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发展指南_第1页
农业绿色发展指南_第2页
农业绿色发展指南_第3页
农业绿色发展指南_第4页
农业绿色发展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绿色发展指南TOC\o"1-2"\h\u11018第1章引言 3250921.1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3203391.1.1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3150441.1.2农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 4240361.1.3国家政策支持 414041.2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4233531.2.1现状 4138621.2.2挑战 43048第2章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 497782.1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4222872.2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 535782.3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 529351第3章绿色农业生产体系 6139593.1绿色种植技术 6109143.1.1概述 637893.1.2关键技术 6250323.2绿色养殖技术 6265123.2.1概述 688323.2.2关键技术 6295723.3绿色农业产业链构建 717783.3.1概述 7218683.3.2关键环节 715136第4章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751944.1农田资源利用与保护 7125244.1.1合理利用农田资源 7199254.1.2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774594.2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74614.2.1高效利用水资源 7199704.2.2保护水生态环境 8258444.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8119934.3.1保护生物多样性 8247464.3.2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810667第5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8195785.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8243275.1.1农业面源污染概述 864375.1.2治理措施 8116265.2生态农业模式 884285.2.1生态农业概述 833035.2.2生态农业模式分类 9120625.2.3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 9104825.3农业生态修复技术 985105.3.1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9126575.3.2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9220815.3.3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925997第6章农业碳减排与气候变化适应性 911886.1农业碳排放与减排措施 9117376.1.1农业碳排放源 1057566.1.2农业减排措施 1022386.2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10252536.2.1作物生长与产量 10254336.2.2土壤质量与水资源 1053026.3农业气候适应性技术 1025976.3.1耐旱、耐盐、抗病抗虫作物品种选育 10249456.3.2适应性农业生产模式 10307686.3.3农业灾害风险管理 11214386.3.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1116548第7章农业绿色科技创新与推广 1177967.1农业绿色科技创新 11281397.1.1农业绿色技术研发方向 113857.1.2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机制 11191367.2农业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 1113237.2.1农业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12278757.2.2农业绿色技术推广 1293457.3农业绿色技术人才培养与交流 12220907.3.1农业绿色技术人才培养 1221037.3.2农业绿色技术交流 1226887第8章农业绿色产业体系构建 12157468.1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1228788.1.1生产规范与标准 12288488.1.2品种选育与栽培 129878.1.3加工技术与包装 13126788.2绿色农业服务业 1376598.2.1农业信息服务 13142678.2.2农业技术服务 13204178.2.3农业物流与营销 1340928.3农业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13195408.3.1农业内部融合 1377758.3.2农业产业链延伸 13226488.3.3农业多功能拓展 1323578.3.4农业区域协同 1319159第9章农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实践 14306129.1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现状与特点 1453469.1.1现状概述 14105199.1.2特点分析 14256129.2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与案例 14226859.2.1东北地区 1497389.2.2黄淮海地区 14107739.2.3长江经济带 14204649.2.4西南地区 1591129.3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1518939.3.1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 15297919.3.2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1516039.3.3完善政策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1582769.3.4强化市场导向,促进产业升级 1552089.3.5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农民增收 157509第10章农业绿色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15414210.1农业绿色发展的国际趋势 15598610.1.1生态农业的兴起 15178710.1.2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163155410.1.3农业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16746510.2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展望 16907110.2.1绿色生产方式逐步替代传统生产方式 162153310.2.2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16851910.2.3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62434810.3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161147310.3.1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16218410.3.2加大农业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 162242110.3.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172912410.3.4深化农业产业链绿色转型 171724710.3.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7294910.3.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7第1章引言1.1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退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成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农业绿色发展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对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1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自然资源总量有限,人均占有量较低,且分布不均。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农业绿色发展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1.1.2农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绿色农业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农业绿色发展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1.1.3国家政策支持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等,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1.2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与挑战1.2.1现状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农业生产领域,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节水灌溉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比重逐步提高,农业产业链不断优化;在政策体系方面,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2.2挑战(1)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任务艰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绿色生产技术普及率有待提高。(2)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依然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3)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力度不足、协同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成效。(4)农民绿色发展意识薄弱。农民对绿色农业的认识不足,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的积极性有待提高。(5)农业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不足。绿色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较低,难以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需求。第2章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2.1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目标旨在实现以下几方面:(1)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向绿色、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3)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4)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5)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助力农业现代化。2.2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加强农业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2)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提升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支持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4)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建立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5)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农业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3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2)优化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支持,降低农业绿色发展项目的融资成本。(3)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农业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强农业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4)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监管制度,保障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5)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绿色发展事务,加强与国际农业绿色发展先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第3章绿色农业生产体系3.1绿色种植技术3.1.1概述绿色种植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可持续的方法,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1.2关键技术(1)土壤健康管理:采用有机肥、绿肥、生物肥等替代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退化。(2)病虫害绿色防控:采用物理、生物、农业等综合措施,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3)水资源高效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压力。(4)作物品种改良:选育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等性状的品种,提高作物适应性和产量。3.2绿色养殖技术3.2.1概述绿色养殖技术是指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环保、高效、安全的原则,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动物产品质量。3.2.2关键技术(1)生态养殖模式:采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2)饲料资源优化:开发绿色、无污染的饲料资源,降低抗生素和化学添加剂使用。(3)疫病防控: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动物免疫力和抗病能力。(4)养殖环境改善:加强养殖场环境治理,降低废弃物排放,提高养殖环境质量。3.3绿色农业产业链构建3.3.1概述绿色农业产业链构建旨在将绿色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有效衔接,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3.3.2关键环节(1)绿色生产:加强绿色种植、养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高农产品质量。(2)绿色加工:采用环保、节能的加工技术,降低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3)绿色流通:构建冷链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损耗。(4)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业的认知和信任度。(5)政策支持:加大绿色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绿色农业产业集聚。第4章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4.1农田资源利用与保护4.1.1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农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对提高农业产出具有重要意义。应科学规划农田布局,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发挥农田资源的最大潜力。4.1.2保护农田生态环境(1)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防止农田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保证农田土壤质量。(2)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土保持,降低水土流失。(3)推广农田生态保护技术,如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4.2水资源利用与保护4.2.1高效利用水资源(1)加强水资源调查评价,明确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优化水资源配置,保证农业用水安全。4.2.2保护水生态环境(1)加强水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保证农业用水质量。(2)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3)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地表水资源,防止过度开采和水源枯竭。4.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4.3.1保护生物多样性(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2)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3)加强生物入侵防控,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4.3.2合理利用生物资源(1)开展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估,明确生物资源现状和潜力。(2)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效益。(3)合理利用微生物资源,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第5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5.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5.1.1农业面源污染概述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因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以及不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导致的污染物通过农田土壤、水体等向环境扩散的过程。本节主要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进行阐述。5.1.2治理措施(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实施分类指导;(2)减量替代化肥、农药,提高利用效率;(3)加强农田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4)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5.2生态农业模式5.2.1生态农业概述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本节主要介绍生态农业的模式及其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2.2生态农业模式分类(1)物质循环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2)能量多级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3)物种多样性保护型生态农业模式;(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型生态农业模式。5.2.3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3)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5.3农业生态修复技术5.3.1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概述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是指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等学科知识,对受损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的技术方法。本节主要介绍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及其应用。5.3.2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分类(1)生物修复技术;(2)物理修复技术;(3)化学修复技术;(4)综合修复技术。5.3.3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用(1)农田土壤污染修复;(2)农业水资源污染修复;(3)农田生态景观恢复;(4)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第6章农业碳减排与气候变化适应性6.1农业碳排放与减排措施6.1.1农业碳排放源农业活动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如开荒、垦殖等导致碳排放;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能源消耗等导致碳排放;三是农业废弃物处理,如秸秆焚烧等产生碳排放;四是农业交通运输和农产品加工储运等环节的碳排放。6.1.2农业减排措施(1)优化农业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开垦和垦殖过程中的碳排放。(2)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治理、农业机械化等,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和能源消耗。(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运输效率,降低碳排放。6.2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6.2.1作物生长与产量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气温上升导致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影响产量;二是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和洪涝灾害加剧,影响作物生长;三是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发生规律改变,对作物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6.2.2土壤质量与水资源气候变化对土壤质量和水资源产生以下影响:一是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质量下降;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影响农业生产;三是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农业生产面临威胁。6.3农业气候适应性技术6.3.1耐旱、耐盐、抗病抗虫作物品种选育通过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技术,选育具有耐旱、耐盐、抗病抗虫等抗逆性状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6.3.2适应性农业生产模式(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适应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作物生长环境的可控性,降低气候风险。(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6.3.3农业灾害风险管理(1)建立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前做好防范工作。(2)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降低农民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损失。(3)开展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性培训,提高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6.3.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1)加强退化土地治理,提高土地质量。(2)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3)实施碳汇林建设,增加森林碳储存能力,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第7章农业绿色科技创新与推广7.1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的内容。7.1.1农业绿色技术研发方向(1)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2)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生物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展农作物抗逆、抗病、高产等性状的改良研究。(4)信息技术: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手段。7.1.2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以为主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多方参与的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7.2农业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农业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是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7.2.1农业绿色技术成果转化(1)加强农业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提高成果转化效率。(2)搭建农业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技术供需对接。(3)完善农业绿色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激励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成果转化。7.2.2农业绿色技术推广(1)制定农业绿色技术推广计划,明确推广目标、任务和措施。(2)加强农业绿色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推广人员素质。(3)创新农业绿色技术推广模式,结合线上线下手段,提高推广效果。7.3农业绿色技术人才培养与交流农业绿色技术人才培养与交流是推动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7.3.1农业绿色技术人才培养(1)加强农业绿色技术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加大农业绿色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提升人才实践能力。(3)完善农业绿色技术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业。7.3.2农业绿色技术交流(1)举办农业绿色技术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2)加强农业绿色技术信息平台建设,共享技术信息资源。(3)推动农业绿色技术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农业绿色技术水平。第8章农业绿色产业体系构建8.1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8.1.1生产规范与标准绿色农产品生产应遵循规范化、标准化原则,建立完善的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生产技能。推行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替代化和环境友好型措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8.1.2品种选育与栽培加大绿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力度,选育适应性强、抗病抗逆、产量稳定、品质优良的品种。推广绿色栽培技术,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8.1.3加工技术与包装研发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加工副产物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采用环保、节能、高效的加工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强绿色农产品包装设计,推广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减轻环境负担。8.2绿色农业服务业8.2.1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市场、技术、气象等信息服务,助力农民科学决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配置,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水平。8.2.2农业技术服务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8.2.3农业物流与营销优化农业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创新绿色农业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8.3农业绿色产业融合发展8.3.1农业内部融合推进农业与林业、牧业、渔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8.3.2农业产业链延伸鼓励农业产业链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8.3.3农业多功能拓展发挥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绿色产业多元化发展。8.3.4农业区域协同加强农业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农业绿色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推动农业绿色产业跨区域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第9章农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实践9.1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现状与特点9.1.1现状概述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已在不同区域取得显著成效。各区域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摸索适应本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9.1.2特点分析(1)区域差异化发展。各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各异,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径。(2)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农业绿色发展中,各地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市场机制也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4)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共赢。农业绿色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9.2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与案例9.2.1东北地区模式特点:以黑土地保护为核心,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化。案例:吉林省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9.2.2黄淮海地区模式特点: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发展节水型农业。案例: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项目,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9.2.3长江经济带模式特点: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案例:江苏省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通过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9.2.4西南地区模式特点:发挥立体气候优势,发展特色绿色农业。案例:贵州省茶叶绿色生产项目,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9.3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的启示与借鉴9.3.1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各区域应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特点,摸索适应本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9.3.2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9.3.3完善政策体系,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农业绿色转型。9.3.4强化市场导向,促进产业升级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绿色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9.3.5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农民增收在农业绿色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民收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