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攻击方式与道德推脱水平的关系实证探究(论文)8100字】_第1页
【父母教养方式、攻击方式与道德推脱水平的关系实证探究(论文)8100字】_第2页
【父母教养方式、攻击方式与道德推脱水平的关系实证探究(论文)8100字】_第3页
【父母教养方式、攻击方式与道德推脱水平的关系实证探究(论文)8100字】_第4页
【父母教养方式、攻击方式与道德推脱水平的关系实证探究(论文)81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母教养方式、攻击方式与道德推脱水平的关系实证研究目录TOC\o"1-3"\h\u11053 125084引言 315497一、问题提出 324769(一)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31901(二)关于攻击行为倾向的研究 421132(三)关于道德推脱水平的研究 43069二、问卷处理(一)研究工具 #摘要学生是每个国家与社会的未来,他们作为国家和社会寄予厚望的接班人,其道德行为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可是社会上频频传出小中高学生打架、斗殴、霸凌乃至杀人犯罪等事件,种种骇人听闻的校园实例不绝于耳,这一系列的校园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引发了有关于学生攻击行为由何产生、如何减少的热烈讨论。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这一话题由来已久,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瞩目,心理学家们也都将研究焦点放在学生的攻击行为上。本文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量化研究的方式,客观描述父母教养方式、攻击行为与道德推脱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探讨不同维度因素之间的作用影响,尝试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攻击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解决办法,望切实减少各类恶性社会事件。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道德推脱水平;攻击行为引言父母是子女的首任导师,父母对子女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深刻而长久的。进入学校,离开了父母,独立却不成熟的他们面临着诸多的困扰。从在校表现来看,偷窃,欺负弱小,欺骗,说谎,冷漠等明知不道德却又理直气壮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让我切身的体会到家庭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讨适合个体的父母教养方式,考察道德推脱水平,研究攻击行为。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兴许可以为构建风清气正,低犯罪率的学校和社会提供一些设想,为德育教育提供一些灵感。一、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一)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随着家庭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传播普及,关注家庭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原生家庭”这个词也变成了互联网上提及频率很高的词汇。科学术语应是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定义是达林和斯腾伯格,1993年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定义,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行为,不随外部客观条件的变迁而变迁。家长通过语言教学,传授社会价值观、行为道德等,对孩子的生活经历、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和情感体验起主导作用。教养方式分为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三种类型。拒绝型的父母对孩子抱持否定态度,常批评和指责孩子;过度保护型的父母又想干涉和了解孩子的方方面面,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情感温暖型的双亲可以赋予幼儿情感上的理解与支持,尊重意愿。孩子感知到的教养方式可能更发巧着对其行为的直接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这个教养方式的的分类方法,从拒绝、情感温暧和过度保护三个维度来考察父母的教养方式关于攻击行为倾向的研究攻击行为的概述关于攻击行为的概念,社会心理学者各抒己见,聚讼不己,学术界始终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统一定义。学生的攻击冲突行为仍然是全星球文明教育系统中最易于出现的问题。攻击行为可极早追溯查询来源于对动物的研究,缓慢演变推衍研究对特定人群的攻击性特点。自历史诞生起起,攻击和侵略就常伴人身。攻击被广泛定义为“一种生物向另一生物传递有害刺激的反应”。当代对它的定义是指有目的实施对他人的身心损害的行为,过程中往往伴随如愤怒敌意等情绪状态或内部心理状态。关于道德推脱水平的研究道德是人类理解和世界把握的一种方法。功能为定典和持衡社会人族的行为,对文明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但是,仅仅靠道德的决策来管理道德行为是不够的。在文明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系列有序的判断善恶的指标。被称为道德基准。一旦成立,这些标准将成为个人行径举止的指导和指向,是保证个人生命的连续性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力保障,个人将根据行为结果的影响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个人行为将不违反道德。否则这种行为会招致自我谴责。当社会千千万万数不胜数的个体面对情景抉择的时候,他们做不道德的行为,易感到内疚自责。因此,预期的自我谴责会使个人保持符合内部道德规范的行为。这种情况下,道德行为不断受到自我影响的勉励和奖赏。既然有了上述道德的推断,可是无数经受过基本教育的人们还是会选择做出不道德乃至攻击行为,并且为自己对旁人的伤害不以为意,一些不道德情景在他们眼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每发生让人扼腕叹息的社会事件时,加害者的态度令大众深受震撼,比如劳荣枝案,背负无数人命的劳荣枝,在逃脱追铺多年后被捉拿归案,她对着镜头笑的坦然无畏,令无数网友毛骨悚然,愤怒无比,劳荣枝这类人基本道德的缺失必然有着相应的源头和答案,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提到道德推脱水平,在道德自我的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中,如果道德规范偏离了最初的方向,攻击者就能从预期的自我谴责中解放出来。消极的自我处罚很少会因为认知重建和个人意识的否定而被活化。事实证明,道德推脱更高,越不容易感到内疚,越易消除有害行为造成的损害。根据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道德是自己和受到外界影响的人格的产物,也是社会化过程中定会形成的行动规范。从个人观点来看,道德判断、道德认同、移情、内部和外部控制倾向等认知因素都会影响道德解放。道德认同与道德观念密切相连,反映了个人身份的道德特性,引导特定的道德标准。因此,具有高度道德认同感的个人,有着更高的道德判断和更严格的道德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解放的几率减少。有着内部控制倾向和有着外部控制的倾向对每个社会上千千万万数不胜数的个人来说归属是主因。有着外在世界控制的个人倾向于认为外界情景具有支配力。成长过程中,他们受到外界系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父母、社区、大众传媒全体中也发挥着孩子成长的典型作用。所以如果青少年通过幼儿期的观察和模仿得到道德上的判断,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判断标准,出现道德推脱行为。问卷处理本研究的数据运用SPSS21.32位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研究工具1.研究对象。将网络问卷链接发给被试,被试完成问卷题目。333名大学生参与本次研究。剔除无效问卷后(未回答题目,或答题存在严重逻辑矛盾,或重复选择某个选项),共收集有效问卷225份。频率百分比性别男11651.6女10948.4年龄1483.5153415.1163917.3173214.2183013.319167.0202712.021229.722125.32352.2表1被试选取基本情况表2.1被试描述统计量N全距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拒绝22527.0012.0039.0025.27537.52162情感温暖22539.0014.0053.0036.82286.30698过度保护22538.0016.0054.0037.54757.00845道德推脱水平225105.0032.00137.0085.297517.99101攻击行为22586.0029.00115.0081.946214.40459有效的N(列表状态)225维度性别个案数平均值标准差拒绝男11627.147.11女10922.927.37情感温暖男11634.185.73女10939.626.89过度保护男11635.726.55女10936.077.30道德推脱水平男11673.3914.53女10969.4519.96攻击行为男11688.8812.51女10973.5316.15表2.2被试描述统计量从表2中可知:学生女性被试中父母的情感温暖这个维度高于男性被试水平,过度保护、拒绝这两个维度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这说明,子女的性别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究其缘由可能一方面是相比较于女孩子,是受到性别认同的影响,父母会对儿女有不同的角色期待,有许多耳熟能详的育儿经验,“男孩子皮一定要多收拾他”,“女孩子都是小公主要呵护温柔的对待”等常见性别偏见传统认识,男孩角色认知通常为,顽皮,活泼,外向,所以父母对男生的惩罚会更严格,有较多的拒绝和过度保护。而女生相对来说角色期待多为弱势群体形象,更易博得同情怜爱,所以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在女性上的得分比男性高。不同性别的学生在道德推脱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体上,道德推脱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各项分数小于3)。说明学生道德认识是积极健康的,男性的得分在道德推脱水平的分数上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和女性行为差异,由社会期许,社会评价,教育模式不同,造成男女差异,可视化为道德观念和行为不敏感。在社会交往中,男性同伴的纷争往往会归咎于不够“大方爽朗”、“男子气概”,当审视内心世界,做出相应举动时,得到的社会评价通常为“小家子气”、“娘炮”等负面信息,从而导致男性关心外部世界并采取行动时不道德的行为,更倾向于以某种方式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辩护(责备他人、为自己辩护等)。而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容易被“温柔细腻、体贴可人”等共情更高的社会期许所包围,女人往往更内疚和反思自己的错处,内心往往比男人更敏感纤细,更受到同情心,同理心的影响。经此已久,男性的道德推脱水平会低于女性。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攻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体上,攻击行为总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各项分数小于3)。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出现这一结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在社会上,更默许男性的性格和生理特点造成了他们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所以具有较多的身体攻击;而女性较安静顺从,出现打架斗殴这样的攻击行为更引人注意,使她们更压抑自己的攻击倾向。2.问卷采用。(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2)Buss和Perry(1992)编制的攻击行为问卷,(3)王兴超等修订的公民道德推脱问卷,(一)信度检验本问卷采用同质性系数来进行信度检验。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要求,α系数处于0.67-0.70之间可以被接受,处于0.70-0.80之间比较好,处于0.80-0.90之间很好。表3被试问卷的同质性系数维度克隆巴赫Alpha项数拒绝0.8212情感温暖0.6914过度保护0.7116道德推脱水平0.8432攻击行为0.7929由表3可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1、0.69、0.71,均大于0.6,问卷总体信度很好可以进行效度检验。道德推脱水平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4,攻击行为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9,均大于0.6,问卷总体信度很好可以进行效度检验。(三)相关性检验表3被试问卷各个维度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道德推脱水平攻击行为拒绝Pearson相关性1显著性(双侧)N225情感温暖Pearson相关性-0.361显著性(双侧)0.41N225225225过度保护Pearson相关性0.53-0.141显著性(双侧)0.340.36N225225225道德推脱水平Pearson相关性0.533**-0.327**0.339**1显著性(双侧)N225225225225攻击行为Pearson相关性0.0307**-0.236**0.222**0.614**1显著性(双侧)N225225225225225**.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从表3可以得出,拒绝与道德推脱水平显著正相关,过度保护与道德推脱水平显著正相关,情感温暖与道德推脱水平显著负相关。拒绝与攻击行为倾向显著正相关,过度保护与攻击行为倾向显著正相关,情感温暖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道德推脱水平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消极的育儿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的高攻击性,不合理的养育方式,如惩罚、严厉,会损伤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激增孩子在外部环境中的无助感,惩罚也是孩子学习的攻击性模式,他们可以模仿双亲的方式,通过拒绝、回避或攻击来应对外界应激事件。情感温暖和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攻击性呈负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和孩子的理解和接受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支持,从而增加了积极的情绪,减少了焦虑和敌意,有效地减少了应激事件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减轻儿童的攻击性,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父母的拒绝削弱了孩子的归属感和照顾需要,使孩子更具防御性,情绪波动,自卑,从而将攻击内化为保护自己的手段,通过攻击达到目的,从而获得安全感,但过度保护和偏爱,也有可能由于对孩子的过度宠溺和纵容。无法且掩耳盗铃孩子的不当行径,默许孩子的侵略侵犯行径,无法建立正确行为边界。父母教育不足和监督孩子行动的能力不足。因此父母应该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孩子,给他们情感上的温暖和支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孩子获得良好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综上所述,学校校园恶性暴力犯罪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家长应采取科学的育儿方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防止儿童的攻击行为,甚至极端的犯罪行为,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应在社会、学校、家庭、媒体等方面进行等,以获得较优成效。随着儿童和家庭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发展,父母作为家庭的榜样,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温暖和理解在为孩子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当父母采取严厉惩罚和否认的形式时,孩子的应对策略被被动所取代,这也表明积极的父母模式降低了孩子的道德推脱水平程度。个人攻击行为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与他们的道德推脱水平挂钩,班杜拉的道德推脱理论认为,当人们违反自己的内在道德规范时,他们可以利用道德推脱机制逃避内心的折磨。因此,道德推脱的最高水平是人们做出违反道德规范行为的最大可能性。道德推脱相对较高的人攻击那些也不会产生内在痛苦和不安的人,会自动使用道德调整方法,如认为其他人不值得责备和不值得为他们的行为辩护;当把一个人在行为中的主动作用归于其他人以减轻一个人的责任。作为儿童的启蒙教师,父母对他们的成长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发现,父母的成长方式对儿童早期的成长经历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儿童期长期遭受父母虐待的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更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情绪温暖,理解关心可以科学干预儿童的敌意攻击。行为主义发现,不良的反应方式也会导致他们孩子的不同类型的攻击行为。溺爱型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极为关注,对他们的要求给予太多的承认和自由,这种过度保护的方式阻碍了他的独立发展,父母过度保护与儿童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之间存在联系,忽视型父母很少关注孩子的情感状态,与孩子的互动不多,很少花时间和精力来调节孩子,这两种养育方式都是由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太少。父母的拒绝阻碍了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过程,从而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控制力较弱,被父母忽视和拒绝的孩子的安全感较低,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控制,学习兴趣低,注重学习,缺乏社会责任感,敌对情绪很高,倾向于攻击性行为。父母教养方式是个体道德推脱认知倾向的影响因素,也是影响个体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育儿方式可以干预儿童的攻击行为和道德推送水平,消极的养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子女的不良行为。父母对儿女的态度惯常恶劣,幼儿很容易形成不耐烦的心绪和性格,为成年后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铺平道路。因此,父母在养育儿女时,要注意自己的育儿方式,不能轻视子女,给予子女更多的温暖和理解,父母不仅要关心子女的生活,而且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发展自己积极的教育理念,因此,为指导他们的孩子建立良性社会关系,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道德品质,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太多地保护孩子免受挫折,更能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学会倾听孩子的思想,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发展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合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道德审视转变的关键是让孩子们明白,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哪怕是为了荣誉和尊严等积极词汇都不能成为伤害行为的借口,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学生道德推脱水平的下降。在性别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道德推脱,因此,要打破性别偏见,可以给予男性更多的关注和教育,以正确引导其道德意识。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抚养方式,不能对子女漠不关心,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温暖与理解,作为父母不仅仅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培养自己积极的教育理念,从而引导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道德品质,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因担心子女受到挫折而给予过多的保护,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并给予正确引导,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合理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结语目前校园欺凌在小学及中学发生的概率都很高,预防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童年时期的攻击性可以显著预测长大后的攻击性,因此预防儿童早期的攻击行为对减少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父母教养方式、攻击行为、道德推脱水平之间关系的探究,及对道德推脱在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的攻击行为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的探究和分析,主要得出下结论:父母亲的消极教养方式与道德推脱水平、攻击行为与显著正相关。父母亲的积极教养方式与道德推脱水平、攻击行为与显著负相关。道德推脱水平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通过研究的总结,关于积极的父母教育方式可以从以下方式入手。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政府建立更多亲子学习平台,让父母掌握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积极的教育方式,坚决阻止不道德的社会伦理,重视道德观念的传播,协调家庭学校的社会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我们共同建议孩子积极成长,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学校教育可以从学生道德推脱的影响因素着手,制定对象性教育内容。例如,通过讨论有争议的道德行为事例和受害者情景角色的交换,让学生学习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这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认知度,减少道德推脱的认知倾向,减少攻击频率,首先寻求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建议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使用讽刺、讽刺、殴打等沟通手段。通过感情的温暖和理解,建立了亲密温暖的亲子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体贴不放纵、严酷不独断专行的教育原则,关注着儿童的心理能量生长。及时给予适当的表彰和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素质、正确的道德知识和合理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参考文献[1]刘湍丽,赵宇飞.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2):75-81.[2]胡婷婷.大学生道德推脱与责任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3]张丽.大学生道德推脱、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4]姜维.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推脱和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5]张梅乐.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6]田艳梅.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推脱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7]胡云翔.父母教养方式、观点采择对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8]胡阳.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4.[9]杨洁强.初中生冷漠无情特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同伴关系的作用[D].山西大学,2019.[10]雁.初中生学校道德氛围、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4.[11]刘晓敏.初中生自爱现状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12]谢望舒.大学生道德推脱与良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13]杨楠.大学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人防御方式及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3.[14]孙新贞.大学生攻击态度和信念的结构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5.[15]方力.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道德推脱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16]马德森,刘巍.道德推脱对运动员球场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Sport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