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践手册_第1页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践手册_第2页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践手册_第3页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践手册_第4页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践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践手册TOC\o"1-2"\h\u10013第1章农业科技推广概述 3241501.1农业科技推广的意义与任务 3231981.1.1意义 391111.1.2任务 3256431.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模式 443871.2.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4149901.2.2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430726第2章农业新品种推广 4292872.1良种选育与引进 428392.1.1良种选育 423062.1.2良种引进 5227802.2新品种试验与示范 5263212.2.1新品种试验 5294992.2.2新品种示范 5242402.3新品种推广策略与实施 548412.3.1新品种推广策略 5226262.3.2新品种推广实施 520408第3章农业新技术应用 620263.1土壤改良与肥料施用技术 6257013.1.1土壤改良技术 6247463.1.2肥料施用技术 650993.2植物保护技术 6108573.2.1生物防治技术 673863.2.2化学防治技术 740243.2.3物理防治技术 7216923.3农业节水技术 7307943.3.1节水灌溉技术 749903.3.2节水栽培技术 722330第4章设施农业发展 759324.1设施农业概述 752064.2设施农业关键技术与设备 726934.3设施农业推广与产业发展 812517第5章现代农业信息化 9279505.1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 929505.1.1信息采集技术 9211405.1.2信息传输技术 910475.1.3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9216885.1.4信息服务与应用技术 919905.2农业大数据与智能决策 9170165.2.1农业大数据来源与类型 937715.2.2农业大数据处理技术 933535.2.3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081865.3农业物联网与智能装备 10222965.3.1农业物联网技术 10218705.3.2智能农业装备 10221575.3.3农业 1026943第6章农业机械化 1040086.1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10242876.1.1现状概述 10204956.1.2发展趋势 10116356.2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 11230726.2.1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 11159966.2.2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 11264786.2.3特色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 11273836.3农业机械化推广与服务 1191976.3.1推广体系建设 11128756.3.2推广方式创新 1140036.3.3政策支持与引导 114356.3.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225318第7章农业循环经济 12225497.1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 12126427.1.1理论基础 12126357.1.2常见模式 12108817.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158187.2.1秸秆还田技术 1225437.2.2秸秆饲料化技术 12196977.2.3秸秆生物质能源技术 1285197.2.4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 12207697.3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实践 12276997.3.1生态农业实践 13183167.3.2循环农业实践 1327269第8章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 13293118.1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1361598.1.1“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13323438.1.2“合作社农户”模式 13225978.1.3“家庭农场”模式 13120588.2农产品加工技术 1471528.2.1粮食加工技术 14255648.2.2油料加工技术 14311008.2.3肉类加工技术 14262068.2.4果蔬加工技术 14298608.3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 14288038.3.1品牌定位 14226618.3.2品牌形象设计 14242088.3.3品牌推广 14244288.3.4品牌营销 15318298.3.5品牌保护 1532206第9章农业科技培训与教育 1532499.1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1546909.1.1培训体系架构 15261189.1.2培训内容与形式 1527709.1.3培训资源整合 1550299.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 15201569.2.1培训需求分析 15110599.2.2培训内容设置 153279.2.3培训方式与方法 15160209.3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 165789.3.1培训对象与目标 16219929.3.2培训内容 1627129.3.3培训模式 16313779.3.4培训机制 1627069第10章农业科技推广政策与实施 162544510.1农业科技推广政策体系 162139710.1.1政策背景 16498510.1.2政策目标 162729610.1.3政策措施 16208210.2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申报与管理 162058610.2.1项目申报 171436610.2.2项目评审 17577210.2.3项目管理 172996810.3农业科技推广绩效评价与改进措施 173194910.3.1绩效评价原则 17246910.3.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7335810.3.3改进措施 17第1章农业科技推广概述1.1农业科技推广的意义与任务1.1.1意义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1.2任务(1)传播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2)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3)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4)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消费者需求。(5)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1.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模式1.2.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由主导、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技术协会等多元化主体组成。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上下联动、分工明确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1.2.2农业科技推广模式(1)主导型:通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2)科研院所型:农业科研院所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3)企业带动型:农业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将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给农民。(4)合作社引领型:农民合作社组织农民参与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应用能力。(5)农民技术协会型:农民技术协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6)多元化合作型:企业、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社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推广。通过以上多种推广模式,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2章农业新品种推广2.1良种选育与引进良种选育与引进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2.1.1良种选育(1)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2)开展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3)注重分子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良种选育中的应用;(4)建立完善的良种选育技术体系,提高良种选育效率。2.1.2良种引进(1)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2)加强引进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产量等性状的评价;(3)严格执行引进品种的检疫、隔离、繁殖等程序,保证引进品种安全;(4)推动国内外良种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良种引进水平。2.2新品种试验与示范新品种试验与示范是推广新品种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新品种试验(1)开展新品种的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2)科学设计试验方案,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新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4)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2.2.2新品种示范(1)在试验基础上,开展新品种的示范种植;(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和农户进行示范;(3)加强对示范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保证示范效果;(4)收集示范数据,为新品种推广提供依据。2.3新品种推广策略与实施新品种推广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具体策略与实施如下:2.3.1新品种推广策略(1)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明确新品种推广的目标和任务;(2)制定新品种推广计划,明确推广区域、推广品种和推广规模;(3)建立多元化推广渠道,提高新品种推广效果;(4)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新品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2.3.2新品种推广实施(1)组织新品种展示、观摩等活动,增强农民对新品种的信心;(2)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3)加强新品种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程技术支持;(4)完善新品种推广政策,激发农民种植新品种的积极性。第3章农业新技术应用3.1土壤改良与肥料施用技术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与品质。我国在土壤改良与肥料施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3.1.1土壤改良技术(1)物理改良:采用深翻、松土、镇压等措施,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2)化学改良: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有机肥等,调整土壤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等化学性质,改善土壤环境。(3)生物改良:利用微生物、蚯蚓等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3.1.2肥料施用技术(1)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2)有机无机肥配施:合理搭配有机肥与无机肥,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保证作物营养需求。(3)缓控释肥料:通过控制肥料释放速率,使肥料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同步,减少肥料损失。3.2植物保护技术植物保护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在植物保护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3.2.1生物防治技术(1)天敌昆虫: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种群,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2)微生物农药:使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3)植物源农药:从植物中提取具有杀虫、杀菌活性的物质,用于防治病虫害。3.2.2化学防治技术(1)高效低毒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2)农药减量增效:通过改进施药技术、优化农药配方等手段,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3.2.3物理防治技术(1)诱杀技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等特性,采用灯光、色板等方法诱杀害虫。(2)阻隔技术:采用防虫网、塑料薄膜等材料,阻止害虫入侵。3.3农业节水技术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3.3.1节水灌溉技术(1)滴灌: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提高灌溉水利用率。(2)喷灌:利用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作物表面,减少水分蒸发损失。(3)微灌: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减少水分流失。3.3.2节水栽培技术(1)抗旱品种选育:培育适应性强的抗旱品种,减少作物对水分的依赖。(2)覆盖栽培:采用地膜、秸秆等覆盖作物表面,降低土壤水分蒸发。(3)水肥一体化: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4章设施农业发展4.1设施农业概述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用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手段,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可控的环境条件,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还能有效缓解资源约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2设施农业关键技术与设备设施农业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施设计与建造技术: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作物需求和农业生产目标,进行设施结构优化设计,提高设施抗风、抗雪、保温、遮阴等功能。(2)环境调控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设施内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的自动调控,满足作物生长需求。(3)无土栽培技术:利用岩棉、椰糠、泥炭等替代传统土壤,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介质,提高产量和品质。(4)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进行智能化调控,实现水肥的高效利用。(5)病虫害防治技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对设施内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降低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设施农业设备主要包括:(1)温室设备:包括连栋温室、日光温室、薄膜温室等。(2)环境调控设备:如湿帘、风机、加湿器、补光灯等。(3)无土栽培设备:包括岩棉栽培、椰糠栽培、水培等。(4)水肥一体化设备:水泵、施肥器、滴灌系统等。(5)病虫害防治设备:如臭氧发生器、紫外线杀菌灯、生物防治剂等。4.3设施农业推广与产业发展设施农业推广与产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和支持设施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设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2)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强设施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产业布局与优化: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优化设施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特色设施农业,提高产业竞争力。(4)人才培养与培训:加强设施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水平。(5)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加强设施农业产品市场开拓,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打造知名品牌。通过以上措施,促进设施农业推广与产业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第5章现代农业信息化5.1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的一系列技术。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5.1.1信息采集技术信息采集是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的基础,主要包括土壤、气象、生物、经济等方面信息的采集。常见的信息采集技术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5.1.2信息传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起到关键作用,主要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如光纤、同轴电缆等;无线通信技术如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5.1.3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技术通过对大量农业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5.1.4信息服务与应用技术信息服务与应用技术是将农业信息化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手段,主要包括农业电子商务、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5.2农业大数据与智能决策农业大数据是指通过收集、整合、分析农业领域中的海量数据,为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5.2.1农业大数据来源与类型农业大数据来源广泛,包括气象、土壤、生物、经济等多个方面。其主要类型有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5.2.2农业大数据处理技术农业大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存储、数据挖掘等。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数据质量、挖掘潜在价值,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2.3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结合农业专家知识、模型和算法,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建议。其主要应用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市场分析等领域。5.3农业物联网与智能装备农业物联网与智能装备是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5.3.1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控制器、通信设备等,实现农业环境、生产过程、设备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控制系统等。5.3.2智能农业装备智能农业装备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等,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主要包括智能灌溉、智能植保、智能收割等。5.3.3农业农业是一种具备一定自主性、能够代替人工作业的智能化设备。其主要应用于作物种植、施肥、喷药、采摘等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本章对现代农业信息化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第6章农业机械化6.1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6.1.1现状概述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已逐步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化、自动化转变。目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已达到较高水平,但经济作物、特色作物机械化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1.2发展趋势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向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2)向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方向发展;(3)向多功能、多样化、系统化方向发展;(4)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产规模的机械化方向发展。6.2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6.2.1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等环节。目前我国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已较为成熟,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较高。6.2.2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涉及棉花、油菜、甘蔗、烟草等作物。我国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粮食作物相比,机械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今后应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6.2.3特色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特色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蔬菜、水果、茶叶等。由于特色作物种类繁多、生产方式各异,机械化生产技术具有较大挑战性。应针对不同特色作物,研发适应性强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6.3农业机械化推广与服务6.3.1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建设,完善推广网络,提高推广能力。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推广服务水平。6.3.2推广方式创新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创新农业机械化推广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推广效果。通过举办现场演示、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形式,让农民了解、掌握和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6.3.3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实施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引导农民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6.3.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鼓励农业机械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第7章农业循环经济7.1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模式7.1.1理论基础农业循环经济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其核心思想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封闭循环、高效利用和多层次利用。7.1.2常见模式(1)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循环模式:通过种植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产生粪便,加工业处理废弃物,实现产业链内部物质循环利用。(2)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循环。(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7.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7.2.1秸秆还田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7.2.2秸秆饲料化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化学处理等方法,将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提高养殖效益。7.2.3秸秆生物质能源技术通过生物质气化、热解、发酵等途径,将秸秆转化为可燃气体、燃料乙醇等可再生能源。7.2.4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好氧堆肥、厌氧消化等方法,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7.3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实践7.3.1生态农业实践(1)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强、生态效益高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2)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物理、生物等手段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3)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农田抗灾能力。7.3.2循环农业实践(1)产业链延伸: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园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农业循环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第8章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8.1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一种经营方式。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8.1.1“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该模式以公司为龙头,以基地为纽带,将农户紧密联系起来。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和资金支持,基地负责组织生产,农户负责具体生产操作。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各环节的互利共赢。8.1.2“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作为农民自愿结成的经济组织,通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方式,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享产业发展成果。8.1.3“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8.2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农产品加工技术:8.2.1粮食加工技术粮食加工技术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的脱壳、磨粉、膨化等。通过加工,提高粮食的食用口感、营养价值和储存稳定性。8.2.2油料加工技术油料加工技术主要包括油脂提取、精炼等工艺。采用现代油料加工技术,可以提高油脂的产量、质量和安全功能。8.2.3肉类加工技术肉类加工技术包括屠宰、分割、腌制、熟制等环节。通过加工,提高肉类的口感、营养价值、保质期和方便性。8.2.4果蔬加工技术果蔬加工技术包括清洗、切割、榨汁、干燥等。通过加工,可以延长果蔬的保质期,提高其附加值和消费便捷性。8.3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以下是农产品品牌建设与推广的关键环节:8.3.1品牌定位根据农产品特点、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明确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应突出农产品优势,满足消费者需求,体现地域特色。8.3.2品牌形象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括品牌名称、标志、包装等方面。设计应简洁大方、富有创意,体现农产品品质和地域文化。8.3.3品牌推广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品牌推广活动。线上推广包括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线下推广包括农产品展会、实体店等。同时加强农产品品质监管,保证品牌信誉。8.3.4品牌营销结合消费者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品牌营销活动。如定制化生产、体验式消费、农产品期货等,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8.3.5品牌保护加强品牌保护意识,对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建立健全品牌管理体系,保证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第9章农业科技培训与教育9.1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作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9.1.1培训体系架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培训网络,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培训格局。9.1.2培训内容与形式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形式可采用现场教学、网络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等多种方式。9.1.3培训资源整合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师资库,优化培训资源配置。9.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关键作用。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2.1培训需求分析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实际需求,明确培训目标,制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