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消渴_第1页
中医内科学-消渴_第2页
中医内科学-消渴_第3页
中医内科学-消渴_第4页
中医内科学-消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学一消渴

1、〃消渴〃上消临床表现突出的症状是

A、消谷善饥

B、烦躁不安

C、身体消瘦

D、烦渴引饮

E、尿频量多

2、下列各项,除哪项外,均是消渴发病的主要病机

A、燥热

B、气虚

C、阴虚

D、血瘀

E、水停

3、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是

A、肺、脾、肾

B、肺、胃、肾

C、心、肝、肾

D、肝、脾、肾

E、脾、胃、肾

4.患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时或尿甜,口干舌燥,舌

红,脉沉细数。治法宜用

A、清利湿热

B、清热化湿

*滋阴固肾

D、健脾益肾

E、滋肾壮阳

5、患者烦渴多饮半月余,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

红,苔黄,脉洪数有力。治则宜用

A、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B、养阴润肺,生津止渴

C、清胃泻火,养阴保津

D、滋阴固肾,生津止渴

E、滋养胃阴,生津止渴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消渴上消的主要病机是:肺热津伤。所以临床症

状表现比较突出的是:烦渴引饮。

2、【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消渴病机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阴虚为本,燥

热为标,久则气阻两虚,阻阳俱虚或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无水停.

3、【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消渴其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

关键。

4、【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下消之肾阴亏虚证。证候主症:尿频量多,混浊

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

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固肾。

5.【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上消之肺热津伤证。证候主症:口渴多饮,口舌

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细目四消渴

要点一概述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种疾病。

要点—病因病机

(一)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

(二)病机

消渴的基本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其病变的脏腑

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本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

虚火、浊瘀。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

标,两者互为因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

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

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

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

症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

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严重者可因阴液极

度耗损,虚阳浮越,而见烦躁、头痛、呕恶、呼吸深快等

症,甚则出现昏迷、肢厥、脉细欲绝等阴竭阳亡危象。二是

病久入络,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目消

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要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等具有特征性

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目嗜

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瘠、胸痹心

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

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鉴别诊断

1.消渴与口渴症

两者都可出现口干多饮症状。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个临床

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

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

伴多食、多尿、消瘦等消渴的特点。

2.消渴与瘦病

两者都可见多食易饥、消瘦症状。瘦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

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

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例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

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瘦肿有形则与消

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等症。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首先分清三消的脏腑病位。多饮症状较为突出者为上消,以

肺燥津伤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为中消,以胃热炽盛为

主;多尿症状较突出者为下消,以肾虚为主。

其次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

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

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

虚0

其三辨本症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

渴病本症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

一特点。本症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

次。

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

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

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最后确诊为本

病。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

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

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

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

治法。

(三)证治分类

1.上消

肺热津伤证

证候: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

红,苔薄黄,脉洪数。

证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苓、

知母。

加减: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

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

参、黄黄、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

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

冬、天花粉、黄苓、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

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选

用。

2.中消

(1)胃热炽盛证

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

黄,脉滑实有力。

证机概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桅子、玄参、生地黄、麦

冬、川牛膝。

加减: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

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

人参汤6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

正,甘草、粳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2)气阻亏虚证

证候: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潺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

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证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黄黄、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木香、

霍香、葛根、天冬、麦冬。

加减: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黄苓清肺;口渴明显加天

花粉、生地养阴生津;气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敛气生

津;食少腹胀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

3,下消

(1)胃阴亏虚证

证候: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

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

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怀山药、茯

苓、泽泻、丹皮。

加减:阴虚火旺而烦燥,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

知母、黄柏造阴泻火: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螺峭

等益肾缩尿: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

可加党参、黄芭、黄精益气。若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

吸深快,阴伤阳浮者,用生脉散加天门冬、鳖甲、龟甲等育

阴潜阳:如见神昏、肢厥、脉微细等阴竭阳亡危象者,可合

参附龙牡汤益气敛阴,回阳救脱。

(2)阻阳两虚证

证候: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澧一,面容憔悴,耳

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

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怀山药、茯

苓、附子、肉桂。

加减: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蝶靖、覆盆子、金樱

子等益肾收摄;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茜、

黄精补益正气;阳痿加巴戟天、淫羊蕾、肉欣蓉;阳虚畏寒

者,可酌加鹿茸粉0.5克冲服,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

生化。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

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如丹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