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4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而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材料二: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的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校。“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类。“蒸沙砾石然虏云,沸浪突波煎汉月。”《天山歌送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丝路沿线各类遗存众多,大量宫殿遗迹宏伟壮丽,与赋体文学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赋予政治与审美意蕴。B.长安帝陵众多,带给文学书写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C.天山南北两麓三条向西通行的丝绸之路上,文学会随绿洲发生发展,交通路线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传播状况。D.岑参西域活动地域之广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这使他诗中对西域地名有较多的记录,其经历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带给文学书写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由此形成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错,因果倒置。原文“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可见是“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故选B。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人文地理价值。B.对唐诗中有关西域的各种信息、唐代诗人从军西域的经历等材料中蕴藏的机制、关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的研究路径。C.楼兰作为丝路邦国,文明文化早已遗失,而唐诗中反复书写的“楼兰”,其实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D.边塞诗中陌生事物出现的比熟悉的东西多,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错,原文“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可见是写入陌生事物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不是“以‘熟悉’写‘陌生’”。故选D。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观点的一项是()(3分)A.“阳关”以西已是穷荒之地,唐人反复书写,反映了汉时“阳关大道”到唐后期屡被外族侵扰的盛衰变化。B.丝路南道上的精绝国,在公元3世纪以后就已神秘消失,却因为唐人的记述获得了文学新生。C.唐诗经常“以汉喻唐”,汉代西域旧地名“河西四郡”常出现于唐人笔端,成为国力强盛的文化符号。D.李白《战城南》诗中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用万里征途来形容西域地区的遥远,进而表达士兵的疲惫之态与思乡之情”,没有增加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故选D。4.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相关文字“轮台”释义汉武帝盛年李广利攻占轮台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汉书》大汉武力征伐对象晚年下诏驳回轮台屯田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汉书》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弃之地初盛唐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岑参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中晚唐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李商隐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兵黩武A.盛唐时期设立的轮台县比汉代的“轮台”地理位置更远。B.初盛唐诗人好借汉代轮台典故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C.中晚唐诗人多借用轮台意象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D.“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C.“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错,应是表达借轮台讥刺穷兵黩武之“悲”。故选C。5.结合两则材料,从“边塞诗”创作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6分)【答案】(1)①“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内容),“陇头”等成为边塞诗中的重要题材。②丰富了边塞诗的主题(情感),出现了征人思乡、反战等主题。(2)边塞诗的创作赋予了“丝路遗存”丰富的内涵。边塞诗人将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附加在“丝路遗存”上,增添了“丝路遗存”的文化内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①由“‘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可知,“丝路遗存”丰富了边塞诗的题材(内容),“陇头”等成为边塞诗中的重要题材。②由“‘陇头诗’……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楼兰……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可知,丰富了边塞诗的主题(情感),出现了征人思乡、反战等主题。(2)由“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楼兰……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可知,边塞诗的创作赋予了“丝路遗存”丰富的内涵。边塞诗人将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附加在“丝路遗存”上,增添了“丝路遗存”的文化内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种在诬蔑里的决心唐弢路边的小草悄悄地发了芽,随着时序,又悄悄地枯去了,这不过是跟着自然的法则在荣枯,说起来,毫不足奇。然而,即使是这样平庸的生息,这样不被注意的一根小草吧,对于受过它的荫覆的虫蚁,这变故却是一种悲哀——深切而不易于退去的悲哀。我的对于死去的父亲,那哀念,也正如虫蚁之于小草,虽不足取,但于自己是深切的。他活得平庸,也死得平庸,泥土一盖上身,人们就把他从记忆里撵出,忘掉了,只有我还时时想起,又因这想起而苦恼,而悲哀而至于无法摆脱。用来抵抗这无法摆脱的,我就只有写一点,写出那最使我怀念的一点来——我们有一种古老的意思,以为搦锄头柄人家的子弟,不需要多读书,因为那命运注定是种田坯。受了世俗观念播弄的父亲,只在私塾里念了两年书,所读的是什么呢?我不清楚,从他后来的谈话揣测起来,大概是《百家姓》和《幼学琼林》吧,但也说不定,说得定的,是他的对于失学的懊恨。他做的事太多,识的字太少了。每次当我看见他提起笔,颤巍巍地在纸上签名的时候,那脸色,总是非常黯淡,我明白:他的心是痛苦的。这痛苦使他有了最大的决心。我们村里虽然没有巨富之家,但小康是有的,高墙头,小老婆,鸦片烟枪,一件不少,只是找不出一个中学生。有钱人家的子弟,小学毕了业,就被送到钱庄里,南货店里,当学徒去了。贫穷的呢,留在乡下,是种田坯。我也是种田坯之一。从我应该念书的时候起,家道更不如前了,按例,连进学校的福份也没有。但是父亲的决心,终于打破了那习惯,我不但进了学校,和富家子弟坐在一起,而且一年一年念下去,好像在和他们比赛似的。对于绅士们,这也真是一个极大的侮辱吧,因此招来了普遍的不满。而填补这不满的,是冷嘲和诬蔑,有一回,一个绅士甚至得意地说:“连粪缸基地也卖把我了,还给读书,死不觉悟!”在乡下,穷到卖田卖屋,一定会被看成没有出息,但还不足为奇,只有粪缸基地是不能卖的,一卖,这就把子孙的根基也卖掉了,据说后代就不会“发”。那位绅士的舌头,是尖成两叉的,他诬蔑了我的父亲,也断定了我的前途。说得那么肯定,不久,就纷纷传开去,连祖母和母亲也怀疑起来。以侮辱还侮辱,对于绅士们,父亲是决不宽容的,也不因谣言而灰心。我仍旧读着书。然而穷人而要读书,毕竟还是一件大罪案。可恨我又没有使自己变成小孩的法术,竟一年一年长大起来,长大而犹读书,好像脸上给刺了字,更加见不得人了。有一次,父亲带我到一个本家去拜年,这本家和父亲很相得,对于我的读书问题,从来没有当面反对过,自然,腹非一定是早已腹非了的,也许因为腹非得太久的缘故吧,这一回,终于忍不住了,他明明是知道我的年纪的,一见面就问道:“长得多高大呀!像成人呢,几岁了?”我一看来势不妙,低下头,一声不响。父亲回答道:“十四岁了!”“真快!真快!我家阿强是十六岁成家的。你的……嗨嗨!还在念书。”“唔!”父亲含糊地答了一声。“你到底预备给他干什么呢?这样下去,人家会笑话的!”这真是单刀直入。他说完了,拼命吸着水烟,仿佛水烟筒里出了妖孽似的。“我看,还是找一着生意吧,三年学满,也可以有三五元钱一月,饭总可以吃人家的喽,还不要出学费。嗨!你真傻!现在是民国了呀,难道还想他读书赶考吗?况且,你家是世代种田的!嗨嗨!”这“嗨嗨”颇有效力,父亲知道我不能再耽在乡下了,距高小毕业还差半年,就摒挡些钱,让我转学到上海去,从此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冷嘲和诬蔑,但我的父亲所受的,一定比先前更多,更厉害。在上海过了一年,到得一九二八年春天,我就决定不再念书了。每天躲在家里,算算开学的日子近起来,我的心越是悲苦,但一点也没有法子想。开学了,一天,两天,三天,我完全绝望了。学校写信来问我为什么不再去读书,因为不愿意说出原因,就推说身体不好,不能再用功。几天以后,得到上海方面一个远房亲戚的通知,说是有个工作可以为我介绍,连忙出来,不料机会已经错过,那位亲戚对父亲说:“还是让他继续读书吧,我可以供给膳宿的。”父亲立刻答应了,一面就计划怎样来酬谢他。我又进了那个学校,无条件的取消了不能用功的前言。为了要筹措这几年学费,父亲卖去了仅有的几亩田,欠了不少债,受尽绅士们的非难轻蔑。等到我自己私下找到职业,坚决表示不再读书的时候,他已经因为经济的逼迫,神经失常。三年后,带着诬蔑和冷嘲,默默地死去了。我先后读了十年书,仿佛犯了弥天大罪,辱没了祖宗似的,使绅士们不平了小半世。奴隶的命运竟是这样不容易摆脱的!我看见了周围的压迫、侮辱、剥削,看见了冷嘲和诬蔑,但是,也看见了种在这诬蔑里的决心,我是受着这决心的荫庇长大起来的。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父亲“活得平庸,也死得平庸”,这里的“平庸”不含贬义,只是平常的意思。其实父亲是一个老实、悲苦、执著的农民,他的遭遇令人为之心酸。B.父亲小时受到“世俗观念播弄”,只念了两年书就失学了,后来回想起来及其痛苦、悔恨。这是他日后下定决心、坚决要让儿子读书的重要原因。C.文章使用不少方言土语,如“搦锄头柄”“连粪缸基地也卖把我了”,这对多数读者来说,增加了阅读障碍,因此文学作品应尽量少用方言土语。D.文章叙事怀人,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因为作者写作本文是有感而发,是“情动与中而形于言”。这也提示读者,作文不可为文造情,无病呻吟。【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增加了阅读障碍……”错误。文章中虽有不少方言土语,但比较容易理解;方言土语具有独特魅力,对塑造人物形象,凸显地域特色有较大作用,只要不过于偏僻或者滥用,是可以适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故选C。7.关于文中“父亲带我到一个本家去拜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家和父亲彼此投合,不好当面反对“我”读书,然而心里对此是十分不以为然的。B.本家说“我家阿强是十六岁成家的”,意在暗示“我”年纪已不小,应该独立谋生了。C.本家拼命吸水烟,“仿佛水烟筒里出了妖孽似的”,通过比喻生动表现了其心理状态。D.本家眼界狭小,认为民国时期既然不能够“读书赶考”,因此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读书。【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C.“通过比喻生动表现了其心理状态”错误。“仿佛水烟简里出了妖孽似的”只是“我”对那位本家拼命吸水烟时心理状态的一种想象,不能一看见有“仿佛”“似的”等喻词就认为是比喻。故选C。8.作者酷爱古典诗词,文章第一段即颇具诗性特征。试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答案】①艺术手法:比兴。文章先言小草与其荫覆下的虫蚁,以引出去世父亲与“我”的故事。二者关系相似,可谓“兴中含比”。②表达效果:比兴手法的运用,既生动贴切地暗示了可怜的父亲与“我”的关系,也使情感抒发得更为含蓄深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文章第一段采用颇具诗性的比兴手法。“这样不被注意的一根小草吧,对于受过它的荫覆的虫蚁,这变故却是一种悲哀”,文章先说小草与其荫覆下的虫蚁的关系,小草虽然毫不足奇,但对于虫蚁来说,它的枯去却是悲哀的;从而引出父亲与“我”的故事,父亲与小草一般平庸,但之于我来说“死去的父亲,那哀念,也正如虫蚁之于小草,虽不足取,但于自己是深切的”,二者关系相似,可谓“兴中含比”。比兴手法的使用,形象生动的暗示可怜的父亲与“我”的关系,也使情感抒发得更为含蓄深沉。9.文章以“种在污蔑里的决心”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答案】①刻画形象。父亲受尽冷嘲与诬蔑,却决不动摇,要“我”读书。以此为题,将命运悲苦、爱子情深的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更为鲜明动人。②抒发情感。题目以饱蘸血和泪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对旧社会的愤懑、控诉之情。③设置悬念。“决心”而能“种”,出人意料,让读者急欲读下去,一探究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以及作用的能力。理解标题“种在污蔑里的决心”的作用,可以从一下几个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结合“而填补这不满的,是冷嘲和诬蔑,有一回,一个绅士甚至得意地说:‘连粪缸基地也卖把我了,还给读书,死不觉悟!’”“以侮辱还侮辱,对于绅士们,父亲是决不宽容的,也不因谣言而灰心。我仍旧读着书”等处可知,因为要供我读书,父亲受尽了冷嘲热讽,甚至是诬蔑,却决不动摇,要“我”读书。以“种在污蔑里的决心”为题,命运悲苦、爱子情深的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更为鲜明动人。从情感的表达方面,父亲因为供我读书而饱受的非议与污蔑,给我的内心也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对父亲充满了感激、怀念之情:“但我的父亲所受的,一定比先前更多,更厉害”“他活得平庸,也死得平庸,泥土一盖上身,人们就把他从记忆里撵出,忘掉了,只有我还时时想起,又因这想起而苦恼,而悲哀而至于无法摆脱”,同时也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控诉“我先后读了十年书,仿佛犯了弥天大罪,辱没了祖宗似的,使绅士们不平了小半世。奴隶的命运竟是这样不容易摆脱的!”“我看见了周围的压迫、侮辱、剥削,看见了冷嘲和诬蔑,但是,也看见了种在这诬蔑里的决心,我是受着这决心的荫庇长大起来的”,以“种在污蔑里的决心”为题,饱蘸作者的血和泪。从表达的效果来看,以“种在污蔑里的决心”为题,设置悬念。“决心”而能“种”,出人意料;“污蔑里的决心”,令人与欲一探究竟,激起阅读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材料一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而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副公知之,故买胥靡。(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今、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敢。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同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晋文公将欲明刑以亲百姓于是合诸卿大夫于侍千宫颠颉后至吏请其罪,君曰:“用事焉。”吏遂断颠颉之脊以殉。晋国之士,稽焉皆惧,曰:“颠颉之有宠也,断以殉,况于我乎!”举兵伐曹、五鹿,又反郑之埤,东卫之亩,胜荆人于城濮。三军之士,止之如斩足,行之如流水。三军之士,无敢犯禁者。故一假道重轻于颠颉之脊,而晋国治。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天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违,而况疏远乎!”故天下知用刀锯于周庭,而海内治。故曰: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节选自《商君书·赏刑第十七》)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晋文公将A欲明刑B以亲C百姓D于是E合F诸卿大夫G于侍H千宫I颠颉J后至K吏L请其罪【答案】DIK【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文公想要严明刑罚使百姓亲近,于是在侍千宫招集卿相、大夫,颠颉来晚了。执法官请示晋文公如何定罪。“明邢”是“晋文公”的谓语,并且“亲百姓”是“明邢”的目的,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姓”处断开,即在D处断开;“合”的宾语为“诸卿大夫”,并且“于侍千宫”是“合”的地点状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宫”后面断开,即在I处断开;“后至”是“颠颉”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至”后面断开,即在K处断开。故在DIK处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行:无法推行,与“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中的“不行”意义不同。B.之:助词,用于调整音节。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的“之”用法相同。C.去:离开。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去”意义相同。D.假:凭借,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假”意义相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A.正确。“无法推行/不能通行”;句意:因此刑罚执行得不严格,禁令就无法推行。/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B.“助词,用于调整音节”“用法相同”错误。“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用于调整音节”;句意:有关的解说在董子巡视石邑和子产教导游吉的故事中得以体现。/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C.正确。均为“离开”;句意:领队要远离乐池。/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D.正确。均为“凭借”;句意:一次借用颠颉犯轻罪而处以重刑的办法。/凭借舟船的人,却能横渡江河。故选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认为成欢太过仁慈使国家走向衰弱,卜皮太过仁慈使国家最终灭亡。B.商鞅认为凡是不服从国君命令、违反国家法禁、破坏国君法律的都是死罪。C.商鞅认为要加重刑罚。如一人有罪就株连他人,那么百姓就不敢以身试法。D.商鞅认为先王制定法令的不是想要伤害百姓,而是为了杜绝奸邪阻止犯罪。【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成欢太过仁慈使国家走向衰弱,卜皮太过仁慈使国家最终灭亡”错误。由原文“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可知,成欢认为齐王太仁慈会削弱齐国,卜皮认为魏王慈惠将走向灭亡。故选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2)同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答案】(1)君主如果太过仁慈,法制就建立不起来;如果威严不足,臣子就容易以下犯上。(2)官吏的同僚,知道他们的罪行,向国君揭发,不仅自己能免罪,无论贵贱,都能继承那位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爱多者”,为省略句,补出主语“君主”,“立”,建立;“侵”,侵犯。(2)“同官之人”,官吏的同僚;“讦”,揭发;“无”,无论。14.韩非子说“公孙鞅重轻罪”,请翻译这句话,并结合文本概括他这样说的依据。(3分)【答案】①商鞅主张对犯小错的人重罚。②商鞅主张加重刑罚,株连他人。③商鞅对晋文公腰斩颠颉、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持赞成态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重要句子以及概括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得分点:“重”,对……重罚;“轻罪”,犯小错。由原文“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可知,商鞅主张加重刑罚,株连他人。由原文“故一假道重轻于颠颉之脊,而晋国治。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天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违,而况疏远乎!’故天下知用刀锯于周庭,而海内治”可知,商鞅对晋文公腰斩颠颉、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持赞成态度。参考译文:材料一:君主如果太过仁慈,法制就建立不起来;如果威严不足,臣子就容易以下犯上。因此刑罚执行得不严格,禁令就无法推行。有关的解说在董子巡视石邑和子产教导游吉的故事中得以体现。所以孔子要谈论降霜,殷法规定对把灰烬倒在街上的人施以重刑;领队要远离乐池,而商鞅主张对犯小错的人重罚。因此丽水的金子会守不住,而积泽的火会没人扑救。成欢认为齐王太仁慈会削弱齐国,卜皮认为魏王慈惠将走向灭亡。管仲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要分斩尸体;卫嗣君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要花钱把逃犯买回来。材料二:统一刑罚,是指刑罚不论等级,从卿相、将军到大夫和百姓,有不服从国君命令的、违反国家法禁的、破坏国君法律的,就是死罪,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后来触犯刑罚,不减轻刑罚。从前做过好事,后来有过失,也不因此而破坏法令。忠臣、孝子有过失,根据罪过的大小来判罪。执法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执行国君法令的,死罪,不赦免,加刑至三族。官吏的同僚,知道他们的罪行,向国君揭发,不仅自己能免罪,无论贵贱,都能继承那位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所以说,加重刑罚,一人有罪,株连他人,百姓就不敢以身试法,百姓不敢以身试法,就可以不用刑罚。先王制定法令,有将人处死的,有砍断犯人脚的,有刺犯人面的,这不是想要伤害百姓,而是为了杜绝奸邪阻止犯罪。因此要杜绝奸邪阻止犯罪,没有能比得上加重刑罚的了。刑罚重而坚决执行,百姓就不敢以身试法,所以国家就没有犯罪受刑的人。国家没有受刑的人,因此说:严明的刑罚不会造成杀戮。晋文公想要严明刑罚使百姓亲近,于是在侍千宫招集卿相、大夫,颠颉来晚了。执法官请示晋文公如何定罪,晋文公说:“按规定办吧。”执法官于是腰斩了颠颉来示众。晋国的百姓都很害怕地说:“颠颉那样受宠,还要被杀死示众,何况我们。”后来,晋文公发兵进攻曹国和五鹿,又推翻了郑国的城墙,把卫国的田垄改为东西方向,在城濮战胜楚国。命令三军战士停止,就像被砍断了脚一样停止;命令他们进攻,就像流水一样迅速。三军士兵没有谁敢违反禁令。一次借用颠颉犯轻罪而处以重刑的办法,晋国就得到治理。古时周公旦杀死管叔,流放霍叔,说:“他们是犯法的人。”天下的人都说:“亲兄弟犯罪,都不能免刑,更何况疏远的人?”天下人都知道周公将刑罚用在了朝廷,国内得到治理。因此说:严明的刑罚用到一定程度就能不用刑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节选)李白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严光①桐庐溪,谢客②临海峤。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注]①严光,字子陵,东汉初隐士。②谢客,谢灵运,南朝时山水诗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概言自己在宫禁中的生活状态,“晨趋”“夕待”正是诗人入宫以来的形象写照。B.三、四句写诗人博览群书,深入钻研其中奥妙轻松自如,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悦。C.诗人以青蝇比喻那些势利的庸俗小人,而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D.这首诗一反李白常有的奔放激情和奇特想象,语言平实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B项,“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悦”错。诗人表面上是写读书的闲情逸致,实际上是暗示这快意的读书恰是失意的寄托,反衬出他在翰林院供职时无聊烦闷的心情。16.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建功立业之后,就要辞别官场尘世,去水边垂钓。②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去隐居山林的理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谢人间”“投钓”等体现了诗人对功名的态度以及功成名就之后的归隐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离骚(节选)》中,可以证明“既因为屈原佩戴香蕙而遭贬黜,又因为他采集白芷而给他加上罪名”的句子是“,”。(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通过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来侧面衬托蜀道难的句子是“,”。(3)在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两句,诗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的痛恨之情。【答案】(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字词:蕙纕、揽茝、扪参、胁息、抚膺、废池三.语言文字运用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制度失效()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正所谓:“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这警示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觉并()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时代是__①__,实践是__②__。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就是要__③__、__④__,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深化、拓展、升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规律性认识。应当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只有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__⑤__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表示往往他山之石矢志不渝B.表示常常前车之鉴始终不渝C.表明往往前车之鉴始终不渝D.表明常常他山之石矢志不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表明:表示清楚。表示:①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②事物本身显出某种意义或者凭借某种事物显出某种意义。括号前面说的是“历史经验”,用“表明”更合适。第二处,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前者强调一定的规律性,后者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且时间相隔不久。根据语境,用“往往”更合适。第三处,前车之鉴:指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他山之石:比喻能够帮助自己弥补缺失或提高水平的外力。在语境中,括号前面的内容主要强调失败的教训,应该用“前车之鉴”。第四处,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一直不变。矢志不渝:发誓立志,决不改变。此处两个词语均可使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B.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C.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D.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压力,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整个语句的主语是“我们党”,中间的“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将主语偷换成了“科学理论思维”,应将“科学理论思维”放到“缺乏”之后,据此排除A、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承受”与“使命”不能搭配,应改为“承受……压力”或“肩负……使命”,据此排除C项。20.请根据语境,把下面的五个短语分别填在文中序号处,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在每个短语后的横线上写上序号即可)(5分)理论之源: 思想之母:根据时代变化: 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答案】理论之源:②思想之母:①根据时代变化:⑤把握时代特点:③直面时代课题: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衔接连贯的能力。这五个短语可以分为两组,“理论之源”“思想之母”属于第一组,可填写在第①②处,根据“实践”与“理论”的对应性,可确定“理论之源”放在②处,“思想之母”放在①处。另外三个短语是一组,根据第⑤处横线后面的“实践发展”可知,“根据时代变化”放在⑤处最合适;然后分析剩下的两个短语“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的逻辑关系可知,应在“把握时代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课题”,所以“把握时代特点”放在③处,“直面时代课题”放在④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不超过25个字。(4分)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对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了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答案】(示例)要长期坚持努力,逐渐化解大学生的经典阅读危机。2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5分)示例: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这是正确做事不服输的精神。材料:坚持进取借力不到长城非好汉他山之石可攻玉咬定青山不放松登高而招锲而不舍逆水行舟借力打力绝不气馁定点打铁【答案】①锲而不舍,定点打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正确做事坚持的精神。②逆水行舟,绝不气馁,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正确做事进取的精神。③登高而招,借力打力,他山之石可攻玉,这是正确做事借力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就本题而言,解答时先要对材料中的词语意思进行理解归类,然后再比对示例,分析其句间关系,最后参照示例作答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界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分界,或某种事物、状态的限度、止境。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界限:人际界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