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6课 篇目(一)《老子》四章》课件_第1页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6课 篇目(一)《老子》四章》课件_第2页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6课 篇目(一)《老子》四章》课件_第3页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6课 篇目(一)《老子》四章》课件_第4页
高中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第6课 篇目(一)《老子》四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篇目(一)

《老子》四章第6课四层学习内容1——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2——强化关键能力课后素养评价目录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1一、文意疏通课文助读与拓展二、人物简介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人物颂歌]你是嵌在岁月深处,与时光同行的一缕圣光,耀古烁今,惊叹四方。这圣光源于你幼时聪慧,静学好思。你师从商容,为悟天下至理而废寝忘食、不知寒暑。十三岁即入周都,遍阅藏书,如饥似渴,不知昼夜。从此如蛟龙入海,如雄鹰展翅,十六岁即名闻遐迩、声播海内。这圣光源于你恪守孝义,人格魅力;你以孝为先,恭听高堂;你德厚绵长,惠及乡邻。这圣光源于你与孔子的千古传奇。低吟浅唱的黄河之畔,你与孔子临水论道,滔滔黄河之水见证了你的“上善若水”;敝室传道,你寥寥数语,以齿舌让孔子明了“以柔克刚”。你的智慧是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送来了光明和希望,驱除了愚昧和黑暗。三、背景链接老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王朝的兴衰成败、百姓的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老子〉四章》一课即节选自该书。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碍1.曰余食赘行 ______同______2.其脆易泮 ______同______,______3.起于累土 ______同______,______语言建构与运用“行”“形”“泮”“判”分离“累”“蔂”土筐动词,夸耀动词,讨伐,进攻,声讨动词,砍伐形容词,满足名词,脚动词,值得副词,足够形容词,刚强形容词,勉强形容词,强健,健壮,有力形容词,有余,略多名词,强有力的弓助词,的代词,代指车子、器皿、屋室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使动用法,使……失败意动用法,以……为欲行走不稳行事,做事勤勉而行五、文言句式,辨清译准1.宾语前置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知自者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2.状语后置句(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于毫末”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毫末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于未有”“于未乱”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事情,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二)文体知识闪烁辩证光芒的哲理经典——《老子》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老子企图通过无为缓和尖锐社会矛盾的思想。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2一、理清行文脉络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答案:①无之以为用②有道者不处③自知者明文本整体把握二、把握主旨大意(补充空缺内容)《〈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______”“知足”“______”,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__________,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自胜强行自然规律逐段赏析(一)阅读《老子》第十一章,完成以下问题。[语句翻译]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门窗的“无”。重点任务突破[文意把握]2.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B.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C.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为此,老子阐释“有”与“无”的相互关系以警世人。D.作者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有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解析:“有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错误,文中论述的是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3.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参考答案: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逐段赏析(二)阅读《老子》第二十四章,完成以下问题。[语句翻译]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就好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功劳)的没有功绩,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文意把握]5.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可取的。B.轻浮、急躁的举动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夸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C.本章不仅说明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也喻示着急躁冒进、自我夸耀的行为不可恃。D.本章所阐述的问题包含辩证法观点,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解析:C项,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夸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6.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参考答案:原因: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自见、自伐、自矜的譬喻。这些轻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行径,短暂而不能持久。说明的看法:自然状态才最适合。逐段赏析(三)阅读《老子》第三十三章,完成以下问题。[语句翻译]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文意把握]8.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提出人们有关自我调整的一系列观点。B.在老子看来,“自知”“自胜”十分重要,但是“知人”“胜人”更加重要。√C.“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D.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解析:结合文意理解,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9.本章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参考答案:“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逐段赏析(四)阅读《老子》第六十四章,完成以下问题。[语句翻译]10.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1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文意把握]12.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章谈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B.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C.老子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物,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D.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做事粗心大意,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解析:D项,“许多人做事粗心大意”理解不当,应是“许多人不能慎终如始”导致“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13.请你用三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参考答案: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三个即可)课后素养评价解析:泮:同“判”,分离。√√解析:

D项的“也”都是语气词。前者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后者用在句尾,表示判断和肯定。A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代事物。B项中的两个“之”均为代词,“它,它们”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却”的意思。3.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是省略句,“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中的“自知”是“知自”的倒装,是“了解自己”的意思。D项是宾语前置句,“是以”是“以是”的倒装,解释为“因此”。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这本书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解析:应该是周朝,而不是秦朝。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作出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夸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3)《〈老子〉四章》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道理。答案:(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2)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之前就处理妥当。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荆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荆。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注]

①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古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7.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字母:__________解析:句意:自己成了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入宦于吴”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吴”后B处断开;“反国弃龟”中,“反国”是时间状语,“弃龟”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明法亲民以报吴”中,“以”表目的,连接“明法亲民”这个做法和“报吴”这一目的,中间不能断开,“吴”后H处断开。故在B、D、H处断句。答案:BDH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B.幸,意思为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C.望,怨恨,与成语“众望所归”的“望”意思不同。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同,都指安然未变。√解析:A项正确。B项正确。幸:侥幸/宠幸。句意: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妇女没有被宠幸的。C项正确。望:怨恨/希望。句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形容某人威望很高,受到大家敬仰和信赖。D项错误。安:安然未变/性情安和。句意: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将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进行对比,以此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从正面论证了治理国家要彰明法度的观点。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解析:C项,“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错,由原文“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可知,还有“恃外”这个原因。√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劝”,鼓励;“则”,那么;“虽”,即使。(2)“民”,一般人;“从事”,做事;“几”,接近;“慎”,审慎。参考答案:(1)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即使国家很强大,也一定会陷入危险。(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11.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解析:①由“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可知,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②由“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可知,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③评析:老子主张的“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韩非子主张要使用法律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是二者结合,即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参考答案: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②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③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法度彰明,忠臣就能自我勉励;惩罚坚决(执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自我勉励、奸臣停止作恶而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的国家就是秦国。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破坏法治,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的国家就是崤山以东的六国。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自己成了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仗鬼神(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险。曹国依仗齐国而不听从宋国,齐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宋国便灭掉了曹国。楚国依仗吴国而不听从齐国,赵国攻打吴国的时候齐国消灭了楚国。许国依仗楚国而不听从魏国,楚国进攻宋国的时候魏国便灭掉了许国。郑国依仗魏国而不听从韩国,魏国攻打楚国的时候韩国就消灭了郑国。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君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魏国,依仗齐国、楚国可以利用,而使韩国越来越衰亡。所以依仗别人不能扩大自己的疆土,但韩国看不到这一点。楚国为了进攻魏国而对许、鄢用兵,齐国进攻任、扈而侵夺魏地;但这些都不足以保存韩国,而韩国不明白这一点。这些都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所以我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法术,那么即使国家小,却会富足;赏罚谨慎而诚信,即使民众少,国家可以强盛。赏罚没有准则,国家虽广大,但军队弱小,那么土地就不是他的土地,民众也不是他的子民。没有了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统治天下,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臣民又白白地取得赏赐。那些置国法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所以我说:这是指望古代君主那样的功绩,用古代君主给臣下的奖赏赏赐今天的人;君主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那么功劳就不显得尊贵。没有功劳的人受到奖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埋怨,那么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即使国家很强大,也一定会陷入危险。所以说:不可让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去谋划事情,不能让只有一点忠心的人掌管法制。三、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智囊般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__①__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

)。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对我们__②__,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是的,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它表明,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的自信与自尊受挫吗?老子的行踪可以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__③__。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__④__,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解析:第一处,根据后文“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可知,老子是一个令人害怕的人,故可填“望而生畏”。望而生畏:一见之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形容人态度威严或事务艰难令人畏惧。第二处,语境指老子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恋之意便弃同类而去,可填“如弃敝履”。如弃敝履:丢掉无用的东西,一点也不可惜。第三处,根据“神龙见首不见尾”可知,语境强调老子行踪不定,可填“神出鬼没”。神出鬼没:原指用兵灵活机动。后泛指变化迅速,出没无常,不可捉摸。第四处,前有“飞鸿”,语境强调“给我们留下”一些痕迹,可填“雪泥鸿爪”。雪泥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参考答案:①望而生畏②如弃敝履③神出鬼没④雪泥鸿爪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B.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因为失望和另有使命C.因为失望和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失他方D.又神奇般地消失他方,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解析:

“失望和另有使命”是对老子的猜想,此处应是推测语气,“大约”比“因为”更恰当,“或”比“和”更怡当,排除B、C两项。“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是猜测的原因,应放在前面。消逝:侧重于指永远消失,不会再出现。消失:侧重于指暂时的消失,还可能出现。“消逝”比“消失”更恰当,排除D项。14.请提炼概括上面两个文段的主要观点内容,不超过50字。解析:文段叙述主体是老子,找到描述老子的关键词语成句即可。第一段,结合“智慧”“阴谋”“望而迷惘”等关键词语可概括出:老子的智慧、阴谋令人敬畏,其出关举动令人迷惘。第二段,结合“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等语句可概括出:老子无情地弃同类而去,却又给后世留下了怜悯和慈悲。参考答案:老子的智慧、阴谋令人敬畏,其出关举动令人迷惘;他无情地弃同类而去,却又给后世留下了怜悯和慈悲。(二)阅读下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