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地方标准的研究_第1页
建立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地方标准的研究_第2页
建立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地方标准的研究_第3页
建立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地方标准的研究_第4页
建立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地方标准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立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地方标准的研究摘要:近期燃气领域发生的安全事故频次有明显的上升势头,瓶装液化汽油气作为燃气领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安

全关注的焦点。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作为瓶装燃气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已发生安全事故的重点环节。瓶装燃气充装的安全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安全使用。液化石油气充装站接受着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局和城乡建设局的安全监督,但多部门的共同监督也形成了一些环节权责不清、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现状,特别是液化石油气的使用环节,存在着安全管理空白。随着《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许可规则》、《气瓶安全技术规程》的相继实施,液化石油石油气充装站的技术条件也有了相应的调整。根据地方安全生产环境的差异、地方管理部门职能的不同,建立一个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安全技术标准有一定的意义。关键词:液化石油气气瓶充装站地方标准1建立地方标准的目的意义目前民用燃气领域任然是安全事故发生的热点,发生燃气事故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民用燃气也是各相关职能部门安全检查的重点。而瓶装燃气具有流动性强、使用范围广泛、使用条件简单的特点使瓶装燃气在管道燃气发展迅速的今天依然占据城镇燃气的半壁江山。瓶装燃气的使用地点多为小规模的餐饮个体工商户、建筑工地的临时棚户区、未通管道燃气的老旧混租区以及乡村居民散户,这些使用地点往往环境较为简陋、燃气使用者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但这些地点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从而为日常安全生产监管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根据新闻报道及相关部门数据统计,餐饮个体户、建筑工地的临时棚户区、未通管道燃气的老旧混租区是瓶装燃气发生火灾事故的重点区域,而且事故起数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事故原因多为1.使用有严重安全隐患的‘黑气瓶’;2.连接燃气瓶和灶具的燃气软管、压力调节阀老化失效泄露;3.人为疏漏导致灶具泄露燃气;4.使用现场未装设燃气泄露报警装置以及低位空气抽排装置导致泄露燃气在封闭空间聚集。而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作为燃气气瓶的实际使用单位,承担着气瓶燃气充装主体安全责任、对气瓶的使用安全负责、有向燃气使用者安全培训的义务。但是现阶段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的运营模式仍然是燃气使用者上门将气瓶送到充装站充装,导致充装单位绝大数燃气气瓶由什么人使用、在什么地点使用、使用环境安全条件安全状况不清楚,也为燃气贩子进行安全隐患极大的非法燃气气瓶储存、燃气气瓶倒气留下了生存空间,形成了屡禁不绝、屡罚不止的状况。为了进一步做好燃气气瓶安全监管工作,减少安全隐患,牢筑安全底线,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运用大数据优势让数据能够实时掌控,切实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不留监管死角。充分实时融合各方面法规、标准、综合地方实际情况建立地方标准,使燃气气瓶充装站能够简明扼要了解贯彻国家各项法规、政策、标准,做到燃气气瓶安全链条环环相扣,各个环节有人负责,接上安全管理最后1米,真正做到“瓶安到家”。2地方标准社会安全效益分析2.1通过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的数字化建设,可以大幅度提高安全监管部门、城镇燃气监管部门、特种设备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实现安全管理数据实时掌控、安全运行流程可追述、安全过程监督无死角。2.2通过液化石气建站标准实施,通过进一步规范统一各类法规标准,融合本土化,提高可操作性,兼顾地方实际情况,使液化石油气充装站能够简明、便捷理解法律法规、充分贯彻相关法规标准。在句容、丹徒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兼并、联营的背景下,为新模式下的瓶装燃气充装站的资源条件、体系运行、充装质量提供理论标准依据,降低企业运行管理成本。2.3通过建立标准,明确瓶装燃气储存、充装、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补上社会经营场所类的燃气使用中气瓶和灶具连接环节的责任漏洞,明确经营类燃气使用单位(人口聚集区)瓶装燃气使用环境要求,以及燃气气瓶使用场所消防设施、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设施、强制排风排气设施的推荐标准。在强化民用燃气安全的社会背景下提升瓶装燃气领域安全管理水体,创造社会公共安全效益,通过液化石油气的高质量管理,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构建安全生产环境。3地方标准优化重点3.1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站资源条件3.1.1明确人员条件《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许可规则》TSG07-2019[1](以下简称许可规则)D2.2对气瓶充装站的人员条件做出了相关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技术负责人:要求为具备工程师职称,具有气瓶充装管理经验,能有处理一般技术问题,具备组织协调和处理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由于规则中没有明确相关人员应该和充装站建立什么样的劳动关系,导致很多充装站的技术负责人是聘用的退休人员,有的是兼职人员,即便具备管理经验、可以处理一般技术问题,但身体条件也比较难组织协调处理事故应急处置。地方标准可以优化相关要求,可以明确技术负责人的年龄条件,明确和充装站的劳动关系。以保证充装站的技术负责人能够充分保障充装站的技术能力。充装作业人员、检查人员:规则明确了人员数量的要求,也明确了充装作业时作业人员不得同时兼任检查人员,但并没有明确一个班次的充装人员在非充装作业时是否可以作为气瓶检查人员,此处存在一定的理解差异。由于地方一些社保政策的原因,很多充装作业人员和充装站建立了劳动合同但是没有固定的社保,导致一名充装作业人员和多个充装站存在着劳动关系,相关人员串行于多个充装站之间,造成了部分充装站实际的人员资源条件不符合许可规则的要求。目前《气瓶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GB27550-2011[2]中的人员要求和许可规则还有一些差异。地方标准可以统一优化。3.1.2优化充装设备许可规则C3.4.2对于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的要求中明确了禁止使用软管充装液化石油气等危险化学品。而在气瓶充装站的液化石油气的卸载要求中,明确了充装站应具有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卸载专用装置,并符合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及标准的规定。实际上也没有要求液化石油气从移动式压力容器往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卸载过程中不允许使用软管,但是作为存在较大隐患的卸载环节,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据相关了解很多地方安全监管部分已要求充装站使用鹤管装置进行移动式压力容器中的液化石油气卸载。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关于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有关事项的公告》(2019年第3号)[3]要求以及《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TSGZ6001-2009[4]的要求,R2资格证为移动的压力容器充装作业,目前也没有相关法规对从事移动式压力容器卸载工作人员的持证做出要求,但是作为事故易发生环节,充装站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事故应急演练等,以提高卸载环节的安全质量。上述卸载设备和人员的要求可在地方标准中做出适当的要求,以协同其他监管部门的要求和提高生产安全质量。作为液化气体的液化石油气,许可规则要求,贮存容器应当装设准确、安全、醒目的液面显示装置,并有可靠的防超装设施。由于安全生产要求的提高,以前很多地面的石化石油气储罐的安全距离已经不符合相关安全要求,很多充装站已经将地上储罐改造为地下储罐,《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对储罐的液位显示装置、安全距离等作出了要求,但是也未明确液面显示装置的具体形式。考虑到经济性和定期检验的便捷性部分充装站地下罐的基础槽充水,使地下储罐没于水中,考虑到管内低液位时水中浮力对罐体鞍座连接部位的巨大拉力,罐体外围还做了抱箍已加强罐体支座承受浮力的能力,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5]

8.3.21明确了地下储罐宜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槽内,槽内应填充于砂。但是其他规范标准未对液化石油气地下储罐的基础填充做出相关要求,由于标准的不协同,导致相关工程建设的不统一,地方标准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明确相关要求,以达到优化安全技术规范同时兼顾相关标准和地方政策的目的。《特种设备目录》明确了压力管道的定义范围,定义了公称直径小于50mm的均不属于压力管道。很多充装站将液化石油气的管道改造为公称直径小于50mm的管道,这样的管道中组成件不需要监督检验、管道的安装不需要监督检验、管道投用后也不需要进行定期检验,但是液化石油气的介质性质决定了管道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腐蚀、开裂等损伤以致失效的概率较大。需要地方标准对相关管道的定期检测做出一些要求,以保障液化石油气管道的长期安全使用。3.1.3强化过程检测许可规则D2.5对充装站的检测仪器和试验装置做出了要求,要求充装站配备判定气瓶内部残液、残气化学性质的装置和仪器。目前液化石油气市场依旧存在部分不法商家在液化气中掺加二甲醚进行售卖,二甲醚是一种价格低于液化石油气的可燃气体,因二者可以互溶,不法商贩便将其掺入民用液化气中牟取暴利。二甲醚作为化工产品,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掺入液化气后会腐蚀罐体上的胶管,时间久了容易发生泄漏,不少爆炸事故也由此发生。国家质检总局在《关于气瓶充装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不得在民用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二甲醚。也有部分充装站将纯度高达99%的丙烷当做液化石油气进行充装,由于丙烷的储存压力高于液化石油气,在储罐的储存中存在安全隐患,液化石油气气瓶也不可以充装丙烷,而且丙烷作为工业气体,持有民用燃气经营许可资质的液化石油气充装站是不可以充装销售丙烷的。《气瓶安全技术规程》TSG23-2021[6]中规定了充装单位应该在充装检查合格的气瓶上粘贴上合格标签、警示标签,标签上应注明气体名称、实际充装量等。但充装站缺乏对购买的液化气质量进行复检等措施就很难保证充装的液化石油气的气体质量。地方标准可以对此进行优化,以规范充装站所充装的液化石油气的气体质量,并为用户提供相关凭证,以保障用户的用气安全。3.2建立全过程安全溯源管理体系许可规则明确了充装单位应当编制并实施文件和记录控制、设备控制、充装质量控制等要素控制系统。地方标准的建立可以为液化石油气充装站提供标准化的体系运行蓝本。用信息化来达到液化石油气气瓶充装质量全过程可溯源。通过给气瓶赋二维码的方式对气瓶进行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建立全面的液化石油气气瓶的的充装、使用、管理等溯源制度。将液化石油气气瓶的二维码作为气瓶注册登记、充装、配送、检验、运输、使用等环节的唯一性认证标志。建立充装站信息化管理制度,目前液化石油气气瓶在充装过程中,虽然试验了扫码充装、扫码检查、扫码配送,但是仍存在管理上的漏洞。例如一些充装一体设备,没有对充装枪进行数字化锁定,即这类充装枪经过人为设置也可以对无码气瓶进行充装、对非自有气瓶进行充装。需强化对充装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对气瓶信息不符合要求的、或者无信息的,充装设备无法启动充装,从源头上扼制黑气瓶、过期瓶、报废瓶的充装。气瓶规规定,充装单位应当以字质印刷或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对气瓶的安全用气使用说明,对气瓶使用者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告知准守规定的安全准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充装站并没有达到对气体使用者安全用气教育和告知的义务,需要完善气瓶充装站相关制度。据相关报告和事故调查分析,大部分液化石油气气瓶的在使用环节发生的事故是气体使用者不当使用和使用环境不符合安全要求造成的。对于对公共安全影响较大的餐饮场所建筑工地的临时棚户区、未通管道燃气的老旧混租区,地方标准应对液化石油气充装站提出规范要求。例如要求,上述气体使用者应实名购气,充装站应对用气环境出一定的评判,对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场所,充装站应配合相关人员进行整改,以达到安全用气的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充装站应拒绝购气要求。充装站应对上述气体使用者进行气瓶配送制,定期对相关场所进行安全条件符合性检查,形成检查记录。从而补上这个安全管理盲点。可以降低相关事故的发生。目前气瓶数字化管理系统,重点记录了气瓶的登记信息、检验信息、充装信息,对于气瓶使用环节的信息存在一定的盲区。气瓶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地方标准可以将气瓶的使用环节的信息纳入气瓶数字化管理系统。这样不管是气瓶监管部门还是充装站管理者,可以进一步掌握气瓶的信息,气瓶在什么人手里使用、在什么地点使用、使用环境是否满足安全要求都在掌握之中。让信息多跑、人员少跑,可以大大提升监管部门的监管效能、充装单位的管理效率。4地方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地方标准主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以适用于地方的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的建设、运行及数字化建设。主要内容是包括液1.化石油气充装站的建站资源条件要求(政策前置条件(规划、燃气经营、消防))、场所配置条件、人员配置条件、设施配置条件。2.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的体系运行要求(标准化工艺流程、安全要素控制程序、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作业过程数字化记录与追溯)。3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燃气用户的责任和义务。重点为明确充装站对普通居民用户的气瓶发放管理以及安全使用环节的安全指导培训义务;明确充装站对经营类燃气用户送气的义务、对燃气气瓶使用环境现场确认的义务、对燃气气瓶与灶具连接设施安全确认的义务。燃气用户的责任与义务,明确普通居民用户应实名领用燃气气瓶的责任与义务,明确经营类燃气使用单位应接受气瓶充装站送气的义务,对安全使用环境、安全设施条件负责的义务。4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的数字化建设推荐标准(气瓶充装站液化石油气储存数据数字化、气瓶充装站充装流程数字化、普通居民用户气瓶领用、经营类用户气瓶派送,管理数字化)。5结语液化石油气瓶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老百姓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领域,从近期的燃气爆燃事故情况表明,需要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