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个小题,60分)1.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D.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可以看出,中国的原始农业发展程度较高,技术也较为先进,故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种植格局,排除C。2.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由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A.以渔猎生活为主 B.社会分工出现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早期国家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和原始家畜业,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社会生产分为农业、手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这一地区以原始农业的生活为主,排除A项;当时这一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当时这一地区尚未形成早期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3.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多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富庶或战略要地,不仅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而且在空间上与非姬姓诸侯国形成分割之势。与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便利了对诸侯的直接管辖C.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确立 D.扩大了王朝的统治范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监视并牵制非姬姓封国,有利于周王控制地方,A项正确;“直接管辖”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这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不能反映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确立,排除C项;这一措施是在西周疆域内进行的,不能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4.西周时,据卫盉、卫鼎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厉的四田相交换。这反映了西周A.分封制焕发新的生机 B.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C.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D.宗法秩序进行了较大调整〖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裘卫用玉璋换取了矩伯土地的租用权,同时也与邦君厉对调土地,由此说明当时西周社会上层逐渐衰落,而裘卫等群体社会地位在上升,说明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分化,B正确;题干内容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题干所列现象不属于宗法制内容,排除D。5.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遗风,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尚书》记载周穆王告诫官员要谨慎地使用刑罚B.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创王朝统治C.西周霸姬簋铭文记载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则分封诸侯国D.《史记》记载周朝专设职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遗风,即重视民众的意见,《史记》记载周朝专设职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谣,符合题意,D项正确;《尚书》记载周穆王告诫官员要谨慎地使用刑罚,体现的是宽容的理念,排除A项;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创王朝统治,表明的是治理功绩,排除B项;西周霸姬簋铭文记载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则分封诸侯国,反映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6.有学者指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实际上是从“大一统”到“大统一”的重大变迁。前者是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文化秩序和政治象征,后者则已经上升为一种政治制度。下列最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A.政治权力与宗法关系更紧密 B.中央到地方垂直统治的建立C.华夏民族的活动区域更广阔 D.神权对政治的影响逐渐减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到秦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分封制度周天子是政治象征,没有实现集权,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郡县制实际上逐渐与宗法关系先分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维护统治,而非扩张领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神权对政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7.《管子·立政》中提道:“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这一言论强调了()A.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B.劳动的实践意义C.手工业技术的实用价值 D.富国强兵的追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大意是,手工制品和纺织品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为主要功用,如果过于追求华丽的装饰,容易造成资源和财富的浪费,那么国家必然会变得贫困,反之则国家变得富裕。管仲在此强调手工业技术的实用性,C项正确;男耕女织指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并非一般的劳动,而是特别针对手工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如何发展手工业,而非如何富国,且材料没有“强兵”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8.荀子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在这里,荀子强调了()A.诸侯争霸基础 B.中央集权的措施C.实现治平的手段 D.严刑峻法的必要〖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王”“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即国君隆礼尊贤,而且国君应当集权实现统一,这是符合礼制的,由此可知,荀子指出了实现治平的手段,C项正确;诸侯争霸的基础是经济发展,而非加强集权,排除A项;荀子只是指出了集权的重要性,而非集权的手段,排除B项;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非严刑峻法,排除D项。故选C项。9.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各诸侯国所推崇 B.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C.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 D.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答案〗B〖解析〗材料“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现实政治的影响,这主要和新兴士阶层的崛起有关,B正确;当时法家思想是主流,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0.如图为某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水利工程对农业意义重大 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C.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D.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铁铲”都江堰”“牛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故选C项;A项表述与题干要求的“共同主题”不符,故排除A项;B项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是否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故排除D项。

11.对以下引文最合理的解释是()出处引文秦始皇碑文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杨雄(前58-18)《甘泉赋》东烛仓海,西耀流沙,北晃幽都,南炀丹崖。王充(27-97)《论衡》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安宁……周时仅治五千里,汉氏廓土牧荒服之外。张衡(78-139)《应间》今也皇泽宣洽,海外混同,万方亿丑,并质共剂。A.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B.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C.统治者宣扬政治合法 D.社会各领域高度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四海混一”“海外混同”强调的是国家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和发展,A项正确;“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项;“统治者宣扬政治合法”不符合“大一统”的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政治统治,“社会各领域高度繁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2.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答案〗B〖解析〗这些秦代的竹简涉及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由此可知,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有比较系统的行政制度,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宗族势力,故A错误;材料没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涉及法律制度,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13.《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一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规定有利于秦()A.强化君主权力 B.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C.实现国家统一 D.确立中央集权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规定紧急文书必须马上送走,非紧急文书应当在一天内处理完毕,不可久留,否则要按照法律论处,可见秦朝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提高国家治理效率,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文书管理规定,不能反映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排除A项;秦朝在此时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属于文书制度,并未涉及中央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14.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和秦始皇未能了解文化统合的作用,他们试图通过否定旧有文化来达成最大的政治效能,这种做法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政治、文化和社会全方位的融合也不可能实现,从文化角度而言,秦朝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B正确;A项从政治形态角度解读失之片面,排除;材料主旨强调秦完成了政治统一而未能实现文化上的融合,没有反映都县制的推行和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C、D。15.刘邦曾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陆贾著《新语》称“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这一思想A.满足了统治者追求长生的愿望 B.反映了新政权励精图治的风貌C.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D.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答案〗C〖解析〗陆贾的主张政府要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属于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该思想推动了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并不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故选C,排除D;古代统治者长生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该主张不可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排除A;汉初经济残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非励精图治,排除B。16.秦汉时期,国家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削弱了皇权 B.降低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相权 D.有利于合理决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得出朝议可以集各方的意见,有利于决策更加合理,D项正确;议定结果最后由皇帝裁决,说明皇权没有削弱,排除A项;这一制度有利于合理决策,未体现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B项;议定结果最后由皇帝裁决,并不会加强相权,排除C项。故选D项。17.如表是汉代刺史的相关文献记载,西汉统治者设立刺史的根本出发点是()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察御史《通典·职官》及武帝开广三边,而又有十三部刺史之制,其事在元封五年钱穆《秦汉史》A.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B.完善中央监察体系C.保证地方吏治清明 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鉴于御史制度存在一定弊端,因此从汉文帝到汉武帝,中央逐渐建立起了刺史制度,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A项正确;刺史是地方监察官员,排除B项;吏治清明只是表象,而非根本,排除C项;刺史不是为了削弱诸侯王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18.如图为广东出土的东汉陶水田模型。水田共六方,每方有一俑在劳动。其中,两俑作扶犁状,四俑分别作收割状、磨镰状、企立状、捆稻草状。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铁犁牛耕在南方的推广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东汉陶水田模型表现出的是一种集体耕作的情形,这符合大地主田庄的生产情形,D项正确;个体农户是一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济,这不符合东汉陶水田模型所表现出来的情形,排除A项;铁犁和牛耕的推广是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19.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三品,大多数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其主张()A.宣扬了孟子人性善学说 B.强调了社会教化的重要性C.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D.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才能变好,就像茧需要经过热水煮后才能变成丝一样,这表明他主张通过社会教化来引导和塑造人的品性,B项正确;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品,且需要通过教化才能为善,与孟子的观点不同,排除A项;汉武帝的尊儒举措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董仲舒的观点主要是关于人性和教化的,没有直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20.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一现象()A.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目标 B.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C.彻底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 D.完成了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可知题干中体现的是民族迁移后出现的民族交流交融的现象,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是社会生活的体现,所以这一现象主要是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发生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二、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3分,23题14分,共3个小题,40分)21.禅让制的真实性是一桩千古疑案,历代争论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诸子的争论言论出处古者舜耕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命也。《孟子·万章》世俗之为说者日:“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鼓位至尊,无敌於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地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荀子·正论》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学者的结论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司马迁(汉)《史记·五帝本纪》观近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废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刘知几(唐)《史通·疑古》“唐虞揖让”“汤武征伐”,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的学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吕思勉(1884-1957)《中国史》考古发掘山西裹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据《探索发现一考古进行时·寻找尧舜之都》(1)诸子关于禅让制的争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2)指出三位史学家各是从什么角度研究禅让制的?(3)陶寺遗址能否证明历史上存在禅让制?谈谈你的看法。(4)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认为禅让制是否真实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时代特征: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诸子积极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角度:西汉司马迁从宣扬儒学、倡导孝行的实际需要(立场)出发,肯定禅让制的存在;唐代刘知几针对当时政局混乱的现状,以历史发展规律为依据,否定禅让制的存在;当代史学家吕思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认为禅让制是儒家为宣扬自己的学说而创造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3)不能。由于缺乏其他的史料为佐证,对陶寺遗址为尧舜之都的结论存在疑问;单凭一处遗址的考古发现,不能准确判定当时政权过渡究竟通过哪种方式或发生的具体地点。能。考古发掘是第一手资料,能够佐证当时的政权过渡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4)原始社会末期,受原始的部落(氏族)民主制的影响,禅让制有存在的可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出现,部落之间、氏族贵族之间必然会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命也”、“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可知,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诸子积极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小问2】本题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近代(中国)。角度:根据材料“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可知,西汉司马迁从宣扬儒学、倡导孝行的实际需要(立场)出发,肯定禅让制的存在;根据材料“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可知,唐代刘知几针对当时政局混乱的现状,以历史发展规律为依据,否定禅让制的存在;根据材料“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可知,当代史学家吕思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认为禅让制是儒家为宣扬自己的学说而创造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小问3】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立场:不能。看法:根据材料“山西裹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可知,由于缺乏其他的史料为佐证,对陶寺遗址为尧舜之都的结论存在疑问,而且单凭一处遗址的考古发现,不能准确判定当时政权过渡究竟通过哪种方式或发生的具体地点。立场:能。看法:根据材料“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可知,考古发掘是第一手资料,能够佐证当时的政权过渡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小问4】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受原始的部落(氏族)民主制的影响,禅让制有存在的可能。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出现,部落之间、氏族贵族之间必然会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22.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派学者中独树一帜,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关注与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荀子的刑法思想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通‘为’,人为努力)也。”“圣人化性而起伪(为),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荀子》材料二甲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见当时庸君暗主战斗不息,愤闷恻怛,深欲提耳而诲之,故作此篇。然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经学家)!【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137乙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公正地说来,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郭沫若《荀子的批判》(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2)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选取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评述。(3)你认为对“荀子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价值?〖答案〗(1)思想:以刑制“恶”;礼法并施(或隆礼重法);罪罚相称(当);慎用刑罚。(2)朱熹认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对儒学贡献不大。这一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有失偏颇。如荀子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但认为“礼义”是制定法度的基本依据,在继承传统儒学思想的基础上,使儒学更具兼容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儒学的发展。郭沫若认为荀子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糅合百家,具有杂家特点。这一观点较为科学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点。如荀子重视“礼”的作用,同时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既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又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3)从有利于全面了解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学发展轨迹的角度作答;从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作答;从有利于推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角度作答。(从任一角度作答,若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百家争鸣之荀子思想。思想:根据材料“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重刑罚以禁之”可知,以刑制“恶”;根据材料“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可知,礼法并施,隆礼重法;根据材料“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可知,罪罚相称;根据材料“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可知,慎用刑罚。【小问2】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首先,若选择朱熹观点,根据材料“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经学家)!”可知,朱熹认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对儒学贡献不大。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失偏颇。评述,据材料一“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得出荀子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根据“礼义生而制法度”,得出认为“礼义”是制定法度的基本依据,说明荀子在继承传统儒学思想的基础上,使儒学更具兼容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其次,若选择郭沫若观点,根据材料“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公正地说来,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可知,郭沫若认为荀子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糅合百家,具有杂家特点。这一观点较为科学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点。评述,根据材料一“明礼仪以化之”得出荀子重视“礼”的作用,据材料一“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得出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说明荀子既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又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百家争鸣之荀子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有利于全面了解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学发展轨迹、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等角度作答。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汉代官僚集团结构的演变材料如表为汉高帝至武帝时期各类官僚所占的比率(单位:%)

高帝惠吕文帝景帝武帝军层①9681503020军吏②0051927法吏02212320儒吏000011士吏③47181913宗亲09599注①军层即汉初军功受益阶层,主要指汉初开国勋贵及其家属。②军吏指非汉初军功受益阶层的军事官吏。③士吏指通过军、法、儒以外的途径出仕任官者。——摘编自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代官僚集团结构的演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一)明确观点;围绕汉代官僚集团结构变化与时代变迁展开(二)历史阐述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两个角度)(1)从概括汉朝建立之初官僚集团结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的角度阐述。如:汉高祖在位时期,军功受益阶层占据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一阶层在反秦起义与楚汉战争中的卓越军功。(2)从概括汉高祖之后官僚集团结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的角度阐述。如:从惠吕到武帝时期军吏、法吏、儒吏等的比重不断上升,汉代官僚集团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是因为景帝时期平定诸侯国叛乱、武帝时期对匈奴大举用兵推动军吏比重的上升;汉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及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则推动法吏和儒吏比重不断上升。(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三)历史表述依据表述能否成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以及逻辑严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高帝至武帝时期官僚所占的比率不同,由此可知,汉代官僚集团结构变化与时代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述:可结合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影响官僚结构变化的原因作答,如汉高祖时期,军功受益阶层占据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一阶层在反秦起义与楚汉战争中的卓越军功;而惠吕到武帝时期军吏、法吏、儒吏等的比重不断上升,汉代官僚集团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是因为景帝时期平定诸侯国叛乱、武帝时期对匈奴大举用兵推动军吏比重的上升;汉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及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则推动法吏和儒吏比重不断上升。由此可见,时代变迁深刻影响了汉代官僚集团结构的变化。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个小题,60分)1.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D.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可以看出,中国的原始农业发展程度较高,技术也较为先进,故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种植格局,排除C。2.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由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A.以渔猎生活为主 B.社会分工出现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早期国家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这一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和原始家畜业,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社会生产分为农业、手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这一地区以原始农业的生活为主,排除A项;当时这一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当时这一地区尚未形成早期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3.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多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富庶或战略要地,不仅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而且在空间上与非姬姓诸侯国形成分割之势。与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便利了对诸侯的直接管辖C.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确立 D.扩大了王朝的统治范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监视并牵制非姬姓封国,有利于周王控制地方,A项正确;“直接管辖”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这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不能反映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确立,排除C项;这一措施是在西周疆域内进行的,不能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4.西周时,据卫盉、卫鼎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厉的四田相交换。这反映了西周A.分封制焕发新的生机 B.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C.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D.宗法秩序进行了较大调整〖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裘卫用玉璋换取了矩伯土地的租用权,同时也与邦君厉对调土地,由此说明当时西周社会上层逐渐衰落,而裘卫等群体社会地位在上升,说明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分化,B正确;题干内容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题干所列现象不属于宗法制内容,排除D。5.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遗风,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尚书》记载周穆王告诫官员要谨慎地使用刑罚B.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创王朝统治C.西周霸姬簋铭文记载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则分封诸侯国D.《史记》记载周朝专设职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遗风,即重视民众的意见,《史记》记载周朝专设职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谣,符合题意,D项正确;《尚书》记载周穆王告诫官员要谨慎地使用刑罚,体现的是宽容的理念,排除A项;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创王朝统治,表明的是治理功绩,排除B项;西周霸姬簋铭文记载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则分封诸侯国,反映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6.有学者指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实际上是从“大一统”到“大统一”的重大变迁。前者是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文化秩序和政治象征,后者则已经上升为一种政治制度。下列最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A.政治权力与宗法关系更紧密 B.中央到地方垂直统治的建立C.华夏民族的活动区域更广阔 D.神权对政治的影响逐渐减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到秦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分封制度周天子是政治象征,没有实现集权,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郡县制实际上逐渐与宗法关系先分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维护统治,而非扩张领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神权对政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7.《管子·立政》中提道:“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这一言论强调了()A.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B.劳动的实践意义C.手工业技术的实用价值 D.富国强兵的追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引文大意是,手工制品和纺织品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为主要功用,如果过于追求华丽的装饰,容易造成资源和财富的浪费,那么国家必然会变得贫困,反之则国家变得富裕。管仲在此强调手工业技术的实用性,C项正确;男耕女织指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材料所述并非一般的劳动,而是特别针对手工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如何发展手工业,而非如何富国,且材料没有“强兵”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8.荀子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在这里,荀子强调了()A.诸侯争霸基础 B.中央集权的措施C.实现治平的手段 D.严刑峻法的必要〖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王”“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即国君隆礼尊贤,而且国君应当集权实现统一,这是符合礼制的,由此可知,荀子指出了实现治平的手段,C项正确;诸侯争霸的基础是经济发展,而非加强集权,排除A项;荀子只是指出了集权的重要性,而非集权的手段,排除B项;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非严刑峻法,排除D项。故选C项。9.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各诸侯国所推崇 B.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C.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 D.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答案〗B〖解析〗材料“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现实政治的影响,这主要和新兴士阶层的崛起有关,B正确;当时法家思想是主流,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0.如图为某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水利工程对农业意义重大 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C.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D.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铁铲”都江堰”“牛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故选C项;A项表述与题干要求的“共同主题”不符,故排除A项;B项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是否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故排除D项。

11.对以下引文最合理的解释是()出处引文秦始皇碑文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杨雄(前58-18)《甘泉赋》东烛仓海,西耀流沙,北晃幽都,南炀丹崖。王充(27-97)《论衡》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安宁……周时仅治五千里,汉氏廓土牧荒服之外。张衡(78-139)《应间》今也皇泽宣洽,海外混同,万方亿丑,并质共剂。A.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B.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C.统治者宣扬政治合法 D.社会各领域高度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四海混一”“海外混同”强调的是国家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和发展,A项正确;“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项;“统治者宣扬政治合法”不符合“大一统”的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政治统治,“社会各领域高度繁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2.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答案〗B〖解析〗这些秦代的竹简涉及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由此可知,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有比较系统的行政制度,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宗族势力,故A错误;材料没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涉及法律制度,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13.《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一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规定有利于秦()A.强化君主权力 B.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C.实现国家统一 D.确立中央集权体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规定紧急文书必须马上送走,非紧急文书应当在一天内处理完毕,不可久留,否则要按照法律论处,可见秦朝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提高国家治理效率,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文书管理规定,不能反映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排除A项;秦朝在此时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属于文书制度,并未涉及中央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14.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和秦始皇未能了解文化统合的作用,他们试图通过否定旧有文化来达成最大的政治效能,这种做法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政治、文化和社会全方位的融合也不可能实现,从文化角度而言,秦朝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B正确;A项从政治形态角度解读失之片面,排除;材料主旨强调秦完成了政治统一而未能实现文化上的融合,没有反映都县制的推行和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C、D。15.刘邦曾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陆贾著《新语》称“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这一思想A.满足了统治者追求长生的愿望 B.反映了新政权励精图治的风貌C.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D.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答案〗C〖解析〗陆贾的主张政府要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属于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该思想推动了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并不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故选C,排除D;古代统治者长生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该主张不可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排除A;汉初经济残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非励精图治,排除B。16.秦汉时期,国家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削弱了皇权 B.降低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相权 D.有利于合理决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得出朝议可以集各方的意见,有利于决策更加合理,D项正确;议定结果最后由皇帝裁决,说明皇权没有削弱,排除A项;这一制度有利于合理决策,未体现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B项;议定结果最后由皇帝裁决,并不会加强相权,排除C项。故选D项。17.如表是汉代刺史的相关文献记载,西汉统治者设立刺史的根本出发点是()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察御史《通典·职官》及武帝开广三边,而又有十三部刺史之制,其事在元封五年钱穆《秦汉史》A.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B.完善中央监察体系C.保证地方吏治清明 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鉴于御史制度存在一定弊端,因此从汉文帝到汉武帝,中央逐渐建立起了刺史制度,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A项正确;刺史是地方监察官员,排除B项;吏治清明只是表象,而非根本,排除C项;刺史不是为了削弱诸侯王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18.如图为广东出土的东汉陶水田模型。水田共六方,每方有一俑在劳动。其中,两俑作扶犁状,四俑分别作收割状、磨镰状、企立状、捆稻草状。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铁犁牛耕在南方的推广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东汉陶水田模型表现出的是一种集体耕作的情形,这符合大地主田庄的生产情形,D项正确;个体农户是一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经济,这不符合东汉陶水田模型所表现出来的情形,排除A项;铁犁和牛耕的推广是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19.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三品,大多数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其主张()A.宣扬了孟子人性善学说 B.强调了社会教化的重要性C.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D.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才能变好,就像茧需要经过热水煮后才能变成丝一样,这表明他主张通过社会教化来引导和塑造人的品性,B项正确;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品,且需要通过教化才能为善,与孟子的观点不同,排除A项;汉武帝的尊儒举措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董仲舒的观点主要是关于人性和教化的,没有直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20.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一现象()A.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目标 B.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C.彻底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 D.完成了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可知题干中体现的是民族迁移后出现的民族交流交融的现象,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是社会生活的体现,所以这一现象主要是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发生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二、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3分,23题14分,共3个小题,40分)21.禅让制的真实性是一桩千古疑案,历代争论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诸子的争论言论出处古者舜耕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命也。《孟子·万章》世俗之为说者日:“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鼓位至尊,无敌於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地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荀子·正论》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学者的结论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司马迁(汉)《史记·五帝本纪》观近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废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刘知几(唐)《史通·疑古》“唐虞揖让”“汤武征伐”,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的学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吕思勉(1884-1957)《中国史》考古发掘山西裹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据《探索发现一考古进行时·寻找尧舜之都》(1)诸子关于禅让制的争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2)指出三位史学家各是从什么角度研究禅让制的?(3)陶寺遗址能否证明历史上存在禅让制?谈谈你的看法。(4)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认为禅让制是否真实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时代特征: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诸子积极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角度:西汉司马迁从宣扬儒学、倡导孝行的实际需要(立场)出发,肯定禅让制的存在;唐代刘知几针对当时政局混乱的现状,以历史发展规律为依据,否定禅让制的存在;当代史学家吕思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认为禅让制是儒家为宣扬自己的学说而创造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3)不能。由于缺乏其他的史料为佐证,对陶寺遗址为尧舜之都的结论存在疑问;单凭一处遗址的考古发现,不能准确判定当时政权过渡究竟通过哪种方式或发生的具体地点。能。考古发掘是第一手资料,能够佐证当时的政权过渡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4)原始社会末期,受原始的部落(氏族)民主制的影响,禅让制有存在的可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出现,部落之间、氏族贵族之间必然会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时代特征:根据材料“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命也”、“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可知,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诸子积极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小问2】本题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近代(中国)。角度:根据材料“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可知,西汉司马迁从宣扬儒学、倡导孝行的实际需要(立场)出发,肯定禅让制的存在;根据材料“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可知,唐代刘知几针对当时政局混乱的现状,以历史发展规律为依据,否定禅让制的存在;根据材料“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可知,当代史学家吕思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认为禅让制是儒家为宣扬自己的学说而创造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小问3】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立场:不能。看法:根据材料“山西裹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可知,由于缺乏其他的史料为佐证,对陶寺遗址为尧舜之都的结论存在疑问,而且单凭一处遗址的考古发现,不能准确判定当时政权过渡究竟通过哪种方式或发生的具体地点。立场:能。看法:根据材料“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可知,考古发掘是第一手资料,能够佐证当时的政权过渡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小问4】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受原始的部落(氏族)民主制的影响,禅让制有存在的可能。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出现,部落之间、氏族贵族之间必然会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22.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派学者中独树一帜,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关注与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荀子的刑法思想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通‘为’,人为努力)也。”“圣人化性而起伪(为),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荀子》材料二甲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见当时庸君暗主战斗不息,愤闷恻怛,深欲提耳而诲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