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浙江省丽水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浙江省丽水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浙江省丽水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浙江省丽水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丽水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阅卷人

—v书信春秋(22分)

得分

1.班级举行“书信春秋”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寻“信”之影】

寻找古诗文中的“信”,请你完成梳理任务。

信是无声的诉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

《逢入京使》),托人传递的口信里包含了远赴边塞的诗人对亲人的挂念;“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给好友的书信里传递了希望

与之共赏美景的情意。战乱年代的家信尤为珍贵。“烽火连三月,"(杜甫《春

望》),收到家人平安讯息的心情是多么迫切;而战争是残酷的,“,二男新战

死”(杜甫《石壕吏》),家信传来的消息却是那么令人心碎。

我的发现:古代的信一般称作“

2.【探“信”之名】

“信”在古代有许多别称,请你运用积累的知识完善整理单。

别称说明

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用木匣子邮递信件,这种匣子叫函

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如“大礼”“恶札”“便札”

笺供题诗或作画用的小竹片,一般信纸也叫笺,引申为书信

尺牍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狭长型,长约一尺,故称“尺牍”

尺素素,没有染色的绢,富贵人家常用绢帛书写,通常一尺长,故称.“尺素”

传说中西王母的传信使者。如:“____________________,青鸟殷勤为探看”(李

商隐《无题》),心心相印的恋人盼着信使带去彼此的问候

传说中的信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

鸿雁

下》),漂泊在外的游子期待北归的大雁给亲人带去自己的消息

......

我的发现:书信的别称有一定的规

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至少写出两条规律)

3.【抒‘信'之声】

借助《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观点,给正站在人生歧路上的一位名著人物写一封简短的书信。可以鼓

励他走出困境,也可以向走出困境的他表达敬意。书信要结合名著内容,不超过150字。

篇名主要观点备选人物

祥子(《骆驼祥

子》)

《谈世间有很多人站在歧路上,既不肯有所舍弄,便不能有所取,心境由

保尔(《钢铁是怎

摆此苦痛。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须摆脱开来,拿得起,放得下,认定一

样炼成的》)

脱》个目标就要专心致忠向那里走。

王冕(《儒林外

史》)

阅卷人

二'人间烟火(15分)

得分

班级开展回忆性散文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麦饭

陈忠实

①按照当今已经注意营养分析的人们的观点,麦饭是属于真正的绿色食物。

②我自小就有章享用这种绿色食物。不过不是具备科学的超前消费的意识,恰恰是贫穷导致的以野菜

代粮食的饱腹本能。

③早春里。山坡背阴处的积雪尚未褪尽消去,向阳坡地上的苜蓿已经从地皮努出嫩芽来。我掐苜蓿,

常和同龄的男女孩子结伙,从山坡上的这一块苜蓿地奔到另一块苜蓿地这是幼年记忆里最愉快的劳动。

④苜蓿芽儿用水淘了,拌上面粉,揉、搅、搓、抖均匀,摊在木屉上,放在锅里蒸熟出锅后,用熟油

拌了,便用碗盛着,整碗整碗地吃,拌着一碗玉米格子熬煮的稀饭,可以省下一个两个馍来。母亲似乎从

我有记忆能力时就擅长麦饭技艺。她做得从容不迫,干,湿、软、硬总是恰到好处。我最关心的是,拌到

苜蓿里的面粉是麦子面儿还是五米面儿麦子面儿俗称白面儿,拌就的麦饭软绵可口,玉米面拌成的麦饭就

相去甚远了。母亲往往会说,白面断顿了,得用五米面儿拌:你甭不高兴,我会多浇点熟油。我从解知人

言便开始习惯粗食淡饭,从来不敢也不会有奢望寄予:从来不会要吃什么或想吃什么,而是习惯于母亲做

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道理也没有解释,贫穷造就的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或挑剔的,也不宽容娇气

和任性。

⑤麦子面拌就的头茬苜蓿蒸成的麦饭,再拌进熟油,那种绵长的香味的记忆是无法泯灭的。

2

⑥按照家乡的风俗禁忌,清明是掐摘苜蓿的终结之日。清明之前,任何人家种植的苜蓿,尽可以由人

去掐去摘,主人均是一种宽容和大度。清明一过,便不能再去任何人家的苜蓿地采掐了,苜蓿要作为饲草

生长了。

⑦苜蓿之后,我们便盼着槐花。山坡和场边的槐花放白的时候,我便用早已备齐的木钩挑着竹笼去采

捋槐花了。

⑧槐花开放的时候,村巷屋院都是香气充溢着。

⑨槐花蒸成的麦饭,另有一番香味,似乎比苜蓿麦饭更可口。这个季节往往很短暂,家家男女端到街

巷里来的饭碗里,多是槐花麦饭。

⑩按照今天已经开始青睐绿色食品的先行者们的现代营养意识,我便可以耍一把阿。式的骄傲,我们

祖宗比你阔多了,他们早早都以苜蓿、槐花为食了。

⑪到了难忘的六十年代,家乡的原坡和河川里一切不含毒汁的野菜和野草,包括某些树叶,统统都被

大人小孩挖、掐、拔、摘、捋回家去,拌以少许面粉或款皮,蒸了,食了,已经无油可拌。这样的麦饭已

成为主食,成为填充肚腹的坐庄食物。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别无选择,漂亮的脸蛋儿和丑陋的黑脸也无法

挑剔,都只能赖此物充饥,延续生命。老人脸黄了肿了,年轻人也黄了肿了,小孩子黄了肿了,漂亮的脸

蛋儿黄了肿了时尤为令人叹惋。看来,这种纯粹以绿色野菜野草为食物的实践,却显示出残酷的结果,提

醒今天那些以绿色食物为时尚为时髦的先生太太们切勿矫枉过正,以免损害贵体。

⑫近日和朋友到西安大雁塔下的一家陕北风味饭馆就餐,一道“洋芋叉叉”的菜令人费解。吃了一口便

尝出味来,便大胆探问,可是洋芋麦饭?延安籍的女老板笑答,对。关中叫麦饭,陕北叫洋芋叉叉。把洋

芋擦成丝,拌以上等白面,蒸熟,拌油,仍然沿袭民间如我母亲一样的农家主妇的操作规程。陕北盛产洋

芋,用洋芋做成麦饭,原也是以菜代粮,变换一种花样,和关中的麦饭无本质差别。不过,现在由服务生

用瓷盘端到餐桌上来的洋芋叉叉或者说洋芋麦饭,却是一道菜,一种商品,一种卖价不小的绿色食品,城

里人乐于掏腰包并赞赏不绝的超前保健食品了。

⑬家乡的原野上,苜蓿种植已经大大减少。已经稀罕的苜蓿地,不容许任何人涉足动手掐采。传统的

乡俗已经断止。主人一茬接着一茬掐采下苜蓿芽来,用袋装了,用车载了,送到城里的蔬菜市场,卖一把

好钱。乡俗断止了,日子好过了,这是现代生活法则。

⑭母亲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已经成为遥远而又温馨的记忆。

(选自《陈忠实散文》)

4.根据回忆性散文的“时间差”,梳理文章脉络,补全思维导图。

3

5.回忆性散文注重细节描写。品味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体察作者的情感。

①向阳坡地上的苜蓿已经从地皮上浮出嫩芽来。

②老人脸差了肿了,年轻人也甚了肿了,小孩子差了照了,漂亮的脸蛋儿更了肿了时尤为令人叹惋。

6.根据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推测文中画线句中“阿Q式的骄傲”是怎样的骄傲,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

析。

◎“二我差”,指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的差异,一个是那时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

7.在回忆性散文中,为什么作者回忆过去的生活都觉得那么美好?请以本文为例,探究原因。

阅卷人

----------------三、美学散步(15分)

得分

班级开展“美学散步”文艺欣赏活动,请阅读文章,完成任务。

诗和画的分界(节选)宗白华【批注1】提

①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出观点。

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批注2】你

②但中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从“拈,,字中

4

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读出了什

“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我随便指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么?

③唐朝诗人王昌龄一首题为《初日》的诗云:【批注3】用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细腻的语言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描述了王昌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龄诗歌的画

④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后、O

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散发【批注4】

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摩一下榻上的乐器——闺女所吹弄的琴瑟门采尔的

箫笙一枕上的如云的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国和王昌龄的

在那枕边的美发上。诗里并没有直接描绘这金闺少女(除非云发二字暗示着),诗全是画,全

然而一切的美是归于这看不见的少女的。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是诗。这句话

⑤王昌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门采尔的和开头作者的

素描1956年曾在北京展览过),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观点矛盾吗?

乳白的光辉弥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批注5】

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诗和画的

不见的,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这晨风沁人,怎能还睡?)区别究竟是什

太阳的光么?

洗着她早起的灵魂,【批注6】

天边的月读完选

犹似她昨夜的残梦。文,你认为诗

(《流云小诗》)与画是怎样的

⑥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诗关系?

和画里都是演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这诗和画的统一不是和莱辛②

所主张的诗画分界相抵触吗?

⑦我觉得不是抵触而是补充了它,扩张了它们相互的蕴涵。画里本可以有

诗(苏东坡语),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

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像伦勃朗”的油画、中国元人的

山水。

⑧诗也可以完全写景,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

摩,和物的对话,表出对物的热爱,像王昌龄的《初日》那样,那纯粹的景就成

了纯粹的情,就是诗。

⑨但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

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

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

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

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

⑩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

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

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

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选自《艺境》)

8.回应批注2:你从“拈”字中读出了什么?

9.回答批注4:门采尔的画和王昌龄的诗全是画,全是诗。这句话和开头作者的观点矛盾吗?

10.阐释批注5:诗和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11.图解批注6:下面最能诠释作者眼中“诗”与“画”关系的一项()

12.照应批注3:请你写出《木兰柴》这首诗的画意。

木兰柴®

(唐)王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②无所处。

6

【注释】:①柴:通“寨”,栅栏。②岚:山林中的雾气。

阅卷人

四、人文浙江G4分)

得分

班级开展“明朝人眼中的浙江”主题学习活动,完成后面的任务。

江南诸省

(明)王士性®

两浙东西以江®为界而风俗因之。浙西俗繁华,人性纤巧,雅文物,喜饰蟹悦⑧。多巨室大豪,若家僮千

百者,鲜衣怒马,非市井小民之利。浙东俗敦朴,人性俭啬椎鲁,尚古淳风,重节概,鲜富商大贾。而其

俗又自分为三:宁、绍盛科名逢掖④,其戚里善借为外营,又佣书⑤舞文,竞贾贩锥刀之利,人大半食于外;

金、衢武健负气善讼,六郡材官⑥所自出;台、温、处山海之民,猎山渔海,耕农自食,贾不出门,以视浙

西迥乎上国矣。

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处之磁,严之

漆,衢之橘,温之漆器,金之酒,皆以地得名。惟吾台少所出,然近海,海物尚多错聚,乃不能以一最佳

者擅名。

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邱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

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闾阎⑧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

绅气势大而众庶小;山谷之民,石气所钟,猛烈鹫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聚党与而傲

缙绅;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与缙绅相安,官

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

(节选自《广绎志卷之四》)

【注释】①王士性:台州临海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足迹遍布两京十三省,著有《五岳游草》

《广游志》《广志绎》,被视为与徐霞客比肩的地理学家。②江:指钱塘江。③蒙悦(pantui):腰带和佩

巾。④逢掖:宽大的衣袖,指儒生或儒学。⑤佣书:替人抄书。⑥材官: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级武职。⑦

严:严州,今天的建德市、淳安县和桐庐县。处:处州,今天的丽水市。⑧闾阎:指平民。⑨豪民:指地

方上没有官职,但有财势,欺压百姓的人。

13.请根据提示,完善“鲜”的字义发展图。

鲜(本义):鲜引申为“味美”

鱼,活鱼又引申为_______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引申为____—__,如“若家僮千百

7

(《桃花源记》)者,鲜衣怒马。”

借作“_________",读xiM。如“鲜富商大贾”;“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

14.在王士性看来,浙江有哪些人文现象和地域特色?请简要概括。

15.“三民各自为俗”,他们在生活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述。

16.王士性认为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下面两种现象能佐证他的观点吗?请

任选其中一种现象,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A.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戚继光从义乌(属金华市)招募农民矿工,组建戚家军,成为骁勇善战的抗倭力量。

阅卷人

五、写作活动(50分)

得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写作任务。

班级开展“成才之路”主题班会,同学们交流了以下素材:

。莎莉文老师用爱再塑海伦•凯勒的生命。

。周亚夫不迎不拜,汉文帝反而大加赞赏。

。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才略令人刮目相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利哈乔夫)

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有的同学说成才需要目标和勤奋,有的同学说

成才需要伯乐和机遇。老师要求同学们围绕“成才之路”这个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②不得套写、抄袭;③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

名等。

8

写作助手

◎角度◎体裁

成才的路径小说

识才的慧眼散文

爱才的诚意童话

用才的胆识寓言

容才的雅量传记

聚才的良方演讲稿

9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凭君传语报平安;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家书抵万金;一男附书至;书

【解析】【分析】注意:颓、鳞、竞、抵。

故答案为:凭君传语报平安;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家书抵万金;一男附书至;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

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

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答案】青鸟;蓬山此去无多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①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如“函”;②用书

信的工具来指代:如札、笺、尺牍、尺素;③用传信的使者来借代,如青鸟、鸿雁。

【解析】【分析】第一空:根据“传说中西王母的传信使者”“青鸟殷勤为探看”可知应填“青鸟”;

第二空:本空为名篇名句的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

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空中注意“蓬”等字的正确书写。

第三、四空:本空为名篇名句的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

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空中注意“达、雁、洛”等字的

正确书写。

第五空:书信的别称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书信的包装、书信的内容和形式等。具

体如下:书写材料和工具。书信的别称与书写时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有关,如“尺翰”“书翰”“札翰”等,这些必

成反映了古代书信的书写习惯和材料。书信的包装,书信的别称还与书信的包装有关,例如“函”“书简”“双

鱼”等,这些别称反映了古代书信的保密性和传递方式。书信的内容和形式,书信的别称还与书信的内容和

形式有关,如“鱼书”“鱼函”等,这些别称反映了古代书信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青鸟;蓬山此去无多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①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如“函”;②用书

信的工具来指代:如札、笺、尺牍、尺素;③用传信的使者来借代,如青鸟、鸿雁。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

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

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答案】示例:

尊敬的王冕先生:

您好!

您在艰苦的生活中自学成才,不满二十岁,就精通经史、天文、地理。但聪颖异常的您,向来读书只

10

为明理,不为世俗所污染。听说要征辟您出去做官,您便招呼也不打,连夜逃往会稽山中。您信守了母亲

的临终遗言,也坚守了自己的原则。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您总是能有所舍弃,又有所坚持,着实令人敬

佩!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借助《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观点“世间有很多人站在歧路上,既不肯有所舍弄,

便不能有所取,心境由此苦痛。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须摆脱开来,拿得起,放得下,认定一个目标就要

专心致忠向那里走”,给正站在人生歧路上的一位名著人物写一封简短的书信。可以鼓励他走出困境,也可

以向走出困境的他表达敬意,注意结合名著内容写信,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示例:

尊敬的王冕先生:

您好!

您在艰苦的生活中自学成才,不满二十岁,就精通经史、天文、地理。但聪颖异常的您,向来读书只

为明理,不为世俗所污染。听说要征辟您出去做官,您便招呼也不打,连夜逃往会稽山中。您信守了母亲

的临终遗言,也坚守了自己的原则。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您总是能有所舍弃,又有所坚持,着实令人敬

佩!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与运用。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

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

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答案】4.(1)饱腹;(2)别无选择;(3)乐于掏腰包(赞赏不绝)

5.①“努”字在这里用作动词,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苜蓿嫩芽从地皮上奋力钻出来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界

中生命力量的钦佩和赞叹;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苜蓿长出来了,很快可以吃到妈妈用头茬

苜蓿蒸成的麦饭了。

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黄了肿了”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写出人们吃了用野菜野草又没有油

做成的麦饭,所有的人都变得“黄了肿了”,强调这样的麦饭只能充饥,对人的身体是有损害的,但却别无选

择,表达了对那段苦难岁月的感慨。

6.“阿Q式的骄傲”是自欺欺人式的骄傲。因为作者小时候家里贫穷,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或挑剔

的,并不是因为当时有营养意识而选择绿色食品,其实这是作者的自嘲。

7.示例:作者小时候,觉得掐苜蓿是很愉快的劳动,那是因为和同龄人结伙,在嬉戏玩耍中,所以觉得很

快乐;用来饱腹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母爱的体现,是乡村生活的缩影;止匕外,“任何

人家种植的苜蓿,尽可以由人去掐去摘”,这是乡村生活的人情美、乡俗美。这些记忆,寄托了作者对母亲

和童年及美好乡俗的怀念,让作者在忙碌和疲惫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心灵的慰藉和安宁。所以,那

11

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先结合题干中的提示,找出所示

情节;然后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

依照表格中给出的形式,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赏析。赏析词语,一般先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其语境

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赏析句子,先要选准赏析的角度,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征,或是修辞

手法方面,或是描写方法方面,或是遣词造句方面;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

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章,找到题干中句子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

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旨。

4.(1)根据“小时候”定位到第②段,根据“不过不是具备科学的超前消费的意识,恰恰是贫穷导致的以野

菜代粮食的饱腹本能”可概括为,饱腹本能(饱腹)。

(2)根据“六十年代”定位到第⑪段,根据“这样的麦饭已成为主食,成为填充肚腹的坐庄食物。男人女人

老人小孩都别无选择,漂亮的脸蛋儿和丑陋的黑脸也无法挑剔,都只能赖此物充饥,延续生命”可概括为,

别无选择。

(3)根据“现在”定位到第⑫段,根据“或者说洋芋麦饭,却是一道菜,一种商品,一种卖价不小的绿色食

品,城里人乐于掏腰包并赞赏不绝的超前保健食品了”可概括为,乐于掏腰包(赞赏不绝)。

故答案为:(1)饱腹;(2)别无选择;(3)乐于掏腰包(赞赏不绝)。

5.(1)“努”的意思是,尽量使出力量或凸出或伸出;根据“苜蓿已经从地皮上努出嫩芽来”分析,用拟人的

手法,写出苜蓿嫩芽奋力生长时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旺盛生命力的赞叹和钦佩。

(2)“黄了肿了”是形容脸色发黄,脸上因为营养不良产生浮肿。在句中连续三次使用“黄了肿了”形容“老人、

年轻人、小孩子、漂亮脸蛋”的脸色,这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人们吃了用野菜野草又没有油做成

的麦饭,所有的人都变得“黄了肿了”,从而强调这样的麦饭只能充饥,对人的身体是有损害的,作者表达了

对那段苦难岁月的感慨。

故答案为:①“努”字在这里用作动词,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苜蓿嫩芽从地皮上奋力钻出来的情景,表达了

对自然界中生命力量的钦佩和赞叹;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苜蓿长出来了,很快可以吃到妈

妈用头茬苜蓿蒸成的麦饭了;

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黄了肿了”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写出人们吃了用野菜野草又没有油

做成的麦饭,所有的人都变得“黄了肿了”,强调这样的麦饭只能充饥,对人的身体是有损害的,但却别无选

择,表达了对那段苦难岁月的感慨。

6.根据材料信息,“二我差"指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的差异”分析可知,应在文章中分析不同时期“我”的差

12

异。再结合“阿Q式的骄傲”进行分析。“阿Q式的骄傲”的本义是《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精神,一般

指自欺欺人,用来逃避现实的精神。根据第②段,根据“不过不是具备科学的超前消费的意识,恰恰是贫穷

导致的以野菜代粮食的饱腹本能”,第④段“贫穷造就的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或挑剔的,也不宽容

娇气和任性”,第⑩段“按照今天已经开始青睐绿色食品的先行者们的现代营养意识”分析可知,小时候的“我”

吃麦饭,是因为贫穷导致的饱腹本能,食物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和挑剔的。并不是因为当时的“我”,具

有现在的“我”的有营养意识而选择绿色食品。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阿Q式的骄傲”是自欺欺人式的骄傲。因为作者小时候家里贫穷,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

择或挑剔的,并不是因为当时有营养意识而选择绿色食品,其实这是作者的自嘲。

7.根据第③段“我掐苜蓿,常和同龄的男女孩子结伙,从山坡上的这一块苜蓿地奔到另一块苜蓿地这是幼

年记忆里最愉快的劳动”分析可知,儿时的作者觉得掐苜蓿很愉快的劳动,在和同伴的玩耍中感到非常快乐。

根据第④段“母亲似乎从我有记忆能力时就擅长麦饭技艺。她做得从容不迫,干,湿、软、硬总是恰到好处”,

第⑤段“麦子面拌就的头茬苜蓿蒸成的麦饭,再拌进熟油,那种绵长的香味的记忆是无法泯灭的”分析可知

儿时的苜蓿麦饭是母亲细致的做出来的,是母亲伟大母爱的体现。根据第⑥段“清明之前,任何人家种植的

苜蓿,尽可以由人去掐去摘,主人均是一种宽容和大度”分析,表达出村里乡亲们的亲切河山,宽容大度。

根据第⑭段“母亲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已经成为遥远而又温馨的记忆”分析可知,作者把儿时的苜蓿麦饭槐

花麦饭当成最温馨的记忆,是对儿时童年记忆与母亲的怀念,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作者小时候,觉得掐苜蓿是很愉快的劳动,那是因为和同龄人结伙,在嬉戏玩耍中,所

以觉得很快乐;用来饱腹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母爱的体现,是乡村生活的缩影;此

外,“任何人家种植的苜蓿,尽可以由人去掐去摘”,这是乡村生活的人情美、乡俗美。这些记忆,寄托了作

者对母亲和童年及美好乡俗的怀念,让作者在忙碌和疲惫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心灵的慰藉和安宁。

所以,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答案】8.读出了作者是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人。

9.不矛盾。作者的观点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表现范围。这里是

因为门采尔的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他的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的诗作描绘的景融入了诗人的纯

粹的情,而读者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纯粹的情感,所以说他的诗全是画也全是诗。(意对

即可)

10.诗可以叙写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若情绪的感受;而画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

的一刹那,但却能展现耀目的光彩。(意对即可)

11.C

12.示例:这首诗的境界很像一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秋意肃爽,夕阳缓缓西沉,染红了天空,静谧的山

川收束着余辉。天边的飞鸟急促地扑棱若翅膀,追逐着同伴归巢。翠绿的山色,在夕阳柔和的光影中显得

分外鲜明。傍晚林间的雾气,四处弥漫,飘忽不定。

13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

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

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

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

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

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8.拈,本义指用指取物。也指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结合“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和下文“这诗里的

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

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可知,“拈”字写出了作者是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人。

故答案为:读出了作者是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人。

9.结合第①段“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可知,“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

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的意思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表现范围。

结合第④段“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和下文“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

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第⑤段“王昌

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门采尔的素描1956年曾在北京展览过),那画上

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可知,“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

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意思是因为门采尔的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他的画全是诗也

全是画;王昌龄的诗作描绘的景融入了诗人的纯粹的情,而读者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纯

粹的情感,所以说他的诗全是画也全是诗。二者不矛盾。

故答案为:不矛盾。作者的观点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表现范围。

这里是因为门采尔的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他的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的诗作描绘的景融入了诗

人的纯粹的情,而读者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纯粹的情感,所以说他的诗全是画也全是诗。

(意对即可)

10.结合第⑨段“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可知,

诗可以叙写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若情绪的感受;结合第⑨段“诗里所咏的光的先

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

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可知,画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但却能展现耀目的光彩。

14

故答案为:诗可以叙写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若情绪的感受;而画只能捉住意义

最丰满的一刹那,但却能展现耀目的光彩。(意对即可)

11.结合第①段”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可知,选C。

故答案为:Co

12.示例:此诗描写傍晚时分天色无光而明的短暂时刻的自然景物,秋山收集起夕阳的颜色,连翩的飞鸟

追逐着前面的伙伴。山林时不时地展现出彩色与翠色,山林中的雾气似乎无处安歇。全诗活画出一幅秋山

暮蔼鸟归图,亮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构成一幅秋天傍晚大山之中的富有生机而绝美的图画,相当有意

境。

故答案为:这首诗的境界很像一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秋意肃爽,夕阳缓缓西沉,染红了天空,静谧的山

川收束着余辉。天边的飞鸟急促地扑棱若翅膀,追逐着同伴归巢。翠绿的山色,在夕阳柔和的光影中显得

分外鲜明。傍晚林间的雾气,四处弥漫,飘忽不定。

【答案】13.新鲜;鲜艳;少;陶后鲜有闻

14.以钱塘江为界,浙东、浙西风俗迥异;各郡邑都有全国知名的地方特产;不同地域的百姓因地理条件

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人文特色(集体性格特征)。

15.泽国之民世俗风尚奢侈,山谷之民习惯俭省朴素,滨海之民世俗风尚在奢俭之间。

16.A.“宁、绍盛科名逢掖”,绍兴位于浙东,民风淳朴,崇尚古风,重气节,读书求仕是绍兴人的追求目

标,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人才。B.“金、衢武健负气善讼,六郡材官所自出”,金华、衢州这些地区的

人勇武刚健,有很多人做武卒;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他们是“山谷之民”,“邱陵险阻”形成了他们“猛烈鹫愎”

的个性,民风剽悍,有的甚至敢于聚众对抗官府。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类题,要大致了解文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

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

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

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拓展运用。解答本题,首先需结合题干信息,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

章主旨,找出充足的理由来阐述。

【附参考译文】

浙东、浙西以钱塘江为界,风俗迥异;浙西民风向来繁华热闹,那里的人聪慧活泼,爱好文物,喜欢

用腰带和佩巾来装饰自己。当时有很多的大家族富豪,如果家里有几千几百个奴仆,他们也都配上鲜艳华

丽的服饰和强健的马匹,并不像普通老百姓那样在乎利益。而浙东民风敦厚朴实,那里的人节俭愚钝,崇

尚古代的淳朴风气,重视操守和气概,少有富甲一方的大商人。而且他们那里的风俗又各自分为三种:宁、

15

绍盛行科举儒生,亲戚邻里善于借助外部的防御力量,又替人抄书舞文弄墨,和那些商人摊贩争夺小利益,

那里的人大多在外谋生;金、衢两地的人会武,身体健壮又自负,善于辩论,六郡的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级

武职都出自这里;台、温、处那里依山傍海的民众,上山打猎,下海捕鱼,自己耕种农作物,自食其力,

商人不出门,以致于大家认为浙西和上国完全不同。

杭州省会城市,很多的货物聚集在这里,各郡邑都有全国知名的地方特产,湖地的丝织品,嘉地的布

匹,绍地的茶和酒,宁地众多的海产品,处地的磁铁,严地的漆,衢地的橘子,温地的漆器,金地的酒,

都是凭借当地的特色而有名。只是我台地很少有出名的东西,然而靠近海边,海产品倒是有很多都聚集在

这里,竟然不能凭借一个最好的东西来享有名声。

杭、嘉、湖各地处于平原水乡,这里都是水乡民众;金、衢、严、处各地处于丘陵,地势险阻,这里

都是山谷民众;宁、绍、台、温各地连接着大山和大海,这里都是海滨民众。三类的民众各自保留自己的

风俗。水乡的民众,生活在船上,聚集着很多的货物,平民很容易变得富贵,世俗风尚奢侈,当官的人气

势逼人,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气势;山谷的民众,民风剽悍,性格粗犷,很少做出犯法的事情,喜欢并且

习惯了勤俭朴素,然而当地有财势,欺压百姓的人负气自傲,结党营私,不把当官的放在眼里;海滨的民

众,风餐露宿,生活在海边,经常是死里逃生,因为有海洋的利润为生,所以不是很贫穷,因为不经商,

所以不是很富有,老百姓和当官的相安无事,官民的地位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世俗风尚在奢俭之间。

13.①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思是: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鲜:新鲜。

②空:“若家僮千百者,鲜衣怒马”的意思是:如果家里有几千几百个奴仆,他们也都配上鲜艳华丽的服饰

和强健的马匹。鲜:鲜艳。

③空:“鲜富商大贾”的意思是:少有富甲一方的大商人。鲜:少。

④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意思是: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因此这里应填“陶后

鲜有闻

故答案为:新鲜;鲜艳;少;陶后鲜有闻。

14.结合“两浙东西以江为界而风俗因之。浙西俗繁华,人性纤巧,雅文物,喜饰蟹悦。多巨室大豪,若家

僮千百者,鲜衣怒马,非市井小民之利。浙东俗敦朴,人性俭啬椎鲁,尚古淳风,重节概,鲜富商大贾”可

知,以钱塘江为界,浙东、浙西风俗迥异;

结合“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处之磁,严之

漆,衢之橘,温之漆器,金之酒,皆以地得名”可知,各郡邑都有全国知名的地方特产;

结合“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邱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

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可知,不同地域的百姓因地理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人文特色。

故答案为:以钱塘江为界,浙东、浙西风俗迥异;各郡邑都有全国知名的地方特产;不同地域的百姓因地

理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人文特色(集体性格特征)o

15.结合“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闾阎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小;山谷之民,

16

石气所钟,猛烈鹫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聚党与而傲缙绅;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

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与缙绅相安,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

可知,泽国之民生活富贵,风尚奢侈,而山谷之民节俭朴素,滨海之民世俗风尚处于中等水平,介于奢俭

之间。

故答案为:泽国之民世俗风尚奢侈,山谷之民习惯俭省朴素,滨海之民世俗风尚在奢俭之间。

16.A.“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体现的是

绍兴有很多有名的文人。结合原文“宁、绍盛科名逢掖,其戚里善借为外营,又佣书舞文,竞贾贩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