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推断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1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推断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2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推断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3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推断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推断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备战】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专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推断类(解析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北京高考语文必考内容,题目数量和考试的形式多有改

变,2015年实用类、论述类文本混搭考查,有八道题目;2016年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考查,八道题目;2017年分三段材料考查,有八道试题;2018年非连续性

文本阅读考查,七道试题;2019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六道题目;2020年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五道题目;2021年分两段材料考查,五道题目;2022

年和2023年都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五道题目。

综上可以看出,北京高考语文此专题的考查不仅限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

会涉及实用类及议论类文本阅读。题量的设置上,从八道降到现在的五道,题型

也由之前的选择题改为选择题加上概括题。

题型知识点的考查比较综合,前四道选择题涉及到信息筛选、材料探究、综

合运用、看法建议、理解推断等,最后一题主要考查概括文本信息的知识点。

【推断类答题方法】

基于筛选信息、观点推断题的命题方式是选择题,解答方法就是将选项内容

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排除错误选项,即“圈点一比对一排除”。运用比对法,

有助于考生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观点推断题的选项用复句形式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

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因此,关注选项的表述形式,立足文本,依

托常理,对于推断结论正误十分重要。

(D找准观点,看清态度

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找出文章中牵涉的其他人的观点,明确引用材料倾向;

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2)厘清层次,分清关系

准确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各层次之间关系,看清文章的论证手法,

这些都是推断分析的前提;观点是如何得出,某一论据论证是为哪一观点服务的,

这些都是推断的依据。

(3)发掘暗示,注意表述

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该有一定

的暗示。解题中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把握观点陈述句中的句间关系,

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命题人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

因角度的变换,句间关系发生了改变,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真题连接】

[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

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认知功能

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

知”。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如果把

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可是,现实

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

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

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

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

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

赖于身体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

在。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如

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有些认知内容是

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例如,“冷、热、温”

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

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

的测试。研究者告诉学生,这种耳机已经在走路、跳舞、听课等情况下进行了测试,现在要

测试的是在水平移动头部(即摇头)和垂直移动头部(即点头)时耳机声音的质量。学生被

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头部水平移动组、垂直移动组和对照组。在随后的测试中,学生先听

到一段音乐,然后是广告商推荐这款耳机的一段话。水平移动组一边听一边摇头,垂直移动

组一边听一边点头,对组不需要移动头部。最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简单的问卷,给这款耳机

打分,并回答是否同意广商的观点。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给这款耳机的打分,还是对广告商观点的认可度,头部垂直移动

组分值都大大高于另外两组;而头部水平移动组在这两项的分值上,远远低于其他两组。这

说点头的身体运动增强了积极的态度,而摇头的身体运动强化了消极的态度。

(取材于叶浩生的文章)

材料三:

基于离身认知的教育观认为身体仅仅是一个“容器”,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

体”;教育仅仅是心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思维、记忆和学习等心智过程同身体无关。这种

身体“缺席”的教育观使教学变成了传输知识的机械运动,学习变成了简单的知识输入和存

储过程,只启动了学生的大脑。学生就像一个接收信息的机器,只需通过记忆与练习将知识

纳入自身记忆系统即可。知识的体验环节被忽略,甚至完全缺失。

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离身的教育观受到了质疑。具身认知认为知识经验的获得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身体的体验性,“体验”应是知识获取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身体是处

于环境中的身体,接受环境信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体验,因此认知离不开身体所处的

环境。

具身认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更强调全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通

过看、听、闻、触、做等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参与,引发主体体验式的学习,增强知识接受、

获得的中介环节——感受、感悟。传统的视听课堂转变为注重操作性的体验课堂,在教学过

程中将学生的身体充分调动起来,这在教授抽象的概念知识时尤为重要。例如,英语介词很

抽象,教师可以用实物演示介词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在

体验的基础上自我生成对介词的理解。体验式学习离不开情境,情境不限于真实的现场环境,

也可以是人为设置的再现情境。比如,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可实地游览;参观博物馆时

可通过VR设备穿越时空,触摸秦砖汉瓦,体验古人的生活。

(取材于殷明、刘电芝等的文章)

材料一第二段末尾引用了古诗句,下列对引用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证明不同的人对相同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体验。

B.证明离身认知观把人的身体看成计算机的硬件。

C.证明认知过程中人不只是像机器一样接收刺激信号。

D.证明离身认知观的观点有难以解释的现实情况。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目的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引用部分的表述是: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

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可是,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面对同一

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的惆怅。可见引用诗句是想要说明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不同,并不是像离身认知说

的那样,人的身体只是计算机上的硬件。

故选Bo

【专题模拟】

一、(2023•北京海淀•校考三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全球共进行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既有环绕火星的轨道器进行遥感探测,

也有着陆器登陆火星表面进行定点探测,还有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巡视勘察。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依旧不够深刻,而火星最有价值的科研,就是把它当做另一个地球来

研究。火星的海岸线、海洋沉积物、水汽循环等,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火星上也有沙尘暴、

会下雪,有各种气象现象,但其气象模型与地球相比要简单得多。将两者进行比对,科学家

可以找到很多新的研究课题。火星上还有高山、峡谷、冰川、寒旱区……许多学科都能在那

里找到研究主题,获得全新的研究视角。

火星是类地行星,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内。科学研究表明,火星有过适宜生命生存的环

境---具有很厚的大气层和大量的液态水存在地表。火星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地球最为

相近,但火星环境也有严酷的一面。火星没有全球性的磁场,经过数亿年太阳风的剥蚀后,

如今的火星只剩下由二氧化碳(含量95.3%)组成的稀薄大气了,而氧气含量约为0.15%;而

地表类似于荒漠,人类发现火星曾存在盐水湖,但是目前还未发现稳定的液态水。

生命需要很复杂的系统才能生存,少不了宜居的环境、液态水、大气、磁场、能源等。

人类要想"殖民"火星,需要让一些低等植物甚至是微生物先行作为移民火星的"先行军",如

细菌、藻类等。让它们先到火星上适应环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然后产生有机质,

改造火星的土壤,让火星表面环境越来越像地球,对生命更加友好。

建设火星基地是人类一个长远的设想。建设火星临时基地,可以在宇航员抵达火星前,

先用无人货运飞船将满足基本需求的居住舱和非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送到火星。建设火星中

期基地,至少需要使用物化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实现物质更高效的循环利用。要建设火星

永久性基地,则需要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实现物质的100%循环再生。

火星基地要有电源系统,比如小型核电站;还要有火星车,宇航员需要借此扩大活动范

围。火星基地的选址最好靠近有水的地方、阳光充足。为了抵御风暴和辐射,早期基地应采

取地下或半地下形式。在火星基地建设过程中,就地取材是一个重要原则。火星表面很容易

获取的沙尘、土壤、赤铁矿,甚至干涸湖泊里的盐类矿物等,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目标。

从长远来看,在火星上发展出独特的人类文明,包括各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技术

文明是可以期待的。

(取材于张晔、付毅飞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约40多亿年前,火星是个拥有孕育生命的适宜环境的星球。火星上曾经有过湖泊和河

流。与火星的流水时代同期,地球上的海洋中,生命诞生了,蓝藻是最早的成员之一。它们

开创了光合自养系统,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自此构成了生物链的基础;它们还与绿色植物

共生,形成了植物的叶绿体,让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植物,把地球变成了一颗能种菜的

星球。

某些蓝藻可以进入“脱水休眠”的无代谢状态来抵御失水的影响,或许可以在火星生存扎

根。它们生活在炎热或寒冷的沙漠中,每年仅能湿润几个小时,并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干燥

或冰冻状态。

它们适应脱水作用的关键机制是产生大量富含多糖的包膜。胞外多糖可以像海绵般结合

水分,稳定酶和其他分子,显著促进蓝藻的脱水耐受性。它们通常能够承受夏季的高地表温

度,峰值超过60°C;拥有叶绿素-f的蓝藻更可利用其它植物无法利用的近红外光,在可深

达岩表下数毫米的黑暗环境中进行光合作用。

胞外多糖的产生还可能与蓝藻细胞质中积累的海藻糖起协同作用:通过代替水分子的位

置,海藻糖可以阻止细胞膜失水破坏,并稳定干燥的蛋白质,同时增大胞内液的渗透压来抵

消由冰冻和高盐度引起的渗透压力。这让蓝藻可以在岩石矿床中定居,利用岩石潮解:当相

对湿度足够高时,岩石晶体与吸收的大气中水蒸气形成饱和盐水滴,使细胞恢复代谢活动。

这对于植物来说,都是很难拥有的超能力。

陆生蓝藻具有对高剂量的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的抵抗能力,在实验室模拟下,干燥的单细

胞层拟甲色球藻在IBOkJ/m。的模拟火星紫外线通量下存活下来,这种抗性也归因于胞外多

糖的存在。除此以外,它们合成的保护性色素也提供了对紫外线含量增加的保护作用。

同时,这些蓝藻能够形成厚壁抱子,进入休眠状态,通过避免基因组片段化和限制活性

氧的产生保持DNA完整性,并在重新湿润时修复干燥造成的损伤。这让它们能够抵抗高达

15kgy的电离辐射,并有可能在火星表面承受相当于200000年的辐射环境而不失活力。

从2016年起,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进行基于蓝藻的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工作。或许有一天,

这些能够在恶劣情况下生存的蓝藻可以乘着我们的飞船飞向太空,在火星上繁衍生息,将那

里变成人类新的家园。

(取材于“科普中国"相关文章)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对火星的科学参照研究,价值在于使许多学科新的研究课题未来可期。

B.大气稀薄导致火星液态水逃逸,让火星不具备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条件和环境。

C.火星基地如果一旦建立,未来在宜居星球上发展独特的人类文明或许可实现。

D.经过科学家的多角度研究,发现有多项生化特质的蓝藻或许可先行移民火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

B."大气稀薄导致火星液态水逃逸"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火星没有全球性的磁场,经过

数亿年太阳风的剥蚀后,如今的火星只剩下由二氧化碳(含量95.3%)组成的稀薄大气了,

而氧气含量约为0.15%;而地表类似于荒漠,人类发现火星曾存在盐水湖,但是目前还未发

现稳定的液态水",由分号可知,前后内容是并列关系,所以"大气稀薄"和"火星液态水逃逸"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Bo

二、(2023•北京西城•北京四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火炬“飞扬”的设计惊艳了世界,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开创性地使用了“碳纤

维”。碳纤维是由聚丙烯月青等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下碳化形成的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纤维,

被誉为“黑金”。

碳纤维生产工艺极其复杂,制备流程非常长。以制备聚丙烯睛碳纤维为例,人们需要先

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制得丙烯,经氮氧化后得到丙烯月青。丙烯月青经聚合和纺

丝后,获得聚丙烯睛原丝。原丝经过预氧化、低温和高温碳化,再经过浆料表面处理,然后

上浆,才能得到碳纤维。整个流程包括上百个细分的工序,有两千多个要控制的参数,获取

高质量碳纤维的难度可见一斑。

碳纤维细如发丝,轻如鸿毛,强似钢铁,是新一代增强纤维。作为“新材料之王”,碳

纤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用碳纤维制造运载

火箭、航天卫星外壳、民用飞机受力较大部件,可以让它们轻装上阵,从而降低能耗;用碳

纤维制作的海上风机叶片,在减重瘦身的同时,还能增大叶片长度,提升机组发电效率;用

碳纤维制作的网球拍框可以承受更强的网线拉力,使网球获得较大的初速度,碳纤维网球拍

现在已经成为冠军选手必备的装备;碳纤维也可用于修复道路、桥梁和海堤,加固混凝土和

建造弹性结构等等。

碳纤维一般不单独使用,通常会与树脂、金属、陶餐等基质复合,制成碳纤维增强复合

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易加工、耐冲击等优点。然而与其他基质复合

时,碳纤维也有其自身的限制性。碳纤维表面官能团较少,化学性质不活泼且表面平滑,导

致碳纤维与树脂基质之间的界面结合力较弱,限制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碳纤维直

径较细,存在碳原子数目少、表面能低等缺点,影响了碳纤维与基质之间的粘结性。目前,

对碳纤维进行改性,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正在成为研发人员的新课题。

(取材于皇甫慧君、陈显明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集中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究碳纤维,60年代开始投入生产,到70

年代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目前,世界上碳纤维技术和生产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英国、法

国等几个国家,其中日本和美国占全球的77%以上。

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展开了碳纤维的技术研究,但由于基础研究落后,碳纤

维的产业发展一直在低水平徘徊。2018年11月,我国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将制造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碳纤维等高

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为未来碳纤维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我国实现了碳纤维的制备生产和应用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

碳纤维产业化建设高潮,初步建立起国产碳纤维从制备、工程实践、产业建设到技术研发的

完整产业链。我国已相继实现了多个系列和级别的碳纤维国产化,而且解决了宇航级碳纤维

的自主保障问题,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宇航级碳纤维技术的国家。

但我国碳纤维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国产碳纤维整体的稳定性、可靠

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碳纤维市场以体育休闲等领域的中低端产

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国内能够生产高性能碳纤维的企业较少,产品性能和品质很难满足

高端领域的需求。此外,尽管碳纤维具有优异的性能,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但目前受制于

高昂的价格,市场渗透率较低。

未来,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将驱动碳纤维需求的爆发。预计2030年以后,我国仅工业

级碳纤维就有望达到500亿量级,它带动的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应该是千亿级的。在市场需求

推动下,我国碳纤维产业将迎来大规模发展。

(取材于赖世伟、奈嫄嫄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自行车比同样大小的普通自行车轻。

B.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防弹衣更耐冲击,防护性能更强。

C.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钓鱼竿比普通鱼竿成本低、强度高。

D.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修复的桥梁比用混凝土修复的使用寿命长。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碳纤维技术研发时间晚,因此产业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

B.完整产业链的初步建立标志着我国碳纤维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

C.多个系列和级别的碳纤维国产化使我国相关技术位列世界第三。

D.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将会带动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是碳纤维价值贵重的主要原因。

B.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和风电叶片等领域可被称作"降重神器"。

C.通过与碳纤维复合,金属基质复合材料的强度将会有所提高。

D.尽管用碳纤维制作的羽毛球拍弹性好,但产品附加值不高。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C."成本低"错,原文"但目前受制于高昂的价格,市场渗透率较低",可见使用碳纤维制

作钓鱼竿比普通鱼竿成本要高。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我国碳纤维技术研发时间晚,因此"错,原文"但由于基础研究落后,碳纤维的产业发

展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可见造成我国碳纤维产业落后的原因是基础研究落后。

B.”实现了零的突破"错,原文"我国实现了碳纤维的制备生产和应用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碳纤维产业化建设高潮,初步建立起国产碳纤维从制备、工程实践、产业

建设到技术研发的完整产业链",可见完整产业链的初步建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碳纤维的制

备生产和应用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而非"零的突破"。

C.“多个系列和级别的碳纤维国产化使我国相关技术位列世界第三"错,原文"我国已相继

实现了多个系列和级别的碳纤维国产化,而且解决了宇航级碳纤维的自主保障问题,成为继

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宇航级碳纤维技术的国家",可见除了多个系列和级别的碳纤维

国产化之外,还有"解决了宇航级碳纤维的自主保障问题";此外是在"掌握宇航级碳纤维技

术”方面位列世界第三,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是碳纤维价值贵重的主要原因"无中生有,原文只是介绍了碳纤维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如"作为‘新材料之王',碳纤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基础建设等多个

领域",并未说明这个原因造成碳纤维价值贵重,更没有说是主要原因。从原文来看,"整个

流程包括上百个细分的工序,有两千多个要控制的参数,获取高质量碳纤维的难度可见一斑",

碳纤维,,生产工艺极其复杂,制备流程非常长”恐怕才是其价值贵重的主要原因。

故选A。

三、(2023•北京海淀•101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国家

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以下简称《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

5个国家公园),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为什么说我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将是全世界最大的呢?

第一,中国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按照《布局方案》,中国国家公

园紧密衔接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涵盖了国土生态

安全屏障最关键的区域。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将系统、整体保护''地球第三极”;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的多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将对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重

要支撑作用。

第二,中国国家公园保护规模最大。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

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全

部建成后,中国国家公园保护面积的总规模将是世界最大的。

第三,中国国家公园保护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方案覆盖了森林、草原、湿地、

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共涉及现有自然保护地700多个,1项世界自然遗产、2项世界文化

和自然双遗产、19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分布着5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和2.9万多种

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同时也保护了众多

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以及国际候鸟迁飞、鲸豚类河游、兽类跨境迁徙的关键区域。

第四,中国国家公园惠及面最广。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直接涉及28个省份;这28个

省份将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公园建设,让56个民族共绘国家公园的美丽画卷。

《布局方案》的出台,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国家公园高

质量发展、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取材于严赋憬、高敬、李占轶、余里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生态是我国的宝藏,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珍藏生态宝藏

的重要方式。10年来,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生态保

护成效显著。不久前,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国

家公园候选区。目前,国家公园建设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在迅速铺展开来;未来,将有更多人

行走在国家公园中,畅享自然之美;也将有更多人用心用情守护草木丰茂、蓝天碧水。

国家公园建设的同时也在培育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新型自然保护地,国家

公园不仅重视保护自然资产,还将充分彰显全民公益性,融教育、科研和游憩功能于一体,

为公众提供切实的公共产品和生态福利。相关专家指出,国家公园不是“升级版自然保护

区”,不能建成无人区、隔离区,而应使大众享受到国家最美、最优质的生态产品。从这个

角度来说,推进设立新一批国家公园,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回馈,更是为了让人成为自然

的一部分,与自然携手绘制生动的“中国画卷”。

从更大意义上讲,当保护生态系统的使命被冠以“国家”之名,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便

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呈现出文明特色和底蕴。可以说,国家公园恰如一条牵系着人与自然

的纽带,守护并促进自然与文明和谐交融,迈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境

界。

相信通过社会各界徐徐用力,久久为功,国家公园一定会充分润养生态资源,促进人文

与自然交融共生,不断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丰富图景。

(取材于陈之琪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由下表可知,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基质景观为林地和园地,2019年和2021年这两种土地

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2.54%和92.97%。与2019年相比,2021年,草地、耕地

和其他土地面积变化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0.26km2>0.88km2和0.05km2;其余用地

类型面积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0.95km2,工矿仓储用地增加了

0.04km2,不到林地面积增加量的5%,但因2019年其面积总量仅为0.01km2,动态度达到

400%,远高于其他用地类型。

表2019年和2021年钱江源国家公园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情况

2019年2021年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量/km?动态度/%

面积km?占比/%面积kn?占比/%

草地7.112.816.852.71-0.26-3.66

耕地7.482.966.602.61-0.88-11.76

工矿仓储用地0.010.000.050.020.04400.00

建设用地0.850.330.880.350.033.53

交通设施用地0.620.240.640.250.023.23

林地216.6885.69217.6386.060.950.44

其他土地0.660.260.610.24-0.05-7.58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40.852.150.850.010,47

园地17.336.8517.486.910.150.87

总计252.88100.00252.88100.0000

根据调查发现,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1)园区内按管控办法开展栖

息地生态修复和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覆盖率稳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在林业生

态建设上取得的成效;(2)园内兴建公共管理、服务和交通、仓储和水利设施,导致公共管

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住宅用地等增加,这会

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取材于汪家军、兰朋涛、陶聪、金艳等人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三中表格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和2021年草地、耕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77%、5.32%。

B.与2019年相比,2021年林地面积的增加量在用地类型中最高,但动态度较小。

C.2021年建设用地面积比交通设施用地面积多增加O.OlkmZ,其动态度也比较高。

D.2021年交通设施用地面积比2019年有所增加,可见园区林业生态建设有成效。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布局方案》,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就会缺少重要的指导。

B.《布局方案》是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有显著成效的前提。

C.在新一批国家公园的无人区,有丰茂的草木、清澈的流水等美景。

D.建设国家公园时,不能兴建仓储和水利设施,以免破坏生态环境。

【答案】

1.D

2.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D."可见园区林业生态建设有成效"错,根据材料三的表格和第2段"园内兴建公共管理、

服务和交通、仓储和水利设施,导致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工矿仓储用

地、水利设施用地和住宅用地等增加,这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可

知,2021年交通设施用地面积比2019年有所增加,并不能看出园区林业生态建设有成效,

而是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B.”《布局方案》是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有显著成效的前提"错,根据材料二

第1段的内容“10年来,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生态保

护成效显著。不久前,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国

家公园候选区"可知,首批国家公园是在《布局方案》印发前设立的,所以此项论断理由不

充分。

C."无人区"错,根据材料二第2段的内容“国家公园不是,升级版自然保护区,,不能建

成无人区、隔离区"可知,国家公园不能建成无人区,故"在新一批国家公园的无人区”的表

述与文意相矛盾。

D."不能兴建仓储和水利设施"错,根据材料三第2段"园内兴建公共管理….工矿仓储

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住宅用地等增加,这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可知,兴建仓储和水利设施会间接导致破坏生态环境建设,但并不能因此而提出"不能兴建

仓储和水利设施"的要求。

故选Ao

四、(2023•北京昌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广大乡村蕴藏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就物质文化层面而言,

乡村有着大量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灌溉工程遗产以及自然风光等;从非物质文化层面来说,

乡村的民族节庆、传统民俗、戏曲曲艺等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我们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

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

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因地制宜,立足乡村实际,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

展需求等结合起来,汲取城市文明及其他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

乡村文化创新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创造和实践的主体。要充分

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一方面,打造以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

研究机构、文化企业等为依托的文化培训基地,着力提升农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

方面,引导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艺术类专业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专业人员可依

托农民掌握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文化资源,从作品创作、技能展演、场景构建、活动开展、研

学组织、服务提升等方面,帮助农民进行多维度、系统化创新应用,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健全引进人才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和保障文化从业者、相关

院校毕业生等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各地文化资源特色不同,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的保护利用,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例如,手工艺资源丰富的乡村。可以加强民族

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家等走进乡村,带动农民结

合实际,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通过多种渠道和形

式进行品牌合作,推动手工艺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升经济附加值。人文底蕴深厚的乡村,

可以将更多美术、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建设中,创办特色书店、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

创馆等,让欣赏美、追求美、塑造美成为乡村文明新、风尚。生态秀美的乡村,可以通过以

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旅产品,推动创意设计、演出等与

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取材于丛志强、赵宏伊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位于孔子出生地——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依山傍水,风景迷人。从村口拾级而上,一

条青砖灰瓦、古韵悠悠的儒学美德示范街映入眼帘,两侧30根以书卷卷轴加古琴琴弦为造

型的竖柱立于街中间,似一条流动的文字长河,寓意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街区

中“儒源乡集”店铺内,可以看到很多带有儒家文化元素的弦丝画。一群村民正聚在一起,

手拿弦丝忙活得热火朝天。据了解,很多村民都会利用闲暇时间来这里学习技术,技术比较

娴熟的村民一天可以做8件左右的弦丝画,日均收入能达到120元,有效解决了一部分村民

的就业问题。在弦丝画的形式内容上,创新性地选取代表性元素,如儒家五常“仁、义、礼、

智、信”和金声玉振中的编钟编磬等,让文化内涵在线与面的碰撞中跃然而出。近年来,鲁

源新村还深入挖掘发展现有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和田园文化,形成尼山圣境、鲁源小镇、耕

读书院、鲁源生态采摘园和中华蜜蜂园等主题旅游景区,打造集民宿、餐饮、娱乐、休闲、

有机采摘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综合体。

在不远的泗水县龙湾湖艺术小镇,当地政府建立了“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打造了一

整套从“基础合伙人”“成长合伙人”到“高级合伙人”再到“核心合伙人”的考核与晋

升机制。在这样一套机制的引导下,当地先后建设了东仲都村阅湖尚儒研学基地、龙湾湖文

创商业街区、龙湾书院等项目板块,逐步形成了集修学研学、农事体验、特色美食、手工作

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吸引艺术家、行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合

伙人30余人,产业融资逾2亿元,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市场化运营。

依托这些可观、可感受的文化体验活动,游客满足了精神文化需求,居住于此的村民找

到了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这里开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的致富之花。

(取材于丛芳瑶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思确的一项是()

A.鲁源新村的示范街和弦丝画都体现了儒家文化元素。

B.鲁源新村的主题旅游景区已经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

C."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推动了龙湾湖艺术小镇市场化运营。

D.泗水县龙湾湖打造的旅游综合体,融入了儒家传统文化元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是乡村文化创造和实践的主体,乡村的振兴主要取决于农民。

B.乡村文化振兴既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又要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C.鲁源新村和龙湾湖艺术小镇的手工艺品让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D.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改变了乡村淳朴的民风民俗。

【答案】

1.B

2.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鲁源新村的主题旅游景区已经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材料二是说“有效解决了一部分

村民的就业问题",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乡村的振兴主要取决于农民"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

C."鲁源新村和龙湾湖艺术小镇的手工艺品让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以偏概全,材料二"有

效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形成尼山圣境、鲁源小镇、耕读书院、鲁源生态采摘园和

中华蜜蜂园等主题旅游景区,打造集民宿、餐饮、娱乐、休闲、有机采摘于一体的旅游休闲

综合体""逐步形成了集修学研学、农事体验、特色美食、手工作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于

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可见,农民的致富不只是靠手工艺品。

D."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改变了乡村淳朴的民风民俗"错,"要因地制宜,

立足乡村实际,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展需求等结合起",现代创意设计、

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只能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发挥良好作用,而不是去改变乡村淳

朴的民风民俗。

故选Bo

五、(2023•北京海淀•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

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

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

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要哽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

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

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

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

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

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

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

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

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

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

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

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

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

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

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

成为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

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

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

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

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

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萝柜

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

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

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哽‘学草

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鹉坞的啼鸣听成“不如归

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菜《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

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

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

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溶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

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

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

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

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

妞说书”:

几喉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

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

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

院》中对钟声的摹写:

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

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

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银钟的声音像是长了翅膀,轻灵,

尖利,直冲云霄;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像断了腿似地往下坠落。

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

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

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

(取材于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

i.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E强的一项是()

A.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B.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有优越性。

C.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来形容声音。

D.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顾的一项是()

A."呦呦""喈喈"等象声词,是对自然声响的模拟,音韵和谐,富有韵味,能激发人们的审

美感受。

B.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深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同写猿啼,

但情绪意义不同。

C.由于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描写困难,所以作家在描摹声音时难免犯经验主

义的错误。

D.无论是作者对声音进行摹写,还是读者对作品中声音的内涵进行理解,感知力与想象力

都十分重要。

【答案】

1.A

2.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说法错误。原文为"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

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文中指的是“美的自然声响",

并不是说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由于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描写困难,所以作家在描摹声音时难免犯经

验主义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为"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

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梦柜筛面',

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原文说的是"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

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选项去掉条件,显得武断,原文说的是"任何人〃听声

音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没有说作家描写声音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故选Co

六、(2023•北京丰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起北京2022年冬奥会,大家会想到什么颜色?银装素裹的白,冰天雪地的蓝,抑或

是浓重大气的红?其实,北京冬奥色彩远不止这些。北京冬奥设计团队基于对中国传统色彩

文化体系的挖掘,对三个赛区城市色彩的分析,并融合当代时尚潮流,最终设计完成了一套

冬奥色彩系统。这套色彩系统包含主色、间色、辅助色三部分。五大主色取名为霞光红、迎

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五大间色取名为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三大辅

助色为墨、金、银。这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颜色,展现出北京冬奥会

一幅幅绝美的“色彩盛宴”。

和北京冬奥一样,2023年央视春晚也有一套专属的色彩系统。根据色彩系统设计和应

用特点,可分为“寻色”“拾色”“弄色”“舞色”等四个阶段。整个色彩系统设计的起点

来自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追寻。中国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觅色彩、每一种颜色皆如诗

如画,韵致斐然,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对生活的诗意和对未来的寓意,也蕴含了中

国人的时空观和生命观。对色彩的追溯不仅可以让我们能够找到文化根源,发现文化底色,

还能通过“寻色”来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色彩系统的“拾色”阶段则须遵循上述

理念,从中国传统色中提炼并组合出五种具有吉祥寓意的主色。这五种主色分别为吉祥红、

富贵黄、福寿绿、延年青、如意蓝。同时,每种主色可延展成8种延伸色,最终形成40种

可应用色板、10套配色模版。“弄色”阶段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依托现代视觉技术,对色

彩不断测试、校准、调整。最后通过“舞色”阶段表演者的演绎,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

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春晚当日霸榜热搜、刷屏网络的节目《满庭芳•国色》,就属

于“舞色”阶段。梅红、月白、青骊、凝夜紫、远山黛……舞为语,曲为韵,节目赏心悦目,

让观众在色彩的浸染之中,感知到了中国文化无限丰厚之底蕴。

其实,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色的追捧,也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国风口红频频断货,其中

的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传统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

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贡献的智慧……身处快节奏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历经岁月积淀的色彩才是最高级的,直入人心的。

对于中国传统色,我们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对中国人来说,传统色不仅仅是色彩,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切口。当我们置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就会发现中国传统色流转于自

然万物,也定格在绘画、器物、建筑中,很多人得以捕捉到中国传统色彩之美感,感受到其

承载的文化内涵。

(取材于代依莎、范昕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是中国人展示独

特历史文化内涵的方式。

在中国色彩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五色观。古人观察日出日落和时序

更迭的自然景色,从中选出“青、黄、赤、白、黑”作为五种色调,然后把它定义为中国色

彩文化中的五种“底色”。汉代刘熙《释名》对这五种色彩的内涵作了阐释:“青,生也,

象征万物生长的颜色;黄,晃也,象征耀眼的日光之色;赤,赫也,是太阳之色;白,启也,

取冰雪凝积之象;黑,晦也,为昏暗之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五色又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

《周礼》中记载:“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

之黄”这里将五色与方位相互联系起来。后来,人们又将五色与五行(木、土、火、金、水)

——对应,拓宽了五色认知的时空领域。

古人眼中的传统色有正色、间色之分。古人将五色尊为“正色”,将五种正色混合获得

的颜色叫做“间色”。如“绿”,本义是一种青黄色的丝织品,“橙”指橘子将黄犹绿的颜

色,他们都属“间色”。在中国传统里,紫色原本是卑贱之色,属于“间色”,但在南北朝

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致使紫色的地位得以改变,渐渐成为一种显示尊贵的色彩。

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文化观念的深刻展现。儒家将五色视为最尊贵的正统色,认为只有

采用正德正色的五色,才是正确的求美之道;道家不喜艳丽,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只有

黑白和淡色才能够传达出道家对返璞归真、淡泊无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其实,无论是儒家

将色彩进行人格化、道德化的比喻,还是道家以黑白、淡色来诠释其哲学主张,都蕴含着深

邃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无声表达。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锦绣成堆,再以青、

黑、深红背景设色,便于融入肃穆隆重的场合,表明臣子谦恭严谨的态度。《红楼梦》中薛

宝钗身着“蜜合色棉袄”“葱黄绫棉裙”,温和的中性色袄裙,不突兀,不奢华,正符合主

人公举止娴雅、中庸平和的气质。端午五彩线、春节艳丽年画,展现的是民间的喧腾活力,

也是中国人追求热闹喜庆的审美情趣的直接表达。

中国传统色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所用颜色的流行、变化背

后也是社会历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元代时期,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中国的青花

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后来,青花染色技术不断

改良,元青花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效果,极具感染力。因此,元青花在当时颠覆了

宋代汝餐清新的“雨过天晴色”的审美标准,而大放异彩。

中国传统色,无论是矜持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是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凝

结了千年的智慧和审美,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取材于王海宁、王晨雨等人的文章)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色彩系统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色彩遵循的五色观"有契合相通之处。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