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四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四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四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四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四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大庆市四中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下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点时,K+从细胞膜②侧向①侧移动,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B.C→D过程中,细胞膜①侧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A→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移动到②侧D.细胞外高Na+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2.驱蚊香草为常用绿化及驱蚊的优良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对驱蚊香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实验中各实验组将健壮饱满驱蚊香草种子用不同浓度NAA溶液浸泡3h,而后取出各组种子并放于25℃恒温箱中,培养至第3天和第7天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实验的自变量仅为NAA浓度,实验中需每日统计并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种子的发芽率B.浓度为0.5mg/L的NAA处理下驱蚊香草种子发芽率较高与外源NAA提供能量多有关C.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驱蚊香草种子的发芽率受内源植物激素和外源NAA共同调控D.培养至第3天时各实验组因变量不同,未体现外源NAA对驱蚊香草种子发芽率有两重性3.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B.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D.若过敏原不含有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4.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不正确的是()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B.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是神经调节,未体现体液调节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5.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剥离左后肢传出神经并剪断)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不能证明脊髓的反射功能受脑的神经中枢控制B.刺激右后肢趾部,右后肢收缩,证明脊髓有反射功能C.刺激左后肢传出神经的A端,左后肢收缩,属于反射D.反射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6.美国白蛾主要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其取食量大,为害严重时能将寄主植物叶片全部吃光,并啃食树皮,从而削弱了树木的抗害、抗逆能力,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甚至侵入农田,危害农作物,造成减产减收,甚至绝产,被称为“无烟的火灾”。周氏啮小蜂能将卵产在其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但在引入柄腹柄翅缨小蜂数年后,柄腹柄翅缨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取代了周氏啮小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美国白蛾和周氏啮小蜂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B.美国白蛾和周氏啮小蜂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柄腹柄翅缨小蜂的引入增加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D.利用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7.如图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为增长型的是()A. B. C. D.8.(10分)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ND.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二、非选择题9.(10分)图甲表示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A、B、C为突触。图乙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同完成,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刺激图甲中的感受器,感到痛,痛觉的产生_________________(属于/不属于)反射。产生痛觉过程中相关的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_______(单向/双向)。(2)完成膝跳反射结构基础中决定兴奋传递方向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填文字)(3)如果刺激图甲中1处,动作为踢小腿,此时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____(填字母)。(4)如果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因而引起肌内收缩,由此可见该神经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兴奋/抑制)。(5)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6)如果图乙中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细胞对水的吸收_________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10.(14分)2020年春,我国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绝大多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得以康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难以仅靠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将其清除,往往需要特异性免疫进行防御,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2)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机体会通过____________同病毒作战。利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捐献的血液,经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分离后,将血清输给临床病人,其中的____________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有助于病人康复。(3)下图表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第1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第2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图中表示对新冠病毒疫苗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若不第2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则以后对新冠病毒疫苗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___________。(4)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有效预防此病毒,其机理是____________。但不能确保接种疫苗的人一定不患此病,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11.(14分)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图一表示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过程,其中序号Ⅰ--Ⅶ表示细胞,字母a--h表示相关物质。图二是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细胞、结构和物质。(1)图一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2)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入侵破坏某种免疫细胞,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特性,以致感染信息不能及时的呈递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得以免疫逃逸在寄主细胞内快速增殖。(3)某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围绕一个原因回答)(4)情绪是人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精神紧张、过度悲伤等条件下机体的抵抗力会降低;愉快的情绪能使免疫功能增强。由图二可知,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______进行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有关______进行调节。免疫细胞能接受这二者的调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2)鹰的食物1/2来自兔,1/4来自鼠,1/4来自蛇。若鹰体重增加8克,至少需要间接消耗植物________克。(3)该食物网中的所有动植物是否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_______________(是或否)。(4)为了调查该生态环境中学兔种群的密度,捕获了6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30个个体,其中有10个带有标记,雪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_______个。(5)蛇捕鼠主要依靠的信息类型是_____________,鹰所处的最营养级是第________营养级。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由于V上有糖蛋白,所以①为细胞膜外侧,②为细胞膜内侧。图2中,A线段表示静息电位;B点膜两侧电位差为0mV,此时Na+内流,C表示动作电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A点时,细胞膜处于静息电位状态,K+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为协助扩散,需要借助载体蛋白,所以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A正确;B、C→D过程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错误;C、A→C过程中,Na+的通道打开,Na+内流,所以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C正确;D、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细胞内Na+浓度低,细胞外高Na+更容易产生动作电位,因此细胞外高Na+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D正确。故选B。2、C【解析】1、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详解】A、此实验的自变量除了NAA浓度以外,时间也是自变量,A错误;B、NAA属于激素,具有调节作用,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C、对照组没有加入外源NAA,驱蚊香草种子也发芽,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NAA后,驱蚊香草种子的发芽率发生变化,说明驱蚊香草种子的发芽率受内源植物激素和外源NAA共同调控,C正确;D、培养至第3天时,各实验组种子的发芽率不同,据图表分析,低浓度的NAA起促进作用,高浓度的NAA起抑制作用,可体现外源NAA对驱蚊香草种子发芽率有两重性,D错误。故选C。3、A【解析】疫苗是用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消灭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详解】A、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A正确;B、病毒无细胞结构,若侵入机体,也会引发机体产生抗体,B错误;C、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若保留了其致病能力,仍能发挥抗原作用,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错误;D、细菌细胞外有细胞壁,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其作为病原体表面,也会使人体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A。4、B【解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该过程中有负反馈调节。【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B、视网膜为感受器接受暗信号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褪黑素作用下丘脑体现了体液调节,B错误;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D、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D正确。故选B。5、C【解析】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该实验所用的脊蛙是指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由于没有保留脑的蛙做对照组,所以不能证明脊髓的反射功能不受脑的神经中枢控制,A正确;B、剌激右后肢趾部,右后肢收缩,说明反射弧完整,也可证明脊髓有反射功能,B正确;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反射弧来实现,若刺激左后肢传出神经的A端(剪断处)的A端,左后肢收缩,反射弧不完整,该反应不属于反射,C错误;D、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D正确。故选C6、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卵产在其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二者是寄生关系,周氏啮小蜂的幼体寄生于美国白蛾的卵中,“引入柄腹柄翅缨小蜂数年后,柄腹柄翅缨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取代了周氏啮小蜂”,说明柄腹柄翅缨小蜂和周氏啮小蜂是竞争关系。【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美国白蛾和周氏啮小蜂是寄生关系,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A正确;B、能量的流动都是单向的,周氏啮小蜂寄生于美国白蛾,因此能量只能从美国白蛾传递至周氏啮小蜂,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引入柄腹柄翅缨小蜂数年后,柄腹柄翅缨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取代了周氏啮小蜂”,物种数目没有增加。所以没有增加物种丰富度,C错误;D、利用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进行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C。7、A【解析】A、图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B、图中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目相差不大,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错误;C、图中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目相差不大,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D、图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错误;故选A。8、B【解析】S型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详解】由题图可知,t0-t1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到t1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t1-t2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小,到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K值,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故A、D错误,B正确;由于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因此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N,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的是“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二、非选择题9、(1).不属于(2).单向(3).突触(4).C(5).抑制(6).脑干(7).增大【解析】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图乙中X的含量在平均含量水平上下波动。【详解】(1)如果刺激图甲中的感受器,感到痛,由于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因此痛觉的产生不属于反射。产生痛觉过程中相关的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完成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中决定兴奋传递方向的结构是突触。(3)根据题图,刺激图中1处,由于突触B能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所以伸肌收缩;而突触C抑制下一神经元兴奋,所以屈肌仍然处于舒张状态。由于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突触A、B、C中,A、B使下一神经元兴奋,而C抑制下一神经元兴奋,因此踢小腿时,突触C的后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4)突触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来完成的,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因而引起肌内收缩,则该神经递质可使肌肉处于舒张状态,即使突触后膜处于静息状态,故该神经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5)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6)如果图乙中X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故c→d时段,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细胞对水的吸收增大。【点睛】本题知识点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突触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图获取信息,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突触之间传递的原理,并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0、(1)并非人人生来就有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防御作用(2)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特异性免疫)②.(特异性)抗体(3)①.B②.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③.记忆B④.D(4)①.疫苗可以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②.①新冠病毒核酸为RNA,单链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变异;②注射疫苗产生的相应的记忆细胞在体内存留的时间有限,在新冠病毒入侵时记忆细胞已经消失。则易患病;③相应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有限,若在新冠病毒入侵时抗体已经消失,则易患病(写出一点即可)【解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病毒作战。辅助性T细胞可以通过向B细胞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直接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使病毒释放出来,从而使得病毒能被体液免疫消灭。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它受到刺激后,可以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抗体与病毒的结合可以抑制病毒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另外B细胞可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也可以向辅助性T细胞呈递抗原信息。【小问1详解】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细胞细胞免疫,其特点是并非人人生来就有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防御作用的免疫。【小问2详解】新型冠状病毒需要通过体液运输,同时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因此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机体会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病毒作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捐献的血液中含有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的特异性抗体,因此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的血清输给临床病人,有助于病人康复。【小问3详解】由于第1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当第2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更多的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因此第2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产生抗体的速度快,且数量多,如曲线B。由于抗体存活的时间较短,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若不第2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则以后对新冠病毒疫苗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D。小问4详解】由于疫苗可以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此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有效预防此病毒。由于①新冠病毒核酸为RNA,单链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变异;②注射疫苗产生的相应的记忆细胞在体内存留的时间有限,在新冠病毒入侵时记忆细胞已经消失。则易患病;③相应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有限,若在新冠病毒入侵时抗体已经消失,则易患病。所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也不能确保一定不患此病。【点睛】本题以新冠病毒的材料为载体,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11、(1)①.Ⅱ、Ⅲ、Ⅳ、V、Ⅵ②.Ⅳ、Ⅵ(2)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3)①首次感染后产生的埃博拉病毒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有限及存活时间有限;②埃博拉病毒是单链RNA病毒,易变异,原有的抗体没有作用。(4)①.神经递质②.激素③.细胞表面有相应的受体【解析】1、据图一分析,Ⅰ表示抗原呈递细胞,Ⅱ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Ⅲ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Ⅳ表示记忆T细胞、V表示B细胞、Ⅵ表示记忆B细胞,Ⅶ表示浆细胞。2、根据图二分析,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体;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说明免疫细胞受到神经和激素调节。【小问1详解】图一中除了抗原呈递细胞(Ⅰ)和浆细胞(Ⅶ)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外,其他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即Ⅱ、Ⅲ、Ⅳ、V、Ⅵ都可以;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Ⅳ记忆T细胞和Ⅵ记忆B细胞都可以迅速增殖分化。【小问2详解】结合细胞免疫过程分析,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侵入机体后通过靶向感染入侵破坏某种免疫细胞,使其不能暴露该病毒的特性,进而导致感染信息不能及时的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从而得以免疫逃逸在寄主细胞内快速增殖。【小问3详解】由于埃博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易发生变异,导致原有的抗体没有作用,所以某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小问4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二中免疫细胞的表面既有激素的受体,也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因此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行调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