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11课《孔乙己》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_第1页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11课《孔乙己》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_第2页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11课《孔乙己》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_第3页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11课《孔乙己》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11课《孔乙己》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孔乙己》,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与周围人的关系,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孔乙己》的艺术魅力,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孔乙己》,学生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思想价值,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三、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已经掌握了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能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要素。同时,他们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比较感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喜欢探讨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激励。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阅读《孔乙己》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古代用语和习俗不太理解,影响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同时,他们可能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还不够熟悉,难以充分欣赏作品的文学价值。此外,学生可能对作品中的一些深层主题和寓意难以把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四、教学资源1.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和音响等。

2.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教学管理系统,用于发布课程资料和作业,以及学生提交的作业和反馈。

3.信息化资源:《孔乙己》的文本材料、相关背景资料、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等,以电子文档或幻灯片形式准备。

4.教学手段: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写作练习、问题解答等。五、教学流程1.课前准备(5分钟)

教师提前准备好《孔乙己》的文本材料、相关背景资料、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等,以电子文档或幻灯片形式准备好。同时,教师设计好课堂讨论问题和相关活动,准备好投影仪、计算机和音响等设备。

2.课堂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介绍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近鲁迅,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孔乙己》。

3.文本阅读与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孔乙己》全文,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韵味。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要素,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4.重点难点解析(10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古代用语、习俗、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等,进行讲解和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孔乙己》的内涵。

5.课堂活动与实践(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6.作品欣赏与评价(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孔乙己》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作品。

7.课堂小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随后,教师给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撰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读后感。

8.课后反思与反馈(5分钟)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课堂上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整个教学流程共计45分钟,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充分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六、拓展与延伸1.拓展阅读材料

《孔乙己》原文: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鲁迅全集》: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中国现代文学史》:王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鲁迅研究》:孙玉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请学生阅读《孔乙己》原文,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对比课文节选部分,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

(2)请学生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代表了什么?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何寓意?

(3)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孔乙己》的创作意图。

(4)请学生选取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比较其与《孔乙己》的异同,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5)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撰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请学生在课后开展小组讨论,就《孔乙己》这一作品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分享彼此的看法。七、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课堂互动: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课堂互动,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情境创设:我尝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情节,增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读写结合:我注重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作品中的古代用语和习俗理解困难,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2.教学方法单一: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依赖讲解和讨论,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需要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3.评价方式不够多元化:我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需要对评价方式进行改进。

(三)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我将在课堂上加强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古代用语和习俗,提高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2.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我将尝试更多的教学手段,如引入多媒体资源、开展实地考察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在评价方式上,我将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将对评价标准进行细化,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八、作业布置与反馈1.作业布置

(1)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撰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读后感,字数要求在300-500字之间。

(2)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创作一篇短篇作文,字数要求在200-400字之间。

(3)请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关于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2.作业反馈

(1)教师在批改学生读后感时,注意关注学生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的把握。对于表达不清、逻辑混乱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修改建议。

(2)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鲁迅先生写作特点和表达手法的运用,注意评价学生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对于存在的问题,如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教师要指出并给出改进建议。

(3)教师在查看学生关于鲁迅先生资料的查找成果时,要注意学生的信息来源是否准确,对他们的收获和理解进行评价,并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在课后给予反馈,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课文《孔乙己》,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象征意义。

答案: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的酒徒,他代表了当时社会底层受压迫、受歧视的人群。他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落后和不合理,也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2.请学生探讨《孔乙己》中的人物关系,分析他们之间的互动对主题的揭示作用。

答案:在《孔乙己》中,人物关系主要包括孔乙己与酒店老板、孔乙己与酒馆客人们等。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距和利益冲突,进一步凸显了作品的主题。

3.请学生分析《孔乙己》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举例说明其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答案:《孔乙己》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主要体现在对孔乙己形象的刻画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上。例如,孔乙己的名字与“穷鬼”谐音,形成幽默效果,同时讽刺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歧视。通过幽默与讽刺的手法,鲁迅先生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反思社会问题。

4.请学生谈谈对《孔乙己》中“茴香豆的命运”这一情节的理解,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在《孔乙己》中,茴香豆的命运象征着孔乙己的命运。茴香豆一开始受欢迎,后来却无人问津,最后被踩扁,这与孔乙己的经历相呼应。它反映了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