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化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乡村绿化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乡村绿化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乡村绿化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乡村绿化建设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绿化建设作业指导书TOC\o"1-2"\h\u10313第1章乡村绿化建设概述 378041.1绿化建设的重要性 4311841.2乡村绿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4100441.3乡村绿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413609第2章乡村绿化规划与设计 429452.1绿化规划的基本要求 4182.2绿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550612.3乡村绿化布局与空间组织 515336第3章乡村绿化植物选择与应用 6131813.1植物选择的原则 6285903.1.1适应性原则 6147153.1.2多样性原则 6274933.1.3经济性原则 6185343.1.4美观性原则 6141023.2常见绿化植物的特点与应用 6283.2.1常绿乔木 6131173.2.2落叶乔木 7181633.2.3灌木 7157323.2.4藤本植物 7230943.2.5地被植物 79133.3乡村绿化植物配置与造景 7182563.3.1整体规划 7165293.3.2植物组合 7152333.3.3空间布局 7148573.3.4生态功能 7179423.3.5文化内涵 718933第4章乡村绿化土壤与排水 8188034.1土壤质量评价与改良 8246004.1.1土壤调查与采样 8310984.1.2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8325924.1.3土壤改良措施 8312474.2绿化土壤管理 878104.2.1土壤准备 817334.2.2土壤施肥 8210164.2.3土壤养护 853744.3排水系统设计与施工 825884.3.1排水系统设计 8112684.3.2排水系统施工 921108第5章乡村绿化植树造林技术 9191685.1树种选择与苗木准备 9117315.1.1树种选择原则 9128005.1.2树种选择建议 9105855.1.3苗木准备 9222445.2栽植技术与养护管理 9301925.2.1栽植技术 9149605.2.2养护管理 10322425.3造林工程组织与管理 10242145.3.1工程组织 10247315.3.2工程管理 1015982第6章乡村绿化美化与景观营造 10190146.1绿化美化原则与手法 1010176.1.1原则 1060456.1.2手法 11207766.2乡村景观节点设计 11253656.2.1节点类型 11240226.2.2设计要点 11223786.3景观小品与设施配置 11314486.3.1景观小品 11140826.3.2设施配置 1119027第7章乡村绿化生态保护与修复 12182707.1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12163747.1.1维护生物多样性 1222967.1.2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2204237.1.3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 12100557.1.4防治自然灾害 12104117.2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12106947.2.1植被恢复技术 12327177.2.2水土保持技术 13302447.2.3生态固碳技术 13236907.2.4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13299647.3乡村绿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策略 1342487.3.1合理规划绿化布局 13302527.3.2选择适宜的绿化树种 1398517.3.3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1354677.3.4完善生态保护政策体系 1383267.3.5强化生态监测与评估 1312818第8章乡村绿化建设施工与管理 13299438.1施工组织与管理 13214008.1.1施工组织设计 13225198.1.2施工现场管理 14265048.1.3施工安全管理 14108758.2绿化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14301138.2.1绿化施工工艺 14239038.2.2质量控制 14314908.3工程验收与移交 14210468.3.1工程验收 14287238.3.2工程移交 1420378第9章乡村绿化养护与病虫害防治 14227169.1养护管理的基本要求 1533339.1.1制定合理的养护计划,保证乡村绿化植物得到及时、有效的养护。 15286849.1.2强化养护队伍建设,提高养护人员业务素质,保证养护工作质量。 15149769.1.3定期对绿化植物进行巡查,及时发觉并解决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5263669.1.4做好绿化植物的生长记录,为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5191069.1.5合理安排养护资金,保证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15323329.2植物养护技术要点 15147789.2.1水分管理: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合理控制浇水量和浇水频率,保持土壤湿润。 15280639.2.2施肥管理:根据植物生长需求,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1589859.2.3修剪整形:合理修剪枯枝、病枝、重叠枝等,保持树形美观,促进植物生长。 15174419.2.4防寒保暖:在寒冷季节,采取覆盖、涂白等措施,防止植物受到冻害。 15158289.2.5防暑降温:在高温季节,采取浇水、遮阴等措施,降低植物生长环境的温度。 1558329.3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措施 15257239.3.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结合植物生长习性,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15127079.3.2早期发觉,及时处理:加强对绿化植物的巡查,发觉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15101309.3.3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捉、挂诱捕器、设置隔离带等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 15278989.3.4化学防治:合理选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喷洒,控制病虫害蔓延。 15104539.3.5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 1530699.3.6健康养护:加强植物养护管理,提高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 1511656第10章乡村绿化建设政策与法规 163131410.1我国乡村绿化政策概述 16214710.1.1政策背景 16993410.1.2政策目标 161635710.1.3政策措施 162791610.2乡村绿化建设相关法规与标准 161536210.2.1法律法规 161966310.2.2部门规章 162420810.2.3地方政策与标准 162592710.3乡村绿化建设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161738010.3.1政策实施 16709310.3.2法规执行 17549410.3.3监督检查 17第1章乡村绿化建设概述1.1绿化建设的重要性绿化建设作为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绿化建设有助于改善乡村空气质量,吸收有害气体,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为村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绿化建设有助于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产。乡村绿化还具有美化环境、提升乡村形象、丰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等多重功效。1.2乡村绿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我国乡村绿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绿化覆盖率低,绿化空间分布不均;二是绿化树种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三是绿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低下;四是乡村居民绿化意识薄弱,参与度不高;五是绿化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长效机制。1.3乡村绿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乡村绿化建设应以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构建生态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乡村绿化体系,为乡村居民提供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2)原则:①生态优先: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功能,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②科学规划:根据乡村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文化特色等因素,合理布局绿化空间,提高绿化效果。③多样化与特色化: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观赏价值高的树种,丰富绿化层次,体现乡村特色。④广泛参与:动员乡村居民积极参与绿化建设,提高乡村绿化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⑤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绿化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保证乡村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第2章乡村绿化规划与设计2.1绿化规划的基本要求乡村绿化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绿化规划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维护乡村生态平衡。(2)以人为本,注重景观效果。绿化规划应充分考虑乡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绿化空间的舒适度,创造优美的乡村景观。(3)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绿化规划应结合乡村发展总体规划,合理配置绿化用地,提高绿化覆盖率。(4)突出特色,体现地方文化。绿化规划应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运用地方特色植物,展示乡村独特风貌。(5)科学实施,保证绿化成效。绿化规划应采用科学的绿化技术和措施,提高绿化工程的成活率和保存率。2.2绿化设计的主要内容乡村绿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植物选择与配置。根据乡村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合理搭配常绿与落叶、观花与观叶、乔灌草等植物,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2)绿化布局。根据乡村空间结构和功能需求,合理规划绿化用地,确定绿化带的宽度、长度和位置,形成有序的乡村绿化网络。(3)景观节点设计。对乡村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设计,运用雕塑、小品、座椅等元素,提升绿化空间的趣味性和互动性。(4)绿化设施配置。根据乡村居民需求,设置休闲座椅、健身器材、照明设施等,提高绿化空间的实用性和功能性。(5)绿化施工技术。选用适宜的绿化施工技术,保证绿化工程的顺利进行和绿化成效。2.3乡村绿化布局与空间组织乡村绿化布局与空间组织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绿化布局应与乡村整体规划相协调,形成统一的乡村景观风貌。(2)层次性原则。绿化布局应充分考虑乡村空间层次,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3)灵活性原则。绿化布局应根据乡村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条件,灵活调整绿化空间和形式。(4)功能性原则。绿化布局应满足乡村居民的生活、休闲、游憩等需求,提高绿化空间的实用性。在空间组织方面,应注重以下方面:(1)公共绿化空间。结合乡村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设置集中绿地,提供居民休闲、健身等活动场所。(2)居住区绿化空间。在乡村居民区周边,合理配置绿化带和绿地,营造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3)产业区绿化空间。在乡村产业区周边,加强绿化建设,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4)生态景观带。结合乡村水系、山体等自然条件,打造生态景观带,提升乡村整体景观品质。第3章乡村绿化植物选择与应用3.1植物选择的原则3.1.1适应性原则选择绿化植物时,首先要考虑植物对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适应性。优先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生长势强、抗逆性好的植物种类。3.1.2多样性原则在植物选择上,要注意物种多样性,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植物,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观赏性。3.1.3经济性原则在保证绿化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养护管理简便的植物种类,降低绿化建设和后期维护成本。3.1.4美观性原则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充分考虑植物的色彩、形态、花期等因素,使乡村绿化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3.2常见绿化植物的特点与应用3.2.1常绿乔木特点:树冠整齐,四季常绿,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应用:行道树、庭荫树、防护林等。3.2.2落叶乔木特点:秋季叶色变化丰富,生长速度较快,遮阴效果显著。应用:行道树、风景林、防护林等。3.2.3灌木特点: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观赏性强,生长速度适中。应用:绿篱、花坛、花境、防护带等。3.2.4藤本植物特点:攀附性强,可覆盖墙面、廊架等,提高绿化效果。应用:墙面绿化、廊架绿化、立体绿化等。3.2.5地被植物特点:生长低矮,覆盖性强,耐阴性强,易于养护。应用:树下绿化、道路两侧绿化、裸露地面覆盖等。3.3乡村绿化植物配置与造景3.3.1整体规划根据乡村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规划绿化植物的配置,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绿化景观。3.3.2植物组合将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组合,充分利用植物的颜色、形态、花期等特点,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3.3.3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乡村绿地的功能需求,合理布局休闲、观赏、防护等功能区,实现绿化植物的空间优化。3.3.4生态功能注重绿化植物的生态功能,选择具有吸附污染物、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的植物,提高乡村生态环境质量。3.3.5文化内涵结合乡村文化特色,选择具有象征意义或历史价值的植物,体现乡村绿化的文化内涵。第4章乡村绿化土壤与排水4.1土壤质量评价与改良4.1.1土壤调查与采样对乡村绿化区域进行土壤质量评价,首先要进行土壤调查与采样。根据地形、植被等因素,合理布设采样点,保证采样具有代表性。采集表层土壤(0~20cm)样品,用于后续分析。4.1.2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如氮、磷、钾)、土壤容重等。通过实验室分析,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为绿化植物的选择和土壤改良提供依据。4.1.3土壤改良措施根据土壤质量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1)物理改良:通过深翻、松土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渗透性。(2)化学改良:调整土壤pH值,施用有机肥、复合肥等,提高土壤养分含量。(3)生物改良:接种微生物菌剂,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4.2绿化土壤管理4.2.1土壤准备在绿化施工前,对土壤进行深翻、平整,保证土壤疏松、排水良好,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4.2.2土壤施肥根据土壤质量评价结果和植物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复合肥等,提高土壤肥力。4.2.3土壤养护加强绿化区域的土壤养护,定期进行除草、松土、浇水等工作,保证土壤养分和水分充足。4.3排水系统设计与施工4.3.1排水系统设计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包括:(1)地表排水:设置排水沟、截水沟等,排除地表积水。(2)地下排水:采用渗沟、渗井等设施,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湿度过大。4.3.2排水系统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排水系统施工,保证排水设施符合以下要求:(1)排水沟、截水沟等设施结构牢固,防止水土流失。(2)排水设施的材料、尺寸、坡度等符合设计规范。(3)排水设施连接顺畅,保证排水效果。(4)定期检查和维护排水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行。第5章乡村绿化植树造林技术5.1树种选择与苗木准备5.1.1树种选择原则在选择乡村绿化树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适地适树,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树种;二是兼顾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选择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的树种;三是注重多样性,合理搭配不同树种,提高绿化效果的稳定性;四是易于养护管理,选择生长速度适中、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的树种。5.1.2树种选择建议根据上述原则,推荐以下树种:乡土树种如杨树、柳树、榆树等;经济树种如核桃、板栗、柿子等;景观树种如樱花、海棠、紫叶李等;生态修复树种如柠条、沙棘、荆条等。5.1.3苗木准备苗木质量是造林成功的关键。苗木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规格合格的苗木。起苗前应进行修剪,去除病弱枝,保持树势平衡。运输过程中注意保护苗木,避免水分蒸发和损伤。5.2栽植技术与养护管理5.2.1栽植技术(1)栽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栽植季节,一般为春季和秋季。(2)栽植穴规格:根据苗木规格确定栽植穴大小,保证栽植后根系有足够的空间生长。(3)栽植方法:采用裸根栽植或土球栽植,栽植时注意保持苗木正直,根系舒展。(4)浇水:栽植后立即浇透水,保证土壤与根系紧密接触。5.2.2养护管理(1)水肥管理: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湿度进行适时浇水,合理施肥,保证树木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2)修剪:及时进行修剪,去除枯死枝、病虫枝,保持树形美观,促进树木生长。(3)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发觉病虫害及时防治,减少损失。(4)除草松土:定期进行除草松土,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透气性。5.3造林工程组织与管理5.3.1工程组织(1)明确造林目标,制定详细的造林方案。(2)组织专业造林队伍,提高造林质量。(3)合理安排造林进度,保证按期完成造林任务。5.3.2工程管理(1)加强造林技术培训,提高造林人员技术水平。(2)建立造林档案,记录造林过程和树木生长情况。(3)落实管护责任,保证造林成果得到有效保护。(4)定期对造林工程进行检查验收,保证造林质量。第6章乡村绿化美化与景观营造6.1绿化美化原则与手法6.1.1原则乡村绿化美化应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2)突出乡村特色,体现地域文化,展示乡村风情。(3)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合理选择绿化美化植物。(4)以人为本,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5)持续发展,经济适用,降低绿化美化成本。6.1.2手法乡村绿化美化手法主要包括:(1)植物配置:采用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2)空间布局:合理规划绿化空间,形成有序、舒适的乡村环境。(3)色彩搭配:巧妙运用植物色彩,提升乡村景观视觉效果。(4)季相变化:充分考虑植物季相变化,营造四季分明的景观效果。(5)生态修复: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平衡。6.2乡村景观节点设计6.2.1节点类型乡村景观节点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入口节点:展示乡村形象,引导游客进入。(2)中心节点:集中展示乡村特色,提供休闲活动场所。(3)边缘节点:连接乡村与周边环境,增强景观过渡效果。(4)观景节点:提供观景平台,欣赏乡村美景。6.2.2设计要点(1)结合地形地貌,充分利用现有景观资源。(2)突出乡村特色,体现地域文化。(3)合理布局空间,提供舒适宜人的活动场所。(4)植物配置丰富多样,注重季相变化。6.3景观小品与设施配置6.3.1景观小品景观小品是乡村绿化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雕塑:反映乡村文化、历史、民俗等主题的雕塑作品。(2)标识牌:介绍乡村特色、景点、设施等信息。(3)休息座椅:结合景观设置,提供休息、交流场所。(4)灯光照明:展示乡村夜景,提升景观效果。6.3.2设施配置乡村绿化美化设施配置主要包括:(1)公共设施:如公厕、垃圾桶、停车场等。(2)服务设施:如农家乐、民宿、商店等。(3)休闲娱乐设施:如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等。(4)生态设施:如雨水花园、湿地等。在配置设施时,应充分考虑乡村实际需求,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第7章乡村绿化生态保护与修复7.1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乡村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生态保护在乡村绿化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7.1.1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能够有效维护乡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7.1.2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是乡村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1.3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7.1.4防治自然灾害加强生态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7.2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为了实现乡村绿化与生态保护的目标,以下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在乡村绿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7.2.1植被恢复技术采用植被恢复技术,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提高乡村地区的植被覆盖率。7.2.2水土保持技术运用水土保持技术,如梯田、坡改梯、水土保持林等,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7.2.3生态固碳技术通过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途径,提高乡村地区的碳汇能力,缓解全球气候变化。7.2.4生态修复工程技术采用生态护坡、生态隔离带等工程技术,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3乡村绿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策略7.3.1合理规划绿化布局根据乡村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绿化布局,保证绿化工程与生态保护相结合。7.3.2选择适宜的绿化树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生长迅速、生态效益高的绿化树种,提高绿化效果。7.3.3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村民参与乡村绿化建设,共同维护乡村生态环境。7.3.4完善生态保护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政策体系,加强对乡村绿化建设的政策支持,保证生态保护与乡村绿化建设协同推进。7.3.5强化生态监测与评估开展生态监测与评估,及时掌握乡村绿化建设的成效和问题,为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第8章乡村绿化建设施工与管理8.1施工组织与管理8.1.1施工组织设计根据乡村绿化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明确施工流程、施工方法、施工周期及人员配置等。保证施工组织合理,高效有序。8.1.2施工现场管理(1)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2)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巡查与监督,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3)合理规划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布局,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8.1.3施工安全管理(1)制定施工安全管理措施,明确安全责任,保证施工安全。(2)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3)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安全隐患及时整改。8.2绿化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8.2.1绿化施工工艺(1)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保证绿化效果。(2)选用适宜的绿化植物,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3)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提高植物成活率。8.2.2质量控制(1)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2)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保证施工质量。(3)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保证工程质量。8.3工程验收与移交8.3.1工程验收(1)组织相关专家对绿化工程进行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2)验收内容包括:绿化工程质量、绿化效果、施工安全等。(3)对验收中发觉的问题及时整改,直至达到验收标准。8.3.2工程移交(1)工程验收合格后,及时办理工程移交手续。(2)明确工程移交后的管护责任,保证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3)建立健全绿化工程档案,为后期管护提供依据。第9章乡村绿化养护与病虫害防治9.1养护管理的基本要求9.1.1制定合理的养护计划,保证乡村绿化植物得到及时、有效的养护。9.1.2强化养护队伍建设,提高养护人员业务素质,保证养护工作质量。9.1.3定期对绿化植物进行巡查,及时发觉并解决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9.1.4做好绿化植物的生长记录,为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9.1.5合理安排养护资金,保证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9.2植物养护技术要点9.2.1水分管理: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合理控制浇水量和浇水频率,保持土壤湿润。9.2.2施肥管理:根据植物生长需求,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健康生长。9.2.3修剪整形:合理修剪枯枝、病枝、重叠枝等,保持树形美观,促进植物生长。9.2.4防寒保暖:在寒冷季节,采取覆盖、涂白等措施,防止植物受到冻害。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