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暨第一次模拟考试语
文押题卷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
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
虐、黑暗、老年心态。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
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
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五四”新
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
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
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
钱玄同31岁,刘半农27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
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
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
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
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
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
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
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
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
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
曾以“六艺”教育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
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
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
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
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
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
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
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
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
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
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
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
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
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B.“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李大钊、郭沫若等人的作
品中几乎都洋溢着青春气息。
C.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
试卷第2页,共10页
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
情感感染。
2.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而“五四”文学
则是青春性的文学。
B.“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嬉变,而“五四”文学
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C.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美
育代宗教”的主张。
D.社会审美教育只要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
受道德教育,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第二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
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B.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
术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C.在西方,古希腊雅典的教育分为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都包含着审美教育。
D.苏武、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上英雄人物光辉的形象被艺术作品所表现,成为了审美
艺术形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出关①
鲁迅
老子②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
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
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
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
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阿呀!”关尹喜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原来是老
聘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先生在城围边溜溜?”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
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
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
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
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
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
起来了。大家即割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
打起磕睡来,哗郎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没有牙齿,打着陕西腔,又爱说什么“哂”:大家还是听不懂。人们只好熬着,但
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
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场,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
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
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
试卷第4页,共10页
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骂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
一定要他编讲义。
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
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然
而他还是不动声色,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
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
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悻悖来,
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大路
慢慢的走去。
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担子,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书记先生也凑上去,念道:“'道可道’...哼,还是这些老套。老实说,我是猜他要
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
天受罪……”
“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自说是上流
沙去的,”关尹喜说。“看他走得到。”
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这时关尹喜向门外一看,只见还站着许多
巡警和探子。
“呆站在这里干什么多”他吆喝道。“黄昏了,不正是私贩子爬城偷税的时候了吗?巡
逻去!”
关尹喜用袍袖子把索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米,放在堆着充公的盐,胡麻等
类的架子上。
(有删改)
文本二:
在《故事新编》中隐含着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除了《补天》、《奔月》,
其余小说则与对周季三大显学儒、墨、道的思想价值的处理有关,鲁迅对它们既有所拒绝又
有所承担。差不多可以说,《故事新编》中小说人物与史籍原型的符合程度与鲁迅对中国传
统思想和价值的承担程度大致是成正比的。
(摘编自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有删改)
【注】①《列异传》载关尹喜见“紫气浮关”,而老子骑青牛而过。②《史记》载孔子曾
盛赞老子是“其犹龙邪”的圣人,而鲁迅自述本文创作缘由时,认为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
的一事不做,徒做大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开篇强调老子的无计可施,隐约预示着故事的
走向:老子及其哲学思想将在现实中遭遇更多的窘困。
B.“这是免不掉的”一句在文中两次出现,描写出老子在关上的真实处境:讲学写讲义,
均非老子主动请求,而是不得自主的无奈之举。
C.作别老子后,众人对其大肆评议,而讲义最终被搁置于充公的物品旁边。这主要缘
于讲学的内容与听众事先的预期不相符,引发心理落差。
D.小说塑造的老子形象,与史籍原型中的道家先圣大相迥异。这一差异,为读者考察
鲁迅对传统道家思想的态度提供了一种解读的途径。
7.小说关于众人听老子讲学的情节,写得很有层次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出关》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故事新编”,即“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
的生命去”。请问“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日:“吾欲伐
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日:“王苏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日:“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
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
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日:“不毂得商于之
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日:“丕毅丕题二兵丕伤二人
试卷第6页,共10页
感得商工之拽衣亘里寨人自必为宝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日:“臣见商
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日:“夫秦号弓重王者,/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咂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
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目:“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
吾事。”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
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日:“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日:“仪
固以少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日:“伐秦,非计
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
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土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通听
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三处是()
不毂A不烦一兵B不伤C一人D而得商于之地E六百里F寡人自以为智矣!
10.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言之于朝廷”中的“宣言”是“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用法是古今异义。
这样的用法很多,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博学”一词,“吾从而师之”中的“从
而“等。
B.“夫秦所以重王者”中“所以”的意思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
同。
C.小人,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又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本文中的“小人”
指后者。这个意思和《师说》中的“众人”意思一致。
D.“过听于张仪”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王基为臣约车并币愚人之所以为愚,基皆出于此乎
B.楚兵大败于杜陵青,取之于蓝
C.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以为轮
D.今地未可得加齐先绝小学加大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
(2)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13.当楚王欲兴师伐秦时,陈轸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过鉴湖
戴禺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4.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诗句,戴昌诗中有“子规声在白云中
的诗句,这两处诗句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请联系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15.戴诗与苏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述。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按要求填空。
(1)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节选))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3)《离骚(节选)》中屈原写道自己欲效仿先贤,以死保全自己高洁品性的诗句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需要内容上的一,更需要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传统文化的“酒香
但如何使“酒香”飘得更远、更迷人,却是信息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言之无文,行而不
试卷第8页,共10页
远”,在这个_的时代,没有好的表达方式,优秀的文化也有湮没无闻的危险。从本质上说,
文化无优劣,但表达方式有高下,文化产品有好坏。这些年来,人们一直因传统文化受到西
方文化的冲击而一,甚至有些人对传统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产生了怀疑。事实上,()«求新
求异是人们追求文化享受的普遍心理,因此,今天文化工作者更需注重表达方式的创新和传
播渠道的更新。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甚至会有偏差,所以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
故步自封。只有具备包容的心态,才能不断激发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底蕴
才能焕发出与时代相呼应的魅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推陈出新不容置疑瞬息万变惶惶不安
B.推陈出新毋庸置疑瞬息万变忧心忡忡
C.革故鼎新毋庸置疑变幻莫测惶惶不安
D.革故鼎新不容置疑变幻莫测忧心忡忡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的危机不仅是文化内核的“衰落”,更是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
B.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才是真正的危机,文化内核的“衰落”并非危机。
C.真正的危机并非是文化内核的“衰落”,而是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
D.文化内核的“衰落”虽是危机,文化表达及传播的落后更是真正的危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创新过程中可能会有偏差,甚至出现错误,所以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
封。
B.创造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甚至会有偏差,所以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
封。
C.创新过程中可能会有偏差,甚至出现错误,然而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
封。
D.创造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甚至会有偏差,只是文艺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故步自
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逐渐进入数字生活,®o有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
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大o
不过,视频通话、上网购物、转发分享等新技术在给老年群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
们带来了一些不便。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数字困境”,让他们更顺畅地拥抱数字生活?当
务之急是要为他们提供优质方便的数字服务。②。
政府部门要出台具体措施,通过组织培训、强化服务等为老人们创设共享互助的老龄化
友好数字环境。对一些互联网平台来说,(3),如研制专门的老人手机APP,既保留基本功
能,又操作简单,让老人用起来方便快捷。而年轻的家庭成员也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老人,
避免亲人被遗忘在数字时代之外。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20个字。
21.请为上面的文字拟两个标题,一个用疑问句,一个用否定句。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
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作为正值芳华的青年,你对自己的青春有什么认识和思考呢?请立足自身、放眼天下,以“青
春”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C2.B3.A4.①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
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②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
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品中洋溢着青春气息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
型审美心理特征。5.①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青少年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
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青少年的心灵深处。②通过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
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③借助
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青少年审美水平和人
文素养。④充分运用社会审美教育,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
道德品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错,材料二第1段说的是“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
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这里将“书”偷换成“诗”。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他们写作常常从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错,在材料一第3段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
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不是“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张冠李戴。
CJ“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错,在材料二第
1段中说的是“‘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可见“青春教”
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追求,并非“宗教信仰”,更不能体现“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该选
项属曲解文意。
D.“只要……就能……”表述绝对。在材料二第3段最后一句“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
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选
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指出“审美教育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
展的人”“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建设”。
A.选项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
答案第1页,共11页
显然不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也不能推进公民道德教育建设。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由原文“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可知,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
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②由“'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五四’新
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可知,主体部分
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品中洋溢着
青春气息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
5.本题考查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
力”,可知应该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
化为情感感染力量,触及心灵。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
形式引导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
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可以概括出,从家庭的角度来
说,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宙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孩子
心中扎根。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
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
培养的教育体系”,可以概括出,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
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概括出,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审
美教育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6.C7.①满含期待:众人齐聚大厅的屋子,并备好笔,刀和木札,预备抄讲义,屏住
呼吸,侧耳倾听,充满期待;
②诧异惊讶:在听讲初期,众人面面相觑,感到惊讶和意外,没有料到老子的讲学内容是“道”;
③不胜厌烦:众人对老子的讲学愈发失去兴趣,心生失望和厌烦,显出苦脸,但又无法中断
讲学,只能继续熬着,继续听讲。
答案第2页,共11页
④如释重负:在老子宣布讲学结束后,众人双腿早已麻木,又惊又喜,如蒙大赦。8.①
人物塑造新。传统文化中的老子是超凡入圣的道家先圣,而文本塑造的老子在关上处处受窘,
狼狈不堪,徒有大言却未能解决现实的困境,削弱了圣贤身上的神圣光环,颠覆了老子的传
统形象。
②情节设置新。《列异传》中的老子情节非常简略,而本文采取细节虚构,扩充情节,让老
子爬墙出关却受阻,受迫讲学和写讲义,稍显戏谑,而又寄寓讽刺。
③主题表达新。《列异传》的故事充满宗教神话色彩,而文本通过老子及其思想在现实中处
处受窘的故事,暗寓作家对道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深化了主题。
④表现手法新。本文既查考典籍,取材于传统典籍和历史典故,又不时掺入现代词语,古今
杂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主要缘于讲学的内容与听众事先的预期不相符,引发心理落差”错,并不是主要原因。听
众事先想听老子讲“恋爱故事”,而老子讲“圣人之道”,这种心理落差只是导火索,并不是众
人最后鄙夷老子的主要原因。根源在于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相去甚远,脱离实际。老子主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而关尹“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巡警、签子手、探子等“巡
捕私贩子爬城偷税”,他们是市偿功利之士。双方并非同一类人。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
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老子像一段呆木
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
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可知,大家知道老子将要来讲学,于是众人齐聚大厅的屋子,并备好
笔,刀和木札,预备抄讲义,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充满期待。
由原文“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彼此面面相
觑,没有抄”可知,在听讲初期,众人面面相觑,感到惊讶和意外,没有料到老子的讲学内
容是“道”。
由原文“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
生竟打起瞌睡来,哗郎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老子没有牙齿,打
着陕西腔,又爱说什么‘哂':大家还是听不懂。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
答案第3页,共11页
可知,众人对老子的讲学愈发失去兴趣,心生失望和厌烦,显出苦脸,但又无法中断讲学,
只能继续熬着,继续听讲。
由原文“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
加上一句道:‘场,完了!‘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
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可知,在老子宣布讲学结束后,众人双
腿早已麻木,又惊又喜,如蒙大赦,如释重负。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
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
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
背上。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
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他看
一眼面前的一大堆木札,似乎觉得更加不舒适了。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写了整整一天半,
也不过五千个大字”可知,本文塑造的老子在关上处处受窘,狼狈不堪,徒有大言却未能解
决现实的困境,而传统文化中的老子是超凡入圣的道家先圣,所以在人物塑造上本文削弱了
圣贤身上的神圣光环,颠覆了老子的传统形象。
本文开篇写到老子到了函谷关后,没有直接走通到关口的大道,而是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
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
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总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然后又写到老子被关尹喜发现并被请到关上讲学,大厅坐满了听讲的人们,老子被迫开始讲
学,讲学之后,大家有请他补发些讲义,于是老子内心感到很不舒适开始编写讲义,所以本
文采取细节虚构,扩充情节,让老子爬墙出关却受阻,受迫讲学和写讲义,稍显戏谑,而又
寄寓讽刺。但《列异传》中的老子情节非常简略,所以本文在情节设置上比较新颖。
本文写到老子爬墙出关却受阻,受迫讲学和写讲义,当众人齐聚大厅的屋子,并备好笔,刀
和木札,预备抄讲义,屏住呼吸,侧耳倾听,对老子的讲学充满期待。在听讲初期,众人面
面相觑,感到惊讶和意外,没有料到老子的讲学内容是“道”。众人对老子的讲学愈发失去兴
趣,心生失望和厌烦,显出苦脸,但又无法中断讲学,只能继续熬着,继续听讲。在老子宣
布讲学结束后,众人双腿早已麻木,又惊又喜,如蒙大赦。说明老子及其思想在现实中处处
受窘的故事,暗寓作家对道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而《列异传》的故事充满宗教神话色彩,
本文深化了主题。
答案第4页,共11页
本文出自作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差不多可以说,《故事新编》中小说人物与史籍原型
的符合程度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的承担程度大致是成正比的。所以本文既查考典籍,
取材于传统典籍和历史典故。由原文“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
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因为他急于要出关,而出关,却须把讲义交卷”可知,
本文不时掺入现代词语,古今杂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
9.BDF10.C11.D12.(1)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
让土地,那么必然受到张仪欺骗。
(2)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
吧。”13.①送给秦国一个大都市;②然后联合秦国攻打齐国;③把从秦国手里损失的
再从齐国得回来。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
智的!
“不毂不烦一兵”中,“不毂”是主语,“不烦”是谓语,“一兵”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B
处断开;
“不伤一人”与“不烦一兵”结构一致,前面省略主语“不毂”,应单独成句,后面D处断开;
“寡人自以为智矣”中,“寡人”是主语,其前F处断开。
故选BDFo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正确。宣言:古义,扬言;今义,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博学: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丰富,学问高。从而:古义,由动词“从”和连词“而”构成,
意为“跟随而且”;今义,是表示因果关系、目的或者递进关系的连词。句意:在朝堂上宣布
说/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我跟从他并且以他为师。
B.正确。表原因,……的原因;表方式、方法,用来……的。句意: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
原因。/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C.“本文中的,小人,指后者。这个意思和《师说》中的‘众人’意思一致”错误。本文中指前者,
和“众人”意思一致,都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句意:我张仪本来就是个小人物。/现
在的一般人。
D.正确。过于;过错,错误。句意: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就能见识明达,行动没有错
答案第5页,共11页
误了。
故选Co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副词,表祈使;副词,大概。句意: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
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B.介词,在;介词,从。句意:楚军在杜陵惨败。/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C.连词,因为;介词,把。句意: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把它做成车轮。
D.都是连词,表转折,去九句意: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小的
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绝”,断交;“责”,求,要求;“于”,被。
(2)“善”,妥当;“弭口”,闭口;“无”,同“毋”,不要。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可知,陈轸建议大王实在不如趁此机会,不但不向秦国要求商
于六百里土地,反而再送给秦国一个大都市;
②由“与之伐齐”可知,然后联合秦国攻打齐国;
②由“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可知,把从秦国手里损失的再从齐国得回来。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
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
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
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
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
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
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
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
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上
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
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
答案第6页,共11页
“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
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
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
然受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
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
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
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
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使臣说:“我听说是六百里,没听说是六里。”张仪
说:“我张仪本来就是个小人物,怎么会允诺六百里呢?"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
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
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
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
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
于听信张仪的缘故。
14.①都运用了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②子规的啼声,在古典诗歌中寓有“思归”“早
归”之意。③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借“又闻子规啼夜月”的
景物描写,表达了“不如早还家”的思想感情。④而戴曷则在《夜过鉴湖》中,写“一片蒲帆
正饱风”,并借“子规声在白云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15.同:戴诗
和苏诗都抒写了月下湖光之美。
异:①戴诗不仅写湖光,还写了山色;苏诗则只写湖光。
②戴诗写的是“过鉴湖”,归家途中路过鉴湖;苏诗写的是“泛舟西湖”,专程到西湖乘船游玩。
③戴诗既写视觉所见,也写听觉所闻;苏诗既写视觉所见,也写嗅觉所感。
④戴诗写风正帆饱,船速很快,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苏诗则写轻舟慢桨,抒发优游自得
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子规”的啼叫有些像“不如归去”,因此子规的啼声,在古典诗
歌中寓有“思归”“早归”之意。诗句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
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
答案第7页,共11页
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
了蜀道之难,水到渠成地引出“不如早还家”的劝语。
戴诗前两句写在船中的诗人伸手推开篷顶四面一望,只见四野天水相连,茫茫无垠。自己乘
坐的这只船设备简陋,那“饱风”的“蒲帆”推动着轻巧的船身飞速地前进着。表明诗人此刻是
离家在外的游子。而“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写如箭的“蒲帆”继续飞驰,子规鸟
的啼声刺破夜空,传入作者耳鼓。这迹象说明船距岸更近了,天也快亮了。作者循声仰视,
原来子规鸟隐藏在白云深处,在朦胧的夜色中可闻而不可见。借“子规声在白云中”的景物描
写,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
可见两首诗都运用了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同:戴诗和苏诗都抒写了月下湖光之美。戴诗“山际白云云际月”,"山际”白云缭绕,“云际”
明月高挂;风吹云移,山峦起伏,月色时明时暗,天地晦明不定,如真如幻,鉴湖清幽多变
的夜景,令人心旷神怡。苏诗“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诗人描述了西湖的壮丽
景色。他用“菰蒲无边”来形容湖面上茂密的菰蒲,给人一种广阔无垠的感觉。接着,诗人描
绘了荷花夜晚开放的美景,暗示着夜晚的宁静和恬淡。
异:
①戴诗不仅写湖光,还写了山色,“山际白云”,写山际白云缭绕;苏诗则只写湖光,“菰蒲
无边水茫茫”,茫茫的西湖上,菰蒲荡漾无边。
②戴诗写的是“过鉴湖”,归家途中路过鉴湖,诗写其乘坐篷船夜过鉴湖时的所见、所闻、所
感。诗人用极淡的笔墨,写出了鉴湖极美的云水本色。;苏诗写的是“泛舟西湖”,专程到西
湖乘船游玩。诗歌是熙宁五年(1072年)旧历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做的组诗,共五首。前
两首写月下泛西湖,后三首写月将落及月落之后的西湖景色。
③戴诗既写视觉所见,“推蓬四望水连空”,在船中的诗人伸手推开篷顶四面一望,只见四野
天水相连,茫茫无垠,也写听觉所闻,“子规声在白云中”,子规鸟的啼声刺破夜空,传入作
者耳鼓,作者循声仰视,原来子规鸟隐藏在白云深处,在朦胧的夜色中可闻而不可见;苏诗
既写视觉所见,也写嗅觉所感,如“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茫茫的西湖上,菰
蒲荡漾无边,夜晚里荷花盛开,风中弥漫着花香。
④戴诗写“一片蒲帆正饱风”,风正帆饱,船速很快,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苏诗则写“渐
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轻舟慢桨,抒发优游自得之情。
答案第8页,共11页
16.治乱之条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贾谊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
圣之所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贯、劲、弩、谊、伏、固、厚。
17.B18.C19.C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玉雕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温室大棚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合同
- 2024年度市场推广与广告投放合同
- 2024年度农产品加工设备租赁及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广告合同:户外广告位租赁与发布协议
- 紧身腹围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药用鹿茸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焦炉煤气点火器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连帽浴巾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秧歌服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焓熵图(膨胀线)
-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共识.ppt
- 前后鼻音生字表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默写版(直接打印)
- 五年级数学质量分析经验交流发言稿(共3页)
- 工程的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概念鞠鲁粤编
- (精选)国培结业典礼领导讲话稿范文(3篇)
- 江西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PPT课件)
- XSD3016轮式洗砂机结构设计和实现机械设计和自动化专业论文设计
-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
- 二年级上册英语素材单词与句型_广州版(一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