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日:“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
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蔻赵之守处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坐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
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后而后套则还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1王3亡言之阜,实得£东
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
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R事,以官长而守小官,
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净。司空马日:“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
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
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
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
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筋将军。将
军方事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瀛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
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区最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胭,缠之以布。“愿公
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衔
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咳乎,司空马!”又以为司
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内恶赵之守?卜恐诸侯之救秦俄受之僚受地而却兵鬼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住赵自危/
诸侯必惧/惧而相救从事可成/
B.内恶赵之守?卜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鬼守半国以自存房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
诸侯必惧/惧而相救/tl从事可成/
C.内恶赵之守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鬼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
侯说惧/惧而相救从事可成/
D.内恶赵之守恐诸侯之救秦双'受之臻受地而却兵御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
侯设惧/惧而相教以I从事可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力笔”。
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符”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
C.生觞将军”中的觞”,与用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觞”含义相同。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制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
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
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
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
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5.司空马之赵”去赵”的故事能给人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
之遥填矣丕妲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直姓丕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妻西工以懑赐遨也。”王曰:“善。”
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
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
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旧罩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
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
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单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
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二十手,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注】大恐。张仪曰:
“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
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
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
甚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
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方
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内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
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梁王,即魏襄王。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佰姓不戴幡侯弗与傣伐韩楚鬼必救之箧天下以燕赐我也
B.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佰姓不戴潘侯弗与傣伐韩魔赵必救之碍天下以燕赐我也
C.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佰姓不戴镭侯弗与臻伐韩/楚赵必救之碍天下以燕赐我也
D.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佰姓不戴幡侯弗与/秦伐韩楚鬼必救之碍天下以燕赐我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B.函谷,中国古代关卡。《蜀道难》(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
C.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拒乘”学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以为,即认为。还可指把……作为”,如秋以为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宣王答应了韩使臣的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
B.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
C.秦武王的近臣憎恶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
D.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2)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内自临。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
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武对日:寨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
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靖入,图之。"鞫武曰:然有田光先生者,
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做诺。”出见田光,道
太子曰:滤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故奉教。''乃道焉。
太子跪地逢迎,却行为道!取,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兼、秦不两立,
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日: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弩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
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日:愿因先生得交于荆,可乎?”
田光日:故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日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电毒,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日: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
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到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注】道:导,引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送之至门/曰阴所报生生所言者/H之大事也德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6若/
B.太子送之至门曰阴所报诜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席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馈/
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院生所言者溷之大事也席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D.太子送之至门/曰阴所报生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糜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之”指图谋良策,图”与《孔雀东南飞》不图子自归”中的图”含义不同。
B.乃造焉”即去拜访他,造”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造”含义相同。
C.逢迎”即迎接,逢迎”与《孔雀东南飞》中的蹑履相逢迎”中逢迎”含义相同。
D.相善”指互相交好,善”与《鸿门宴》中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中善”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丹面对将要被秦国灭掉的严峻形势,请求太傅鞫武为他出谋划策。
B.太傅武不愿冒着惹怒秦国的危险,在太子丹的请求下向他推荐田光。
C.太子丹对田光极其恭敬,但田光表示自己已经年老,不想再参与此事。
D.为了信守对太子丹许下的不泄密的诺言并激励荆轲,田光选择了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赵,苏秦谓秦王曰:隹闻明王之于其民也,博论而技艺之,是故宫无乏事而力不困;于其言也,
多听而时用之,是故事无败业而恶不章。臣愿王察臣之所谒,而效之于一时之用也。臣闻怀重宝者,不以
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是以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则辞顺。故民不恶其尊,而世不妒其业。E
阊W息僮叁国置民丕屋辰也功叱通世宣A主丕盘负廛力尽之氐仁煮丕用也走得面反款圣主之制也功太而息
f民用兵“I之—-道也。今用兵终身不休,力尽不罢,赵怒必于其已邑,赵仅存哉!然而四轮.之国也,今虽得邯郸,
非国之长利也。意者地广而不耕,民羸不休,又严之以刑罚,则虽从而不止矣。语曰:,战胜而国危者,
物不断也。功大而权轻者,地不入也。'故"住之事,父不得于子;无已之求,君不得于臣。故微之为著
者强,察乎息民之为用者伯,明乎轻之为重者王。“秦王曰:寡人案兵息民,则天下必为从,将以逆秦。”
苏子曰:臣有以知天下之不能为从以逆秦也。夫齐威、宣,世之贤主也,德博而地广,国富而用民,将武
而兵强。宣王用之,后富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为齐兵困于能塞之上,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
而齐为虚戾。夫齐兵之所以破,韩、魏之所以仅存者,何也?是则伐楚攻秦,而后受其殃也。今富非有齐
威、宣之余也,精兵非有富韩劲魏之库也,而将非有田单、司马之虑也。”于是秦王解基不出于境,诸侯休,
天下安,二十九年不相攻。
(节选自《战国策口赵策二》)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队主不再行也为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径主之制也
/功大而息民佣兵之道也/
B.臣闻之府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历尽之民/(二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径主之制也
/功大而息民佣兵之道也/
C.臣闻之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入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二者不用也俅得而反静屋主之制也
/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
D.臣闻之府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队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径主之制
也物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论意思是普遍教导,博”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的博”字含义相同。
B.四轮指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交通极为便利,与现代汉语中的内轮”一词含义不同。
C.过任指超过承担能力的责任,任”与《论语》任重而道远”的任”字含义相同。
D.解兵意思是解除武装,解”与《庖丁解牛》所解数千牛矣”的解”字含义相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先阐述贤明的君王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百姓,又揭示君王统治与民心向背的必然关联,从而游说秦
王放弃攻打赵国。
B.苏秦深谙秦王的政治野心,劝解秦王让百姓休养生息,因为这是明君建功立业后的一贯做法,也是以静
制动的用兵法则。
C.苏秦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使秦国当下就攻占赵国的邯郸,也没有长远的政治利益,因此力劝秦王量力而
行,索取有度。
D.苏秦以齐国战胜而危的历史为例,巧妙地类比秦国的处境,把战事不断而国力空虚的危害分析得有理有
据,利弊分明。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地广而不耕,民羸不休,又严之以刑罚,则虽从而不止矣。
(2)寡人案兵息民,则天下必为从,将以逆秦。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日: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日: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尊日: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日:俳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
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
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号月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
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
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至申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
伏,至于蓑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
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
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
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躁日: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
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何以少演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仄之所必不免也如必然之势何以少有补于秦力匕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久之所必不免也如必然之势何以少靖补于秦川匕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会必然之势何以少有补于秦"匕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跟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踞”的龈”皆表示警备。
B.骨肉比喻至亲,文中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C.五帝是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说法不一,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善、唐尧、虞舜。
D.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苏武传》中敌使陵来说足下”表示对同辈的敬称。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关,昼伏夜出,甚至在吴市乞食为生,但他最后振兴了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成为霸主。
D.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会造成自身孤立危险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22.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
以倍攻之,可乎?”日:“不可。”曰:“以三,可乎?”日:“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
遇反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部,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部,使乐乘
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让间,且净焉,曰:“寡人不售,不能奉顺君意,故
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
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
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
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
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日:'苟与人之异,
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
今议寡人之罪者遍天下,唯君图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之有封疆觥家之有垣墙循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片口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
厚也
B.国之有封疆觥家之有垣墙修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侏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侏为尽
厚也
C.国之有封疆觥家之有垣墙断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侏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
厚也
D.国之有封疆觥家之有垣墙循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於3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侏为尽
厚也
2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遽起指迅速发动,獴”与《促织》鬟扑之,人石穴中”的器”字含义相同。
B.谢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谢”字含义相同。
C.不佞指没有才能,古时常用于自谦,类似谦词有不才、不敏,都表示自己才能平庸。
D.黜指罢官或降职,古代表示官职罢免的词语还有罢、细、免、夺、解、革、废等。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派栗腹为赵王祝寿,栗腹查探情况,后禀告燕王,说赵国孤立无援,军力未壮,可以讨伐。
B.燕国朝廷上下大都建议讨伐赵国,燕国举重兵分两路攻打赵国,以惨败告终,后乐间投奔赵国。
C.燕王写信给乐间,虽然表明自己有错,但也埋怨他没有尽到忠厚的本分,希望他不要抛弃自己。
D.燕王用柳下惠多次被黜都没离开鲁国的事例,劝说乐间返回燕国,但乐间最终没有被燕王说服。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冷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
(2)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
山、黔中之限,东有靖、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
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拈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
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
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愿以号目。”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履,负书担橐,形
容枯槁,面目薰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
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
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
用而天下从,故日,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
毂连骑,炫烦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植枢之土耳伏轼搏衔横历
云于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无于篡之能一抗。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苏秦特穷倦掘门球户植枢之士耳玳轼搏衔履历天下屣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厌下莫之能抗
B.且夫苏秦特穷倦掘门逐户植枢之士耳饮轼搏衔府历天下正说诸侯之任杜左右之口厌下莫之能抗
C.且夫苏秦特穷倦掘门像户椿枢之士耳欲轼搏衔府历天下正说诸侯之王姓左右之口庆下莫之能抗
D.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横枢之土耳波轼搏衔履历天下凝说诸侯之王如左右之口厌下莫之能抗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大王之贤”与尊贤而重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贤”字含义相同。
B.愿以异日”与异日图将美景”(《望海潮》)两句中的异日”字含义相同。
C.乃夜发书”与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
D.以抑强秦”与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抑”字含义不同。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不仅面见,而且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最终失意而归,潜心研读,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好学的
精神值得赞扬。
B.苏秦远赴秦国游说秦王连横而受挫,最主要的原因是苏秦此时还没有掌握《太公阴符》,使秦王觉得他
只会夸夸其谈。
C.苏秦精研《太公阴符》一整年,得其精要,这大大增强了他游说诸侯的信心;他成功游说赵王而为赵相,
合纵而抗秦。
D.苏秦游说秦王高谈阔论,颇显辩士口若悬河之才;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轼掌而谈”:纵横家形
象跃然纸上。
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2)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31.本文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日:“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
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
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号旗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
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
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日:
'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
贤丕及噌一子而王之信一臣又未若遭壬之母也疑臣耋丕适二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拯也,。…“王曰:“寡人不听也,
请与子眼。”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日:
“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
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伽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吏矣。"攻宜阳,三孽之
而卒不上。向寿对日:“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日:“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
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
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伽,‘中“通仲”。
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竺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冻割膏腴
之地”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
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
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
免陷入困境。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甘茂对曰:博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36.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B
2.C
3.B
4.(1)如果合纵联盟一旦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了
靖山以东诸侯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
(2)同时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这并不是他没有才智;他离开赵国,也不是他没有出息。
5.一个国家想要兴旺发达,就要任用贤人来治理国家;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用贤人,那么
这个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回到封地,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代理相国。秦
国乃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说:“大王可分出赵国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不动一刀一枪
而得到半个赵国,它一定非常高兴。秦国担心赵国内有守备,外有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
受割地。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的国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
半个赵国,更为强盛,山东各国诸侯必然担心害怕;失去了赵国诸侯各自感到处境危险,他
们一定会很恐惧,恐惧就会来援救赵国,这样,合纵阵线就会成功。我请求为大王去联络合
纵联盟。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了靖山
以东诸侯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前些时候,秦国
出兵进攻赵国,我们割让了河间十二县,虽然土地减少了,兵力削弱了,可终究还是免不了
遭到秦国的战祸。现在又要割让半个赵国去增强秦国,我实在无力自保,眼看就要灭亡了。
希望您重新考虑。”司空马说:“我年轻的时候,在秦国做过办理文书的小吏,年长以后任
过小官,可从来也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不任命司空
马为将。司空马说:“我奉献计谋,大王却不采纳,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
的了,请求大王允许我离开赵国。”于是司空马离开赵国后,经过平原津,平原津守令郭遗
来慰劳他,问他:“秦国出兵进攻赵国,贵客从赵国来,赵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司空马说
到他给赵王献计,赵王却不采纳,赵国必然灭亡的看法。平原守令问:“根据贵客的预料,
赵国何时会灭亡呢?”司空马说:“如果赵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一年就会灭亡;如果杀了
武安君,不过半年就会灭亡。赵国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他善于阿谀奉承,迎合赵王,赵
王和他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能,妒忌功臣。现在赵国正处于危急之时,赵王必然会听
从韩仓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韩仓果真诽谤武安君,赵王也另派人代替武安君。武安君
被调回后,赵王让韩仓去责备武安君,韩仓说:“将军打了胜仗,大王给你敬酒。将军给大
王祝酒时,却暗藏匕首,依法当判死罪。”武安君说:“我患有佝偻病,因手臂缩短了,不
能触到地,在大王面前起居不敬,恐获死罪,所以让工人做了个木杖接手,大王如果不相信,
我拿出来请您亲眼过目。”于是他伸出胳膊给韩仓看,样子颇像门限、木杖,用布缠着。(武
安君说:)“请您在大王面前说明这些情况。”韩仓说:“我接受大王的命令,要赐将军以
死,不能赦免。我不敢为您说话。”武安君便向北拜了两拜,感激“赐死”之恩,抽出宝剑,
准备自杀。于是以嘴含剑,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武安君死后才五个月,赵国就灭亡
了。平原守令郭遗会见他的诸位朋友时,对他们叹息,说:“唉!司空马!”同时认为司空
马被秦国逐出,这并不是他没有才智;他离开赵国,也不是他没有出息。赵国不任用司空马
而国亡。其所以亡国,并不是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不能使用贤材啊。
6.C
7.B
8.A
9.(1)大王十分憎恨张仪,即使这样,大王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举张仪呢?
(2)此举让大王对内使民众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并在邻国间广树仇敌而陷自己于不利境地。
参考译文:
韩国、齐国结为盟国。张仪用秦国、魏国的军队进攻韩国。齐王说:“韩国,是我的
盟国。秦国进攻韩国,我准备去援救它。”田臣思说:“君王的谋划错了,(我们)不如听
之任之。当初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百姓不拥戴子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
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定援救它,这是上天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齐王说:“好。”
是就跟秦国交战。楚国、赵国果然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发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
占了燕国。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厌恶张仪,说:“张仪侍
奉先王不忠心。”话没说完,齐国使者的谴责就到了。张仪听闻这些,对武王说:“我有一
条愚笨的计谋,希望献给大王。”武王说:“怎么办?”张仪说:“为国家社稷考虑,(其
最上策莫如)在山东诸国发生变乱时,大王可以因此更多地攻占土地。如今齐王十分憎恨我,
无论我走到哪里,他都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捐弃不肖之身前往魏国,齐王必定出兵
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大王可以趁机讨伐韩国,入
侵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关却没有阻挡,麾兵直逼周王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
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户籍,这就是帝王基业啊。”武王说:“好。”于是准备了三十辆兵
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齐王果然发兵攻魏。魏王十分恐惧。张仪说:“大王不要忧心,
我可以让齐国退兵。”于是派他的舍人冯喜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齐国、
楚国的事务处理完毕,他趁机对齐王说:“大王十分憎恨张仪,即使这样,大王为何在秦王
面前如此抬举张仪呢?”齐王说:“寡人十分憎恨张仪,张仪在哪里,寡人必定攻打那里,
先生何故说寡人抬举张仪呢?”回答说:“这正是大王抬举张仪之处。张仪离开秦国之时,
曾与秦王密谋说:'替大王谋划,莫如等东方诸国战乱大起,这样大王可以借此扩张土地。
齐王十分憎恨我,我在哪里,齐王必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捐弃不肖之身前往魏国,
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大王可以趁机
讨伐韩国,入侵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关却没有阻挡,麾兵直逼周王的地界,天子祭器
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户籍,这是帝王基业啊。'秦王认为说的很对,派出三
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齐国果然讨伐魏国,此举让大王对内使民众疲弊对外交恶
盟国,并在邻国间广树仇敌而陷自己于不利境地,而使张仪得到秦王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
的抬举张仪。”齐王说:“好。”于是停止进攻魏国。
A
11.B
12.B
13.(1)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为此很忧愁。
(2)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触怒秦国呢?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灾
祸将至,太子丹为此很忧愁。对太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
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未定。
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触怒秦国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
“请您先回去,容我好好想一想。”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邃,勇敢沉
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识田光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
以。”太傅出门去见田光,传达太子的意思,说:“太子希望与先生相商国事。”田光说:
“谨遵指教。”于是(田光)来拜访太子。
太子行跪礼迎接,倒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他的)座席。田先生坐定,旁
边没有其他人,太子离开座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给想想办法。”田光说:
“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可行千里,到它衰老了,劣马也能超过它。如今太子听到的
是我壮年时(的名声),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尽管这样,我也不敢以此怠慢国
事。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让他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先生能够结
识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口,嘱咐说:
“我所告诉先生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身一笑说:“好的。”
田光弯腰步行去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我壮年
时(的名声),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我有幸(听到太子)教导我说:“燕、秦势
不两立,希望先生给我想想办法。’我私下觉得不应该对您见外,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
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谨遵指教。”田光说:“我听说德高望重的人做事,不让
人怀疑,如今太子特地和我相约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
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
B
15.D
16.B
17.(1)料想土地广大而不耕种,民众疲弱而不使他们休息,又用刑罚严格地约束他们,那
么虽然服从了也不会长久地居住在这里。
(2)如果寡人按兵不动,使民众休养生息,那么天下各国一定推行合纵之策,将用来对抗
秦国。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苏秦对秦王说:“臣下听说贤明的君王对待他的臣民,普遍地进行教导
并教给他们各种本领,因此官吏不耽误国家大事,民力不困乏;对于他们的言论,广泛听取
而随时采用,因此国家的事业就不会衰败,丑恶的东西就不会显露出来。臣下希望大王详察
我所陈述的主张,而在一定时机实现它的效用。臣下听说握有贵重宝器的人,不在夜间走路;
承担大事的人,不应该轻敌。因此贤明的人责任重大而行为恭谨,聪明的人功劳很大而言辞
和顺。所以民众不憎恨他们的尊贵,世人不嫉妒他们的功业。臣下还听说:土地广大的国家,
民众争先归附;功业盖世的人,国君不再重用他;力量耗尽的民众,仁义的人不役使他们;
想要得到什么反而不去强求,这是圣明君主一贯的做法;建立大的功业以后,使百姓休养生
息,这是用兵的法则。如今长久用兵不知停止,民众力量用尽也不罢手,激怒赵国,一定要
战服它,使它成为自己的一个邑,赵国的领土就会所存无几呀!然而赵国是个四面输泻通达
的国家,如今即使得到邯郸,也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料想土地广大而不耕种,民众疲弱而
不使他们休息,又用刑罚严格地约束他们,那么虽然服从了也不会长久地居住在这里。俗话
说:‘打了胜仗而使国家处于危险境地,战事就会不断。功劳大而权力小,就不会取得土地。'
所以超过承担能力的责任,父亲不会从儿子那里得到什么;不停止地索取,君王也不会从臣
子那里得到什么。因此使微小变为显著的人力量才强大,了解使人民休养生息是为了更好役
使他们的人可以做霸主,明白使小权变为重权的人可以称王。”秦王说:“如果寡人按兵不
动,使民众休养生息,那么天下各国一定推行合纵之策,将用来对抗秦国。”苏秦说:“臣
下有根据知道天下各国不能实现合纵来对付秦国。齐国的威王、宣王,是当代的贤明的君主,
他们德高地广,国家富强而民众乐于被役使,将军勇武军队强大。齐宣王役使他们,后来逼
近韩国威胁魏国,向南讨伐楚国,向西进攻秦国,秦兵被齐兵围困在骰山、函谷关之上,十
年间经常侵夺秦国土地,秦国人畏惧远避而始终不服,然而齐国却弄得国空人绝。齐兵之所
以被打败,韩国、魏国之所以所存无几,为什么?这都是因为讨伐楚国进攻秦国,然后自己
遭受了战争的祸殃。当今各国没有齐威王、宣王富有,军队也没有齐国逼近韩国、威胁魏国
时精锐强大,并且将军也没有田单、司马穰苴的谋略。”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停止用兵,不
出国境,诸侯休战,天下安定,二十九年没有互相攻战。
18.D
19.A
20.D
21.(1)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这就是大王再三问我
都没回答的原因。
(2)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
22.①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
①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
①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在宫廷里迎接,恭敬地执守宾主的礼节,范雎推辞谦让。秦昭
襄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说:“对对。”(唯唯:象声词,应答
之声)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昭襄王长恭敬
地坐直身体说:“先生不肯开导我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
夫,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以说是生疏的。随后吕尚通过一席交谈就被
与文王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
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
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我本愿意献上自己
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这就是大王再三问我都没回答的原因。”
“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
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我的话,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
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
样的仁人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
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用袋子装运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
蔽,到了黄水,没东西可吃,跪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闾成
为霸主。假如我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我的
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
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会与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而浑身涂漆能对(我
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耻辱的呢?我所怕的,只
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
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
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
这才是我所怕的!”
秦昭襄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偏僻荒远,我又笨拙而不贤明,幸蒙先
生光临此地啊。我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希望先
生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啊。”范雎向秦昭襄王拜了两拜,秦昭襄王也向范
雎拜了两拜。
B
24.B
25.A
26.(1)现在让我承担不贤的罪名,而您也有失掉忠厚的牵累。
(2)乐间怨恨燕王没有采用自己的计策,最终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
参考译文:
燕王喜派栗腹用百金为赵孝成王祝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回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
壮年的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成壮年,可以讨伐赵国。”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
间,向他询问说:“讨伐赵国的事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
它的百姓都善于作战,不可以与赵国开战燕王问:“我用两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
可以吗?”乐间说:“不可以。”燕王问:“我用三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进攻它,可以吗?”
乐间说:“不可以。”燕王大怒。大臣们都认为可以讨伐赵国,燕国迅速发动六十万兵力攻
打赵国,派栗腹用四十万兵力攻打鄢邑,派庆秦用二十万兵力攻打代地。赵国派廉颇用八万
兵力在鄢邑迎击栗腹,派乐乘用五万兵力在代地迎击庆秦。燕国人被打得大败,乐间也投奔
了赵国。燕王用书信责备乐间,并向他道歉,说:“寡人无才,没能顺从您的意愿,所以您
弃国而去,寡人不贤明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常言道:'仁义的人不轻易断绝交情,聪明的人
不轻易产生怨恨。'寡人希望在我有错误时,您能帮助掩盖,未料想您会张扬我的罪过;希
望在我有过失时,您能给予教导,未料想您会张扬我的罪过。况且寡人的罪过,国人没有不
知道的,天下人没有不听说的,您又暗地里跑出燕国表明您的怨恨,抛弃寡人,寡人有罪过
是一定的了。尽管如此,恐怕您也没有尽到忠厚的本分。谚语说:'忠厚的人不损害别人使
自己得到好处,仁义的人不危害别人求得好名声。’因此掩饰别人的邪恶,是忠厚者的行为;
挽救别人的过失,是仁者的本分。现在让我承担不贤的罪名,而您也有失掉忠厚的牵累。因
此我认为您选择的做法,没有可取之处。国家有疆界,就如同家庭有院墙一样,是用来聚拢
好事掩饰丑事。家里不能彼此和睦,出去告诉邻居,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寡人的怨恨、
憎恶还没有表现出来,您就公开弃国而去,不能算是尽了忠厚的本分。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
官,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您可以离开鲁国。'柳下惠说:'假如自己
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到哪里都是被罢黜,我宁愿留在故国。'
柳下惠不把三次被罢黜当作牵累,所以以前的成就没有被忘记;不把离开国家作为信念,所
如今议论寡人罪过的人遍及天下,希望您再考虑一下!”乐间
怨恨燕王没有采用自己的计策,最终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
D
28.A
29.B
30.(1)国家众多的士卒和百姓,战车、骑兵的强大力量,兵法和谋略的运用,(贵国)可
以吞并其他诸侯,统一天下,号称皇帝来统治全国。
(2)只要能够运用政治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必用武力来征服;只要在朝廷上能够通过外
交手段来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到对方的国家境内作战。
31.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①苏秦本人地位大大提升;①压制强秦,提高赵国地位;
①使六国和平相处、人民生活安定。
参考译文:
苏秦开始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和汉中等地丰富
物产的便利,北面有胡、貉、代郡、马邑提供的物资费用,南面有巫山、黔中作为天然的屏
障,东面有靖山、函谷关这两个牢固的关塞。国家田地肥沃,百姓殷实富裕,战车万辆,兵
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绝缘稀土永磁材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节水灌溉设备合作协议书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说课
- 幼儿园年会工作总结演讲
- 2025年数据处理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克逊县第二中学高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 赣州市红旗实验中学2025届高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2025年MCL(BCL)系列离心压缩机项目可行性建设方案
-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
- 公司职称评审管理办法
-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管理制度
- 小学二年级除法口算1200道(81以内整除)
- 机电装调实训总结
- 上海2019年高三春考英语卷(带参考答案作文答案图片版)
- 2024年入团积极分子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 施工队长培训课件
- 信息技术系统集成项目投标书
- 面部恶性肿瘤的个案护理
- 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安全管理考试(含答案)
- 物业服务方案-物业增值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