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方案_第1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方案_第2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方案_第3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方案_第4页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方案TOC\o"1-2"\h\u1649第1章引言 3191371.1研究背景 3297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19348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839第2章智能电网概述 4284252.1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征 4103232.2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4100622.3智能电网在我国的发展 519910第3章负荷预测方法 5174953.1负荷预测的概念与分类 5261513.2传统负荷预测方法 6260803.3人工智能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65670第4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667094.1数据预处理 696814.1.1数据清洗 7308074.1.2数据标准化 7109184.1.3数据集成 7144014.2数据挖掘与特征工程 7315614.2.1特征提取 787894.2.2特征选择 74374.2.3特征构造 7141404.3数据分析方法 7266564.3.1传统统计方法 7152944.3.2机器学习方法 8158574.3.3深度学习方法 8287664.3.4集成学习方法 823929第5章负荷预测模型构建 8150295.1线性回归模型 8246485.1.1模型原理 8304445.1.2模型建立 880225.1.3模型评估 865995.2神经网络模型 8259495.2.1模型原理 8204935.2.2模型建立 8279255.2.3模型评估 9282615.3支持向量机模型 9210375.3.1模型原理 9237705.3.2模型建立 949225.3.3模型评估 9173045.4集成学习模型 9296825.4.1模型原理 9109325.4.2模型建立 9190545.4.3模型评估 103312第6章智能电网调度策略 10223446.1智能电网调度概述 1076426.2优化算法在调度中的应用 1019926.3调度策略研究 1017854第7章负荷预测与调度系统集成 11149907.1系统集成概述 11108107.2系统架构设计 1187807.2.1系统架构总体设计 1142267.2.2数据采集层 11326557.2.3数据处理层 1237207.2.4负荷预测层 12291057.2.5调度决策层 12273037.2.6应用展示层 12246737.3数据接口设计 12178067.3.1数据采集接口 12190487.3.2数据处理接口 12185427.3.3负荷预测接口 12275347.3.4调度决策接口 1286437.4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2314497.4.1数据采集模块 13115617.4.2数据处理模块 1329307.4.3负荷预测模块 13182067.4.4调度决策模块 13117607.4.5应用展示模块 135033第8章案例分析 1373968.1案例背景 13305088.2数据描述与分析 13222328.2.1数据描述 13150978.2.2数据分析 13228098.3模型构建与预测 14254418.3.1模型构建 1425668.3.2预测结果 14110858.4调度策略实施与效果分析 1458288.4.1调度策略实施 14311488.4.2效果分析 1426490第9章系统评估与优化 1518459.1系统功能评估指标 1598589.1.1误差指标 15243979.1.2效率指标 15312979.1.3可靠性指标 15320229.2系统优化方法 15200869.2.1参数优化 1535639.2.2结构优化 16126079.2.3数据预处理优化 16278679.3模型调参与优化 16105449.3.1模型调参方法 16181459.3.2模型优化策略 1621803第10章总结与展望 16560810.1工作总结 162760410.2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72069810.3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的发展趋势 17815510.4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18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能源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智能电网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及自动化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可靠运行。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已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这一背景下,负荷预测与调度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环节,对于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针对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实时性的负荷预测与调度方案。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分析智能电网负荷特性,为负荷预测提供理论依据;(2)构建适用于智能电网的负荷预测模型,提高预测准确性;(3)设计智能电网负荷调度策略,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4)结合实际案例,验证所提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能源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2)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3)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供应可靠性,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1.3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在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在负荷预测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预测模型,如时间序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等。这些模型在预测精度和实时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负荷调度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优化调度策略、提高调度自动化水平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分布式发电与储能系统的接入、需求侧响应、多目标优化等策略,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的研究逐渐向数据驱动、智能化方向发展。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负荷特性,采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预测模型等。国内外在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领域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预测准确性、实时性、鲁棒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摸索并提出一种更为有效的负荷预测与调度方案。第2章智能电网概述2.1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征智能电网,即智能化、自动化的现代电网,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力系统技术,形成具有高度自动化、互动性、兼容性和可靠性的能源供应网络。智能电网具备以下特征:(1)自愈能力:智能电网具备自我监测、自我诊断和自我恢复的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电网故障的影响,提高供电可靠性。(2)互动性:智能电网支持供需双方的信息交互,实现电力市场的高效运作,促进分布式能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型业务的接入。(3)兼容性:智能电网能够适应多种能源类型的接入和融合,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安全可靠:智能电网通过多重防线,提高电网抗干扰能力,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5)经济高效:智能电网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电网运行效率,促进电力市场公平竞争。2.2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与通信技术:包括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物联网等,为智能电网提供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通道。(2)智能传感技术:通过部署大量传感器,实现对电网设备、环境和用户状态的实时监测。(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实现负荷预测、设备故障诊断等功能。(4)分布式计算技术:通过分布式计算,实现电网设备的协同控制和优化调度。(5)高级控制策略: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实现电网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2.3智能电网在我国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自“十一五”以来,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网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大投入,推进特高压、高压输电线路和配电网的建设,提高电网输电能力。(2)新能源接入和消纳:推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3)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开展一系列智能电网试点和示范工程,积累经验,推动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4)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制定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和规范,为智能电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5)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智能电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智能电网技术水平。第3章负荷预测方法3.1负荷预测的概念与分类负荷预测是智能电网运行与调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对电网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负荷需求进行准确预测,以便于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合理安排发电计划,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与经济。负荷预测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按照预测时间尺度分类,可分为短期负荷预测、中期负荷预测和长期负荷预测;(2)按照预测空间范围分类,可分为区域负荷预测和单点负荷预测;(3)按照预测方法分类,可分为传统负荷预测方法和人工智能负荷预测方法。3.2传统负荷预测方法传统负荷预测方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1)时间序列分析法:通过对历史负荷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负荷变化的规律,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测。常见的时间序列模型有自回归模型(AR)、移动平均模型(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等。(2)回归分析法:通过分析影响负荷变化的各种因素,如气温、日期类型等,建立多元线性或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3)模糊数学法:将负荷预测问题转化为模糊集合问题,通过模糊规则和模糊推理进行预测。3.3人工智能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算法被应用于负荷预测领域。主要的人工智能负荷预测方法如下:(1)人工神经网络(ANN):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构建多层神经网络进行负荷预测。ANN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2)支持向量机(SVM):通过构建最优分割超平面,实现负荷预测。SVM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适用于小样本数据的预测。(3)遗传算法(GA):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优化负荷预测模型的参数。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适用于求解复杂的优化问题。(4)粒子群优化算法(PSO):通过模拟鸟群或鱼群的行为,优化负荷预测模型的参数。粒子群算法具有较强的收敛速度和全局搜索能力。(5)深度学习:通过构建深层神经网络,自动学习负荷数据的特征,提高预测准确性。常见的深度学习模型有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第4章数据处理与分析4.1数据预处理为了保证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对所收集的智能电网数据进行严格的预处理。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据预处理:4.1.1数据清洗针对原始数据集中的缺失值、异常值和重复值,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清洗。对于缺失值,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填充、插值或删除等方法;对于异常值,通过统计分析识别并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修正或删除;对于重复值,进行去重处理,保证数据的唯一性。4.1.2数据标准化为消除数据量纲和尺度差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最小最大标准化或Zscore标准化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4.1.3数据集成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集。针对不同数据源的数据格式、字段和语义差异,采用相应的数据转换和映射方法,实现数据的一致性。4.2数据挖掘与特征工程基于预处理的干净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特征工程,以提取有助于负荷预测与调度的关键特征。4.2.1特征提取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与负荷预测和调度相关的特征,包括时间序列特征、用户行为特征、设备状态特征等。采用统计方法、时序分析方法等技术进行特征提取。4.2.2特征选择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提取的特征进行筛选,保留对负荷预测和调度具有显著影响的特征,降低特征维度,提高模型功能。4.2.3特征构造结合业务知识和实际需求,构造有助于模型预测的新特征,如周期性特征、节假日效应等。4.3数据分析方法本节主要介绍适用于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的数据分析方法。4.3.1传统统计方法基于历史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传统统计方法进行负荷预测。4.3.2机器学习方法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神经网络(NN)等机器学习方法,对负荷预测与调度问题进行建模和求解。4.3.3深度学习方法运用卷积神经网络(CNN)、递归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等深度学习方法,对具有时空特性的负荷数据进行建模,提高预测精度。4.3.4集成学习方法结合多个预测模型的优点,采用集成学习方法(如Stacking、Bagging等),提高负荷预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第5章负荷预测模型构建5.1线性回归模型5.1.1模型原理线性回归模型是通过分析历史负荷数据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种线性映射关系,从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负荷需求。本节主要介绍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5.1.2模型建立(1)收集并整理历史负荷数据及相应的影响因素数据;(2)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缺失值处理等;(3)根据线性回归原理,利用最小二乘法等方法求解模型参数;(4)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进行负荷预测。5.1.3模型评估通过计算预测负荷与实际负荷之间的误差指标(如均方误差、绝对百分比误差等),评估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5.2神经网络模型5.2.1模型原理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元结构的计算模型,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本节主要介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MLP)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5.2.2模型建立(1)构建神经网络结构,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2)初始化网络权重和偏置;(3)采用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进行训练,调整网络参数;(4)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进行负荷预测。5.2.3模型评估通过计算预测负荷与实际负荷之间的误差指标,评估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功能。5.3支持向量机模型5.3.1模型原理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寻找一个最优分割超平面实现非线性回归。本节主要介绍支持向量机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5.3.2模型建立(1)选择合适的核函数将输入数据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2)构建SVM回归模型,确定模型参数;(3)利用交叉验证等方法进行参数优化;(4)利用训练好的SVM模型进行负荷预测。5.3.3模型评估通过计算预测负荷与实际负荷之间的误差指标,评估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测效果。5.4集成学习模型5.4.1模型原理集成学习模型是将多个基本模型(如线性回归、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进行组合,以提高预测功能的一种方法。本节主要介绍随机森林(RF)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等集成学习方法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5.4.2模型建立(1)构建多个基本模型,分别进行训练;(2)采用集成学习策略(如投票法、加权平均法等)将各模型预测结果进行组合;(3)利用集成学习模型进行负荷预测。5.4.3模型评估通过计算预测负荷与实际负荷之间的误差指标,评估集成学习模型的预测功能。第6章智能电网调度策略6.1智能电网调度概述智能电网调度作为能源行业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电网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智能电网调度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实现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预测分析和优化调度。本章将从智能电网调度的基本原理、目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概述。6.2优化算法在调度中的应用智能电网调度涉及到众多变量和约束条件,因此,优化算法在调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优化算法在智能电网调度中的应用:(1)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一种求解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的数学方法。在智能电网调度中,线性规划可应用于发电计划、负荷分配等方面。(2)整数规划:整数规划是线性规划的一种扩展,其主要特点是决策变量为整数。在智能电网调度中,整数规划可应用于开关操作、设备组合等问题。(3)动态规划:动态规划是一种求解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解的数学方法。在智能电网调度中,动态规划可应用于机组组合、储能系统调度等问题。(4)粒子群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方法,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强、收敛速度快等优点。在智能电网调度中,粒子群优化算法可应用于负荷预测、机组优化组合等问题。(5)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优化方法,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强、适用于求解复杂优化问题等优点。在智能电网调度中,遗传算法可应用于发电计划、网络重构等问题。6.3调度策略研究智能电网调度策略研究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通过优化发电计划、负荷分配和设备组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充分考虑电网的运行约束,保证电网运行在安全稳定范围内。(3)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合理调度新能源发电,实现高比例新能源并网。(4)提高需求响应能力:通过需求侧管理,实现负荷的实时调整,提高电网对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针对以上目标,本节研究以下调度策略:(1)多目标优化调度:综合考虑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等多个目标,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调度问题。(2)分布式调度: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实现电网调度问题的并行求解,提高调度效率。(3)鲁棒调度:针对不确定性因素,采用鲁棒优化方法,保证调度策略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自适应调度:根据电网实时运行数据,动态调整调度策略,实现电网运行的实时优化。(5)多时间尺度调度:考虑不同时间尺度下的调度问题,实现长期、短期和实时调度的有效衔接。第7章负荷预测与调度系统集成7.1系统集成概述负荷预测与调度系统集成是智能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本章主要阐述如何将负荷预测与调度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以提高能源行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系统集成主要包括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业务流程集成,旨在实现各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及资源优化配置。7.2系统架构设计7.2.1系统架构总体设计负荷预测与调度系统采用分层、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负荷预测层、调度决策层和应用展示层。各层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通信,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7.2.2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负责收集各类实时数据,包括发电量、负荷、气象、设备状态等。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7.2.3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存储等操作,为负荷预测和调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7.2.4负荷预测层负荷预测层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对短期、中期和长期负荷进行预测,为调度决策提供依据。7.2.5调度决策层调度决策层根据负荷预测结果、设备状态、发电计划等因素,制定最优调度策略,实现能源的高效分配。7.2.6应用展示层应用展示层通过可视化技术,将负荷预测和调度结果展示给用户,方便用户进行监控、分析和决策。7.3数据接口设计数据接口设计是实现各子系统间高效通信的关键。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数据接口:7.3.1数据采集接口数据采集接口负责接收来自数据采集设备的实时数据,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如Modbus、IEC104等。7.3.2数据处理接口数据处理接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存储等操作,提供数据质量保证。7.3.3负荷预测接口负荷预测接口接收数据处理层提供的数据,采用多种预测方法进行负荷预测,并将预测结果输出给调度决策层。7.3.4调度决策接口调度决策接口接收负荷预测结果,结合设备状态、发电计划等因素,制定最优调度策略。7.4系统功能模块设计7.4.1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采集各类数据,并通过数据采集接口传输至数据处理层。7.4.2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存储等操作,为负荷预测和调度决策提供支持。7.4.3负荷预测模块负荷预测模块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对短期、中期和长期负荷进行预测,为调度决策提供依据。7.4.4调度决策模块调度决策模块根据负荷预测结果、设备状态、发电计划等因素,制定最优调度策略。7.4.5应用展示模块应用展示模块通过可视化技术,将负荷预测和调度结果展示给用户,便于用户进行监控、分析和决策。第8章案例分析8.1案例背景为了验证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方案的有效性,本章选取了我国某地区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为研究对象。该地区电网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新能源发电占比逐年上升,对负荷预测与调度的要求日益提高。本案例通过对该地区电网历史负荷数据进行分析,构建负荷预测模型,并制定相应的调度策略,以实现电网安全、经济、高效运行。8.2数据描述与分析8.2.1数据描述本案例选取了该地区电网2015年至2019年共五年的历史负荷数据,数据时间间隔为15分钟。同时收集了相关气象数据、节假日信息、经济指标等影响负荷变化的因素。8.2.2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负荷数据及相关因素的分析,发觉以下规律:(1)负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冬季和夏季负荷较高,春秋季节负荷较低;(2)负荷存在日周期性变化,白天负荷较高,夜间负荷较低;(3)节假日对负荷有一定影响,如春节、国庆节等假期期间,负荷明显降低;(4)气象因素对负荷有一定影响,如气温、湿度等。8.3模型构建与预测8.3.1模型构建基于上述数据分析,本案例构建了以下负荷预测模型:(1)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构建短期负荷预测模型;(2)结合气象数据、节假日信息等因素,构建中长期负荷预测模型;(3)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等,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8.3.2预测结果通过负荷预测模型,对该地区电网未来一周的负荷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值进行对比。预测结果表明,本案例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为电网调度提供可靠依据。8.4调度策略实施与效果分析8.4.1调度策略实施根据负荷预测结果,结合电网运行状况,本案例制定以下调度策略:(1)优化发电计划,合理安排各类发电资源,保证供需平衡;(2)采取需求侧管理措施,如削峰填谷、错峰用电等,提高电网运行效率;(3)加强与周边电网的互联互通,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4)依据实时负荷变化,调整电网运行方式,保证电网安全稳定。8.4.2效果分析调度策略实施后,对该地区电网进行效果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网运行安全稳定,未发生因负荷预测不准确导致的电力供应不足或过剩现象;(2)电网运行效率提高,发电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降低了发电成本;(3)节约了电力投资,避免了因负荷预测不准确而导致的电力设施重复建设;(4)提高了用户满意度,减少了因电力供应不足而导致的停电次数。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本方案在能源行业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第9章系统评估与优化9.1系统功能评估指标9.1.1误差指标在智能电网负荷预测与调度中,误差指标是评估系统功能的关键。本节将介绍以下误差指标:a.平均绝对误差(MAE)b.均方误差(MSE)c.均方根误差(RMSE)d.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9.1.2效率指标系统的运行效率对能源行业的智能电网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效率指标将用于评估系统功能:a.预测速度b.调度策略执行时间9.1.3可靠性指标系统的可靠性是衡量其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以下指标将用于评估系统可靠性:a.系统运行故障率b.故障恢复时间9.2系统优化方法9.2.1参数优化本节将探讨系统参数优化方法,以提高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a.神经网络参数优化b.遗传算法参数优化c.粒子群优化参数9.2.2结构优化优化系统结构有助于提高负荷预测与调度的准确性。以下结构优化方法将被讨论:a.增加隐藏层神经元数量b.调整神经网络层数c.删除冗余特征9.2.3数据预处理优化数据预处理对提高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数据预处理优化方法将被介绍:a.数据清洗b.特征选择c.数据标准化与归一化9.3模型调参与优化9.3.1模型调参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