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第3部分马铃薯蚜虫_第1页
马铃薯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第3部分马铃薯蚜虫_第2页
马铃薯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第3部分马铃薯蚜虫_第3页
马铃薯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第3部分马铃薯蚜虫_第4页
马铃薯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第3部分马铃薯蚜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铃薯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第3部分:马铃薯蚜虫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蚜虫(Potatoaphid)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虫情调查监测、蚜虫检测与鉴定、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防治原则和防治对象、防治技术。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田蚜虫类害虫的检测和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蚜虫又称腻虫、蜜虫,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3.2虫口密度每单位虫子的数量,一般为每平方米虫子的数量。4虫情调查监测4.1主要蚜虫种类马铃薯田发生的蚜虫类害虫有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Linnaeus)、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玉米蚜Rhopalosiphummaidis(Fitch)、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等。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见附录A中表A.1。4.2系统调查4.2.1调查时间从出苗开始调查,直至马铃薯进入成熟期结束,每5d调查一次。24.2.2调查田块针对不同区域马铃薯种植区,选择生长均匀一致的三块马铃薯田作为系统观测与调查样地,每块田的面积不少于667m2,发生期不施药,三个调查地至少间隔1000m。4.2.3调查方法在选定的系统调查样地采用单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块马铃薯田定株调查马铃薯50株,记录其上成蚜、若蚜种类、数量及马铃薯生育期等,按每百枝条蚜量折算虫口密度,计算百株蚜量、有蚜株率。同时,在田间均匀放置黄皿诱蚜器,从马铃薯出苗开始,每5d调查一次诱集的有翅蚜数量。调查结果记入《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参见表A.2,并写出调查报告。4.3大田普查4.3.1调查时间在马铃薯田间蚜虫虫口高峰期调查2~3次。虫口高峰期根据4.2系统调查中的虫口密度确定。4.3.2调查田块选择有代表性的马铃薯田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10×667m2,发生期不施药。4.3.3调查方法针对不同区域马铃薯种植区,在马铃薯不同生育期进行调查,并计算百株蚜量、有蚜株率。调查结果记入《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参见表A.2,并写出调查报告。5蚜虫监测与鉴定蚜虫长期以来一直以外部形态鉴定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其具有明显的形态鉴别特征,而且形态分类的方法最直观、最简便,容易进行操作,因此近年来各种分类技术的引入仍不能取代形态鉴定的主导地位。蚜虫标本采集后带回室内保存,标本经处理后在显微镜下鉴定所采集蚜虫种类。根据蚜虫头、胸、腹各部分的形状、大小、比例、颜色等以及触角节数及长度比例,触角上原生感觉孔和次生感觉圈的数目及分布,触角末节基部和鞭部的长度比例;腹管的有无及长度、形状、图案;尾片的形状及上面着生毛的形状、数目等形态鉴别特征,参照《中国经济昆虫志蚜虫类》(张广学和钟铁森,1983)进行种类鉴定。以形态鉴定为基础,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实现对蚜虫种类的鉴定。6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6.1发生规律3马铃薯田蚜虫1年发生10余代,以混合种群危害,其中四者以甘蓝蚜造成的危害最重。将蚜虫发生规律划分为4个阶段:1)初建期:6月上中旬,随着气温的上升和马铃薯幼苗的生长,有翅蚜逐渐迁入马铃薯田,蚜虫只分布在少数植株上、密度低、聚集强度较高;2)缓慢增长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随着蚜虫的繁殖,密度缓慢上升,蚜虫逐渐扩散,聚集强度高;3)快速增长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蚜虫繁殖迅速,蚜量急剧上升,蚜虫扩散至全田,聚集强度下4)衰落期:8月下旬以后,随着温度下降和马铃薯植株老化枯死,有翅蚜大量迁出马铃薯田,蚜虫密度迅速下降,只有少数残株上有蚜虫,聚集强度有所回升。6.2危害程度划分标准根据不同危害程度分为5级:——第一级别:0~500头/百株蚜量——第二级别:501~1500头/百株蚜量;——第三级别:1501~2500头/百株蚜量;——第四级别:2501~3500头/百株蚜量;——第五级别:≥3501头/百株蚜量。7防治原则与防治对象7.1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化管理,严格检疫;——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学防治,适时适量用药,保护天敌。7.2防治对象防治对象为4.1主要蚜虫种类。8防治技术8.1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大部分农业生产者对蚜虫采取得主要控制手段,其常用的化学药剂有灭蚜松,抗蚜威、杜邦万灵等,但是此方法存在很大的副作用,使用的时候要尽量考虑保护天敌。8.2物理防治8.2.1防虫温网室育苗使用防虫温网室育苗,避免苗期感染,结合使用消毒土壤或其他介质以及清洁水源。8.2.2粘虫板诱杀4利用蚜虫趋黄色的特性,采用黄板诱杀。放置时诱虫板下沿与苜蓿植株生长点齐平,随植株生长调整悬挂高度;每亩悬挂25cm×30cm规格的粘虫板25~30张,或20cm×30cm规格的35~40张。选择双面黄板,竖向挂置,当黄板上粘虫面积达到板表面积的60%以上时更换。8.2.3其他措施采用银灰色薄膜、反光膜趋避蚜虫,或采用诱光灯进行诱杀。8.3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就是在栽培和繁种过程中对蚜虫进行防治。8.3.1选用抗毒马铃薯品种应选择高质量、脱毒、抗病的马铃薯品种。8.3.2原种产地选择原种生产的过程中应选择高纬度、高海拔、风速大、气候冷凉地区构建网棚,因为冷凉地区不适合蚜虫繁殖、取食、迁飞和传毒。同时清除田边和田内杂草,有助于切段蚜虫栖息和着陆的场所。8.4生物防治应用害虫天敌或微生物进行防治,是害虫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8.4.1天敌保护利用蚜虫天敌蚜茧蜂可有效降低田间蚜虫种群数量,它通过寄生作用导致蚜虫死亡。此外,蚜虫的其它天敌种类也很多,主要有赤眼蜂、飘虫、草蛉、食蚜虻、花蝽等。8.4.2生物农药生物农药目前主要是应用寄生性微生物,如华农AV、Btz制剂、EB82灭蚜菌、病毒杀虫剂、性诱剂等都可不同程度的减轻蚜虫的危害。虽然目前尚未发现昆虫介体的致死型病毒,但昆虫病毒的应用是一个重要领域。有实验证明,应用昆虫病毒和杀虫微生物制剂合理复配,可显著提高杀虫能力。5附录A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田蚜虫种类及调查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田发生的蚜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见表A.1。马铃薯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调查记载表见表A.2。表A.1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田发生的蚜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2mm,头、胸部黑色,复眼赤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5mm左右,全身暗绿色,覆较厚的白色蜡粉,复眼黑色,触角无感觉圈。无额瘤。腹无翅雌蚜体长2mm左右。春季为绿色,夏季黄绿色或黄白色,秋季红褐色。尾片圆锥形,黑色,有6~7根曲毛。有翅雌蚜与无翅雌蚜相似,头胸黑色,腹部绿有翅孤雌蚜:体长2mm。腹部有黑褐色斑纹,翅无色6无翅孤雌蚜:体呈卵形,长1.8mm至2.2mm,活虫深绿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腹部第7圆筒形,端部收缩,腹管具覆瓦状纹。尾片圆锥状,有翅孤雌蚜呈卵形,体长1.6mm至1.8mm,头、胸黑色发亮,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腹管前各书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比身体短,长度为体长的1/3,触角、月为害严重。在江苏,玉米蚜苗期开始为害,6月中备越冬。一般8、9月份玉米生长中后期,均温低于无翅胎生雌蚜体长不到2mm,身体有黄、青、深绿、暗绿等色。触角约为身体一半长。复眼暗红色。腹管体黄色、浅绿或深绿。触角比身体短。翅透明,中脉有翅若蚜形状同无翅若蚜,二龄出现翅芽,向两侧后方伸展,端半部灰黄色。在越冬寄主过冬。早春卵孵化后先在越冬寄主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