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第13课 篇目(二) 上图书馆》课件_第1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第13课 篇目(二) 上图书馆》课件_第2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第13课 篇目(二) 上图书馆》课件_第3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第13课 篇目(二) 上图书馆》课件_第4页
高中 语文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第13课 篇目(二) 上图书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篇目(二)

*上图书馆第13课四层学习内容1——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2——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3·4——浸润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课后素养评价目录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1一、作者简介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并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集诗人、翻译家、研究工作者于一身而各有成就。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课文助读与拓展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英文)。二、背景链接王佐良受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启发,回顾了自己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写下了《上图书馆》一文,文中介绍了上图书馆的乐趣与收获。一、词语运用(一)词语辨析1.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正误]

听了他的话,我豁然开朗,所有的忧愁都烟消云散了。(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语言建构与运用√2.气象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正误]

开春以来一度持续升温,25日最高气温竟达15

℃,27日气温又降至零下,真是气象万千,说变就变啊。()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词义不合语境[选词填空]漫步在济南城市街头,展现在眼前的,不仅是一幅__________的生态画卷,看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标语,在自己扬帆启程的生活航道里,洞开一片让人__________、激动不已的新天地。气象万千豁然开朗(二)易混辨析1.优雅·幽雅辨异同二者都有“雅致”的意思,都可以指环境,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优雅”指优美雅致或优美高雅,可以指旋律、姿态、环境、气质等。“幽雅”指幽静而雅致,除了雅致以外,特别强调幽静。“幽雅”主要指环境和氛围,通常是静态的。准运用现代化简易装配式住宅,不只是所处环境十分_____,更多的是内部布局风格高贵______。幽雅优雅2.牵强附会·穿凿附会辨异同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穿凿附会:强作解释,生拉硬扯,力图自圆其说。二者都有“生拉硬扯”的意思。但前者侧重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拉在一起,后者侧重强行解释讲不通的道理。准运用为了支撑自己的论点,他只好__________,胡乱分析。许多论据更是缺乏准确性,__________,生搬硬套。穿凿附会牵强附会二、标点辨识——冒号的作用冒号的主要作用有:①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②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③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④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⑤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用来总结上文。[即时训练]请判断下面各句中冒号的用法。1.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参考答案: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2.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参考答案: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3.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参考答案: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用来总结上文。4.同志们:现在我们开会了。参考答案: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2一、理清行文脉络文本整体把握二、把握主旨大意这篇文章回顾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表达了作者从中品味到的乐趣和对图书馆的礼赞,表现了作者对知识的崇敬,也反映出阅读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三、文本理解赏析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给“我”知识最多的这个“公书林”。至于老师们教的并不多。B.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那个下午时间消磨得很愉快。√C.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D.文中主要记述了“公书林”、清华大学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等几个图书馆。解析:A项,“老师们教的并不多”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并未说老师教的不多。2.下列对课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是为了引出论证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B.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记叙了不同地方的图书馆,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C.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一句与前面一句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D.第9段引用《哈姆莱特》中的台词是为了论证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地。解析:B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微点赏析(一)

把握文本内容1.文章第1段和第9段的两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①第1段间接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是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②第9段直接引用莎翁的话,表面上是赞美图书馆建筑的宏伟,实则是说图书馆的作用巨大,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地。重点任务突破2.文章结尾说“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作者“上图书馆”的奇趣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加以总结。参考答案:①在“公书林”图书馆翻阅英文小说,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②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同学好友们一起阅读西方经典名著,在知识和情感上进入了一个新世界。③在包德林图书馆,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里的氛围与抗日战争时作者的心情相符合;北平解放后,在那里纵情自由阅读。④在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高耸的大圆顶让作者想起了莎士比亚的台词,感受到了人的伟大。微点赏析(二)

理解句子的含意3.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暗淡”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暗淡”一词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4.如何理解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参考答案:“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表达了国内战争取得胜利后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与前面描写自己心忧家国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阅读表达共促作者在记述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时,多次写到自己因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心情。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也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示例)其实“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并不矛盾。读圣贤书时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闲暇之时就了解社会,浏览新闻,把握时代脉搏;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把“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结合起来,让圣贤书的理论开启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深刻认识社会,练就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能力,然后以我们的能力再去丰富圣贤书的理论,让圣贤书发扬光大,代代传承。浸润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四层学习内容3·4思维发展与提升——中国人的读书观[源于课堂]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了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正确的读书观。《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拓向课外]读书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阅读书籍,二是专指上学读书或系统学习。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不仅具有追求真理、热爱读书的文化传统,而且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读书观念。所谓读书观念,就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关于读书的认知和看法,包括何谓书、为何读、读什么、怎样读、如何用等几个方面。一、何谓书许慎《说文解字》:“著于竹帛谓之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简而言之,书就是文字的载体。从考古资料来看,充当文字载体的物质材料很多,包括树叶、石片、龟甲、兽骨、兽皮、布帛、竹简、木板、陶器、青铜器和纸张等。由于载体不同,书的称谓也不同,包括缯书、帛书、竹简、木牍、抄本、刻本、拓本以及通过电子设备阅读的电子书。为了进行图书管理,西汉刘向、刘歆将其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大类,即“六略”。随后,曹魏郑默、西晋荀勖和东晋李充等将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从而形成了古代最完整的图书分类体系。二、为何读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人是为了修养而学,今人则是为了夸耀和取悦于人,可见古今读书目的是有区别的。概而言之,中国人的读书目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其一,功名利禄。以读书作为追求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这是古人勤学苦读的根本动力和出发点。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也。”他的“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几乎被所有读书人奉为圭臬。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都是鼓吹读书做官的经典名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其二,安邦济世。儒家经典《大学》倡导“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强调读书是安邦济世、建功立业的基础。陆游《读书》诗云:“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顾炎武认为:“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即说明读书的目的在于安邦济世,为国为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明代顾宪成题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强调“读书不忘救国”,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三,修身养性。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就是说,读书是做人的根本。通过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扩展视野,陶冶情操,使人明理睿智,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颜之推指出:“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朱柏庐亦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这是将读书与修身联系起来,强调读书的非功利性。苏轼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曾国藩强调读书可以“变其气质”,都是这个道理。其四,休闲娱乐。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诗文一向被视为文学的正宗,戏曲、小说等则被视为闲书。然而,这些所谓的闲书却有广阔的市场,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明弘治刊本《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底页印有广告,文曰:“使寓于客邸,行于舟中,闲游坐客,得此一览始终,歌唱了然,爽人心意。”这段话通过说明读书的娱乐功效来刺激读者的购书欲,堪称古代书业广告的典范。三、读什么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终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供学生学习之用。他教导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强调通过“诗教”来加强个人修养,提升文化素质。自隋唐创立科举以来,尽管各朝代的考试科目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考试内容基本源自“四书”“五经”。南宋时期,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号称“四书”。他主张在学完“四书”后再学“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在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元、明、清三朝,均以《四书集注》作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于是“四书”“五经”便成了科举考生与社会公众的必读书。若要参加武举,则需要学习《孙子》《吴子》《六韬》等“武经七书”。或许是受孔子、朱熹等人的影响,后世学者逐渐形成了开列书目的传统,以便为晚辈后生提供指导。张之洞曾撰《

轩语》二卷和《书目答问》四卷,“于学术源流、门径,开示详明,令学者读书即可得师”。《书目答问》共收图书二千二百余种,分类按年代排列,注明作者、版本与卷数异同,并择要略加按语。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学热中,胡适开列《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一百九十种,章太炎开列《中学国文书目》三十九种,梁启超开列《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百六十种,鲁迅开列《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十九种,这些书目尽管多寡不一,但都被视为现代中国人的“必读书”。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以“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许多觉醒的知识分子睁开眼睛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于是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著作被大量地翻译出版。魏源编译的《海国图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尤其是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等数十种外国小说,都曾风行一时。此外,报刊的蓬勃兴起,也为民众阅读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四、怎样读关于读书的方法,古人通过实践总结,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朱熹认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他的弟子将其训导总结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方法之大成,被后世称为最系统的读书法。至于陶渊明自认“好读书,不求甚解”,杜甫主张“读书破万卷”,左宗棠强调“读书人要有蠢气”,则可以视为对各自读书方法的真切体悟。关于读书的博与约、学与问、学与思、信与疑等问题,古人也有深刻的论述。孔子自称“博学多识者”,多次强调要“博学于文”。由于孔子万世师表的表率作用,使博学成为历代学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然而,黄庭坚却批评道:“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家,不若精于一。”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应该是处理博与约关系的正确方法。除读书外,“问”也是增长知识的重要手段。孔子强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郑板桥指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对于学与思的问题,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夫之认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而且,“学愈博则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此外,敢于质疑他人,也是读书必不可少的方法。《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陆九渊强调:“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敢于质疑,实事求是,不盲目迷信,这才是读书的正确态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还对读书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清代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记录袁文清所言:“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他所总结的“读书五失”,值得引以为戒。五、如何用学与用、知与行是中国人读书观的重要内容,历来论述颇多。陆游指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他看来,书本知识固然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的知识也难免流于肤浅。正是基于对读书局限性的明确认识,所以古今都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强调学、问、思、辨与行的结合,涵盖做学问的一切方法。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和朱熹主张“知先行后”,强调“穷经以致用”。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主张读书与实践结合。王夫之则主张“行先知后”“力行而后知之真”。宋代刘彝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谁先谁后,学与用、知与行都是不可割裂的,应该相互结合。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这就是说,读书要力求深入,把握精髓,融会贯通,读了以后还要跳出书来,学会灵活运用,否则就会成为一个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例如,南朝陆澄“读《易》三年,不解文义”,

人称“书厨”。唐代李善“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成了“书簏”。这些读书人的失败教训,值得认真汲取。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记载着无数中国人勤学苦读的感人事迹,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负薪挂角、圆木警枕等成语故事,更是古人刻苦勤勉的生动例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韩愈勤勉治学的生动写照。“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颜真卿的谆谆教诲。“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对读书的真切感悟。因此,通过对中国人读书观及其演变的探讨,可以正确认识和继承其合理内核,发挥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激励更多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读书,从而形成“全民阅读”的社会新风尚。课后素养评价一、语言文字运用保分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也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部分的好奇心。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

)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摘编自王佐良《上图书馆》)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好香的菜——你们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说道。B.“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D.你不能如此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的人。解析:D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均表示补充说明。A项,表示语意转折。B项,表示声音延长。C项,用在引文后,标示作者、出处或注释者。√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分句间语序不当,根据“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可知,“我”只是翻着图画去了解外间世界,所以原句分句间的语序不符合前文语境;二是状语语序不当,“部分”应修饰谓语“满足”。参考答案: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3.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B.给我教益极多的清华,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C.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D.清华给了我极多的教益,这当中我的一大恩师是它的图书馆。√解析:前文的表述对象是“清华”,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下文应延续上文的话题“清华”,故排除B项。根据语境可知,“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而图书馆给我的教益是其中的一个,语境突出强调了图书馆在这些教益中的独特作用,而“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并列关系,故排除A项。“这当中我的一大恩师是它的图书馆”不符合表述习惯,故排除D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有着浓郁诗人情怀的王佐良,在对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诗歌进行批评时,就已跳出了一般研究中习惯性追溯其异域养分吸收的逻辑,选择重点观照诗人如何在汲取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的同时,充分接受本民族

的诗歌传统滋养,并在契合与碰撞的过程中,努力尝试超越性创造。在他看来,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虽深受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却依然保持了鲜明的民族色彩。

如此冷静而深邃的审视与思考,似乎也符合他温良和善的性格。即便长时间蜗居于清华大学的照澜园,空间狭小,被书山包围着,连一张大一点儿的书桌也放不下,但他仍

,每有新见,便立刻欣然落笔。每日骑自行车上下班,匆匆穿行于校园内外,他那

的面庞,许多老清华人和老北外人至今犹记。于平凡中见优卓,在包容里显超越,他的为人、为事、为学竟也如此自然地“契合”。

有着丰富的现代诗歌阅读与创作经验的王佐良特别强调,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必须关注诗人身处的文化语境,必须从诗人的视角、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的言说方式,去悉心体悟诗歌文本,在“文化互鉴”中,进行诗情、诗意、诗境的契合与超越。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

解析:①处,根据语境,这里要填写关于中国诗歌特点的成语,又结合前文“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这个信息可知,此处应填写和历史悠久意思有关的成语,如“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形容历史悠久;②处,根据“蜗居”“仍”“欣然落笔”等信息可知,此处应填表示人物愉悦心情的成语,如“怡然自得”。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③处,结合前面人物的愉悦心情,此处修饰“面庞”的成语应和愉悦心情对应起来,故可填“笑容可掬”。笑容可掬: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参考答案:①源远流长②怡然自得③笑容可掬5.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把字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解析:画波浪线句子是个被字句,本题是要求将被字句改为把字句。只要确定主语“书山”,谓语“包围”和修饰“包围”的状语“把他”便可。其中状语“把他”是根据画波浪线句子前后文的内容推断出的。参考答案:书山把他包围着。二、阅读理解增分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二: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和塑造的过程。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看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看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即内容好、销售好,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四书五经”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节选自《光明日报》)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B.花力气、下功夫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