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

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

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

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

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

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也成为研究热点。笔者对某省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

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学旅行对学生影响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培养实践能力90.10%

培养合作精神87.70%

学到社会知识79.50%

学会探究学习70.90%

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50.30%

影响考试成绩4.30%

增加负担,费时费力3%

不知道有什么用■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10%20%30%40%50%60%70%80%90%100%

图1研学旅行对学生的影响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

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

第1页/共

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

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

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

一定随意性。调查得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表1所示问题。

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

63.90%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

193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

125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

55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

4213.90%

引力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

有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

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教

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

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建构,

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要科学的

评价指标体系。

研学旅行应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要根据各学段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精心选择研学地点,开发特色

课程,形成学段衔接紧密、主题鲜明的系列研学旅行课程。以主题活动方式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围绕主

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高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

第2页/共

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

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

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

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两大类,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

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

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

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

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

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

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瑁、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材料三:

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

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

程。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

出的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二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

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

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

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

学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

及安全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

愿选择,保证它的多样性。

(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与学校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没有区

别。

第3页/共

B.研学旅行虽有优点,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如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浪费教学时间,且易使学生分

心。

C.培养实践能力是研学旅行的目标之一,能够体现研学旅行的独特价值。某市的学生普遍认同这种看

法。

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必都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

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来看,中小学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B.材料三中,甲的发言侧重于研学旅行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系。

C.材料三中,乙认为研学旅行必须与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相结合。

D.材料三中,丙的发言侧重于研学旅行实际操作的注意事项。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对学生影响的问题上持积极正面的看法,这有助于研学旅

行的有效实施。

B.要满足当前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上也

应当有所提升。

C.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响评

价内容的建构。

D.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认为研学旅行存在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在研学旅行评价上教师较多用质性评价

方法密切相关。

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面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B.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C.课程实施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D.课程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5.某校团委准备组织高一学生到白洋淀革命老区研学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所列的“研学旅行存在问

题”,请结合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提出你的具体建议。

第4页/共

【答案】LD2.C

3.D4.A

5.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一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地方特色和革命文化。

教学方式:避免单一讲授,多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与学校以往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没有区别”错误。原文是“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

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这是一些教师的认识不到位。

B.“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错误。从原文“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

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检查”来看,这

是某些领导和教师的不正确认识。

C.“某市的学生普遍认同这种看法”错误。根据图1研学旅行对学生影响,可知问卷调查中显示,研学旅

行培养实践能力占90.1%。学生普遍认同的是“研学旅行培养实践能力”,而不是“培养实践能力是研学

旅行的目标之一,能体现研学旅行的独特价值”。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乙认为研学旅行必须与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相结合”错误。原文只是说“以儒家文化体验及国学

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必须”表述绝对化。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D.“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在研学旅行评价上教师较多用质性评价方法密切相关”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如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

力”“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

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等,评价方法只是其中之一。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①根据“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

第5页/共

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

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可知①应为“课程评价”。

②根据“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

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

沿用该课程的方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两大类,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

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可知②评价的是学习的效果,应为“终

结性评价”。

③根据“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

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

价'是课程评价的两大类,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的决定”可知③评价的是教育经

验,应为“形成性评价”。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课程内容:根据材料“研学旅行应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要根据各学段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精心选择研

学地点,开发特色课程,形成学段衔接紧密、主题鲜明系列研学旅行课程”可知,应符合高一学情,丰

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地方特色和革命文化。

教学方式:根据材料“以主题活动方式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高自主、合

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可知,避免单一讲授,多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

征。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

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

甲草。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

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

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

第6页/共

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

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

呢。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

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茅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

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

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

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

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

奶。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

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

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

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

大奶奶说:“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

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彩子了!”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

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

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

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

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

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

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

第7页/共

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捋胳膊,维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

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

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

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

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

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掘掘吧。大带小,大玉先掘。”

“是要握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撼,撼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握手印。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掘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

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唯里唯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

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热,掘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

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掘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凤仙花如此美好,但是这个小地方的人却不知道它,将其称为指甲草,意在表现这个地方

的人的落后。

B.大奶奶把种指甲草的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是怕孙女们把花盆弄翻。

C.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见她们俩对大奶奶的

亲近和喜爱之情。

D.三个女孩子都明白大奶奶为什么只挑了三颗花种子并且要求掘出手印,但大叶和梅灵没有说出来,只

有二叶说出来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语言多用口语,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如果衣服口匡里唯当,人就不暖

和“,如话家常,本色质朴。

第8页/共

B.小说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描写细致入微。

C.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凤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

意与美感。

D.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鸡叫了,天明了,一朵

花儿开红了”等。

8.小说以“凤仙花”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9.阅读本篇小说后,班级读书小组认为《凤仙花》在叙述上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如果据此写一篇文

学短评,请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C7.A

8.①“凤仙花”充当线索,贯穿小说始终。②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凤仙花”承载着大奶奶对孩子们的

爱,表现了老一辈对下一代的深切关爱;同时,大奶奶通过种凤仙花,也传递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③有利于表现主题;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④小说以“凤仙花”为题,增

添了小说的诗意和美感,使小说更具艺术魅力。

9.①小说淡化情节,小说没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呈现给读者的大多是片段式的生

活场景。②小说淡化人物性格,小说对奶奶和三个孙女,没有过多的描写,重在描写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

状态。③小说在取材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特点,围绕人情美、人性美的主旨串联了凤仙花名字

的由来,种凤仙花的器具、捻蚕丝、种凤仙花的时节、种凤仙花的情景等场景。④小说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

境氛围,写奶奶捻蚕丝、撒花籽儿,捕捉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意在表现这个地方的人的落后”错误。作者这样写意在表现此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富有乡土气息。

B.“是怕孙女们把花盆弄翻”错误。奶奶把花盆放在鸡窝顶上,是想让孙女们在指甲草刚一冒芽儿时就能

看见。

D.“三个女孩子都明白……”错误。大叶和梅灵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只挑了三颗花种子,她们都不明白大

奶奶为什么要求掘出手印。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这里没有比喻。

第9页/共

C.“情节一波三折”错误。原文描写老人捻蚕丝织绸布,替爱美的孙女们种指甲草,叙写乡土生活的质朴

与琐碎,流露出乡村大地寻常百姓家老人和儿子孙女的款款温情,情节舒缓有致。并未一波三折。

D.“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等”错误,“鸡叫了,天明了,

一朵花儿开红了”没有闪现出哲思。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结构上,充当线索,贯穿小说始终,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开头即对凤仙花进行了介绍,“用凤

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主体部

分写的是大奶奶每年都给院子里的三个孙女种凤仙花,并详细写了一年清明大奶奶带着三个孩子种凤仙花

的故事。

②人物上,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奶奶慈爱、细心、睿智的形象。文中说“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

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而且对二奶奶的两个孙女也很好,“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

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写出大奶奶的慈爱,表现了老一辈对下一代的

深切关爱;大奶奶种凤仙花时很细致,“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并且只种三

颗,“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还让孙女

们都按上手印,“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掘,掘出你的手印儿来”,教导她们说“做人心要软,种

花土要实……”,可见大奶奶细心、睿智,通过种凤仙花,也传递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③主题上,故事中的大奶奶和三个孙女之间的感情温馨美好,尤其是大奶奶,对待二奶奶的两个孙女同自

己的亲孙女一样,“凤仙花”的名称象征着人物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小说赞美温暖、真挚而又亲

密的祖孙之情。

④小说以“凤仙花”为题,纯净质朴,富有诗意,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使小说更具艺术魅

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小说三要素为:人物、情节、环境。作为“散文化”来说,人物、情节方面要有所淡化;同时还要呈现出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描写了一个大院中的大奶奶为院子里的孙女们种凤仙花的故事,没有紧张曲折的故事

情节,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呈现给读者的大多是片段式的生活场景,如写大奶奶捻丝线的场景“小小的

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

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

第10页/共

她们种凤仙花的场景“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

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

见了……”。

②淡化人物性格,小说对奶奶和三个孙女,没有过多的描写,重在描写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如写

大奶奶,仅仅写她利用废弃的尿罐子种凤仙花,写她捻蚕丝,写她带着三个女孩种凤仙花;对三个女孩也

没有过多描写,仅仅写了刚过二月二她们就着急要种凤仙花“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

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写清明种凤仙花的时候,她们在花盆里握手印“大玉把

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掘,掘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

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掘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③取材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特点,围绕人情美、人性美的主旨串联了凤仙花名字的由来“凤

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种凤仙花的器具“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

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捻蚕丝“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种凤仙花的时

节“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种凤仙花的情景“清明节早上,

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等场

景。

④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写奶奶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

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

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撒花籽儿“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

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

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

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

里”,捕捉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摩。尉佗称号南越,帝复其坟

墓,召贵其兄弟。佗去帝号,俯伏称臣。匈奴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遣书,厚以缙絮。虽未能调伏然兵

堇之栖比式帝世士一二耳。吴王潺包藏祸心,称病不朝。帝赐之几杖,涕无所发怒,乱以不作。使文帝尚

在,不出十年,沸亦已老死,则东南之乱,无由起矣。至景帝不能忍,用晁错之计,削诸侯地。沸鸟之号

召七国,西向入关。汉遣三十六将军,竭天下之力,仅乃破之。

第11页/共

错言:诸侯强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疾而祸小,不削,反迟而祸大。世皆以其言为信,

吾以为不然。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潺必未反。迁延数岁之后,变故不一,徐因其变而为之备,所以制之

者,固多术矣。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则虎毙,不幸则人死,其为害亟矣。

晁错之计,何以异此!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阱,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此则文帝之所以备吴

也。

呜呼!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为晁错者鲜矣!

(节选自苏辙《汉文帝论》)

材料二:

三王以降,论君德者,必首汉文,非其治功有不可冬者也;自魏、晋及五季,虽乱臣盗贼^奸天位,

皆奉然自任而不疑,故用天下以恣睢而无所畏忌;文帝则幽隐之中,常若不足以事此,而惧于不终,此即

大禹“一夫胜予”、成汤“栗栗危惧”之心也。世徒见其奉身之俭,接下之恭,临民以简,以为黄、老之

学则然,不知正自视缺然之心之所发耳。

然文帝用此治术,亦安于浅近,苟可以为而止。其闻张季之论,犹曰“卑之毋高”,盖谓兴先王之道

以明民,非己所能任也。孔子曰:“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书》目:“周公师保万

民。”若文帝者,能保之而不能师也。夫是,乃杂于黄、老之病矣夫!

(节选自方苞《汉文帝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A未能B调伏C然D兵革之E祸F比武帝G世H十一二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强者皆乘风而靡”与“靡室劳矣”(《诗经•氓》)两句中“靡”意思不同。

B."潺因之号召七国”与成语“陈陈相因”的“因”意思相同。

C.“非其治功有不可及者也”与“及行迷之未远”(《离骚》)两句中的“及”意思不同。

D.“皆泰然自任而不疑”与“否泰如天地”(《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修复了尉佗在中原的祖坟,召唤他的兄弟,赐予显贵的身份。结果尉佗去掉帝号,俯首跪拜表

示臣服汉朝。

B.晁错认为,无论中央政权是否要“削藩”,诸侯国都是要谋反的。他还认为早削藩比晚削藩的结果要

好。

C.方苞在论证中将魏晋南北朝以来专横统治的帝王与汉文帝进行对比论证,还引用孔子及《尚书》中的

话展开论证。

D.方苞在评论汉文帝时,认为汉文帝既没有“君德”也缺少“治功”,原因是其信奉黄老之道,有“缺

第12页/共

然之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阱,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

(2)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非己所能任也

14.苏辙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10.CFH

11.B12.D

13.(1)如果能够增高墙垣,挖深那些陷阱,时时观察,谨慎地防备它v老虎哪里能成为祸害呢。

(2)大概认为复兴先王的治国策略来使百姓明达,不是自己所能够胜任的。

14.①引用老子的话来赞许汉文帝的怀柔政策,②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虽然没有能够调教驯服他们,但是汉匈战争,与汉武帝时代相比,不过仅占十分之一二。

关联词串联起的转折复句“虽……,然……”,故在中间C处断开。

“比武帝世”是状语,单独成句,表示强调,在前面F处和后面的H处断开。

故应在CFH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靡”,倒下;/没有。句意:那些刚硬强大的人全都顺风归服了。/繁重的家务劳动担负无

余。

B.错误。“因”,介词,趁机;/动词,沿袭。句意:刘潺趁这样的时机号召七个诸侯。/原意指皇仓之

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来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创新和革新。

C.正确。“及”,比得上;/赶在,趁着。句意:而不是他治理国家的功绩是其他帝王比不上的。/趁着

迷途还不算远,我转回车子,返回原路。

D.正确。“泰”,从容自如;/好运气。句意:全都从容自如地享有帝王宝座却没有半点犹疑。/运气的

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下一样。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第13页/共

D.”认为汉文帝既没有‘君德’”错误,由“论君德者,必首汉文”可知,方苞认为汉文帝有“君

德”。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高”,增高;“深”,挖深;“伺”,观察;“安”,哪里、怎么。

(2)“兴”,复兴;“明”,使……明达;"任”,胜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苏辙在引用老子的话后,进一步提出观点“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赞许汉文帝的怀柔

政策,然后举例进行分析。

引用论证的作用:使论证更有力,进一步证明文章的观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老子说:“柔韧能够战胜刚硬,弱小能够战胜强大。”汉文帝采用怀柔的策略治理天下,那些刚硬强

大的人全都顺风归服了。尉佗自封为南越王,文帝修复了他在中原的祖坟,召唤他的兄弟,赐予显贵的身

份。尉佗就主动去掉了南越王的称号,俯首跪拜表示臣服。匈奴不顺服,侵扰中原。文帝屈尊给匈奴写

信,并且送去丰厚的丝绵衣物。虽然没有能够调教驯服他们,但是汉匈战争,与汉武帝时代相比,不过仅

占十分之一二。吴王刘潦暗藏谋反之心,谎称有病,不上朝。文帝赏赐他坐几和手杖(表达对兄长的尊

敬),刘沸就没有逞威发怒的由头,叛乱也因此没能发动。假如汉文帝还活着,不会超过十年,刘涕也就

已经老死了,那么来自东南地区的七王之乱,就没有可能发动起来。到汉景帝即位后,不能容忍地方诸侯

势力,采用晁错的计策,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刘涕趁这样的时机号召七个诸侯,向西进攻函谷关。大汉王

朝派遣了三十六位将军,羯尽全国的力量,才勉强战胜了他们。

晁错的理论是:诸侯国已经强大了,中央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会谋反;不削弱他们的封地,他们也

会造反。中央主动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发动叛乱迅速并且损害相对小;如果不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发

动叛乱会延迟但是损害巨大。世人都认为晁错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却不能认同。果真像文帝那样采用隐忍

怀柔的政策,刘沸一定不会发动叛乱。拖延几年之后,诸侯国的发展变化情况就会不同了。慢慢地顺着他

们各自势力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用来控制诸侯国的办法,本来就是有多种策略的。猛虎盘

踞在山野,每天会捕食牛羊,百姓不能容忍,扛着长矛前去刺杀老虎,如果幸运,那么就将老虎杀死;如

果不幸,那么人就被老虎咬死了,那样作为损失就太大了。晁错的计策与此相比有什么差别呢!如果能够

筑高那些墙垣,挖深那些陷阱,时时观察,谨慎地防备它,老虎哪里能成为祸害呢。这就是文帝用来防备

第14页/共

刘涕的策略。

唉,为国家思虑祸患,却让好名贪利而又缺乏节操能力和心胸的人来施行,大概不重蹈晁错覆辙的,

就很难了。

材料二:

夏禹、商汤、周武王以来,品评帝王的品德,一定以汉文帝刘恒为首位,而不是他治理国家的功绩是

其他帝王所比不上的;自魏晋五代十国以来,虽然都是叛乱的臣子和外族入侵者阴谋篡夺的天子之位,全

都从容自如地享有帝王宝座却没有半点犹疑,所以采用放纵专横的手段统治天下却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

汉文帝则是从来不张扬,常常像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担此大任,因而害怕不能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大禹

“别人比我强”、商汤“自感恐惧危险,浑身发抖”这类的心理。世人只是认识到汉文帝自己生活的俭

朴,对待大臣的恭敬,治理百姓的简约,认为是他的道家思想导致如此,没有认识到正是他自认为有所不

足导致的。

可是汉文帝因为这样治理国家的方略,也只能在浅显切近的层面苟安,如果可以维持下去就行了。他

听到张释之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就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大概意思就

是复兴先王的治国策略来使百姓明达,不是自己所能够胜任的。孔子说:“子产好像是百姓的慈母,他能

让百姓吃饱,却不知道怎样教育他们。”《尚书》说:“周公教养老百姓。”像文帝这样的帝王,能养活

百姓却不能教化他们。这就是文帝治国理政思想中掺杂道家思想的弊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算山①

陆龟蒙②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

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余骑骋龙媒③。

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④门临万国开。

【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②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

时局中。③龙媒:骏马。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叙述赤壁之战的史实,“清宵定”与“白昼灰”对举,写出曹军覆灭之快。

B.“曹氏”句中的“楼船”与“楼船夜雪瓜洲渡”句中的“楼船”都是比喻军队。

C.颈联对仗工整,以数字入诗,写东吴政权从三千余骑起家、延续五十八年的历史。

D.尾联卒章显志,诗人期盼唐王朝安定统一,能再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繁荣局面。

第15页/共

16.本诗的首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直接描绘了算山的自然景象,展现了算山的险固;

②强调了算山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③引出并衬托历史上盘踞在此的孙吴政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都是比喻军队”错误,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曹氏楼船”中“楼船”使用借代,代指曹军,而“楼

船夜雪瓜洲渡”中的“楼船”就是指高大的战船。

故选B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作用的能力。

①首先分析首联的意思。”水绕苍山固护来”描绘了一幅江水环绕青山,形成天然屏障的景象,展现了算

山的险固。

②然后分析内容上的作用。算山这样的地理环境具有天然的防护作用,使得占据此地的人能够有效地保护

自己,防止外敌入侵。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地理环境的险要,也暗示了占据此地的人物具有雄才大略,能

够充分利用这样的地理优势,保护自己的领土和人民,强调了算山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③最后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即和诗歌标题以及下文的关系。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回顾

三国时期的孙权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史实,引出并衬托历史上盘踞在此的孙吴政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并考察石钟山,对前人有关石钟山的命名进行了分析,批评了

“,"的错误做法,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严谨的求实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

意义。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他种树成功原因的句子是“,

(3)《客至》中,杜甫笔下的“,”写乡村生活率真纯朴的人际关系,颇有陶

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之趣。

【答案】①.事不目见耳闻②.而臆断其有无③.能顺木之天④.以致其性焉尔⑤.肯

与邻翁相对饮⑥.隔篱呼取尽余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第16页/共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臆”“致”“焉”“翁”“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①。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

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

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我②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

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秀美、娇艳。

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此时,恰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写照。古人把石榴

称作“丹若”,就是取自石榴花的颜色。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充满了蓬

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

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硕果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

颐的美味。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

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诗人的诗句最适合填到括号中的一项是()

A.欧阳修口中的“荒台野径共跻攀,正见榴花出短垣”

B.李商隐口中的“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C.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D.司马光口中的“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答案】18.①神清气爽/心旷神怡②不由自主

19.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语境”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可知,是雨后的绿意让人心情舒畅。可填“神

清气爽”或“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②根据语境“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可知,石

榴树吸引了我,因而“我”控制不住自己,停下了脚步,可填“不由自主”。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

制不住自己。

第17页/共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

前文语境中有“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

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秀美、娇艳”,指向雨后石榴花的状态。

A.描述的是榴花与荒台野径的景象。

B.描述的是榴枝、榴实的美丽。

C.描述的是微雨过后,小荷翻动,榴花欲开的景象。最符合文中描述的石榴花开时节的景象,因为它描绘

了雨后石榴花即将盛开的美丽画面。

D.描述的是榴花映叶,槐影沉沉,雨势来临的景象。

故选Co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5分)

20.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

【答案】①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看,在日本学医时,许多体格健壮而精神麻木的中国人围观一个同胞

被日本人砍头的事件,让鲁迅意识到,“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

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②从鲁迅作品的选材特点看,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

的注意”。而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须急切疗教的,正是未庄那样“病态的社会”和阿Q那样“病态的灵魂”。

③从鲁迅思想家的担当看,他热切而不懈地关注人,思考人类、人生、人性等普遍性问题。在他那里,人生

探索与哲学思考一致,文学典型塑造与国民的共性反思并存。鲁迅正是通过揭露和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找

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创作意图和动机的能力。

根据鲁迅《藤野先生》一文内容可知:一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课堂上看幻灯片大受刺激。当时正值日

俄战争,片中有中国人给俄国做侦探,被日本人拿获砍了头。日本学生山呼万岁,鲁迅备感屈辱:“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

为不幸的。”鲁迅看到中国百姓的麻木,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而中国落

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鲁迅先生就是想利用文学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国民思想。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

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在谈到《阿Q正

传》的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

第18页/共

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

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

生。”可知,鲁迅的选材特点是“病态社会不幸的魂灵”。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

创作中见到作者的担当: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

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

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鲁迅正是通过揭露和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

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21.比较《氓》与《孔雀东南飞》表现手法的异同。

【答案】同:都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不同:

①《氓》主要采用对比手法,有较多的议论、抒情;《孔雀东南飞》多用排比铺陈,少有议论。

②《氓》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便于女主人公抒发感情,易感染读者;而《孔雀东南飞》用第三

人称,便于客观叙述,表现人物形象。

③《氓》属于现实主义;《孔雀东南飞》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例如《氓》中讲述相爱、结婚、被弃都是用赋的手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

貌,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子的年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