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艺术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艺术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艺术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艺术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艺术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艺术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5分)酸玛丽

(法)彼特盖①她的名字是玛丽亚·罗莎,但是在贝叶拉阿尔塔省那偏僻山村中,人人都叫她酸玛丽。她尖酸粗鲁,平胸驼背,满脸皱纹。已经70岁了,仍靠装送松针为生。她每天在她那荒芜的菜园子里采一颗甘蓝和两个土豆做汤,再加一点橄榄油,就是一顿晚餐。饮水要到远处小径旁的抽水井去汲取。②我是15年前在山村行医时认识酸玛丽的。那时我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医生,看不惯她那粗鲁无礼的样子。她有时不先打招呼就闯入我屋里,伸出一只伤肿的手,不客气地说:“替我治好!”我知道她非常穷,便把药品的样品给她。她拉起黑色寡妇裙,把药品放在腰间系的小布袋里,再把头上的结子系紧,掉头就走,连一声“谢谢”或“再见”都不说。我的朋友尼科说:“她是个畜牲。”接着向地上吐口水,表示轻蔑。③星期日做弥撒时,酸玛丽喃喃背诵祷文,口齿不清,没人听得懂,只是时时用手指画十字。我心想:她有点精神病。④她开始像蚂蝗似的盯着我。不是说有风湿病,就是说搬木柴把背扭痛了。朋友们告诉我,酸玛丽年轻时赶骡,也替人跑腿送信,搬运东西,挣钱糊口。她很早就结婚,那时长得一定很好看,她有一双淡绿色的杏眼,眸子有玛瑙色斑点。她丈夫是个酒鬼,一星期醉七天,不久就死了。她孤寡无依,独居山村里,成了怪人。⑤有时,我替她看病时想叫她说说自己的过去:“告诉我……”她立刻把我的话打断:“我不是来闲聊的。你做你该做的事,快点。”我只好闷声不响地替她看病。⑥那时是8月,天气酷热。黄昏时蟋蟀争鸣,四周一片安闲宁静。只有我心里有点不好受。我和农人汗索、拉巴斯神甫,还有大宅邸里的那位贵族大少爷,站在教堂门前闲谈。其他的人围着我们站着,形成一个人圈。酸玛丽来了,两眼望着前面,丝毫不向两旁顾盼,她的木屐走在鹅卵石路上,嗒嗒作响。她一路寂然无声,仿佛走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有人说:“她连个招呼都不打,真该死!”另一个人喝道:“不要你的钱,至少可以打打招呼!”不知道是真聋还是装聋,她拉拉那块皱巴巴的脏头巾,擦擦眼睛,根本不理我们。那位贵族说:“她越来越糟了。”神甫说:“可怜的女人。”⑦秋去冬来。我和山村订的合约在初春满期。我也得到通知,应召到非洲去服兵役。不过衙门里的事处处耽搁,直到次年10月我才开始准备动身。我的小汽车中塞满了箱笼包裹。一大早就有人来送行。大家都来了,只不见乖戾的酸玛丽。车里堆满了东西:香肠、火腿、刚从园子里摘来的鲜果。小引擎吃力地转动,车子爬上最后一道山坡,村中最后一幢房子也在松林后消失了。下坡后一路向南,那是未来的开始,过去的结束。山风清凉,带着令人心醉的草香。转过弯,路中央站着一个人,伸手叫我停车。原来是粗糙瘦弱的酸玛丽。⑧她的眼睛比芳馨的山风还要清甜。她说:“我从早上6点钟就站在这里,冷得要死,等着向你说声再见。”她弯腰从一块山石后拿起5个鸡蛋,她养的那只母鸡——她唯一的财产——下的5个蛋。她伸手把蛋送来:“医生,我没有别的东西好送给你。”她微笑着。这是我一年多来初次看见她笑。她自己5天没有吃,省下这些鸡蛋。在她的艰苦境遇中,5个鸡蛋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这比阔地主送给我的肥美熏肉贵重得多。⑨我想谢绝:“车里连一颗松子也放不下了。”她一定不肯收回:“我可不拿回去。”我拿出一只火腿,把鸡蛋放在车里,我原想和她握手,但情不能自已,我们互相拥抱。她流着泪轻声说:“我喜欢你,我喜欢你!”为掩饰我的情感,我挥舞火腿,笑道:“我如果把这肥重的火腿放在鸡蛋上,就要压碎了。你拿去吃吧,念着我。”这老太婆的眼睛深沉明亮,满是智慧,不以我送她的火腿为施舍。她轻柔而羞怯地用手摸着我的脸:“医生,我爱你像爱我的儿子。”她拿着火腿走了。⑩我行医至今,从来没有得到一份像酸玛丽在那个充满爱意的早晨送给我的那样美好而珍贵的礼物。10.请从两个角度阐释“酸玛丽”中“酸”的涵义。(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

(1)

(2)11.分析文中划线句对玛丽眼睛的描写,请说明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1)她有一双淡绿色的杏眼,眸子有玛瑙色斑点。

(2)她的眼睛比芳馨的山风还要清甜。

12.文中多处写到其他村民对酸玛丽的厌恶,简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13.有人认为最后“我行医至今”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10.(1)寒酸贫穷(2)尖酸乖戾(或粗鲁无礼)(每一空写出一个即可。得1分,两空角度不能重复)11.(1)细节再现玛丽年轻时的美,与现在的老丑形成反差(对比),突出了玛丽人生的不幸和生活的艰辛。(2)描写玛丽见到“我”流露出的欣喜之情,暗示玛丽并非不近人情,丰富了人物情感。12.①玛丽不被人理解,写出玛丽处境艰辛;②写出玛丽感情深挚,不轻易流露,人物形象朴素感人。③与“我”对她的同情帮助形成对比,为玛丽特意守候给我送行的情节埋下伏笔;④使全文情节曲折生动(先抑后扬)。(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写出l点给2分。写出两点即可得满分。)13.这一段在小说中必不可少。①写“我”对玛丽送别的珍惜和怀念,使得作品拥有一个完整而感人的故事情节;②丰富人物形象,玛丽的善良和感恩给我带来的永恒影响,让人回味;③是作者对人情美、人性美的讴歌,突出了主旨。这一段有蛇足之嫌。①“我”对酸玛丽的认识前期已有完整表现,“我”会将玛丽铭记在心不言而喻,写出来反而丧失了蕴藉美;②玛丽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玛丽自身表现的刻画最精彩传神,这一段只写“我”的感受,相比之下,缺少艺术感染力;③小说的生题不言而喻,不必明写出来。(观点明确,分析言之成理,写出一点给2分,语言表达l分。)

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花工刘庆邦盛夏。正午。阳光炽白,树影发黑。在原煤炭工业部大楼东侧的花园里,一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正在花丛中锄草。他穿一件半袖汗衫,敞着怀,头上戴一顶已经发黄的草帽。他的裤腿向上绾着,绾得一只高一只低。他没穿袜子,赤脚穿一双塑料凉鞋。无风,天气很热,他锄一会儿,脑门儿上就出一层汗。好在他左肩上搭有一条毛巾,为避免汗水流进眼里模糊了视线,他不时地抽下毛巾擦一擦。擦完了汗,塌下腰接着锄草。他的穿戴和干活儿的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着怎么觉得有点儿熟悉呢?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穿戴,我老家的父兄们夏天在地里干活时不就是这样的穿戴嘛!他手中使用的锄板让我进一步认定,这位养花人就是从我的家乡来的。我走过全国许多地方,知道只有我们家乡的农人使用的锄板才这样宽,这样长,而且有着独特的式样。于是我上前跟他打招呼:“师傅,忙着呢?”大概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平时很少跟他说话,见我跟他打招呼,他有些出乎意料似的,对我笑了笑。我问:“看样子,您是河南人吧?”他说:“四哩四哩(是的是的)。您从哪儿看出来的?”我听他说话就乐了,说:“因为我老家也是河南的,只有咱们那地方的人才用这样的锄。”他把锄板看了看,停止了锄草,说:“那咱们是老乡。”我跟他交谈了一会儿,得知他所在的县和我的老家所在的县果然相距不远,都是在河南的南部;知道了他是临时受雇于煤炭部机关绿化队,在这里专事养花种草,每月的工资是六百多块钱;并知道了他使用的锄是特意从老家带来的。他姓宋,我叫他宋师傅。宋师傅养花很上心,一到初冬,他就及时把花的残枝剪去,从郊区拉来一些发酵过的农家肥,厚厚地封在花根上。到春天再来看,宋师傅养的月季花,花蕾格外多,每一枝都有十来头;花朵格外大,每一朵都有一大捧;花色格外艳,照得人两眼放光。宋师傅除了养月季花,还养有一串红、大丽花、菊花、美人蕉、兰花等多种花草。宋师傅像农民伺候庄稼一样,把花草调养得很有光彩。宋师傅跟我熟了,一看见我,就喊我老乡。我跟他开玩笑:“你不在家好好种庄稼,跑到这里养花种草干什么?”宋师傅笑得很开心,说:“城里人喜欢花嘛!”有一次,我指着他锄掉的野苋菜对他说:“这种菜挺好吃的。”他说他知道,问我:“你吃吗?”我说:“吃呀。”从此,宋师傅在花地里锄草时就锄下留情,留下了野苋菜。我呢,中午临下班时,便拐进花园里,掐一把野苋菜,回家下到面条锅里吃。有那么两三年,我夏天经常到宋师傅所负责的花地里掐野苋菜吃。宋师傅住在煤炭部家属区一间盛放工具的小屋里,我曾到他住的小屋看过他。其时他的妻子也从老家来了,妻子还带来了他的小孙子。看到他们祖孙其乐融融的样子,我说他的小日子过得挺不错的。他承认日子过得不错,笑着说:“人不管走到哪里,有活儿干,有饭吃,有衣穿,就中了。”这年冬天,下了一场雪,又下了一场雪,却不见宋师傅把花的残枝剪去,更不见宋师傅像往年那样早早地用农家肥把花根封起来。有的月季花不畏严寒,还在枝头顽强地开着。积累的白雪下面透出月季花的一点红,显得分外妖娆。一向勤劳的宋师傅到哪里去了呢?我碰到绿化队的人一问,才知道宋师傅去世了,秋天就去世了,是突发心脏病夺去了他五十多岁的生命。我马上赶到宋师傅住过的小屋,见小屋的门上果然挂着一把铁锁。宋师傅去世这么长时间了,我怎么一点儿都不知道呢!我呀,我呀,难道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了吗?我知道,这多年来,我有不少老乡来北京打工。全国各地来北京打工的农民更是数以百万计,他们在为北京的建设、发展和美化默默地做着贡献。他们有的在这里献出了青春和汗水,有的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宋师傅就是把生命留在这座城市的一位农民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宋。后来煤炭工业部被取消了,那座“工”字形大楼经过重新装修后,大门口的牌子换成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局。大楼东侧的那个花园没有了,地面被硬化处理成水泥地之后,成了自行车棚和汽车通道。可我每次路过那里,都不由自主地往那里看一看。我老是产生幻觉,觉得那里仍是鲜花铺地,百花丛中仍活动着宋师傅忙碌的身影。(选自《北京观察》2010年02期)4.下列对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篇以“我”的观察和感知,详细描写了花工的穿着打扮,以及在盛夏的正午辛勤劳动时的动作情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B.作品对花工所养的月季花进行描写,还介绍了他种养的其他花草,是为了表现人物栽花种草技艺的高超,并突出了他工作的用心认真。C.作品描写人物语言,既朴素风趣,富有地域特色,又体现了人物心理和性格,如宋师傅说自己日子过得不错,就反映了他安于现状的心态。D.作品通过典型的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又从老宋延伸开去,联想到大量进京务工的农民工,由点及面,体现了作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5.作品结尾叙写“我”的幻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作品叙述“我”和花工的故事,有人认为旨在表现像花工一样的劳动者的生活与心灵,有人则认为旨在表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参考答案:4.C

5.①“我”希望花园长在,与花园的消失相对比,突出了“我”对老宋的理解、怀念与感激;②与前文相呼应,虚实相映,丰富了作品内容;③以幻觉的形式呈现“我”的内心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感染力强。

6.示例一:认同前一种看法。①花工老宋的故事是作品叙述的主体,作品中的“我”只是花工生活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只起陪衬花工的作用;②花工老宋身上所表现的人性美德,具有诗性的光辉,从审美价值而言,更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③花工老宋的故事具有代表性,从社会价值而言,易于引起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和重视。示例二:认同后一种看法①花工老宋只是“我”观察和感知对象,“我”对人物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是作品叙述的主体;②“我”理解老宋时也在理解自我,“我”的反思与愧疚感,因身份的特殊性更具有情感的冲击力;③“我”是离开乡土的城里人,又是老宋的同乡,但“我”对老宋的理解只浮于表面,从社会价值而言更有警示意义。【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安于现状”错误,该信息曲解文意,“安于现状”意思是指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不求进取,此处主要突出花工的知足常乐。故选C项。【5题详解】本题考查尾段的作用,属于分析评价。解答本题时,需要分析尾段内容、情感、结构、手法、表达效果等。尾段“我老是产生幻觉,觉得那里仍是鲜花铺地,百花丛中仍活动着宋师傅忙碌的身影”中,表达了“我”希望花园长在,与现实“大楼东侧的那个花园没有了”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对老宋的怀念与感激;尾段与前文花工“在盛夏的正午辛勤劳动时的情景”相呼应,充实作品内容;以幻觉的形式来表现,表现自己内心的失落,感染力更强。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品叙述‘我’和花工的故事,有人认为旨在表现像花工一样的劳动者的生活与心灵,有人则认为旨在表现像‘我’一样的城里人的感受与态度,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先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主旨、效果进行阐述。以第一个为例,首先明确观点:认同前一种看法。内容上:花工老宋的故事,而“我”只是花工生活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只起陪衬花工的作用;主旨上是为了表现花工老宋身上所表现的用心认真、知足常乐的人性美;社会效果上来说,更容易引起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和重视,体现人文关怀等。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这不是诗句,也不是《古文观止》中的名篇警句,而是地方志《琼管志》中的一句话,是对今天西沙和南沙群岛景观的描述。“长沙”和“石塘”所指称的,就是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中两种最常见的、出露水面的地貌景观类型:“灰沙岛”和“环礁”。这“灰沙岛”值得一说。中国岛屿众多,灰沙岛却与众不同,它是我国领土中很独特的部分。中国的岛屿大多数是大陆岛,即它们过去是大陆上的山峰、丘陵,后来被海水所淹,其中露出海面的部分就是大陆岛。灰沙岛则是海洋岛,它由海洋生物珊瑚虫的骨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残骸堆积而成,也叫珊瑚岛,与大陆没有任何关系。灰沙岛即使在高潮时也能露出水面,而其他珊瑚礁在高潮时则被淹没在水下。因此,灰沙岛不需人工填高就能供人类生存,是珊瑚群岛中最有价值的岛。但南沙群岛中的十几个灰沙岛,除了主岛太平岛被我国台湾掌握之外,其余全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非法侵占。灰沙岛既然是由被风浪打碎的珊瑚残骸堆积而成,就不会很高——往往仅高出海面数米,呈低平延展状。我们的祖先在西沙群岛的海域中航行时,在碧海蓝天下看到这种连绵不尽的灰沙岛,称之为“千里长沙”,不是很形象贴切吗?如果说灰沙岛已是我国领土中很独特的一部分,那么,“环礁”就更独特了。它也是由珊瑚虫构建而成,但形状是环状。南海诸岛除极个别岛外,其余全是由珊瑚残骸堆积而成的珊瑚岛。所谓南海诸岛,指的是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珊瑚群岛,简称“四沙”。要理解“四沙”,最关键的一个概念就是“环礁”。珊瑚礁是由珊瑚虫营造的。珊瑚虫用它的身体垒成珊瑚礁,这很容易理解,但是为什么这些小虫子可以将珊瑚礁垒成环状?有一种解释是:因为珊瑚虫只能生活在海水里,待生长到海面附近时,就不能继续向上生长,便向四周扩散,并将相邻的礁体连成一个广阔的、以海水低潮为上限的珊瑚礁平台。平台的四周因为面对风浪,水体交换活跃,养料丰富,珊瑚生长速度快。再加上平台外围的风浪将珊瑚碎屑从海里推到珊瑚礁上时,也使这些碎屑堆积在外缘,便慢慢形成了一圈高于平台内部、看起来像是堤坝的外环。由环围起来的低洼部分,是一个与大海相对分隔开的浅水湖,这种湖被称为潟湖。“四沙”中的大多数都是由这种环礁组成的。可以说,环礁是“四沙”景观的基础,其他景观都由环礁演变而成。但不要把环礁理解得很小,以为就像池塘一样,不是的。“四沙”中有的环礁很大,称得上巨型环礁,就像我们祖先所说的“万里石塘”。环礁比灰沙岛更美。凡是环礁,都会因外缘高起的“环”不断迎击风浪而激起一片浪花,这种景观被称为“浪花带”。远望环礁,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圈白浪翻滚的“浪花带”。待接近环礁后,看到的却是一个被“浪花带”围绕在内的风平浪静的潟湖。潟湖水浅,水色与环礁外的大海截然不同,偏绿或偏黄,有时像翡翠,环礁因此成为热带海洋中十分独特的美景。(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5期,有删改)16.下列关于灰沙岛的“独特”之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陆岛是大陆上的山峰、丘陵被海水所淹形成的,而灰沙岛就是在海洋中形成的,与大陆无关。B.灰沙岛是一种由海洋生物的残骸构建而成的海洋岛。C.灰沙岛地势不高,但无论潮位高低,始终能露出水面,具备与大陆一样的人类生存条件。D.灰沙岛低平延展、连绵不尽,古人称之为“千里长沙”,是海洋上一种美丽的地貌景观。17.下列有关环礁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灰沙岛一样,环礁也是由海洋生物珊瑚虫的残骸堆积而成。B.构成环礁的珊瑚礁平台是没有露出水面的。C.环礁的边缘,珊瑚长得快,堆积的珊瑚碎屑又多,因此形成了高于内部的“堤坝”。D.根据本文介绍的知识可以推知,环礁也可以演变成灰沙岛,只是时间问题。18.环礁能形成“环状”,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请根据相关文段加以概括。(3分)

参考答案:16.C(A、D项内容信息较明确,对照原文即可断定。B项是对第5段“灰沙岛则是海洋岛,它由海洋生物珊瑚虫的骨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残骸堆积而成”和第7段“灰沙岛既然是由被风浪打碎的珊瑚残骸堆积而成”的整合。C项的表述有一定的迷惑性,原文说“灰沙岛不需人工填高就能供人类生存”是指灰沙岛具有人类生存必需的露出水面的陆地,而不是具备与大陆一样的人类生存的一切条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徵孙赎故第,居易言:“徵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ロ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B.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C.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D.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土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参考答案:11.D

12.A

13.D

14.(1)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住凶犯洗刷朝廷耻辱,把务必抓住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首起领起作用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等。“以直道奋”意思是“竭力直言”,“道”和“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C项;“居易始以直道奋”整句话做动词“观”的宾语;“安危”做动词“争”的宾语,排除A项;“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可翻译为“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A项,“未冠又称弱冠”表述错误,“未冠”与“弱冠”不同,“未冠”指未成年,未满二十岁,“弱冠”,指成年,男子满二十岁。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不合文意,根据原文“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可知,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他讽喻诗的特点,并非选项中所言的“所有的诗”,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假”,授予;“假以名器”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名器假(之)”;“谓”,说;“与”,给、授予。(2)“首”,首先,第一个;“亟”,赶快、立即、马上;“以……为”,把……作为;“期”,要求,期望。【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诩苏辙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虽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蹙矣。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今举汉中,蜀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遂全师而归。夫兵久于外,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玄德因可蹙矣

蹙:窘迫B.有度而迟

迟:迟钝C.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

狃:贪图D.皆难卒谋也

卒:终于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因旧楚之饶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B.以兵入吴境

木欣欣以向荣C.虽未即降

虽然,犹有未树也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

遂见用于小邑11.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12.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A.贾诩 B.刘晔 C.栾武子 D.魏文帝13.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参考答案:9.D

10.C

11.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

12.D

13.第一次进言:分析了当前形势,劝说曹操不要马上攻打东吴,而应以安抚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第二次进言:分析敌方在“地利”“人和”上的优势以及我方的劣势,劝说魏文帝不可马上攻打吴、蜀。贾诩用兵之道: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不打无把握的仗。【9题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A项,蹙:窘迫;“而玄德因可蹙矣”译为:那么刘玄德就应该(陷于)窘迫了。

B项,迟:迟钝;“有度而迟”译为:有器量却迟钝。

C项,狃:贪图;“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译为:贪图一次胜利就轻率地与敌人交战。

D项,卒:通“猝”,一下子,突然;“皆难卒谋也”译为:都很难一下子图谋(得手)。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A项,凭借,介词,译:如果凭借昔日楚国的富饶;因为,连词,译:因为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B项,率领,动词,译:率军进攻吴地;表修饰,连词,译:树木茂盛地生长。C项,均为连词,即使,译:即使不立即投降;即使这样,还是有未能达到的最高境界。D项,向,介词,译:刘玄德正凭穷途末路者的身份向孙吴借兵;介词,引进动作涉及对象,译: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画线句子的大意:我们来救郑国,楚国军队不出战,我们就来到这里(攻打蔡国),已经是转移(进攻目标)而杀戮。攻击没有完成,又激怒楚国军队,开战(的话)一定打不赢,即使打赢了也不光彩,如果不能战胜楚军,就是更大的耻辱,不如回去吧。“楚”是“救”的宾语,其后断;“吾”是“至”的主语,意思是“我们就来到这里”,其前断:“矣”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其后断:“戮而不已”的“不已”指“没有完成”,是其谓语,后无宾语,其后断;“又怒楚师”指“又激怒楚国军队”,“楚师”是“怒”的宾语,其后断;“虽、若”分别用于句首,表示假设,其前断;“不能克”指“不能战胜楚军”,省略宾语“楚军”,其后断;“为辱已甚”指“就是更大的耻辱”,“已甚”是补语,其后断。依据以上分析,画线句子断句为: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还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如表示总结或解说的词语等。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不怵于外”的含义。然后回归文本,分析所给人物的言行事迹,筛选得出答案。“不怵于外”的意思是不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去盲目行动,根据“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得出答案。这段话是说此时魏文帝刚接受禅位,想凭借武功向四境炫耀自己的力量,贪图侥幸得到胜利,没有时间考虑打败仗(后)(国家)处于劣势的羞辱。魏国(有)很多谋臣,大概一定有明白这个道理的,可是都不敢进言。贾诩能说出这些话,可以说是没有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盲目)行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魏文帝贸然出征,不属于“不怵于外”。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根据第一段“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第一次进言:分析了当前形势,劝说曹操不要马上攻打东吴,而应以安抚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根据最后段“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第二次进言:分析敌方在“地利”“人和”上的优势以及我方的劣势,劝说魏文帝不可马上攻打吴、蜀,由此看出贾诩用兵之道是: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不打无把握的仗。【点睛】阅读一篇文言文,重点把握三点:一是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是明事;事件是史传文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三是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但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译文:曹公占据荆州,迫使刘琮投降,想要顺长江东下,来攻打孙权。贾诩对曹公说:“您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攻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声势浩大啊!如果凭借昔日楚国的富饶,来供给官兵,抚慰安顿百姓,(那么)江东可以不须劳师动众就平定了。”曹公没有采纳他的计策,率军进攻吴地,最终在赤壁兵败。正当这时候,孙氏占据江东已经三代了。地势险要并且百姓归附,贤才被任用,诸葛孔明认为可以和(孙权)结盟却不可以图谋(夺取他的地盘)。可是曹公用(对待)刘琮(的办法)对待他,想要一战就攻下孙吴,太难了!假使曹公果真采纳贾诩的建议,稳坐荆州,派能言善辩的使者拿着(曹操的)书信与孙吴建立友好(关系),孙吴了解曹公没有兼并侵吞的心思,即使不立即投降,他也不会刀兵相见,(这)可以说是一定的。正当这时候,刘玄德正凭穷途末路者的身份向孙吴借兵。孙吴(如果)已经与曹公缔结友好(关系),那形势下一定不会帮助刘备,那么刘玄德就应该(陷于)窘迫了。可惜啊谋划得不好,荆州没能守住,而孙权、刘备都很振奋。那以后曹公迫降了张鲁,夺取了汉中,刘晔劝说曹公趁着胜利的气势夺取蜀汉,说:“刘备是人中豪杰,有器量却迟钝,占据蜀地时间较短,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他)。现在攻占汉中,蜀人震动惊惧,趁着他们惊慌失措而镇压他们,没有不成功的。如果(行动)稍微延缓一些,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并且做了丞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并且做了将军,蜀人已经安定下来,凭借险要地势守卫要害之地,(就)不可以(再)攻打了。”曹公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就回去了,天下都惋惜刘晔的计谋没有被采纳。春秋的时候,楚国子重讨伐郑国。晋国栾武子去救郑国,(两军)在绕角相遇。楚国军队退走,晋军就进攻蔡国。楚将率领申、息两地的军队救蔡国。晋国的众位将军都想出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对栾武子说:“我们来救郑国,楚国军队不出战,我们就来到这里(攻打蔡国),已经是转移(进攻目标)而杀戮。攻击没有完成,又激怒楚国军队,开战(的话)一定打不赢,即使打赢了也不光彩,如果不能战胜楚军,就是更大的耻辱,不如回去吧。”于是保全军队归国。军队长时间在外(征战),贪图一次胜利就轻率地与敌人交战,我方疲惫敌方士气昂扬,失败常常是十次中有九次。古来熟悉兵法的人,大概(都)明白这一点啊。用兵的难点,在于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盲目)行动。力量能够达到,可道义不允许,君子不打(这样的仗);道义上可以做,可力量达不到,君子不勉强打(这样的仗)。魏文帝刚接受汉禅位(的时候),想对孙吴、蜀汉用兵,拿这事问贾诩。贾诩说:“吴、蜀虽然都是不起眼的小国,(但都)仗恃地势险阻。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逊懂得军事形势。(他们)占据险要地形守卫要害之地,都很难一下子图谋(得手)。用兵的规律,先有胜算再出兵,估量敌人的力量(再)调兵遣将,所以用兵(的时候)不会失算。我私下里忖度群臣,没有人是孙权、刘备的对手,即使借助天子的威势面对敌人,(我也)看不到完全胜利的形势。”魏文帝没有听从(贾诩的话),于是发动江陵之战,士兵死伤很多。此时魏文帝刚接受禅位,想凭借武功向四境炫耀自己的力量,贪图侥幸得到胜利,没有时间考虑打败仗(后)(国家)处于劣势的羞辱。魏国(有)很多谋臣,大概一定有明白这个道理的,可是都不敢进言。贾诩能说出这些话,可以说是不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盲目)行动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巨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日:“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溱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竞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除殿中侍御史

累除:多次授予

B.除书未到,即欲视事

视事:就职理事

C.于是再拜谢罪

谢罪:道歉请罪

D.非其本心,请悉原之

悉原:全部赦免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傲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同僚官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与来俊臣、侯思止的方式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寻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参考答案:4答:A(经过多次升迁后被授予)5答:D

6.答:C(“武则天篡位”错,“有亏礼典”)

7.(1)陛下恩德广布,扩大到了草木,所以能使梨树第二次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上天理顺万物,可是我们却不能理顺,这是我们做臣子的罪过啊。

【参考译文】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少年时应试中明经科,多次提拔升迁,被任殿中侍御史。出朝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调任益州司马,任职的诏书未到,房嗣业就要处理政事,又鞭打下属官吏,想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威风,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司还未接到命令。为什么为了(贪念,凭借)这数日之禄,连九重之旨也等不得,就慌忙火急地视事,这不太过于心急了吗?”房嗣业更加恼怒,杜景俭又说:“公现在凭咫尺之制书,真伪未知,就想揽一州之权,哪个能担保你真假呢?扬州之祸,不是这样招致的吗!”说完喝斥左右散去,房嗣业羞愧不已只好作罢。不久,又有命令房嗣业任荆州司马,最终没有遂了他的心愿。益州的百姓僚吏为这件事赞杜景俭说:“录事的心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由此渐渐知名。

天授年中(691),杜景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处理案件,当时人们传扬说:“遇徐、杜必生,遇来、侯必死。”他又迁任洛州司马,不久又调任凤阁侍郎,行宰相职权。武则天曾因秋季院内长出梨花一枝而问宰臣:“这是什么吉祥之兆?”诸宰臣答道:“陛下的恩德连草木都得到了(遍及草木),所以能够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不能超过您啊。”杜景俭独说:“按《洪范五行传》的观点:‘阴阳不能混乱,违反了就会有灾。’《春秋》也讲:‘冬无过甚的阳气,夏无过甚的阴气,春天无凄风,秋天无苦雨。’今已到了秋天,草木落,但是忽然生出此花,混乱阴阳。臣考虑陛下布政施令,是否有亏于礼典;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于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依据天理来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们的罪过啊。”于是行再拜礼谢罪,武则天道:“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年(694),杜景俭被凤阁侍郎周允元检举说他是李昭德的党羽,降职调秦州刺史。后又任司刑卿。圣历二年(699),又任内阁侍郎,行宰相职权。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各州多攻陷。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将要判罪。杜景俭认为都是形势逼迫,非出本心,请全部予以宽宥。武则天竟听从了杜景俭的意见。一年多,杜景俭调任秋官尚书,因漏泄机密,贬到并州任长史。在途中病逝,追赠相州刺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仿写。(6分)示例:思乡诗是舟中枕上的一钩冷月,清冷而哀怨,鸿雁、残星、客船、孤灯,愁绪满怀。边塞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别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边塞诗是大漠马背上的一轮落日,壮阔而苍凉,羌笛、孤烟、烽火、胡马,豪情满怀;②送别诗是古道边耳畔的一曲长笛,忧伤而惆怅,夕阳、长亭、杨柳、客船,离情凄凄。(每句的修辞、意象、意境各1分,每空3分,共6分)8.在画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①。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②,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③。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的占卜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参考答案:①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②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③中国人崇拜迷信,强调感情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9.填人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最受人诟病之处

演员的重“颜值”而轻表演。有的演员将对戏工作交给助理,连记台词的时间

无法保证;有的主要演员开机后

不进组,现场表演由替身完成,进组后补拍镜头;有的因为有后期配音,表演时就随意搭词。这样“不走心”的表演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可想而知。演员的外在条件固然重要,

演员毕竟不是模特,要靠所塑造的形象说话,

不能抛下“偶像包袱”,踏实提升自身表演水平,拿出让人信服的“干货”,

凭什么获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喜爱呢?

①②③④⑤⑥A是也始终可假设还B/都一直然而只要那么C在也先是但一旦就D在于都迟迟但如果/

A.A

B.B

C.C

D.D参考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重点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再根据上下文和语句内容的关系、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判断。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①处如果不填写任何词语,那前后语脉上是不通顺的,首先排除B项。③处如填“始终”或“一直”,那与后文的“进组后”相矛盾,所以A项也应该排除。⑤处,“一旦”是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将来有一天,含有“万一”“突然”等预设意味。“如果”表假设,文段中“不能抛下‘偶像包袱’”是假设的情况,填“如果”更恰当;⑥处上下文衔接紧密,不应再填关联词语,所以再排除C项。答案为D项。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B.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