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易错题: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易错题: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易错题: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易错题: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易错题: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04信息类文本

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一一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含答案易错题04信

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一一不理解诗文内涵

目录

01易错题简介

易错题型——诗文选项选择题

易错原因——未读懂古诗文、未理清联系

02易错题例析

03易错题攻略

【攻略一】抓住古诗文句中关键词语读懂“诗文选择项”。

【攻略二】从文本材料观点角度解读“诗文选择项”。

【攻略三】建立“诗文选择项”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

04易错题练习

三乏

★易错题型——诗文选项选择题

信息类文本诗文选项选择题是指选择项是古诗文词句。考生既要弄懂题干观点,又要读懂古诗文内涵,

还要求证古诗文词句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因为诗文选择项大都数在文本找寻不到,所以此题实际上又

是迁移运用题。

★易错原因一

L未读懂古诗文句子。

2.未理清古诗文句子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

三9

(广东四校2024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

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

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

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

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

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

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

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

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

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

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

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

神迷信、谶纬宿命、炀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

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

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

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

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责

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场)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

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

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

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

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

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

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莲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

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

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

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

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

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

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

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

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茸乏

1.抓住古诗文句中关键词语读懂“诗文选择项”。

读懂古诗文选择项内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具体阅读中,应力求抓住诗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对诗文

进行解读。对于一些诗句阅读,应从古代诗句的对仗、省略、倒装等角度破解诗句意思。

2.从文本材料观点角度解读“诗文选择项”。

一些诗文选择项,比较难懂,不妨从文本材料的观点角度去解读。命题设计的四个选择项,总会与材

料或材料观点有所关联。从文本材料角度解读古诗文选择项,有时会豁然开朗。

3.建立“诗文选择项”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

“诗文选择项”与材料观点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题的重要一环。这种关系有时是因果关系、有时是

条件关系、有时是论据与论点关系。确定好这种关系,试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湖南衡阳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躺平族”青年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正在引发讨论。与拼搏努力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

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相比奋斗的收获,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这种自外于

传统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面临高失业叠加高通胀

的经济“滞胀”危机,朋克文化在承受巨大压力的社会底层中迅速兴起壮大,年轻人以简单的音乐结构、

非主流的着装和无所顾忌的言语方式等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抗争。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裂

之后,日本开始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并逐渐形成了大前研一

笔下的“低欲望社会”;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

修的“尼特族”日益发展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

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

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

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

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青年,自然会想到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

“躺平”。而与真正付诸行动在身体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

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然而,“躺平族”显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多方

面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创造性贡献。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

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带来的主观倾向同样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关注“躺平族”,让“躺

平族”愿意奋斗,对于面临转型发展任务的我国尤为必要。

当然,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

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

成就的一方面体现。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是需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

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

(摘编自汪星余《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有删改)

有人把“躺平”等同于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有人认为“躺平”是面对现实困难时采取的一种心理调

适、休整和自我治疗,从而进行更清晰理性的人生规划。下列表现属于前者的一项是()

A.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C.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D.不工不作,不婚不生,不消不费,世事能奈我何?

二、(湖南湘潭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谓开启了中国人道法自

然的思想先河,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可看作是最早的生态文学。如果说西方人的文化特征是在逻辑思维之

上建立的神学观念,那么,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则是在观察自然、体味人性的感性与理性共融基础上确立的

人学观念。《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在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的书写始终是文学

的主题之一,意境便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时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古代诗学的美学特征之一。

现代以降,中国文学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近现代西方学习,古代文学传统被忽视,所以中国现

当代文学开始专注于写人,而忽略了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仅能在沈从文等少

数作家、诗人那里窥见,大部分作家对自然生态并不重视。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方针,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

问题,其中生态问题便是突出的问题之一。

王蒙说:“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事实上,早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敏感的作家就已经关注到了生态危机,并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

类发出生态预警,而他们所采用的大都是报告文学的方式。以沙青、徐刚、麦天枢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报

告文学作家,展现了当时中国方方面面的环境问题,如展现城市生态恶化问题的《北京失去平衡》(沙青);

反映水问题的《挽汾河》(麦天枢);提示森林问题的《伐木者,醒来!》(徐刚)。此外,李青松等作

家还关注了珍稀动物、矿产资源等问题。王治安的《人类生存三部曲》则对中国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

的审视,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文学著作翻译到中国,与中国作家的

生态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觉的生态写作精神,写作文体从原来的报告文学发展为散文、诗歌、小说、

童话、跨文体写作等,这些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对社会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

响。作家张炜、阿来、苇岸、于坚、李青松、徐刚等人纷纷创作出版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一时之间引

起了国内文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思考几十年来的生态问题,同时也引起

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生态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在这个时候,中

国人的生态思想便显示出它的魅力来。尊重自然,把自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当作奴隶和资

本,同时也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我们才可能拥有绿色家园。绿水青山便

是金山银山,洁净的空气和明亮的阳光便是自由与幸福。只有这种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

思想,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的根本冲突。

(摘编自张晓琴《为天地立心:生态文学的终极关怀》)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说的“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致士》)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

子•梁惠王上》)

C.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竟用新好,以怡余情。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翩闲止,好声相和。(陶渊明

《停云(并序)》)

D.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

学无生。(王维《秋夜独坐》)

三、(湖北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细微的声响。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

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

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

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做合理

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

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

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

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

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

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

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蕴含保护自身居住

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

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

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

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摘编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模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

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

以古为尚的中国,模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

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

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是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

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

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模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噪《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

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

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模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赠何劭王济

诗》一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辉《从

武帝登景阳楼》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伦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偷势之例,如嵇康《赠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

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

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模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

偷”所论的模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模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

不只局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即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

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

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模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

层面。

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模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

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模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

经典表现。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文学史上

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明白了

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模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

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

(摘编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一一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B•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一一金・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

C•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宋・张舜民《百舌》

D•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一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

四、(云南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

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浩瀚星空再添访客,中国航天再创辉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

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任务实施计划,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

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⑸

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升腾的火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镌刻的是一个国家的前行脚步。回顾神舟载人飞船的发

展历程,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无人验证,神舟五号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神舟六号实现

多人多天天地往返活动,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突破了无人交会对接和有人

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实现了航天员的中期驻留。向浩瀚宇宙的每一次进发,振奋的是越来越昂扬的精神

和气概,夯实的是越来越厚重的自信和底气。

此次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可以说集齐了全任务全模式天地往返所需要的全部技能点,开启了逐梦

空间站的时代。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

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

能力……有专家形容,此前的星际探索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住两天”,这次是要在太空的

“家”里“住下来”“走一走”。客观来说,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任务更重。在谈到入选飞行乘组的心

情时,航天员汤洪波语气坚定:“有压力更有信心。我是第一次执行任务,压力难免会有,因为神秘的太

空充满着许多未知,空间站任务也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我坚信,压力就是动力,信心保证成功。”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

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生动形象的名字,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

心怀梦想、奋勇拼搏,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

(摘编自向学笙《为浩瀚太空留下更多中国身影》)

材料二:

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

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

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出舱活动,又被称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员或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

这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

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美国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刚发射上天就出现重大故障的“天空实验室”空间

站,使它“起死回生”;苏俄航天员则多次出舱活动修理“和平号”空间站,使它转危为安;当前在轨运

行的“国际空间站”更是由航天员通过多次太空行走才完成在轨组装的。

随着太空行走技术的发展,太空行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按出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分为四种:第一

种是验证类出舱活动;第二种是组装类出舱活动;第三种是维修类出舱活动;第四种是有效载荷类出舱活

动,即回收、修理和释放卫星或在月面安装实验装置、采集月岩标本等。

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的我国第一次太空行走属于验证类出舱活动,而这次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

行的太空行走时间更长,任务更复杂。他们要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用机械臂把航天员载到舱

外作业点去完成复杂的舱外安装任务,难度比当年翟志刚的首次太空行走大许多。

太空行走的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

环境的影响,以保障舱外行走航天员的安全;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无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把扶住

周围的某些物体来维持行动;三是太空中缺少可辨识的参照物,航天员很容易迷失方向。

处于真空状态的太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温度变化很大。太阳照射时温度可高于100℃,无阳光时

温度可低于一200℃,同时存在各种能伤害人体的辐射。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有效地完成

任务,出舱活动时,航天员需配备航天服、舱外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身体的设备及安全

带等装备。其中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

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保障。同时,为了解决在太空行走时因缺乏参照物,无

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判断其速度快慢等安全问题,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都会用安全带将自己与航天器

连接起来,以防自己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

本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员们不仅给14亿国人传输回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绝美照片,同时也宣

告了我国更为成熟地掌握了太空行走这一核心航天技术。

(摘编自庞之浩《航天员为啥要出舱?太空行走有多难?》)

【注】再生生保:一种验证中国空间站的技术。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古人对神秘宇宙的浪漫幻想的一项是(3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D•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易错题04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一一不理解诗文内涵

目录

01易错题简介

易错题型——诗文选项选择题

易错原因——未读懂古诗文、未理清联系

02易错题例析

03易错题攻略

【攻略一】抓住古诗文句中关键词语读懂“诗文选择项”。

【攻略二】从文本材料观点角度解读“诗文选择项”。

【攻略三】建立“诗文选择项”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

04易错题练习

^9

★易错题型一一诗文选项选择题

信息类文本诗文选项选择题是指选择项是古诗文词句。考生既要弄懂题干观点,又要读懂古诗文内涵,

还要求证古诗文词句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因为诗文选择项大都数在文本找寻不到,所以此题实际上又

是迁移运用题。

★易错原因一

1.未读懂古诗文句子。

2.未理清古诗文句子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

(广东四校2024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

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

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

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

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

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

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

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

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

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

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

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

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

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

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

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

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

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责

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场)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

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

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

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

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

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

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莲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

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

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

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

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

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

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

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

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答案】C

【解析】A.出自于《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

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B.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

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于陶渊明的《归

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

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D.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

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

4.抓住古诗文句中关键词语读懂“诗文选择项”。

读懂古诗文选择项内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具体阅读中,应力求抓住诗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对诗文

进行解读。对于一些诗句阅读,应从古代诗句的对仗、省略、倒装等角度破解诗句意思。

5.从文本材料观点角度解读“诗文选择项”。

一些诗文选择项,比较难懂,不妨从文本材料的观点角度去解读。命题设计的四个选择项,总会与材

料或材料观点有所关联。从文本材料角度解读古诗文选择项,有时会豁然开朗。

6.建立“诗文选择项”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

“诗文选择项”与材料观点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题的重要一环。这种关系有时是因果关系、有时是

条件关系、有时是论据与论点关系。确定好这种关系,试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三

一、(湖南衡阳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躺平族”青年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正在引发讨论。与拼搏努力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

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相比奋斗的收获,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这种自外于

传统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面临高失业叠加高通胀

的经济“滞胀”危机,朋克文化在承受巨大压力的社会底层中迅速兴起壮大,年轻人以简单的音乐结构、

非主流的着装和无所顾忌的言语方式等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抗争。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裂

之后,日本开始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并逐渐形成了大前研一

笔下的“低欲望社会”;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

修的“尼特族”日益发展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

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

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

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

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青年,自然会想到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

——“躺平”。而与真正付诸行动在身体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

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然而,“躺平族”显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多方

面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创造性贡献。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

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带来的主观倾向同样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关注“躺平族”,让“躺

平族”愿意奋斗,对于面临转型发展任务的我国尤为必要。

当然,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

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

成就的一方面体现。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是需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

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

(摘编自汪星余《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有删改)

有人把“躺平”等同于不思进取、浑浑噩噩;有人认为“躺平”是面对现实困难时采取的一种心理调

适、休整和自我治疗,从而进行更清晰理性的人生规划。下列表现属于前者的一项是()

A.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C.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D.不工不作,不婚不生,不消不费,世事能奈我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生活,这是他离开官场,暂得闲适的生活。符合后者解释。

B.这是孟浩然看着垂钓的人(比喻已有一官半职的人),只有白白地羡慕这些人。这是诗人对自我心理的

调整。符合后者解释。

C.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不争名利,有自己的规划。符合后者解释。

D.不工作,不婚生,不消费,这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尤其是不工作,更是不思进取的表现,符合前者

解释。

故选Do

三、(湖南湘潭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谓开启了中国人道法自

然的思想先河,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可看作是最早的生态文学。如果说西方人的文化特征是在逻辑思维之

上建立的神学观念,那么,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则是在观察自然、体味人性的感性与理性共融基础上确立的

人学观念。《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在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的书写始终是文学

的主题之一,意境便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时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古代诗学的美学特征之一。

现代以降,中国文学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近现代西方学习,古代文学传统被忽视,所以中国现

当代文学开始专注于写人,而忽略了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仅能在沈从文等少

数作家、诗人那里窥见,大部分作家对自然生态并不重视。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方针,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

问题,其中生态问题便是突出的问题之一。

王蒙说:“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事实上,早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敏感的作家就已经关注到了生态危机,并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

类发出生态预警,而他们所采用的大都是报告文学的方式。以沙青、徐刚、麦天枢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报

告文学作家,展现了当时中国方方面面的环境问题,如展现城市生态恶化问题的《北京失去平衡》(沙青);

反映水问题的《挽汾河》(麦天枢);提示森林问题的《伐木者,醒来!》(徐刚)。此外,李青松等作

家还关注了珍稀动物、矿产资源等问题。王治安的《人类生存三部曲》则对中国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

的审视,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文学著作翻译到中国,与中国作家的

生态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觉的生态写作精神,写作文体从原来的报告文学发展为散文、诗歌、小说、

童话、跨文体写作等,这些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对社会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

响。作家张炜、阿来、苇岸、于坚、李青松、徐刚等人纷纷创作出版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一时之间引

起了国内文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思考几十年来的生态问题,同时也引起

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生态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在这个时候,中

国人的生态思想便显示出它的魅力来。尊重自然,把自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当作奴隶和资

本,同时也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我们才可能拥有绿色家园。绿水青山便

是金山银山,洁净的空气和明亮的阳光便是自由与幸福。只有这种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

思想,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的根本冲突。

(摘编自张晓琴《为天地立心:生态文学的终极关怀》)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说的“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致士》)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

子•梁惠王上》)

C.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竟用新好,以怡余情。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翩闲止,好声相和。(陶渊明

《停云(并序)》)

D.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

学无生。(王维《秋夜独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最后一段所述,“中

国人的生态思想”包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基本内涵。D项中王维的《秋夜独坐》描写

的是诗人秋夜独坐的情景,通过对人生的感慨阐明佛意禅理,认为只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使人们忘却人生

的悲哀,从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三、(湖北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细微的声响。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

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

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

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做合理

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

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

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

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

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

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

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蕴含保护自身居住

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

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

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

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摘编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模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

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1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

以古为尚的中国,模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

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

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是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

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

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模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噪《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

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

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模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赠何劭王济

诗》一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辉《从

武帝登景阳楼》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伦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偷势之例,如嵇康《赠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

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

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模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

偷”所论的模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模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

不只局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即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

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