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第二单元 进阶一 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原卷版_第1页
08 第二单元 进阶一 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原卷版_第2页
08 第二单元 进阶一 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原卷版_第3页
08 第二单元 进阶一 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原卷版_第4页
08 第二单元 进阶一 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6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3.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观点。1.核心素养落实[文本联读]从表达技巧上来说,《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在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又有哪些相似之处?[读写联动]你对“有用”与“无用”有什么思考?请结合具体例子,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思考和理解。2.吟诵国学经典[文化常识]辐、毂、石[国学经典]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八章》)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③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④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庄子·达生》)3.必会学考对接判断句式的翻译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老子跟孔子同时,相传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老子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一般认为,《老子》一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名家评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司马迁春秋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而老子为周王朝守藏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情境活动]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诸侯混战,统治者好大喜功,强作妄为,相互征伐,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无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闪烁辩证光芒的哲理经典——《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议。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现实。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______”“知足”“________”,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________,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活动一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1.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中国文化史》)本课所选《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这种对待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说说课文中谈了哪几组关系,老子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2.《老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请结合选文进行分析。(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约为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学问渊博,能言善辩,是一个因愤世、厌世而遁世的没落知识分子。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的思想核心是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其源出于老子,又从消极和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魏晋以后,与老子并称“老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二月被封为“南华真人”。[名家评说]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明代徐渭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清代胡文英战国时代,各种不同学派蜂拥而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和名家学派是相对立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立场是鲜明突出的。他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强烈不满,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清静无为,逍遥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庄子》自然产生了。汪洋恣肆的道家经典——《庄子》《庄子》是庄周及其门人以及后学所著,被道教奉为《南华经》,属于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想象力极强,文笔变化多端,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具体特点如下:(1)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2)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色彩;(3)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4)文章汪洋恣肆,结构富于跳跃性,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活泼,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本文中,惠子仅从________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活动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庄子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阅读文本,概括惠子和庄子对大瓠的看法各是什么?分别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处世态度?(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表达技巧上来说,《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在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又有哪些相似之处?(见教材P50“学习提示”第1、4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式的翻译[从教材中学]本课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判断句,如“非不呺然大也”,“非”表否定判断;“则所用之异也”,“则”表判断;“能不龟手一也”,“也”表判断。[到高考中去]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动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等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高考对判断句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文言断句和文言句子的翻译中。(一)掌握判断句常见类型1.“……者,……也”句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2.“者”“者也”句如: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3.“也”字句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4.“为”字句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5.“是”字句如: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6.用“皆、乃、即、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如: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登泰山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7.无标志如:臣本布衣。(《出师表》)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二)答题方法1.了解特征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齐国之美丽者”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2.把握“是”字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3.判断标志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种方法进行判断。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迁移应用]1.(2021·全国乙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9·江苏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主题感悟与写作材料一:庄子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五石之瓠》中,惠子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认为可以“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材料二: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阅读上面的材料,你对“有用”与“无用”有什么思考?请结合具体例子,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思考和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技法学习与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