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江苏省苏州市2024_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古,在河南、辽宁、内蒙古、江浙、安徽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各种龙形象的文化遗存。闻一多认为,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形成的,龙图腾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图腾。龙的形象反映了()A.华夏文明发展壮大的历程 B.同源共祖民族交融的趋势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中华远古文化的多姿多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许多地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了龙形象的文化遗存,可见龙形象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分布广泛,再据闻一多的观点“龙图腾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判断,龙的形象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远古时代,没有讲述华夏文明发展壮大的历程,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地域信息,没有不同民族的信息,无法得出民族交融的论断,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龙的形象,无法反映文化的多姿多彩,排除D项。故选C项。2.《史记》记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时,基本以《国语·郑语》为其叙事依据,但并未采信《国语》中褒姒是祸害周室、流毒三代的“龙漦妖子”的说法,也未采纳《诗经》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评论,反而认为西周灭亡主要是周幽王的责任。司马迁的这一看法反映了()A.汉代儒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B.历史认识与现实的有机联系C.开放包容的大一统时代气象 D.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治史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司马迁在《史记》中保留“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却摒弃了过去将西周灭亡归罪于褒姒的观点,反而认为国君周幽王应为此负责,意在告诫统治者戒已修身、谨言慎行,反映出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其现实目的影响,B项正确;这一认识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或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排除A、C两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司马迁的认识与儒家主流观点相反,排除D项。故选B项。3.熙宁七年(1073),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这项措施()A.稳定了首都物价水平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加强了国家商业管控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可知,政府通过免行法,向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项正确;材料中政府通过免行法,向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没有体现稳定首都物价水平,排除A项;交纳免行钱有助于手工业的发展,材料中政府通过免行法,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这并不一定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向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并没有体现加强国家商业管控,排除C项。故选D项。4.1724年,云南巡抚杨名时在回复雍正帝关于社仓密谕的奏折中称:“滇省不通舟车,粟难远运,尤宜随处广为储蓄,令民食有资。向来各府州县,虽设有常平仓以平谷价备赈恤,然求于民间,缓急有济,允宜兼行社仓之法”。云南行“社仓之法”有利于()A.加强边疆治理 B.增加财政收入 C.强化中央集权 D.防止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2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云南巡抚建议由于云南交通不便,可以把粮食令民众进行就地广为储藏,以备不时之需,行“社仓之法”,这有利于应对自然灾害,以备不时之需,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了对边疆治理,A项正确;粮食就地储存,没有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这是为了缓和矛盾,加强边疆治理,且就地储存粮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不利于防止割据,排除CD项。故选A项。5.如表描述了古代中国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文书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朝代主要种类秦代“制”(重大命令)和“诏”(一般命令)汉代策书、制书、诏书、戒书、诏记(皇帝亲笔书写)唐代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论事敕书、敕旨、敕牒,还有皇太子的“令”和亲王、公主的“教”明清(以前基础上)增加了“谕旨”;雍正年间明发谕旨和寄信谕旨,区分了例行文书和机密文书A.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体现了文书行政管理的严密C.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D.反映了官僚政治的日益成熟〖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秦到明清,君对臣的专用文书的种类不断增多,明清时期甚至还出现了机密文书,说明从秦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于清朝达到顶峰,这与诏敕类文书的发展趋势相一致,C项正确;材料论述的主要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无法体现行政效率情况,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君臣关系,不是文书管理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6.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虽与英、法等国一起行动,但却一直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并曾正式致函清廷,表示愿意“调停”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冲突。这使当时清廷上下形成了利用沙俄“调停”“以夷制夷”的共识。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A.尚未认清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B.注重捍卫国家主权C.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缺乏近代外交理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根据材料“使当时清廷上下形成了利用沙俄‘调停’‘以夷制夷’的共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虽与英、法等国一起行动,但却一直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以“调停”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冲突,而清政府上下则形成“以夷制夷”的共识,这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理念,D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最终形成,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之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清廷上下形成了利用沙俄“调停”“以夷制夷”的共识,并未体现注重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天朝上国”思维的信息,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7.五四运动之后,有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指出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是:“以前文言的皇帝专制,白话军出来反抗……但是后来皇帝倒了,民国成立,那废帝的族类当然还他本来面目,成为五族之一,是国民的一部分。”该学者()A.倡导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 B.从文化层面反思辛亥革命的成败C.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D.突出白话文在社会转型期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解释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皇帝代表古文、传统,皇帝倒了,成为五族之一,国民的一部分,说明古文成为传统融入现代白话文一起,即学者倡导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A项正确;从文化层面反思辛亥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材料没有反映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新旧文化的兼容,并非打破保守观念,排除C项;选项只强调了白话文的作用,忽视了古文的价值,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1936年,蔡元培在演讲中说:“复兴民族之条件为体格、智能和品性……我们希望以后能达到。不过如何去达到呢?还不能不有赖于最有机会的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先来做榜样了。”蔡元培此话意在()A.探索民主革命新道路 B.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减轻阻力C.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 D.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蔡元培认为复兴民族之条件是体格、智能和品性,特别是重视大学生的榜样作用,此话意在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C项正确;蔡元培此话意在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未涉及民主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排除A项;蔡元培此话意在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蔡元培此话意在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资本主义商业在社会商品总批发额中占67%;资本主义工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其中各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所占的比重如表。据此可推知()工业部门所占比重工业部门所占比重电力36%水泥26%煤炭28%机器及机器零件50%硫酸27%棉纱47%烧碱59%面粉79%卷烟80%火柴81%A.国民经济获得恢复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已迫在眉睫C.经济建设任务举步维艰 D.私营工商业作用不可忽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和表格都强调新中国成立后私营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比很大,所以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项正确;表格信息仅体现了私营工商业的重要性,不能说明国民经济获得恢复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私营工商业作用不可忽视,未体现社会主义改造已迫在眉睫,排除B项;仅根据私营工商业的比重无法体现经济建设任务的举步维艰,排除C项。故选D项。10.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给予积极引导和必要的支持。这一做法旨在()A.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B.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D.建立多元化所有制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关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时空信息是当代中国。根据“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给予积极引导和必要的支持”可知这是支持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而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A项正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城市中,排除B项;我国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这一做法谈不上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所有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11.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A.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B.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C.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D.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有所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4-1566(奥斯曼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不但允许天主教存在,还鼓励其出国学习,领导宗教管理建设,说明其宗教政策相对宽容,C项正确;封建王权和苏莱曼时期的宗教政策之间的冲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符号是伊斯兰教,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空间范围是奥斯曼帝国,而非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为某一时期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这一时期()A.拉美实行独立的经济模式 B.亚洲棉纺织业领先世界C.大西洋三角贸易走向衰落 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和所学可知,欧洲成为印度棉布的重要消费地,棉布被欧洲人运往非洲然后购买劳动力贩卖到美洲种植园工作;各洲之间的贸易网逐渐形成,贸易规模扩大;这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由孤立隔绝逐渐联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等因素紧密联系;也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商人通过大型商业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印度棉纺织生产的控制,建立横跨欧洲、美洲和非洲三洲的贸易体系的状况相吻合,B项正确。美洲和非洲有联系,排除A项;大西洋三角贸易正在兴起,排除C项;此时是17-18世纪,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示意图也未体现英国成为棉布制造地,亚洲、非洲、美洲成为英国棉布消费市场和原棉产地,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表是德国学术界域外区域研究机构一览表。这些机构的成立主要是基于()1887年东方语言学院柏林大学成立1891年“德国殖民委员会”成立1898年德国农业、贸易和工商业殖民学校建立1900年汉堡“航海病和热带病研究所”成立A.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文化发展 B.海外殖民地重要性的不断增长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不断加强对世界的争夺,海外殖民地重要性在国家战略中不断增长,因此成立了一些关于殖民扩张的相关机构,B项正确;材料强调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文化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0年,苏俄耕地面积虽然只比战前减少了7%,但谷物总产量却减少了一半,单产减少了1/3,棉花产量仅为战前的6%,工业品产量也仅相当于1913年的1/7,日用品也极端匮乏。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苏俄()A.超前的生产关系脱离了国情 B.国内战争阻断了国家工业化C.和平是国民经济恢复的前提 D.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18—1921年苏俄。1918—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苏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当时苏俄工业化还未开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苏俄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危机,排除C项;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自由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15.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提出恢复金本位的主张。同时法国和美国开始贸易战,为确保法国农产品在共同市场各国中的地位,在法国的策动下,共同市场开始抵制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这反映了()A.二战之后法美同盟关系破裂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分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20世纪60年代,法国与美国开始进行贸易战,而且法国策动欧洲国家抵制美国的农产品,说明法国与美国之间已经出现了矛盾,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变化的表现,D项正确;法国与美国并没有建立同盟关系,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并不能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其中第16题16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材料二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答案〗(1)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中外交往频繁;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宗藩关系的建立;社会治理卓有成效;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促进。(任意三点)(2)西方国家违背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把宗主国的法律凌驾在殖民地法律之上;根本目的是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谋取最大利益;在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实行双重标准;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进殖民地的法治进程。(3)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外传主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影响力;西方近代法律文化外传建立在殖民侵略基础之上。〖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可得出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中外交往频繁;社会治理卓有成效。据材料一“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可得出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据材料一“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可得出宗藩关系的建立;据材料一“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可得出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促进。【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据材料二“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可得出西方国家违背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把宗主国的法律凌驾在殖民地法律之上;根本目的是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谋取最大利益;据材料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可得出在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实行双重标准;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进殖民地的法治进程。【小问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不同即可。据材料一“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得出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外传主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据材料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可得出西方近代法律文化外传建立在殖民侵略基础之上。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人口迁徙不再仅限于某些地区,如福建农民在万历年间,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有的几代经营;乾隆年间又向南移居广东、海南直至海外,向东则移往台湾,有的家庭甚至移了又移。明朝云南移民大量涉及商业,有的还经由云南走出境外,经商颇有厚利,接踵者多。康熙时为恢复四川经济,颁布了一系列招民来垦的法令,外省人民由此大规模移居四川,至雍正年间,自愿迁移逐渐成为主体,他们很多是“各带盘费”的经济性移民,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致富。——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批失地农民和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出于生计,冒险出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淘金热在中国迅速兴起,而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伊甸园”,赴美是条发财路。同时,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2)据材料二,简析晚清出洋华工群体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贡献。〖答案〗(1)特点:多向性;延续性;跨区域迁徙;政府引导;以经济利益为重。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推动;人地矛盾显现。(2)原因:生活艰难;海外华人的影响;美国对劳动力的需求;殖民者的强制贩卖。贡献:促进美国西部开发;传播中国文化;促进美国经济文化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一“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乾隆年间又向南移居广东、海南直至海外,向东则移往台湾”可知,多向性;据材料一“福建农民在万历年间,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有的几代经营;乾隆年间又向南移居广东、海南直至海外,向东则移往台湾,有的家庭甚至移了又移”可知,延续性;据材料一“福建农民在万历年间,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可知,跨区域迁徙;据材料一“康熙时为恢复四川经济,颁布了一系列招民来垦的法令”可知,政府引导;据材料一“移垦”“经商颇有厚利”可知,以经济利益为重。第二小问是原因,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推动、人地矛盾显现的角度分析。【小问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批失地农民和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出于生计,冒险出洋”可知,生活艰难;据材料二“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可知,海外华人的影响;据材料二“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伊甸园’,赴美是条发财路”可知,美国对劳动力的需求;据材料二“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可知,殖民者的强制贩卖。第二小问是贡献,结合所学从促进美国西部开发、传播中国文化、促进美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初的中国世界史研究1900年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1901年《译书汇编》译载日本著作,指出: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1902年《译书汇编》发表留日学生编译的《史学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学概论”命名的著作,该书中日本学者的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广长舌》,这是一部宣传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1903年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秦嗣宗译《希腊独立史》;张仁普译《意大利独立史》;上海人演社出版《俄国革命战史》。1905年梁启超编纂《越南亡国史》1910年梁启超又撰《朝鲜灭亡之原因》1911年商务印书馆《美国独立战史》重新修订再版,此后两年该书先后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摘编自于沛《近代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中国学者看到,苏联世界史和苏联中国史论在重新解读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1978年,中国学术研究步入正轨。在对世界历史新知的渴求和为经济建设出力的愿望的背景下,他们遇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最能打动中国世界史学家之处,在于某些论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相合。中国史学家认为“全球史观”提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开拓意义,不管对全球史观作何评价,对其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态度,总是称许有加,这也是它在中国受到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全球史观””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现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共同特点。〖答案〗(1)外国亡国史编撰迅速发展;集中介绍各国革命史;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想和唯物史观;开始介绍和学习西方史学理论。(2)原因:苏联史学无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符合批判“西方中心论”的需要,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历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爱国情。(3)特点:研究重点和方法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为现实服务,经世致用,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表格时间线索看,外国亡国史编撰迅速发展;从表格内容看,“梁启超又撰《朝鲜灭亡之原因》”“商务印书馆《美国独立战史》重新修订再版”集中介绍各国革命史;根据材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广长舌》,这是一部宣传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得出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想和唯物史观;根据材料“译书汇编》发表留日学生编译的《史学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学概论”命名的著作,该书中日本学者的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得出开始介绍和学习西方史学理论。【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8年以来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学者看到,苏联世界史和苏联中国史论在重新解读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得出苏联史学无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根据材料“1978年,中国学术研究步入正轨。在对世界历史新知的渴求和为经济建设出力的愿望的背景下,他们遇到了‘全球史观’。”得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根据所学从世界趋势看,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根据材料“不管对全球史观作何评价,对其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态度,总是称许有加,这也是它在中国受到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得出符合批判“西方中心论”的需要,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根据所学可知,历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爱国情。【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得出研究重点和方法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根据表格中“1900年”“1901年”“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等得出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根据“‘全球史观’最能打动中国世界史学家之处,在于某些论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相合。”结合所学可知,为现实服务,经世致用,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不同时期的可口可乐广告语1905年广告语:“保持和恢复你的体力,无论你到哪里,你都会发现可口可乐。”1923年广告语:“口渴时的享受。”1950年广告语:“献给所有学生和脑力工作者,8点一杯可乐会让你清醒到11点。”1980年广告语:“可口可乐,让你活力再现”21世纪广告语:“每刻尽可乐。”——摘编自陈玲、吕万英《优选论视角下的可口可乐广告语分析》综合材料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例一可口可乐广告语反映了时代变迁/时代变迁推动了可口可乐广告语的变化。1905年的广告语重功能性宣传,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广告语重在满足人们对充沛体力的追求;1923年的广告语重享受体验,反映一战后经济恢复发展,广告语重在满足人们对生活享受的体验;1950年的广告语重在服务知识阶层,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结构变化,广告语重在满足中间阶层/知识分子保持头脑清醒的需求;1980年的广告语重在活力再现/恢复活力,反映了经济滞胀时期,广告语重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21世纪的广告语重在唤醒人们享受生活的美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告语重在满足人们释放压力的需求。(任意三个时期)综上,时代变迁推动了可口可乐的广告语的变化,深刻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升华)〖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现代世界。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不同时期的可口可乐广告语”并结合所学拟定论题:可口可乐广告语反映了时代变迁/时代变迁推动了可口可乐广告语的变化。其次,进行阐述,围绕不同时期可口可乐广告反映的时代信息展开阐述,如根据材料“保持和恢复你的体力”可知,1905年的广告语重功能性宣传,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广告语重在满足人们对充沛体力的追求;根据材料“口渴时的享受”可知,1923年的广告语重享受体验,反映一战后经济恢复发展,广告语重在满足人们对生活享受的体验;根据材料“献给所有学生和脑力工作者”可知,1950年的广告语重在服务知识阶层,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结构变化,广告语重在满足中间阶层/知识分子保持头脑清醒的需求;根据材料“可口可乐,让你活力再现”可知,1980年的广告语重在活力再现/恢复活力,反映了经济滞胀时期,广告语重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根据材料“每刻尽可乐”可知,21世纪的广告语重在唤醒人们享受生活的美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告语重在满足人们释放压力的需求。最后总结,如时代变迁推动了可口可乐的广告语的变化,深刻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江苏省苏州市2024_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古,在河南、辽宁、内蒙古、江浙、安徽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各种龙形象的文化遗存。闻一多认为,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形成的,龙图腾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图腾。龙的形象反映了()A.华夏文明发展壮大的历程 B.同源共祖民族交融的趋势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中华远古文化的多姿多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许多地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了龙形象的文化遗存,可见龙形象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分布广泛,再据闻一多的观点“龙图腾是蛇图腾兼并、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判断,龙的形象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远古时代,没有讲述华夏文明发展壮大的历程,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地域信息,没有不同民族的信息,无法得出民族交融的论断,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龙的形象,无法反映文化的多姿多彩,排除D项。故选C项。2.《史记》记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时,基本以《国语·郑语》为其叙事依据,但并未采信《国语》中褒姒是祸害周室、流毒三代的“龙漦妖子”的说法,也未采纳《诗经》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评论,反而认为西周灭亡主要是周幽王的责任。司马迁的这一看法反映了()A.汉代儒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B.历史认识与现实的有机联系C.开放包容的大一统时代气象 D.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治史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司马迁在《史记》中保留“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却摒弃了过去将西周灭亡归罪于褒姒的观点,反而认为国君周幽王应为此负责,意在告诫统治者戒已修身、谨言慎行,反映出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其现实目的影响,B项正确;这一认识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或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排除A、C两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司马迁的认识与儒家主流观点相反,排除D项。故选B项。3.熙宁七年(1073),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这项措施()A.稳定了首都物价水平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加强了国家商业管控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可知,政府通过免行法,向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项正确;材料中政府通过免行法,向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没有体现稳定首都物价水平,排除A项;交纳免行钱有助于手工业的发展,材料中政府通过免行法,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这并不一定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向开封城内各行收取免行钱,并没有体现加强国家商业管控,排除C项。故选D项。4.1724年,云南巡抚杨名时在回复雍正帝关于社仓密谕的奏折中称:“滇省不通舟车,粟难远运,尤宜随处广为储蓄,令民食有资。向来各府州县,虽设有常平仓以平谷价备赈恤,然求于民间,缓急有济,允宜兼行社仓之法”。云南行“社仓之法”有利于()A.加强边疆治理 B.增加财政收入 C.强化中央集权 D.防止地方割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2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云南巡抚建议由于云南交通不便,可以把粮食令民众进行就地广为储藏,以备不时之需,行“社仓之法”,这有利于应对自然灾害,以备不时之需,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了对边疆治理,A项正确;粮食就地储存,没有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这是为了缓和矛盾,加强边疆治理,且就地储存粮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不利于防止割据,排除CD项。故选A项。5.如表描述了古代中国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文书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朝代主要种类秦代“制”(重大命令)和“诏”(一般命令)汉代策书、制书、诏书、戒书、诏记(皇帝亲笔书写)唐代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论事敕书、敕旨、敕牒,还有皇太子的“令”和亲王、公主的“教”明清(以前基础上)增加了“谕旨”;雍正年间明发谕旨和寄信谕旨,区分了例行文书和机密文书A.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体现了文书行政管理的严密C.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D.反映了官僚政治的日益成熟〖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秦到明清,君对臣的专用文书的种类不断增多,明清时期甚至还出现了机密文书,说明从秦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于清朝达到顶峰,这与诏敕类文书的发展趋势相一致,C项正确;材料论述的主要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无法体现行政效率情况,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君臣关系,不是文书管理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6.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虽与英、法等国一起行动,但却一直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并曾正式致函清廷,表示愿意“调停”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冲突。这使当时清廷上下形成了利用沙俄“调停”“以夷制夷”的共识。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A.尚未认清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B.注重捍卫国家主权C.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缺乏近代外交理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根据材料“使当时清廷上下形成了利用沙俄‘调停’‘以夷制夷’的共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虽与英、法等国一起行动,但却一直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以“调停”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冲突,而清政府上下则形成“以夷制夷”的共识,这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理念,D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最终形成,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之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清廷上下形成了利用沙俄“调停”“以夷制夷”的共识,并未体现注重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天朝上国”思维的信息,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7.五四运动之后,有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指出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是:“以前文言的皇帝专制,白话军出来反抗……但是后来皇帝倒了,民国成立,那废帝的族类当然还他本来面目,成为五族之一,是国民的一部分。”该学者()A.倡导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 B.从文化层面反思辛亥革命的成败C.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D.突出白话文在社会转型期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学者以政权更迭为例解释古文与白话文的关系,皇帝代表古文、传统,皇帝倒了,成为五族之一,国民的一部分,说明古文成为传统融入现代白话文一起,即学者倡导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A项正确;从文化层面反思辛亥革命是新文化运动,材料没有反映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新旧文化的兼容,并非打破保守观念,排除C项;选项只强调了白话文的作用,忽视了古文的价值,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1936年,蔡元培在演讲中说:“复兴民族之条件为体格、智能和品性……我们希望以后能达到。不过如何去达到呢?还不能不有赖于最有机会的人——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先来做榜样了。”蔡元培此话意在()A.探索民主革命新道路 B.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减轻阻力C.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 D.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蔡元培认为复兴民族之条件是体格、智能和品性,特别是重视大学生的榜样作用,此话意在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C项正确;蔡元培此话意在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未涉及民主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排除A项;蔡元培此话意在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蔡元培此话意在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资本主义商业在社会商品总批发额中占67%;资本主义工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其中各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所占的比重如表。据此可推知()工业部门所占比重工业部门所占比重电力36%水泥26%煤炭28%机器及机器零件50%硫酸27%棉纱47%烧碱59%面粉79%卷烟80%火柴81%A.国民经济获得恢复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已迫在眉睫C.经济建设任务举步维艰 D.私营工商业作用不可忽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和表格都强调新中国成立后私营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比很大,所以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项正确;表格信息仅体现了私营工商业的重要性,不能说明国民经济获得恢复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私营工商业作用不可忽视,未体现社会主义改造已迫在眉睫,排除B项;仅根据私营工商业的比重无法体现经济建设任务的举步维艰,排除C项。故选D项。10.198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给予积极引导和必要的支持。这一做法旨在()A.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B.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D.建立多元化所有制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关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时空信息是当代中国。根据“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强调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要求给予积极引导和必要的支持”可知这是支持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而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A项正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城市中,排除B项;我国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这一做法谈不上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所有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11.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A.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B.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C.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D.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有所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4-1566(奥斯曼帝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不但允许天主教存在,还鼓励其出国学习,领导宗教管理建设,说明其宗教政策相对宽容,C项正确;封建王权和苏莱曼时期的宗教政策之间的冲突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符号是伊斯兰教,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空间范围是奥斯曼帝国,而非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为某一时期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这一时期()A.拉美实行独立的经济模式 B.亚洲棉纺织业领先世界C.大西洋三角贸易走向衰落 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和所学可知,欧洲成为印度棉布的重要消费地,棉布被欧洲人运往非洲然后购买劳动力贩卖到美洲种植园工作;各洲之间的贸易网逐渐形成,贸易规模扩大;这与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由孤立隔绝逐渐联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等因素紧密联系;也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商人通过大型商业公司、三角贸易等加强了对印度棉纺织生产的控制,建立横跨欧洲、美洲和非洲三洲的贸易体系的状况相吻合,B项正确。美洲和非洲有联系,排除A项;大西洋三角贸易正在兴起,排除C项;此时是17-18世纪,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示意图也未体现英国成为棉布制造地,亚洲、非洲、美洲成为英国棉布消费市场和原棉产地,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表是德国学术界域外区域研究机构一览表。这些机构的成立主要是基于()1887年东方语言学院柏林大学成立1891年“德国殖民委员会”成立1898年德国农业、贸易和工商业殖民学校建立1900年汉堡“航海病和热带病研究所”成立A.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文化发展 B.海外殖民地重要性的不断增长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不断加强对世界的争夺,海外殖民地重要性在国家战略中不断增长,因此成立了一些关于殖民扩张的相关机构,B项正确;材料强调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文化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0年,苏俄耕地面积虽然只比战前减少了7%,但谷物总产量却减少了一半,单产减少了1/3,棉花产量仅为战前的6%,工业品产量也仅相当于1913年的1/7,日用品也极端匮乏。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苏俄()A.超前的生产关系脱离了国情 B.国内战争阻断了国家工业化C.和平是国民经济恢复的前提 D.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18—1921年苏俄。1918—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苏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当时苏俄工业化还未开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苏俄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危机,排除C项;当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自由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15.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提出恢复金本位的主张。同时法国和美国开始贸易战,为确保法国农产品在共同市场各国中的地位,在法国的策动下,共同市场开始抵制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这反映了()A.二战之后法美同盟关系破裂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分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20世纪60年代,法国与美国开始进行贸易战,而且法国策动欧洲国家抵制美国的农产品,说明法国与美国之间已经出现了矛盾,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变化的表现,D项正确;法国与美国并没有建立同盟关系,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并不能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其中第16题16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材料二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答案〗(1)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中外交往频繁;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宗藩关系的建立;社会治理卓有成效;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促进。(任意三点)(2)西方国家违背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把宗主国的法律凌驾在殖民地法律之上;根本目的是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谋取最大利益;在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实行双重标准;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进殖民地的法治进程。(3)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外传主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影响力;西方近代法律文化外传建立在殖民侵略基础之上。〖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可得出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中外交往频繁;社会治理卓有成效。据材料一“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可得出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据材料一“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可得出宗藩关系的建立;据材料一“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可得出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促进。【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据材料二“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可得出西方国家违背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把宗主国的法律凌驾在殖民地法律之上;根本目的是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谋取最大利益;据材料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可得出在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实行双重标准;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进殖民地的法治进程。【小问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不同即可。据材料一“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得出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外传主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据材料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可得出西方近代法律文化外传建立在殖民侵略基础之上。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人口迁徙不再仅限于某些地区,如福建农民在万历年间,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有的几代经营;乾隆年间又向南移居广东、海南直至海外,向东则移往台湾,有的家庭甚至移了又移。明朝云南移民大量涉及商业,有的还经由云南走出境外,经商颇有厚利,接踵者多。康熙时为恢复四川经济,颁布了一系列招民来垦的法令,外省人民由此大规模移居四川,至雍正年间,自愿迁移逐渐成为主体,他们很多是“各带盘费”的经济性移民,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致富。——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批失地农民和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出于生计,冒险出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淘金热在中国迅速兴起,而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伊甸园”,赴美是条发财路。同时,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2)据材料二,简析晚清出洋华工群体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贡献。〖答案〗(1)特点:多向性;延续性;跨区域迁徙;政府引导;以经济利益为重。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推动;人地矛盾显现。(2)原因:生活艰难;海外华人的影响;美国对劳动力的需求;殖民者的强制贩卖。贡献:促进美国西部开发;传播中国文化;促进美国经济文化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一“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乾隆年间又向南移居广东、海南直至海外,向东则移往台湾”可知,多向性;据材料一“福建农民在万历年间,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有的几代经营;乾隆年间又向南移居广东、海南直至海外,向东则移往台湾,有的家庭甚至移了又移”可知,延续性;据材料一“福建农民在万历年间,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可知,跨区域迁徙;据材料一“康熙时为恢复四川经济,颁布了一系列招民来垦的法令”可知,政府引导;据材料一“移垦”“经商颇有厚利”可知,以经济利益为重。第二小问是原因,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推动、人地矛盾显现的角度分析。【小问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批失地农民和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出于生计,冒险出洋”可知,生活艰难;据材料二“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可知,海外华人的影响;据材料二“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伊甸园’,赴美是条发财路”可知,美国对劳动力的需求;据材料二“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可知,殖民者的强制贩卖。第二小问是贡献,结合所学从促进美国西部开发、传播中国文化、促进美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初的中国世界史研究1900年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1901年《译书汇编》译载日本著作,指出: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1902年《译书汇编》发表留日学生编译的《史学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学概论”命名的著作,该书中日本学者的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广长舌》,这是一部宣传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1903年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秦嗣宗译《希腊独立史》;张仁普译《意大利独立史》;上海人演社出版《俄国革命战史》。1905年梁启超编纂《越南亡国史》1910年梁启超又撰《朝鲜灭亡之原因》1911年商务印书馆《美国独立战史》重新修订再版,此后两年该书先后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摘编自于沛《近代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材料二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