、绝户、立继和命继绝户指家中无男子继承。绝户家庭的财产继承有两种形式。凡是“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为“立继”。凡是“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亲属,称为“命继4、四等人(3)刑罚变革与司法1、刑罚变革折杖法刺配凌迟2、司法制度审刑院宋太宗时设立,宋神宗地被裁撤提点刑狱司中央在各路(宋代地方行政机关分为路、州(府)、县三级)的司法派出机构。翻异别勘,称翻异别推制度明清时期的法律(一)主要法典与法律形式(1)《大明律》在名例第一的前提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2)《明大诰》主要特点:一是案件的主体是各级官员的犯罪行为,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思想;二是用刑残酷、处罚加重,而且大多是法外用刑(3)《大清律例》规定了定期修例制度,即“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二)罪名与刑罚名与刑名(1)奸党罪(2)充军刑2、“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刑罚原则三)民商事法律1、所有权3、婚姻与家庭(四)司法制度1、三法司明代中央司法机关为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2、审判管辖3、廷杖制度4、厂卫制度5、会审制度(1)九卿园审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御史、通政使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2)会官审录(3)朝审(4)大审(6)秋审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1)背景①末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②南末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内容①朝以后,儒学人士以乡约教化乡里。北末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3)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五、史料实证材料一:中国最早的成文乡里自治制度是北宋时期山西蓝田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由士绅起草法则,其宗旨意在使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明成祖时,时任巡抚、右金都御史的王阳明在1518年颁布了《南赣乡约》影响最大。清朝时,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材料二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略取宋明乡约宗法制度兼仿西洋地方自治之义,建议以乡族为政治基础,达到管教养卫的目的。冯桂芬的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后来改革变法论者的自治主张均摘编自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提示:乡约的制订由士绅自主起草到政府统筹;乡约的管理由自治到官府管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冯桂芬乡约制度思想提示:冯桂芬乡约制度思想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融合西方地方自治理论、宋明乡约制度中“自治”成分而形成的。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也未能付诸实践,但它为后人继续探索基层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六、乡约的历史解释(1)乡约的变化①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2)乡约的特点①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②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成训习俗向来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从没有见之于文字,见之于契约,以乡为单位而不是以县为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自愿加入,民主选举。⑤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淳厚风俗。(3)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七、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做好归纳小结。
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是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包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发展,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征,宗教伦理与教化。因近代西方法律对近代西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所以,这一刻在整个世界史教学中乃至高中历史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即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征,宗教伦理与教化。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罗马法的分析,能够对罗马法的渊源形成一定的认识,了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提高自身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等的具体分析,能总结出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3.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管及有关理论,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学会史论结合、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时空观念:认识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梳理从奴隶制时代到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认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特定,分析基督教在中世界和近代发挥的不同租用。家国情怀: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理解法律制度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认识罗马法是西方近代法律的渊源;了解西方近代法律的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基督教和新教在不同时期的教化作用。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等。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展示“后人所绘《十二铜表法》在罗马街头颁布时人们围观的情形”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教师进行图片内容的分析与阐释,提出问题:图片中的人们在看什么?(《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它为什么会颁布?它的颁布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到《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这一课的学习。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出示材料材料一:《十二铜表法》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知道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努力,罚金可以减。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材料二《万民法》随着对外征服的胜利,欧码变成地中海世界的强国,国家贸易关系复杂,罗马人与异邦人相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彼此间的争讼也日益增多——为调节和处理上述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了《万民法》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材料三《罗马法》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各个人生活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集成等个人财产关系。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对罗马法的探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亮度掀起热潮。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一)古罗马时期1.罗马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目的: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2.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法律制度需要更加完善。3.6世纪——《罗马民法大全》编纂: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被后人称为《罗马法》。评价: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罗马法的形成过程罗马国家的发展过程罗马法的形成过程罗马建城到共和国之初习惯法公元前449年《十二铜表法》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公民法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对比公民法万民法对象罗马公民罗马统治范围内自由民内容公法较多所有权与债法来源民众大会、元老院决议:习惯法规范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固有的“私法”规范;同罗马人发生练习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业习惯与法规等。程序形式主义更为灵活(二)中古时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资助阅读教材并简单归纳中古时期出现的法律概念,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有简单的了解。而后,教师对相关概念的来源于发展集成进行分析阐释,采用教手法、讲读法等以电脑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归纳小结:“日耳曼法”是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它成为了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教会法”是依据基督教神学,颁布了教会法;它既适用于教会事物,,也适用于许多世俗事物。“英美法系”是在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融入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民法西,又称“大陆法系”。在具体了解过“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发展演变之后,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思考一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教师小结:不同点:两者在法律渊源与法官地位上存在差别。在法律渊源上“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而“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法律体系比较完成,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在法官地位上,“英美法系”中法官的地位突出,当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做出新的解释,而“大陆法系”中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但它们都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相同点:1.都是建立在近代所产阶级生产方式上的法律体系;2.法律知道思想:都受到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枝等人学说的深刻影响;3.法律背景:以资产阶级商品经济、资产阶级民族统一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基础。以问题为引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补充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三、近代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材料一: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刀、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的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机构)。——摘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材料二:“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和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法国《人权宣言》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特征及局限性。教师归纳小结:主要是三个方面,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法律内容上、司法实践过程中。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执法权。法律内容:注重保护个人权力。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力,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司法实践过程: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实行无罪推定原则,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有其局限性,过于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对个人权力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四、宗教伦理与教化PPT出示宗教裁判所与十条诫命图片。讲述:法律在西方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督教也影响着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出示材料材料一: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补考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改革。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材料二: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主张信仰得救和先定论。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没办法改变。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一)宗教改革前宗教理论的教化作用体现:1.日耳曼人国家为了取得罗马人和教会的支持,逐渐都接受了基督教。基督教影响了中世纪欧洲人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2.教师们搜集和抄录经典,保存了一些宝贵的古典文化;3.教师们宣讲教义,开班宗教学校和世俗学校,讲授宗教内容等。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教会时刻不忘高洁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恤偷盗、奸淫、杀人,人手人间的痛苦等。影响: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西乡意识和日常行为。(二)宗教改革后1.分裂:休的记得叫分为天主教和新教;2.新教的主张内容: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新图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新教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新教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奴隶,来证明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激发了人们追求发财致富的热情。3.影响: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学会读书人字,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但是新教仍然是基督教,它对宗教的迷信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还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损失。教师总结:1.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学会都市认字,促进了文化的普及;2.新教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新教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奴隶,来证明自己是不是自己的选民,激发了人们追求发财致富的热情;3.但是新教仍然是基督教,它对宗教的迷信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理解法律制度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关系。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内容,你对当今中国的社会治理有何建议?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的改革开放会取得更大的辉煌。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本课宏观上主要讲述了新中国的法制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主要以时间顺序为我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个阶段,主要有初创阶段,严重破坏阶段,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体系阶段和全面依法治国阶段。第二个子目主要讲述了见过以来我国取得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不同时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学目标1.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与成就;2.充分利用图影资源和材料资源,培养分析引文、材料的能力。3.理解“法制”与“法制”的区别与进步;4.正确理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影响;5.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6.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我国法治建设与时俱进的特点。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是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理解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学习,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学重点认识实施以法治国方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教学方法问题提问法、合作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图示法等。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思考:这些是我国哪方面建设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还取得了哪些其他成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二、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也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由此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历程。我们先来学习新中国的法治建设。1.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1)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2)表现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治遗到严重破坏3.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2)表现①20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②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中共十五大(1997年)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法制”改为“法治”B.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C.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中共十八大以A.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B.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C.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D.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史料研读】新中国的法制进程史料: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己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结论: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同学们思考“法制”与“法治”的不同“法制”通常是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法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法治”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用什么原则和方法对国家进行治理和统治。“法治”表明一国的法律和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1)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是杰出代表。(2)影响: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实践①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④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B.中共十八大做了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探究与拓展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2.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的结构都是4章,1982年以前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是因为从法理上讲,先有公民的权利,然后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没有人民的授权,国家机构就失去了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因此,在宪法体例设计上也要体现这一原则。同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与“总纲”有密切联系,紧接着写,在逻辑上也比较顺当。参考国外的宪法,多数国家把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列在对国家机构的规定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我国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查找宪法,结合上述内容,谈一谈你对我国“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理解。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素养评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表明他()A.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B.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C.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D.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2.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法律条文出处“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唐律疏议·斗讼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明律》“亲属相为容隐”《大清律例·刑律·诉讼》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补偿训练】汉代法律允许特定的亲属有罪时相互包庇而不受惩罚或减轻刑罚,即“亲亲得相首匿”。儒家把父为子隐叫做“仁”,子为父隐称为“孝”,主张以“仁孝治天下”。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②儒家思想的法律化③封建的“礼”与“法”的统一④“礼”是汉代立法的指导思想之一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补偿训练】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4.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5.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A.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B.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6.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7.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各具特色,并行于当今世界。英美法系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体系庞杂而不系统。据此推断,全面继承古代罗马法的大陆法系()A.强调法律的系统化、法典化B.不存在体系化的民法典C.传播及使用范围小于英美法系D.法官对法律发展有重要作用8.(2019·全国卷Ⅲ)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补偿训练】1.14世纪晚期起,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利夫等人不顾教会禁令,将《圣经》译成英文,并大量选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使英文《圣经》广为传播。这一行为()A.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B.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C.促使宗教融入民众日常生活D.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2.从11世纪起,欧洲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世俗学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有利于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B.推动文艺复兴和开辟新航路C.成为神学和宗教改革的发祥地D.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9.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定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各界群众提出了一百多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公布实施。材料意在说明宪法制定过程中体现了()A.社会主义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C.人民民主原则 D.民族平等原则【补偿训练】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0.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11.从以下1978-2008年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等数量统计表中可知,此时()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民族自治地区制定的自治条例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229部682部7000余件600余部200余部A.人民法律意识提高B.法治建设成就巨大C.依法治国写入宪法D.基层民主政治扩大【补偿训练】关于依法治国,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我国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建设方针是在()A.1954年 B.1958年C.1978年 D.1982年12.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D.改革开放的实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材料二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10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与政治制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的作用。(16分)1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汲取古今中外法治建设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这一重大任务的实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民向国家)假铁器,(因使用过多)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以文书上报),受勿责……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摘自《云梦秦简》材料二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摘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材料三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因而,它在指导思想和具体规定上都存在许多缺陷。……因修改宪法的指导思想是“继续开展阶级斗争”,使国家的工作着重点不可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国家机构的规定极不完备,并规定不再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位。这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律中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与提倡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经济秩序稳定的相关史实。(8分)(2)材料二反映的“无罪推定”原则,体现了怎样的法律观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简述它对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针对“七五宪法”的严重缺陷,1982年宪法进行了哪些具体修正?(10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可知孟子主张仁政,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故选A。孟子虽然主张性善论,但是题干没有反映,B错误;材料是对以德治民的认可与肯定,不是否定,C错误;礼法思想是荀子的,不是孟子,D错误。2.【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说明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故选A。血缘孝亲关系不等于公德,B错误;血缘关系逐渐强化,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等级秩序日趋固化,D错误。【补偿训练】【解析】选D。汉代法律规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①正确;根据“亲属有罪时相互包庇而不受惩罚或减轻刑罚”“仁孝治天下”表明儒家思想法律化,②正确;汉代法律允许“亲亲得相首匿”,体现了封建的“礼”与“法”的统一,③④正确;故选D。3.【解析】选A。据材料“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可知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故选A。材料中没有涉及朱熹的观点,B排除;材料中未涉及道德教化的方式,C排除;材料中没有指明宋代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D排除。【补偿训练】【解析】选B。据题干“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可知,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地方基层教化,稳定基层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排除;乡约制度践行了儒家伦理思想,而非确立儒学权威,C排除;题干未体现重农抑商思想,D排除。4.【解析】选B。从材料“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中可以分析出,唐宋时期律学融合了儒家思想,体现出律学延续以礼入法的传统,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儒法的结合,没有体现出三教合流,A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需要,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需要,D排除。5.【解析】选A。依据题意可知,11、12世纪罗马法的条文在当时法律问题的分析上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表明罗马法保持着长时间的生命力,故选A。在题文中罗马法与教会法并列,不能说明罗马法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B错误;题文中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的相关表述,C错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并非罗马法奠定,D错误。6.【解析】选B。“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的主张出现在12世纪,当时的欧洲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这些主张是对天主教权威的一种挑战,故有利于各民族国家自主意识的增强,故选B。人文主义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4世纪,A不符合史实;材料中只是主张,不可能起到“改变了”的作用,只有付诸行动,才有可能达到C的结果,排除C;题干主张是加强君主专制,D不符合题意。7.【解析】选A。由“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各具特色,并行于当今世界”“英美法系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体系庞杂而不系统”可以分析出英美法系的特点是“体系庞杂而不系统”,但是大陆法系与之不同,另具特色,特别强调法律的体系化和法典化,故选A,排除B。题干没有提到传播和使用的范围,C错误;题干也没有体现出法官的作用,D错误。8.【解析】选C。英国宗教改革后,英王成为国教教会的唯一首脑,查理二世强调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事实上也是在强调英王的至尊地位,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故A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而材料时间是“17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D错误。【补偿训练】1.【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威克利夫“将《圣经》译成英文”,其做法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一年级20以内口算练习题
- 水电安装合同范本6篇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口算达标练习
- 小学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综合训练苏教版五年级
- 公司商业工作计划书6篇
- 《战略思考选对方向》课件
- 公路工程施工总结报告标准
- 高考新课标语文模拟试卷系列之68
-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课件
- 《康师傅促销评估》课件
- 202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招聘应届毕业生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公安机关理论考试题库500道及参考答案
- 《古兰》中文译文版
- 理想系列一体化速印机故障代码
- 现代电路技术——故障检测D算法
- 检验科各专业组上岗轮岗培训考核制度全6页
- 钣金与成型 其它典型成形
- 工程停止点检查管理(共17页)
- 爬架安装检查验收记录表1529
- 2021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 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车间动力及照明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