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劝 学 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0课 劝 学 教学课件_第2页
第10课 劝 学 教学课件_第3页
第10课 劝 学 教学课件_第4页
第10课 劝 学 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10课劝学01课前预习基础梳理02课堂探究读文品析03课后提升积累借鉴04课下练兵巩固运用二、积累名句1.青,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致千里假舟楫者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_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__。5.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资料助读】一、走近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汉代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写作孙卿。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居家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二、探寻背景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三、相关知识1.《荀子》《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现存32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2)“隆礼重法”学说。这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强调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作品评价:《荀子》一书的思想,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其处于进步和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礼义伦理思想对于封建基础的巩固以及封建上层建筑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出的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明确]《劝学》一文开篇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三段从为什么要“学”的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作者说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作者说学习可以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第四段,从怎样“学”的角度展开论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而废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通

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如: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寤”同“啎”,逆。

[明确]

(1)君子: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2)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第二个“于”是“比”的意思。(3)“

”同“煣”,使动用法,用小火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古今异义词,把……做成。(4)“有”同“又”。(5)课内:绳:墨线;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金:古今异义词,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动词,接近、靠近。链接:①动词,登上;②动词,完成,达到目的。(6)博学:古今异义词,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7)“知”同“智”,见识。[明确]

(1)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深;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状语后置句)(2)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那么)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圈)。(省略句)(3)即使又晒干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啊。(判断句)(4)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状语后置句)3.请默写第2段中论证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明确]

B项,“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学生可以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明确]

(1)课内:望:向远处看;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链接:①动词,盼望;②名词,农历每月十五。(2)疾:古今异义词,劲疾,这里指声音洪亮。(3)假:借助,利用;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4)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绝:横渡。(5)“生”同“性”,天性。[明确]

(1)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判断句)(2)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判断句)判

句判断句是判断人或事物的名称、类别或属性的句子,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者,……也。“者”表示停顿,“也”表判断。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②……,……也。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不常见。④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7.请默写本段的结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明确]

A项,“形象说明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善于学习”错,文意是强调只有明确“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文言文中的数词用作形容词在文言文中,数词用作形容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一:全、满(形容词)。

[明确]

(1)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从这里、在这里。(2)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3)爪牙:古今异义词,爪子和牙齿。(4)课内:而:连词,表并列,和。链接:①连词,表递进,并且;②连词,表转折,可是,却;③连词,表假设,如果;④第二人称代词,你。(5)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6)寄托:古今异义词,寄身、托身。[明确]

(1)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获得非凡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宾语前置句)(2)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3)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省略句)(4)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5)(螃蟹)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安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判断句)11.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填空。(1)本段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段中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时,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C.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懈,不可半途而废。[明确]

C项,“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课堂总结]——理清脉络[素材积累]——积土成山[文本挖掘]本文的第一句话就说:“学不可以已。”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青出于蓝。不断向学,能增长见识,远离愚昧无知;坚持向学,能完善自身,远离低俗平庸;诚敬向学,能明辨是非,远离随波逐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学习是“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需要不断积累,人的道德情操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所以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要积累,就需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进是不行的。学,需要耐心、静心、潜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碍的决心,需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学无止境,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学问的探讨,是一条漫漫长路,没有人知道路的尽头。我们应该永不停下求学的脚步。[运用范例]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向学之人,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兰,散发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学,潜心钻研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伟人,但绝对是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一定是一个真诚谦虚的人,也会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将他们与市井之人的低俗、贪恋名利之人的势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能突出他们那一种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令人赞叹的气质。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来就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然而,在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的智力与学识,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掌握知识的丰富度不同。即使天资聪慧,如果怠惰于学,也会一事无成。相反,即使天资愚钝,如果肯刻苦学习,也可以取得成就。我们要热衷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切忌墨守成规,东施效颦。每个人应该常常反思,总结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写法借鉴]——挖掘亮点比喻论证[文本挖掘]大量运用比喻是《劝学》的一大特色。全文共运用了二十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用了十个比喻。本文的设喻有以下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2.设喻方式多样:(1)正面设喻;(2)反面设喻;(3)反复设喻。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1)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2)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3)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技法指导]一、运用比喻论证注意的问题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种(组)形象的事物,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使用比喻论证要注意以下问题:1.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和想象,站在一定高度上去认识问题。如运用发散思维对“人”作比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联想和想象:人→鼠标(要像鼠标那样点击自己的良心)(提示:从身边的事物取材);人→黑板擦(要像黑板擦那样擦掉人生的污点);人→小草(平凡之中焕发着生命的坚毅)(提示:善用大自然这个无尽的宝藏)。2.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如:受宫刑后的司马迁→(沉默坚毅)→坚强的磐石;诗案中的苏轼→(小心翼翼)→徘徊的孤鸿;放逐后的屈原→(英雄悲路)→折翅的青鸟;风雪中的苏武→(执着坚守)→不倒的胡杨。3.要恰当地说明相似事物(喻体)的特征来表现本体。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在我们的心里总有一盏灯,时时闪耀着温暖的火花,照亮我们心底的仁慈。在这世界上总有一群人,时时守望着那盏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它照亮冰冷的角落。——《守望心灵的灯》4.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如: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双赢,

你我共辉煌》5.无论怎样比喻都要紧扣论题。二、运用比喻论证的步骤1.确定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观点;2.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找一个或多个义理相通的喻体;3.文字操作“三字经”:(1)摆。或先摆出喻体,如《劝学》的“积土成山”一段;或先摆出本体,如《劝学》的开头“学不可以已”;或本体、喻体并举,如《谏太宗十思疏》的开头几句。(2)联。就是把本体与喻体联系在一起。如《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两句,就把喻体“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与本体“君子生非异也”联系在一起了。(3)析。就是剖析本体与喻体中的义理。[参考示例]

观点:凡事都要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精彩片段:时代变化了,社会前进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也要像随季节变换衣服那样,跟着改一改,变一变。否则,老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老套套,硬搬老框框,就会为时代所淘汰,为历史所抛弃。[考点链接]——精准定位辨识定语后置句[考点对接]本课出现了一些很典型的定语后置句,这种句式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定语后置句的相关知识,具备辨识这种特殊句式的能力。一、明确相关知识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作“定语后置”。二、掌握常见类型1.“中心词+之+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2.“中心词+定语+者”。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修狭”作“桃核”的定语)3.“中心词+之+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和“强”分别作“爪牙”和“筋骨”的定语)4.“中心词+定语”。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十人所”作“弟子女”的定语)5.“中心词+而+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作“缙绅”的定语)三、学习翻译方法1.找准句子中的中心词和后置的修饰语(定语),找出配合使用的虚词(如“之”“者”“而”等)。2.厘清中心词和后置的修饰语(定语)之间的修饰关系。3.合理安排后置的修饰语(定语)的位置。翻译时把后置的修饰语(定语)提到相应的中心词前。[考题印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