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下图为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与全球变暖关系最亲密的是()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此图可以说明()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③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淌是单向的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1.D2.A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亲密相关。工厂、汽车等燃烧矿物燃料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森林等植物大量削减,又大大减弱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汲取,因此可推断图中②④环节与全球变暖关系最亲密。第2题,此图说明白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碳循环经过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等不同圈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地球各圈层间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图中①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 B.下渗 C.降水 D.径流4.下列关于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生长参加了岩浆岩的形成过程B.水循环是围绕生物圈进行的C.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D.季风环流参加了海陆间水循环答案:3.C4.D解析:第3题,①水分由大气圈进入水圈,表示水循环中的大气降水环节。第4题,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和生物生长无关;水循环发生在各大圈层之间;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将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参加了海陆间水循环。读景观图和世界局部地图,完成第5~6题。5.世界局部地图中的点与景观匹配正确的是()A.a—① B.b—②C.c—③ D.d—④6.c—b—a—d的景观改变,体现了()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D.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5.D6.D解析:第5题,左图中①表示热带雨林景观,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②表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分布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③表示荒漠景观,分布于沙漠气候区;④所示为企鹅,生活在冰原气候区。右图中a位于北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b位于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区,c位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区,d位于南极洲的冰原气候区。左图中的景观与右图中的点正确匹配应当是a—②,b—③,c—①,d—④。第6题,c—b—a—d的景观改变,明显地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读某区域和乙地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第7~8题。7.下列关于甲、丙两地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陆地自然地带相同B.冬季盛行风向相同C.河流汛期相同D.农业地域类型相同8.下列关于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甲到丙的改变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甲到丙改变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因素C.丙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乙地垂直带谱的多少确定于当地的纬度答案:7.B8.C解析:第7题,乙地垂直带谱中各景观带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说明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丙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两地均受西风影响。第8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丙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我国自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自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第9~10题。9.北京的陆地自然地带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10.喇叭沟门有自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 D.地形答案:9.C10.D解析:第9题,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陆地自然地带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10题,我国自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自然白桦林分布,具有地方性分异规律,图示喇叭沟门旁边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柔降水发生改变,生成自然白桦林。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觉树木越来越小,越来越稀,最终竟完全消逝。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第11~13题。11.该生物群落所属的陆地自然地带为()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12.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艳丽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得更多光照C.反抗冬季寒冷 D.汲取地下水分13.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缘由是()A.人工播种 B.降水削减C.全球变暖 D.冻土增厚答案:11.A12.B13.C解析:第11题,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陆地自然地带为苔原带。第12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艳丽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获得光照。第13题,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缘由是全球变暖,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气温上升,冻土层会变薄。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不同海拔动物种类构成比例改变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4~16题。14.该山地最可能位于()A.秦岭山脉 B.横断山脉C.喜马拉雅山脉 D.南岭山脉15.该山麓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16.该山地()A.北方类型数量最多出现在海拔5000米处B.南方类型数量最多出现在海拔500米处C.山麓因人类活动干扰北方类型少D.南、北方类型数量均受食物制约答案:14.B15.C16.D解析:第14题,该山地海拔约5000米,山麓海拔约500米,且山麓地带南方类型动物占主导,表明该山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因此最可能位于横断山脉。第1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横断山脉,因而山麓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16题,图示为某一海拔上三种类型动物构成关系,某类动物在某海拔上比例大,说明该类动物相对其他类型来说数量多,而不代表这类动物在此海拔数量最多;山麓地带是人类活动相对剧烈的地区,这不仅影响北方动物,同样影响南方动物;不同海拔南北方动物构成比例不同,但存在的数量均受到相应海拔上食物丰富程度的制约。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的部分路途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17.沿客家人南迁路途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18.导致图中甲、乙两地自然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地形答案:17.C18.B解析:第17题,图中显示客家人主要从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雷州半岛。黄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雨林。第18题,图中甲地位于河南,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乙地为甘肃省,自然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导致两地自然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距海远近不同造成的水分差异。雪线是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下图是依据我国某山地众多山峰雪线的海拔绘制而成的雪线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第19~21题。19.该山地可能是()A.秦岭 B.武夷山C.南岭 D.横断山20.27°N旁边雪线低,主要影响因素是()A.降水 B.纬度C.坡向 D.植被21.图中30°N旁边山麓地带可能为()A.湿热环境 B.干冷环境C.干热环境 D.冷湿环境答案:19.D20.A21.C解析:第19题,读图,该山纬度位于27°N—33°N,海拔为4600—5100米,秦岭位于34°N旁边,南岭位于24°N—26°N,武夷山主峰海拔2158米,据此可以推断可能是四个选项中的横断山。第20题,假如考虑纬度因素,27°N较该山其他地区纬度较低,应雪线高,但实际雪线低,可能是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导致。第21题,据图可知,30°N旁边雪线最高,地表温度高且降水少,故旁边山麓地带可能为干热的环境。通天河三角区栖息着雪豹、藏羚羊、白唇鹿、斑头雁等多种野生动物。其中,雪豹因常在雪线旁边和雪地间活动而得名。青海治多县是全世界雪豹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下图示意通天河三角区野生动物观测点分布。据此完成第22~23题。22.通天河三角区野生动物种类多的主要缘由是()A.水源足够 B.草类茂密C.环境空间差别大 D.人为干扰少23.与玉树相比,治多县雪豹密度更高的主要自然缘由是()A.海拔高,河流冰期较长,便于两岸种群沟通B.纬度高,气温低,更靠近雪线C.人类活动干扰少D.地势平坦,生存空间广袤答案:22.C23.A解析:第22题,通天河三角区地形类型多样,导致气候条件差异大,且环境空间差别大,为不同野生动物供应了多样化的环境和丰富的食物,野生动物种类多。第23题,治多县海拔较高,河流冰期较长,雪豹活动区域大,且便于两岸种群沟通,故密度较大。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养分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上升和流水侵蚀会削减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改变,读图,完成第24~25题。24.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25.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答案:24.A25.C解析:第24题,图中磷高累积区分布在海拔4000米旁边,该地位于我国四川西部,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基带上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带,解除C、D两项;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降低6℃,夏季山麓远高于30℃,故海拔4000米处不行能有高山冰雪带,解除B项。故A项正确。第25题,水分越少、气温上升、流水侵蚀会导致磷累积量削减,相反则增加;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说明此处与磷高累积区相比,海拔低,气温高,蒸发强,土壤含水量较低,生物生产量和径流量较大。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枯。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大量修建水库,耕地面积扩大。材料二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改变,并说明理由。(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枯的缘由。(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改变的主要过程。答案:(1)地势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泊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依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来推断)(2)塔里木河上游地区,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增加;中游地区河道不稳定,造成大量河水奢侈;加上大量开垦耕地,破坏自然植被,造成下游水量削减,湖水补给匮乏。(3)自然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削减,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长,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解析:第(1)题,依据湖岸线的改变可推断A地到B地地势的改变。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缘由主要包括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削减,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长,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塞罕坝意为“漂亮的高岭”,这里曾经森林茂密,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由于清末大规模开围放垦和斗争、山火等缘由,原始森林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景象。1962年塞罕坝林场设立,经过造林人的不懈努力,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材料二塞罕坝林场位置示意。材料三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受自然条件制约,造林成活率不足10%,后来林场采纳高床育苗(见下图)等技术措施,使树苗成活率显著提高。(1)说出塞罕坝地区自然环境过渡性的主要表现。(2)简析塞罕坝林场建立之初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缘由。(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塞罕坝林场的生态环境价值。答案:(1)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非季风区向季风区(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半干旱区向半潮湿区的过渡地带;温带草原向温带森林的过渡地带。(2)地处高原,热量条件不足;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较少,干旱灾难频繁;靠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土地沙化,土壤贫瘠。(3)可防风固沙,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向南推动,削减了华北地区的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改善了当地小气候,维护了生物多样性。解析:第(1)题,自然环境过渡性的主要表现,主要从地理位置以及各个自然环境要素的改变等方面来分析。读图可知,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向东部季风区的过渡地带,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从干湿度来看,位于半干旱区向半潮湿区的过渡地带;从植被来看,位于温带草原向温带森林的过渡地带。第(2)题,影响植被生长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地形、土壤等。塞罕坝地处高原、山地,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植被生长期较短。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较少。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荒地缺少植被爱护,水土简单流失,土壤贫瘠,土壤中的水分难以涵养。第(3)题,结合森林的功能分析。塞罕坝林区增加了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能够防风固沙,阻挡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展,减轻华北地区的风沙危害,净化空气;能够爱护农田,涵养水源;调整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海拔一般不高,大多为300—400米,经常表现为山峰四面悬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山块悬崖的相对高度大多不超过200米。在其独特的地貌影响下,形成特别的植被分异现象。下图为丹霞地貌区植被分异模式及某山块植被景观图。(1)描述山块植被的分异特征,并分析缘由。(2)分析山块顶部与缓坡沟谷植被差异的成因。(3)分析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缘由。答案:(1)分异特征:呈环状分布;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或山顶型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或耐旱性增加)。缘由:山块中部土层平缓、较厚,保水性较好;由中部到边缘部位土层变薄,土壤含水量变少。(2)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通风良好,阳光足够,蒸发量大;(具有“干岛效应”)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缓坡沟谷地带被山块围合,温度较高;地势较低,土壤较厚,水分足够;具有“热岛+湿岛效应”,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沟谷、山顶、悬崖等地貌形态独特多样,局地水热、土壤状况差异大;当地山顶、陡坡、悬崖广布,人类活动干扰少。解析:第(1)题,山峰四面悬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这种地貌特征,导致山块植被呈环状分布。结合右图中注记,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依据左图图例,植被从山顶向四周,依次是山顶型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耐旱性增加。第(2)题,依据图例,与沟谷地区相比,山块顶部高耸,土层相对较薄,保水性相对较差;通风良好,阳光足够,蒸发量大,形成“干岛效应”,所以山顶较干旱,主要发育耐旱的植物群落。缓坡沟谷地带形成“热岛+湿岛效应”,所以多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第(3)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缘由主要从水热条件好、地形差异大、受人类干扰少等角度分析。2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北段气温年较差小,气候条件困难多样。受西南季风影响,该山迎风坡按湿绝热梯度(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爬升降温,在背风坡按干绝热梯度(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约上升1.0℃)下沉增温,从山麓至山顶可划分为6个山地农业气候层。该山段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100米以下,以上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通常以最冷月均温0℃左右为其分布临界。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办公事务处理任务十一拟写洽谈接待计划
- 一背肌二胸肌三膈四腹肌五盆部肌第三节躯干
- 土壤三普分析培训
- 《咨询行业研究》课件
- 团队凝聚力培训
- MBA领导力培训课程
- 《女子体育卫生》课件
- 《电工基本知识》课件
- 《光电发射器件》课件
- 妊娠糖尿病护理知识
- 202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粉末冶金制造行业“十四五”发展动态与发展方向建议报告
- 17 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表
- (高清版)DB43∕T 2628-2023 埋地排水用UHMW一P∕TE方型增强排水管技术规范
- 2024-2030年中国吡蚜酮行业现状发展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 商业建筑光伏发电系统施工方案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法口算混合练习题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 【工程法规】王欣 冲刺串讲班课件 11-第5章-知识点1-合同的订立-知识点2-合同的效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