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暑假考试练习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 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 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可知,代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已经融入到中原文明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发展,C项正确;材料谈中原文化受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影响,而非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也未强调中国文化不受外界影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华夷之争,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2.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A.政府主导管理专业化 B.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C.运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传”“驿”“驿置”“漕运”体现的是当时的物流多样且水陆并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军事功能,与经济文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古代物流除了运粮和军需物资外,还体现了传递文书的功能,材料中未体现出谁主谁次,排除C项。故选D项。3.758年,唐肃宗任命第五琦推行盐政,他仿照汉朝桑弘羊的盐法,实行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榷盐法。762年,盐铁使刘晏改革盐法,创立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通商法。这一改革()A.废除了盐铁专卖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减少了财政收入 D.体现了官商分利〖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刘晏改革盐法,将盐的产销权部分下放给了商人,由民制、官收、商运、商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商人的优势,提高盐的销售效率和范围,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也体现了官商分利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改革并没有废除盐铁专卖,只是在专卖制度下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刘晏改革盐法的措施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并没有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项;这一改革提高了盐的销售效率和范围,会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4.据下面两幅图可知,元明时期()A.国家疆域得到大大拓展 B.大一统局面得到了巩固C.东北边疆管理得到加强 D.地方行政区划日趋混乱〖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元朝在东北地区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卫所、奴儿干都司等机构,加强了中央对东北地区的管理,C项正确;两幅图示均涉及在东北地区的管理,并没有扩大疆域,排除A项;两幅图示只是涉及东北地区,反映的是中央对东北地区管理的加强,不能说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排除B项;元朝在东北地区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卫所、奴儿干都司等机构,说明地方管理有序,而非“混乱”,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是1906年《时事画报》登载的题为《何不讲求卫生》的舞狮图,图中按语为:“迎神舞狮之所,祓除不祥,此乡愚为,为有识者所哂。西人谓时疫由于地方不洁、华人不讲究卫生所致,殆近理哉。”该画的创作寓意是()A.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B.提高群众公共卫生水平C.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D.破除迷信提倡文明新风〖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06年中国。舞狮图中按语大意是:中国人有迎神舞狮来祛除疫病的传统,这是封建迷信,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西方人认为疫病产生是由于环境污秽和中国人不卫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可见该画的创作寓意是破除迷信,提倡讲卫生、讲科学的文明新风,D项正确;画报内容意在提倡讲究卫生、讲科学,与“唤醒救亡图存意识”关系不大,排除A项;画报内容除了提倡讲卫生以外,还主张破除迷信、科学防疫,“提高群众公共卫生水平”不能完整概括其创作寓意,排除B项;画报主张摒弃迎神舞狮来祛除疫病的迷信做法,而非弘扬舞狮等传统民俗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6.《申报》相关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可看出一些端倪。以“民族”一词为例,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而1925年一年,“民族”一词即可检索到502条;1928年、1936年,这一数据增加到1119、1507条;抗战爆发后,“民族”一词使用频率进一步冲高,1939年达到2369条。这些变化说明()A.近代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B.民众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C.阶级基础不断壮大 D.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1939年(中国)。根据材料“‘民族’一词使用频率进一步冲高”可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国人的民族意识在不断增强,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不足以说明民众的文化素养提高以及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排除B、D项;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A项。7.天津解放之时,军管会规定:“凡持有金圆券10万元以上者,准持其向海关或工商局办理登记手续,携运出境换回物资;只有经特准的不能自行携出的商民和持有500元以下的工人农民学生教职员贫苦市民才可以兑换。”上述规定()A.解决了国统区金圆券通货膨胀的现象 B.扭转全国金融体系的混乱局面C.提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资金支持 D.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凡持有金圆券10万元以上者,准持其向海关或工商局办理登记手续,携运出境换回物资”可知,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个月纸币的发行量已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随之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而天津解放后,军管会在货币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扭转全国金融体系的混乱局面,B项正确;当时全国尚未全部解放,国统区的通货膨胀与的政策关系不大,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立是通过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且提供资金支持说法错误,排除C项;金融方面的措施无法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进军,该说法太过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8.天津铁厂是天津市的飞地,其代号为6985工程,坐落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更乐镇境内。1969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太行山深处投资4亿元建立,属“小三线”工厂,并且带保密性质。该厂的建立体现了新中国()A.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 B.全面建设时期的成果C.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 D.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9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天津铁厂就是属于“小三线”工厂,C项正确;1969年处于“文革”时期,不属于过渡时期,排除A项;1969年处于“文革”时期,不属于全面建设时期,排除B项;该厂的建立不属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9.如图为1980年到2006年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曲线,如图可以用来说明()A.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B.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到200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80年到2006年间,第一产业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大致保持平稳,第三产业不断上升,这主要反映了中国新时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D项正确;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之后才建立,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21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10.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在努力应对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而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波斯帝国的武力扩张 B.希腊化时代的影响C.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 D.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世界)。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可知材料涉及希腊化世界,材料反映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波斯帝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灭亡,排除A项;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材料反映了公元前3世纪,在罗马至印度的广大区域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畅通地沟通,据所学这是希腊化影响的结果,排除C;经济与贸易发展与题干中“一种语言”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希腊化这种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中世纪的英国,肉是奢侈之物。进入15世纪,英国乡村屠户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村庄永久性啤酒馆相当普遍。这表明()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食物储备技术进步确保人民身体健康C.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推动饮食结构变化 D.君主立宪制政体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和新大陆的发现,许多新的食物物种(如土豆、玉米等)传入欧洲,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食物产量高、易于储存,使得即使在没有足够土地的情况下,人们也能摄入足够的营养。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英国乡村屠户的生意兴旺,因为人们有了更多的肉类消费。同时,村庄中永久性啤酒馆的普遍也表明了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啤酒是使用麦芽等原料制作的,这也反映了新的食物物种的交流和影响,A项正确;虽然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确实可以确保食物在困难时期仍可供应,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这方面的信息,而且仅凭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直接说明人民的身体健康得到改善,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而是更多地强调了新的食物物种的交流,排除C项;君主立宪制政体与食品安全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食品安全更多取决于食物的生产、储存和分配机制,而不是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12.1801出版的英国漫画《漫画商店》(如图),呈现了当时伦敦一种常见的场景:在版画商店的橱窗前,拥挤的人们观赏和评论着描绘各种社会现象的漫画。此画中有驼背的老头、失去下肢的残疾人、时髦的姑娘、怀抱婴儿的妇女、衣冠楚楚的绅士,甚至还有黑人。这反映出英国()A.阶级矛盾的缓和 B.文化消费的单调 C.平民社会的来临 D.大众教育的普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此画中有驼背的老头、失去下肢的残疾人、时髦的姑娘、怀抱婴儿的妇女、衣冠楚楚的绅士,甚至还有黑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描绘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不同阶层的民众评论社会现象的相关信息,体现了平民社会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阶级矛盾缓和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本题主旨是“英国社会的变化”,而“文化消费的单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这些人受教育的信息,无法得出大众教育普及的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3.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兴起于19世纪欧洲,一战前后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反映了()A.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世界大战制约学术交流C.国际格局影响学术研究 D.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及所学可知,东方学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极其宽泛的概念,以亚洲和非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19世纪有了重要发展。一战前后,欧洲主要大国的东方学都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东方学的发展出现新变化,主导国家由欧洲到苏美。由此可见,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着学术研究的方向,C项正确;和平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并且材料内容并且强调时代发展主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世界大战与学术交流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世界大战对学术交流制约作用的结论,排除B项;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但与材料主要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0、1、2、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4.《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命令陕甘总督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据移民王世昌讲述,到达乌鲁木齐后,“伐木采煤,养育鸡豚,渐成村落,与内地无异”。到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这最适合用来说明()【本题为最佳选择题】A.阐述历史事件必须运用时空观念 B.历史资料的多元性加深史实认知C.历史文献通常以统治者活动为主 D.史书记载和口述历史带有主观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据题意可知,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帝由内地向新疆乌鲁木齐移民,但由于新疆与内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不可能出现与“内地无异”的情况,说明这一记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D项为最佳选项;阐述历史事件应该运用时空观念,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与题意主旨联系不大,A项为次佳选项;历史资料的多元性加深史实认知,这一说法正确,但材料中仅涉及一种史料,不能体现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所以B项为次佳选项;统治者活动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历史文献通常以统治者活动为主,C项错误,排除。故D项最佳(3分)、AB项次佳(1分),C项错误。15.1824年初,哥伦比亚面对法国干涉向美国提出请求,但美国无力处置。1895年,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发生边界争端,美国介入并向英国发出照会,声明“如今,美国⋯⋯的命令对于它所管辖范围之内的大陆臣民来说就是法律”,要求将边界纠纷提交仲裁,英国最终作出了妥协。这一变化突出反映了()A.门罗主义的推行以国家实力为基础 B.国际法在争端解决中不断完善C.英国在美洲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削弱 D.南美地区深受殖民主义的压迫〖答案〗A〖解析〗3分CDB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的美洲。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但当时美国综合国力较弱,因此无力处置哥伦比亚的请求。到1895年,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因此面对委内瑞拉的边界争端,其明确宣誓对美洲事务的最高决定权,这说明美国国家实力的增强推动了门罗主义的践行,A项正确,可得3分;材料中“英国最终作出了妥协”表明英国在美洲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削弱,这是对材料部分内容的反映,C项部分合理,可得1分;根据法国干涉哥伦比亚和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发生冲突等可知,南美地区深受殖民主义的压迫,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部分合理,可得1分。材料不涉及国际法,得不出国际法在争端解决中不断完善,排除B项。故〖答案〗为A(3分)C(1分)D(1分)B(0分)。二、材料〖解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摘编自张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材料二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摘编自王正坤《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启示》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是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变化,并概括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启示。〖答案〗(1)背景: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内涵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启示:坚持的领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坚持自立自强。〖解析〗【小问1】背景:根据“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得出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根据“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结合所学可得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小问2】内涵的变化:根据“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根据“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得出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现代化。根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得出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启示: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可得出我们要坚持的领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坚持自立自强。17.福利制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大危机困境,就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主要有: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其中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和生存房基地。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1937年7月22日,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租佃农民法,又称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发展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在“住房福利保障”方面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西方社会形成的“福利国家”。〖答案〗(1)特点:从教会、个人慈善发展为政府逐渐承担起救济的责任;救济方法因类而异;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救济常有惩戒性质。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为英国现代福利制度形成提供借鉴。(2)表现:建立房贷公司,提供金融支持;提供公共资金和低息贷款;加强住房管理。评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二战后西方社会建立的福利国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使底层民众受惠不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大规模福利开支容易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高福利容易滋生懒汉群体;需要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调整福利政策。〖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9世纪(英国)。特点:根据材料一“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英国颁布济贫法”得出,从教会、个人慈善发展为政府逐渐承担起救济的责任;根据材料一“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得出,救济方法因类而异;根据材料一“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救济常有惩戒性质。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从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为英国现代福利制度的形成提供借鉴等方面概括。【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后(西方)。表现:根据材料二“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得出,建立房贷公司,提供金融支持;根据材料二“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得出,加强住房管理;根据材料二“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得出,提供公共资金和低息贷款。评析: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从其历史渊源、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概括。如:现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二战后西方社会建立的福利国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使底层民众受惠不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大规模福利开支容易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高福利容易滋生懒汉群体;需要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调整福利政策。18.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1)古代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中世纪时,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2)宋代,棉花由海路传入内地并在南方推广;元朝,在农村广为普及,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3)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被贩卖到新世界的种植园中去工作。(4)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5)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6)(7)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8)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和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3月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提取相互关联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1:论题:世界棉纺织中心的变迁折射出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论述:新航路开辟前,棉花产业相对独立发展,速度较慢。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也逐步出现。18世纪中期,亚洲成为世界棉花生产中心,印度棉布主要销往欧洲。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的出现带来棉纺织技术革命。世界棉纺织中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尤其是英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向亚洲大量出口棉布。中、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棉产地和棉布倾销市场。20世纪末,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殖民体系的崩溃,世贸组织的建立,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有所提升。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将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棉纺织中心重新回归亚洲。综上所述,棉纺织中心的变迁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今棉花产业仍在推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应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新秩序构建。示例2:论题:一部棉花发展史是资本主义扩张史,也是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发展史论述: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国家通过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亚洲、美洲棉纺织生产的控制,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在棉纺织领域广泛运用。为获取廉价原棉和倾销棉纺织品,英国通过武力侵略方式打开中国和印度国门。中、印两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激发了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斗争。尤其是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之下,开展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综上所述,棉花的发展帮助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赋予其长期主宰世界经济秩序的权力,但是客观上也开启了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此,棉花发展史是资本主义扩张史,也是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发展史。示例3:论题:棉花产业变革折射中国社会发展论述:我国有着种植棉花的悠久历史。内地植棉始于宋朝,元朝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广泛种植棉花。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提高产量,松江地区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明代,棉花生产的区域化、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推动江南地区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18世纪下半叶,中国棉纺织品大量销往欧洲等地,有利于白银流入中国。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机制棉纺织品涌入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冲击,渐趋衰败。19世纪末,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棉纺织业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棉纺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棉纺织业的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伴随着世界棉花产业回归亚洲,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综上所述,棉花产业伴随中国国运兴衰,国兴则棉兴,棉兴带国富。〖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和近现代的世界。首先,提取相互关联的史料、拟定论题;第二,就所拟论题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第三,就所述内容得出结论,结论应是对所述内容的总结、升华。示例1:据材料“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以及图中信息提出论题:世界棉纺织中心的变迁折射出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论述:据材料“古代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中世纪时,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前,棉花产业相对独立发展,速度较慢。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也逐步出现。据材料“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以及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亚洲成为世界棉花生产中心,印度棉布主要销往欧洲。据材料“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的出现带来棉纺织技术革命,世界棉纺织中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尤其是英国。据材料中的图中的数据可知,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向亚洲大量出口棉布,中、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棉产地和棉布倾销市场。据材料“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末,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殖民体系的崩溃,世贸组织的建立,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有所提升。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将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棉纺织中心重新回归亚洲。最后总结:棉纺织中心的变迁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今棉花产业仍在推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应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新秩序构建。表述完整。示例2根据材料中的图可知,“英国向亚洲大量出口棉布”,中、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棉产地和棉布倾销市场,“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提出论题:一部棉花发展史是资本主义扩张史,也是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发展史。论述:首先答出棉花在资本主义扩张中的作用,其次,答出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以中国为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国家通过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亚洲、美洲棉纺织生产的控制,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据材料中的图可知,英国向中印大量出口棉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在棉纺织领域广泛运用。为获取廉价原棉和倾销棉纺织品,英国通过武力侵略方式打开中国和印度国门。中、印两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激发了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斗争。据材料“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之下,开展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最后总结:棉花的发展帮助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赋予其长期主宰世界经济秩序的权力,但是客观上也开启了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此,棉花发展史是资本主义扩张史,也是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发展史。表述完整。示例3根据材料中所列棉花在中国种植以及形成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提出论题:棉花产业变革折射中国社会发展。论述:根据材料“宋代,棉花由海路传入内地并在南方推广;元朝,在农村广为普及,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我国有着种植棉花的悠久历史。内地植棉始于宋朝,元朝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广泛种植棉花,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提高产量,松江地区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据材料“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明代,棉花生产的区域化、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推动江南地区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根据材料“175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可知,175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棉纺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的生活质量,18世纪下半叶,中国棉纺织品大量销往欧洲等地,有利于白银流入中国。根据材料中图的数据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成为西方棉织品倾销地,英国机制棉纺织品涌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冲击,渐趋衰败。据材料“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可得出19世纪末,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棉纺织业曲折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近代百多年的民族独立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棉纺织产业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棉纺织业的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伴随着世界棉花产业回归亚洲,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最后总结:从棉花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得出棉花产业伴随中国国运兴衰,国兴则棉兴,棉兴带国富。表述完整。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暑假考试练习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 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 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可知,代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已经融入到中原文明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发展,C项正确;材料谈中原文化受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影响,而非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也未强调中国文化不受外界影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华夷之争,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2.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A.政府主导管理专业化 B.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C.运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传”“驿”“驿置”“漕运”体现的是当时的物流多样且水陆并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军事功能,与经济文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古代物流除了运粮和军需物资外,还体现了传递文书的功能,材料中未体现出谁主谁次,排除C项。故选D项。3.758年,唐肃宗任命第五琦推行盐政,他仿照汉朝桑弘羊的盐法,实行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榷盐法。762年,盐铁使刘晏改革盐法,创立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通商法。这一改革()A.废除了盐铁专卖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减少了财政收入 D.体现了官商分利〖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刘晏改革盐法,将盐的产销权部分下放给了商人,由民制、官收、商运、商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商人的优势,提高盐的销售效率和范围,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也体现了官商分利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改革并没有废除盐铁专卖,只是在专卖制度下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刘晏改革盐法的措施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并没有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项;这一改革提高了盐的销售效率和范围,会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4.据下面两幅图可知,元明时期()A.国家疆域得到大大拓展 B.大一统局面得到了巩固C.东北边疆管理得到加强 D.地方行政区划日趋混乱〖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元朝在东北地区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卫所、奴儿干都司等机构,加强了中央对东北地区的管理,C项正确;两幅图示均涉及在东北地区的管理,并没有扩大疆域,排除A项;两幅图示只是涉及东北地区,反映的是中央对东北地区管理的加强,不能说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排除B项;元朝在东北地区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卫所、奴儿干都司等机构,说明地方管理有序,而非“混乱”,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是1906年《时事画报》登载的题为《何不讲求卫生》的舞狮图,图中按语为:“迎神舞狮之所,祓除不祥,此乡愚为,为有识者所哂。西人谓时疫由于地方不洁、华人不讲究卫生所致,殆近理哉。”该画的创作寓意是()A.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B.提高群众公共卫生水平C.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D.破除迷信提倡文明新风〖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06年中国。舞狮图中按语大意是:中国人有迎神舞狮来祛除疫病的传统,这是封建迷信,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西方人认为疫病产生是由于环境污秽和中国人不卫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可见该画的创作寓意是破除迷信,提倡讲卫生、讲科学的文明新风,D项正确;画报内容意在提倡讲究卫生、讲科学,与“唤醒救亡图存意识”关系不大,排除A项;画报内容除了提倡讲卫生以外,还主张破除迷信、科学防疫,“提高群众公共卫生水平”不能完整概括其创作寓意,排除B项;画报主张摒弃迎神舞狮来祛除疫病的迷信做法,而非弘扬舞狮等传统民俗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6.《申报》相关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可看出一些端倪。以“民族”一词为例,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而1925年一年,“民族”一词即可检索到502条;1928年、1936年,这一数据增加到1119、1507条;抗战爆发后,“民族”一词使用频率进一步冲高,1939年达到2369条。这些变化说明()A.近代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B.民众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C.阶级基础不断壮大 D.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1939年(中国)。根据材料“‘民族’一词使用频率进一步冲高”可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国人的民族意识在不断增强,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不足以说明民众的文化素养提高以及群众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排除B、D项;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A项。7.天津解放之时,军管会规定:“凡持有金圆券10万元以上者,准持其向海关或工商局办理登记手续,携运出境换回物资;只有经特准的不能自行携出的商民和持有500元以下的工人农民学生教职员贫苦市民才可以兑换。”上述规定()A.解决了国统区金圆券通货膨胀的现象 B.扭转全国金融体系的混乱局面C.提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资金支持 D.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凡持有金圆券10万元以上者,准持其向海关或工商局办理登记手续,携运出境换回物资”可知,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个月纸币的发行量已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随之而来的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而天津解放后,军管会在货币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扭转全国金融体系的混乱局面,B项正确;当时全国尚未全部解放,国统区的通货膨胀与的政策关系不大,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立是通过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且提供资金支持说法错误,排除C项;金融方面的措施无法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进军,该说法太过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8.天津铁厂是天津市的飞地,其代号为6985工程,坐落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更乐镇境内。1969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太行山深处投资4亿元建立,属“小三线”工厂,并且带保密性质。该厂的建立体现了新中国()A.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 B.全面建设时期的成果C.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 D.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9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天津铁厂就是属于“小三线”工厂,C项正确;1969年处于“文革”时期,不属于过渡时期,排除A项;1969年处于“文革”时期,不属于全面建设时期,排除B项;该厂的建立不属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9.如图为1980年到2006年中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曲线,如图可以用来说明()A.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B.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到200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80年到2006年间,第一产业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大致保持平稳,第三产业不断上升,这主要反映了中国新时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D项正确;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之后才建立,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21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10.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在努力应对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而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波斯帝国的武力扩张 B.希腊化时代的影响C.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 D.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世界)。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从罗马一直漫游到印度。”可知材料涉及希腊化世界,材料反映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波斯帝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灭亡,排除A项;地中海地区保持稳定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材料反映了公元前3世纪,在罗马至印度的广大区域人们只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可以畅通地沟通,据所学这是希腊化影响的结果,排除C;经济与贸易发展与题干中“一种语言”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希腊化这种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中世纪的英国,肉是奢侈之物。进入15世纪,英国乡村屠户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村庄永久性啤酒馆相当普遍。这表明()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食物储备技术进步确保人民身体健康C.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推动饮食结构变化 D.君主立宪制政体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和新大陆的发现,许多新的食物物种(如土豆、玉米等)传入欧洲,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食物产量高、易于储存,使得即使在没有足够土地的情况下,人们也能摄入足够的营养。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英国乡村屠户的生意兴旺,因为人们有了更多的肉类消费。同时,村庄中永久性啤酒馆的普遍也表明了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啤酒是使用麦芽等原料制作的,这也反映了新的食物物种的交流和影响,A项正确;虽然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确实可以确保食物在困难时期仍可供应,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这方面的信息,而且仅凭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直接说明人民的身体健康得到改善,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而是更多地强调了新的食物物种的交流,排除C项;君主立宪制政体与食品安全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食品安全更多取决于食物的生产、储存和分配机制,而不是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12.1801出版的英国漫画《漫画商店》(如图),呈现了当时伦敦一种常见的场景:在版画商店的橱窗前,拥挤的人们观赏和评论着描绘各种社会现象的漫画。此画中有驼背的老头、失去下肢的残疾人、时髦的姑娘、怀抱婴儿的妇女、衣冠楚楚的绅士,甚至还有黑人。这反映出英国()A.阶级矛盾的缓和 B.文化消费的单调 C.平民社会的来临 D.大众教育的普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此画中有驼背的老头、失去下肢的残疾人、时髦的姑娘、怀抱婴儿的妇女、衣冠楚楚的绅士,甚至还有黑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描绘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不同阶层的民众评论社会现象的相关信息,体现了平民社会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阶级矛盾缓和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本题主旨是“英国社会的变化”,而“文化消费的单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这些人受教育的信息,无法得出大众教育普及的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3.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兴起于19世纪欧洲,一战前后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反映了()A.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世界大战制约学术交流C.国际格局影响学术研究 D.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及所学可知,东方学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极其宽泛的概念,以亚洲和非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19世纪有了重要发展。一战前后,欧洲主要大国的东方学都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东方学的发展出现新变化,主导国家由欧洲到苏美。由此可见,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着学术研究的方向,C项正确;和平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并且材料内容并且强调时代发展主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世界大战与学术交流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世界大战对学术交流制约作用的结论,排除B项;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但与材料主要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0、1、2、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4.《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命令陕甘总督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据移民王世昌讲述,到达乌鲁木齐后,“伐木采煤,养育鸡豚,渐成村落,与内地无异”。到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这最适合用来说明()【本题为最佳选择题】A.阐述历史事件必须运用时空观念 B.历史资料的多元性加深史实认知C.历史文献通常以统治者活动为主 D.史书记载和口述历史带有主观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据题意可知,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帝由内地向新疆乌鲁木齐移民,但由于新疆与内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不可能出现与“内地无异”的情况,说明这一记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D项为最佳选项;阐述历史事件应该运用时空观念,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与题意主旨联系不大,A项为次佳选项;历史资料的多元性加深史实认知,这一说法正确,但材料中仅涉及一种史料,不能体现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所以B项为次佳选项;统治者活动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历史文献通常以统治者活动为主,C项错误,排除。故D项最佳(3分)、AB项次佳(1分),C项错误。15.1824年初,哥伦比亚面对法国干涉向美国提出请求,但美国无力处置。1895年,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发生边界争端,美国介入并向英国发出照会,声明“如今,美国⋯⋯的命令对于它所管辖范围之内的大陆臣民来说就是法律”,要求将边界纠纷提交仲裁,英国最终作出了妥协。这一变化突出反映了()A.门罗主义的推行以国家实力为基础 B.国际法在争端解决中不断完善C.英国在美洲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削弱 D.南美地区深受殖民主义的压迫〖答案〗A〖解析〗3分CDB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的美洲。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但当时美国综合国力较弱,因此无力处置哥伦比亚的请求。到1895年,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因此面对委内瑞拉的边界争端,其明确宣誓对美洲事务的最高决定权,这说明美国国家实力的增强推动了门罗主义的践行,A项正确,可得3分;材料中“英国最终作出了妥协”表明英国在美洲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削弱,这是对材料部分内容的反映,C项部分合理,可得1分;根据法国干涉哥伦比亚和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发生冲突等可知,南美地区深受殖民主义的压迫,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部分合理,可得1分。材料不涉及国际法,得不出国际法在争端解决中不断完善,排除B项。故〖答案〗为A(3分)C(1分)D(1分)B(0分)。二、材料〖解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摘编自张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材料二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摘编自王正坤《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启示》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是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变化,并概括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启示。〖答案〗(1)背景: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内涵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启示:坚持的领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坚持自立自强。〖解析〗【小问1】背景:根据“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得出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根据“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结合所学可得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小问2】内涵的变化:根据“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根据“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得出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现代化。根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得出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启示: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可得出我们要坚持的领导;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坚持自立自强。17.福利制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大危机困境,就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主要有: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其中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和生存房基地。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1937年7月22日,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租佃农民法,又称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发展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在“住房福利保障”方面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西方社会形成的“福利国家”。〖答案〗(1)特点:从教会、个人慈善发展为政府逐渐承担起救济的责任;救济方法因类而异;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救济常有惩戒性质。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为英国现代福利制度形成提供借鉴。(2)表现:建立房贷公司,提供金融支持;提供公共资金和低息贷款;加强住房管理。评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二战后西方社会建立的福利国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使底层民众受惠不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大规模福利开支容易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高福利容易滋生懒汉群体;需要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调整福利政策。〖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9世纪(英国)。特点:根据材料一“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英国颁布济贫法”得出,从教会、个人慈善发展为政府逐渐承担起救济的责任;根据材料一“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得出,救济方法因类而异;根据材料一“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救济常有惩戒性质。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从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为英国现代福利制度的形成提供借鉴等方面概括。【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后(西方)。表现:根据材料二“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得出,建立房贷公司,提供金融支持;根据材料二“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得出,加强住房管理;根据材料二“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得出,提供公共资金和低息贷款。评析: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从其历史渊源、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概括。如:现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二战后西方社会建立的福利国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使底层民众受惠不少;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大规模福利开支容易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高福利容易滋生懒汉群体;需要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调整福利政策。18.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1)古代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中世纪时,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2)宋代,棉花由海路传入内地并在南方推广;元朝,在农村广为普及,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3)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被贩卖到新世界的种植园中去工作。(4)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5)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6)(7)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8)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和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3月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提取相互关联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1:论题:世界棉纺织中心的变迁折射出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论述:新航路开辟前,棉花产业相对独立发展,速度较慢。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也逐步出现。18世纪中期,亚洲成为世界棉花生产中心,印度棉布主要销往欧洲。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的出现带来棉纺织技术革命。世界棉纺织中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尤其是英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向亚洲大量出口棉布。中、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棉产地和棉布倾销市场。20世纪末,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殖民体系的崩溃,世贸组织的建立,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有所提升。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将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棉纺织中心重新回归亚洲。综上所述,棉纺织中心的变迁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今棉花产业仍在推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应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新秩序构建。示例2:论题:一部棉花发展史是资本主义扩张史,也是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发展史论述: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国家通过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亚洲、美洲棉纺织生产的控制,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在棉纺织领域广泛运用。为获取廉价原棉和倾销棉纺织品,英国通过武力侵略方式打开中国和印度国门。中、印两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激发了殖民地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广东南方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宁夏警官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HIV母婴传播预防知识课件
- crrt相关知识课件
-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化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中国逆城市化现象的成因及启示
- xx地块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
- 知识产权法自考考点
-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 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光伏发电站绿色拆除技术规范
- 爱眼护眼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幼儿园消防安全责任人名单范文
-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清单
- HSF目标指标和方案削减计划管理程序
- 零星维修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