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教师版)_第1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教师版)_第2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教师版)_第3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教师版)_第4页
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9月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历史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一处原始村落遗址。关于这一原始村落说法正确的是()A.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 B.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C.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D.尚未学会使用天然火【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7000年,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C项正确;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排除A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排除B项;早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就知道用火,排除D项。故选C项。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后世用人之以资格也,皆任天而不参以人。”据此可知,西周的王位继承制度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兄终弟及 C.分封制 D.禅让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后世用人之以资格也,皆任天而不参以人”并及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A项正确;西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并不是兄终弟及、分封制和禅让制,排除BCD项。故选A项。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各家思想相互交融C.国家治理统一有序 D.尊崇君主重建伦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孔子、孟子、墨子和道家的思想都强调了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性,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秩序井然的礼乐制度,孟子主张天下统一,墨子提倡百姓服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统一的概念,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当时思想家们期望国家治理能够统一有序,C项正确;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儒家并不主张,排除A项;材料体现各家思想有一定相同之处,并非强调相互交融,排除B项;尊崇君主,重建伦理不是他们相同之处,排除D项。故选C项。4.“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这一伟大事业”是()A.夏朝建立 B.西周分封 C.秦朝统一 D.元朝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秦统一前,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故“这一伟大事业”是秦朝统一,C项正确;夏朝建立、西周分封和元朝统一均不符合“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意义,排除ABD项。故选C项。5.秦始皇在原由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加刻诏书铭文,或下令让政府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并在上面刻铭文,发至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这一举措()A.旨在推动工商业发展 B.对国家统一有长远意义C.开启货币官铸的历史 D.说明秦朝制度缺乏创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时期将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推行至全国,体现了秦的度量衡的延续性,这对国家统一有长远意义,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统一度量衡与发展工商业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统一货币铸造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的制度特征,“缺乏创新”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6.东汉末年出现了众多的名纸,“左伯纸”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史学家蔡邕“每每作书,非左伯纸不妄下笔”,曹操请蔡文姬写字,送上的也是左伯纸。这说明东汉末年()A.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B.社会上尚文风气浓厚C.书法已经成为独立艺术 D.造纸技术得到了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左伯纸是东汉末年的名纸,纸质上乘,用于书画,体现造纸技术得到了提高,D项正确;仅凭造纸技术改进、名纸众多只能得出纸的使用扩大,成为重要书写材料。没有其他书写材料相关信息,不能断定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排除A项;蔡邕、蔡文姬是汉代的文学家、书法家,而非一般的民众,从材料只能看出一部分文人的情况,不能断定整个社会尚文,排除B项;书法成为独立艺术与书体的发展、书法家群体的形成、书法理论的诞生等有关,仅根据用纸的情况不能断定“书法已经成为独立艺术”,排除C项。故选D项。7.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A.八王之乱的爆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概括得出结论是:北人南迁使得南方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八王之乱爆发于291年,西晋尚未灭亡,时间上与材料不相符,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在229年,西晋尚未建立,排除B项;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北人南迁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8.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多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而成,但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中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当时()A.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较低 B.西晋政权影响犹在C.中原模式有利于巩固统一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十六国政权大部分是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但他们大都学习汉族的文化,反映了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说明当时民族交融程度加深,D项正确;材料并未对比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古代上承三国下启东晋,由司马炎建立的统一王朝。材料未涉及西晋政权的影响,排除B项;十六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中原模式有利于巩固统一”的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下面是高三文科某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B.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汉初出现了七国之乱,唐中期出现了安史之乱,唐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这些史实的共同特征是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削弱,因此教训是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说法错误,国家统一与生产力发展相关,排除A项;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该说法正确,但并非最佳教训,排除C项;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说法错误,中央与地方统一于国家内,并非严格对立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0.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性防御工事C.开辟了沟通南北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D.开创了新型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隋两个王朝对历史发展做出的共同贡献是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A项正确;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程的是秦朝,不包括隋朝,排除B项;构建沟通南北的水上运输通道只适用于隋朝,排除C项;开创了新型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是隋朝的科举制,与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隋唐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共同组成最高政权机关。其中门下省在日常政务的处理过程中处于枢纽地位,这是因为门下省()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皇帝的诏令C.宰相集体议事于政事堂 D.秉承政令加以贯彻执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隋唐门下省的职责是审核诏令,它在日常政务的处理过程中处于枢纽地位,A项正确;B项是中书省的职责,排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D项是尚书省的职责,排除D项。故选A项。12.《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名著,书中孙思邈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此书名为“千金”,并不是说其中药方价值千金,而是指“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见,《千金方》()A.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B.收录的药方价值较低C.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 D.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知体现对于生命的重视,这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A项正确;《千金方》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收录的药方价值较低”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项;《千金方》是私人著述,而不是国家药典,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人文关怀”,而“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3.如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A.极力提高皇权 B.分设刺史以监察地方 C.削夺将帅权力 D.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及图片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北宋地方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分散地方权力,“极力提高皇权”是中央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设刺史,而且西汉武帝时期就已经设刺史制度,排除B项;据图片信息没有涉及“削夺将帅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14.王安石变法实行青苗法,在青黄不接之际贷款给农民;实行均输法,令发运使酌情贩运买卖物资。这些措施意在()A.增加赋税 B.削弱地方财政 C.广辟财源 D.节省政府开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实行青苗法,在青黄不接之际贷款给农民;实行均输法,令发运使酌情贩运买卖物资。”及所学可知,青苗法的施行,使得政府在不动摇官僚体制的情况下,避开冗官现象,通过“理财”,在财政上的“开源”来解决现实中“积贫”困境,并同时改善民户生活,使其避免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由此可见,这些措施意在广辟财源,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增加赋税”与均输法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削弱地方财政的信息,排除B项;“均输法”可以协调供需关系,提高财政收支的效率,减少政府的开支,但与青苗法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辽国的契丹族原本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南北面官制实行后,辽统治者仿照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其中契丹大字就是“以隶书之半增损之”而成。这说明,南北面官制()A.促进了契丹民族的汉化 B.缓和了契丹与汉族矛盾C.具有鲜明的奴隶制特色 D.推动了契丹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国推行南北面官制后因受汉文化的影响而创造了本国文字,说明南北面官制促进了契丹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说明契丹族汉化,排除A项;辽国创造契丹文字与缓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B项;隶书是一种文字书写体,与奴隶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说明元朝对边疆统治的特点是()A.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 B.采用“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倾向 D.推行中原地区传统的典章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在元朝边境区域与内地区域采取一样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C项正确。根据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唐代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边疆地区,但没有体现元朝,排除A项;元朝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宣政院等机构体现了因俗而至的特点,而材料强调元朝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元朝的行省制,属于制度创新,无法体现推行中原地区传统的典章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此外,武帝还在产盐、铁地区设五盐官、铁官,其统属中央的大农,直属中央调配,由国家统一经营。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摘编自洪煜《讦汉武帝》(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的影响。【答案】(1)措施: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经济:实行盐铁专营;改革币制。(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据材料“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可得出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据材料“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可得出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据材料“此外,武帝还在产盐、铁地区设五盐官、铁官,其统属中央的大农,直属中央调配,由国家统一经营。”可得出经济:实行盐铁专营;改革币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影响: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所学知识从统治的目的可得出有利于巩固统治;据所学知识从长远影响可得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答案】(1)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2)影响:提高并维护了儒学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才选拔。(任答3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门阀士族的衰落”可分析出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主要内容”可分析出提高并维护了儒学地位;根据材料“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可分析出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根据材料“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可分析出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来源);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才选拔。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生产和输入香料的国家之一。由于中国仅能生产麝香、肉桂等部分香料,因此从汉代开始,所需的大量香料就从阿拉伯、非洲等地区进口。至唐代,香料在医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唐代从域外输入的香药更多,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大食(阿拉伯)地区。与此同时,沉香等中国特色的香料也对外广泛输出。源源不断的香料船,使广州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之一。由于广州市舶税收数额相当大,已在唐代财政收入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香料在内的诸多来自阿拉伯等地区的货物已逐渐成为唐政府不得不进口的特需商品,进一步刺激了中阿间香料等互补性商品贸易的发展。——摘编自景兆玺《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海路香料贸易初探》材料二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请座使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时期香料贸易盛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中国生产有限,需求量的增加;医药与生活的大量使用;中国特色香料出口;国际贸易的繁荣。(2)意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解析】【19题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由于中国仅能生产麝香、肉桂等部分香料,因此从汉代开始,所需的大量香料就从阿拉伯、非洲等地区进口。”可得出中国生产有限,需求量的增加;根据材料“至唐代,香料在医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可得出医药与生活的大量使用;根据材料“沉香等中国特色的香料也对外广泛输出。源源不断的香料船,使广州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之一。”可得出中国特色香料出口;根据材料“由于广州市舶税收数额相当大,已在唐代财政收入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香料在内的诸多来自阿拉伯等地区的货物已逐渐成为唐政府不得不进口的特需商品,进一步刺激了中阿间香料等互补性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