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二中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二中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二中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二中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二中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二中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不属于细胞凋亡的是A.蝌蚪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尾消失 B.人体皮肤表皮细胞脱落C.某人部分脑细胞由于缺氧而死亡 D.人体红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死亡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1代表生产者,6可以代表光合作用B.在食物链中,3占有的能量最少C.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1、2、3所示的成分D.碳的循环可以通过5、6在生物界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3.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B.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C.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有S型菌产生,小鼠死亡D.肺炎双球菌利用小鼠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4.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的活动受靶腺体分泌激素的负反馈调节B.性激素、抗利尿激素、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分别符合图中方式甲、乙、丙C.兴奋在M处是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D.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为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5.仔细分析图,三个圆圈①②③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核糖体、中心体的细胞,那么阴影部分表示的细胞可能是A.乳酸菌细胞B.衣藻细胞C.肝细胞D.菠菜叶肉细胞6.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7.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且幼龄人口减少,老龄人口增加。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B.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积极推行“三孩生育”政策一定会加剧对环境的污染,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D.实施“三孩生育”这一决策是生态学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决策8.(10分)如图表示我国池塘中四大家鱼混养时各种鱼群的分布情况以及食物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水体中所有的四大家鱼都以消费者为食B.四大家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可充分利用池塘的空间环境和食物C.各种鱼之间存在着竞争会导致鱼的总产量下降D.同一鱼种群中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体现了捕食关系二、非选择题9.(10分)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如果仅凭猜想,控制其性状的遗传物质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设计应遵循__________原则。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3)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理论上分析,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复制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______个。复制用的原料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如图1表示某生物(基因型为EeHh)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字母E、e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据图回答问题:(1)图2中,甲细胞中含有___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2)图2中,乙细胞处于图1中的__________段。(3)图1中,CD段变化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期。(4)图2中,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来源看,丙细胞中出现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下图表示神经元之间兴奋传导的过程,分析回答问题:(1)图中的③④⑤共同构成_____。(2)②结构中所含的传递信息的物质称为_____。(3)构成⑤结构的基本骨架是_____。(4)静息时,⑤结构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当⑤结构接受刺激后,由于对_____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膜两侧电位发生改变,产生兴奋。12.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是酸奶生产中的两种常用乳酸菌种,二者共生使牛乳快速发酵制成酸奶。研究者以一株保加利亚乳杆菌(记作A)和一株嗜热链球菌(记作B)为实验材料,对脱脂乳进行发酵,研究两者共生机制以期提高酸奶品质。(1)发酵前先将A和B菌种接种到M17培养基中培养进行活化,M17培养基的配方如下表所示,其中乳糖为菌种生长提供的营养成分是__________。从物理性质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活化培养过程应控制的氧气条件是__________(填“无氧”或“有氧”)。表M17培养基的配方组分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牛肉膏乳糖抗坏血酸MgSO4·7H2Oβ-甘油磷酸二钠含量10.0g2.5g5.0g5.0g0.5g0.2g5g调节pH至7.0,定容至500mL(2)取等量活化好的A和B菌种分别接种到250mL发酵培养基中开始发酵,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应为__________。每隔2h取出发酵液,测定pH值和菌种数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据图可知,数量增长更快的菌种为__________,发酵过程中具有持续产酸能力的菌种是__________。(3)发酵过程中B代谢可产生大量丙酮酸、甲酸、叶酸等物质,其中甲酸是嘌呤合成的前体物质,叶酸是嘌呤和氨基酸合成的辅因子。将A和B菌种共同接种到250mL发酵培养基中,测定pH值和A、B菌种总量,结果如图3所示。进一步检测发现,共同培养初期A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结合上述信息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16小时后,共同培养的菌种数量开始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详解】A、蝌蚪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尾消失属于细胞凋亡,A正确;B、人皮肤表皮细胞脱落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C、某人部分脑细胞由于缺氧而死亡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D、人体红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C。2、B【解析】分析图示碳循环过程,由于1、2、3都有箭头指向4,说明4表示大气中的CO2库,1和4之间有双向箭头,说明1表示生产者,1和2都有箭头指向3,说明3表示分解者,2表示消费者,6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5和7表示呼吸作用。【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1表示生产者,6可以表示光合作用,A正确;B、3表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组分,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C、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1生产者(如硝化细菌)、2消费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3分解者(如腐生细菌),C正确;D、碳的循环可以通过5呼吸作用、6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在生物界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形式是CO2,D正确。故选B。3、B【解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无毒性,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有毒性。【详解】A、加热杀死S型菌和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部分基因整合到R型菌的DNA上,该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B、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而表现的,B正确;C、只有将S型菌的DNA和R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才有S型菌产生,小鼠死亡,C错误;D、肺炎双球菌含有核糖体,可以自己合成蛋白质,D错误。故选B。【点睛】识记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明确其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以及实验的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D【解析】分析图解:甲途径: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乙途径: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丙途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激素。【详解】A、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相应的激素,此时下丘脑的活动受靶腺体分泌激素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B、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与垂体的分级调节,与图中方式甲相符合,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垂体释放,符合图中方式乙,肾上腺素由神经系统调控肾上腺合成和分泌,符合图中方式丙,B正确;C、兴奋在M所示的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D、方式丙中,下丘脑中的神经系统将兴奋传至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某种激素,这是一个神经调节过程,没有体液调节,在神经调节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称为效应器,这里传出神经末梢和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D错误。故选D。5、B【解析】根据题图,阴影部分同时含有细胞壁、核糖体、中心体,含有细胞壁的细胞有原核细胞、植物细胞、真菌;所有细胞生物均含有核糖体;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详解】A.乳酸菌细胞有细胞壁和核糖体,但是没有中心体,A错误;B.衣藻属于低等植物,细胞壁、核糖体、中心体均具有,B正确;C.肝细胞中无细胞壁结构,C错误;D.菠菜叶肉细胞属于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D错误。6、D【解析】A、由题干信息“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说明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A正确;B、由题干信息“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说明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可推测P基因起作用的机制,如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抑制物的合成等有关,C正确;D、抑制剂只能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起抑制作用,并不能诱发P基因的突变,D错误。故选D。7、C【解析】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实现“三低”,即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但是人口问题也非常突出,主要有:①因为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②性别比例失调;③老龄化现象严重。【详解】A、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A正确;B、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B正确;C、合理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将避免推行“三孩生育”政策对环境带来污染的加剧,C错误;D、这一决策是生态学原理(整体性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决策,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D正确。故选C。8、B【解析】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现象;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详解】A、据图可知:鲢鱼和鳙鱼还可以以浮游植物为食,A错误;B、四大家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该分布特点可充分利用池塘的空间环境和食物,B正确;C、各种鱼之间在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方面存在竞争,但因其生态位重合度不高,故该竞争关系不会导致鱼的总产量下降,C错误;D、捕食关系是指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同一鱼种群中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是种内斗争,不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9、(1)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DNA;其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2)①.对照②.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3)培养时间过长,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内释放出来(4)①.2②.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解析】1、题图分析:图示表示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步骤为:用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为: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小问1详解】蛋白质和DNA均具有复杂的结构,均可能储存遗传信息,噬菌体中,可能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也可能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DNA;还可能其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小问2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小问3详解】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时,细菌细胞会发生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含有放射性的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有较强的放射性。【小问4详解】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在感染细菌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释放出的n个子代噬菌体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2个;复制时用的原材料来自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点睛】本题结合实验流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解释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10、(1).4(2).0(3).BC(4).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5).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6).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解析】1、分析图1:AB段形成的原因DNA的复制;BC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2、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详解】(1)图2中,甲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且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2)图2中,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处于图1中的BC段。(3)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该变化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4)图2中,由于乙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该动物为雌性个体,故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丙细胞内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所含的基因不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11、(1).突触(2).神经递质(3).磷脂双分子层(4).外正内负(5).Na+【解析】据图分析:该图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①表示轴突末梢,②表示突触小泡,③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间隙,⑤表示突触后膜。【详解】(1)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构成,即由③④⑤共同构成。(2)②表示突触小泡,其内包裹着神经递质,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3)⑤为突触后膜,磷脂双分子层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