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三女子中学附属学校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上海第三女子中学附属学校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上海第三女子中学附属学校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上海第三女子中学附属学校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上海第三女子中学附属学校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第三女子中学附属学校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倒春寒

漠歌①南昌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倒春寒。②早晨披衣出门,急匆匆地赶班。一股强劲的冷流迎面袭来,我禁不住一连打了好几个冷颤,不得不再次穿上厚厚的冬衣出门。站台简陋的车棚下面,已稀稀落落站满了一群陌生又熟悉的男女,看上去照例都显得有点目光呆滞或迷离。轻轻地找个靠边的位置站下,静静地等候着公交车的到来。③在站台停靠的车子已过去了好几趟。每来一部车,候车的人群都会爆发一次短暂的拥挤和骚动,然后又迅速地归于平寂。抬手看表,分针已指向接近七点二十分,想着路上每天发生的拥堵,我开始担心迟到而变得焦虑起来。终于,一辆熟悉的旧公交喘着粗气冲到我的面前,车尚未停稳,门就“啪嗒”一声甩开了。我迅速夹入人流,奋力挤到车尾稍松弛的位置站定,用手紧紧抓牢冰冷又光滑的靠椅。疾驶的车身不停地摇晃着,我那经常缺少睡眠的大脑似乎又被困意所包围,思绪也渐渐随着车子的颠簸被晃了出去。④记得儿时的村庄前面有一条四季都很清澈的小溪,小溪对面的高坎上长着几十株桃树和李树,密密扎扎的枝叶遮蔽在头顶上。远远望去,那一段溪流显得特别的幽静和深邃。这些桃树和李树,除了开花和挂果的季节,平时是很少有人关注它们的存在。⑤同样是春天的这般光景,小溪里流水满满当当的,既清澈又有些湍急。溪水的上边,桃红李白的花朵都竞相斗艳地盛开着。这些桃李已经被村民遗忘了整个冬季,终于能再次用自己的热烈和美丽迎来人们瞩目和赞赏,于是都毫不吝啬地奔放出久藏的香艳和嫩彩,淋漓尽致地展示着春季里它们独有的艳丽色相。清晨,溪边的女人们传出了许多的欢声和笑语。晌午,早上出工回来的男人都喜欢盛上一大碗满满的大米、红薯和青菜混煮的早饭来到溪边的晒谷场,在暖烘烘的太阳里蹲着围成一个大圈,一边大口地咀嚼和吞咽,一边大声地争论村里或队里的事。这个季节,村里唯一的寡妇也喜欢串门。她常用蓝边碗盛上一碗饭,然后家家户户几乎都去走上一遍,似乎特别喜欢像我一般大的小孩,每到一家,女主人都会热情地邀请她夹上少许餐桌上最好的菜肴。⑥小溪两边护堤的旱地种满了油菜,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势不可挡地铺满了低洼和高坎,村里村外湿漉漉的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的一层浓浓的花香。这个季节里我最喜欢和童伴折上一根细细的竹子,把竹梢弯过来扎成一个圈,再在墙头屋角网上几层蜘蛛网,然后一头钻进和自己齐高的油菜地里。捉蝴蝶,捉蜜蜂。那快乐的情景,至今难忘。我完全沉浸在儿时春天的欢乐当中。⑦突然,车身猛地一抽搐,整个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前冲了出去。当然,这种情况发生在拥挤的人群中是有惊无险的,但思绪却被从遥远的记忆里生生地拉回到依然冰冷的早晨。从前面传来了司机几句凶狠的骂语,大致是电动车之类的挡住了他的去路罢。喇叭里报站的女声永远都是那样的乏味和单调,我终于到站下车了,看着眼前浅灰色的楼、深灰色的路,除了路边樟树点缀了些许的新绿外,城市是很难觉察有春天的存在。在寒冷无比的北风中,我的心似乎深深地感触到了城市被春天遗忘的伤感,而眼前灰蒙蒙的一切,似乎都在表达着这个伤感的城市满怀着失落的忧伤。⑧生活在城里的人们像一群忙碌的工蚁,各自有各自的分工,各自都为各自的分工而日夜忙碌。我已在这个城市忙碌了二十年,一头乌发已然夹杂了不少的白发。世俗的磨砺,年少时的锋芒早已被圆通所取代。值得庆幸的是,在是非曲直的冲突中依然坚守着真诚和善良的领地。⑨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的渴望。渴望在这个春天就能像蚕蛹般地破茧化碟,渴望生命的精彩明天就会幸运地降临到我的头上。即使这个时刻短暂得像流星般从天空划过,但在寂寞已久的天空中,毕竟也能留下一道值得回忆的美丽印记。⑩尽管春天的城市是失落的,失落的城市也是忧伤的。但即使倒春寒来得更加猛烈,春天也不会因为人们感知的缺失而不光顾这个城市。倒春寒毕竟只是天气短暂的逻辑紊乱,并不表示气候会失序地出现季节倒转。只要春天已经来了,那么夏季的热烈和秋季的收获也就为时不远。(有删改)19.“站台简陋的车棚下面,已稀稀落落站满了一群陌生又熟悉的男女”中“陌生”与“熟悉”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20.文章写南昌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倒春寒,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儿时的村庄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1.第5段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22.结尾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意?结合本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6分)参考答案:19.不矛盾。“熟悉”是说等车的时候,大家常常能碰面;(2分)“陌生”是说人们冷漠,彼此从不打招呼。(2分)20.本文写自然界的“倒春寒”只是个引子,是为了表达城里人际关系的冷漠如倒春寒一般。(1分)用大量笔墨写儿时的村庄的情景,起到了反衬的作用。(通过描写儿时村庄美好的春景来反衬城市倒春寒时的清冷;写儿时春日邻里的热情,反衬城市人的冷漠;用儿时快乐的玩耍反衬而今被世俗磨去锋芒后的寂寞。)(2分)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能像乡村般热情温馨的渴望,以及对真诚、善良的坚守。(1分)21.运用了拟人手法和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也可以是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2分)作者将争奇斗艳的花朵赋予人的性格特点,说它们“迎来”“毫不吝啬地奔放”“淋漓尽致地展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的热闹场景,表达作者的愉悦之情。(1分)女人们的欢声笑语,男人们吃饭的情景属于面上描写,“寡妇”属于点上描写,这样写,既让人整体感受到村庄生活的温馨,又可以从“寡妇”身上感受到农村生活的温馨。(1分)(或者是分析环境描写1分,分析人物描写1分)22.表面上写倒春寒会过去,城市会迎来温暖的春、热烈的夏和收获的秋,(2分)实际上写作者坚信城市间人与人的冷漠、城市的寂寞总会在人们对美好的渴望、对真与善的坚守中转化为热情而温馨的城市生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希冀。(2分)(联系实际谈体会可根据具体情况;略。)(2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根

生刘林懂事时根生就听说自己的头上还落过个哥,哥打小就显出鬼头聪明,两岁不到就能从1到100顺着数倒着数,一村人都说这孩子见着出息了。哥六七个年头时,在门口的水塘边耍,瞅见水面浮着条斤把重的鱼,鱼半死不活的,哥就乐颠颠地拿着根竹竿去捞,想给爹弄顿下酒菜,爹嗜好红烧鱼块。鱼没上岸,哥脚底一滑,扑进水塘里。水塘像口大铁锅,一下子把哥吞没了。哥走了,爹娘也跟着闯了趟鬼门关。娘再也见不得鱼,一看见鱼胸口就疼,就一口口呕吐。爹一想哥心就空了寡了,再也沾不得丁点鱼腥。哥的头上还顶着两个姐,哥走了两年多才有的根生。根生生得跟哥一个模子,爹娘把对哥的爱挪到根生身上,根生却没显出哥的聪明劲。根生打小就觉得活在哥的身影里,在爹娘的眼里,他是哥的一道影子。爹娘一说到哥两眼就活了。根生的心一揪一揪地疼,他在心里使劲喊:爹娘,根生不是哥,根生是根生,哥是哥。你哥也叫根生。有次娘说漏了嘴。根生心上捅了一把刀子,哥叫根生,爹娘给他取了哥的名字,他成了哥的替身,替哥在这世上活着,却活不出哥的成色。根生心淌着血,他认定自己做不了哥,他替哥在这世上活着,他自己又活在哪呢?“根生。”娘扯着嗓子喊。娘喊破天,根生横竖就是不应。娘喊急了,根生丢过一句硬生生的话:“你叫哥的魂。”从娘那里,根生还得知先前爹给取了个名——苗生,满月时爹给改的名——根生。根生认定苗生才是自个的名。根生让爹把他的名字改过来,叫苗生。爹不答应。哥死了,你们把我当成哥。根生顶撞起来。爹气疯了,逮着根生狠狠揍了一顿。根生咬紧牙硬挺着,一声也不叫唤。“小子,咋不叫一声。”爹打得手软了,颤着声骂。“打死才好,打死了根生,苗生就活了。”根生盯着爹,恨恨地说。爹心头一颤,手再也落不下。爹突然呜呜咽咽地哭了,根生根生……爹一边哭一边含混地说。根生昂起头走到屋外去了,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我叫苗生。根生在墙壁、围墙到处写下这四个字。一村子人盯着这四个字不由地笑。爹心头发冷,脊梁骨发凉,这犟驴子闹得一村子人都在看王家的笑话。一根藤上的瓜,弟咋一点不像哥呢。根生跟自个的名字拧上了劲,他让人喊他苗生,偏偏没一人叫他苗生,都一口一个根生地喊。他时常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地回家。根生却感觉不到身体的伤痛,心中生出一种快感,他为了自己的名字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又一场架。根生闹得学校鸡犬不宁,被学校开除了。回家后根生跟爹娘下地干活,农活一点就通,成了一把好手。根生不愿老呆在地里干活,喜欢爬树,爬到高高的树上,瞅着树底下走过的一个个村人。根生的目光跟毒虫似的,蜇得村人一个个心里发毛。“王根生,快下来……”村人站在大树下轰他,“这王根生,咋像大家都欠了他血债。”“根生,快下来,跟娘回家。”娘常对大树喊。根生像只壁虎贴在高高的树上,瞅着娘,目光扎得娘心头又疼又苦。根生呆在大树上,很少下到地上,一天偷偷地下几回地,也只是回家找点吃的填肚子。一年到头,根生活在大树上,在村里的一棵棵大树上来来去去。有天,根生像个野人似的出现在爹娘的眼前,根生突然安分下来,安分守己地活着,再也不去上树了。娘心头高兴,但闹不懂根生为啥突然变了个人。娘费尽心机才掏出根生的几句话:他亲眼看见村头冯二婶投的水,是淹死哥的那口水塘。心一下子惊醒了,他也像跟着冯二婶投了回水。从树上飞快溜下地,他奔到水塘边时,水面静了,又开始皱着细微的波浪。根生站在淹死哥的地方,觉得苗生死了,根生活了。娘一下子惊了心,哭着喊,苗生,你终于回家了。“苗生,不上树啦。”村人见了根生笑吟吟地说。“我叫根生。”根生大声地说。村人一个个开心地笑,喊,苗生,苗生……“我叫根生。”根生也一起开心地笑起来。不过,村里人走到大树下时,总要习惯地抬头向上望一望,喊声根生……(选自《中国2013年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主观题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A.作品中主人公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为他取了死去的哥哥的名字,是希望他能够代替哥哥活着,来满足他们对失去的大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B.小说通过叙述王家二儿子王根生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人物从任性抗争到妥协接受的思想性格的转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的复杂关系。C.“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暗示了父亲惩戒根生的失败,也烘托出根生与父亲抗争后自我满足的心情。D.根生希望所有的人喊他苗生,可是人们却偏偏喊他根生,根本原因是大家觉得这件事很好笑,另外,还希望通过这件事想看一看根生会有怎样的犟表现。E.这篇小说段落短小,大量采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简洁而朴实,极富生活化和口语化,这样写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2)小说中的主人公王根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开头叙述了有关哥哥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弟弟根生接受“根生”这个名字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BE(答B得3分,答E得2分,答C得1分)A项“父母在他一出生就为他取了死去的哥哥的名字”错,原文为“先前爹给取了个名——苗生,满月时爹给改的名——根生。”C项“更烘托了根生与父亲抗争后自我满足的心情”有夸大之嫌。D项“根本原因”错。。(2)①自我意识强。他不想成为哥的影子,想做真实的自己②倔强任性。无论爹娘如何做,他都不承认自己是根生。③敢于反抗。他为了自己的名字痛快地打了一场又一场架。④善良孝顺。看到冯二婶投河,他幡然悔悟,不再与父母对抗。(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①介绍哥哥的聪明懂事,从侧面衬托了弟弟与哥哥不同的独立性格,使弟弟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具体可感。②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后文根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不想生活在哥哥的“影子”里。③设置悬念,引出如影子一样存在并贯穿始终的“哥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其中作用1分,分析1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①在人物塑造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富感染力,弟弟看见冯二婶投河,回家后接受“根生”这个名字,表现出弟弟内心的善良。②在情节结构上,与前文大篇幅写弟弟不接受“根生”这个名字对比,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发读者思考。③在主题思想上,接受“根生”这个名字,正是作者主动妥协的过程,揭示出人与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的复杂关系。(①②每点3分,第三点2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那是留给雀子过冬的何晓这个地方是古城西边的张家小院。小院里有两棵树,一颗是海棠树,另一棵是柿子树。海棠是百年贴梗海棠,嶙峋的干傲立在用汉砖砌成的花台上,花台在天井里,海棠的枝任性地铺满了整个天井。虽然在天井和街道之间,有两道大门和一间门厅,但过路的人还是一眼就能穿过这两扇开着的厚重的门,看到海棠树上吊满了木瓜一样的果,闻到空气中浓郁的苹果味一样的香。柿子树的年龄就更长了,树干粗得可以任由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躲在后面藏猫猫——当然,这只是比喻,怎么会有孩子来这里玩游戏呢?这里是后花园,平常时候,没有熟人引见,树的主人是不会随便让人进来的。柿子树上挂着灯笼一样的果,果子高高的密密的。香气嘛,因为树太髙,站在地上的人很不容易闻到。古城的三千多株名木古树,大都藏在深山古庙里,惟有这两株,张扬地俯瞰着闹市,一副荣辱不惊的样子。就是关于闹市里的这两株树,古域有一句传了几辈人的歌后语:张家院儿的果木子——俏货。很少有人能拒绝这两棵传奇名木的诱惑,他们总是好奇地进去并在树下站很久,看主人小心地登上人字木梯给邻居摘一个两个海棠作药引,听他严厉地吩咐客人注意不要踩了刚从树上落下的柿子。很久之后,他们中有人满怀敬意地悄然离开了,也有人急切地想问个明白:“为什么一树好柿子竟不摘啊?”主人的一句“没啥,不想摘”,像禅机一样让人琢磨不透。于是,就有人去问张家小院的常客、从文物管理所退下来的文物专家老宋,他可是啥都知道的哟。老宋听了,只是笑,却不答。问得紧了,他就说,你晓得,我也有好久没去张家小院了。众人一打听,原来老宋近来喜欢上了摄影,而且专门拍雀子。大家都不明白,可老宋心里明白着哩。老宋是张伯的茶友。两人前几十年泡茶馆,后十来年懒得跑了,就把窝点定在小院里。他们喝茶的时候和其他茶客不一样:人家热热闹闹、高谈阔论,他们却像两个闷葫芦,无声无息的,喝茶倒水全凭心领神会。偶尔有几句话,也是关于那两棵树的。春天,有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坐在天井里的海棠树下,看海棠花像火苗一样绽放成一团火球,牵住所有过往行人的眼睛:夏天的时候,他们在天井旁的街沿上,看海棠花落,看海棠的叶子变着花样地绿,看米粒一样的果子一天一天长大;秋天的时候,他们把据点搬到后花园,花园中央是柿子树,东面是走廊,其它三面是梯形花台,花台上摆了近千件盆栽。在树下有一张小几两张躺椅,都是明朝的,家传的。几上的茶具和烟灰缸,都是清朝的,自然也是家传的。然后半躺半坐,看满树的柿子一个一个地转黄,看雀子一只一只地飞来;冬天,依然是一样的桌椅一样的茶具,但却必须搬到走廊里,因为雀子多起来了,雀子粪就下雨似的往下落。老宋最后一次去小院那天是十月底。还只是深秋,但雀子已经很多了,老宋和张伯不得已只能提前到走廊里来喝茶。老宋说:有203只。张伯说:十姐妹来了,你眼睛不好,没看到。十姐妹是一种只有拇指大的雀子,喜欢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停在高高的枝上,很容易被忽视。张伯说:我要把西北角的花送出去,你有没有朋友要?老宋说:那是你儿子专门给你栽的,红唇碧玉兰、夏素、白花春剑……都是名品哟。张伯说:我要栽一丛竹子。这城里雀子能歇脚的地方不多了。老宋说:你们张家一辈比一辈固执。老宋于是就走出了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从那之后的整个冬天,他都在小院旁边的中天楼上喝茶。中天楼高出四周的民居一大截,隔着十几米,正好可以看到张家小院里的那棵柿子树。老宋每天从早到晚地守在楼上,怀里抱个长镜头照相机,翻来覆去地给那棵柿子树拍照。有人把这事说给张伯听,张伯听了,一句话都不说。来年立春那天,在古城的广场上,一下子摆出了一百多张巨幅照片,照片上只有结着果子的树和树上的雀子。这是古城有史以来举办得最成功的一次影展,不仅古城的人来看、市上的人来看、省上的人来看,连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的那个漂亮女主持人都来了。女主持人要采访摄影师老宋,老宋却要求人家把镜头对准照片上的柿树,和照片旁的解说:树上的果子是留给雀子过冬的。古城人好像解开了一道谜,却又好像面临更多的谜团,对张家小院的敬重里,多了几分亲近。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张家的两棵传奇古木,渲染了小院的庄严与神秘,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B.文中画线处连用六个“看”字,既照应了上文“无声无息”的喝茶状态,又描绘出二人一年四季赏树看鸟的专注与持久。C.张家世代相传的固执和不懂变通,让老宋觉得再去也没什么意义了,不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因此他走出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D.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节奏舒缓平和,将丰沛的情感借助娴静的笔触娓娓道来,自然流畅,引人思考。5.文中老宋和张伯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小说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C

5.①塑造老宋和张伯爱鸟、护鸟的形象。老宋能数出鸟的数量,张伯发现十姐妹的到来、为鸟舍弃名贵花木,这些都表明两人是爱鸟之人。②暗示小说主题,张伯载竹子为雀子提供歇脚的地方,表达对自然生态的担忧,暗示小说呼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主题。③照应前后文,说明爱鸟护鸟是张家的传统美德,为下文老宋摄影做铺垫。④以简短而丰富的对话补充主要情节,避免结构呆板、拘谨,使行文更加起伏多变。

6.①古城人好像明白了张家不摘果子的原因是把树上的果子留作鸟的食物,但又不完全理解这一行为,于是引发更多对环境保护、对张伯为人的思索;②敬重张伯超越个人、关注自然的大胸襟和大见识;③亲近源于理解,理解了张伯看似小气和严苛的行为,理解了他爱鸟成痴的做法,看到了他的善良和可爱,故而敬重里多了几分亲近。【4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C项,“张家世代相传的固执和不懂变通,……因此他走出张家小院再没回去过”错误,是他也受到张家的影响,自己也关注鸟类,关注自然,老宋每天从早到晚地守在楼上,围绕张家的柿子树摄影,所以没去。故选C。【5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材料组织安排能力,要求分析文中老宋和张伯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题时注意从人物的语言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语言暗含的一些信息、暗示文章的主旨以及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如可从“有203只”“那是你儿子专门给你栽的,红唇碧玉兰、夏素、白花春剑……都是名品哟”“我要栽一丛竹子。这城里雀子能歇脚的地方不多了”可以看出老宋和张伯爱鸟、护鸟,凸显人物形象;“这城里雀子能歇脚的地方不多了”暗示环境不好,鸟类栖身之处很少,暗示文章的主旨;从结构看,下文写老宋摄影,此处老宋在没回来,为其做铺垫;从对话的形式本身看,可以加快行文的节奏,省略不必要的叙述等角度分析即可。【6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语段的内涵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语段的位置和语段中重点词语,此题语段在文章的结尾,应该和故事的结局以及主旨等相关,答题时注意分析“好像解开了一道谜,却又好像面临更多的谜团”中的“一道谜”是前文中“为什么一树好柿子竟不摘啊?”,新的“谜团”是“为了保护鸟类不摘柿子”让人不理解;“敬重里,多了几分亲近”中注意“敬重”的原因和“亲近”的原因,有这些内容再引申结合主旨分析,“为了保护鸟类不摘柿子”让人不理解,表明对对环境保护、对张伯为人的思索,“亲近”表明对张伯的关注自然的行为的尊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文言阅读,完成5-9题(14分)李白传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5、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十岁通五经

通:通晓B.后天才赡逸

逸:超过一般C.白益傲放

益:更加D.辟为僚佐

辟:躲避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命之

衡因上疏陈事B.以所业投贺知章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C.遂荐于玄宗

而君幸于赵王D.白长笑而去

蟹六跪而二螯7、不能表现李白“傲放”个性的一句是(

)A.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B.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C.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D.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字“太白”。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9、(6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3分)

译:

(2)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3分)

译:

参考答案:5.D(辟:征召)

6.A(A.于是;B.拿,来;C.向,被;D.表修饰,表并列)

7.B。

8.D(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9.(6分)(1)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他(或这件事)。(3分)(2)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3分)【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节选自庄子《逍遥游》)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菌不知晦朔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B.穷发之北

发:毛,本文中指草木。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D.此一飞之至也

至:最高限度。1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翼若垂天之云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12.对这段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本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层,引“汤之问棘”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名“小大之辩”。B.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C.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即夸张又鲜明的印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D.这段文字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大知”与“小知”的不同。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参考答案:10.C

11.B

12.C

13.(1)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当它背负着青天,不可能再有什么可以阻挡着它的时候,它也就从容自若地直奔向南海这个目的地了。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绝云气,负青天”,“绝”如解释为“阻挡”,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此处是说鹏鸟穿过云层向南飞去,“绝”应解释为“超越,穿过,穿越”。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C项,“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两个“其”连用,都放在疑问句句首,且语气一致的时候,表示选择疑问,意思是“是……,还是……”。ABD三项的“其”都是代词,“其翼若垂天之云”,“其”指“它的”,“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其”代指“它”,“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其”代指“风”。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主要考查“其”的用法。“其”的用法主要有代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大概)、表商量语气(还是)、表命令语气(一定)、表选择语气(是……还是……)等。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说明‘大知’与‘小知’的不同”有误,从文中来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小知不及大知”是紧承上文,“小年不及大年”是领起下文,“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论证了“小年不及大年”。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苍苍”,深蓝色;“其……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正色”,真正的颜色;“极”,尽头。第二句中,“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应为“莫夭阏之者”,“阏”,阻碍;“图”,图谋;“南”,名词做动词,向南飞。参考译文: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张忠恕,字行父,右仆射浚之孙。以祖任,监楼店务。入府幕,时韩侂胄权势熏灼,尝夺民间已许嫁女,夫家以告,忠恕白尹归其父母,尹不能难。迁司农丞、知宁国府。夏旱,请于朝,得赐米十万七千余石。常平使者欲均济而勿劝粜,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所见浸异,以言去,主冲佑观。起知鄂州,改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召为屯田郎官,丁内艰。免丧,入为户部郎官。入对,极言边事,其虑至远。理宗即位,忠恕贻书史弥远请取法孝宗,行三年丧,且曰:“孝宗始自践祚,服勤子职凡二十有七年,今上自外邸入继大统,未尝躬一日定省之劳,欲报之德,视孝宗宜有加。”既而宰辅率百僚请太母同听政,忠恕复贻书史弥远,谓:“今吾君长矣,此亦中策尔。”诏群臣集议庙制,忠恕谓:“九庙非古。若升先帝,则十世之庙始于今日,于礼无稽。”宝庆初,诏求直言,忠恕上封事,陈八事。疏入,朝绅传诵。始魏了翁尝勉忠恕以“植立名节,无愧家声”。及是叹曰:“忠献有后矣!”真德秀闻之,纳交焉。忠恕又因轮对,引以伯父栻告孝宗之语曰:“当求晓事之臣,不求办事之臣;欲求伏节死义之臣,必求犯颜敢谏之臣。”语益剀切。忠恕自知不为时所容,力请外补,遂以直秘阁知赣州。抵郡才两月,言者指为朋比,落职,降两官,罢。绍定三年,复元官,进秩一等,提举冲佑观。卒。魏了翁尝许忠恕“拳拳体国似浚,拨繁剸剧似其父枃,敛华就实则有志义理之学,尝有闻乎栻之教矣”。(《宋史·张忠恕传》)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见浸异,以言去

逐渐B.起知鄂州

重新任用C.视孝宗宜有加

看见D.未尝躬一日定省之劳

问候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祖任,监楼店务”,即凭祖父恩荫而荫补官职。荫补制度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任官的待遇。B.丁内艰,即丁父忧。丁外艰,即丁母忧。丁,当也,是遭逢意思。忧,居丧也。旧时,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居丧。C.九庙指古时帝王之家的礼庙。王莽之前,礼庙为七庙,分为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王莽增为祖庙五﹑亲庙四,共九庙。后历朝皆沿此制。人们也习惯上用七庙、九庙代指社稷。D.朋比,即结成私党。朋党,是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而结成。这种党派门户之争,不能说全无清浊是非之分,但互相攻伐的结果,往往是敌对的双方都难免意气用事,置国家社会利益于不顾,使政局变得日益混乱,政治变得益发腐败。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常平使者欲均济而勿劝粜,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2)当求晓事之臣,不求办事之臣;欲求伏节死义之臣,必求犯颜敢谏之臣。9.请用四字词或成语概括张忠恕在为人、为官方面的特点。参考答案:6.C

7.B

8.(1)常平使者准备平均分配接济(救济)而不鼓励出售,张忠恕担心以后接济不上,于是核查户口、统计岁月,严格告诫各县晓谕大户人家献出所藏。(2)应当访求通晓事务的官员,不要寻求只能办事的官员;要寻求能为节义而死的官员,必定要寻求敢于冒犯龙颜进谏的官员。

9.(1)不畏权势;(2)高瞻远瞩;(3)恪守礼法;(4)赤胆忠心。【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视孝宗宜有加”的意思是“(做的)与孝宗相比要更多”,所以“视”的意思是“与……相比”。故选C。【7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丁内艰,即丁父忧。丁外艰,即丁母忧”说法错误,丁内艰,即丁母忧。丁外艰,即丁父忧。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欲”,准备;“均”,平均分配;“济”,接济(救济);“劝”,鼓励;“粜”,卖出,出售;“核”,核查;“计”,统计;“严戒”,严格告诫;“谕”,晓谕,告诉;“大家”,大户人家;“发盖藏”,献出所藏。(2)中“当”,应当;“求”,访求;“晓事之臣”,通晓事务的官员;“死”,为……而死;“伏节死义之臣”,为节义而死的官员;“犯颜”,冒犯龙颜;“谏”,进谏;“敢谏之臣”,敢于进谏的官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人物形象能力。文言文概括人物形象,和现代文一样,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四字词或成语概括张忠恕在为人、为官方面的特点。根据第一段中“入府幕,时韩侂胄权势熏灼,尝夺民间已许嫁女,夫家以告,忠恕白尹归其父母,尹不能难”概括出“不畏权势”;“夏旱,请于朝,得赐米十万七千余石。常平使者欲均济而勿劝粜,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免丧,入为户部郎官。入对,极言边事,其虑至远”概括出“高瞻远瞩”;“理宗即位,忠恕贻书史弥远请取法孝宗,行三年丧,且曰:‘孝宗始自践祚,服勤子职凡二十有七年,今上自外邸入继大统,未尝躬一日定省之劳,欲报之德,视孝宗宜有加’”“宰辅率百僚请太母同听政,忠恕复贻书史弥远,谓:‘今吾君长矣,此亦中策尔’诏群臣集议庙制,忠恕谓:‘九庙非古。若升先帝,则十世之庙始于今日,于礼无稽’”概括出“恪守礼法”;“诏求直言,忠恕上封事,陈八事。疏入,朝绅传诵。始魏了翁尝勉忠恕以‘植立名节,无愧家声’。及是叹曰:‘忠献有后矣’”“忠恕又因轮对,引以伯父栻告孝宗之语曰:‘当求晓事之臣,不求办事之臣;欲求伏节死义之臣,必求犯颜敢谏之臣。’语益剀切”“魏了翁尝许忠恕‘拳拳体国似浚,拨繁剸剧似其父枃,敛华就实则有志义理之学,尝有闻乎栻之教矣’”概括出“赤胆忠心”。还有答题时注意必须用四个词或成语来概括张忠恕在为人、为官方面的特点。【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参考译文:张忠恕,字行父,是右仆射张浚的孙子。凭祖父的功绩,担任主管楼店物的职务(负责官屋出租和修缮的事情)。到幕府工作,当时韩侂胄的权势正盛,韩侂胄曾经霸占民间已经订婚的女子,夫家上告,张忠恕报告府尹将女子归还给她的父母,府尹也无法阻挠。升任司农丞、宁国府知府。夏季干旱,张忠恕向朝廷请求,获得赏赐十万七千多石米。常平使者准备平均分配接济(救济)而不鼓励出售,张忠恕担心以后接济不上,于是核查户口、统计岁月,严格告诫各县晓谕大户人家献出所藏。意见逐渐产生分歧,因为有人进言离职,主管坤佑观。被重新任用主管鄂州,改任湖北转运判官兼鄂州知州。被召入朝任屯田郎官,为母亲服丧。服丧期满,入朝任户部郎官。入官奏对,详尽论说边境事务,考虑得非常远。理宗即位,张忠恕写信给塞弥违请求效法孝宗,服三年丧,并且说:“孝宗从继位开始,勤勉地尽孝子职责共二十七年,如今皇上从外邸入朝继任大统,没有亲自去做一天的定时问候,要想报答恩德,做的要比孝宗更多。”不久宰相率领百官请求皇太母共同听政,忠恕又给史弥远写信,说:“如今我们君主长大了,这也只是中策罢了。”皇上下诏命大臣们集体讨论宗庙制度,张忠恕说:“九庙并不古老。如果供上先帝,那么十世庙就从如今开始,在礼制上没有根据。”宝庆初年,下诏访求率直言论,张忠恕上密封奏事,陈述了八件事。疏奏送入后,朝廷缙绅传诵。当初魏了翁曾经用“建立名节,无愧家声”勉励张忠恕。到这时感叹说:“张忠献后继有人了!”真德秀听说后,与他结交。张忠恕又凭着轮流入殿面君指陈时政的机会,引用伯父张栻禀告孝宗的话说:“应当访求通晓事务的官员,不要寻求只能办事的官员;要寻求能为节义而死的官员,必定要寻求敢于冒犯龙颜进谏的官员。”话语更加耿直恳切。张忠恕自知不被时世所容,极力请求补授外任,于是以直秘阁的身份任赣州知州。到郡中才两个月,被言官指责为结成私党。解除职务,降两级官阶,罢免。绍定三年,恢复原官,进一级官阶,提举冲佑观。去世。魏了翁曾经赞许忠恕“怀拳拳之心体念国家像张浚一样,解决复杂问题像他父亲张枃,收敛浮华接近朴实有志于义理之学,曾经受过伯父张栻的教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树木每年都会增长形成一圈年轮,通过①__________,科学家可以确定树木的年龄。树木年轮的差异②___________,直径较大的年转暗示着当年树木处于较好的生长季节。研究人员发现,树木生长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存在着反向关系。冬季我们看到树木健康生长,③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观察分析年轮的圈数

(2).揭示着生长的好季节和差季节

(3).却发现海洋生态系统较差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先读懂语段的大意后,第①处依据“树木每年都会增长形成一圈年轮”可以推测;第②处依据“直径较大的年转暗示着当年树木处于较好的生长季节”可以推测;第③处依据后文“树木生长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存在着反向关系”可以推测。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