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安庆某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安徽省安庆某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安徽省安庆某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安徽省安庆某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安徽省安庆某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安徽省安庆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

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

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

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

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

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

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

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

表1所示问题。

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19363.90%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125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55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4213.90%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

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

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

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

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

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

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

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

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

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

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

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

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

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

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

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

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瑁、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材料三:

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

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

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

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

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

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

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

保证它的多样性。

(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

秋游。

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

意性。

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

丰富。

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

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

认识不到位的表现。

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

上也应当有所提升。

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

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

响评价内容的建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

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

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

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

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

(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C.课程实施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D.课程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5)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佛山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

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

你的具体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题,17分)

2.(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步调

刘亮程

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太阳正在头顶。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

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

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是春天的步骤,几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它们不会一下子全涌出来。即

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因为,倒春寒是常有的。当一场寒流杀死先露头的绿芽

儿,那些迟迟未发芽的草籽、未醒来的小虫子们便幸存下来,成为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机。

春天,我喜欢早早地走出村子,雪前脚消融,我后脚踩上冒着热气的荒地。雪消之后荒野上会露出许

多东西:一截干树桩,半边埋入土中的柴火棍……大地像突然被掀掉被子,那些东西来不及躲藏起来。草

长高还得些时日。天却一天天变长。我可以走得稍远一些,绕到河湾里那棵歪榆树下,折一截细枝,看看

断茬处的水绿便知道它多有生气,又能旺势地活上一年。每年春天我都会最先来到这棵榆树下,看上几眼。

它是我的树。上个秋天我爬在树上玩时就发现它是根好筐把子,我没舍得砍。再长粗些说不定是根好锹把

呢。它却没能长下去。

我无法把一棵树、树上的一根直爽枝条藏起来,让它秘密地为我一个人生长。我只藏埋过一个西瓜,

它独独地为我长大、长熟了。

发现那棵西瓜时它已扯了一米来长的秧,根上结了拳头大的一个瓜蛋,梢上还挂着指头大两个小瓜蛋。

那时候雨水盈足,荒野上常能看见野生的五谷作物:牛吃进肚子没消化掉又排出的整粒苞米,鸟飞过

时一松嘴丢进土里的麦粒、油菜籽,鼠洞遭毁后埋下的稻米、葵花……都会在春天发芽生长起来。但都长

不了多高又被牲畜、野动物啃掉。

这棵西瓜迟早也会被打柴人或动物发现。谁都知道荒野中的一棵瓜你不会第二次碰见。除非你有闲工

夫,在这棵西瓜旁搭个草棚住下来,一直守着它长熟。我想了另外一个办法:在那棵瓜蛋子下面挖了一个

坑,让瓜蛋吊进去。用木棍、草叶和土小心地把坑顶封住。把秧上另两个小瓜蛋掐去。秧头打断,不要它

再张扬着长。让人一看就不会对它过多留意。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又来看过它三次。显然,有人和动物已经来过,瓜秧旁有新脚印。一只圆形的

牛蹄印,险些踩在我挖的坑上。有一个人在旁边站了好一阵儿,留下一对深脚印。他可能不太相信自己的

眼睛,还蹲下用手拨了拨西瓜叶一一这么粗壮的一截瓜秧,怎么会没结西瓜呢。

又过了一些日子,我估摸着那个瓜该熟了。当我双手微颤着扒开盖在坑顶的土、草叶和木棍一一我简

直惊住了,那么大一个西瓜,满满地挤在土坑里。抱出来发现它几乎是方的。我挖的坑太小,太方正,让

它委屈地长成这样。

出河湾向北三四里,那片低洼的荒野中蹲着另一棵大榆树,向它走去时我怀着一丝的幻想与侥幸:或

许今年它能活过来。

这棵树去年春天就没发芽。夏天我赶车路过它时仍没长出一片叶子。我想它活糊涂了,把春天该发芽

长叶子这件事忘记了。树老到这个年纪就这样,死一阵子活一阵子。有时我们以为它死彻底了,过两年却

又从干裂的躯体上生出几条嫩枝,几片绿叶子。它对生死无所谓了,它已长得足够粗,它指向的绿地都已

荒芜。在荒野上一棵大树的每个枝杈都指示一条路,有生路有死路。会看树的人能从一棵粗壮枝杈的指向

找到水源和有人家的住居地。

这片土地上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树、牲畜、野动物、人、草地,少一个我便能觉察出。我知道有些东

西不能再少下去。

每年春天,让我早早走出村子的,也许就是那几棵孤零零的大榆树、洼地里的片片绿草,还有划过头

顶的一声声鸟叫一一鸟儿们从一棵树,飞向远远的另一棵。飞累了,落到地上喘气……

在早春我喜欢迎着太阳走。清早,刚吃过饭,太阳照着鼓鼓的肚子,感觉嚼碎的粮食又在身体里葱葱

郁郁地生长。我注意到牛在春天喜欢屁股对着太阳吃草。驴和马也这样。狗爱坐着晒太阳。老鼠和猫也爱

后腿叉开坐在地上晒太阳。它们和我一样会享受太阳普照的舒坦劲儿。

我同样能体会到这只常年爬行、腹部晒不到太阳的小甲壳虫,此刻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舒服劲儿。一

个爬行动物,当它想让自己的腹部也能晒上太阳时,它便有可能直立起来,最终成为智慧动物。仰面朝天

是直立动物享乐的特有方式。一般的爬行动物只有死的时候才会仰面朝天。

这样想时突然发现这只甲壳虫朝天蹬腿的动作有些僵滞,像在很痛苦地抽搐。它是否快要死了。我用

一个小木棍拨了它一下,它正过身来,光滑的甲壳上反射着阳光,却很快又一歪身,仰面朝天躺在地上。

我想它是快要死了。这片荒野上一只虫子大概有两种死法:死于奔走的大动物蹄下,或死于天敌之口。

还有另一种死法一一老死,但是它们的死太微小,我看不清。

我知道有些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风不住地刮着它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再回

来。

这只甲壳虫没有马上死去。它挣扎了好一阵子了。我转过头看了会儿远处的荒野、荒野尽头的连片沙

漠,又回过头,它还在蹬腿,只是动作越来越无力。它一下一下往空中蹬腿时,我仿佛看见一条天上的路。

时光与正午的天空就这样被它朝天的小细腿一点点地西移了一截子。

接着它不动了。我用小棍拨了几下,仍没有反应。

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的临终时光,在永无停息的生命喧哗中,我看到因为死了一只小虫而

从此沉寂的这片土地。别的虫子在叫。别的鸟在飞。大地一片片明媚复苏时,在一只小虫子的全部感知里,

大地暗淡下去。

(有删改,节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猎奇的眼光探寻自然的奇物异景,演绎微小生命的生命之旅。

B.作者常用儿童视角看待他周围的事物,因而他看到了自然的诗情画意。

C.散文中多次描写“阳光”,这一物象象征着作者对生活的热情。

D.作者与史铁生一样,都以自己的生命体悟理性地求索着人生智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散文随情赋形,因意排序,采用回忆与联想的方式连接起各事件。

B.作者描摹荒野老榆树时,赋予其人格,体现了作者万物等齐的生命态度。

C.散文中描写甲虫孱弱的体魄,映衬出的却是其精神世界的开阔与浑雄。

D.散文以交错的长句短句、低沉急速的语言节奏韵律来展现作者的内心。

(3)“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景与情是如何相互

依存,不可分割的。

(4)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认为“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

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这篇诗化散文带给你怎样的生活启示,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

胜。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于雍州。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出汉德阳亭尊涪,奇兵冲其腹心。”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

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

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其子

邓忠出其有、司马师泰等出其左。忠、禁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

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禁等,将斩之。忠、泰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进军成都。刘禅遣使请

降,遂灭蜀。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日正,二曰奇,三曰伏。所谓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吴之长

江,蜀之剑阁是也。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瑜走之;钟会尝攻刽阐矣,

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刘潺反,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人别循江淮。此用奇道也。邓

艾攻蜀,自阴平由景谷攀木缘磴,至江油而降马邈,至绵竹而斩诸葛瞻,遂降刘禅。田令孜守潼关,关之

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备,林言、尚让入之,夹攻关而关兵溃。此用伏道也。

(节选自《权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艾A以毡自B裹C推D转而下E将士F皆攀木缘崖G鱼贯H而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文中指奔赴,与《兰亭集序》中“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趣”意思不同。

B.艰难,文中指创业,与《登高》诗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艰难”含意相同。

C.右,文中指敌军右翼,与《廉蔺列传》中“位在廉颇之右”的“右”意思不同。

D.剑阁,文中指剑门关,与《蜀道难》”剑阁峥蛛而崔嵬”的“剑阁”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时魏元帝景元四年,元帝曹奂下诏命各路魏军征伐蜀国。姜维从雍州退兵,在剑阁防守魏军;

魏将钟会率兵进攻姜维,但未能攻克。

B.邓艾率军从阴平道进军通过了七百余里的无人地区,他们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因山高谷深,进军

极为艰难,粮运将断,几乎陷入绝境。

C.邓忠和师泰出战不利,都退了回来且认为蜀汉军队不可战胜。他们遭到邓艾叱骂后拨转马头重返前

线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

D.邓艾攻蜀以正道取胜。他率兵自阴平出发,由景谷攀木缘,将士们不畏艰险,到达江油后马邈投降,

到达绵竹斩诸葛瞻,遂降刘禅。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于雍州。

②田令孜守潼关,关之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备。

(5)钟会被拒,邓艾灭蜀,请分析其成败的主客观原因。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辛弃疾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

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注】依刘客,王粲因长安局势混乱,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未受重用。以其名作《登楼赋》忧愍世道,

怀念故乡,感慨自己的坎坷遭遇,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傍晚送别友人,开篇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真情。

B.秦楼出自汉乐府“照我秦氏楼”,此指妻室;劝友人学苏秦谋取功名。

C.这首词善于用典故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与关切之意,抒情蕴藉含蓄。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作结尾之间“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是对友人求仕的劝解,还是对自身境遇的慨叹?请结

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时光匆匆,转瞬即逝,有时候你都来不及去体会,就是春去秋来,屈原《离骚》中的

“,",特别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2)林觉民烈士在《与妻书》中以“司马青衫”的典故表明自己因挚爱妻子而希望天下有情人都成眷

属,这个典故源自《琵琶行》中“?

(3)在学习交流会上,班主任引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以“山”“海”为

例说明积累的重要性,要求我们虚心好学,不能自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位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的坚固村,与传统农村并不相同。这里既保留了乡居的温暖质朴,

又增添了文艺的质感。漫步于悠长的青石巷陌,细细欣赏画有采摘药草、织绣黎锦等内容的田园画作,仿

佛在时光中穿梭。暗调的民宿古宅与明艳的版画艺术—,一半是人间烟火,一半是诗情画意,造就了坚

固村独一无二的魅力。

一旁的版画工作室倚楼而建,未上锁的门栓似乎预知了将有游客来访。工作室的主人是一位版画艺术

家,退休后回到家乡,净版画艺术发扬光大,村中的版画文化氛围就此o工作室成立以来,不少游

客慕名前来参观体验,美术爱好者更是络绎不绝,有些甚至成为驻村艺术家,扎根在坚固村创作写生。画

室中的大幅作品,呈现编织黎锦的场景,红色、黑色与明黄色的色彩搭配,极具视觉冲击。村中杨桃、渴

桐、大叶榕等热带树木亭亭如盖,掩映着一间间围屋,绿意盎然中透着寂静。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将”与文中加点的“将”,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奋斗进行到底。

B.誓将绝境求生路。

C.请不要总是将信将疑。

D.你的花园将姓紫嫣红。

(3)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2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饭后活动容易导致胃下垂”是一个经典流言,这种流言有其“理论依据”:刚吃饱时的胃就像灌了

水的气球"我们如果此时进行跑跳运动,一段就会里边的东西:‘坠”到变形,.甚至引发胃下垂。其实,这种

担心大可不必。

我们的内脏其实依附着肌肉,连接了很多韧带、筋膜等等,被“兜”在它应该待的地方,①—,但

很难发生剧烈地移动。而胃下垂则是因为这套“悬挂系统”出了问题,比如膈肌悬吊力不足,支持的韧带

功能减退、松弛,腹内压下降,胃张力低下,腹肌松弛。长期劳累、用脑过度、胃肠蠕动亢进、膈肌位置

下降等均可以导致胃下垂。长期进食少或者暴饮暴食也会增加胃下垂的风险。但这些因素往往都是日积月

累导致,②—O

当然,如果吃得过饱又立即进行诸如跑步、跳绳之类的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胃里的东西反流,让人觉

得不舒服,而且刚吃完就剧烈运动,也会因为腹胀等因素,动作可能变形,也发挥不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所以,③—,建议吃完饭1至2小时以后再做。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冷是一种敏感而深沉的情感,是伴随生活的必要,是抗击热狂的另一种暖意。

鲁迅曾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

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材料二:近来,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爆火“出圈”,成为AI界热点。ChatGPT的泛用性非常强,

仅靠其本身就可以完成翻译、编程等专业任务。对此,有人认为ChatGPT必将引领AI领域的新风潮;有

人则认为ChatGPT是典型的机器属性,仅为满足人的信息需求或完成任务而存在,并不具有人格、情感等,

必将趋冷。

上述材料都蕴含着“冷与热”,它们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2024年安徽省安庆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

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明显价值。随着国家相关政策

的陆续出台,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成为研究热点。

研学旅行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明确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但由于

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未达到教育目的。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花费

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且容易使学生分心。还有教师认为开展研学旅行,只是为了应付相关教育

部门的检查。另有教师认为研学旅行类似于以往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用于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

活。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到位,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研学旅行虽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但目前尚无教材,缺少连贯、系统的课程规划,研学旅行有

一定随意性。笔者对某市小学高段以及初、高中共31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认为研学旅行存在如

表1所示问题。

表1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调查

存在问题人数百分比

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19363.90%

游与学时间分配不合理12541.40%

研学课程实施方式单一5518.20%

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4213.90%

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

充分发挥出来。研学旅行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的研学指导教师在数量和质

量上均不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基地的教师以当地的导游为主,对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层,

教育性不够。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

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由于研学旅行主题较多,评价内容需要根据不同主题进行

建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知识学习、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情况等进行评价,需

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摘编自都琦蕾、焦芳芳《核心素养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材料二: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实

施评价指标包括准备要素、设计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和反馈要素5个要素,不同的要素对应不同的

维度与关键评估点,在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时,5个要素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课程

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

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

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

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生的经验”,课程评价就是对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

验的价值判断,主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是否富有教育性、挑战性和参与性,对于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

是否合适、有益和安全。如果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目标”,课程评价就是关注课程教育的学习效果,

主要评价这些学习效果是否与目标相符,如课程中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

生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内容,最大效益如何;学校是否沿用该课程的方案。

(摘编自郭璇31、史丽晶《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材料三:

在“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显著的特点是一个群体的外出的

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一种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现在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了

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经典诵读、游圣地习六艺、寻根问祖、再现古代城市管理的晨钟暮鼓等以儒家

文化体验及国学教育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把它作为课程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没有教室

的更广阔的课堂来开发,把它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让学生在研学中去参与、去体验、去总结、去反思。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1.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

旅行具有教育性。2.合理规划,保证它的系统性。3.强化管理,确保它的安全性。比如活动的方案及安全

预案、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研学旅行各环节的负责人及职责,这些必须做细,确保安全。4.自愿选择,

保证它的多样性。

(摘编自《研学旅行在中国构建新教育新生态》,《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研学旅行是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活动,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不等同于以往开展的春游

秋游。

B.目前中小学已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在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同时,有一定的随

意性。

C.研学旅行课程重讲授,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某市超过60%的学生认为研学课程内容不够

丰富。

D.无论是对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还是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评价,都需要配有科学的评价指标

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部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只游不学,没有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意义与价值

认识不到位的表现。

B.要满足现如今开展研学旅行的需求,研学旅行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数量上应当有所保证,在专业水平

上也应当有所提升。

C.教师采用质性评价以外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看重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又关

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D.如果研学旅行的主题没有明确,学生就不能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还会影响教育性,也会影

响评价内容的建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表1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的一项是D

A.研学旅行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

B.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浮光掠影,跑马观花。

C.现在普遍的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

D.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

(4)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结构图①②③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B

A.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C.课程实施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D.课程实施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5)当疫情慢慢消去后,各地研学旅行逐渐重启。学校准备组织高二学生到佛山某革命老区开展研学

旅行,为了避免出现材料一的“研学旅行存在问题”,请结合以上材料就研学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提出

你的具体建议。

【解答】(1)C.错误,结合“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

状态,其自主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可知,缺少限定“从目前来看”。

故选C。

(2)C.无中生有,结合“在评价方法方面,较多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看重学生在研

学旅行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可知。

故选C。

(3)D.本项内容没能在图表体现。

故选D。

(4)B.结合“其中,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评价的结果要素。拥有课程的结果要素是为了获得

更多的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的评价”可知,①是“课程评价”,结合

“二是关于课程的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具有不同的决定价值,前者强调如何提高

课程质量的决定,后者强调是否继续使用课程的决定”可知,②是“终结性评价”,③是“形成性评价”。

故选B。

(5)①结合“研学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研学课程内容缺少吸引力”可知,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

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佛山特色和革命文化。

②结合“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仍然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其自主性与创

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可知,实施方式:避免单一讲授,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使用合作与探究的方

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

答案:

(1)C

(2)C

(3)D

(4)B

(5)①课程内容:应符合高二学情,丰富且具有吸引力,体现佛山特色和革命文化。

②实施方式:避免单一讲授,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使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贴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题,17分)

2.(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的步调

刘亮程

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太阳正在头顶。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

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

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是春天的步骤,几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它们不会一下子全涌出来。即

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因为,倒春寒是常有的。当一场寒流杀死先露头的绿芽

儿,那些迟迟未发芽的草籽、未醒来的小虫子们便幸存下来,成为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机。

春天,我喜欢早早地走出村子,雪前脚消融,我后脚踩上冒着热气的荒地。雪消之后荒野上会露出许

多东西:一截干树桩,半边埋入土中的柴火棍……大地像突然被掀掉被子,那些东西来不及躲藏起来。草

长高还得些时日。天却一天天变长。我可以走得稍远一些,绕到河湾里那棵歪榆树下,折一截细枝,看看

断茬处的水绿便知道它多有生气,又能旺势地活上一年。每年春天我都会最先来到这棵榆树下,看上几眼。

它是我的树。上个秋天我爬在树上玩时就发现它是根好筐把子,我没舍得砍。再长粗些说不定是根好锹把

呢。它却没能长下去。

我无法把一棵树、树上的一根直爽枝条藏起来,让它秘密地为我一个人生长。我只藏埋过一个西瓜,

它独独地为我长大、长熟了。

发现那棵西瓜时它已扯了一米来长的秧,根上结了拳头大的一个瓜蛋,梢上还挂着指头大两个小瓜蛋。

那时候雨水盈足,荒野上常能看见野生的五谷作物:牛吃进肚子没消化掉又排出的整粒苞米,鸟飞过

时一松嘴丢进土里的麦粒、油菜籽,鼠洞遭毁后埋下的稻米、葵花……都会在春天发芽生长起来。但都长

不了多高又被牲畜、野动物啃掉。

这棵西瓜迟早也会被打柴人或动物发现。谁都知道荒野中的一棵瓜你不会第二次碰见。除非你有闲工

夫,在这棵西瓜旁搭个草棚住下来,一直守着它长熟。我想了另外一个办法:在那棵瓜蛋子下面挖了一个

坑,让瓜蛋吊进去。用木棍、草叶和土小心地把坑顶封住。把秧上另两个小瓜蛋掐去。秧头打断,不要它

再张扬着长。让人一看就不会对它过多留意。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又来看过它三次。显然,有人和动物己经来过,瓜秧旁有新脚印。一只圆形的

牛蹄印,险些踩在我挖的坑上。有一个人在旁边站了好一阵儿,留下一对深脚印。他可能不太相信自己的

眼睛,还蹲下用手拨了拨西瓜叶一一这么粗壮的一截瓜秧,怎么会没结西瓜呢。

又过了一些日子,我估摸着那个瓜该熟了。当我双手微颤着扒开盖在坑顶的土、草叶和木棍一一我简

直惊住了,那么大一个西瓜,满满地挤在土坑里。抱出来发现它几乎是方的。我挖的坑太小,太方正,让

它委屈地长成这样。

出河湾向北三四里,那片低洼的荒野中蹲着另一棵大榆树,向它走去时我怀着一丝的幻想与侥幸:或

许今年它能活过来。

这棵树去年春天就没发芽。夏天我赶车路过它时仍没长出一片叶子。我想它活糊涂了,把春天该发芽

长叶子这件事忘记了。树老到这个年纪就这样,死一阵子活一阵子。有时我们以为它死彻底了,过两年却

又从干裂的躯体上生出几条嫩枝,几片绿叶子。它对生死无所谓了,它已长得足够粗,它指向的绿地都已

荒芜。在荒野上一棵大树的每个枝杈都指示一条路,有生路有死路。会看树的人能从一棵粗壮枝杈的指向

找到水源和有人家的住居地。

这片土地上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树、牲畜、野动物、人、草地,少一个我便能觉察出。我知道有些东

西不能再少下去。

每年春天,让我早早走出村子的,也许就是那几棵孤零零的大榆树、洼地里的片片绿草,还有划过头

顶的一声声鸟叫一一鸟儿们从一棵树,飞向远远的另一棵。飞累了,落到地上喘气……

在早春我喜欢迎着太阳走。清早,刚吃过饭,太阳照着鼓鼓的肚子,感觉嚼碎的粮食又在身体里葱葱

郁郁地生长。我注意到牛在春天喜欢屁股对着太阳吃草。驴和马也这样。狗爱坐着晒太阳。老鼠和猫也爱

后腿叉开坐在地上晒太阳。它们和我一样会享受太阳普照的舒坦劲儿。

我同样能体会到这只常年爬行、腹部晒不到太阳的小甲壳虫,此刻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舒服劲儿。一

个爬行动物,当它想让自己的腹部也能晒上太阳时,它便有可能直立起来,最终成为智慧动物。仰面朝天

是直立动物享乐的特有方式。一般的爬行动物只有死的时候才会仰面朝天。

这样想时突然发现这只甲壳虫朝天蹬腿的动作有些僵滞,像在很痛苦地抽搐。它是否快要死了。我用

一个小木棍拨了它一下,它正过身来,光滑的甲壳上反射着阳光,却很快又一歪身,仰面朝天躺在地上。

我想它是快要死了。这片荒野上一只虫子大概有两种死法:死于奔走的大动物蹄下,或死于天敌之口。

还有另一种死法一一老死,但是它们的死太微小,我看不清。

我知道有些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风不住地刮着它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再回

来。

这只甲壳虫没有马上死去。它挣扎了好一阵子了。我转过头看了会儿远处的荒野、荒野尽头的连片沙

漠,又回过头,它还在蹬腿,只是动作越来越无力。它一下一下往空中蹬腿时,我仿佛看见一条天上的路。

时光与正午的天空就这样被它朝天的小细腿一点点地西移了一截子。

接着它不动了。我用小棍拨了几下,仍没有反应。

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的临终时光,在永无停息的生命喧哗中,我看到因为死了一只小虫而

从此沉寂的这片土地。别的虫子在叫。别的鸟在飞。大地一片片明媚复苏时,在一只小虫子的全部感知里,

大地暗淡下去。

(有删改,节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用猎奇的眼光探寻自然的奇物异景,演绎微小生命的生命之旅。

B.作者常用儿童视角看待他周围的事物,因而他看到了自然的诗情画意。

C.散文中多次描写“阳光”,这一物象象征着作者对生活的热情。

D.作者与史铁生一样,都以自己的生命体悟理性地求索着人生智慧。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篇散文随情赋形,因意排序,采用回忆与联想的方式连接起各事件。

B.作者描摹荒野老榆树时,赋予其人格,体现了作者万物等齐的生命态度。

C.散文中描写甲虫孱弱的体魄,映衬出的却是其精神世界的开阔与浑雄。

D.散文以交错的长句短句、低沉急速的语言节奏韵律来展现作者的内心。

(3)“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景与情是如何相互

依存,不可分割的。

(4)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认为“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

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这篇诗化散文带给你怎样的生活启示,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解答】(1)A.“猎奇的眼光”和“奇物异景”错误。由“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

太阳呢。太阳正在头顶。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

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是春天的步

骤,几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等可知,作者所描写的有关春天森林中的景象都是作者熟悉的,所以并

没有用猎奇的眼光探寻自然的奇物异景。

B.正确。

C.“象征着作者对生活的热情”错误。由“即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我用

一个小木棍拨了它一下,它正过身来,光滑的甲壳上反射着阳光,却很快又一歪身,仰面朝天躺在地上”

等可知,文中所描写的阳光就是自然界的阳光,没有象征意义。

D.“理性”错误,由“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春天,我喜欢早早地走出

村子,雪前脚消融,我后脚踩上冒着热气的荒地”“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的临终时光,在永

无停息的生命喧哗中,我看到因为死了一只小虫而从此沉寂的这片土地”等可知,本文作者是感性地求

索。

故选B。

(2)D.“低沉急速的语言节奏韵律”错误。由“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

“春天,我喜欢早早地走出村子,雪前脚消融,我后脚踩上冒着热气的荒地”“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

只小虫子的临终时光,在永无停息的生命喧哗中,我看到因为死了一只小虫而从此沉寂的这片土地”等

可知,应为“沉郁舒缓的语言节奏韵律”。

故选D。

(3)文中写到在早春“我”喜欢迎着太阳走,太阳照着我刚吃过饭的饱饱的肚子,并且“我”注意到

在春天很多动物喜欢照太阳。春天刚刚开始,我走出村子,看到雪消之后荒野上露出的许多东西。走得

稍远一些,会看到那些棵大榆树。文章开篇就写到那些一半儿在漫长冬眠苏醒的小虫子,作者对它们都

充满了感情,描摹荒野老榆树时,赋予其人格,能够感受一只临死的甲壳虫的感受,体现了作者万物等

齐的生命态度,所以,作者选取自然界中的阳光、树、虫子等常见的意象,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描

绘了春天的诗情画意,表达了万物等齐的思想,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哲思。

文中描写了早春时节的这些动植物,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进行描写,如当“我”发现那只虫子的时候,以

为它是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在早春时节,几乎所有的生命都留了一手。自己埋藏过一个习惯,让这个西

瓜独独地为我长大、长熟。早春时节,很多动物都喜欢晒太阳,享受太阳普照的舒坦劲,所以作者用充

满童趣的审美眼光来描摹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展示了作者的质朴、和谐和本真。

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早春时节的,这些对所遇到的动植物的观察和思考,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关注、解读,

和这些动植物融为一体,所以作者寓情于景,那些鲜活带有灵性的物象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并随着作

者情感的流动而组合变换。

(4)由原文“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

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是春天的步骤,几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它们不会一下

子全涌出来。即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可知,早春时节,太阳已经热烈,但

是许多的动植物并没有出来,因为倒春寒是常有的,它们需保持着应有的迟缓,所以春天并非一蹴而就

的热烈绽放,而是以一种缓慢而稳健的步调,让生命逐渐苏醒。可见,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从容

面对,等待适当的时机再展现自己的光彩。

由原文“即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因为,倒春寒是常有的。当一场寒流杀死

先露头的绿芽儿,那些迟迟未发芽的草籽、未醒来的小虫子们便幸存下来,成为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机”

可知,草籽、小虫子等生物在应对可能到来的倒春寒时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由原文“这棵树去年春天

就没发芽。夏天我赶车路过它时仍没长出一片叶子。我想它活糊涂了,把春天该发芽长叶子这件事忘记

To树老到这个年纪就这样,死一阵子活一阵子。有时我们以为它死彻底了,过两年却又从干裂的躯体

上生出几条嫩枝,几片绿叶子”可知,一棵濒死的老榆树又生出嫩枝绿叶。这些都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

坚韧。

由“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

苏醒中”可知,文中写到那些草籽、小虫子都留了一手,不会一下子全涌出来,保持着应有的迟缓。“这

棵树去年春天就没发芽。夏天我赶车路过它时仍没长出一片叶子。我想它活糊涂了,把春天该发芽长叶

子这件事忘记了”,写到那棵老榆树,似乎活糊涂了,死一阵子活一阵子。“我同样能体会到这只常年爬

行、腹部晒不到太阳的小甲壳虫,此刻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舒服劲儿。一个爬行动物,当它想让自己的

腹部也能晒上太阳时,它便有可能直立起来,最终成为智慧动物。仰面朝天是直立动物享乐的特有方式。

一般的爬行动物只有死的时候才会仰面朝天”“这样想时突然发现这只甲壳虫朝天蹬腿的动作有些僵滞,

像在很痛苦地抽搐。它是否快要死了”,写在早春时节,那些喜欢晒太阳的动物,还有那只临死的甲壳

虫。文中描写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且美好,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关怀和怜悯,塑造了一种沉静

而博大的精神气质。

由“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

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是春天的步骤,几乎所有生命都

留了一手”“当一场寒流杀死先露头的绿芽儿,那些迟迟未发芽的草籽、未醒来的小虫子们便幸存下来,

成为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机”等可知,文中写到春天的步调,在早春时节中,一草一木都仿佛具有了灵

性,经过一个冬天的冬眠,万物都在苏醒当中,这些草、动物又一次成为大地上的生机,说明春天不仅

仅是季节的更迭,更是一种生命的觉醒和复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诗意与浪漫。作者细腻地

观察生活、感知世界。

答案:

(1)B

(2)D

(3)①作者选取自然界中的阳光、树、虫子等常见的意象,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描绘了春天的诗

情画意,表达了万物等齐的思想,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哲思。

②作者用充满童趣的审美眼光来描摹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展示了作者的质朴、和谐和本真。

③作者寓情于景,那些鲜活带有灵性的物象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并随着作者情感的流动而组合变换。

(4)①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耐心,从容面对,等待适当的时机再展现自己的光彩。正如文中所写,春

天并非一蹴而就的热烈绽放,而是以一种缓慢而稳健的步调,让生命逐渐苏醒。

②文中写到一棵濒死的老榆树又生出嫩枝绿叶,草籽、小虫子等生物在应对可能到来的倒春寒时仍保持

着应有的迟缓等都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③文中描写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且美好,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关怀和怜悯,塑造了一种沉静而

博大的精神气质。

④作者细腻地观察生活、感知世界,笔下的春天不仅仅是季节的更迭,更是一种生命的觉醒和复苏,充

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

胜。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于雍州。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出汉德阳亭理涪,奇兵冲其腹心。”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

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强洒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

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其子

邓忠出其有、司马师禁等出其左。忠、禁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

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禁等,将斩之。忠、泰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进军成都。刘禅遣使请

降,遂灭蜀。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所谓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吴之长

江,蜀之剑阁是也。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瑜走之;钟会尝攻刽同矣,

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刘潺反,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人别循江淮。此用奇道也。邓

艾攻蜀,自阴平由景谷攀木缘磴,至江油而降马邈,至绵竹而斩诸葛瞻,遂降刘禅。田令孜守潼关,关之

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备,林言、尚让入之,夹攻关而关兵溃。此用伏道也。

(节选自《权书》)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艾A以毡自B裹C推D转而下E将士F皆攀木缘崖G鱼贯H而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趣,文中指奔赴,与《兰亭集序》中“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趣”意思不同。

B.艰难,文中指创业,与《登高》诗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艰难”含意相同。

C.右,文中指敌军右翼,与《廉蔺列传》中“位在廉颇之右”的“右”意思不同。

D.剑阁,文中指剑门关,与《蜀道难》”剑阁峥蛛而崔嵬”的“剑阁”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三国时魏元帝景元四年,元帝曹奂下诏命各路魏军征伐蜀国。姜维从雍州退兵,在剑阁防守魏军;

魏将钟会率兵进攻姜维,但未能攻克。

B.邓艾率军从阴平道进军通过了七百余里的无人地区,他们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因山高谷深,进军

极为艰难,粮运将断,几乎陷入绝境。

C.邓忠和师泰出战不利,都退了回来且认为蜀汉军队不可战胜。他们遭到邓艾叱骂后拨转马头重返前

线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

D.邓艾攻蜀以正道取胜。他率兵自阴平出发,由景谷攀木缘,将士们不畏艰险,到达江油后马邈投降,

到达绵竹斩诸葛瞻,遂降刘禅。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于雍州。

②田令孜守潼关,关之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备。

(5)钟会被拒,邓艾灭蜀,请分析其成败的主客观原因。

【解答】(1)句意:邓艾亲自以毡裹身,从山上翻滚而下;将士们都攀树木爬悬崖,如同水中游鱼一个

接一个地前进。

“以毡”“自”都是“裹”的状语,而“艾”是“裹”的主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裹”后面断开,

即在C处断开;

第一个“而”表示修饰关系,连接“转”和“下”,所以应在“下”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攀木缘崖”的主语是“将士”,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崖”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鱼贯”是修饰“进”,用“而”连接,中间不应断开。

所以,应选CEG。

(2)A.正确。“奔赴/通'取'";句意:应当乘胜追击,从阴平小路经过汉时德阳亭直插涪城。/各有各

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

B.“文中指创业”“含意相同”错误。“艰苦困难,危险/兼有个人与国运的艰难”;句意:进军极为艰苦

困难。/一生艰难,常常遗憾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

C.正确。“敌军右翼/上,古人以右为尊”;句意:邓艾派遣其子邓忠率部进攻蜀军右翼。/官位在廉颇之

上。

D.正确。均为“剑门关”;句意:钟会曾经进攻剑阁。/剑阁所在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故选B。

(3)D.”以正道取胜”错误。由原文“奇兵冲其腹心”可知,邓艾攻蜀是以奇道取胜。

故选D。

(4)①“使”,派遣;“于雍州”,状语后置,在雍州牵制蜀汉将领姜维。译文:(他)派遣征西将军邓

艾率部在雍州牵制蜀汉将领姜维。

②“守”,把守;“而不之备”省略主语且宾语前置,(他)却没有派兵把守禁谷。译文:田令孜率军把

守潼关,关的左边有个大山谷,名叫禁谷,(他)却没有派兵把守禁谷。

(5)客观:

由原文“钟会尝攻剑阁矣,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邓艾攻蜀,自阴平由景谷攀木缘

磴,至江油而降马邈,至绵竹而斩诸葛瞻,遂降刘禅……此用伏道也”可知,邓艾用奇兵,钟会则正兵。

由原文“钟会尝攻剑阁矣,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使邓艾与蜀将姜维相缀连于雍州。

维还守剑阁”可知,邓艾乘虚而入,钟会面对蜀军主力。

主观:

由原文“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难,粮运将匮,频

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可知,邓艾信念坚定,不畏艰险。

由原文“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出汉德阳亭趣涪,

奇兵冲其腹心。'”可知,邓艾善于审时度势,灵活用兵。

答案:

(1)CEG

(2)B

(3)D

(4)①(他)派遣征西将军邓艾率部在雍州牵制蜀汉将领姜维。

②田令孜率军把守潼关,关的左边有个大山谷,名叫禁谷,(他)却没有派兵把守禁谷。

(5)客观:①邓艾用奇兵,钟会则正兵。②邓艾乘虚而入,钟会面对蜀军主力。

主观:③邓艾善于审时度势,灵活用兵。④邓艾信念坚定,不畏艰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用“奇”,指的是进攻敌人无防备之处,出击敌人未意料之时。两军交战之际,要

采用惊扰其前而掩袭其后,声冲其东而实击其西的佯动战法,使敌人茫然失措而不知道怎样进行防备。这

样作战就能够胜利。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元帝曹奂下诏命令各路魏军征伐蜀国。(司马昭被任命

为节度使)派遣邓艾率部在雍州牵制蜀将姜维。姜维回到剑阁进行防守;魏将钟会率兵进攻姜维,但是未

能攻克。邓艾这时上书献策说:“如今敌人已遭到挫折,我们应当乘势追击,从阴平小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