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广东省深圳高中联考联盟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A.二氧化碳 B.有机物 C.碳酸盐 D.碳单质2.腺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感染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类毒素(一种毒性蛋白),使人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B.抗毒素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专门应对类毒素的蛋白质C.抗毒素与类毒素结合后,被巨噬细胞识别吞噬消化D.利用病愈患者血清中的抗毒素治疗腺鼠疫患者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比较适合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被捕捉过的的动物更难被重捕,会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计算结果偏小C.丛生或者蔓生的植物比较适合用样方法调查,多个样方要取平均值D.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4.植物学家发现,在草原上有两个相邻的植物种群,它们的植株形态并不相同,花的颜色也不一样,但这两个种群相遇后,它们却产生了可育的杂交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植物种群基因库不同,体现了基因多样性B.虽然两个植物种群性状差异较大,但它们还是同一物种C.两个植物种群形态、花的颜色不同,说明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D.两个植物种群的出现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5.科学家用灭活的病毒把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灭活病毒的作用是()A.病毒比较小,可钻入细胞内B.灭活的病毒已完全死亡,死亡的病毒可以让细胞聚集C.灭活的病毒已失去感染活性,对各种动物细胞不造成破坏,但所保留的融合活性,使不同的细胞进行融合D.灭活的病毒带有目的基因,通过融合可以让杂合细胞带有目的基因6.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样土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D.调查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7.下列人和动物体内的生理活动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A.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B.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C.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D.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8.(10分)下图中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其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刺激C处,A处较D处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①处可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D.神经递质与①上的受体结合并被后膜吸收二、非选择题9.(10分)遗传学理论和生物变异经常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回答下列问题:(1)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欲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多倍体农作物,常常用秋水仙素处理___________,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2)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同一双亲的子代多种多样,从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角度分析___________。(3)已知小麦的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感病为显性。现有纯合高秆抗病和纯合矮杆感病两个小麦品种,欲获得矮秆抗病品种,一般不通过诱变育种方式获得,原因是___________。若采用杂交育种的方式获得矮秆抗病品种小麦,则在子___________(填“一”或“二”或“三”)代中可发现目标性状,想要获得目标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品种,可让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连续自交,直至___________,即获得目标性状品种。10.(14分)兴奋型神经递质多巴胺参与动机与奖赏、学习与记忆、情绪与智商等大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后干扰人脑神经冲动传递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请回答下列问题:(1)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体的________中,多巴胺________(填“是”或“不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的协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2)据图分析,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正常去路是________,毒品可卡因会导致大脑“奖赏”中枢持续兴奋而获得愉悦感,其作用机制是________。(3)细胞内某些信号会使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内吞,进而被________(结构)吞噬消化。若过多的多巴胺转运体内吞会导致小鼠大脑“奖赏”中枢的兴奋性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11.(14分)凤丹是一种油用牡丹,因其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亚麻酸含量超过40%,被称为“液体黄金”。实验人员以凤丹种子为实验对象,探究吲哚乙酸、赤霉素和乙烯利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种子萌发率=(发芽种子粒数/实验种子总粒数)×100%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浓度单位为mg/L)处理S1S2S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名称CK乙烯利赤霉素吲哚乙酸浓度0100200400600100010020040060010001002004006001000(1)本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___。(2)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__作用,其优点是_________(至少答两点)。(3)据表分析,不同浓度乙烯利对凤丹种子萌发所起的作用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具体表现为_________。(4)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赤霉素对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效果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乙烯利,吲哚乙酸对凤丹种子萌发起_________作用。(5)科学家发现在凤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同时存在多种植物激素,这说明_________。12.为探究眼皮这一性状的遗传,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l00个家庭各成员的眼皮性状,获得如下结果。(用字母A和a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组别亲代性状组合家庭数量子代双眼皮单眼皮一双眼皮×双眼皮303710二双眼皮×单眼皮352620三单眼皮×单眼皮35045(1)在遗传学上,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称为一对_________性状。(2)根据组别_________,可判断出_________是显性性状。(3)组别二的子代中,单眼皮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4)组别三中有一对夫妇通过整容手术使眼皮性状表现为双眼皮,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眼皮性状表现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碳循环过程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有机物。【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A错误;B、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有机物,B正确;C、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可以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有机物,C错误;D、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有机物,D错误。故选B。2、D【解析】1、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2、抗体是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将细胞(效应B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详解】A、类毒素属于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A正确;B、血清中的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可以和抗原(类毒素)特异性结合,B正确;C、抗毒素与类毒素结合后形成沉淀或者凝集物,可以被巨噬细胞识别吞噬消化,C正确;D、利用病愈患者血清中的抗毒素治疗腺鼠疫患者的过程属于免疫治疗,D错误。故选D。3、D【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根据不同中区采用不同方法,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用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用样方法;对要求精确统计的用逐个计数法。【详解】A、查蚜虫、跳蝻等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适用样方法,A错误;B、被捕捉过的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导致再捕的标志数减小,计算记过会偏大,B错误;C、一般不统计丛生或者蔓生的植物,如果统计时可按面积计算,C错误;D、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D正确。故选D。4、C【解析】1、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4、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详解】A、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群之内和种群之间的遗传结构的变异,两个植物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A正确;B、两个植物种群性状存在差异,但在这两个种群相遇处,它们却产生了可育杂交后代,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B正确;C、两个植物种群形态、花的颜色不同,体现了遗传多样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错误;D、两个植物种群的出现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C。5、C【解析】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其中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和电刺激,化学法中的诱导剂一般为聚乙二醇(PEG),生物法中一般用灭活的病毒。【详解】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相互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灭活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或细菌失去感染能力,但是并不破坏这些病原体的抗原结构,所以C选项正确。故选C。6、D【解析】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虫卵、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运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土壤中小动物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其丰富度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详解】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两个独立活动,取样点不要求相同,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A错误;大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B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进行逐个计数,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只需计数小动物的种类数,不必对生物个体逐个计数,C错误;调查结果均是弃耕后的蒲公英种群密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而没有对弃耕前进行调查,因此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D正确;故选D。7、C【解析】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详解】A、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发生在线粒体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B、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碳酸钠和碳酸在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D、分泌蛋白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C。8、D【解析】分析甲图: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分析乙图: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其中①为突后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详解】A、甲图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途径是C→D,所以A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A正确;B、刺激C处,兴奋由C到D要经过突触,速度慢,C→A是同一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故A处比D处要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正确;C、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发生改变,因此①处可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D、神经递质与①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降解或者回收进细胞(被突触前膜吸收),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9、(1)①.萌发的种子或幼苗②.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减数分裂过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及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导致形成多种类型的配子,受精时多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3)①.诱变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很难获得目标品种②.二③.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解析】1、杂交育种的方法:杂交→自交→选优,原理是基因重组;2、诱变育种的方法: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原理是基因突变;3、单倍体育种的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诱导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加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4、多倍体育种的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小问1详解】多倍体育种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小问2详解】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由于减数分裂过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及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因此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配子,受精时多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导致同一双亲的子代多种多样。【小问3详解】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很难获得目标品种,故题干中一般不通过诱变育种方式获得矮秆抗病品种。若采用杂交育种的方式获得矮秆抗病品种小麦,可用纯合高秆抗病和纯合矮杆感病杂交,F1为杂合高杆抗病,F1自交,在F2(子二代)会出现目标性状--矮杆抗病,F2的矮杆抗病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想要获得纯合的矮杆抗病植株,可让F2的矮杆抗病的个体连续自交,直到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获得目标性状品种(纯合的矮杆抗病)。【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方式的原理识记并理解,属于中档题。10、①.突触小泡②.不是③.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入④.可卡因会阻碍多巴胺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从而使大脑“奖赏”中枢持续兴奋⑤.溶酶体⑥.增强【解析】根据题图可知,多巴胺转运体位于突触前膜上,根据箭头方向可判断出该转运体的作用是将突触间隙的多巴胺重吸收,而可卡因可与该转运体结合,导致多巴胺重吸收的速率降低,据此可知,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输进入突触小体内,而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从而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详解】(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多巴胺转运体是用于多巴胺的重吸收过程,因此多巴胺不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2)据图分析,多巴胺发挥作用后正常去路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入;而可卡因会阻碍多巴胺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从而使大脑“奖赏”中枢持续兴奋。(3)细胞内的某些信号会使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内吞,进而被溶酶体吞噬消化。若过多的多巴胺转运体内吞会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使得小鼠大脑“奖赏”中枢的兴奋性增强。【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题干,正确理解图示的原理和作用机制,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分析、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11、(1)激素的种类和浓度(2)①.催熟(或促进果实成熟)等②.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3)①.不同②.低浓度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抑制种子萌发(4)①.大于②.抑制(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解析】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的),具有和天然植物激素相似生长发育调节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小问1详解】据表格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为种子萌发率。【小问2详解】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小问3详解】据表格和柱状图可知,乙烯利浓度为S4时萌发率最大,小于S4的浓度都促进作用弱,大于S4的S5浓度起抑制作用,据此可知不同浓度乙烯利对凤丹种子萌发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即低浓度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抑制种子萌发,表现出两重性。【小问4详解】据表格和柱状图可知,S2与S7、S3与S8、S4与S9、S5与S10、S6与S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