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_第1页
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_第2页
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_第3页
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_第4页
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TOC\o"1-2"\h\u29953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36130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 3249031.1.1定义 3238701.1.2发展 422056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417701.2.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154431.2.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13950第2章建筑设计与节能 4257182.1建筑朝向与体型系数 45272.1.1建筑朝向选择 5317312.1.2体型系数优化 5314042.2建筑保温与隔热设计 5194592.2.1保温材料选择 5305692.2.2保温层厚度设计 5161632.2.3隔热设计 6209012.3高效门窗与遮阳系统 6181142.3.1高效门窗选型 6257122.3.2门窗设计 6193362.3.3遮阳系统设计 628741第3章可再生能源利用 6257783.1太阳能热水系统 6198263.1.1概述 6141553.1.2系统分类 7273643.1.3技术原理 793043.1.4节能效果 7174603.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7258963.2.1概述 743843.2.2系统分类 7285243.2.3技术原理 7168603.2.4节能效果 717303.3地热能利用技术 7140453.3.1概述 7204353.3.2地热能分类 8225423.3.3技术原理 864583.3.4节能效果 83723第4章建筑室内环境质量 8288774.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8320864.1.1新风系统设计 840954.1.2空气净化技术 8308884.1.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8164964.2室内温湿度调控技术 8309184.2.1恒温恒湿系统设计 886804.2.2高效除湿技术 9277814.2.3智能控制系统 9177494.3噪音与振动控制 9125124.3.1声学设计 9277764.3.2设备选型与布局 9241404.3.3噪音治理 931889第5章绿色建筑材料 9250145.1节能型建筑材料 9249935.1.1定义与分类 9179865.1.2保温隔热材料 9214785.1.3节能门窗 10323355.2环保型建筑材料 10131245.2.1定义与分类 10115945.2.2绿色陶瓷 1051795.2.3环保涂料 10167175.2.4生态木 10126955.3循环再生建筑材料 10252595.3.1定义与分类 10205545.3.2再生混凝土 10124935.3.3再生砖 10203045.3.4废渣混凝土 1116146第6章水资源利用与节水技术 11111616.1雨水收集与利用 1165436.1.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1164496.1.2雨水净化处理技术 1163636.1.3雨水利用途径 1134996.2中水回用技术 11177516.2.1中水来源及水质标准 11261576.2.2中水处理技术 11198526.2.3中水回用途径 1154956.3节水型卫生设备 11288186.3.1节水型卫生设备概述 11327316.3.2节水型卫生设备的技术要求 1211866.3.3节水型卫生设备的应用与推广 1224857第7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 12172137.1绿色施工技术 12200727.1.1节能施工技术 1239857.1.2环保施工技术 12322007.2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 12207397.2.1建筑垃圾减量化 1294417.2.2建筑垃圾资源化 1228227.3施工现场环境管理 1351287.3.1环境保护制度 13257657.3.2环境监测与治理 1356507.3.3绿色施工评价 139583第8章建筑智能化技术 1392488.1智能化监控系统 1368158.1.1系统概述 13134648.1.2监控内容 13119658.1.3系统架构 14263198.2能源管理与优化 1438498.2.1能源管理概述 1464628.2.2能源管理策略 14218648.2.3能源管理系统 1497878.3信息化管理与运维 1488918.3.1信息化管理概述 1490948.3.2信息化管理内容 14134928.3.3信息化管理平台 149002第9章建筑绿化与生态补偿 1570929.1屋顶绿化技术 15103739.1.1概述 1561969.1.2屋顶绿化类型 15231569.1.3屋顶绿化设计要点 1594059.1.4屋顶绿化施工技术 1510129.2墙体绿化技术 1562849.2.1概述 15160579.2.2墙体绿化类型 15287459.2.3墙体绿化设计要点 15162619.2.4墙体绿化施工技术 15300749.3生态补偿措施 16149279.3.1概述 166729.3.2生态补偿原则 16175239.3.3生态补偿措施实施 16207609.3.4生态补偿效果评估 163454第10章案例分析与启示 162642810.1国内外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61929310.1.1国外绿色建筑案例 161237910.1.2国内绿色建筑案例 162379210.2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172187510.3我国绿色建筑政策与标准建议 17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1.1.1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循环再生、功能合理、健康舒适等因素,以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提高建筑物能源利用效率,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环保的建筑物。1.1.2发展绿色建筑理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逐渐认识到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开始关注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绿色建筑概念,经过多年的推广与实践,已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体系。国家在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绿色建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1.2.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美国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认证、英国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认证、德国DGNB认证等。这些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对建筑物的环保功能、节能功能、室内环境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2.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办法》等。该体系从节能、环保、舒适、功能、经济等方面对建筑物进行评价,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评价结果作为建筑物绿色功能的重要依据,为企业、消费者提供参考。通过以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估建筑物的绿色功能,推动建筑行业向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方向发展。第2章建筑设计与节能2.1建筑朝向与体型系数建筑朝向的选择对于建筑的节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朝向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资源,减少冬季采暖能耗,同时避免夏季过热。本节将讨论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确定最佳的建筑物朝向。体型系数也是影响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型系数越小,建筑物与外界的换热面积相对较小,有利于降低能耗。2.1.1建筑朝向选择建筑朝向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地理位置: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纬度、经度,确定适宜的朝向。(2)气候特点:考虑当地气候类型,如寒冷地区、温和地区、炎热地区等,确定相应的朝向。(3)周围环境:分析周围建筑物、地形地貌等对日照的影响,优化建筑朝向。(4)使用功能: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如住宅、办公、商业等,合理确定朝向。2.1.2体型系数优化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建筑体积之比。为降低体型系数,可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布局:优化建筑平面布局,减少外墙面积。(2)建筑形式:采用圆形、方形等紧凑的建筑形式,降低体型系数。(3)立面设计:通过立面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凸出和凹陷,降低换热面积。2.2建筑保温与隔热设计建筑保温与隔热设计是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建筑保温与隔热设计的关键技术。2.2.1保温材料选择保温材料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1)导热系数:选择导热系数低的保温材料,提高保温效果。(2)材料功能:考虑材料的抗压强度、吸水率、防火功能等。(3)环保性:选用环保、可再生的保温材料。2.2.2保温层厚度设计保温层厚度的设计应结合以下因素:(1)气候特点: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合适的保温层厚度。(2)热负荷要求:根据建筑物热负荷,计算保温层厚度。(3)经济性:考虑投资成本,合理确定保温层厚度。2.2.3隔热设计隔热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屋面隔热:采用通风屋面、绿化屋面等隔热措施。(2)墙体隔热:设置隔热层,减少热桥现象。(3)地面隔热:采用地面保温层,提高地面隔热功能。2.3高效门窗与遮阳系统高效门窗与遮阳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节将介绍高效门窗的选型与设计,以及遮阳系统的应用。2.3.1高效门窗选型高效门窗选型应考虑以下因素:(1)材料:选择断桥铝合金、塑钢等节能型材。(2)玻璃:采用双层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节能玻璃。(3)密封功能:提高门窗的密封功能,减少空气渗透。2.3.2门窗设计门窗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布局:根据建筑朝向、采光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门窗。(2)窗墙比:控制窗墙比,降低能耗。(3)开启方式: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开启方式。2.3.3遮阳系统设计遮阳系统设计包括以下方面:(1)遮阳形式:根据建筑朝向、气候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遮阳形式,如水平遮阳、垂直遮阳、综合遮阳等。(2)遮阳材料:选用耐候性强、遮阳效果好的材料。(3)控制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遮阳装置的自动调节。第3章可再生能源利用3.1太阳能热水系统3.1.1概述太阳能热水系统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的装置,具有清洁、可再生、无污染等优点。该系统在绿色建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1.2系统分类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两种。直接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水热能,适用于温暖地区;间接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则通过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水,适用于寒冷地区。3.1.3技术原理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辐射热量,通过循环水泵将水送至集热器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热水存储在保温水箱中,供用户使用。3.1.4节能效果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替代传统的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降低建筑能耗,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3.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3.2.1概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是实现建筑零能耗的重要手段。3.2.2系统分类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分为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根据建筑需求,可选择合适的系统类型。3.2.3技术原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光,产生电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将电能存储在蓄电池中,供用户使用;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将多余的电能输送至公共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则将电能用于建筑自身消耗。3.2.4节能效果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减少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环保和节能效果。3.3地热能利用技术3.3.1概述地热能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天然热能,具有清洁、可再生、稳定等特点。地热能利用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具有重要作用。3.3.2地热能分类地热能可分为浅层地热能、中层地热能和深层地热能。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热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利用方式。3.3.3技术原理地热能利用技术通过地热能热泵系统,将地下的热量提取出来,用于供暖、制冷和热水供应。3.3.4节能效果地热能利用技术可减少建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耗,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第4章建筑室内环境质量4.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室内空气质量是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活舒适度的关键因素。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注重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旨在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技术:4.1.1新风系统设计采用高效新风系统,保证室内外空气交换,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根据建筑特点及需求,合理设计新风系统风量、风速和气流组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4.1.2空气净化技术利用空气净化设备,如高效过滤器、光催化氧化技术等,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去除有害气体、颗粒物等污染物。4.1.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室内污染物浓度,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新风系统和空气净化设备运行状态,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水平。4.2室内温湿度调控技术室内温湿度对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关注室内温湿度调控,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居住舒适度为目标。以下为室内温湿度调控技术的关键要点:4.2.1恒温恒湿系统设计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合理设计恒温恒湿系统,通过调节空调、地暖等设备运行状态,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稳定。4.2.2高效除湿技术采用除湿设备,如除湿器、转轮除湿机等,降低室内湿度,防止潮湿、霉变等问题。4.2.3智能控制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室内温湿度的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提高居住舒适度,降低能源消耗。4.3噪音与振动控制噪音与振动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噪音与振动的干扰:4.3.1声学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声学因素,采用隔音、吸音、减振等材料和技术,降低噪音传播。4.3.2设备选型与布局选用低噪音、低振动的设备,合理布局设备位置,减少噪音和振动对室内环境的影响。4.3.3噪音治理针对室内外噪音源,采取隔声、消声、吸声等措施,降低噪音污染。通过以上措施,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居住者创造了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第5章绿色建筑材料5.1节能型建筑材料5.1.1定义与分类节能型建筑材料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材料。这类材料主要包括保温隔热材料、节能门窗、低辐射玻璃等。它们通过对建筑围护结构的优化,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5.1.2保温隔热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在节能型建筑材料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功能,可以减少建筑物内外热交换,降低空调、供暖等设备的能耗。常用的保温隔热材料有岩棉、玻璃棉、聚氨酯、聚苯乙烯等。5.1.3节能门窗节能门窗通过采用优质的型材、玻璃和密封材料,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传热系数。其中,低辐射玻璃具有较低的辐射率,可反射部分红外线,减少室内外热交换。5.2环保型建筑材料5.2.1定义与分类环保型建筑材料是指在原材料采集、生产、使用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对环境负荷较小的建筑材料。这类材料主要包括绿色陶瓷、环保涂料、生态木等。5.2.2绿色陶瓷绿色陶瓷以天然矿物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其生产过程节能、环保,且产品具有较好的耐久性、抗菌性等特点。5.2.3环保涂料环保涂料以水性漆为主,不含有机溶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较低,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较小。同时环保涂料还具有防霉、抗菌、耐洗刷等优点。5.2.4生态木生态木是一种新型环保复合材料,以废旧塑料和木粉为原料,通过挤出成型工艺制成。其具有木材的质感和外观,同时具有防水、防潮、防虫、阻燃等特点。5.3循环再生建筑材料5.3.1定义与分类循环再生建筑材料是指利用废弃物或可再生资源为原料,通过回收、再生、加工等手段制备的建筑材料。这类材料主要包括再生混凝土、再生砖、废渣混凝土等。5.3.2再生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是将废弃混凝土经过破碎、清洗、筛分等工艺处理后,与水泥、砂、石等原材混合制备的混凝土。其具有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等优点。5.3.3再生砖再生砖是将废弃砖块经过破碎、筛分、加水等工艺处理后,重新成型、烧结而成的砖块。其具有与普通砖块相似的力学功能和耐久性,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5.3.4废渣混凝土废渣混凝土是利用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等作为部分或全部水泥替代品制备的混凝土。其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第6章水资源利用与节水技术6.1雨水收集与利用6.1.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本节主要介绍绿色建筑中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特征、降雨量及用水需求,合理设计雨水收集设施,提高雨水的利用率。6.1.2雨水净化处理技术分析目前常用的雨水净化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为绿色建筑提供安全、可靠的雨水资源。6.1.3雨水利用途径探讨雨水在绿色建筑中的利用途径,如绿化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冲厕等,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6.2中水回用技术6.2.1中水来源及水质标准介绍中水的来源、水质特点以及相关的水质标准,为绿色建筑中水回用提供依据。6.2.2中水处理技术分析目前绿色建筑中常用的中水处理技术,如生物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等,提高中水的水质,满足不同用途的需求。6.2.3中水回用途径阐述绿色建筑中中水的回用途径,包括冲厕、绿化、景观水体补给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6.3节水型卫生设备6.3.1节水型卫生设备概述介绍节水型卫生设备的概念、类型及特点,为绿色建筑选型提供参考。6.3.2节水型卫生设备的技术要求分析节水型卫生设备的技术要求,包括节水功能、使用功能、安全功能等,保证设备在实际应用中达到良好的节水效果。6.3.3节水型卫生设备的应用与推广探讨节水型卫生设备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现状及推广策略,为绿色建筑节水提供有效支持。通过本章对水资源利用与节水技术的阐述,旨在为绿色建筑提供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7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7.1绿色施工技术本节主要介绍绿色建筑施工中所采用的技术措施,以实现节能环保目标。7.1.1节能施工技术(1)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耗;(2)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减少能源消耗;(3)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降低传统能源消耗;(4)施工设备选择节能型产品,降低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7.1.2环保施工技术(1)采用低噪声、低振动施工设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声和振动污染;(2)运用先进的扬尘控制技术,降低施工现场的粉尘排放;(3)施工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4)施工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与利用,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7.2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本节主要阐述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7.2.1建筑垃圾减量化(1)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建筑垃圾产生;(2)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降低现场施工产生的垃圾;(3)加强建筑垃圾源头控制,提高建筑材料利用率。7.2.2建筑垃圾资源化(1)建筑垃圾分类回收,提高回收利用率;(2)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再生建筑材料,实现废物利用;(3)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7.3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本节主要介绍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措施,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得到落实。7.3.1环境保护制度(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2)制定环境保护规章制度,保证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有序进行;(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意识。7.3.2环境监测与治理(1)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环境状况;(2)针对监测结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3)建立环境应急预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7.3.3绿色施工评价(1)建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进行评估;(2)定期开展绿色施工评价,总结经验,持续改进;(3)将绿色施工评价结果作为企业信用评价和项目评优的依据。第8章建筑智能化技术8.1智能化监控系统8.1.1系统概述智能化监控系统是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集成传感器、控制器、网络通信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的实时监测与调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8.1.2监控内容(1)室内环境参数监测: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2)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3)能源消耗监测:电力、燃气、水等能源消耗数据;(4)安防监控: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等。8.1.3系统架构智能化监控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层、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数据采集层负责收集各种环境参数和设备状态信息;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应用层提供决策支持;应用层则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的智能化调控。8.2能源管理与优化8.2.1能源管理概述能源管理是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的核心环节,通过对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优化,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8.2.2能源管理策略(1)分项计量:对建筑内各能源消耗系统进行分项计量,明确能耗来源;(2)能源数据分析:对采集的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节能潜力;(3)节能策略制定:根据能耗特点和运行需求,制定相应的节能措施;(4)能源优化控制: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能源设备的优化运行。8.2.3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能源管理、设备控制、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通过实时监测能耗数据,为建筑管理者提供能耗分析和节能建议,从而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8.3信息化管理与运维8.3.1信息化管理概述信息化管理是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方案的重要支撑,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建筑设备、能源、环境等信息的集成管理,提高运维效率。8.3.2信息化管理内容(1)设备管理:对建筑内设备进行统一编码、分类、维护;(2)能源管理: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分析、优化;(3)环境管理:监测室内外环境参数,为建筑环境调控提供依据;(4)运维管理:实现建筑运维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8.3.3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技术,实现对建筑各项信息的统一管理。平台具备数据查询、报表统计、故障诊断、远程控制等功能,为建筑管理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运维支持。第9章建筑绿化与生态补偿9.1屋顶绿化技术9.1.1概述屋顶绿化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还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美化城市环境。本节主要介绍屋顶绿化的相关技术。9.1.2屋顶绿化类型根据绿化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环境,屋顶绿化可分为草坪式、组合式和花园式三种类型。9.1.3屋顶绿化设计要点屋顶绿化设计应考虑以下要点: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保证排水系统畅通、做好防水处理、考虑荷载问题、设置灌溉系统等。9.1.4屋顶绿化施工技术屋顶绿化施工主要包括基层处理、防水层施工、排水层施工、过滤层施工、种植层施工和植物种植等环节。9.2墙体绿化技术9.2.1概述墙体绿化技术是指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的墙体上,以达到美化环境、节能减排的目的。本节主要介绍墙体绿化的相关技术。9.2.2墙体绿化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