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4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必修4,标题为“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案3”。教材内容围绕苏轼的两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定风波·北固亭怀古》,体现了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人文内涵。这两首词作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既展示了苏轼豪放派的风格,又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两首词,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感受词作的音乐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注重实际教学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核心素养目标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并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领悟苏轼词中的意境美和哲理美。

2.增强对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体会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发展批判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评价苏轼词的创新之处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提高表达自我情感和观点的能力。

5.增进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提升语文素养。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词中意象的运用及对意境的领悟。

3.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评价苏轼词的创新。

难点:

1.词作中深层次的哲理理解和情感共鸣。

2.学生对词牌、韵律等古诗词基础知识的掌握。

3.学生在鉴赏评价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解决办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解析等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意象的运用,分享对意境的体会。

3.设计对比分析活动,提供学习支架,如词作背景知识、词汇解释等,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4.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创作个性化的诗词鉴赏评语,提高其表达和评价能力。

5.利用课后作业,巩固词牌、韵律等基础知识,加强对词作形式的掌握。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准备了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材,包含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定风波·北固亭怀古》的学习内容。

-教师备课资料,包括教材解析、教学设计、拓展阅读材料等。

2.辅助材料:

-准备苏轼生平介绍资料,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历史背景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情境。

-收集与两首词作相关的图片、图表,如宋代服饰、建筑、书法作品等,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意境。

-选取两首词的朗读视频或音频,展示不同朗读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对词作韵律和节奏的感知能力。

-搜集关于词牌知识、韵律规则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实验器材:

-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活动,故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

-将教室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每个区域配备白板或黑板,方便学生记录讨论成果和分享观点。

-教室前方设置多媒体展示区,用于展示教学图片、视频和PPT等教学资源。

-预留一块空间作为诗词朗诵区,鼓励学生上台朗诵,体验词作的音乐性。

-教室内外墙面悬挂与苏轼诗词相关的书法作品或画作,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5.其他准备:

-确保教室网络连接畅通,以便于实时获取线上教学资源。

-准备足够的文具,如彩笔、便签纸等,供学生做笔记和标注重点。

-教师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苏轼词作的已有认知和兴趣点,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资源。五、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5分钟)

1.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定风波·北固亭怀古》,了解词作背景,尝试感悟词意。

2.学生自主预习,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悟。

(二)课中教学(40分钟)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画像、简介及其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苏轼,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朗读感悟(5分钟)

-教师播放两首词的朗读视频,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

-学生跟读,体会词作的情感表达。

3.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讲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词作背景。

-分析两首词的词牌、韵律、意象等,引导学生理解词作的艺术特色。

4.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词的异同,分析词作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每个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总结。

5.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人文内涵。

-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解答疑问。

6.实践活动(5分钟)

-学生尝试创作个性化诗词鉴赏评语,提高表达和评价能力。

-教师选取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全班共同欣赏、评价。

(三)课后巩固(10分钟)

1.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苏轼词作的鉴赏文章。

-建议学生课后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2.反馈与评价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用时分析

1.课前准备:5分钟

2.课中教学:40分钟(导入5分钟,朗读感悟5分钟,知识讲解10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实践活动5分钟)

3.课后巩固:10分钟

总用时:55分钟(包含课前、课中、课后,其中课中教学用时40分钟,符合要求)。

注意: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适当调整各个环节的用时。六、知识点梳理1.苏轼词作背景知识:

-苏轼的生平简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轼的文学成就,尤其是词作方面的贡献。

-苏轼的创作时期,以及两首词的历史背景。

2.词牌知识:

-词牌的概念及其在词作中的作用。

-《定风波》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律等。

-词牌与词意之间的关联。

3.韵律知识:

-古代词作的韵律规则。

-苏轼词作中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搭配等。

-韵律在词作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4.意象知识:

-意象的概念及其在古诗词中的应用。

-苏轼词作中的常见意象,如自然景象、历史典故等。

-意象在塑造词作意境和情感中的作用。

5.词作鉴赏方法:

-从词牌、韵律、意象等方面分析词作艺术特色。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解读词意。

-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情感内涵。

6.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

-苏轼词作的风格特点,如豪放、婉约等。

-苏轼词作的情感表达,如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等。

-苏轼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7.对比分析两首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定风波·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两首词在意象、情感、哲理等方面的对比。

-分析两首词的创新之处及其在苏轼词作中的地位。

8.诗词鉴赏与创作:

-学会撰写诗词鉴赏评语,提高表达和评价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尝试创作诗词,体会古人的创作精神。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苏轼词作的兴趣较为浓厚,尤其是在对比分析两首词的环节,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通过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内容的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我在这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讲解,但感觉还可以更深入地挖掘词作中的意象和哲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苏轼的文学魅力。

2.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朗读、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今后,我需要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是因为课堂活动设置不够吸引人。今后,我将继续优化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撰写诗词鉴赏文章,旨在巩固课堂所学。但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在鉴赏评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鉴赏能力。

5.教学评价的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八、典型例题讲解例题一: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

意象:穿林打叶、山头斜照、溪桥、短篷。

作用: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营造出宁静、淡泊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例题二:《定风波·北固亭怀古》中,苏轼是如何运用历史典故来表达情感的?

答案:

苏轼在词中运用了“赤壁之战”的典故,通过对古战场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例题三:比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定风波·北固亭怀古》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

相同之处: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不同之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更侧重于表达对自然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淡泊,而《定风波·北固亭怀古》则更强调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英雄的敬仰。

例题四:从韵律角度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节奏特点。

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采用了平仄相间的韵律,节奏流畅,朗朗上口。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平仄搭配得当,使词作具有音乐美感。

例题五:请结合苏轼的生平背景,谈谈《定风波·北固亭怀古》中所体现的作者思想。

答案:

苏轼在《定风波·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古战场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苏轼生平背景下,此词作反映了作者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思考。

补充说明:

1.例题一: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作中意象的理解能力,通过分析意象,进一步领悟词作的意境美。

2.例题二:此题要求学生了解苏轼运用历史典故的手法,分析其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词作的情感内涵。

3.例题三:此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例题四:此题从韵律角度入手,让学生体会词作的音乐美,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5.例题五:此题要求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背景,分析词作中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苏轼及其作品。课堂1.课堂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苏轼词作背景知识、词牌韵律、意象运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答。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设计随堂测试,检测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如分析词作中的意象、比较两首词的情感表达等。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2.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诗词鉴赏文章进行认真批改,关注文章的结构、观点、论证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点评学生作业时,既要指出不足之处,也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通过作业反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定期举行作业展示和评价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补充说明:

-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评价策略,使评价更具针对性。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板书设计1.重点知识点:

-苏轼词作背景知识

-词牌知识

-韵律知识

-意象知识

-词作鉴赏方法

-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

-对比分析两首词

-诗词鉴赏与创作

2.重点词:

-意象:穿林打叶、山头斜照、溪桥、短篷

-韵律:平仄、押韵、节奏

-艺术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