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龙口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龙口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龙口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龙口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龙口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龙口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6题。生命的暗示欧阳斌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驶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②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③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1)

。诚然,有时,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

(2)

。这样,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④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⑤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⑥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12.从全文看,生命隐逸着哪些暗示?请分点概括。(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这句话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联系所在段落,分别说说对下面两个使用对比手法句子的理解。(4分)(1)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散文用抒情的笔调告诉我们,生命含有许许多多的暗示,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并努力去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B.第一段中“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响起了悠长的钟声”,这里把生命的暗示形象化了,给人们以美感。C.第4段说“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另一把生命长度的量尺。D.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是能最早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让瞬间的生命在永恒中定格,也就实现了生命的价值。E.最后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与第一段“远方又响起了悠长的钟声”首尾呼应,进一步阐释了生命的神秘。16.研读本文第③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2.分点概括。(4分)(1)要珍惜生命,必要时应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它的神圣。(2)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价值。13.说你对“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这句话的理解。(4分)生命的价值不以时间长短为标准,而以它对社会的贡献,以历史的肯定为标准。14.(4分)(1)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通过“死亡”与“延续”、“毁灭”与“永生”的对比,突出了精神生命的可贵。(2)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通过对比,说明不同的生命价值,历史和人民会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也即揭示了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15.A、D(4分)16.(4分)(1)答案示例:海伦·凯勒在失聪、失明、失语的情况下,没有绝望,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成为世界著名的学者、作家、教育家。(2)答案示例:文天祥被俘后,不屈从威逼利诱,宁死不降,从容就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思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冒号后的文字来看,这个“规律”指的是什么?答:

2.第一自然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意在说明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意在说明

。4.第三自然段的文字,恩格斯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

上,热情赞扬了马克思的辉煌成就。5.第三自然段文字不能删去,原因是什么?答:

6.选文里所说的“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是指

。7.把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类比,是因为(

)A.它们在科学上具有同等的价值。B.它们都是划时代的发现。C.它们都是革命性的发现。D.它们对人类进步起了同样的作用。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马思克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是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B.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C.人类的思想意识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个物质基础指满足人们吃、喝、住、穿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状况。D.认识人们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可以从人们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入手。E.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人们去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参考答案: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类比

马克思这一发现的意义3.对比

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4.广度

深度5.它使对具有社会科学献身精神的马克思的介绍、评价更为全面。6.从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等等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7.B

作者在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作用时,着重强调的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因此,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8.BC

A项理解有偏差;D项与文意相反;E项理解过于表面化,与文意相反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王安石:无私交才显王道王安石(1021年~1086年)个性名片: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奈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人物简介: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心为民力主改革,可惜天未亮,他起得太早。著名的包公包青天难得人情世故一回,借着牡丹花开,很风雅地置办了酒宴,请来同事小聚。作为主家和上司,包公周全地一一请酒。平日里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力喝了几杯。轮到王安石时,包公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张黑脸都急白了,执拗的王安石仍目中无人地岿然不动。最后,暴脾气的包公没脾气了,只得放弃。此时的王安石,已至中年,并在官场浸泡二十余载,依然做不到官场那种客套又俗套的应酬——酒肉吃进肚里,朋友挂在嘴上。他的人生信条简单得可怕,你走天桥,我走地下道,无私交才是王道。碰王安石钉子的,不独有实力派的包公,还有权利派的仁宗。按照帝国规定,凡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便可回京述职,留到皇帝身边。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提拔方式,有宋一代,一直被视为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他人没有条件也想创造条件地上,王安石却一再矫情地拒绝,拿仁宗签发的入京圣旨当白纸。一来二去,连钦差都习惯了他的躲猫猫,直接把圣旨送到家门口。这一次,王安石竟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钦差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得知消息的王安石从茅房里跳出来,抓起圣旨一路狂奔,硬生生将圣旨还了回去。情商如此低下,又如此不识抬举,王安石的前途,本该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但神宗的1069年,却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他像一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政知事(宰相职),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没办法,他情商低自有低调的活法,让别人无话可说。当年,20岁的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开封,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第二年,科举应试之日,王安石的锦绣文章,被主考官一眼就相中为状元卷子。他用甩开他人若干条街的才华,让人望尘莫及。随后25年里,他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其间,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而且,在此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全部大获成功。他靠真枪实弹挣得的官声与民望,让文武百官、黎民百姓都埋头点赞。最绝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他一条都不沾。他终生不纳妾,这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几乎绝无仅有。他正经得连自己夫人都觉得无趣,于是夫人亲自出面,为他物色了一个美貌女子。结果,他不仅退还了女子,还帮女子家还清了债务。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饷,总是拎了装钱的袋子回家,直接就上缴给夫人。据说,他的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公款,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官居宰相高位那么些年,从未用此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如今,翻看官方修订的《宋史》,我们会赫然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支持者、参与者、助手、学生和继承人,几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只有他这位高举变法大旗的首倡者安然无恙———他活得如此低调又本分,人品和文品一样无可挑剔,即便是他最凶猛的敌人,也很难找到攻击他的破绽来。至于变法的完败,真是怨不得他,悲剧在于,天还没亮,而他起得太早了—超前,注定了他是孤独的伟大者。(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个性名片中介绍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表明在宋代王安石变法孤立无助,注定失败;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B.

包青天难得置办酒席宴请同僚,连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都勉力喝了几杯;王安石却是执拗不喝,表现出王安石目中无人,固执己见。C.

由于不满宋仁宗的统治,不愿意留到皇帝身边,王安石一再矫情地拒绝入京圣旨,不识抬举的王安石前途一片漆黑。D.

在地方任职的25年里,王安石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这不仅使他赢得了官声与民望,而且也为他后来制定新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E.

王安石做宰相,俸禄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从未用此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他把富贵视如浮云,清廉自律在当时实属难得。(2)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王安石能“官拜宰相职”,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4)王安石的人生信条是“无私交才是王道”,你赞同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5分)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A项“变法孤立无助,注定失败”,片面绝对。B项“王安石目中无人,固执己见”错。C项“由于不满宋仁宗的统治”错。)(2)①通过鲜明对照,高度评价王安石,低调有本分,文品与人品无可挑剔。②赞美王安石卓尔不群,对其变法失败深表理解与无奈。③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每点2分)(3)①皇帝支持。神宗主张改革,信任王安石,使其官拜参政知事(宰相职),权倾朝野。②文品卓著。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③政绩斐然。25年里,王安石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全部大获成功。④人品可贵。他不贪色、不爱财。(第一点必答,2分;后三点任答两点,每点2分。)(4)我赞同王安石“无私交才是王道”的人生信条。理由如下:①无私交,才能一心为民力主改革。王安石变法不怕树立政敌,不怕伤及情面,无论在地方还是朝廷,积极推行心法。②无私交,才能光明磊落,令人仰止。久在官场的王安石,依然做不到官场那种客套又俗套的应酬。变法虽然失败,但即便是他最凶猛的敌人,也很难找到攻击他的破绽。③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千方百计寻找靠山,编织关系网,常常以权谋私,徇情枉法,最终祸国殃民,害人害己。所以,我认为“我私交才是王道”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若不赞成,理由合理充分也可,但酌情给分。观点2分,文本4分,联系实际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6题(13分)菊隐记

[明]

唐寅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人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甲]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之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曰“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①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唯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君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适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余又窃自谓曰:“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也隐于酒。对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②者矣。”因绘为图,而并记之。注:①南阳甘谷之事:相传南阳甘谷生长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寿。②刘伯伦:刘伶,字伯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

22.文章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2分)A.亦

B.所

C.之

D.者

然23.作者认为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标准是

。(2分)24.对“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隐”又是君子逃避世俗社会的方式。B.“隐”又是君子不被世人看重的原因。C.“隐”又是君子一生默默无闻的意思。D.“隐”又是君子不求功名富贵的品行。25.作者强调朱大泾“其功甚大,其名甚著”的用意是

。(3分)26.唐寅16岁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又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在考场舞弊案中蒙冤,被罚永世不得为官。遂绝意功名,以卖画为生。结合唐寅生平,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参考答案:22.C23.存心济物。24.C25.将朱君的“功”、“名”甚大与其不求名利的本意形成对照,强调君子重在济世,而不要执着于表面上的显隐。26.唐寅才能过人,却遭科场舞弊案连累而终身不得为官,然而这并未让他失去济世之心。因此在本文中他用貌似超脱的文字,阐述了他对避世逃名、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的否定,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有志不能伸,有才不能用的苦闷与无奈。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甲】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乙】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节选自(《指南录后序》)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

辱:侮辱。B.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陵:同“凌”,欺辱。C.斯固百世之遇也

遇:际遇。D道海安、如皋

道:取道。16.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予之及于死者

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B.①几以不纳死

②或脱身以逃C.①为巡船所物色

②而为之记D.①死而死矣

②而又有剪发杜门

17.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把“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与五人对比,反衬五人为正义而死,重于泰山。然后用假设,从反面说明五人之死的可贵,突出了五人的形象。B.乙文段的语言精炼,富有表现力,在叙述复杂的逃难经历过程,恰当地运用动词,灵活使用句式,连述18次“死”难,真切地概括了非人世所堪的险恶经历。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甲文段的主题。文中,作者强调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都有重要的作用。D.乙文选段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结尾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18.翻译(6分)⑴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3分)⑵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3分)参考答案:15-17AAC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13分)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二)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岂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之,即季孙亦未尝不知之。探其意中所怀挟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季孙之忧,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选自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C.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

D.岂徒孔子知之

徒:只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襟三江而带五湖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冉有亦知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请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3分)

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中两个“惧”的内涵分别是什么?结合两段选文简要回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8.A(责备)9.C(连词,和、跟、同。A介词,对;介词,在。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D代词,这;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10.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3分。一处1分)11.(1)这是鲁国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2分。关键点“社稷之臣”、“何以”)

(2)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个借口的人。(2分。关键点“疾”、“为之辞”)12.第一个“惧”的是:祸起萧墙;第二个“惧”的是:阴谋暴露。(2分。每点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是诗人舒婷的诗歌《这也是一切》中的一节,请模仿其内容与形式,另写一节,要求内容合理,比喻贴切。这也是一切

——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舒婷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象你说的那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